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感悟体会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感悟 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点思考的。
中央明确,今后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并提出,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对于地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坚定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鼓足斗志干劲,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再立新功。
绷紧思想认识之弦。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经历了重重的压力与挑战,如今终于脱贫摘帽,确实振奋人心。此时更要避免出现思想松动,认为好不容易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也该松一口气,歇一歇脚了。一旦出现这种懈怠心理,就可能给后续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带来负面影响。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尤其在过渡期内,各级领导干部要绷紧思想认识之弦,继续奋斗,坚持发展
定力,平时该咋干,现在就咋干,过去咋干的,将来也要咋干。要强化对中央和地方政策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面对新使命、新领域、新要求,扶贫干部要不断提升思想认识,要从大局出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明确当前工作重点。对扶贫干部而言,虽然交出了决战决胜答卷,但后续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在五年过渡期内,如何才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关键要明确工作重点,持续推动落实。面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要继续抓好已经成功脱贫摘帽地区的就业工作,聚焦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抓好“六保”“六稳”工作。要加大对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做好后续各项具体工作。要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预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有效衔接,不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无论是在政策上、干部队伍上,还是工作支持力度上,都要持续用力。
全面鼓足斗志干劲。无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每项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了地方两会,重点对乡村振兴发展工
作安排部署,一方面要加大后续帮扶力度,及时整改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方面要加大对扶贫项目资产的有效监管,持续加大监管力度。要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利用传统春节开展特色农产品展卖活动。要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奋斗,书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答卷。
第二篇:开启新征程 书写新答卷
开启新征程
书写新答卷
新时代征程再起,新使命重任在肩。新的一年,南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强化省会担当,勇立首位之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奋力书写“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时代答卷,创造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过硬成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信心保“稳”。突出“五个坚持”,落实“六稳”要求,坚定不移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强大内需市场,努力在壮大“4+4+1”主导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自主可控上实现新跨越,在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创新驱动求“进”。更大力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落实市委一号文件,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科技型企业培育、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载体升级、法治服务环境提升“六大计划”,走好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六化同步”的创新路子。
完善功能提“质”。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建管水平,有序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城新区,完善交通等基础配套。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中支持每个板块办好一件大事。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修复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南京。
改革开放聚“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枢纽型经济,建好江北新区,打造吸引人才、积聚人气、激荡人心的国际化城市。
改善民生暖“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实事、兜牢底线,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努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篇:在新XX建设中书写组织工作新答卷
在新XX建设中书写组织工作新答卷
5月26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这是在全省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十四五”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吹响了xx奔向新征程的前进号角。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既要明责知责,更要致力致行,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聚力创新、真抓实干,在“六个现代化新xx”建设中书写组织工作新答卷。
学深悟透,让省党代会精神入脑入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系统总结出“六个新”的发展成就,回顾复盘概括出“七个必须坚持”的经验启示,明确提出“六个现代化新xx”的奋斗目标,系统部署“八个坚定不移”的重点任务,为我省今后五年的发展擘画了锦绣蓝图。民和县作为xx城市群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省党代会精神为我们在新阶段统筹推进“五个新xx”“七个新民和”注入了新的动力引擎,更为组织部门抓基层强组织、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促发展、抓难点求突破、抓重点促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学深悟透省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按照报告中确立的奋斗目标,把组织工作职能职责与省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科学具体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汇聚组织、干部、人才资源,以扎实举措、务实作风,推动省党代会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融会贯通,让省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xxx书记在工作报告中从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等方面,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也给新时期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锚定了目标。立足组织部门职责,我们要进一步将省党代会精神与全国及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融会贯通,始终突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这个关键,全面提升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持续选优育强专业化干部队伍、探索打造聚才引才留才新平台、深化“严慎细实优”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切实把省党代会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决做好各项决策部署的坚定执行者、有力推动者、忠实捍卫者,在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中担当作为、锐意进取。
提质增效,让省党代会精神见行见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推动民和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新要求,认真对标大会精神,正确把握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区位优势,牢牢抓住xx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机遇,不断强化与xx区委组织部、xx区委组织部的交流沟通协作,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干部教育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部门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质效,把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不断转化为持续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实干实绩检验工作效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xx篇章贡献组织力量。
在强化组织工作保障和服务全局中
扛起组织担当、展现组工作为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立足推进xx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全省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用“六个现代化新xx”奋斗目标和“八个坚定不移”工作部署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做好组织工作提供了遵循。
组织部门作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践行者”,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把准党的政治建设“脉搏”、织密建强组织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组织工作保障和服务全局作用中扛起组织担当、展现组工作为。
要落实学习贯彻第一要务,在推动会议精神一贯到底中亮出组工态度。立足组织部门职责,把省党代会精神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为建设现代化新xx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在推动“强基固本”中体现组织力度。总结运用“抓乡促村”“一核三治”尖扎经验,巩固提升“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成果,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建设现代化新xx筑牢战斗堡垒。
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在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中强化组织保障。深入实施“深化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行动,持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专业训练,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为建设现代化新xx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推动人才优势集成转化中贡献组织力量。立足尖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加强人才“引、育、管、用、留”措施,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尖扎,为建设现代化新xx凝聚各方力量。
在“六个现代化新xx”建设中
贡献组织力量
5月23日至5月26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xx召开。xxx书记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提炼7条经验,提出“六个现代化新xx”建设的奋斗目标,用“八个坚持”对未来五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既完整提出了xx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也绘就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图”。xxx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对组织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接下来,就是勠力同心、时不我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沿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既定的目标,继续奋斗、创新进取,在“六个现代化新xx”建设中贡献组织力量。
在学习宣传贯彻的力度和深度上出实招。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组织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会议精神,办好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各领域党员示范培训班,分层级、分领域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条战线党员进行全员轮训,推动学习宣传走深走实。要将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组织工作具体要求结合起来,与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两次调研xx时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正在做的事结合起来,在深研细究中把握精髓,在广泛宣传中传递信心,在务实苦干中推动发展,以赶考的心态、奔跑的姿态,将组织保障覆盖到学习宣传贯彻的方方面面。
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上谋长远。报告指出“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xx各级年轻干部相对偏少,还达不到“后继有人”的要求。组织部门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把落实好xx市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六个一批”工程作为重要抓手,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优化当下的现实路径,做好建库储备、选拔任用、轮岗交流等工作,把优秀年轻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解决储备数量不足,配备比例不达标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调任一批优秀事业干部到行政岗位,设计路径,有序实施,用足用活公务员调任制度,拓展年轻干部的来源渠道。要从市直单位和县(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开展换岗锻炼,推动年轻干部跨县区、跨部门交流任职,丰富年轻干部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
在基层党建的短板和弱项上求突破。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xx的行政村数量占到了全省的38%,是我们省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组织部门要从基础抓起、从短板做起,推动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凝心聚力的作用,做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严格落实《xx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40条措施》,健全完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广运用“梯队管理”模式,采取强村带弱村、县级领导联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做法,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要认真落实《xx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办法》,及时召回不符合条件的驻村干部。持续加强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巡回授课、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理论和政策水平,补齐能力短板。
在人才工作借势和借力上下功夫。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xx处在xx城市群的核心腹地,xxxx一体化发展制度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这是xx人才工作的“势”;我们与x是东西部协作关系,各项机制都已经趋于成熟,这是xx人才工作的“力”。组织部门要紧扣走好“四个一体化”发展路子的现实需求,善于借势、借力发力,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推动人才引领城市发展。要鼓励县区政府与省内外高校开展政校合作“订单式”人才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培养教育、卫生、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技能人才,助力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体会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奋力谱写美丽**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城乡发展规律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强调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综合多维目标,强调乡村和城市具有同等的地位,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协同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乡作为大同区东南部的农业大乡,辖区内拥有*个村,*多户农户,*余农民,*万亩耕地,发展滞后问题亟待解决。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新篇章。下面我结合**乡实际情况谈八点体会。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
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臵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 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臵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一是优化特色产业。结合乡情实际,规划三条产业带,主推八个品业(西瓜、香瓜、花生、葵花、甜菜、小麦、水稻、辣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
来教、示范区带”的方式,全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每个村都由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一家合作社,村屯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经济作物,形成“一村一社”的带动模式,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二是打造绿色品牌。以西瓜、水稻、小麦、食用菌等特色规模产业为基础,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农业“三减”,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大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品牌;充分利用林地草原、田园风光、湖泊资源和乡村文化,将传统农耕逐步提升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三是拓宽流通渠道。开发订单收购、“农超对接”、电商推广等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实现销售渠道多样化,通过扩规模、提质量、抢先机,赢得市场话语权。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对新建住房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新造、补植、提档升级
等措施,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饮用水卫生达标,道路硬化美化。二是推进“生态环境”工程。采取“户分拣、屯收集、村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模式,用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技术,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加快推进秸秆回收利用项目的实施,采取“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协调农机合作社与恒瑞食用菌和即将建设的秸秆压块场合作,形成秸秆打包—回收—综合利用产业链,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今年有8个村支部书记带头发展了9个品业,建设千亩以上小区4个,500亩以上小区3个,村、屯干部50多人共发展经济作物近2万亩。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
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同时也不断加强其他农村文化供给,举办农民生产技能大比武、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秧歌大赛、体育赛事以及节庆活动等,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当下乡村仪式文化缺场、乡风民俗衰落都是乡村文化建设短板的重要体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借助村级活动场所开展“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评选“乡贤”、“道德模范”和熟记“村规民约三字经”等活动,强化乡村社会规范。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 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三是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四是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五是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摸排机制,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
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距离2020年只剩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是扶贫攻坚的最后三年,在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的基础上,要重点研究产业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长久增收、稳定脱贫。我们将按照政府统筹谋划、支部牵头实施、合作社具体负责、贫困户普遍受益的
思路,全面启动“5510”产业扶贫工程,即发挥5个主体作用(政府统筹谋划作用、支部协调推进作用、合作社带动发展作用、经纪人对接市场作用、贫困户自主增收作用),激活5个关键要素(选好优势产业、用好农户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建强帮扶队伍、做好产销服务),实施10项产业扶贫措施(建设扶贫基地增收、生猪代养增收、带地入社增收、代耕代销增收、经济作物带动增收、土地托管增收、就近务工增收、食用菌产业增收、庭院养殖增收、多渠道销售增收)。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策一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确保脱贫措施全覆盖、能落实。
第五篇:时政热点:高考,在改革中书写新的答卷
面临期望与困境、机遇与风险,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决断与耐心,今天高考面临的难题,丝毫不亚于考生笔下的试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又一次迎来了“高考季”。930多万考生,30多万个考场,在这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中,考生紧张地挥笔答题,家长们顶着烈日挥汗守望,公共服务部门几乎全面动员„„短短几天的高考,就像炎夏等待已久的一场透雨,融入无数人的人生记忆,也汇入了不舍昼夜的时代洪流。
有国外媒体感叹,“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国人使用筷子那样难以改变”。这样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今年高考改革的一些进展,就见证着高考的时代之变。
比如,28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5.6万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考,同比增长近12倍。尽管各地门槛高低不同,但短短一年间,从户籍限制的“破冰”,到开放范围的拓展,流动社会的教育公平已站上了新的起点。又比如,粤浙沪等地先行先试,打破“一考定终身”。无论是“三位一体”式选拔,还是“六三一”录取方式,都在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探路。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已走过万水千山。从1977年恢复高考“平地一声春雷”到今天,高考的变化何尝不是气象万千?37年间,录取率从不足5%到突破70%,从“一卷试天下”到“全国统考,分省命题”,从文理分科到“3+X”科目方案,从“唯分数论”到科学选材,高考的改革脚步从未停息。正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舞台上,千千万万人找到了人生出彩乃至改变命运的机会。
“门与路”,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意蕴颇深。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从这样的语境来理解,高考的意义正在于,它既是一扇开启精彩的人生之门,也是一条向上流动的社会之路。
近20年前,笔者读中学时,老师每每讲起一个姓朱的农家子弟,屡败屡战,复读不息,最后经历了8次高考而上了大学,时人称之“朱八届”。现在想来,这个励志故事未免有些残酷,但以史家所谓“了解之同情”观之,高考对于普通人的宝贵价值可见一斑。30多年来,不管试题怎么变、规则怎么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始终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社会公平的期待,这是恒久不变的时代呼声。从多年前鼓舞考生的口号“梅花香自苦寒来”,到如今“没有高考,你如何拼得过富二代”的校园横幅,这场考试承载的希望非比寻常。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诚然,今天的高考再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个人成才的途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深刻转型的社会,高考也在变动中寻求新的定位。但高考依然是国家选拔人才、打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依然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底线。从这一视角看,今天高考面临的难题,其升级和难解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生笔下的试题。
异地高考虽然已经起步,但巨大需求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缺口,决定了这扇大门有一个徐徐打开的过程。不久前,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涉嫌受贿案暴露的“特招”腐败,又让人们警思,从权力失范到潜规则都会侵蚀教育公平的基础。这几天,大别山深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的“苦修”场景让很多人动容,甘肃会宁“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模式遭遇的挑战引人深思,他们忧心“时代的列车会不会把我们越抛越远”?仔细倾听这样的焦虑之声,个体艰辛背后的城乡差别、区域鸿沟,更显得触目惊心。面临期望与困境、机遇与风险,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决断与耐心,社会目光交织下的高考改革,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生动样本? “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1977年冬天的那次高考,点燃了570万青年的希望。尽管那时国家竟“穷”到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制考卷,但多少人由此迎来了命运的拐点,中国也开始了“春天的故事”。37年来,高考在改革时代写下了自己的答卷,而现实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呼唤新的解答。无论是人生的奋斗,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次考试不是全部,前行的路就在脚下延伸„„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