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指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吸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运用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使之在中国大地生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整个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纵横捭阖,从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思维等方面直面主题,在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市场等领域破茧而出。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生活和绿色工业生产方式有机联系起来,沿着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现代健康与休闲的路径上开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科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环境生产力论断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与西方工业文明升级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碰撞的结晶。既是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方向,也是我国生活方式的演化方向;既是我国空间优化的着力点,也是我国资源利用的出发点;既是中国发展的内生要求,也是世界协同的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特别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两山”理论,生动而精辟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民族崛起与人类命运的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利益的深切关怀、对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升为全党主张和国家意志,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拓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绿色发展成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走向动力内生、源头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重大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等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秉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保护地球家园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