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学习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重要 讲话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心得 体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德行是人才素质的灵魂,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重德行的文化传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以德为本,高尚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品格应当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一条教育准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以爱国主义为旗帜,引领大德教育“风向仪”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大德意识,为其铸牢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同时也对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在大德核心问题上,务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逐渐明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广大青少年立大德的“核心课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幼儿园至大学教育及育人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各式各类相关学科课堂
教学中,用党史、国史实行爱党、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最终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会大德如何明。
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守住公德教育“总开关”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识,教育学生守公德,简而言之就是让其“讲文明懂礼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的道德要求。公德教育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知它、领悟它,最终把守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爱护公共设施、文明出入公共场所、守护公共秩序等大处着手,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共卫生等反面细节为典型,教育学生拒绝不文明行为,以个人的“小爱”去维护社会的“大爱”。建立起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导向,引导学生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准则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逐步营造起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一言一行显正气、一举一动拂清风”中学会公德如何守。
以家庭美德为核心,把好私德教育“方向盘”
人无德不立,严私德是关键。私德教育通常以家庭美德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在私人生活中做到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好家风孕育好作风、好作风培养好少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学生私德养成的起点。私德教育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为首要,孝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传统内核。作为子女,应当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父母养育之恩;作为晚辈,应当涵养尊重长辈、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淳厚民风中牢固尊老爱幼的责任感。通过家庭美德的养成,不断培养学生修身修心的自律意识,在无人约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领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德行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私德如何严。
第二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5-07-24 06:0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研讨会内容摘登
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日,由光明J报编辑部、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立德树人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专家学者就立德树人的迫切性与可行性、立德树人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道德共识的达成与建设和谐社会、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传承文化传统、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规律等问题展开研讨。
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侯晶晶教授参加第十五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
著名教育学家鲁洁先生在南京龙潭小学参加统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写试讲与听课活动。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郑晋鸣整理 照片由南京师范大学提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 宋永忠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当代教育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大教育,即终身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青少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格健全、积极情感培养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时期,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危机,亟须予以关注。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而言,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应看到,依然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们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文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迷失;信息化网络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功利化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关注成“才”有余,关注成“人”不足。
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立德树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应。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科学地阐释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协同创新。其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树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立德树 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育,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其三,立德树人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其四,当前立德树人研究的分割化,迫切需要协同创新。立德树人的研究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甚至是跨国别的协同研究,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骥
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文化的传承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青少年儿童如何理解、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延续,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多样、信息开放,会使思想不够成熟、人生与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儿童产生思想困惑甚至是价值迷失。由此,如何使得青少年儿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认同并传承中国文化;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起来,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立德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提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立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青少年儿童道德成长的丰富营养。因此,立德树人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本任务。
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途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使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和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既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坚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教育积极正面的引导,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得到传承,而且可以使中小学生更为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文化教育举措,使中小学生在全球文化的盛宴中,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劲脉动。同时,教育应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到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德”上。这个“德”既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又符合现代的基本理念。
破解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朱小蔓
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遭遇的时代难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严峻挑战;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带来的网络道德失范使青少年儿童品德心理和人格教育面临困境;社会结构转型和阶层分化诱发的焦虑 3 心理导致在青少年儿童教育方面过于急功近利;社会变迁催生的高风险进一步恶化少儿健康成长的环境。
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
首先,在全社会传递“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尊重、理解、关心、服务和保护儿童,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幸福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
其次,传播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全社会成员都应深刻认识“教育是慢的艺术”,深入了解儿童的成长特点及科学规律,积极创新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为青少年儿童“减负”创造宽松环境,静待花开。
最后,发挥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一是政府积极作为。尽管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儿健康成长,但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如,完善儿童保护法,强化大众媒介自律,加大财政投资、支持少儿文化建设,丰富免费少儿社区服务、满足少儿成长需求,以及健全民生保障、社会心理救助体系等方面还需取得更大成就,缓解民众的教育焦虑。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在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场馆建设、文化消费与服务中,应自觉地为少儿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三是创新学校教育。强化“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重视生命教育,深化课程、教学及评价改革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四是优化家庭教养。倡导家长转变观念,保证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运动和自由的思考,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总之,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需要清醒认识少儿成长的时代症候,理性分析少儿成长的社会风险,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担当,创新学校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将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世界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者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共识的达成与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 葛晨虹
和谐社会是一种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民众达成道德共识,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
没有道德共识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道德追求和道德行为底线的社会,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社会。如果不能达成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共识,没有主流价值和道德共识做导向和支撑,整个民族的意志就会涣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难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为促进新形势下道德共识的达成,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基本路径:
其一,强化价值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形成道德共识的内在要求。
其二,注重公民品格教育,凸显道德共识构建的主体条件。公民品格是道德共识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为切实实现品格教育的成效,需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同促成的品格教育模式,以形成道德共识进而转化为道德行动。
其三,建立利益协调及法律机制,完善道德共识构建的制度保障。首先,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是道德共识达成的前提,因此,需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主体相对平等、利益获得渠道诚信公平、利益分配结果相对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其次,建设法律保障机制,促进社会道德底线的法律化。道德底线的法律化可以使道德根基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更加深入人心,使社会民众更加自觉地遵守基本道德的要求,从而促进达成社会的道德共识。
其四,倡导理性和谐的社会互动,营造道德共识构建的社会心理。道德共识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于特定道德文化背景下公众的良性互动。因此,政府应支持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效互动并从中寻找道德共识的生长点,正确引导现代媒介的宣传导向、发挥媒介舆论的引示作用,为民众的社会互动及社会行为提供积极的动力导向,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促成道德共识的良性构建。
简言之,道德共识的达成不仅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更是增强社会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道德共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立德树人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王小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肌理的社会新风尚是国民教育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落脚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从青少年起树立正确的爱憎观、荣辱观。“立德树人”要使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能够辨清哪些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值得称赞、值得发扬,哪些现象、哪些行为需要彻底唾弃、批判,从而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重树社会新风。同时,这种爱憎观、荣辱观也使得青少年能够时刻反省和检查自身行为是否适宜美好,成为一个具有羞耻观的人。上述立德树人的活动能够在社会中自然形成一条绝缘带,杜绝腐化的社会风气的无限蔓延,也形成了一道防洪堤,防止败坏人心的社会污流四处流溢,最终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从青少年起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人们是否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其判断标准就在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而祛除这种行为的任意性、偶然性,其可靠的保证就在于通过教育使之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并非空洞、抽象的教育口号,它必然现实化为日复一日的教化实践。这一实践除在言辞上导人为善外,其本质就在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地将青少年培育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人,并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其成人后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中流砥柱。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教育循序渐进、以文化人,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和谐健康。而人心的培育不同于产品的制造、科技的发明,它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我国历来有着 悠久和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其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了培育和谐心灵的丰厚资源。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依靠依托优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人,让青少年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从根本上让我们得以传承和积淀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良好社会风尚,是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石佳]
第三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讲稿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各位老师:下午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立德树人的提出,有什么背景、内涵和意义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有什么新提法、新要求、新举措呢?我们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呢?下面我就把我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
立德,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树立,德:德业。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树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不容易。今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就引用了这段话。
中华民族素有立德树人的传统,特别强调道德精神的弘扬、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
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德”成为中国伦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才观,江泽民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胡锦涛在08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上升为党的教育方针,写进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一教育方针论述进行了重点强调。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七大正式写入报告,包括四方面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有利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增加民族认同感。
2、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
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得却出现了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事情到此还没结束,不久前,武汉一男子受此启发,在车展上高举标语牌跪求“宾利丈母娘”并附上内容长达10条的《承诺书》。其中表示,未来家庭事务全包、老婆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甚至连老婆有外遇都会原谅她三次。这封《承诺书》可谓是底线全无,也充分反映了当下一些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梦,少年追梦,则国家兴旺。共同坚守理想信念,追逐百年以来的中国梦想,希望在少年,重任则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伟大中梦的必然需要。
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我们的实际工作,与中央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表现一:学校德育工作不尽人意。
——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学校对德育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为德育是个软指标,学习成绩是个硬指标。学生要拿成绩交差,教师要凭成绩评职,家长要看成绩赏罚。相对于智体美劳,德育处于弱势,因为德育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量化指标,缺乏评价机制,抓不抓都一样。二是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许多老师只注重教,却忽视了实践体验,学生缺少实践和必要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好。
三是重校内轻校外。许多教师只管校内,不管校外,致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在德育方法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象
一是灌多导少。许多老师习惯灌输,不善引导,缺乏趣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二是管多放少。有的老师习惯于管学生,而不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一的说教,效果较差。
三是堵多疏少。有的老师直到学生出了问题才进行处理,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疏导和预防。
——在德育实施上存在着三个“不一致” 一是言传与身教不致。有些老师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是班主任与课任不一致。许多课任老师没有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把班级管理等工作全部推给班主任。
三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不一致。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差距较大,经常看到自私、软弱、厌学、盲目攀比等不良倾向。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许多领导和老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活动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事实上恰恰相反,德育工作是减少安全故事的最有效办法。只有德育工作做好了,思想才能端正,心理才能健康,才能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统计数据表明80%的悲剧是可以通过教育、防范和加强管理而避免的,但却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了悲剧。
表现二:家庭教育存在较大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步,不合拍,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是教育观念落后。许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品德国、人格、心理、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二是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有的是因为忙而无暇顾及,有的是没有责任感放任不管,使家庭教育缺失。
三是对孩子有负面影响。有个别家长由于文化素质、个人休养等问题,常常把自己的坏毛病传染给孩子,负面影响较大。
表现三:社会影响巨大。
当今中国,社会矛盾多发频发,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相互激荡,造成社会成员在多元价值选择中出现困惑甚至混乱。小悦悦事件,摔倒老太讹人事件等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十八大报告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充分说明党中央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和担忧。
我们来看两个资料:
扶还是不扶?让还是不让,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难题。所以,立德树人,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要求和新举措
1、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纲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立德树人,上升到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
《决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论述有707个字,关于立德树人部分就占108个字,可见中央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袁贵仁在《辅导读本》撰文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今后,教育领域中 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总书记深情地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第二个变化就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一个新提法,新变化,传递了中央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号。
11月26日,习近平参观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当总书记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总书记在座谈会开始和最后总结时都表示,他到曲阜是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表明中央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三个变化就是突出责任教育。《决定》要求要增强学
生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一个新提法,新要求。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责任。
实际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责任教育。美国把“国家责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英国人反对溺爱,注重独立意识的培养。(看故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责任感,并且列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前,可见中央对责任教育的重视。作为学生,必须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叫负责任,作为学校,我们必须加强责任教育。
2、新动向
为落实十八大立德树人,教育部准备出台一些举措值得关注。
一是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主要是统筹设计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五个学科,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多学科支撑。
二是广泛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国梦教育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是深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教育部准备出台一个指导意见。其中有三条内容值得注意。第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第二是普及书法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是联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全国
文明校园”评选表彰活动,把道德大讲堂、志愿服务队、遵德守礼提作为主要内容。
四是全面开展学校“绿色评价”和满意度测评。主要是以评价手段促进立德树人。
三、关于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几点思考
1、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袁贵仁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把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2、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大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强调“每个”、“都”,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是对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
3、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和分解,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真正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注重预防,使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好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5、加强师德建设,促进立德树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涵养和言传身教,对“立德树人”尤为重要。在这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认真审视师德涵养,反思和回顾教育的变化,追问教育的本质,守住责任,点亮心灯,唤起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德树人,要言传身教,要润物无声。
6、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俱乐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引领社会新风尚,传播正能力量。
坚持立德树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基地建设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
谢谢!
第四篇:入党积极份子学习《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了。作为一位积极份子的 我对十八大精神有着深入体会。作为教师侧重我学习了第七章《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篇章,深入理解把树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等重要唆使精神。学校为了帮助老师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报告精神,特别推荐了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撰写的《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该文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究竟是培养甚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题目。说究竟是培养甚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题目。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鼓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进步人。该文又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礼节育人、网络育人、制度育人和协力育人等角度,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关于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我苏醒地熟悉到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时间性和复杂性,必须适应时代特点,必须反映时代诉求,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进而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多方位、多层面、多情势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培养,才能有力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一、更新德育理念探求德育规律德育理念是指人们经太长时间积聚而构成的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延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寻求,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洗涤下,人们的思惟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迁。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新的时代中已有新的表现方式。现在的学生遍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较重,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弱,行为表现差,有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则目空一切,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快,热情集体活动这些身心特点与过去的学生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德育工作者应从中剖析新的特点,改革传统德育思路及模式,与时俱进,建立崭新的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现代化,既要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要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固然当代学生的缺点方面较为突出,学校更有责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充分肯定当代学生的正面素质,重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所有的受教育主体,分类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道德水平发展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学业成长、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成为增进学生改善自我、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只有牢固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增进学天生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德育工作进程变成尊重和服务学天生长成才的进程,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更具时代性、实战性和有效性。
第五篇:学习《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的体会
学习《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的体会
近日联区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一文,使我感受颇深。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日趋提高,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祖辈、父辈的生活、读书状况他们知道得很少,有的完全不知道,久而久之,他们认为眼下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或攀比他人后觉得还不够好。加之学生在校接受的绝大部分也是知识的学习、记忆、检测等,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跟不上,这就形成了德育教育的严重不足和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务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其实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渗透于各科的教材之中,只需要教师用心的引用和挖掘、拓展。
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灵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感召力。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通过学习立德树人一文后,我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适应时代特征,必须反映时代诉求,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会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也会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