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心得体会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心得 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更多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来稳定增长。其中,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之间的畅通循环,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要选择。
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 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优势。我国拥有 14 亿人口、4 亿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内生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一方面,消费总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我国 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40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
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 V 字形结构,即高端消费与低端消费并存,消费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结构化潜力有待被挖掘。
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尤其是挖掘消费结构改善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可以从改善收入分配、优化供给、加快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初次分配劳动者报酬比重,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矫正要素配置不合理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加快推动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二是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供给机制,构建更为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培育壮大中高端消费市场以适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提升消费信心。同时,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三是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社会保障应急体制,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群体,适当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以缓解低收入人群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负担;依托大数据等手段,构建返贫监控预警机制及帮扶机制,确保高质量脱贫,通过完善住房保障、养老保障体系等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深刻变化使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有力应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导致的各种风险挑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有助于扩大有效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为此,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种制约和束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微观层面,重视引入外资企业,构建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放宽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限制,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放宽基础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垄断,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第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一方面,强化政府有效保护产权的职能,在清晰界定产权边界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等制度进一步加快建立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同等保护各类产权,强化对农村土地产权保护,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三,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与线上网络平台相结合,构建以解决民众需求为目标的集约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诉求表达与反馈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发扬企业家精神。第四,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度、针对性及有效性,综合多种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广度,增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针对性,解决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唯有坚持创新,特别是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真实有效的需求。为完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第一动力作用,需要尽快补齐创新短板弱项。第一,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促进科技理论成果的转化,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创新体系。第二,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鼓励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及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充分总结、吸收和借鉴国际智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智库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智库体系建设。第三,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质量实
体经济供给能力,大力推动新基建等新动能领域的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推动我国产业向智能化、高级化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创新网络,推动使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循环,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在提升全社会投资以及优化进出口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培育廉政价值观心得体会
2011年纪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提供思想保证。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价值取向等有着支配和驱动作用。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廉政价值观为根本,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明辨荣辱是非,筑牢道德防线,自觉抵御腐败文化的侵蚀。
一、廉政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内涵
价值观是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而价值意识则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的心理、思维、精神活动的总抽象、总概括。价值意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又是由于价值意识所反映的价值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反腐倡廉这一重大问题上必定存在价值关系和价值意识问题,也必定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
廉政价值观作为一个概念,有其特定内涵。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廉政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般属性在廉洁从政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依据概念的属种关系,廉政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另外,从廉政伦理上说,公民都应当具有廉荣贪耻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廉政价值观的主体应当是从事政务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是其手中权力运用的价值取向问题。由此,廉政 价值观可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关于廉洁从政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廉政价值观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价值主体意识是指价值主体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使命,包括责、权、利的定位。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公仆角色,自觉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是价值坐标系的“原点”。从价值观层面透视腐败分子,其腐败根源就在于原点定位错误,忘记了“我是谁,应当干什么”。
廉洁从政价值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的标志,分为信念、信仰、理想三个层次,而廉洁从政的价值理想信念是由这三个层次构成的价值追求模式和目标定位。廉洁从政信念表现为对廉洁从政的基本认识和情感认同,对廉与腐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廉洁从政信仰表现为高度的理性自觉,因而比廉洁从政信念更加坚定而持久;廉洁从政理想是对廉洁从政信念、廉洁从政信仰的整合和升华,以系统的目标形态表现为廉洁从政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
廉洁从政价值规范意识。规范既是行为准则,也是评价标准。廉洁从政价值规范意识,就是价值主体对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认同和自觉贯彻意识,因而能够将自身行为与规范要求一致起来,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并以此为判断行为的标准。
廉洁从政价值实践意识。价值实践意识是价值主体践行价值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思维和心理特征。廉洁从政价值实践意识首先是将廉政价值观付诸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同时表现为实践过程中 的理性、情感、意志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心理。
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就是以廉政价值观作为从政的价值本位的意识。现阶段,由于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流毒,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等价值意识对人们思想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只有牢固确立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才能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二、廉政价值观培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廉政价值观培育这个根本。这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着重要意义。
价值观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从广义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而处于文化系统深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道德、理想人格、审美情趣影响最深也最持久的,是观念文化。价值观属于观念文化范畴,是人们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在观念文化的诸种社会意识形式中,价值意识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这些意识形式相并列的,而是渗透于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意识。因此,价值意识具有渗透性、贯通性、普遍性。价值观由此既表现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理,又显现出一种生活化、世俗化的气息。这无疑使其成为观念文化中的一个聚焦点,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腐败文化必须用廉政文化来遏制。腐败的一个深层根源是文化问题。遏制腐败就要遏制腐败文化,而遏制 腐败文化就必须用廉政价值观来遏制腐败价值观。腐败价值观是以权谋私的价值观,是与廉洁从政相悖的价值观。遏制腐败价值观,制度只是一种外源性压力,解决不了人们灵魂深处的问题。如果廉政价值观在头脑中占据上风,腐败价值观就必然遭到排斥。廉政价值观能挤压腐败价值观的生存空间,净化人们的灵魂,为人们培植健康的精神家园。
价值观问题是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时代性的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由利益多元引发的价值观冲突也日渐凸显。这必然影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廉政与腐败的斗争进一步聚焦到价值观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由于价值观本身的穿透力,西方腐朽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价值观很容易侵袭一些缺乏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的人,致使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只有抓住廉政价值观培育这个根本,才能加大治本力度,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与培育相结合推进廉政价值观建设
廉政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反腐倡廉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能否抓好廉政价值观培育,不仅是反腐倡廉建设本身的问题,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确立。由于对廉政价值 观的研究起步较晚,要尽快取得成效,需要把构建和培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构建促进培育,以培育深化构建。从构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深入研究廉政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定位,特别是廉政价值观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功能指向等问题,为培育廉政价值观提供科学依据;从培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划,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经常性教育,并以此推动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
突出信念教育,夯实精神支柱。大力加强廉政价值观教育,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价值意识。通过系统教育、有针对性强化等方式,加大廉政价值观的普及推广,挤压腐败价值观的生存空间。遵循信念、信仰、理想的递进演化规律,通过科学引导,促进廉政价值意识从自发提升到自觉、从心理水平提升到观念水平。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对廉洁与腐败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加大对腐败文化尤其是腐败价值观的批判力度,深刻揭示其产生根源及严重危害,形成以正压邪的舆论态势,为弘扬廉政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注重制度建设,加强约束规范。廉政制度是廉政价值观的制度化形态,对廉政价值观主体起着提供行为模式、整合思想意志和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应把廉政价值观培育与廉政制度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强廉政教育制度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增强廉洁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同时,把廉 政价值观更加鲜明地体现于反腐倡廉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设中,把软约束与硬约束、观念塑造与制度规范有机地融为一体。精心设计载体,确定培育抓手。把培育廉政价值观落到实处,载体和抓手十分重要。一方面,应精心设计载体,做到培育形式多样化。依托党校和相关院校强化培训,对教育对象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廉政价值观教育,打牢廉政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利用重要纪念日、英模报告、总结表彰、文艺演出等活动开展廉政价值观教育,做到寓理于事、事理交融;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介大力宣传廉政价值观,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应确定培育抓手,选准工作切入点。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把廉政价值观培育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学习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以学习促廉政,以廉政带学习;以学习廉洁从政典型为抓手,深入发掘典型人物的高尚精神特别是其廉政价值观,在学习先进事迹中深化对廉政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注重汲取反面典型教训,从价值观上分析其腐败的深层原因,做到警钟长鸣、慎独慎行,坚持用廉政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第三篇:培育廉政价值观心得体会
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提供思想保证。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价值取向等有着支配和驱动作用。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廉政价值观为根本,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明辨荣辱是非,筑牢道德防线,自觉抵御腐败文化的侵蚀。
一、廉政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内涵
价值观是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而价值意识则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的心理、思维、精神活动的总抽象、总概括。价值意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又是由于价值意识所反映的价值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反腐倡廉这一重大问题上必定存在价值关系和价值意识问题,也必定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
廉政价值观作为一个概念,有其特定内涵。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廉政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般属性在廉洁从政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依据概念的属种关系,廉政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另外,从廉政伦理上说,公民都应当具有廉荣贪耻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廉政价值观的主体应当是从事政务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是其手中权力运用的价值取向问题。由此,廉政价值观可界定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关于廉洁从政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廉政价值观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价值主体意识是指价值主体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使命,包括责、权、利的定位。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公仆角色,自觉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廉洁从政。价值主体意识是价值坐标系的“原点”。从价值观层面透视腐败分子,其腐败根源就在于原点定位错误,忘记了“我是谁,应当干什么”。
廉洁从政价值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的标志,分为信念、信仰、理想三个层次,而廉洁从政的价值理想信念是由这三个层次构成的价值追求模式和目标定位。廉洁从政信念表现为对廉洁从政的基本认识和情感认同,对廉与腐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廉洁从政信仰表现为高度的理性自觉,因而比廉洁从政信念更加坚定而持久;廉洁从政理想是对廉洁从政信念、廉洁从政信仰的整合和升华,以系统的目标形态表现为廉洁从政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
廉洁从政价值规范意识。规范既是行为准则,也是评价标准。廉洁从政价值规范意识,就是价值主体对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认同和自觉贯彻意识,因而能够将自身行为与规范要求一致起来,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并以此为判断行为的标准。
廉洁从政价值实践意识。价值实践意识是价值主体践行价值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思维和心理特征。廉洁从政价值实践意识首先是将廉政价值观付诸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同时表现为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情感、意志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心理。
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就是以廉政价值观作为从政的价值本位的意识。现阶段,由于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流毒,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等价值意识对人们思想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只有牢固确立廉洁从政价值本位意识,才能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二、廉政价值观培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廉政价值观培育这个根本。这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着重要意义。
价值观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从广义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而处于文化系统深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道德、理想人格、审美情趣影响最深也最持久的,是观念文化。价值观属于观念文化范畴,是人们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在观念文化的诸种社会意识形式中,价值意识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这些意识形式相并列的,而是渗透于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意识。因此,价值意识具有渗透性、贯通性、普遍性。价值观由此既表现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理,又显现出一种生活化、世俗化的气息。这无疑使其成为观念文化中的一个聚焦点,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
精心设计载体,确定培育抓手。把培育廉政价值观落到实处,载体和抓手十分重要。一方面,应精心设计载体,做到培育形式多样化。依托党校和相关院校强化培训,对教育对象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廉政价值观教育,打牢廉政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利用重要纪念日、英模报告、总结表彰、文艺演出等活动开展廉政价值观教育,做到寓理于事、事理交融;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介大力宣传廉政价值观,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应确定培育抓手,选准工作切入点。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把廉政价值观培育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学习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以学习促廉政,以廉政带学习;以学习廉洁从政典型为抓手,深入发掘典型人物的高尚精神特别是其廉政价值观,在学习先进事迹中深化对廉政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注重汲取反面典型教训,从价值观上分析其腐败的深层原因,做到警钟长鸣、慎独慎行,坚持用廉政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第四篇:五大体系心得体会
五大体系心得体会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五大体系,我工段认真部署安排,全面做好五大体系的推动工作,结合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根据五大体系文件的贯穿,现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根据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对2012年全面预算“五个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分厂实际情况对工段的各项指标根据 “五个体系”进行分解。修订完善班长、班组生产经营责任书。把各班组的指标落实到个人头上,坚持“五个面向”、“两个扎根”、“三个对标”的总体要求,全员管理、自我约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以确保预算指标的完成。给每个员工都带来了压力,预算指标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经济利益。
进一步发动员工增强对“两制”的认识,形成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真正把市场机制,成本、利润管理,考评机制引入到各个工序,使“两制”在工段、班组、岗位落地生根。
扎实推进,掀起宣贯热潮。我工段成立了“五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员为正负段长,各带冷班班长。通过召开多次宣贯会,全面深入学习传达《全面预算管理“五个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依照“五个体系”具体要求,制定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的措施及实施办法,将“五个体系”内容细化、量化、深化,把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营造出“压力层层传递、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活力层层激发、绩效层层考核”的良好氛围。五个体系的重点是体系和预算指标的相结合,指标的层层分解,责任的落实到人,跟踪依稀的健全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合理化,考核激励体系的规范化。五个体系的难点所在是五个体系与两制的结合推进,跟踪体系的每日落实,考核激励体系与薪金的挂钩。
学习“两制”和“五大体系”使我受益匪浅,所谓两制,即“企业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生动地描述“两制”的核心内涵: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面向市场,招招应对危机。深入学习两制和五个体系并贯彻落实。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012年3月2日
第五篇:课程目标体系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五年级 吴丹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
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