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区农村改革专项小组:
根据关于印发《红寺堡区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红党办综〔2018〕41号)文件安排,我办以坚持目标引领,凝聚多方力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2018年以来,针对以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在破除思想障碍、激发党员活力、发挥产业优势三个方面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有力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激发思想内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缺少内在动力,别人再使劲也很难脱贫,即使脱贫了也难以持续。面对思想层面的贫困现状,细查病情、深挖病灶、对症下药,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病因大会诊。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结合扶贫工作督查,深入村组农户,听取意见建议。联合农牧、扶贫制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各乡镇定期召开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座谈会,协调调度,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思想大变革。过去,较多依靠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面对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机遇,开始在思想上进行大变革。2018年,在区委脱贫攻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以实现群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创新扶贫模式,完善工作机制,聚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攻坚克难、务求创新,推动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宣传大力度。宣传和解读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宣传各级领导调研扶贫、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干部包户扶贫的工作动态、工作亮点。在红寺堡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专题栏目86期。在强化新闻报道的同时,通过政策解读、评论、访谈、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展现全区干群一心抓精准脱贫工作的全景图。挖掘培育精准扶贫“红寺堡移民特色”,大力宣传我区精准脱贫工作中涌现出的的典型和模范。宣传全区广大干部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工作成效和先进事迹,尤其宣传贫困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帮扶、扶贫济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以红寺堡区政府门户网等各单位门户网站为主,开设专栏,通过图片、消息等形式,全面宣传报道我区精准脱贫的思路、举措和成效。同时,利用官方及民间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精准发布信息,扩大我区精准脱贫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和微信公众号等,举办政策业务培训班和开展业务知识测试等,大力宣传宣讲脱贫攻坚的政策,逐步破除贫困对象“坐等帮扶、被动脱贫”的消极思想。通过在贫困村张贴精准扶贫政策标语、建立《携手共促脱贫》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宣传《红寺堡区2018年扶贫政策清单》等方式进一步营造浓厚范围,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主动脱贫致富意识。
二、激发党员内动力,实现“外部促动”与“内部带动”双向发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就如何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举办“两个带头人”培训班4期488人次,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38名,培养致富带头人319名。对全区40个驻村工作队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增派,驻村工作队成员全部达到3人,且全部为派出单位正式职工,召回驻村第一书记1名,调换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8名,新增驻村干部40名,约谈部门主要负责人2名,组织处理驻村工作队员2名,对1名驻村队员进行立案审查。全面落实派出单位给予第一书记伙食、交通补助等政策。
三、激发产业内动力,实现“输血”和“造血”同步生效
脱贫攻坚工作既需要政策资金的帮扶,以输血来补充营养,也需要实体产业的支撑,以自身造血强筋健骨。立足自身优势,挖掘产业潜力,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输血”和“造血”的同步生效,确保脱贫攻坚持续见效。
挖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实践总结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黄花菜、葡萄、枸杞、肉牛、肉羊等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了一批村级示范点和红寺堡区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带动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培育朝阳村黄花菜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周圈村黄花菜高效节水示范区、沙草墩村麦后复种示范区、红川村萝卜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甜水河村中药材提质增效示范区、龙泉村中药材小麦立体复合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以葡萄、枸杞、牧草、黄花菜特色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6万亩、6万亩、6.5万亩、6.5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3万头、83.5万只。投入资金7100万元,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给予扶持,目前已兑付资金12644户6744.77万元。深入实施“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扶持特色产业示范村10个、龙头企业11个、合作社78个、致富带头人310人。建成扶贫车间7个,解决就业563人。筹集资金2400多万元,在64个行政村开发乡村护林员、道路清洁维护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478个。分别在福建、青海建立劳务服务站,输出农民工5200人次,创造劳务收入5800万元以上。完成各类培训4693人,完成总任务的92.7%。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元,同比增长10.3%。
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对主动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按照5:4:3比例分3年累计奖励1.2万元,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乡镇在完成产业到户补助的基础上,统计主动脱贫8个贫困村444户建档立卡户,由乡镇组织验收,报扶贫办,联合发改、农牧、财政等部门联合抽验30%,由于外出务工贫困户在冬季封冻后逐渐返乡,返乡后携带务工合同及收入证明等资料,主动脱贫正在验收较迟,目前已完成验收工作,正在兑付资金。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7个,整合扶贫、农牧、人社等培训资源,实施精准劳动技能培训,确保取证率达到80%以上,实现户有一名产业工人、掌握一门使用技术。
整合金融优势,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对接、整合金融扶贫资源,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发布的基准利率对贫困户放贷,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贷款金额10万元(含10万元)以内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全额贴息;
对2018年复合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户“扶贫保险”(产业险、大病补充险、贷款人意外伤害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第二篇: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
形势与政策作业
(一)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学院:经济学院年级:11级
班级:B1101
学号:0111110207姓名:李晶舟
联系电话:1347005161
3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摘要: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关键词: 体制转型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之路。
一、第一产业——农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
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研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需要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得不到满足;二是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家、民间以及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市场意识淡化,科技产业化发展缓慢;三是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功能不清,“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四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设备陈旧、设施老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强烈约束;五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依然落后,农业科技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扭转。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革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迅速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严重不足。要争取我国在国际农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把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提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根据该方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初步建成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确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队伍,集聚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实施方案确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二、第二产业——工业
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
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二)电子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改革路上我们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我们要拿出肯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大开局: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欧阳日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02-01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网络电视台,2014-3
[3]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新浪新闻,2014-3
[4] 《网络营销》,商玮、段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9-01
第三篇: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第四篇: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五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评论员
2006年03月06日07:3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的成果农民最先得益。农村经营体制发生的深刻变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有力推动了城市改革,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没有止境,我国农村的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还在流失,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体制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让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这里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把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6日 第九版)
第五篇:办学目标任务完成总结
办学目标任务完成总结
(2013——2014)学
一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学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建设与民主管理
(一)、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班子成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带头学习,带头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工作交流会等形式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加大了依法治教的力度。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对学校责任目标工作进行分解,班子成员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同时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主动兼课,经常深入一线听课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师范作用。有力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德建设
我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忠诚人民教育,发扬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为核心,认真贯彻《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以及红山区教育系统《行风禁令》。结合行风建设,我校开展了教师师德承诺活动,制定《小学教师形象标准》和《小学教师格言100条》,激发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同时对教师进行了全面的考核,通过向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教师职业道德良好,无侮辱、体罚和变项体罚学生现象,无违法和违纪行为。这一举措,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调控、自我规范的能力。
(三)、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采取的方法是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两种方式。规定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为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时间,没有急特殊情况雷打不动。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如3名语文教师和3名数学教师去北京听课学习,从而推动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参加教研培训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各科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总之,学校把握教师学习的机会,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绿色的平台。
(四)、民主管理
近年来,我校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不断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大力构建民主治校模式。
1、规范校务公开,让教师享有参与权、知情权
学校把重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制定教职工职称评聘方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办法、教学质量量化方案等内部管理制度中,先行政会提出讨论稿,交教职工人手一份并在教职工会上组织学习、讨论,由教职工提出书面意见汇总后再在行政会上讨论通过,再由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施行。学校在考核、干部评聘、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及各级各类先进评比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做到了文件条件公开、评选办法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然后张贴公示一周,以便教职工进行监督。
2、学校以人为本,情感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目前在高速发展建设中,经费非常困难、教职工待遇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在工会牵头下组织对生病住院教职工进行看望、对教师及家属去世和退休教职工进行慰问。以次来体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和尊敬。
二、教学工作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管理课程
1、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严谨办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并按着要求开设了三级课程。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抓好备、上、批、辅、考五个环节 常规工作就是过程工作,一年了,我校在常规检查上不仅抓常规的完成情况,重在要看实质:看资料的查阅,查备课中知识内容的覆盖面;备课中对考试精神的贯穿情况;作业布置是否与备课内容相配套,有没有分层;这些资料上的内容是怎样传给学生的,是以小黑板的形式,还是以试卷的形式,是在备课本上体现还是在资料上体现;测试数量是否适度,是否有自己的更为针对性的测试卷;批改试卷的质量怎样,主要是改了多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是否适度,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校时间里能否基本做完,检查是不是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我们分阶段根据普查情况对教师的常规进行评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常规工作。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生整体合格率
我校通过班子成员听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单元抽测,找家
长座谈、找学生座谈、检查每位教师的教学授课计划、教材、教案、作业等教学文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增强了教师的质量意识、育人意识,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规范了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
2、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面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网络培训、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3、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4、开展校本教研
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2一3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了互教论听活动及培训中心的各种培训,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5、继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各组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实事求是搜集和分析数据。
6、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通过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三、特色创建
我校由于搬迁,暂住原村委会办公楼,校内学生活动面积小,仅仅一个小操场,没有绿化地带,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全体教师研究决定:开展创建环保特色学校对学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多年来,就一直把环保教育视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并把环保教育与各学科相结合,互相渗透,逐步把环保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高素质的环保教育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重视环保工作,将环保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班主任为组员的环保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建立环保特色学校工作网络,统筹创建工作。学校领导小组还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环保教育的工作定期进行研究、总结。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环境意识,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教育教师队伍,才能深入持久地搞好环保教育。为此,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师生的环保知识,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辅导能力,使学校的环保教育一直处于高规格、高档次、经久不衰,不断创新,实现规范化、体系化。
2、美化校园,创设育人环境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无声的歌、美妙的诗。洁净的校园是学生环保意识和日常行为的良好体现,为了使校园保持清洁、优美,每个班级都摆放多种花卉,学校每天坚持晨扫,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由学生轮流站岗值勤,值周教师定时检查评比。由于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吐乱丢,校园内基本上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教学楼内备有垃圾箱,校园内设置了 “废电池回收箱”,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3、积极开展各项绿色教育活动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真正能参与到节约回收,关心他人的行列中,我校今年就以“用小行动爱护大地球”为主题引导全体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
(1)、环保活动花开校内
少先队定期通过小广播、板报等形式向队员们宣传环保知识,先后开展了:设计一次环保班会、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种树养花、利用节能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回收废纸、不乱烧枯枝残叶、轻声细语防噪音、拒绝一次性餐具、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吸烟等几个活动。活动中队员们表现的积极踊跃,他们有的清扫白色垃圾、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回收纸张电池,这些活动锻炼了队员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2)、环保意识带回家
队员们动员自己的家长,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交到学校大队部。他们还利用假日小队组织了回收小组,挨家挨户去回收废旧电池,居民听说他们是“环保小队”小队员,都拿出废旧电池支持他们。
(3)、小队员社区展风采
社区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又一个广阔空间,如果队员们能把校内的良好言行带入社区带入每一个家庭让更多人关注环保帮助他人,那么我们的活动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我校看准了社区这一有利资源引导队员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在实践活动中以中小队为单位定期走入社区进行宣传,小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向社区居民分发倡议书,有的还带着自制的宣传卡向路人宣传环保知识,这一张张宣传单、一句句热情的宣传语道出了队员们积极投身环保回收的心声。
少先队员们还根据我校周边地区卫生差、车辆多、垃圾多、水域污染严重、噪声大的现象开展了综合实验活动。在大队部的带领下,组织少先队员最大限度清除街道的垃圾,同时倡导广大村民要自觉遵守卫生公约,勿随意乱丢垃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对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域污染提出了很多意见,从而增强了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环保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生们逐步形成了环保意识,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