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学习培训心得
清华,有我美丽的遇见
——赴清华大学培训心得
龙山中学 张树芳
差一点,我放弃了这次赴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原因是我对教务工作感到疲惫不堪,希望换人学习替换我的工作,后来在陈殿勋校长的多次鼓励下,又才鼓足勇气,与来自各校的51名教师一路踏上美丽的清华园,在那里,我有许多幸福的遇见。
年轻美丽的班主任
“我是王蓉„„”刚走进教室,麦克风里就传来了亲切甜美的声音。我赶紧找到自己的座位,静静地听着老师的介绍,才知道,站在讲台上,那大概三十来岁,秀气、温柔又漂亮的女青年正是我们这个培训班的班主任,心底不禁滋生佩服之情,目光不离教师身影,认真地聆听班主任对我们为期五天学习的期望与要求。
首先,与我们约法三章。第一,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回归学生。第二,学习
需要有总结加反思。第三,学期期间遵守班级要求。
其次,为我们的班集体制定了“团结、奋进、融合、快乐”的目标,并分组建设各小组的组名与口号。
最后,让我们的宣誓: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出全勤,处处起模范作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为同学做出服务。
听之后,我很受激励,也对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似乎有了新的感悟,才发现班主任的第一课对学生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教师在接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课时也像王蓉老师这样,用心地对班级制定目标,提出要求、让学生宣誓,并常常陪在学生左右,相信,这个班级的学生一定会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激情讲师田彩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课堂开始,60多岁的田老师就先为我们阐释了清华大学的校训,然后再用短短的三个小时,为我们精炼地展现了清华的文化与精神。
跟随着田老师的思路,我逐渐了解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初期,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她既是我国大学中的佼佼者,也是我们勿忘国耻的印记。
梅贻琦1889年生于天津,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生,1931年,成为第一个由清华人自己选出来的校长,在他任教期间,近百位知名学者受聘于清华,闻一多、冯友兰、朱自清、吴晗等,他们开启了被人们称为清华的“黄金时期”的阶段。他任校长期间,涌出了一批科学家使我国屹立在科学世界之林中。特别是钱伟长自强不息的精神最让人感动的。他从小学到中学,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蒋南翔,1952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把培养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他重视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与应材施教,对学生提出要求:“你们是来学习的,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胡锦涛、吴邦国、黄菊等这支国家的领路人便是他的学生。
听到这些,我的精神振奋起来。这些清华校长和清华学子个个之所以能突破重围,在世界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难道不是与清华的校长、导师有关吗?难道不是“自强不息”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清华学子吗?我想,我们也应该以此为训,把清华的精神带到贵州的偏僻山村去,让我们的孩子也奋发向上,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艺术人生吕建强
你听,是哪里传来了矿远的古琴,我们要上一趟音乐课吗?此次培训怎与音乐有关?我正纳闷,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吕建强教授便开始为我们解读了音乐的文化与文明„„
其实,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然而音乐却与“文化、地域、时代”问题相关。例如《我爱你,中国》,通过是对大时代、大事件背景下的普通中国的关注,还原60年来不同代际的典型人生记忆,呈现一代代中国人与共和国水血交融的燃情岁月和新路历程,追寻不灭的“现代化”变革梦想和民族复兴情怀,那时代的人们似乎在一段音乐中找到了自我,似乎是党国的崛起、是希望的曙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蕴含的不仅是对病魔困难的战胜,认真聆听,他却也包含那时代的一切特征——革命、战争、流血、悲剧和赎救等。《广陵散》描述了战国时期韩国人聂政为父复仇的故事。
细细分析,用心感悟,每一首歌都暗含着时代的故事,可惜时间太短,三个小时,瞬间即逝。三个小时里,吕老师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向远古,让我们把目光放眼到西方,然后才又再把思绪拉回。如此厚重的音乐课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也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等我再回到走“延东之路”的龙山中学,我一定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观,因势导利、趋利避害,正确地对待当今的流行音乐,正确地“追星”。
灿烂妹子罗丹阳
丹阳老师是贵州人,于是,我称她妹子。我很震惊,丹阳老师看起来不足三十,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心理质询师、博士后,而且还边走全国许多地方为高级干部授课,难道她是天才?
丹阳老师的课别开生面,课桌的摆放打破了常规的座次安排,她让我们先把桌子分组并拢,按照小组围在一起进行学习,这样,课堂中的合作、交流、讨论就变得更加方便,同学之间显得更加亲密、和谐,也增强了小组的团队精神。
课堂中,老师让我们观看视频《沈学讲课》的片段,沈雪的第一堂课,由于20几位学员没有按时到教室上课而影响了沈雪老师的情绪,于是气急败坏之下对在场的学员作了愤怒的指责与批评,最终导致课堂不欢而散。无疑,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堂。不难看出,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的情绪直接造成的,其实,按时到教室上课的同学都是守纪律的,对他们动怒显然不合情理,如果老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先对这些守纪的同学作出表扬,再说说不守纪律的弊病,相信一定会获得大家的尊重。看罢,我立马反思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我不也是常常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吗?难怪背后听到学生说我喜怒无常。想到这里,不禁心生惭愧,若不改之,教师之路该如何继续呢?以后,我将以《沈学讲课》为诫,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走进教室,寻找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做一名学生爱戴的教师。
后记:时间已晚,我的拙笔不能尽述各位大师的精彩课堂,只想说,清华大学,是个神圣的地方,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学习,一定不要错过,在那里,你会有许多美丽的遇见。
第二篇:清华学习培训体会心得
参加清华大学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
初夏时节,在集团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赴清华大学参加了集团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集团2018年工作思路,着力提升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业务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集团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作为学员,首先要感谢集团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清华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感谢清华大学大师们的精彩讲演,感谢所有为我们这次学习和“充电”提供服务和作出贡献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志们!
在清华园里,5天的学习和培训,我始终沉浸在老师们精彩的讲解中,认真聆听了各位大师的精心讲授,完成了全部专题的学习,清华园的学习日子令人终身难忘,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学习方向,理念上有了全面的更新,知识又得到了充实提高,不仅从课堂中学到管理知识,更深刻感受了清华园的人文精神。下面结合我们的学习情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清华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培训,我们学到了知识,发扬了好作风,养成了好习惯。学习让我们对清华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0个学院、58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清华大学一直是全国优秀考生心向往之的所在,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提升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修养的深造圣地。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和工程院1537名院士中近25%系清华大学毕业的;“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共23位,其中有14位系清华大学毕业的。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均系清华大学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均是清华校友。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风:“行胜于言”;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戏言的清华精神:“听活、出活、不漏气”。清华大学底蕴深厚,我从仰慕已久,到现在亲身跨进清华园聆听大师讲演,感受高水平、高层次、高起点的氛围,我将把进清华园学到的东西,感染的清华文化和感受到的清华精神,用到行动上和工作中,为集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收获体会
一周时间里,我主要学习了《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压力管理与心理调试—管理者自我压力管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升》等课程。课程安排都非常适合我们,安排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功底扎实、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讲课方法以互动、案例、情景式为多,由浅入深、讲话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聆听了清华大学专家教授的授课。感受到大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博学多才的功底。老师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让大家“宽了眼界,长了学问”。每一科都那么适用,每一科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启发。既能解决平时工作的疑惑,又能激发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启发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升华,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因此,这次学习对我很重要,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洗礼和升华,对我在工作中创新理念、做好工作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人文气息,熏陶情操。清华大学不只是学术殿堂,还是处处渗透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人生课堂。在清华学习期间,大家强烈地感受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深切地体味到严谨的清华人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清华学习时间虽短,但这些精神已深深地根植在大家内心,让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少些浮华多些实在,少些功利多些奉献。
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我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经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我当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更好的为机场建设事业大发展服务。
第三篇:清华培训心得文档[模版]
精修心智历练本领
--------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偶拾黄秀玉带着学校领导的深切希望,沐浴着清华大学百年历史的无限荣光,2013年10月14至10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题培训班。短短五天的时间,时时刻刻无处不在激动,思索,碰撞之中,等课程像长了魔力的吸盘,吸引着我放飞的思绪。授课教师个个学贯中西,文理会通理论精湛独到。实践经验丰富,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处处闪着智慧的光辉。通过学习我对人生有新的感悟----用专业的知识去帮助学生,用智慧去丰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新的追求和向往向往。。
陈希新老师的《心理活动的设计和必要性》讲述了好的具体的心理班会的主题设计和实施活动方案。操作性强,很能指导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他说心理班会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更能考验老师的职业水平,他反对活动模式化,单项灌输,倚重表演共鸣缺失,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应该异彩纷呈而不是千人一面。张渝鸿老师对当今中国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及国家,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所付出的关怀和教育。并对留守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解读以更好地进行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关怀教育。肖巍教授的青少年道德和关怀教育也很精彩,她知识宽泛经历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道德的解读和中国道德现状的分析都无不令我们意识的德育的迫切性。她的:“智力好也只能算半个人”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人的职业教师的爱更要宽泛博大。
霍秀英教授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清华的历史和清华的精神,认识了一大批为清华的发展做过巨大贡献的清华人,他们严谨治学忘我奉献,高度民族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更是我们做事做人乃至一生追求的的人生境界。曹彦彦校长的《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从一个校长的角度分析如何及时的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才华,并想法设法的去创造条件使孩子的天赋得以发展。在中学时期为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这次清华之行感受颇多,收获匪浅.
第四篇:清华培训心得
学在清华,雨润心田
-----赴清华大学培训心得
年近知天命之时,有幸到清华大学进行干部短期培训,实在是收获良多。本来很是担心自己的学习劲头不足,当我一脚踏进清华园的时候,那整洁有序、宁静祥和、热情向上的校园氛围立刻感染了每一个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学生生活很快融化了我。在一个奋发向上的环境里,身上的惰性被消解,我深深地感受到,求知欲被再次激发,就象一场春雨洒进久旱的田地,让深埋地里的种子开始再次长出破土的青苗。培训时间不长,感触不少,个人整理一下思绪,大略如后。
开阔的视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种约束自律以从集体的意识,与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力求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来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清华的历史也无不时时处处在印证着这一点。清华大学是中国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出自清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梁启超、钱钟书、季羡林、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领袖和社会精英们率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宏大视野和惊人的眼界,就是从清华园起步的,清华园从建成之日起,就在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我们授课的教授也都是鸿儒大家,很多都是在电视上出过场的,学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只看我们时而沉思、时而欣然、时而掌声的课堂景象,就可知我们大开了眼界,开阔了视野。唐少杰教授从国史讲到党史,从党史分析国史,展望民族的振兴,教会了我们从一种俯视历史长河的大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细节、理解历史逻辑的方法,让我们对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得到了解答。周世俭教授讲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条分缕析身边的经济现象,解读中央经济政策调整的来龙去脉,从大国博弈来分析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让我们明白了已经遇到以及还在酝酿中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教授们讲的宏观视野与我们工作的微观小县有很大的反差,但这种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分析问题的方式是可以学习的,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前的形势和政策。
活跃的思维。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生命力在于强烈的创新意识,一所大学要具备超出他人的生命力,同样如此。“五四”运动的波澜壮阔,流淌着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内战时期的和平运动,也同样寄寓着清华师生的强烈愿望。建国后的突飞猛进,科技进步,离不开清华人的锐意进取。孟庆国教授紧扣时代科技发展脉络,从云计算、大数据的全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让大家明确了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执政能力的现代化。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工作中,还没有充分将科技创新的手段融会贯通,仅就网络建设而言,目前还处于碎片化、表面化、不兼容的阶段,任重而道远。唐少杰教授也传达给我们对历史、对党的发展史认识的另一种视角,引人思考、启迪思维。董晓宇教授讲“一带一路”和政府管理创新,跳出既有思考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引导我们从多种立场来审视往常的思维习惯。他们每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大家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我们在多年的经验思维被打破以后,豁然开朗,在自身觉得受益良多的同时,也理解了清华园涌现出一批批治国科研人才的内在动力和优势。
坚韧的精神。走进清华,可以说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浓浓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不管是树荫下的读书学子,晚上教室图书馆不灭的灯光,还是水池边的学术争论,小路上此起彼伏的问题交流,时时为我们展示着清华一丝不苟、为真理矢志不渝的的治学求索精神。正如清华的资料所介绍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由此可见,清华学子能受到世人广泛赞誉,就在于这种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给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钱易老师已年近80,三个多小时的课程一气呵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而且据她自己说明,她主要是研究水治理的,这样的高龄现在根据需要,又在向新的生态治理领域拓展,让人感佩不已。想到我们自己和身边,许多人不过50多,就以老自居,再也没有了工作的热情,精神颓唐,得过且过,真是令人汗颜啊。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讲解老师顺便介绍了建国前、建国后多位校长婉拒高官子弟入学的事例,深感清华人的坚韧精神是贯彻在每个角落和每个时代,传承不绝。
务实的作风。这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辛苦的,晚上也要上课,但是回味其中的过程是快乐的,与我们的收获相比,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对清华人务实的作风,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上。首先是这次培训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都是我们知识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以及我们迫切需要补充的政治、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在赴京之前,班主任就在微信群里发放了问卷调查,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要求的统计,提供给授课老师。其次在授课方式上,理论与实用并重,课堂上如果大家偶有倦意,教授们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在学习管理上,建设团队,增进交流,公开学习的每个环节。在生活安排上,更是注重细节,每一处都体现出贴心的人文关怀。课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茶叶、咖啡,贴上姓名标签的书包,教室外窗台上自取的日常用药,每天安排的提醒短信,以及结束时对培训过程剪辑出的短片,无不让人感动。就是我这个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看惯了各种接待工作的人,也觉得这个培训班的组织管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
第五篇:清华培训心得
“师爱为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赴清华培训心得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邓建云
学校组织我们去清华参加德育培训,一路上很是期待兴奋,到了北京一下火车,顾不得梳洗,校方就送我们直接到清华进行开班仪式。当时我想:大家都劳累了,这样上课效果不好吧?!可是真正听了专家们的课,真个课堂掌声起伏,大家都被专家们征服了,感叹他们的博学多思,诙谐风趣的讲解,惊人的创意和精辟独到的分析。学一次,长一志,用一世。这是我对培训学习后的感叹。下面将我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感叹名师的教学水平之高,理论知识之精,训练模式之神,训练方法之奇!培训短暂,一、师爱为魂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多次讲要多奖励学生,学会欣赏,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清华大学张学政教授提出“3:1黄金定律”3份激励表扬:1份批评。老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细节上,张学政教授上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了,就问他为什么迟到?学生说自行车坏了,所以迟到了,下课后,张教授对这位男生说,晚上我们约好时间,我到你寝室帮你修自行车。到了约定的时间,张教授早早就到寝室等那位男同学,那位男生很不好意思说:老师,自行车没坏,我撒谎了。当时听了这个案例,心中想如果是我们,可能会当众就批评这个学生,说他撒谎,可张教授这样做不光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师爱”,可以让学生“亲其师、敬其师”,进而“信其道”。
二、学高为师
“学高”是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学识,业务精炼,教育教学能力突出,通俗地说就是教师知识储备要足够大,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两所名校,中国高才生云集的地方,那么作为名校的专家他们又是怎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呢?要求教师在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时,一要“精”,即: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做“门外汉”,就是有厚度;张学政教授是机械类专家,他为了更好地提升动手能力,在工厂里一呆就是
四年,为了上课形象生动,让学生产生兴趣,他化了两年的时间制作了机械类的课件并获得校方奖,而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总是为了需要才上网上搜索别人的PPT来上课,二要“广”,即:要广泛猎取不同学科的知识,能旁征博引,就是有广度。张学政教授是理工科专家,但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博古通今,诗词信口拈来,案例生动,上课风趣,我们想他怎么这么博学多才?原来他坚持做笔记,我们传阅了他的三本笔记本,惊诧不已,惊为天人,那哪里是笔记?分明是印刷体,通本笔迹认真,没有一处涂改!只有这样,让自己“学高”,才能塑造自己在学生面前“师”者形象。
三、身正为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意思是,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大家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大家也不会听从。结论是身教非常重要,它比言教更容易被人接受。教师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是对学生身教的直接表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
在几天的培训中,专家们有个统一的行为让我们汗颜,他们都是提前20分到课堂等待学生来上课,我们却有人还迟到。在学校上课我们也是只有听到预备铃,才会慢悠悠地朝教室才去,从来没有提前20分钟到教室等待学生上课。这个行为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而听了他们的事迹后更是深受感动,一次张学政教授家失窃,而他还有课,他就请别的同事在他家等待警察来处理,而他交待了几句就赶去上课了,还有一次早晨他腹痛,他说那次才体会到什么叫痛得打滚,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是急性肠胃炎,要住院治疗,可是因为有一、二节课,他就让医生给他打了点滴,就赶去上课了。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步?又有几个人不是因为家中有点小事就请假?或是因为自己有点不舒服就不来上课?相比之下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身正为范,正如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范”。让其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操度着教师知识和才能进行有益地发挥和传承,激励着学生不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