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2 15:1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殡葬改革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殡葬改革经验材料》。

第一篇:殡葬改革经验材料

政府主导

政策引导 努力推动殡葬事业和谐发展

——在全省殡葬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24日

望城是雷锋同志的故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总人口54万,全境已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会长沙最大、最新、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区。2008年11月以来,我们按照“惠民、绿色、文明、和谐”的殡葬理念,强力推进殡葬管理改革,率先全省推行全境火化,七年来共火化死亡人员遗体1.9万多具,成为湖南首个全境死亡人员火化率100%、骨灰50%以上到公益性墓地安葬的区(县),2010年荣获“全省殡葬改革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荣获“长沙市殡葬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着力营造殡改工作合力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受入土为安、厚葬为荣等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我区广大群众对传统土葬、大办丧事习以为常,乱埋乱葬现象屡禁不止,殡改工作推进缓慢。为革除殡葬陋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从2008年开始,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全区境内所有死亡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化。一是政府主导强推动。坚持把殡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及殡改执法队。区殡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殡改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上下联动聚合力。区委、区政府紧扣殡葬改革的目标任务,将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工作职责分解、细化和明确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区、乡镇、村三级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区领导包乡镇、区直机关单位包村、镇村干部包户,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条块结合、上下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殡改工作机制。三是严格考核促落实。将殡改工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文明创建和民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确保了殡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坚持政策引导、规范管理,着力强化殡改工作保障 殡葬改革是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刚开始推行肯定遇到较大阻力,要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受,必须要在政策上引导,设施上保障,管理上严格。一是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将望城全境划为强制火化区,从2008年11月起,区财政对农村村民和城乡低保户死亡人员遗体的火化费按320元/具、运输费按280元/具给予补助,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丧葬费用全减免,补助费每具达到1520元。2 同时,区政府组织开展土葬工具收缴行动,对户主给予每副600-800元补助,集中销毁龙头、杠具、棺木2760副。二是在设施上切实保障。区财政将殡改工作经费列入预算,近五年累计投入6569万元,分步解决了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寄存楼、集中悼念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基本建设费用。从2009年6月起,我们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10处、总面积483.5亩,区财政按3万元/亩投入建设资金1450.5万元。所有公益性墓地建设均以乡镇为主体,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目前第一期建设任务已经完成,预计可用30年。在公墓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环保生态理念,墓碑安放形式上尽量平卧,植树造林要求树种多样化,使墓地达到生态化、园林化的标准,以较低的丧葬成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群众主动将亲人骨灰安葬到公益性墓地。三是在管理上严格规范。为解决过去乱埋乱葬,特别是村民私自接收外来墓葬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我区严格查处了非法建造活人墓、豪华墓、永固性坟墓和非法接受外来墓葬的行为,做到发现一例、处罚一例,不留后患。比如2011年针对谷山森林公园北面私设陵园问题,我们组织800余名工作人员,投入290多万元,平毁坟地1482座,恢复了谷山森林公园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们结合大众垸基本农田平整改造,迁移坟墓1200多个,采用在原墓址上栽树、种花的形式平毁大型永固墓、豪华墓148座。同时,我们还结合城市管理,大力实施城区丧葬综合整治行动,基本杜绝了城区室外搭设灵棚、设置拱门、悬挂气球、燃放鞭炮、吹奏哀乐 和出殡时沿街燃放鞭炮、抛撒冥钱等治丧行为,实现居民治丧方式由分散、繁琐、无序向集中、简朴、有序的转变,有效规范了城区丧葬秩序。

三、坚持强化宣传、浓厚意识,着力培育殡葬文明新风 破除陈规陋俗,转变丧葬观念是殡葬改革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倡导殡葬新风为着力点,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居民树立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风尚。一是注重宣传教育。近年来,我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以“改革丧葬习俗,推进绿色殡葬”为主题的“殡葬宣传月”活动,共印发《殡改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4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60多台,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殡葬观念。同时,我们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建殡改信息员队伍,深入宣传殡改政策、上户做丧户思想工作,广大群众殡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觉火化、自觉选择在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等观念已基本为群众所接受。二是依托基层力量。我们引导全区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成员由当地支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及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主要负责做好当地婚丧喜庆活动的移风易俗工作。同时,各村(社区)将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要求逐步纳入村规民约,由村(居)民共同遵守,防止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三是倡导党员干部带头。我们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殡改政策、带头火化亲属遗体、带头拆除“活人墓”,对阻挠、破坏殡葬改革的人和事严格追责,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殡葬改革关系千家成户,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虽然我区殡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努力促进望城殡葬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推动“两型”社会和和谐湖南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殡葬改革

对加强和改进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思考

董 跃 民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这种丧葬观念在当前河南农村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殡葬改革是丧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是对几千年封建丧葬观念的挑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河南城镇居民的丧葬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所以,我省殡葬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农村。农村殡葬改革的进程决定了全省殡葬改革的成败。殡葬改革虽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在农村更为显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要与时俱进,迈上新台阶

1999年以来,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稳步推行下,逐步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火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上半年全省火化率为5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宣传发动到位,管理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的殡葬改革就会不断得到深化。

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其核心是禁绝乱埋滥葬,改革愚昧落后的丧葬习俗。《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从这些法律规定而可以看出,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葬法改革,二是葬礼改革。前者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后者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从十多年的殡葬改革实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改革设计。普遍存在的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既没有节约土地,也没有改变传统丧礼。

(一)殡葬改革是在河南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节省耕地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农村较为普遍的土葬制度,加速了河南省现有耕地的流失。农民没了土地,农村经济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要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落实国务院要求,就必须确保河南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这是农业的根基和命根子。而侵占、蚕食耕地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工业用地和农村丧葬用地。

(二)很多地方在殡葬改革中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时的“以罚代法”为土葬和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留下空间

在我省部分地区,政府与殡葬管理机构单纯追求火化率,执法中的“以罚代法”,对于已经执行火化的丧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丧户在火化后二次装棺现象开始在农村泛滥。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地区丧葬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地基层民政部门的管理造成的。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调查发现,实行土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耕地资源少,不能让死人跟活人抢地。不过事实上在河南许多地方,人们即使选择了火葬但他们仍然会“二次土葬”,同样挤占耕地,一般还不会被追究责任。由于二次装棺火化导致丧户多花费近千元。丧家既承担火化费用又要购置棺木进行安葬,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又违背了节约丧葬用地、节俭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基层政府的“以罚代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而且导致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

二、对河南农村殡葬改革方法与途径的思考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扎实推进农村殡葬改革,首先就必须完善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1、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和村级骨灰堂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很多地方只强调火化率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强迫群众实行火化、查处偷埋案件上,而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南阳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规划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本就没有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殡葬改革的推进。随着殡改工作的全面推进、火化率的稳步提高,解决好农村群众骨灰安放、切实减轻群众办丧事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问题,已成为深化殡葬改革的主要课题。2008年1月5日,永城市顺和乡高平房村一丧户的骨灰被安放进了村里刚建成的骨灰堂。这是永城市首例农民骨灰放进骨灰堂。高平房村共1768人,耕地2300亩。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替,在耕地中建坟立冢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007年10月,村两委多方筹资,建成公墓骨灰堂。该骨灰堂占地3.5亩,可利用面积420多平方米,可安放骨灰盒1300余个,预计能满足未来200年的存放需求,村民均可以免费在此存放骨灰,一人安葬费用就可节省资金5000余元。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共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其在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对象,都面向农村、农民。再者,城乡群众的收入还呈明显的差距,因此,强调公益性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河南省郑州市站在关注民生、保护土地、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大对殡葬事业发展的投入,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实惠落到实处。2007年8月郑州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助,县乡政府积极配合,在广泛听取村委会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新郑市、中牟县多个乡村,先后完成了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试点工作,并拟定了《关于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并出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建筑面120㎡,总投资7万元;②1000-2000人的村,建筑面积130㎡,总投资8万元;③2000人以上的村,建筑面积140㎡,总投资9万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指导标准:①1000人以下的村,占地2亩;②1000-2000人的村,占地4亩;③2000人以上的村,占地6亩。总投资均为1.8万元。资金安排规定:按照分级负担办法,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予资金资助。市本级资助标准平均为骨灰堂2.7万元、公墓0.6万元。实行先建后补,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奖补一批。截止2010年9月,郑州市财政累计下拨资助资金2996.1万元。同时,县(市、区)级财政匹配了相应的资金;部分乡(镇)匹配资金也已到位。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郑州市新建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总数目前已占全市村委总数的58%,加上2006年前各村自建数,基本上实现了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为农村群众的骨灰安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政府近几年逐渐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财政支付力度,但是对殡葬事业的财政支持不足。就连本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殡仪馆、火葬场这几年在许多地方政府预算中也被挤掉了,常常是不拨或改为差额拨款。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环保法规的要求,许多地方的殡葬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场馆搬迁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许昌市还有两个县没有殡仪馆,需要建馆。由于县政府财政拮据,无钱投入或投入不足,致使这些地方的殡仪馆要么无力搬迁和更新设备,要么借债为之,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南阳市部分县市对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有的县民政部门还背着沉重的债务。新建的方城、淅川、内乡、社旗、桐柏、西峡等6个殡仪馆,财政没有投入或投入极少;全市有42台运尸车辆,总投资366.09万元,财政拨款仅占11%;18台火化炉,总投资473.4万元,财政无任何投入,资金主要靠当地民政部门筹措。新野、邓州、南召、镇平等县市的殡仪馆建设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维缮,致使建筑用房老化陈旧,破损比较严重,基本处于维持使用状态。殡仪馆火葬场的建设是个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资本收益率低的事业,因此说,火葬场、殡仪馆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最终受害的将是人民群众,这个建设成本最终将转嫁到群众身上,由他们买单,而政府的不投入、少投入也是对殡葬改革事业的不作为,是对殡葬事业单位公益性质的否定。同时,要使殡葬改革深入人心,让群众易于接受,应实行火化费补贴制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可减轻群众因实行火化而增加的负担。2007年,河南省栾川县政府研究决定,为减轻群众负担,强力推进殡葬改革,自2007年6月6日起,对栾川籍火化丧户一律免收运尸费(200元-400元)、火化费(280元),这部分过去由丧户自己负担的殡葬费用现在全部改为由政府“埋单”出钱。栾川县政府免收殡葬费用的举措在全国属第二例,在全省尚属首例。

3、研究建立农村农民的丧葬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但是在丧葬补贴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2007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等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离退休(退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费调整为按所在省辖市上企业离退休人员3个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发给。在职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职工死亡当月本企业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工资20个月的标准发给,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调整为按其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养老金20个月的标准发给。目前,全省一次性抚恤金人均1.6万元。而农民则完全被排除在丧葬补贴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强化了城乡差别,是新时期对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歧视。它不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平等的原则。2009年3月,从北京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具有北京市户口、且未享受北京市丧葬补助费待遇的城乡居民,去世时均可享受每人5000元标准的一次性定额丧葬补贴。它意味着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丧葬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如果河南能够参照北京的作法,给予农民一定的丧葬补贴,它将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加速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三)当前和今后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绿色殡葬 殡葬改革工作不能全省一刀切,在不违背殡葬改革精神的范围内探索新的丧葬形式。2001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倡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河南地形地貌差异很大,平原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锐减,应以自然村建设骨灰堂为主;丘陵、山区等非火化区则可以采取尸体深埋树葬,既不占耕地、林地,又绿化、美好了环境,同时也有可供后人祭奠的标志。

1、建议在农村推行“生态葬”法。“生态葬”是指人死后(或骨灰)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种树取代墓碑,或实行“自然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遗体或骨灰的葬法。2.“骨灰生态葬”。即将骨灰装入环保骨灰盒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的葬法。

3、大力发展“生态墓园”行业。农村应当以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以方便群众祭奠亲人。墓区统一规划,按顺序安葬,骨灰实行树葬、深埋,形成“一块公墓一片林”。墓地必须是不适于耕种的山坡地、荒地与不宜垦种的贫瘠地,对墓区必须严加管理和审批,防止变相为土葬。

总之,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殡葬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尊重农民的感情,要在充分了解民意、体恤民情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既不伤害农民感情又能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道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殡葬改革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政策。

作者:中共许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第三篇:殡葬改革

第二章

殡葬改革

1、殡葬改革的特点、目标是什么

答:一积极倡导,宣传教育。二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三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四行政干预,依法管理。五兴建殡葬服务设施,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六坚持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特殊政策。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殡葬改革制度和丧葬习俗。

2、殡葬改革的原则

一改革的原则。二火葬的原则。三节俭的原则。四文明的原则。五继承的原则。六因地制宜的原则。七保护耕地和环境的原则。

3、殡葬改革的成绩

一、坚持方向,狠抓火化工作,火化量和火化率逐年提高。

二、科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改革,高度重视土葬改革工作。

三、以民为本,殡仪服务体系日益形成,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以人为本,丧俗改革不断深化,平安和文明祭扫成为主旋律。

五、关注环境,倡导“绿色殡葬”,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成绩。

六、依法建设,加强殡葬法制建设,殡葬工作基本实现规范化。

七、关注人才,教育培训形成体系,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八、注重宣传,殡葬科技工作得以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九、注重文化,重视殡葬设备用品研制生产,文化和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十、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民间组织的独特用用。

4、殡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一、注重殡葬改革的效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用。

二、正视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

三、推动殡葬改革走向规范化、可持续道路,加强殡葬法制化建设。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变为人民自觉的行动。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稳步推进。

六、以丧葬服务为示范窗口,推动殡葬改革的快速发展。

5、怎样理解殡葬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殡葬改革服从于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三、克服传统阻力,提高思想认识。

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五、创新服务项目,满足消费需求。

第三章

殡葬管理任务和机构

1、殡葬管理的概念

殡葬管理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对人们的殡葬活动和行为实施的指导、监督和规范。

殡葬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殡葬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殡葬管理的客体是参与殡葬活动和实施行为的当事人。殡葬管理的方法是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殡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殡葬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殡葬管理的目的和方针 殡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行为,推进殡葬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3、殡葬管理的基本任务

传统意义上的:

一、推行火葬。

二、改革土葬、三革除丧葬陋习。

四、发展殡葬事业。

五、加快殡葬设备与丧葬用品的科研与生产。

现代意义上的:

一、殡葬设施规划管理。

二、殡葬服务许可管理。

三、殡葬服务管理。四殡葬市管理。

五、殡葬法制管理。

第四篇:殡葬改革承诺书

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

为了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革除旧习,树立文明新风,作为党员、干部郑重承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厅发[2014]18号)精神,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好带头作用:

(一)带头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在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规定同时,带头减少繁文缛节,缩小宴请规模和迎亲(出殡)车辆,杜绝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去世后除国家规定外,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严格控制遗体送别仪式规模,力求节约简朴。

(二)带头革除陈规陋俗。带头破除封建旧俗,不搞请阴阳、看风水、做道场、出大殡等各类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不在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搭棚设宴、搭建灵棚、高音喧哗,不在凌晨午夜燃放鞭炮烦扰邻里,不沿街游丧、抛撒焚烧冥币、燃放鞭炮。

(三)带头树立文明新风。以集体婚礼、纪念式婚礼、家庭婚礼、旅行结婚等形式举行婚姻宣告仪式。在丧事活动中,带头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敬献鲜花、播放哀乐、发放生平等方式哀悼逝者。要带头文明祭奠、低碳祭扫。

(四)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去世后实行火葬,在公墓内安葬骨灰,不将骨灰装棺再葬,不超标准建墓立碑;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带头在指定安葬点或公墓内安葬,不乱埋乱葬;带头实行生态安葬,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撒散骨灰或者平地深埋、不留坟头;带头捐献遗体或器官。

(五)带头宣传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教育引导亲属、朋友、身边工作人员、周围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劝阻不文明行为,不对违法违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

承诺人: 时 间:

单 位: 政治面貌: 职 务:

备注:本承诺书一式三份。一份本人持有,另两份分别由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留存。

第五篇:殡葬改革调查

殡葬改革调查:死人活人“争”地怪现象随处可见

2011年04月26日 08:1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19)

【字体:↑大 ↓小】

当前,各地“豪华墓”、乱葬乱埋占用耕地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专家形容为“人增、地减、粮紧”。而旨在破除迷信、杜绝铺张浪费的殡葬改革至今已持续了50年,它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还存在怎样的问题?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散乱到集中:祖坟并非“挖”不得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的老家在张家港市杨舍镇城南村。清明前他接到通知回乡迁坟,觉得很不可思议。

到了现场,却大大出乎王德明的预料。“大家在田间地头排队等待,高高兴兴的。”整个过程中他所做的,只是找到父母的坟茔,带着统一配备的免费骨灰盒到安息堂,中间的挖坟、收捡遗骨(灰)全由专职人员完成。

记者来到杨舍镇塘市办事处的静憩楼探访。大门两侧书写“民德归厚,慎终追远”的金色对联,园以三层白灰色小楼、焚烧亭和停车场为主体,一侧是用来安葬遗骨的成排墓地。清明刚过,墓前尚未凋谢的花束随风摇曳。这样的安息地,难怪迁坟时大家赞成。

无独有偶,这样的做法江苏南通海门市从1997年就开始了,实行的是“一村一骨灰堂”的方式,目前村级骨灰盒存放室拥有率为100%。

记者来到该市万年镇长征村西北500米处的骨灰堂。堂内,道路用大理石铺设,每个骨灰存放室约占地60平方米,高约2米,一个个格子里摆放着逝者的骨灰盒、照片和姓名,旁边放着两个用来烧纸钱的篮子。而堂前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翠柏和灌木,分外嫩绿。有村民感慨道,人死了之后来这里“享受”的是五星级待遇。

“原来可不是这样子。”村里的老人回忆说,海门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并村,长征村就是那时由三个村子合并在一起的,三个村子各自有自己的公墓,有的散落在田间地头,“一到清明上坟,纸灰满天飞,遇上下雨天,两脚泥巴。”

事情的改变源自一个偶然事件。2006年,在上海做生意的本村企业家宋正飞回老家上坟,发现墓地散落,杂草丛生,于是出资建起了这个骨灰堂。35个村民小组每组一个,另有一个安葬着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位烈士。长征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飞告诉记者,骨灰堂“光绿化就花了25万元”,而散坟集中为长征村节地20多亩,这对人均耕地远不足一亩的该村而言,可不是小数目。

死的人不“怕”刮风下雨,活的人上坟也不再怕两脚泥巴,“阴阳两隔的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殡葬改革,不仅仅停留在为逝者建一个清净的骨灰堂。

长征村村民郁建中的父亲刚刚过世,按照海门市的惠民殡葬政策,办完丧事后他从镇财政所领取了600块钱的基本丧葬补贴。“运输费、火化费算下来,政府给的这600块钱办丧事基本就够用了。”郁建中对这一政策很是感激。他告诉记者,要是放在10年前,村子里有人去世了总是先急着找墓地,打棺材,请街坊四邻挖坟,如今政府给补助安置在骨灰堂,“干干净净的,省去了不少麻烦”。

在海门民政局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了一份通知,要求全市殡葬基本服务补贴“三年三步”:针对无丧葬补助人员,去年补助200元,今年为600元,2012年提高到850元。“此外,我们打算由市财政给每个村投入5万—10万元,用于骨灰堂的扩建和绿化。”海门市民政局肖局长告诉记者。

丧葬观念:传统与现代对垒

殡葬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遗体火化、散坟整治、文明祭扫、生态葬,以及惠民殡葬补助等多个环节,改革的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均衡。在安徽怀宁、潜山等地通向安庆市区的公路两旁,以及马鞍山经芜湖到池州的铁路两侧,不时可见一些坟茔散落于田地、土丘之间。有的荒草丛生,年代已久。有些却土色鲜明,显然是新坟。更有一些水泥、砖石造就的小房子,里面停放着棺椁,很是显眼。原来,按照当地风俗,死者遗体要盛于棺中,在野外停放3年,然后再收拾遗骨,埋入土中。“一般都是自家找块荒地安葬,讲究的还会请风水先生看看。”

我国《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禁止建造坟墓;在允许土葬的地区,政府应当将公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禁止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不少农村随意的安葬方式显然违背了规定,既不利于土地的节约,也影响环境的美观。

而即便在有公墓规划的地区,村民们也放任自流地选土地建坟墓,谁家的墓造得更大更豪华,谁家最有面子。信风水讲排场比阔绰,致使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怪现象随处可见。我国的殡葬改革是围绕推行火葬展开的,然而,根据民政部网站的数据,2009年全国平均火化率仅为48.5%,西部地区平均火化率不足30%,最低的仅4%。

走访中西部,记者明显感受到地区差异带来的殡葬文化的差异性。山西某村一户人家,几个孩子都在北京工作,这让同村人羡慕不已。他们都说:“这家的祖坟冒烟了,孩子才会这样有出息。”这也就不难理解推行火葬在当地会有多艰难。村民根深蒂固的理念不仅阻碍了殡葬改革,也影响了村民之间的和谐。某县划分土地,由于祖坟动不得,坟上的小树苗经过若干年长成了参天大树,影响了庄稼的收成,造成坟主人和地主人大打出手。而类似的事并不少见。记者在山西东南部的一个16万人口的县采访,发现整个县内没有一处火葬场。

在殡葬改革采访中的几点启示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也收获了几点启示。

启示一:传统丧葬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这需要政府的引导。祖坟为大,隆丧厚葬,这些观念在某些地方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革除丧葬陋习,宣传是根本。但目前很多地区对于殡葬新风的宣传,往往集中在清明、冬至等节日,即便是有,似乎也被热议的天价墓等焦点湮没了。“旧的观念不破除,就是建造再整洁的骨灰堂,老百姓也不搬迁。”海门市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此外,地方领导的重视也颇为关键。“殡葬改革与传统观念冲突很大,如果没有实际利益的驱动和压力,基层政府对此并不积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只有土地开发时,地方政府才会对散乱墓葬进行整治。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海门市一位领导表态,他宁愿把路修得窄一点,也要把散坟乱葬治理好,“这样才能创造整洁的环境,吸引投资加快发展。”海门之所以有“金三角上小浦东”的美誉,与当地形象不无关系。

启示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推进殡葬改革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要条件。江苏省民政厅一位从事殡葬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也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是次要的,关键要看这个地方的诚意和决心。2010年4月,连云港灌南县把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在全县展开,每乡镇选取劣质地建一座公墓,并把已有散葬墓全部迁入,节约土地2000余亩。灌南地处苏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0元。相比灌南,土地面积、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相当的安徽怀宁县,在主干道两侧坟茔累累,甚至火化尚未推行。

启示三:文明殡葬的推行,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无弊。环境的改善与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国出台惠民殡葬政策的地区已达11个省、99个地级市和407个县,覆盖人口达4.73亿,多个省市也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转变丧葬陋习,加强生态墓区建设,倡导绿色殡葬,基本实现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于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殡葬改革的深化值得期待。(

下载殡葬改革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殡葬改革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殡葬改革宣传稿

    殡葬改革宣传稿 各村(居)、镇属各单位、广大人民群众: 根据县委政府工作安排,为确保自2011年11月1日零时起,土城镇集镇规划区范围内所有人员全部实行遗体火葬制度,规范殡葬行为,改......

    殡葬改革实施方案

    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破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丧事新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务院、省、市《殡葬管理条例》和省、市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

    殡葬改革发言稿

    殡葬改革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村支两委在我校隆重召开全村殡葬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就加大殡葬改革力度,推动改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这一移......

    2009年度殡葬改革责任书

    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 (2009年) 为认真做好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力度,推进我县的殡葬改革,根据目务院、省、市、县《殡葬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规定,特制定......

    安徽殡葬改革

    《不要用殡葬问题绑架改革——对当前安徽“殡葬事件”的分析》2014/5/29 安徽“殡葬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老百姓的殡葬问题不是小事,关乎民心和民意。老百姓殡葬也是改革发......

    殡葬改革承诺书

    殡葬改革承诺书 篇一:殡葬改革承诺书 XXX市林业局殡葬改革个人承诺书 根据殡葬改革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本人作出以下郑重承诺:一、自觉遵守殡葬改革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在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工作方案

    殡葬改革工作方案 殡葬改革工作方案 为强力推进我镇殡葬改革,建立科学文明的丧葬方式,提升城乡文明水平,根据《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县至殡葬改革管理目标责任状》、《县人......

    殡葬改革实施方案

    法院殡葬改革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经院党组会议研究,制定我院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