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殡葬改革办法
殡葬改革办法
江门市殡葬管理工作“十五”计划
自1998年我市实行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以来,我市各级积极推行以提高火化率、建立殡葬管理机构、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力度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火化率连续三年均超过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并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到2000年我市火化率已达到100,有
力地促进了江门五邑侨乡两个文明建设。但是,全市殡葬工作仍存在个别地方殡葬设施建设缓慢,骨灰存放设施规划建设滞后,“三道两区”坟墓专项清理工作进展不大,骨灰违规二次土葬时有发生等问题。为使我市殡葬管理工作在“十五”期间(2001—2005)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省政府《关于加强我省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府[1998]6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殡葬管理工作“十五”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01]61号)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殡葬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江门侨乡实际,做到三个并重(殡葬改革与葬法改革并重,遗体处理与骨灰处理并重,引导合理殡葬消费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并重),继续全面推行火葬,清理乱埋乱葬坟墓,节省殡葬用地,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基本任务
“十五”期间,我市殡葬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力度,规范殡仪服务,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殡仪机构环境,巩固火葬工作成果,全面开展对乱埋乱葬坟墓专项治理工作,实行骨灰多样化处理,实现葬法与葬礼改革的同步进行,促进江门五邑城市一体化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滨江园林城市。
三、实现目标
(一)巩固火化率。2001—2005年全市火化率要保持100。
(二)治理乱埋乱葬,基本实现无坟化。至2003年全面完成全市范围内的清坟工作,全市基本实现辖区无坟化。
(三)骨灰处理多样化,加强对火化后骨灰的管理。大力推行骨灰植树、撒散、撒海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方式。
(四)深化葬礼改革。坚持葬法改革与葬礼改革并重,引导群众文明治丧,破除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提倡丧事简办,制止丧事大操大办,规范殡葬市场秩序。
(五)加快殡仪馆和骨灰楼堂设施建设。在2002年底前,建成鹤山市殡仪馆;2003年底前完成恩平市殡仪馆迁建和新会市会城殡仪馆扩建工作。根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要求,开展创建殡仪馆上等级工作,力争到2003年,江门市殡仪馆评为国家一级殡仪馆,2005年开平、会城、台山殡仪馆评为国家二级馆,恩平、鹤山殡仪馆评为国家三级馆。结合治理乱埋乱葬专项工作,各市、区要统一建立一批以镇为单位的骨灰楼堂设施。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加强殡葬工作,推行葬法和葬礼改革,是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各级政府要把深化殡葬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共同配合,齐抓共管,务必抓出成效。要成立由市府办、民政、国土、公安、工商、林业、宣传等部门组成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各级政府应把殡葬管理工作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评内容。要逐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级签定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落实一级抓一级的层级责任制。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主管部门,必须主动地做好工作,发挥职能作用,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观察和思考殡葬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努力解决殡葬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动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制定规划,认真实施。各市、区政府要按照本计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2001—2005年殡葬管理工作计划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区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规定,按照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骨灰处理工作的通知》(粤民事[1999]50号)要求,根据当地人口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制定骨灰楼堂等骨灰寄存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于2002年6月底前报江门市民政局审批。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集中宣传发动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每年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确定每年殡改宣传月活动内容,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举办专题报道、知识问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
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殡改法律法规等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广泛教育和动员干部群众积极支持殡葬改革;把宣传教育与推行火葬、大力倡导文明、节约办丧事以及制止丧事中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结合起来,使群众真正体会到实行殡葬改革的好处,提高实行殡葬改革、依法治丧的自觉性。
(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殡葬管理。各级政府要按照签定的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巩固火化率,继续完善管理办法,使火化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持100火化率。各级政府要按照有关要求,逐级建立殡葬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并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予以保证。进一步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力度,依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采取强制管理措施,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殡葬行为。加快葬礼改革,破除丧葬陋俗,在乡镇或人口多的村,尽可能设立殡仪服务站,方便广大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进一步加强殡仪馆和公墓管理,规范殡葬服务行为,切实提高殡仪服务质量,开拓形式不同的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努力使殡葬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建议在2003年提请市人大组成检查组对我市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殡葬法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五)加大殡葬事业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殡葬事业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兴建或改善殡仪场地设施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多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殡仪设施建设,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
(六)搞好检查验收。市民政局每年底牵头对各地完成殡葬管理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验收情况报告市政府,对连续两年不完成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单位负责人给予黄牌警告。各地评选文明单位时应按照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将殡葬改革列为评选文明单位重要条件的通知》(粤文明委[1998]3号)的要求,把殡葬管理目标作为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广东殡葬改革办法
广东殡葬改革办法
我区的殡葬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及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及省、市殡葬改革会议精神,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力度,层层落实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促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两年多来,我区共火化遗体1600多具,保持火化率达到100%,下大力气清理“三
道两区”的乱葬坟墓3400多座,积极做好公墓建设工作,使全区的殡葬改革工作在整体上取得了新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殡葬改革被称为是“天下第二难”事。我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将殡葬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目标管理中,强调要和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一样重视殡改工作,使它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按照《韶关市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我区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民政局、公安局等单位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大力支持,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严抓殡葬管理的良好局面。区殡葬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立有专线电话,面向全区接受对非法丧葬行为的举报,一经查实,坚决纠正处理。
在各成员单位中,首先民政部门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当好政府的参谋,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违法殡葬行为。计划、财政部门加大殡葬改革经费的投入。公安、工商、国土、林业等部门加大对群众丧葬行为的管理和丧葬用品市场的规范。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违反殡葬法纪的单位和党员干部的查处。在进行大型的宣传、整治行动或处理突发事件时,由区政府办公室协调人力、物力、车辆,统一行动,形成工作合力。事实证明,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殡葬管理工作机制,运作效能好,发挥作用大。
二、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
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2002年12月,区政府与西联、西河两镇和新华、惠民两街道签订了《武江区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殡改目标和任务,把落实殡改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各镇、街道也与各村(居)委员会签订《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把殡葬管理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按照《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做到一级抓一级,自上而下齐抓共管,层层落实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
我区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殡改工作,全面禁止土葬,坚持实行火化,并根据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的要求,积极协助市、区有关部门做好“三道两区”乱葬坟墓专项治理工作。“三道”指铁道、国道(含高速公路)、省道两旁,“两区”指城市周边区城、风景名胜区。2003年全区火化遗体731具,2004年火化869具,连续两年保持100%的火化率。在制止违法土葬行为方面,我区实行“疏导为主,封堵为辅”的管理办法:发现有土葬倾向的,党员、干部及时对丧主做好思想疏通工作,一般都能将家属工作做通和做好;对有土葬行为的坚决给予制止,通过殡葬管理监察队和有关部门,执行起棺火化。2003年全区共处理了7宗违法土葬事件,2004年上半年处理了2宗。下半年在江湾、龙归、重阳等镇并入我区后,区政府及时组织力量对三个镇出现的违法土葬进行全面调查,针对问题比较多的镇深入了解原因。例如江湾镇出现土葬反弹现象,是在并入武江后,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可以不执行殡改条例,先后出现了13宗土葬。区民政局和江湾镇领导及镇民政办干部一起上门做动员教育工作,想方设法把丧主的思想做通。例如其中一家想不通,甚至扬言要殴打镇里的工作人员,我们了解到这家有一个儿子在曲江某行政机关工作,就通过当地民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从组织上层层做工作,最终把工作做通了。在执行起棺火化时,他还表示愿意主动带领执法队到土葬地点,并协助做好起棺工作。为了有效遏止江湾镇较严重的土葬苗头,在区政府陈曦副区长、市民政局江和平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们组织了几十名公安干警和一批镇干部,在市殡改执法队的配合下,开展统一行动,对违法土葬行为全都执行了就地起棺火化。同时,我们了解到江湾、重阳两镇因距离市殡仪馆路途遥远,丧主往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我们通过市民政局与殡仪馆协商,争取到丧主的运费加火化费最高不超过700元,群众表示能够接受。这样既为丧主减轻了经济负担,又较好地解决江湾、重阳两镇的逝世者火化问题。
在清理“三道两区”乱葬坟墓工作方面,2003年我区先后组织进行了三次大型的清理行动,对松山宾馆后侧山坡的姐妹岭和冷水坑、芙蓉山东侧石灰坪一带的乱葬坟墓进行了清理和整治,共清理乱葬坟墓2500多座。2004年我区共清理
第三篇:殡葬改革
对加强和改进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思考
董 跃 民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这种丧葬观念在当前河南农村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殡葬改革是丧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是对几千年封建丧葬观念的挑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河南城镇居民的丧葬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所以,我省殡葬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农村。农村殡葬改革的进程决定了全省殡葬改革的成败。殡葬改革虽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在农村更为显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要与时俱进,迈上新台阶
1999年以来,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稳步推行下,逐步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火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上半年全省火化率为5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宣传发动到位,管理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的殡葬改革就会不断得到深化。
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其核心是禁绝乱埋滥葬,改革愚昧落后的丧葬习俗。《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从这些法律规定而可以看出,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葬法改革,二是葬礼改革。前者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后者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从十多年的殡葬改革实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改革设计。普遍存在的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既没有节约土地,也没有改变传统丧礼。
(一)殡葬改革是在河南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节省耕地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农村较为普遍的土葬制度,加速了河南省现有耕地的流失。农民没了土地,农村经济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要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落实国务院要求,就必须确保河南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这是农业的根基和命根子。而侵占、蚕食耕地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工业用地和农村丧葬用地。
(二)很多地方在殡葬改革中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时的“以罚代法”为土葬和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留下空间
在我省部分地区,政府与殡葬管理机构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中的“以罚代法”,对于已经执行火化的丧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丧户在火化后二次装棺现象开始在农村泛滥。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地区丧葬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地基层民政部门的管理造成的。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调查发现,实行土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耕地资源少,不能让死人跟活人抢地。不过事实上在河南许多地方,人们即使选择了火葬但他们仍然会“二次土葬”,同样挤占耕地,一般还不会被追究责任。由于二次装棺火化导致丧户多花费近千元。丧家既承担火化费用又要购置棺木进行安葬,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又违背了节约丧葬用地、节俭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基层政府的“以罚代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而且导致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
二、对河南农村殡葬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扎实推进农村殡葬改革,首先就必须完善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和村级骨灰堂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很多地方只强调火化率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强迫群众实行火化、查处偷埋案件上,而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南阳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规划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本就没有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殡葬改革的推进。随着殡改工作的全面推进、火化率的稳步提高,解决好农村群众骨灰安放、切实减轻群众办丧事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问题,已成为深化殡葬改革的主要课题。2008年1月5日,永城市顺和乡高平房村一丧户的骨灰被安放进了村里刚建成的骨灰堂。这是永城市首例农民骨灰放进骨灰堂。高平房村共1768人,耕地2300亩。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替,在耕地中建坟立冢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007年10月,村两委多方筹资,建成公墓骨灰堂。该骨灰堂占地3.5亩,可利用面积420多平方米,可安放骨灰盒1300余个,预计能满足未来200年的存放需求,村民均可以免费在此存放骨灰,一人安葬费用就可节省资金5000余元。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共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其在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对象,都面向农村、农民。再者,城乡群众的收入还呈明显的差距,因此,强调公益性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河南省郑州市站在关注民生、保护土地、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大对殡葬事业发展的投入,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实惠落到实处。2007年8月郑州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助,县乡政府积极配合,在广泛听取村委会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新郑市、中牟县多个乡村,先后完成了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试点工作,并拟定了《关于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并出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建筑面120㎡,总投资7万元;②1000-2000人的村,建筑面积130㎡,总投资8万元;③2000人以上的村,建筑面积140㎡,总投资9万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占地2亩;②1000-2000人的村,占地4亩;③2000人以上的村,占地6亩。总投资均为1.8万元。资金安排规定:按照分级负担办法,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资金资助。市本级资助标准平均为骨灰堂2.7万元、公墓0.6万元。实行先建后补,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奖补一批。截止2010年9月,郑州市财政累计下拨资助资金2996.1万元。同时,县(市、区)级财政匹配了相应的资金;部分乡(镇)匹配资金也已到位。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郑州市新建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总数目前已占全市村委总数的58%,加上2006年前各村自建数,基本上实现了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为农村群众的骨灰安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政府近几年逐渐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财政支付力度,但是对殡葬事业的财政支持不足。就连本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殡仪馆、火葬场这几年在许多地方政府预算中也被挤掉了,常常是不拨或改为差额拨款。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环保法规的要求,许多地方的殡葬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场馆搬迁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许昌市还有两个县没有殡仪馆,需要建馆。由于县政府财政拮据,无钱投入或投入不足,致使这些地方的殡仪馆要么无力搬迁和更新设备,要么借债为之,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南阳市部分县市对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有的县民政部门还背着沉重的债务。新建的方城、淅川、内乡、社旗、桐柏、西峡等6个殡仪馆,财政没有投入或投入极少;全市有42台运尸车辆,总投资366.09万元,财政拨款仅占11%;18台火化炉,总投资473.4万元,财政无任何投入,资金主要靠当地民政部门筹措。新野、邓州、南召、镇平等县市的殡仪馆建设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维缮,致使建筑用房老化陈旧,破损比较严重,基本处于维持使用状态。殡仪馆火葬场的建设是个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资本收益率低的事业,因此说,火葬场、殡仪馆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最终受害的将是人民群众,这个建设成本最终将转嫁到群众身上,由他们买单,而政府的不投入、少投入也是对殡葬改革事业的不作为,是对殡葬事业单位公益性质的否定。同时,要使殡葬改革深入人心,让群众易于接受,应实行火化费补贴制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可减轻群众因实行火化而增加的负担。2007年,河南省栾川县政府研究决定,为减轻群众负担,强力推进殡葬改革,自2007年6月6日起,对栾川籍火化丧户一律免收运尸费(200元-400元)、火化费(280元),这部分过去由丧户自己负担的殡葬费用现在全部改为由政府“埋单”出钱。栾川县政府免收殡葬费用的举措在全国属第二例,在全省尚属首例。
3、研究建立农村农民的丧葬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但是在丧葬补贴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2007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等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离退休(退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费调整为按所在省辖市上企业离退休人员3个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发给。在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职工死亡当月本企业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工资20个月的标准发给,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其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养老金20个月的标准发给。目前,全省一次性抚恤金人均1.6万元。而农民则完全被排除在丧葬补贴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强化了城乡差别,是新时期对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歧视。它不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平等的原则。2009年3月,从北京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具有北京市户口、且未享受北京市丧葬补助费待遇的城乡居民,去世时均可享受每人5000元标准的一次性定额丧葬补贴。它意味着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丧葬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如果河南能够参照北京的作法,给予农民一定的丧葬补贴,它将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加速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三)当前和今后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绿色殡葬 殡葬改革工作不能全省一刀切,在不违背殡葬改革精神的范围内探索新的丧葬形式。2001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倡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河南地形地貌差异很大,平原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锐减,应以自然村建设骨灰堂为主;丘陵、山区等非火化区则可以采取尸体深埋树葬,既不占耕地、林地,又绿化、美好了环境,同时也有可供后人祭奠的标志。
1、建议在农村推行“生态葬”法。“生态葬”是指人死后(或骨灰)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种树取代墓碑,或实行“自然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遗体或骨灰的葬法。2.“骨灰生态葬”。即将骨灰装入环保骨灰盒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的葬法。
3、大力发展“生态墓园”行业。农村应当以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以方便群众祭奠亲人。墓区统一规划,按顺序安葬,骨灰实行树葬、深埋,形成“一块公墓一片林”。墓地必须是不适于耕种的山坡地、荒地与不宜垦种的贫瘠地,对墓区必须严加管理和审批,防止变相为土葬。
总之,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殡葬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尊重农民的感情,要在充分了解民意、体恤民情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既不伤害农民感情又能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道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殡葬改革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政策。
作者:中共许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第四篇:殡葬改革
第二章
殡葬改革
1、殡葬改革的特点、目标是什么
答:一积极倡导,宣传教育。二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三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四行政干预,依法管理。五兴建殡葬服务设施,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六坚持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特殊政策。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殡葬改革制度和丧葬习俗。
2、殡葬改革的原则
一改革的原则。二火葬的原则。三节俭的原则。四文明的原则。五继承的原则。六因地制宜的原则。七保护耕地和环境的原则。
3、殡葬改革的成绩
一、坚持方向,狠抓火化工作,火化量和火化率逐年提高。
二、科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改革,高度重视土葬改革工作。
三、以民为本,殡仪服务体系日益形成,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以人为本,丧俗改革不断深化,平安和文明祭扫成为主旋律。
五、关注环境,倡导“绿色殡葬”,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成绩。
六、依法建设,加强殡葬法制建设,殡葬工作基本实现规范化。
七、关注人才,教育培训形成体系,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八、注重宣传,殡葬科技工作得以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九、注重文化,重视殡葬设备用品研制生产,文化和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十、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民间组织的独特用用。
4、殡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一、注重殡葬改革的效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用。
二、正视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
三、推动殡葬改革走向规范化、可持续道路,加强殡葬法制化建设。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变为人民自觉的行动。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稳步推进。
六、以丧葬服务为示范窗口,推动殡葬改革的快速发展。
5、怎样理解殡葬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殡葬改革服从于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三、克服传统阻力,提高思想认识。
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五、创新服务项目,满足消费需求。
第三章
殡葬管理任务和机构
1、殡葬管理的概念
殡葬管理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对人们的殡葬活动和行为实施的指导、监督和规范。
殡葬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殡葬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殡葬管理的客体是参与殡葬活动和实施行为的当事人。殡葬管理的方法是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殡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殡葬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殡葬管理的目的和方针 殡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行为,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3、殡葬管理的基本任务
传统意义上的:
一、推行火葬。
二、改革土葬、三革除丧葬陋习。
四、发展殡葬事业。
五、加快殡葬设备与丧葬用品的科研与生产。
现代意义上的:
一、殡葬设施规划管理。
二、殡葬服务许可管理。
三、殡葬服务管理。四殡葬市管理。
五、殡葬法制管理。
第五篇:殡葬改革承诺书
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
承
诺
书
为了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革除旧习,树立文明新风,作为党员、干部郑重承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厅发[2014]18号)精神,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好带头作用:
(一)带头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在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规定同时,带头减少繁文缛节,缩小宴请规模和迎亲(出殡)车辆,杜绝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去世后除国家规定外,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严格控制遗体送别仪式规模,力求节约简朴。
(二)带头革除陈规陋俗。带头破除封建旧俗,不搞请阴阳、看风水、做道场、出大殡等各类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不在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搭棚设宴、搭建灵棚、高音喧哗,不在凌晨午夜燃放鞭炮烦扰邻里,不沿街游丧、抛撒焚烧冥币、燃放鞭炮。
(三)带头树立文明新风。以集体婚礼、纪念式婚礼、家庭婚礼、旅行结婚等形式举行婚姻宣告仪式。在丧事活动中,带头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敬献鲜花、播放哀乐、发放生平等方式哀悼逝者。要带头文明祭奠、低碳祭扫。
(四)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去世后实行火葬,在公墓内安葬骨灰,不将骨灰装棺再葬,不超标准建墓立碑;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带头在指定安葬点或公墓内安葬,不乱埋乱葬;带头实行生态安葬,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撒散骨灰或者平地深埋、不留坟头;带头捐献遗体或器官。
(五)带头宣传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教育引导亲属、朋友、身边工作人员、周围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劝阻不文明行为,不对违法违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
承诺人: 时 间:
单 位: 政治面貌: 职 务:
备注:本承诺书一式三份。一份本人持有,另两份分别由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