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模版)
广西出台深化农村改革意见
2014-03-21 09:24:34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 陈国章 石 钖 李欣松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自治区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重点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安排和投入发展股份制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各类产权(资源)进场交易,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住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等到交易市场转让、出租、入股、抵押。
《意见》要求,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非农收入较高且稳定的地区,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接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连片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引导社会资本开展耕地整治,进一步完善“小块并大块”奖补机制,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参与耕地整治并予以奖补。积极探索“土地信托”等其他适度规模连片开发种植模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种养业。
据悉,广西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今年安排田东县、象州县进行整县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全面铺开,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第二篇: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
形势与政策作业
(一)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学院:经济学院年级:11级
班级:B1101
学号:0111110207姓名:李晶舟
联系电话:1347005161
3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摘要: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关键词: 体制转型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之路。
一、第一产业——农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
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研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需要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得不到满足;二是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家、民间以及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市场意识淡化,科技产业化发展缓慢;三是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功能不清,“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四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设备陈旧、设施老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强烈约束;五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依然落后,农业科技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扭转。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革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迅速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严重不足。要争取我国在国际农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把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提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根据该方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初步建成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确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队伍,集聚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实施方案确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二、第二产业——工业
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
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二)电子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改革路上我们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我们要拿出肯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大开局: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欧阳日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02-01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网络电视台,2014-3
[3]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新浪新闻,2014-3
[4] 《网络营销》,商玮、段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9-01
第三篇: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第四篇: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人民日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五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评论员
2006年03月06日07:3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改革的成果农民最先得益。农村经营体制发生的深刻变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有力推动了城市改革,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改革没有止境,我国农村的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还在流失,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体制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让农民生活越过越好。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这里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把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6日 第九版)
第五篇: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苏发„2008‟20号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2008年5月7日)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方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结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逐步进入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新阶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苏州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农村,目的是富民,关键靠改
— 1 — 革。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率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二、总体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富裕农民同步提升,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辩证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配臵相得益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政策制度推动,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臵、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市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水利局、农林局、环保局等部门牵头制定和完善全市农村生产力 — 2 — 布局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水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做到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有机统一。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村庄建设规划,年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详规编制工作。
2.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制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心镇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切实完善中心镇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
3.努力提高“三个集中”推进水平。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制度,切实保障好农民的集体经济管理权和收益权,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努力实现“三个同步”: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进行,农民居住向镇区和新型社区集中与就业工程、富民工程同步实施,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定居。
4.积极推进“三大股份合作”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和民主管理,促进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农户持有“三大合作”股份的比例,超额完成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目标,使苏州农民走上“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到2012年,全
— 3 — 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纯农业地区,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完成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努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5.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依法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集体资产占有补偿政策,严禁平调、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内联合投资,兴办富民合作社,建造标准厂房等,实行风险共担、按股分红。通过村企挂钩、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改进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方式,将扶持资金集中用于建设物业设施,增强造血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探索建立村级收入最低保障制度。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努力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到2010年,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以上,力争收入最低的村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民财产性和创业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控制在2∶1左右。
6.加快建设现代规模农业。优化优质粮油、花卉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试验区,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 — 4 — 地。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优化农业形态。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高度重视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7.拓展延伸农村服务产业。拓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产业,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建设,把生态作为一种产业放到重要位臵,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业,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发展农村再生产业,由供销社系统牵头建立健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8.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共用。重点推进城乡道路、供水和污水管网等公用设施的“无缝对接”,实现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至2012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桥改造,实现农村道路互联互通。切实加强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5 — 9.加大农村环境建设管理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积极实施“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工程,健全农村道路、河道、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化地区加快城乡并网的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村庄集中地区加快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纯农业地区积极探索生态化处理方式。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和坚决清除农村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加强湿地重点项目建设和农村绿化建设,提高“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和农民庭院绿化水平。按照“四沿两点一区”(沿村、沿路、沿水、沿城镇,庭院、企业,生态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三绿”(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和环太湖、环阳澄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把环太湖、环阳澄湖周边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森林生态区,各个市(区)新建一个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生态绿化示范区。
10.巩固完善城乡统一就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民非农就业的免费登记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奖励中介和鼓励企业用工制度,确保符合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农民,个个有技能、人人能就业,登记就业率达到95%以上。积极发展劳务合作社,重点解决农村“4050”人员就业问题。继续鼓励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11.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落实土地出让金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补偿政策,到2010年基本完成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的衔接工作。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必须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 — 6 — 障水平。加快研究提高纯农人员的养老保障办法。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大病救助体系,切实解决部分农户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水平从现行的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逐步提高到30%,到2012年基本达到或接近每人每天2美元的水平。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发展农村企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12.发展繁荣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和师范生支教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矛盾。整合城乡卫生资源,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深入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活动,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13.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行政办事、社会保障、商业贸易、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教育、警务治安、党团活动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经常开展各类文艺体育和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农村社区发展各类服务业,使广大农民
— 7 — 能够享受到与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同样的公益性服务、中介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
14.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施和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制度,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从2008年起,适当增加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用地计划和周转用地。各地要尽量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周转用地的利用率。对于拆除的老宅基要尽快组织复垦复耕,然后将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及时依法等量异地臵换为城镇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富民合作社等新型股份合作经济。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进行“二次开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落实临时用地政策,并减免相关费用。
1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基层发展村镇银行,以及其他合作金融组织。巩固和发展农业担保贴息体系,探索股份化运作模式,吸纳各市(区)资金投入,并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条件成熟时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农业企业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坚持“以县为主”格局,支持各地增设地方险种,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6.切实完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各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 — 8 — 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落实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吸引农民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倾斜,向高效规模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倾斜,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倾斜。每个市以及吴中、相城区都要建设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从2008年起,市里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支持每个市(区)重点建设2~3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对于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由各市(区)财政给予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各市(区)另行制定。对于按照订单向本地粮食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大户收购的储备粮,按照“谁储备、谁补贴”的原则,由各级财政给予价外补贴。
四、组织保障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决定“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增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牌子,负责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等各项工作。完善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与示范村挂钩联系制度,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机制。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市级各部门要创新完善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臵,各市(区)要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城市和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9 —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切实把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乡一体、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部门和牵头部门,要对各市(区)、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配套政策,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主题词: 农村改革
城乡一体化发展
意见
发: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
港口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 专院校和直属单位。
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
2008年5月7日印发
(共印:3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