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张谨教授9月24日生动讲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课,本人结合课后对该内容的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领会人民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人民性出发,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人民性。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他又说:“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立场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也是完全统一的。
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动力、主体,也是进行社会变革的动力、主体,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处于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地位。尊重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界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党始终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不懈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的执政魅力。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领会人民立场,才会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长远利益要求的事。
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参悟人民立场
2016年10月,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讲述了一个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上旬,3名与队伍失散的女红军战士,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她们敲开了离村几十米远的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他们倾其所有,为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3位
客人领到了卧室。卧室里只有一张用南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3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
总书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的亲密情感,也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命。“半条棉被”的故事警醒广大党员不要忘记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我们必须用心参悟,坚定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心中的情怀。
总书记经常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事迹。谷文昌在东山县工作了15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把荒芜的东山岛变成了
富饶的粮仓,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都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并相沿成习,以此表达他们对老书记的敬重和怀念。
我们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作为中青年干部,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伟大征程中践行人民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际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回优异的答卷。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作为党的中青年干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伟大征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努力践行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
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一定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