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共5篇)

时间:2021-08-24 15: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

第一篇: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只有从历史中了解理论形成的国情、世情及其渊源,才能学懂原文、悟透原理,深刻理解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等,才能在理论和历史融会贯通中把握未来。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教训,获取丰富精神财富,汲取不竭力量源泉。

理论学习要从历史大势中理解、洞察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同样,理论学习只有放在当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才是从历史实践中去理解、洞察和研究理论,才能在历史实践中学会总结、提炼理论的方法和能力。回首一部满载着峥嵘岁月的党史,它记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更记载着党的光辉理论、宝贵经验、优良作风。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党的历史、提升理论修养,才能真正掌握蕴含在历史和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在历史的大势中深度地掌握党的理论成果,使理论成果内化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人生路途中的不竭动力。

理论学习要从历史大道中学习、思考和践行。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事实证明,从理论的高度研读历史与从历史的维度学习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深入的学习、思考,将党的诞生史学深,深刻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能理解“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的国之自信;将党的成长史学透,使为民之本色内化于心,才能更加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将党的优秀代表学活,使忠诚干净担当成为党员干部的信念,才能做一个有信仰与激情、责任与担当、人格与情怀的合格共产党员。

理论学习要从历史大逻辑中把握、谋划和开拓。“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不忘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饱含智慧。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起伏,隐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一定意义上,历史学也是未来学,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只有以明澈的历史大视野、清晰的历史大逻辑读党史,才能在新时代不断地丰富创造理论,才能从历史的深处把握现在。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能够在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找到正确的道路,关键在于我们党善于从历史的大逻辑中找寻实践探索的方向。因此,理论学习既要放在革命抗战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同时要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途径,以及解决人类问题的历史视野中考察,才能更加的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世情。

以史鉴今,坚守初心为人民。党史每一篇章都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答案的生动诠释。无论是建党之初的红船精神,还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每一幕都闪耀着人民群众的身影,蕴含着“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不变初衷。

总之,通过学习,我的灵魂履历了一次浸礼。此后,我会更当真地进修党的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成立在科学的基本上,将党史教育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心。

第二篇:教师三个维度

1.请列出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十三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

(一)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

1、专业理念与师德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二)十三个领域:

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5、小学生的发展知识

6、学科知识

7、教育教学知识

8、通识性知识

9、教育教学的设计

10、组织与实施

11、激励与评价

12、沟通与合作

13、反思与发展

第三篇:分层作业的三个维度

分层作业的三个维度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实际情况看,作业存在的问题是类型单一,基本局限于书面作业,缺少探究性作业;层次不分明,没有按照学校实际、班级情况、学生学情分层分类布置作业;评价方式陈旧,以简单的“对”“错”评判作业。因此,探索作业分层是学校、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主题,实施作业分层也是推动“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研究作业的难度分层。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步调统一的作业往往检测不出孩子真实的思维水平,也难以使孩子得到个性化培养。教师要真正沉下心研究符合孩子特质的分层作业,以期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具体落实中,学校作为落实“双减”的主体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如江山市贺村三小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创建班级A、B、C等级作业“题库”,题目来源可以是教材和练习册,也可以是师生的自编题、改编题,特别是易错类改编题。同时要求教师对分层作业进行动态管理,也就是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发展情况的异同,让学生进行A、B、C不同层级作业的轮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成就个性而美好的自己。

其次,要研究作业的性质分层。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学生“减”下来的时间又该如何安排?特别是周末及假期学生怎么办?基于此,柯城区新华小学对“如何科学而系统地研究作业设计”进行了有益尝试,他们把学生的作业分成三个时段:周一至周五放学时段、双休日及节假日时段、寒暑假时段,并根据时间段长短设置不同性质的巩固性、体验性、实践性等课外长短作业,让学生主动把认知性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以期学以致用;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利用中秋假日开展了有趣的“双减+中秋”假日实践活动作业。全校每个年级在相同的作业流程下(包含作业性质、作业设计、作业展示)有针对性设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如一年级“唱中秋歌谣”,二年级“分中秋月饼”……整个活动过程需要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合作交流、形成成果。这样一个跨学科、个性化的中秋实践性作业设计,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使不同学科知识得以融合、拓展、延伸,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与探究能力、融洽了学生的家庭节日氛围。

最后,要研究评价分层。“十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除了作业分层,还要在作业评价方面进行分层,以此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及作业评价。学校数学组改变单纯“对”“错”的批改模式,设置丰富的批改等级。如全对A☆,若书写规范美观可以多得一个☆,有错订正好A-,但多次复批才订正好得B,同时增添鼓励或提醒的批改评语,如“进步很大”“注意书写”等,让不同学情的孩子在作业批改中有个性化的收获;同时在复批时制作“作业记录册”,以学生名单为索引,跟踪记录每位学生作业过关的情况,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完美一点点。

“双减”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党和国家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决心和魄力。学校和教师一定要认清时势、承担使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改变教育方式、净化教育环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题海战术”“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从“育分”走向“育人”。

第四篇:从三个维度看评课

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

作者:窦桂梅 文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2006(6)点击数:

319 更新时间:2007-2-11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面对《游园不值》那寥寥的几句,怎能做到别有洞天、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功底,面对传承千年的古诗,我心生敬畏。十多年前,我曾上过一次古诗的公开教学课,之后一直不敢再碰它。这次,要领着教师研究“古文、古诗、古代故事”的教学,必须“身先士卒”。

下面,我结合清华附小制定的“语文课课堂评价标准”(见后面附页)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连同备课时的意图和想法,具体谈一谈。

“温度”

1.教师的准备

教材是沉睡着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教材中沉睡着的情感唤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性情,使之成为综合体送到学生面前,进行“碰撞”,从而使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可见,教师从《游园不值》中提取一份精神营养,带着渴望共鸣的饱满情绪,这当属上好这堂课的最好前奏。

古诗应该怎么讲?虽然没有什么规定,但也决不能墨守成规。以前教古诗,常用“四部曲”:解诗题——理解诗意——创设情景——体会感情。这没有错,但我要通过推敲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解意”的形式外壳上,更要实现和诗人“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入境”状态为学生“造境”。

“境”怎么造?首先,教师外在的教态要尽量亲切自然。我是东北人,性格比较直爽,说话也带有北方人豪放的特点,但我尽量追求诗意的婉转,语速一定放慢,遣词造句力争充满美感。从效果上看,达到了。有人说我的语言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语文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文本的“气韵”有所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始终充满激情,这激情有时候是慷慨激昂的,有时候又应当是润物无声的。这节课试图在浅吟低唱的几番涵咏中,散发出文学的、理性的光彩,同时又有启发的、激励的情感气息。

2.学生参与 这堂课是否实现了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在这方面,我在努力。

公开课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哪个问题应该叫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上课的学生,我课前没有见面。为实现教学的“生成”,师生之间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教有热情,谆谆善诱;学生学有兴趣,求知欲强。这就需要我和学生在某些地方进行积极的调整。教学中,应尽量不叫那些总发言的学生。不过,我发现自己说得多了一些,感觉学生的发言不解渴,就想补充几句。如果知道这个班的学情,就会叫“这个”学生示范,然后叫“那个”学生强化。比如,让学生扮演叶绍翁和我扮演园主人的对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这个环节在说“诗意”),要让一个好学生说,再让一个中等的学生说,最后让一个“弱”点的学生说,这样,就把“对话”落实了。可惜。因无法了解学生而落实不一定到位,但还是能看出学习的过程很真实,学生在感觉。在感受,在一点一点地往上“走”。

另外,在争取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堂上,在学生动笔的时候,要求学生眼离书本一尺远啊、说话要站直啊、表达要完整啊等。这里有隐性的习惯,也有看得见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

广度

1.教材拓展

教师应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这是语文课应想尽办法达成的目标。教学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内的一首古诗上,延伸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课上,我出示贾岛的两首诗,一首是《寻隐者不遇》,同时引出那些与“不遇”相关的古诗和古文,进行同步组合;另一首是《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游园不值》的独特内涵。还有,移花接木,把陆游写杏花的两首诗以及《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不遇》的文章放进去,帮助学生提升对《游园不值》的内涵的深刻理解。海纳百川。凡有利于学生者皆为我所用,我在想尽办法延伸拓展,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深化课文。

2.课堂整合

怎样有效地运用课件和音乐?课件要唯美和古典一些,应能幻化出一种纯美的意境。我选择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渔舟唱晚》这两首音乐。前者让人感受春天的旋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游园不值》填进这个旋律中唱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旋律。后者让人体会到诗的古韵,让孩子找到古诗平仄的语感,然后,在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音乐的节奏诵读。另外,我努力用手势“指挥”与肢体语言配合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当第二次配乐学生再读的时候,我以无声的肢体“语言”作引导,孩子们朗朗地美读起来。也许。你会发现,这次是孩子们唱出来的!插句题外话。关于“背诵”,我们只要求学生背,忘了引导学生诵。背完了就等于学完了。这首诗和别的古诗有什么关联也不琢磨。今天一首,明天一首,背了一大堆,生吞活剥,大多消化不良。当古诗无法和学生的生活和心灵链接起来的时候,他们便都忘了。诵里有节奏,有美感,有思考。诵读时,一定要读出语势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我们教师光让孩子大声读。没有诗感,那肯定效果不大。所以。平时这方面我们要加强训练。

深度

1.教材解读

这节课究竟要走向哪里?这就涉及到古诗本身的问题了。研究古诗文,不仅要研究古诗文本身的特点.还要体会其内在的思想性和特殊性。以往的古诗教学停留在意境上,我们是否应努力提升到“意象或意向”这一层面呢?就是说,原来我们的教学讲究诗的感情。是否忽略了和诗人实现精神的同构?宋诗和唐诗的区别究竟在哪?通过阅读,我发现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那么,我就要在宋诗和唐诗的这个区别点上,思考如何突破.定位在追求意象上。在这堂课中。我就是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共生。

于是,教学本首诗,我不仅仅停留在春天或园林上。“一切景语皆睛语。”感受、体会诗人心情,更要体悟诗人的心境。主题就在“不值”上做起了文奄。围绕“不值”来讲一诗人在“不遇”中遇到了什么?诗人是怎样对待遇到的这些景物的?诗人有没有必要进园子?有没有必要非见园主人不可?课,就这样展开了。在“不值”这个主题中,获得“不遇中有遇”——就是这节课的眼睛,就是走进诗人的内心。要让学生知道,读这首诗不仅仅能感觉到春景的盎然生机;而且体会到作者没有进园,反而却获得一种快慰,获得永远的、留在心中的、定格的永恒,这才是更大的收获。从效果来看,学生是接到了诗人的“地气”的,自己也有了“灵气”——水到渠成,获得了精神陶冶和人文启迪。这“不遇和有遇”,不就是人生的哲学和智慧吗?给孩子种下这颗种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相信他们会逐渐感晤到。但愿,他(她)能开出美丽的花儿来。2.学生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完整、丰富、灵活且有感染力?思维是否独特深厚?这是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考虑的。我觉得在独特见解上孩子还是有的。例如,孩子说:诗人对红杏的感情— —就是一个“关”与“出”;一个“一”与“满”。有个小孩说:用“印”而不是“踩”,体现了诗人对苍苔的爱怜。这多好啊。这个“印”是留在苍苔身上的,这就可以把“屐齿”讲出来。于是,我顺势讲到了关于“木屐”的文化;孩子们呢,也能“顺竿爬”,把自己很有深度的感受说出来。有个学生说:“一”就是“满”。这里就涉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问题。当然,通过“三枝红杏出墙来”,“十枝„„”这样的对比,孩子们获得了关于“一枝红杏”的独特审美感受,以及由这“一枝红杏”想象到的“春色满园”。关于为什么“不值”,我用《雪夜访戴不遇》来搭桥,孩子们马上领悟到“何必入园”和“何必见园主人”这样的思想深度。

这里,我还想说点儿题外话。有老师说,为什么那些“差”的学生换个老师上课就爱发言?我看,除了学生感到新鲜之外,我们在平时要经常换“眼镜”看他们,要求他们,还要告诉他们,还要想办法发挥他们的作用。语文学习过程是长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不断的浸泡语言以及感情的过程。他们在说话的时候,教师的心要敏感起来。比如,有个学生说红杏的“欲望”,我马上反应过来,告诉他不是“欲望”,而是“渴望”。有的同学说话为什么没有感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键是对语言不敏感、不敬畏、没有审美感。孩子没有温情的话陪伴终生,你可以想象她(他)多么凄凉。一句话,我的意思是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的孩子温柔起来、温情起来。如诗人对园的“怜”,对普通的柴扉都要“小扣”——这是怎样的怜爱与怜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会说话,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一对翅膀,他会更全面,他能够凭借此飞翔起来。

3.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是否由浅入深?是否还能深入浅出? 第一步,与文字相遇。就是游园所见,即通过画面、朗读使眼前有“像”。对于诗中的“字”要有重点的推敲,不能面面俱到。如“小扣”、“久”,为了教学的需要,课中没有进行再推敲,而重点对“怜”字进行了推敲。“怜”里不仅仅是爱之情,还有惜之意。学古诗不点化,不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难以深入。围绕“怜”来推敲诗意,体会“怜”里深深的爱恋。再有,通过朗诵,读出七言诗的韵味。读着“苍苔、柴扉、红杏”,细听,你会感觉春天就在脚下,春天就在眼前——正是风景这边独好。第二步,与文学相遇。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浓缩的都是精华。诗歌要去涵咏、推敲、比较,而不是训练。要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就要再造人物形象,这便走向了文学。让“红杏说话”这一环节,通过口语交际,学生体会了杏的形象。红杏呢,也许是诗人心中美丽的女子。现在把“一枝红杏出墙来”演变成婚外恋了。也有这种可能:叶绍翁是去见心爱的人,来的时候都那么小心翼翼;红杏出墙,那是你的心,是向着我敞开,足矣。当然,园主人不一定是女子;园,也可能是园主人或诗人精神的家园,那枝红杏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心。因此,对“红杏出墙”要理解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对美好的向往。当园内、园外红杏和花草,园主人和诗人对话之后,我们还要在热闹中走向宁静—— 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让学生想象春色满园,热闹完了后,要收到心里,美美地沉淀在心里,在音乐的陪伴中,成为美好的回味。

第三步,与精神相遇。这就是研究“不值”中的“值”,即“不遇中的有遇”。前面画龙,在结尾处“点睛”。先抓春景,再抓情感,最后落脚“不遇中有遇”,给孩子们种下一棵种子—— 人生遇到挫折时,会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叶绍翁如果进入园中,那份永远的美好就破了。只有永远的渴望才会幸福一辈子。这些都是人生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千什么都要实现,这人生就没味道了。

适度与高度

最后,总体上看温度、广度和深度三者的关系,是否做到了比较巧妙的结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得轻松愉快并有所得。整体教学效果明显不明显,在某项或某点中有没有创新,教师有没有个人的突出特色。尽管不一定完美,但在整体上应达到一定的高度。

感言

这是评价表中最后的一个部分。可以谈亮点,也可以说疑点或缺点。比方说,这堂课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对你今后的教学最有提高和触动;哪一点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等等。边听边记、信手拈来,是第一时间的真实感悟。对教者和听者都是一个提升。

‚命运给我关了一扉门,我要努力打开另一扇窗。就像红杏一样。有了生活、情感,教学才有它的意义。‛——这是我们学校一位教师的感言。

‚光‘感’不悟。不成。古人学得少,推敲一个词语可以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学的太多,我们要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所以。该讲的还要讲。‛——这是一位教师的感言。

‚关于老子‘道生一’的哲理是不是太难了,要思考如何让课堂达到一定高度,但尽量要适度。‛——这是又一位教师的感言。‚没有最好,只有越来越好——只要上路,就不怕远。‛——这是我看了老师们感言后的感言。附“清华附小语文课堂评价标准表”

评课是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项常规活动。它是参与听课的人员(包括教师、领导或专家)在听完教师的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以及师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评课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是诊断作用,通过评课可以帮助执教者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更快地进步;其二是互惠作用,评课是听课者与被听课者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研讨的交流过程,对被听者来说是一个促进,对听课者也是一次学习,大家可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有助于共同提高;其三是导向作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在学习优点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共识,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到底如何进行评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进行。

一、学生维度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评课最主要的视点。学生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评学生的注意状态。可以观察学生的目光,看学生是紧紧追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是目光呆滞,左盼右顾;可以观察学生的倾听,看学生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还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可以观察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是紧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评学生的参与状态。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广度,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每个学生是否都处于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力度,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在教师点拨时是否认真倾听,师生互动时是否积极思考,问题讨论时能否踊跃发言;可以观察学生参与的效度,看学生是否有效参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评学生的合作状态。可以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合作交往是否处于一种和谐、民主、有序的氛围状态;可以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有诚恳、积极的合作态度和良好、有效的合作技能;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多维、多边、多样的合作交往和信息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效果。

4、评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看学生课堂上是否语言连贯,表达流畅;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看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积极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看学生是否能旁征博引,纵横联系,实现知识的变通和联系;可以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看学生是否积极探究,主动发现,敢于呈现自己独到的见解。

5、评学生的情绪状态。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可以观察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变化去判断他们的情绪是否保持持久;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自我调控学习情绪的能力,是否能从激烈的讨论转入专注的倾听,是否能从激昂的情绪转入冷静的思考。

6、评价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有生动的情感体验,有积极的智慧交流,有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达成状态。所以评价一堂课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主动地跟进、投入和共鸣,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随着教学的展开,提出深层次的、有意义的问题;观察学生是否人人“吃得好”、“吃得饱”,感到一种丰实感和满足感;观察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劲头,更有信心。

二、教师维度 教师是我们评课的第二个视点。学生维度考察的是学生“学”的如何,教师维度侧重考察教师“教”的如何。考察教师的“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先进。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往往折射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所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首先要看他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看他的课堂教学是否凸显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思想,是否走出灌输教学的误区,是否使课堂教学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

2、评教师的教材把握是否科学、准确。教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很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果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准,研究不透,在课堂上必然疲于应付,漏洞百出。所以,考察教师的教材把握就是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吃透教材,是否精心组织教材,是否科学处理教材,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评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有效。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保证师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目标设计的策略、情境创设的策略、问题设计的策略、资源利用的策略、信息整合的策略、化解疑难的策略、激发动机的策略。

4、评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否得当、有序。课堂组织反映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只顾自己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无法应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分为“教”与“学”的组织,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学”的组织,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今天,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学”的组织松散、无序,学生自主学习就无法进行,合作学习就难以落实,探究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展开,教学目标也就很难达成。

5、评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否机智、灵活。教学机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应变智慧和变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看教师是否能因材施教不拘泥,是否能因势利导不逾轨,是否能巧妙化解不死板,是否能灵活变通不尴尬。

6、评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扎实、丰厚。教师的专业基础无疑是教师执教的关键,它体现出教师的“底气”和“功力”。教师的专业基础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应答上,对教学相关内容的纵横联系上,对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上。专业基础丰厚的老师往往能应对自如,左右逢源,课堂教学生动而丰满;而专业基础不扎实的老师辄常常捉襟见肘,难圆其说,课堂教学贫乏而干瘪。

7、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精当、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讲授语言、交流语言和评价语言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要看教师的讲授语是否规范、明白,富有条理性;交流语言是否真诚、亲和,富有启发性;评价语言是否精当、丰富,富有变化性。

8、评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规范、美观。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板书的消亡,它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板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看板书是否正确、工整,二是看布局是否合理、美观,三是看板书是否起到配合教师教学的作用。

9、评教师的媒体使用是否熟练、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和形象感。但是如果操作不熟,使用不当,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课堂教学的媒体使用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一是看教师的操作是否娴熟、自如;二是看媒体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三是看其使用的效果如何,是否走出追求形式的误区,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10、评教师的教学仪表是否自然、得体。教师的教态仪表也是一种教学因素,教师的精神状态、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教学工作是以教师的整个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课堂教态应该自然亲切,仪表朴实端庄。

三、课堂维度

教师的“教”的状况和学生的“学”的情况,往往通过课堂这一师生活动的“舞台”呈现,所以,评课还要观察课堂上的整体面貌和效果。课堂考察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看课堂是否鼓满着张力。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单薄的、平面的狭小空间,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着张力的思维场,在这个思维场里,师生的思维得到无限的扩展,师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尽情的释放。他们互相引动,彼此撞击,课堂里不断闪现着创造的火花。在教学时空上,课堂有着开放的空间,敢于超越课堂,善于向生活延伸,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在知识系统上,能有效地把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串联照应起来,同时,又能超越学科,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围墙,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在资源利用上,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人力资源、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重组和科学利用;在学生发展上,能跳出灌输教学的误区,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问、查询和怀疑,在充满张力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生成新的问题。

2、看课堂是否充溢着磁力。理想的课堂,不是令学生生厌的单一乏味的生产车间,而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充满向往之心和留恋之情的幸福磁场,处处洋溢着让学生着迷的风景。在这个风景区里,应该没有专制,有的是充满人性的关怀;没有讥讽,有的是充满期待的激励;没有责备,有的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没有“填鸭”,有的是指示迷津的点化;没有压抑,有的是互相研讨的愉快;没有死板,有的是充满生机的互动。教师给学生以探索的信心和登攀的鼓舞,学生给教师以聪颖的感染和醉心的激情。在问题的牵引下,师生情感相互沟通,思维相互碰撞,问题相互突破,资源相互享用,目标相互达成,大家在相吸、相协、相谐中,互相滋润、互相激励,互相照耀,动态地连接着无数条磁力线,共同构建着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3、看课堂是否激荡着活力。理想的课堂应该充满着激情的诗韵,激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上,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教师“眼中有爱,口中有物,脑中有路,心中有情”;学生在课堂里或“怦然心动”,或“豁然开朗”,或“浮想联翩”,或“百感交集”;教师在课堂里或“妙语连珠”,或“精要点拨”,或“激昂慷慨”,或“静心期待”。课堂充满着真诚的对话,热烈的讨论,琅琅的书声,愉快的笑声,学生的精神和脉搏和教师一起欢跳,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中生活着,思考着,幸福着;课堂在充满爱意、饱含情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的氛围中推进着,展开着,生动着。课堂教学不时碰撞出新颖的“火花”,生成出独特的思想。

第五篇: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萍乡语文评课活动中的发言

按:3月6-8日,在萍乡实验学校进行了3天的语文交流活动。期间听课4节,上课2节,一场题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一场《把语文还给学生》的讲座。3天内感受友情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精神收获。整理一下当时评课的发言要点,仅留痕迹。

尊敬的文校长、赵校长和庞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放弃过节和周末来交流的各位女同仁,大家好。

结合我对语文的和对语文课的理解,对今天听到的4节语文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给朋友们有些益处。

首先,我觉得语文评课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

这三个维度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它是体现学科特征和教育指向的重要的点。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失却了语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可能。第二个维度是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才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手段、教学程式,是教学内容由此指向学生发展的。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却是目前很多语文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点,所以语文教学就一直在误区里折腾着。

现在我来谈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确定。

都知道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评课,我们怎么去界定是否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上课过程在文本里停留的时间。2.教学内容中有没有语文知识的落实。3.教学内容中没有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提升。

如果一节语文课在文本中停留的时间过短,那是不正常的。例如今天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在文本中停留时间过短的情况。40分钟的课堂,在文本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短短的不到20分钟怎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中,涵咏出文字的美丽。甚至连文章写了什么都还没懂。几分钟都没有就过去,就开始了拓展延伸,就开始了课堂表演等花样。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课堂延伸都是有机的生成性东西,它不是强加的延伸。它是自然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是由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课堂的表演不是课堂应该设置的环节,它是课堂里需要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需要是第一要素,而不是表演是第一要素。表演是服务理解的,而不是表演是体现课堂手段丰富的。第二个关注点就是语文知识的落实。语文老师经常犯的毛病是阐释性和概念化。例如总是在课堂上讲课文里讲了什么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任务结束了,就算是课堂结束了。一天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问我:“梅老师,你说我们小学生要不要背一些国学的东西?高中的很多老师都说,从小积累一些国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会有用的。”我反问他:“你和我小时候都背《咏鹅》和《春晓》之类的唐诗,您现在除了会背,您能感受到它们的美吗?我们上学时就学习背诵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在实践中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了吗?”他回答我说没有。既然没有,你背与不背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你会不会背这个事实而已。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告诉了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而不能从中真正培养到学生的话,你这篇课文教和不教有什么区别吗?没有!是的,何况课文讲了什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读懂的。

所谓概念化,就是即使也涉及一些所谓的语文知识,涉及一些写作艺术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并不能从这节或者这节语文课的学习中落实下来,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概念而已。例如象征手法。学生学习完了只是记住了这个概念,具体它是个什么,不理解,更不要说如何去运用它了。

第三个点就是对语文学科感情的提升。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语文可以排到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中的前几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能让学生因为自己的课而让学生爱上语文。一直有人提倡语文要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什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啊,虚假的噱头一堆一堆的。这些东西真的可以在课堂上灌输进来吗?生长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代人了,不也是出了不少社会败类吗?问题是价值观人生观之类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种缓慢的更偏向于自我滋养的。丢失了让学生喜欢语文本体,而去承担太多虚无的东西,这就是语文的悲剧了。

所以,我一直这么认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大的人文就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中国的文字。让孩子懂得文字的魅力,懂得中国语言的魅力。一个爱上语文的孩子,就会爱上阅读。爱上了阅读,灵魂的滋养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那是自然的事情。至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看孩子们读了什么书?或许是基于此吧,斯大林才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生发展这个维度。所谓的学生发展,就是要关注以下三个点:

1.学生从你的课堂上掌握了多少语文的基础知识; 2.学生增强了多少语文的审美能力; 3.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升。

针对阐释性的语文课堂(大多数的课堂),语文的基础知识之类的东西往往都是忽视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只会死抓基础知识。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忽视了它也就等于放弃了构建语文大厦的根基。诚然,这块可以放给学生自主去解决。第2点就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感受语文魅力的核心部分,不是去理解文字写了什么而是着重于语文的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带来的表达效果,着重于文章的篇章逻辑组合成的建筑之美等等。所以,语文界一直有教课文和教方法的争论。我认为,这一篇课文学与不学,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而这一种方法掌握和没有掌握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大了。遗憾的是,前者一直被坚持,而后者能坚持的少。或许是因为很多语文老师自身都无法发现语文美在何处吧。

第3点就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个问题一直被很多老师质疑,思维能力怎么能够得到提升呢?今天我以徐老师这节《日》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这是巴金先生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首散文诗。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很多老师会如徐老师一样抓住读和象征手法讲课。如果这么做就要做足读法指导。我们从课堂上来看,徐艳玲老师其实是做足了的,她的读法指导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落实这个知识点徐老师对象征手法也采取了理解、实践等手段。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40分钟的时间,还是有10几分钟时间用不完,所以就会出现后来课堂的旁逸斜出。如果我来设计这篇课文,我会这么设计:

请同学们将课文读成三个层次,并说说你这么读的理由。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按照记叙、议论、抒情三个角度来看文章的。第二个讨论话题我会设计成:请同学们把文章读成四个层次,并说说你的理由。

这话题其实是按照文章的起承转合来理解的。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几个段落,你认为哪个段落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承接第二个话题的,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结合有机严密。

三个话题连在一起,同学们就懂得了如何去写作一篇类似的文章。具体而言就是:

第一步:讲一个故事开启

第二步:再讲一个或几个类似主题的故事,由话题展开。第三步:解释几个故事的共性,发表议论,谈自己的中心观点。第四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样下来,一个文本的学习,既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写作的方法,也懂得了文本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最后,我来谈谈第三个维度,也就是教学流程或者教学艺术的维度。这个维度是初级评课者往往关注的,因为他们不能从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本身和语文教学本身,只能在这里着手。当然,还有更弱智的评课者,抓住细枝末节不放。

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也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关注。1.活动的合宜性; 2.活动的整体性; 3.活动的逻辑性。

不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设置不同环节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不是合宜,却值得衡量。所谓合宜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放在这里是否适宜,二是活动本身是否有效。

从最简单的举例。让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例如我们学习的杜牧的《赤壁》。老师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介绍杜牧的作品,杜牧的时代,杜牧和李商隐等等相关知识。当然,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放在这个位置是不是合适却是值得商讨的。如果我们学习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就可以介绍他的相关资料了,因为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节点。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活动是否有效。如果未来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或者仅仅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不利于学习过程本身,那这种活动就是无效的。例如《木兰诗》这节课,老师让学生表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两个孩子表演也非常精彩,但是这种表演本身是不是有利于我们理解文本或者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如果不表演会不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呢?这样一看,这样的表演是不需要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效的。

我所说的活动的整体性是就细部活动而言的。如果一个课堂的活动太多,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正常的。正常的语文课堂,它的活动是两到三个为宜,最多不要超过四个。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上课,一节课他可以提出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问题。你想想,这样的问题能够深入下去吗?能够拓展开来吗?一个接连一个赶马似的,哪里有什么休息消化的时间啊!

最后一点就是活动的逻辑性。这个很容易理解,活动如果没有逻辑衔接,自然就是散落的珠子。散落的,即使再美丽,也是散落的,它们成不了精美的项链。

具体的每个课堂每个细节每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我这里仅仅是呈现自己对语文课堂的一点看法,希望朋友们对照一下自己的课堂,看看能否对您有点启发。

如果有,是我的幸福,没有的话我来改正。

谢谢各位同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听我的唠叨!

下载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三个历史维度心得体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三个维度写教学目标

    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用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掌握利用Excel建立表格的方法。 2、会在EXCEL软件上进行插入表格、表格数据的拷贝,会在EXCEL软件上使用......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太关完小 张清珍 今年秋期学习了《努力营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合理应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生活教育的思考》这几篇文章......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读曹培英的《计算教学》有感 政和县澄源中心小学 范柳青 2014年6月 今天有幸在营东小学通过远程系统,聆听了上海曹培英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的报告,让我受益匪......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党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大新党章 自从2012年2月22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到现在,我已经拥有三年以上的党龄。但是,令我十分惭愧的是,自己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阅读中国共......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深入学习,使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感觉收获很大颇有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学习 首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XXXX年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XXXXX XXXX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领路人。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辅导员肩负重要的责任。为此,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我的个人体会是辅导员需要......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下面是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

    六维度心得体会(定稿)

    网 六个维度看企业战略 战略形态是企业在一个时点上所处的综合状态,这种状态是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综合决定的,决定了企业的赢利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势。战略形态是企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