读《知之深
爱之切》心得体会
《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收录了总书记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还附录了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撰写的三篇回忆文章,以及当年《人民日报》等报刊刊登的三篇新闻通讯。从书中可以清晰地查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体系的认识来源和实践基础。掩卷,再次感受总书记坚定崇高的政治品格、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求贤若渴的人才观念,深思,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人,就做高品格之人。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总书记到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封闭多年的国门初开,各种思潮涌动、人们受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理想信念正受到严重的考验。习近平在书中指出“共产党人是有鲜明的立场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立党为公还是结党营私,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纯不纯,是共产主义者还是个人主义者的最尖锐、最灵敏的试金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绝对不能假公济私,损公利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思想修为,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才能抵得住各种不良诱惑,才能真真正正把自己沉到工作中去,始终铭记初心和使命,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层面,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各项抉择。
二、为官,就做惠民爱民之官。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就要求我们有“安得广夏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总书记把正定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始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把自己的汗水洒遍了正定的每一个乡镇、村街,踏踏实实为正定老百姓干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实事。刚到正定不久,他就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有200多所小学共3590平方米危房校舍,他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筹措187万元,对全县办学条件进行了改善。根据正定的地理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施“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战略,发展商品经济,大搞农业现代化、壮大乡镇企业,短时间内就扭转了正定经济落后的局面。作为司法部门,就是要聚焦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公正中有更多更实的获得感。
三、干事,要坚持实事求是之本。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在正定县的岁月中,积极推进改革,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了许多实事。“在正定,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农民作家贾大山评价说“习近平是不穿西服的改革者,悦意进取而锋芒不露。让人们在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悠哉悠哉地喝上一盅。这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习近平也这么评价自己“我从不言必称改革,只是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改革是中华民族的意愿,是中国社会的‘大趋势’,个人不必故作惊人之举。”习近平在对待改革,不是行大刀阔斧之举、剑拔弩张之势,搞一刀切、搞一哄而起,而是在深度把握国情、社情的前提下,坚持“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把各种学历、年龄的人都使用起来、跑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实现了改革既积极、主动、又要稳妥、慎重。对于我们而言,干事创业,也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创新的思维,也要努力根植于实际的土壤,才能使桔生淮南为桔。
四、处事,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态。习近平同志求贤若渴,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率先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和人才服务处,研究制定《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以个人名义给正定籍大学生写信,向全国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发出100多封联系信,还亲访面邀。在他的努力下,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53名专家学者应聘担任正定的“顾问团”,还吸引各类人才257人,为发展正定经济奠定了人才基础。一个风华正茂的县委书记,为了正定的发展,为了人民的事业,甘愿放下姿态,甘当学生。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胸怀,努力挖掘身边同事的特长和优势,发挥积极性,为推动刑检事业发展集聚力量。
“惟知之深,故爱之切”,未来工作中,必须把这部著作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于内心深处真正知晓、明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履行好岗位职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