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合集五篇]

时间:2020-11-26 10: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

第一篇: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读小石潭记的心得1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读小石潭记的心得2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读小石潭记的心得3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读小石潭记的心得4

不知有多少年,或许从它存在于这个世上的那天开始,就未曾有人发现过这被翠绿环合的小石潭。虽无人欣赏,却依旧美丽,一直静静地呆在这里。

永州十年,柳宗元游历山水来排解自己满腔愤懑,并写下心中的忧郁:“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就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带着一个罪名,终日惶恐。不过他或许是幸运的吧。因为在这里,他遇上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更是遇见了那和他命运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处,被翠绿匿蔽着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块为屿,为嵁,为岩,还有许多整块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水底。周围的苍翠与潭中的湛蓝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鱼儿也不知在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么安静,突如其来的一行人让水中的鱼儿觉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被太阳斜射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周围石头的影子也投射在水里。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远处的水流若隐若现,看不到尽头。在视力可见最远处什么也没有,还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儿仿佛有什么魔力,让人忍不住盯着它看。看着这一条曲折蜿蜒的水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从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着眼前的美景,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不知为何,突然觉得有些悲凉。是环境和天气的因素呢?还是自身的缘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经不像起初那样令人眼前一亮了,绿得让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种凄凉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离去了。

他离去后,剩下的,就又是这孤寂的一汪潭了。

读小石潭记的心得5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永贞革新,却因为触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报国,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在此,他写下了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

命运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纸召书将他从永州召回了长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飞梦绕的长安,又被另一诏书贬到了更偏、更远、更荒凉的柳州。极度的欣喜和极度的失落在一瞬间转换时,很容易让人的心态彻底崩溃。这难以想象的落差将柳宗元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无依与寂寞将他占满,他不断地,拼命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上写的是水的清澈,细品却又体会到他本人内心的无所依。他何尝不是那鱼儿!无依无靠,在永州,他格外地无助,内心无尽的凄凉。他思考着自己的价值,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小石潭记》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他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的描写,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巨大的打击接连地冲向他,他却捂着伤口,缓缓前行,从未倒下。即使心已经被深深地伤害,却仍然选择兼济苍生……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历来都是被传诵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技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

3、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氛围。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感情。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讨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入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另外,作者还留有《河东诗集》。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3、注意字词的积累

(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为堪(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

佁然(yǐ)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悄怆幽邃()日光下澈()

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乃记之而去()影布石上()隶而从者()()凄神寒骨()()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解决。

四、齐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 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6、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引导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板书: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明确: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游记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小组合作,还是畅谈收获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

见其形(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第三篇:小石潭记 说课稿

小石潭记 说课稿

广荣中学 朱江

说在前面的话:我个人一直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古文教学的特殊时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兴趣在此时激发,习惯在这个阶段养成,积累在这一时期渐丰——换句话说,如果在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失,学习习惯不好,积累贫乏,将直接影响他在以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究传承。既然如此重要,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古文教学之幸事。借此机会,我想把自己平日里对古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一些自己认同的理念、一些琐碎的想法与各位行家交流,贻笑于方家,请各位专家同行不吝指正。

中学古文教学,我认为有三大任务,即前面所讲:培养兴趣(明确文言文学习的重大意义、从古文中找到自己要的养分、与古人对话的自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诵记、笔记、参照注释和工具书、查找资料、推敲、质疑、援引……)、丰富文言知识积累(词汇、语法、常识、语感……),这三大任务,应该贯穿在我们平时的德文言文教学设计之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为中学生学习古文打好基础。

时间关系,我希望会后、平日里能向各位东莞市的语文教学精英取经问道,修正自己,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下面,就《小石潭记》一文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后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其写景色彩明丽,令人神往,又在游览景物之中,传达出一忧一乐的矛盾情感——景物清丽,得山水一时之乐;触景生情,又顿生悲凉情绪——如此,景和情成为全文两条看似矛盾却又非常明晰的线索。在作者眼中,景物似乎是变化的,心情也在随景物变化;在客观上,景物没有情感,变化的是作者的心情。那么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又是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几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本科探究的重点,也可以是教学本文的切入点。于是,我给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了一个副标题——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相生 情景交融)。

二、资料准备 要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就要还原情景,往事不可追,但是可考,关于柳宗元此刻的心境,有两点是可考的,一是关于柳宗元这一时期相关的史书记载,如《新唐书 柳宗元传》;二是柳宗元自己在这一时期留下来的主要作品,如代表作《永州八记》。《新唐书 柳宗元传》记载:“……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永州八记》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开篇曰“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说自从自己成为罪人,居住在永州这个地方,经常感到不安恐惧。《钴姆潭西小丘记》中则借题发挥,吐心中之悲情,说钴鉧潭啊,景色如此优美秀丽,如果把它放到京城附近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不断加码花大价钱恐怕也买不到它。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可以说是非常不平,大大地不满——可是不满又无法改变,自是痛苦非常。细读其他几篇,其孤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尽在不言中。因此,这两个资料,是学习、理解《小石潭记》所必要的。我们也要告诉学生查找资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教给他们收集查找、取舍筛选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三、学生情况

本文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单元,这一时期学生比较集中地学习文言文,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阶段,非常集中地进行顾问学习的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和知识技巧积累,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有了明确的认知和认同,喜欢咬文嚼字推敲品味,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又有相对好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的积累正在逐渐丰富。因此,继续养成习惯、重复方法技巧、积累文言知识、积极思考探究,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综合种种因素,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五、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导入激趣;2、诵读感知;3、细读探究;4、品读朗诵。

“导入激趣”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本文本节课的兴趣,通过东莞景观名人,探求古代人物景物。

“诵读感知”环节,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具体写了哪些景,情感有无变化?为下一环节分析概括景物特点做准备。

“细读探究”,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景物特点,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作为依据,分析句子的同时,落实重点实词、解答疑难翻译,培养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和根据原文直译推敲的习惯。比如:“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若根据学生习惯直译,可能会译成:“不可以长久居住,就记住它离开了”,老师引导推敲“居”和“记”,这两个字译为“居住”“记住”是否恰当?讨论后,可以豁然开朗,柳宗元来这里游玩,并非居住,所以应该译为“停留”较为合适,“记”也可理解为“记下”,“留记号”。

“品读朗诵”还是从文本出发,却重在理解作者此时写景的心情,或喜或悲,其朗读节奏快慢语气轻重缓急应有不同,应在此时读出变化来,读出感情来,读出味道来,例如:本文以第三段为转折,一分为二,情感变化明显,前者是山水之乐,后者是感身世之悲,因此前面的景物描写可以读得轻快明亮,而景物之层次、动静、色彩、手法等不同,语速又富于变化;后者写景则低沉压抑,孤清之感顿出,应放慢语速,压低语调,声音沉抑,感极而悲。因此在这一环节理解作者心情感受后和学生一起探究朗读之法,尔后,又有教师范读,予以规范指导,既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又可以练习朗诵古文的技巧。此四个环节,可以较好地实现预设目标。

六、目标的深化 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可以设置两个拓展题目,训练学生思维:其一,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其二,柳宗元在文中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却又在文末交待此次同游的人有五人之多,有何用意吗?这两个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由学生已有推演,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会联系柳宗元的身世出境落到“孤清”的情感主基调上来。

七、水

环板书:

小石潭记 心乐之

柳宗元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四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

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

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下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第五篇: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下载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小石潭记的心得总结[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12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 1 幽幽竹林,葱葱树木,风儿嗖嗖。“如此场景应该就是我当今的处境吧……”我这么想着,“叮铃叮铃——”就在这时候,传来一阵阵好似佩环碰撞......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很能反映他的性格和身世遭遇的。《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自......

    《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艺术手法赏析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美使人陶醉,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

    小石潭记导游词

    小石潭记导游词13篇 小石潭记导游词1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这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著名的小石潭。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固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

    小石潭记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