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篇范例]

时间:2020-12-06 00: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篇: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11、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0—104)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2、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P106)与教材表述不同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4、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09—110)

①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③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5、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学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P111—112)

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②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31、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1—32)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11)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修改)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大量的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3)文化对人影响的意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4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基本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3、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4、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7、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5

文化对人的影响

1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时间活动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说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3理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篇: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2016-12-03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社会实践,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进与退,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任务(功能):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

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4.方法论的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⑴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成为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世界的可能性成为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且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各样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⑴ 含义(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缺点: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优点:在总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缺点:他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义

⑴ 含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⑶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举例: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⑷ 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举例: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富贵在天 ⑸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任何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3.为什么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作用?

⑴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⑵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⑶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⑶ 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⑵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⑶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补充: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二)2016-12-17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⑴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⑵物质的感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 认识世界 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了形而上学。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了唯心主义。

3.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与静止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⑵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⑶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规律的特性:

⑴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8.我们应怎样对待规律?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⑴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⑵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奇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3.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4.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特有的,但只有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四.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⑵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上进,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⑶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为什么? 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怎样做?

①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⑵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⑷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三)2017-02-25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普遍性原理: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⑶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4.普遍性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5.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为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客观性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7.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建立新的联系。

8.联系的多样性的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9.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10.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⑴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1.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极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性。

3.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⑴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⑵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⑶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⑷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二.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拓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1.发展的途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3.新事物特点:它在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旧事物的含义: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4.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二.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原因/表现:⑴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⑵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⑶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2.方法论:⑴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⑵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三.量变与质变

1.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特点)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状态。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的呈现的状态。

2.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4.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这是“激变论”的代表;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庸俗进化论”的代表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联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⑴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⑵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含义(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⑵为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例如: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填桥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5.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6.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的含义: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3.主要矛盾与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5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我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

⑴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地位/作用: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⑴内涵:①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⑵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的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⑶方法论:①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时间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四)2017-03-25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的形式。2.关系: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二.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①在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英雄人物决定历史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体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4.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⑴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⑵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5.价值观的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含义:人们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成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意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影响因素: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怎样树立价值观?

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5.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①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也就越大。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同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个性不应表现在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第三篇: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物质与 运动;

10、运动与静止;

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 作用;

1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

21、必然性和偶然性;

22、原因和结果;

23、可能和 现实;

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7、对立统一规律;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

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42、价值;

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4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49、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5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5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57、文明与文明形态;

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61、社会发展的动力;

6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6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4、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5、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66、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67、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52个知识点: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纸币和信用货币;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0、市场机制;

11、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13、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

17、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

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8、剩余价值率;

1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超额剩余价值;

22、资本积累;

23、资本有机构成;

2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25、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9、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30、借贷资本和利息;

31、股份资本和股息;

3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33、土地价格;

3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35、垄断和竞争;

36、垄断利润;

37、垄断价格;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4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4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4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44、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45、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46、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47、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48、社会总资本运行;

49、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50、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5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毛泽东思想概论

从宏观上讲“毛泽东思想概论”应该主要掌握: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基本经验;5.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等等。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知识点更加零碎,我简单地与大家谈一谈,下面的知识点需要大家特别掌握: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5.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9.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0.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1.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3.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1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5.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7.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18.新型工业化道路;19.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2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4.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0年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增加的一门课程,大家谈谈这门课应该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需要从以下三个专题去掌握:专题一是侵略与抗争史;专题二是探索史;专

题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

专题一侵略与抗争史中组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1、五次侵华战争;

2、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

3、列强侵华罪行;

4、中国人民的反抗。探索史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有:

1、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2、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专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应该掌握: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

2、重要会议;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4、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5、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6、党的建设;

7、农民问题;

7、统一战线。

第四篇: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A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国家、个人)

第五篇:政治知识点总结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56、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7、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1415、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宪治国

16、我国公民权利保障体系的核心: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19、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本质区别: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2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21、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看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22、我国发展阶段来看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从我国小康现状看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24、中国梦(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5、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6、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当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8、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0、基本方针: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则: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1、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是:教育

32、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机关: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3、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教育和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4、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35、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下载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物理]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 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行政区划(识记中国行政区形状、位置、简称) 民族分布特点及少数民族集中区 中国人口增长特点问题、分布特点,人口政......

    高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性质) 第五章 烃 第一节 甲烷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1、甲烷:CH4,空间正四面体,键角109º28′,非极性分子 电子式: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份是CH4 2、......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

    高二英语知识点总结

    圆梦教育中心 高二英语知识点 Unit 1 Disneyland 1. in the hope of... (怀着......的希望) in the hope of ... =in hopes of... 2. take along (随身带着) 3. lose he......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机械:机器与机构的总称。机器: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的组合。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