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2020年殡葬改革心得体会理论文章
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利民利国的大事要事。
在1956年4月2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实行火化、不保留骨灰、不修建坟墓,开启了我国改革丧葬方式、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后来周恩来总理提出从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殡葬改革两次革命,把殡葬改革推向了新的更高境界。
如今,x走到了新时代的历史节点,推进殡葬改革对于建设“x”、推进绿色办x、保护生态安全、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正在全市开展的殡葬改革,把
“绿色、惠民、文明、法治”
作为殡葬改革的主题,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依法严厉打击殡葬领域的不良现象,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在全社会培树了一股文明新风。
推行绿色殡葬,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此次我市殡葬改革紧紧扭住“绿色”这个核心,突出“节约、节能、低碳、环保”这个关键,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个环节和改革全过程。
鼓励人们更多地采用海葬、树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施惠民殡葬,突出改善民生。殡葬是重大民生事项,吸引重要社会关切。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此次我市殡葬改革,注重完善惠民政策和便民措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出台《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办法》,鼓励生态安葬;逐步扩大四项基本殡葬服务的减免范围,努力让惠民政策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弘扬文明殡葬,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厚养薄葬、丧事俭办,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倡导文明低碳祭祀,提倡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络祭祀等形式代替封建迷信缅怀故人。提倡城市居民到殡仪馆集中治丧。发挥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作用,制定村规民约,服务群众,遏制浪费。
坚持法制殡葬,规范殡葬秩序。针对当前存在的依法行政不严、重视力度不够、扰乱殡葬改革秩序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靠法治、靠制度、靠约束来规范殡葬秩序。要运用法律手段遏制殡葬领域的一些乱象,不准乱收费、乱定价;要全面实施“一关闭四禁止”,严格禁止散埋乱葬;要适时启动地方立法,补充完善法律空白。对因丧葬活动扰乱社会治安、妨碍交通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对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拒绝、阻扰殡葬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聚众闹事或侮辱、殴打殡葬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党员干部带头,破除困难阻力。此次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殡葬改革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区)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成为抓殡葬改革主体,下发
《通告》,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实现了领导有力。实施中,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做起,带头执行火化、丧事俭办、文明祭祀,严格实行操办丧事报告制度,对违反殡改规定的,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深入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俭、生态保护、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同时,加强了媒体监督,曝光负面案例,努力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