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总结汇总(共五则)

时间:2019-12-02 19: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的总结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的总结汇总》。

第一篇:课程的总结汇总

任何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懂得思考,明白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一

通过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网上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非浅,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丛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

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学反思,用新课程理念及要求自己评价过去的教学活动实践,感悟点颇多,目的是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标准,使自己的教学更高效。

新课程新在哪?关在“新”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内容,新教学组织安排,新评价等,知道新课程的特点,更好理解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特点

(1)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改革目标: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

(3)结构创新:课程中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还要求达到同样的标准的做法,为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4)新课程的实施:立足的角度,具体落实新课标,借鉴的经验,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发展,同时要兼顾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强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新课改教学实施中要体现出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新课程的评价

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我通过学习获得的认识和具体方面的体会,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更有助于学生大众全面学习,终身学习。通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要完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技能上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我们在新课程的实验之路上任重而道远。

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二

作为我们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本科专业中最后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光子学器件与工艺》可以说是对我们之前所学的全部知识内容进行了总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从单纯的理论上的学习一步步地过渡到了产业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毕竟,我们即将毕业,也行有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很多的同学需要面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而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为这样的一种转变而开设的。并且,张老师丰富的授课内容以及生动的授课方式,更进一步实现了这种过渡。可以说,这门课程就是学校中的虚拟工作实践。

一、课堂演讲讨论及参观学习总结

1.演讲报告学习体会

记得有一节课程张老师安排一位去参加某光学展览的同学上台,让他讲述自己参观的经历及收获。虽然我没有亲自去看过那个展览,但是听到同学细致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也学到了很多。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充满兴趣,很多同学还就展览中出现的某项新技术新发明不断追问,非常受教育。更难得的是张老师在同学讲完后为我们解答了很多我们不明白的原理以及新出现的概念,把同学们带的更远。这种资源共享的学习模式我很喜欢,虽然其中有很多问题我自己不明白,但是却不会觉得枯燥,而且有意识的去思考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授课效果非常明显。

2.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在那节参观学习的课程中,我第一次听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我们讲解各种我已知和未知的各种技术和原理。现实的讲,他们的讲课水平以及理论深度虽然比不上在校的老师教授,可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都是效益,这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学校学习只是更偏重研究性和前沿性,但是如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不能够投入生产。另外,我也看到,别看原理和实际操作相隔不远,但是要使两者连通起来,需要非常巧妙的一个桥梁,这也是在学校学习中很少了解的。可惜的是没能进厂参观,但是整个过程还是非常受教育的。

二、对本课程的一点建议和希望

1.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性教学

步入大四,同学们其实情绪波动较大,心里想的事情多了,感觉责任和压力都来了。这个时候不适宜使用大一大二的教育模式。个人认为张老师可以更多的发问,给同学们更多的讨论时间,增加课堂教育的互动性,对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以及交往能力也是锻炼。

2.增加更多的参观学习机会

参观学习虽然只有一次,但是给同学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给我们一个能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环境的机会。这样的锻炼机会非常难得,我也常听到同学们对这样的参观非常有兴趣,非常愿意参加。

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三

也许09年对我们这群孩子很不平凡,因为从此我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飞出了父母的羽翼,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我们自由,轻松,我们活的很自得。但在这种环境中我们也会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惆怅,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大有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但在几个月的专业课程学习后,我的心境豁然开朗了,也许大一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我们现在的专业课不在是高考的那种应试了,大学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的提升,我们需要从江湖派华丽蜕变为学院风格。

谈到我大学的第一次专业课,应该是让我印象很是深刻。老师让我们默写自己擅长的素描,内容不限。我却在写生,老师就教育我们应该诚实,让我深深认识到学艺先做人呀。在接下来的素描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到:素描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素描可以使我更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素描的学习对象就是自然中的物体。

在与自然面对面的观照中,我会发现这些平凡的物体充满了有机的运动和神奇的秩序。还有使它使我更加热爱生活。素描训练了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使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将身边普普通通的物品,通过你的手,变成一幅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作品。而且通过绘画这些普普通通的作品,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了更好了解。

在学习素描这门课程时,我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前我是根本不知道,原来在画中一条路它会慢慢的变小变窄,我觉得这个真的很神奇,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的电脑桌面就是一张画,画中有一条路是主体,它向着远方慢慢的延伸,最后消失成一点。在生活中路明明是一平行的线,在画中怎么会这样呢,学习这个概念,我才知道为何会这样,同时我觉得绘画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让我还了解到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因此,“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应当要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热情。

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活动。由于同一班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可能的。同时,在基础未打好时,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个半月的素描学习结束,通过这次素描的学习,我对素描从一无所知到深入了解而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四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一般是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掌握较为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以便为以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四个学期,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本学期我本人继续承担本院建工系给排水0701和给排水0702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前三册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一如既往地严格按照外语系的规定认真组织教学,课前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复印四级考试资料并细心讲解以便帮助更多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不断探寻和改进学习方法,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较多的使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英语学期的环境。

课堂上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如speech,discussion,role-paly,实用口语等,本学期我继续要求每一节课由一位学生做三分钟的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和题材不限,鼓励自己写稿,通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间我耐心与学生交流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期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改进英语学习方法。课后我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仔细批阅,指出错误所在,并就一些共同的问题给学生们统一讲解。

本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因为大多数的同学在学期末都还要继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四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如本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继续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辅导,给学生们为准备四级考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四级考试的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从第二学期起我就要求学生加强对四级考试写作的训练,每次的作业都是针对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的。通过近三个学期的写作专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四级考试题目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而且也是同学们共同的弱项,因此在听力课上我主要针对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和听写能题型的训练,此外还加强对阅读和完型填空的训练。

在本学期最后的几周里我积极响应系的要求,给学生复印了八套四级考试真题和模拟考试题,每一套题我都认真详细讲解,为大多数同学参加四级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外语系、我本人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四级考试中上次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大部分同学一定会考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成绩的。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有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通过本次期末考试来看,不难看出学生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听力和词汇方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本工的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课程的总结范文汇总五

眨眼一个学期过了,在这一学期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及应用,收获颇丰,虽然之前对于这些都有接触和了解,但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了解的还是太少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通过这一学期计算机的学习正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掌握的不是很好,但以后我会通过不断地练习去慢慢掌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通过结合自己本身有了几点体会:

1初学者对计算机都是比较薄弱的,对一些应用操作理解起来很困难要从整体上较好理解很把握应用软件,不是仅仅靠买几本专业书就能知道的,我们平时不仅要多做练习,记笔记,还要实际应用。

2要多了解相关知识,读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工作,生活。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

3提高我们整体的知识,打好基础。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授课老师深入浅出,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其次,学习了常用的办公软件,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相信这次学习,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电脑时能够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操作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篇:课程总结

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教学形态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途径主要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著教材和实施教学与评价来实现。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 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章 课程设计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三、课程设计程序-以泰勒目标模式为例

在多种课程设计程序或模式中,以泰勒的目标模式最为著名。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经典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二节 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设计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设计,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3.校本课程设计的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设计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第三章 发展性评价观及实践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重要特征如下:

(一)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五)实施多主体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评价内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

(二)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

诊断性评价有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有人称之为教育常模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的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故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目标参照评价。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1.它是对学习的直接测量

2.评价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 3.既测量结果又评价过程 4.有多重评价功能 5.主观评价

第五章

(一)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概念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方式。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实施

一、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的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明确评价目的

1.展示2.反映学生进步3.评价工具

(三)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的类型以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 1.要与评价目的联系起来

2.收集材料的类型和评价内容相结合 3.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 4.收集材料的时间、次数要可行

(四)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五)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1.评分项目的选定2.评分方式和评分标准3.评分者的选择4.权重的确定

(六)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中的常规评价

(二)以发展性为定位的评语 1.体现一片爱心 2.注意个性化 3.内容要具体

4.评语要突出成功的因素,适当提及失败原因及建议 5.态度平和,用语亲切

第七章 考试评价

1.根据考试目的划分:水平考试,选拔考试

水平考试是在某学习阶段结束时,根据一定的标准,为了解被评价者达到标准的程度而进行的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根据现代考试理论,运用现代统计手段,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设计与实施,并且有统一标准的考试。

二、书面测验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1.经济易行。2.内容深广。3.质量易控。4.比较客观公正

(二)缺点

1.书面测验一般专注于知识与技能,那些高级和复杂的能力不易或者无法测定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经常被排除评价范围,这样会导致教育目标的狭窄化。2.书面测验主要被当做一种鉴别的手段,因而试卷中怪题、偏题多,难度系数较大。自编试题编制之初,教师就想方设法将学生容易遗漏和混淆的地方作为出题重点。

3.学生得分的提高可能并非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而可能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应付考试的方法,获得高分的手段有关。

4.反馈时只提供一个分数,对学生改进学习的意义不大。

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照目标参照测验(绝对评价)的要求进行。2.编制测验要符合科学进度。

3.测验内容覆盖面力求广阔,体现一定的启发性和灵活性。

(二)测验项目分析 1.难度分析

难度指题目(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一般以难度系数来表示。

(1)基本公式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P表示难度指标,N表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R表示答对某道客观题的人数。

主观题难度的计算公式:

P表示难度指标,X表示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K表示这道题的满分值。

三、标准分数

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的某一原始分数与该团体平均分数的偏差,表示某个原始分数在其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Z表示标准分数,X某一原始分数,表示该团体的平均分数,S表示该团体分数的平均差距,即标准差。

四、考试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

(一)一般程序

分析:发现和解读考试数据图表的数量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表达的问题。

判断:与考试标准进行对比,在各个不同方面对总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考试结果的差异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对考试现象作出判断。诊断:根据考试现象,确认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及其要求,联系教学与学生实际,对问题的原因提出诊断的意见。

教学反馈意见:分析诊断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所在,提出今后教学改如何改善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指导建议,促进实际教学工作得以改善。

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报告,类似于“化验报告”,分析、判断、诊断过程类似于“病情诊断书”,提出反馈意见类似于“处方”。

第三篇: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研一上半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对自已这半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总结和鉴定。我从2011年9月开始在湖南师大的研究生学习,转眼间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的学习中和生活中我受到了导师、周围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并且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思想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要对这半年多时间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方面进行一下总结,为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确定方向,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个人能力。

首先就学习方面做一汇报,在学习上,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的将学习的重点由只是按部就班埋头读书转变到有目标的思考与科研创新中,这是与大学学习的极大的不同。而在这半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专业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是令人欣慰的。

《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程总共分为五个单元的学习。

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教育技术的本质与发展研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总共包括四个论坛,在第一个论坛中,我们学习了教育技术的定义与本质,重新研习了04定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及最终目标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并在论坛中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谈论,了解到一些新的东西。例如谈谈古代(或者未来)教育技术的一些特征这个问题,通过阅读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帖子,认识到了古代教育技术的一些特征,同样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在第二个论坛中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我有幸主持了这个论坛,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阅读同学的帖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发现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育技术学体系有不同的逻辑起点。在第三个论坛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即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应采取何种对策才能适应新形势和为了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将会有些什么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应该做些什么调整?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激烈了讨论并有一个很好的结论。在第四个论坛中我们对教育技术的事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怎样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技术事业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理解。第二单元的学习的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这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绩效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

第三单元学习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对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并对问卷的设计进行了了解,知道了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问卷的设计,从而提高问卷和论文的质量。在技术方面则学会了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过程是:数据的录入,将数据以电子表格的方式输入到SPSS中,也可以从其他转换的数据文件中读出数据;数据的预分析,在原始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分析;统计分析,按研究的要求和数据的情况确定统计分析方法,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视化,在统计过程进行完后,SPSS会自动生成一系列数据表,其中包含了统计处理产生的整套数据;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数据结果生成完之后,则可将它以SPSS自带的数据格式进行存储。

第四单元学习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本单元主要包括四个论坛。第一个论坛的话题是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研究,主要包括何为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两者的区别于联系、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与模式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

质的总和。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可知,信息素质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了解“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的区别,堆于怎样评价信息素质、怎样培养信息素质等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个论坛主要讲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三个论坛讲的是信息技术教育病理研究,对网瘾的形成与治疗;信息资源浪费的原因与对策进行了讨论,并和大家进行了讨论。第四论坛则主要学习了什么是电子书包,对电子书包的应用模式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在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模块中电子书包的建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 “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第一个“硬”的要素,后两个“软”的要素在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居核心和主导地位,在“硬”的基础上如何架构“软”的支持和应用将成为决定电子书包成败的关键,采取一种关联、开放、分级式的发展思路。电子书包的发展前景很大但同时要意识到电子书包存在的缺点。

第五单元则主要学习了远程教育的本质与理论体系、远程教育的形态与方式、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与学习资源、远程教学中的交互与质量、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五个分论坛。

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光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学习技能,在《教育技术原理》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除了进行了传统的知识讲授之外,还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主要的讨论平台,这与大学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这两个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发帖进行异步的交流发表各自的想法也可以在qq群中直接进行讨论,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带领我们到麓山国际学校进行了调研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促进了与彭老师的交流,在学习同时也被彭老师的学术魅力所折服,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收获,在生活方面也受到了老师的很多启发。在生活中彭老师为人和善热情,对学生尽职尽责,在生活中为我们立了一个好榜样,是我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总之在这半年中收获颇丰,从思想、专业知识学习,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半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经验。

第四篇: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中国文学史》是温州大学中文专业历史最悠久的基础课程之一。自1933年学校最早的前身温州师范学校建校伊始,即开设有国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学史》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校本学科教师在推动该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方面一向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前辈学者中,王季思、徐朔方等著名学者曾供职于此。前辈教师中,如蒋文钦先生等的教学,至今被当年的学生传为美谈。历届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中古代文学方面的选题比重最大,可以想见该课程及相关课程受欢迎的程度。长期以来,人文学院从本科教育开始培养了大量与古代文学研究及教学相关的人材。如北京大学的钱志熙、中国人民大学的诸葛忆兵,已经成为各自所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骨干,成为古代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本课程自1956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创阶段、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成长阶段,于九十年代至今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阶段中,本学科教师始终坚持以自身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吸纳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艰苦的努力,先后建立了南戏研究所、谢灵运研究所、古代小说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中国文学史》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优秀课程,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同批次的申报者中以高分获得国家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林维民、王茂福两位老师获曾宪梓教学奖。2003,周小兵老师获校优秀教师奖。2004,张一平老师获校优秀教师奖。2007,林维民老师与王茂福老师获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奖。2008,洪之渊老师获校教坛新秀奖。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文学史》课程已渐趋成熟。该课程与《历代文学作品选》相配合,为多种注重文本细读的原典精读类课程(如《诗经研究》、《论语直解》、《楚辞研究》、《庄子研究》、《李商隐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以及分体文学史与断代文学史课程(如《两汉文学研究》、《中古文学史》、《古代辞赋专题研究》、《古代小说专题研究》、《古代小说史》、《古代戏曲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诗词研究》等)的纵深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生课程的开设作了重要铺垫。较好地做到了基础与理论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该课程始终坚持以“立人”为本,因此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2008届人文学院毕业生李斌斌同学因上张一平老师的课程受到启发,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何处金屋可藏娇》,成为校园网络文学的先锋性人物。

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着重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重要作家、作品的特色与成就。着重展现时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各体文学嬗变的内在规律。

-1-我们把文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来看待,认为文学反映着每一时代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理想;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表达人们的在现实中的痛苦与欢乐时,也体现了人性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现存社会规制的冲突,它从而成为人们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因此,中国文学史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力求以审美原则为指导,以现代眼光审察、阐释古代文学的发展怎样体现着先人情感生活复杂的变化过程,并逐渐延伸到现代。这一课程不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而且希望学生由此建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本课程以《中国文学史》为主干,配合以《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多门专业选修课,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力求较全面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列出不同层次的参考书目,以供基础程度、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对个别在本学科领域有发展前途的尖子学生,则由教师给予个别指导,以促进其成长。这些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来实施。通常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找到个人感兴趣而适切的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发,使之对论题的认识有所提高,并找到清晰的分析方法,获得尽可能好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的规则与途径,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使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些更以此为开端,考上研究生,并进而走上本学科学术研究的道路。

由此,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二、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更新。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格局的更新。

四、编写出一套与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五、总结出一套通过实践性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色:

一、面向未来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着眼于21世纪中国对于语文教育人才的需要,培养观念新、适应性强的“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二、立足于素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的全部内容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知识、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推陈出新”。及时总结国内外同行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条件及保证

本课程在比较国内多种中国文学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本)为教材,该教材在文学本位、史学视野、文化学视角方面有较高立意,并提供了文学史编年与各时期文学的代表性研究文献,为现在各高校中文专业最为通用的教材。

本课程教学对文献资料的依赖较普通课程为大,学生如欲深入掌握课程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尤其是进行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时,须阅读较多的古籍及研究著作。为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校图书馆近年来对本课程所需书籍作了大规模的扩充,并购置了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字资源。

-2-本课程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该课件包含大量文史图片资料和古籍电子文本,立意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力求既方便教师的课堂讲授,使之能利用多种资料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灵活和内容丰富的阐释,改变仅以板书与口授结合的费时而又较为单调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也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直觉和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课外复习和自学。

本课程已初步建立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等均已上网。本课程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全面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选择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如2007年就有70余名,其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有些同学更以此为开端,考上研究生,并进而走上本学科学术研究的道路。

学校及本学院对教学工作有经常性的检查,包括从学生中听取意见。近三年来,本课程受学生的欢迎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有些老师的课自始至终人满为患,学生需要提前到课堂占位,作为非实用性的基础课程,这种景象给教师以极大的鼓励。

由此,本课程教学条件从整体实力来说,师资队伍合理:本课程为原温州师范学院校级优秀课程,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中绝大多数有15年以上本课程的教学经验。现古代文学专业老师中有硕士生导师5人(内含:学报1人、图书馆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曾宪梓教学奖获得者2人;温州大学教学名师奖2人;校教坛新秀奖1人。

从课程建设上来看,本课程的教材改革一直走在省内高校文科的前列。本课程试图建设《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为教学提供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光盘)、专用教学网站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我们自编教材指出了方向。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树立建设立体化精品教材的观念,在2002年获得原温州师范学院优秀课程后,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1989年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委高教司颁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的要求精神,本课程组成员负责主编了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六册教材编写工作。一直至今,该教材都在跨省市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另外于近五年内出版了《中外文学作品选》、《盛唐前期诗史稿》、《先秦服饰大观》、《汉魏六朝名赋诗译》、《大学语文》等教材。

三、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教学团队整齐,实力雄厚。本课程目前有6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3名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王茂福、林维民老师是曾宪梓奖、校教学名师奖得主,洪之渊老师是校教坛新秀奖得主,张一平、周小兵老师是校优秀教师奖得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支持、保证了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

2、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主导。本课程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以人文精神的培育来统帅专业知识教育,在各个环节中灌注人文精神的教育。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文化安全的教育; 民族文化建设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新型民族文化 ;

-3-价值观念的教育:突出进行人格精神、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博爱意识、社会正义感等方面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

3、重视前后贯通,具有史学的整体性。对各阶段教学任务不作机械分割,注重理清文学发展中的主要脉络,力求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各种思潮、文学形式有一个整体性的史学概念。在讲解文学史的同时,顾及它与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等多种学科的关系;在以古代文学为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考虑到它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思路和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从基础培育做起,以改变文学教学格局为重要手段,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目的。

“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是指为提高本课程改革的学术水平,本课程组抽出一部分力量专门进行项目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进行本项目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确保本课程的改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从基础培育做起”是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首先着眼于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功底的培养,以经典化教学为手段,在提高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以改变文学史教学格局为手段”是指打通“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建立中国文学史的新的教学格局。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为教学内容的中心,通过拓宽教学口径达到培养新人的目的。

“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目的”是指在教学中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本科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利用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拥有学士、硕士二级学位授予权的有利条件,让硕士生参与本科生优秀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实效。

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为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

五、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出版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专著

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对已经取得成绩的质量工程的一个巩固,也是推广示范性精品课程的一个切实措施。提炼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智慧用于指导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个有力的保障。课程建设比申报与获得荣誉更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出版了教学研究专著《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本专著以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为指南,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中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形成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以中国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古代诗歌批评的规律和历史,书一出版,即受到了学界的好评。香港学者直接写信要求购买此书。

六、改革课程结构,实行中国文学史模块教学

由于中国文学史的课时有限,我们实行模块教学,开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4-诗歌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课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立体交叉思维和整体思维在中国文学史的课程设计中得到体现。

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中国文学史教育教学资源,把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重新梳理文学教学思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改革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把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始终贯彻在跨学科平台上整合中国文学史的相关资源。整合的跨学科资源包括古代文化、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形成视、听、读、写、做、编、演的全新教学模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变中国文学史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形成了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中国文学史教学模式。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中国文学视听化。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中国文学天籁。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中国文学精髓。写:撰写中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编:改编中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中国文学作品。演:演出中国文学课堂剧,与中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快乐学习,轻松掌握中国文学知识点,愉快感受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九、采用混合式教学,以教学工作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程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的示范,课外开展学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研究专题,以教学工作坊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包括论文、多媒体作品、将经典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剧本、演出课堂剧和课程实践汇报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五篇:课程总结

《统计学原理》教学总结

《统计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今年授课的班级为物流管理专业2007级的学生。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是一门“方法科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分析统计数据的一套科学方法,正确地使用就可以发现统计数据所隐藏的数量规律性,达到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应专业特定统计数据的一套科学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这一法方去分析相关专业问题。但是,工商管理学生大多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差,《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偏数学性,公式推导,计算较多,这一对矛盾使得目前统计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本课程及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布置并批改了作业,按照教学进度表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公式的推导细致地展示出来,节省了一步一步推导所用的时间,学生也可以重复阅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仔细查看。同时可以加大案例的分析和大量数据的展示,丰富了教学内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案例、数据的分析。比如在讲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分别列举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产值、客货运输量、等内容。时间数列分析时也和学生一起查阅了《统计年鉴》历年来的交通运输数据。引导学生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专业问题。

第三,加入了相关新闻的讲解。例如讲到普查时加入了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相关新闻,在阅读新闻中了解统计工作的步骤、方法和应用。同时也查阅了美国的普查的新闻,两国相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的概念、应用。同时也加入了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地一些新闻,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以后工作中能认真地完成相关统计任务。

第四,加入了部分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是对大量数据的处理,仅仅用手工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在给学生讲解原理之后,一些数据的计算可以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作业布置了五次,比学校规定的次数多了一次。由于这门课程的特征就是对数据的处理,所以计算内容较多。按照内容对第三章的统计分组、第五章的平均指标、第六章的变异度指标、第八章的假设检验以及第九章的线性回归,都布置了计算题作业,另外较简单的计算就在课堂上举例大家一起做练习。

在学生的努力学习之下,本学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统计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概率论的知识,这方面学生底子薄,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理解程度。其次,实训课程只有四节课,用于学习统计软件时间太少。第三,根据作业及试卷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不够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对本学期课程教学的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照“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讨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总结

工商管理系

王德华

《消费者行为学》是我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学科,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管理类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买方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教案,制作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并批改了学生的作业,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门课程的基础,第二部分为个体因素与消费者行为,第三部分为环境因素与消费者行为,第四部分为消费者决策与消费者行为。

针对这四部分内容及学生的特点,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但也不不足,如本班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今后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下载课程的总结汇总(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的总结汇总(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印象最深的第一节课,老师告诉了我们,软件工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意识到了,一个软件的形成,除了要有编程人员的代码来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团队的密切合作。规划,测试,交......

    课程总结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就这样的匆忙的过去了,在繁忙中,在幸福中,不断的进步着,不断的努力着.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 一、 在备课方面......

    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非常开心能够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短暂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思考方式和思考深度上有......

    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摘要: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这门课程一学期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有关农业的各方面的知识,并深切感受到我国农业在某些方面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在头脑中有......

    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在这学期的语文课中,我主要学习的是应用文写作与口语交际,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学习了例如通知、请示、函、计划、条据、总结、启事、求职信,自荐书等应用文的格式。当然......

    课程总结

    新思维幼儿园小班课程总结 语言: 课文儿歌(略)字宝宝: 头发 尾巴 嘴巴 月亮 眼睛 苹果 葡萄 香蕉 医生 妈妈爷爷 生日 橘子 太阳雪花 怪兽 爸爸 家人 叶掉星飞亮晶晶吹泡泡 新年......

    课程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总结摘 要: 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提升了层次。在课堂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总结

    家的场域 如何营造家的场域 (一) 总裁的50个营造家的场域的行为: 1、 总裁要营造家的场域,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养身父母 2、 总裁本人首先要专注于本行业,成为有影响力的企业,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