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遗产保护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1
文化遗产保护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放眼看陕西,用心看西藏一见,一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培训通过讲堂授课和实地参观的形式,不仅系统地讲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作的意义和实际操作等,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展开眼界、拓宽思维的大门,从思想意识上,使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有了更深的触动。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更加清楚了当前内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西藏工作的现状、差距,也引起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与内地相比,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西藏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这些优秀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而且真实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西藏和内地之间的血肉关系。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西藏全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亟待改善,以拉小与内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差距,进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挥其独有的作用和价值。
但就此次培训可以看出,西藏与内地相比而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起步晚、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编制少,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滞后等。西藏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1
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1959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成立了西藏文物管理机构,开展文物调查、征集、保护等方面工作。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文物工作才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较而言,陕西省从1995年就开始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从1996年起,省上每年从基本建设费用中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设施的建设。文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市)、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从专业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宣传力度上加以把握,确保了文物工作大踏步走在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上。
二、与内地握手,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速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部门与内地文物科研机构合作,先后开展了多项重要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成绩斐然。1978年和1979年5月至8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联合对昌都卡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时代为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也证明了西藏高原与中华民族其他文化系统处于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并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古学家还在藏南定日县的苏热、藏北的申扎、双湖等地都发现有旧石器遗存,可以看出它们在文化特征上与卡若文化有着明显的联系和承
继关系。1990年,在日喀则地区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汉文摩崖石刻,这块立于658年的石刻是西藏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文石刻,记载了唐朝官方使节王玄策经西藏出使天竺的情形,为研究中印交通史、唐朝藏汉关系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2003年开展的青藏铁路西藏段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现大量石器地点,对于探索藏北高原人类活动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首次发现了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出土文物丰富的早期祭祀遗址,真实再现了西藏原始宗教的面貌。2004年开展的象泉河沿江的文物考古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认识这一流域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考古文化的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2005年以来为配合萨迦寺维修工程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清理出土大量铜像、擦擦、泥塑等艺术品,对于了解相关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而国家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又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一个重要的助力器。国家十分重视西藏文物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抢救藏民族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先后召开3次文物援藏会议,从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累计投入7.3亿元对西藏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单位。例如,1989年至1994年,中央拨专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实施维修布达拉宫一期工程;1994年至1997年,国家投资近1亿
元建设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2001年以来,国家又安排专款
3.8亿元用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还将拨专款5.7亿元,开展西藏九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三、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成熟之路
近年来,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快速、全面发展。文物保护机构建设逐步完善。考古发掘、调查工作成效显著,为研究西藏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确保了文物古建筑的安全。在全区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文物的家底。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四、把握机遇,将培训“进行到底”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了领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识别性,以及周边环境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等相关概念,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而且通过多方位的观摩,使我们得到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上产生的新的转变,已抛开了用传统眼光看待我们工作的思想,而是从更高的层次、站在更专业的角度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拥有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同时也深刻的感受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我们广大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
务。
经过几天的学习,有几点体会: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
第二、由于经济的制约,我们还是传统的队伍用传统的方法管理着现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还欠缺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第四、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矛盾。
第五、专业人员的匮乏制约着文物事业的发展。
这次学习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受到了许多启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结合实际的思考了文物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下一步,我将会将此次培训向领导汇报,并和同事交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的问题。
第二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四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中心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的指导原则,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保护现状
(一)成立机构,建立机制。
2011年初,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行领导责任制,抽调专人办公,确定了办公场所,制定了保护实施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副市长秦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杰等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指导。长期以来,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做到了保护有规划,措施有保证,资金有保障。
(二)收集资料,整理入库。
XX年初,界首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同时,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现这一工作仍在进行。
(三)项目集成,汇编出版。
随着界首市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XX年7月,出版了《界首陶瓷》一书,其余集成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四)明确目标,确保传承。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制定的“非遗”保护五年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成立了“非遗”项目工作研究室,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研讨会、交流会,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长期开办“非遗”项目技艺培训班,确保“非遗”项目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普查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界首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动和生活的文化轨迹,包涵门类极广,有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等。依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分析,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分10类,其中主要门类分布比例如下:民间音乐9.6%,民间舞蹈6.4%,民间美术9.6%,民俗文化6.4%,戏曲12.8%,曲艺3.2%,民间手工技艺12.8%,民间杂技3.2%,生产商贸习俗12.8%,民间文学22%。
从区域分布来看,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市范围分布较为均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承广泛,只有部分项目受到地理环境、土质要求、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传承区域范围相对固定。如界首彩陶、扁担戏、彩塑等。
(二)传承情况
目前,界首市已经普查登记的传承人有62人,24个团体,基本情况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彩陶、剪纸等)传承人多,大部分艺人年富力强,有的正在授徒。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特别是扁担戏、版画、面塑、刺绣、香荷包等项目,民歌、民舞、曲艺等项目和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动项目更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建立一整套的传承保护体系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已成立了“界首彩陶”研究会、建立了卢氏刻花彩陶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在市文化馆成立了“界首书会”和“界首渔鼓”曲艺管理委员会、研究会。
三、“非遗”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书会”,XX年,界首市田营镇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彩陶)之乡,2011年,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扁担戏”、“界首渔鼓”、“大黄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界首剪纸”、“木版年画”、“界首刺绣”。1999年3月,界首市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XX年3月,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斗鸡会”、“高跷”、“豫剧沙河调”、“大鼓书”、“坠子书”等。另有界首面塑、吕长明牛肉、宏兴果店等项目正在筹备申报。
在传承人方面,卢群山、王京胜被评为安徽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苗清臣、卢莉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研究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成果方面有专著《界首剪纸》(1986年3月),《界首戏曲志》(1986年10月),《界首谚语与民间传说集》(1987年4月),《界首曲艺志》(1995年8月),《界首群众文化志》(1997年10月),《界首陶瓷》(XX年7月),《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卷)》(2011年6月)。
第五篇: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奚宇,1110758 自19世纪以来的多场战争和猖獗的文物盗卖行为,已使得人类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自1972年世界遗产巴黎公约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并日益引发人们强烈的关注,但前者尚未得到解决,新问题却接踵而至。
相应的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遭受了巨大的搓折,文化大革命中的对传统文化不公正的批判导致了大量文物惨遭破坏;而改革开放以后,以GDP为第一的主义的盛行和城市化进程更是使得一大批文化遗产蒙难;自近十年以来,文化产业的提出,使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大部分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性的开发。
目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欠缺或者是与现实差距较大,标准模糊。由于我国对文物保护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不健全;而一些法律没跟上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效用。因此,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2)盲目挖掘和破坏性的修复。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的经济发展,考古挖掘也越来越热。各地纷纷着手,但一些挖掘计划不严密,评审不科学,使得文物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毁于一旦。受限于当今的科学条件的限制,一些原本应该留待后人的项目早早上马,很多文物一出土便消失了,造成了难
以估量的损失。而与之相应的则是破坏性的修复,现在一些文物景点尤其是古建筑群,为了吸引游客,将旧物毁去,依原样建了一个新的,这样“以新换旧”。
3)过度开发和管理混乱。现如今,国家提出了文化产业论,各地纷纷将自己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这原本无可厚非,用市场化来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可以减轻国民负担。但目前由于职能划分不明确,监管的缺乏使得大多数著名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了许多问题。如每日游客量过载;景区内三废过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等等。著名的国家景区嵩山遭遇摘牌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三皇寨禅院毁树建房招致争议,到十方禅院收钱算命游客大呼上当;从港中旅入主嵩山景区引发“上市”揣测,再到世界小姐在少林景区大秀身材……少林寺的一系列行为使得少林寺作为文化遗产的名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接下来,则是国外的文物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戈万先生认为,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那就是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
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
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的原则,即“对古建筑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多方参与筹措经费。
首先,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其次,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1977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
二、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
印度有着一支技术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队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设有一个化学处理处,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迹的材料来源和和古迹损坏的原因,从而发现改善和保存它们的方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应对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
三、广大民众的支持。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决定每年的11月19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在印度各地参观时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
在墨西哥,古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认同、主权和凝聚全体国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保护和传播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责任。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和属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出资,不靠门票收入。一些古迹区和博物馆一个特点,就是门票便宜和各种优惠措施。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保护文物与扶贫结合。大多数文物古迹都位处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把文物保护工程同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吸收文物古迹所在地居民参加文物古遗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结合。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发以古文物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古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三是国家为主与公众结合。搞好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我们可以从上述国家中借鉴很多,下面则是我的一些想法。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它是全民所有的,人们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去享受,它不应在市场化过程变成少数人的赢利工具。文化遗产市场化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减少财政上的压力。
我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参考:
一. 西湖模式:西湖身处繁华的杭州城中,每日游客络绎不绝,也是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西湖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景点,却是没有门票的,但景区赢利很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西湖景区转变思路,从收取门票费向以周边服务业为赢利来源,从而做到景区与游客共赢的局面。这种模式适用于位于大城市繁华地段的景点,以服务业来赢利。
二. 门票模式:由于不少景点所处位置偏僻,平时游客少,而节假日景区超载运行,不得不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这些景点应公布财务详情,确保景区的收入是用来使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公布门票收费的详情,使游客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一点是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
平,确保游客看的舒心。
中国的文物保护全民意识淡薄,民众的欣赏能力也较差。由于一些文物需要一定的知识来欣赏,很多民众参观时难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沉淀;另外一面国人保护意识淡薄,常有些人任意涂鸦刻画,使文物遭受损害。应此,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相应活动的开展,提升国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