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农林局2021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大全
统筹农林局2021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区域内农民年纯收入xx%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由于县统计局xxxx年的统计数据未出,但预计xx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xxxx年相比增幅为xx%左右,其中农民年纯收入达xx%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二)区域内xx%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xxxx年全县x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在各级政府及帮扶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发展产业、务工等增收方式达到脱贫标准全部脱贫。xxxx年我县无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
(三)制定将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扶持政策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构筑服务x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服务业发展生态圈,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x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印发x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府发﹝xxxx﹞x号)其中涉及将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扶持政策有:
1、对新落户、固定资产投资xxxx万元、xxxx万元、x亿元以上的主题客栈(精品民宿),建成投运后分别给予投资方一次性宣传营销奖励xx万元、xx万元、xx万元;对首次改建的投资额达xxx万元(含)以上的主题客栈(精品民宿)项目,正常运营后,按照建筑面积给予投资企业每平方米 xx 元的一次性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xx万元。
2、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xxx万元、xxxx万元、xxxx万元的文化旅游企业,分别给予xx万元、xx万元、x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营业收入超过xxxx万元的文化旅游企业,与上年相比,每上一个xxxx万元台阶,给予xx万元奖励。同一企业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xx万元。
3、对新评定为国家xA、xA、xA、xA级旅游景区,分别给予运营管理单位xxx万元、xx万元、xx万元、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新评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乡村酒店(农家乐),分别给予获评企业x万元、x万元、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4、对旅游商品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x省名牌和x省著名商标的生产经营企业,分别给予xx万元、x万元、x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组织旅游商品参展参赛的文旅企业,新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xx万元、x万元、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的旅游企业,给予 xx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5、对组织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省、市、县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创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旅游行业管理、导游服务、涉外旅游等方面业务培训的单位,按xxx元/人予以补助,全年每个单位最高不超过x 万元。
6、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对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且在政策年度内线上销售农产品首次突破xxxx万元、工业品xxxx万元以上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分别按照销售额的 x%、x.x% 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xx万元。
7、应用电子商务。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首次突破xxx万元(含)—xxx万元、xxx万元(含)—xxx 万元、xxx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销售工业品首次突破xxx万元(含)—xxxx万元、xxxx万元(含)—xxxx万元、xxxx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x万元、xx万元、x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培育或引进知名品牌旅游企业达x家
x县统筹城乡和农业林业局牵头与x中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洽商谈“生态x.龙虾水乡”项目,该项目预计一期投资约x.x亿元,目前完成中伦稻虾综合种养xxxx亩。二期利用稻田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体验,水产品育苗研发中心等,在全县建成x个生态立体综合种养示范区。项目的建成将带动我县旅游收入,解决附近的劳动力务工。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围绕打造“农事体验型”旅游,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思路,立足我县现有农业产业资源,大力推进一、三产互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二)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发展
积极探索“小组生”发展模式,加大农、旅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发展壮大以天府农业博览园、花舞人间、斑竹林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休闲区。
(三)大力宣传x乡村旅游
全方位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充分利用梨花节、赛艇赛等重大会节平台,大力营销展示我县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方式搭建微信、电商等网络平台,全方位宣传x乡村旅游资源。
(四)加大旅游企业的招商引资
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培育或引进知名品牌旅游企业,推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新业态精品项目建设。打造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康养度假、原创艺术等x市“主题旅游目的地”。
第二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
**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指导全县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全县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根据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结合**旅游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最美长江岸线旅游带的格局,充分挖掘自身具有地区特色性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及处于赣皖旅游市场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完善旅游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推动产业融合,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抢占旅游发展龙头县的位置。
二、工作目标
按照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五大目标推进全县创建工作,补齐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破解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完善旅游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宣传方式转变,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打
造,力争用1-2年创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创建任务至2022年底,力争全县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达15%以上,旅游从业人员占本地就业人数20%以上;
年游客接待量达600万人次,旅游业税收占地方税收的10%以上,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达20%以上。(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一是改革全域旅游领导机制。
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布局,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探索建立旅游综合管理机构,提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统筹能力,促进旅游业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整合部门职责,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沟通,积极申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责任单位: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与创新。
积极落实省、市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工作部署,用好用足相关奖补及扶持政策,科学制定符合**特点的全域旅游扶持奖励等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统筹保障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用地需求,土地供应量应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探索开展旅游差别化用地等多种形式的旅游用地试点,保障和落实全域旅游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三是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
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建立“旅游+治安+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其他执法机构”(“1+3+N”)的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旅游综合监管责任分工,适时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查办案件,通过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建立健全景区、酒店等涉旅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形成安全有序文化的旅游环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县公安局、县市监局、县法院、县环保局、县应急管理局等)(二)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一是推进旅游规划体系创新。
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的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或旅游发展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时,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文广新旅局)
二是强化旅游规划的审批实施。
辖区内全域旅游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对涉及旅游的重大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环节,需充分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责任单位:县人大办、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三)做强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功能配套
一是推进文化旅游重大项目。
全力推进**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6家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努力创建省旅游风情小镇。积极申报**3A景区和**工业旅游基地创建工作。投资建设**红色景区,打造红色经典,结合长江保护,挖掘红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让历史和传统活起来,促使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长江防护堤的空间,建设我县文化创新长廊,并打造成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红军长征浓缩景区,集中展现红军长征足迹和浴血奋斗的历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基地;建设以历史文化大观园,并配套休闲康养、度假功能,打造集文化、旅游康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在中心广场建设智慧文化书店,为居民和游客提供高端文化消费场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利局(河道局)、县城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农业园区等)
二是提升旅游住宿品质。
推进全县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改造,引入星级酒店品牌,实现全县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发展度假型、会议型、保健型、文化型等特色主题饭店。培育以历史街区、文创街区、村落、庄园等为载体的特色民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打造一批民宿集群。引导建设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旅游消费。配套完善旅游住宿服务设施,实现设施安全、卫生舒适、环境整洁、管理规范。(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商管办、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县公安、县卫计委、县消防大队、农业园区等)三是丰富旅游餐饮业态。
打造美食一条街。在特色旅游园区、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等地打造美食街,挖掘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推出绿色生态、药膳养生等菜系,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品牌。(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等)四是完善旅游购物设施。
开发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旅游商品,组织开展旅游商品大赛。扶持经营本地特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厂家、家庭作坊和商店,加快建设完善城区、旅游景区等场所的旅游购物设施,营造整洁舒适、价格合理、管理规范的购物环境。(责任单位:县工信委、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文广新旅局等)
五是培育常态化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
县文化馆、县新黄梅演艺公司设置固定的表演区域,推出黄梅戏专场、高腔戏专场、民歌专场等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进景区活动,塑造旅游演艺品牌。结合城区、镇区的建设,实施景观亮化工程,完善夜游娱乐设施,促进城镇旅游业发展。(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等)(四)深入实施旅游投资提升行动,提高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一是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
推进旅游交通全域覆盖,改造升级从城区通往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和城市观光巴士,打通旅游交通瓶颈。结合旅游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建设旅游绿道、骑行专线等慢行休闲系统。加强旅游交通干线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镇、旅游驿站、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配套完善旅游交通驿站、汽车旅游营地等设施。积极推动汽车租赁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各乡镇场等)二是旅游厕所建设管理逐步覆盖。
加强旅游厕所项目的组织申报、指导、督查、验收等具体工作,积极响应厕所革命的“先锋行动”,旅游公厕建设实现所有的景区全覆盖。A级景区都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配套建设,全县景区及游客集散地新建21座A级旅游公厕,有力推进“厕所革命”。(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县文广新旅局等)
三是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将老汽车站改造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合理利用汽车站、星级酒店的咨询平台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工作,完善A级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服务设施,以及完善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的旅游咨询服务功能。通过旅游公交和旅游专线车连接,形成旅游集散网络。按照位置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符合规范的要求,完善县级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同时,加强与我县志愿者协会合作,充分利用协会志愿者在汽车站、火车站和游客聚集地开展旅游宣传志愿服务,大力弘扬文明旅游风尚,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国资委、县住建局、县文广新旅局、城投集团、汽运公司、火车站等)四是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标准,全面完善城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和旅游干线公路上的旅游交通标识,交通集散地、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旅行服务商经营场所等涉旅场所应设置和完善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形成完整、通畅的旅游标识体系。(责任单位:县工信委、县交通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等)
五是完善旅游停车场。
建设完善城区、重点旅游乡镇、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车站、旅游购物场所、码头等地的旅游停车场,确保停车场规模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符合生态化要求,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房车营地等建设。出台解决旅游旺季停车场供应不足问题的措施和规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文广新旅局、各乡镇场等)六是打造特色旅游景观设施。
提升特色街区、特色建筑等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水平,提炼本地特色文化,加快建筑风貌改造,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景观风貌,强化地域旅游吸引力。利用城区铁路沿线绿地资源打造健身廊道,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风采,提高我县美誉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新旅局等)(五)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一是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大力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旅游服务标准有机衔接的标准体系。按照国家、省级旅游管理部门要求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非遗项目、旅游商品、旅游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标准,培育地方品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标准化服务水平,培养一批导游、景区讲解员,强化对景区、酒店、餐饮服务等涉旅从业人员的培训,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提升服务的规范性。(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县人社局等)
二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
整合旅游各行各业服务信息,建成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管控平台、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交流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一部手机管旅游。推进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接通电话网、无线通讯网、无线宽带网,实现4G、WIFI信号全覆盖。三是推出特色化旅游服务。
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发展文化、工业、农业、乡村、休闲度假、研学和其他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信委、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县教体局等)四是完善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
成立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旅游景区、旅游商业街区、游客集散场所等涉旅场所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住建委、县文广新旅局、县团委等)五是积极培育和做大一批旅行社。
重点培育一批三星级以上旅行社,推进“智慧旅游社”建设。(六)坚持融合发展,丰富旅游要素供给
一是旅游+文化。
以非遗项目为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县文化馆在人力、资金等方面逐步向非遗工作倾斜,通过提升改造非遗展示厅、拍摄非遗宣传片、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积极参加对外交流活动,扩大非遗项目的知晓面和传播度,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县文化馆与县博物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启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对县域变迁、要塞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古迹文化进行系统收集,编撰成册。结合文旅融合,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提升各种节会文化内涵的亮点来打造,让地方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文联、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相关乡镇等)二是旅游+农业。
拓展景区内涵,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再现波澜壮阔的赏花盛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生态观光园进行拓展提升,打造玻璃漂流精品体验式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度假,效益显著;田园综合体通过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实现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农业园区、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新旅局、相关乡镇等)(七)实施整体联动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一是塑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品牌、节庆品牌、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等,打造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创新营销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旅游整体形象。二是打造网络营销平台。
建立官方旅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旅游APP等网络宣传营销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进行全域旅游精准营销,指导市内旅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或与电商合作营销。三是广泛进行宣传推介。
扩大旅游宣传推广渠道,积极组织辖区内旅游企业参加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实施精准旅游营销。瞄准国内外、省内外及周边城市客源地,大力开发会展商务、旅游购物、探亲访友、修学访问等客源市场。四是参加和开展各种节庆活动。
组织赛事营销、节庆营销等旅游推介活动。积极举办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全县广场舞大赛、歌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艺术节、山茶文化艺术节、大闸蟹文化艺术节等,积极争办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文化艺术、赛事节庆活动;鼓励举办常态化旅游特色主题活动,创新节庆举办模式,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等)(八)以标准化为引领,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一是加强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加大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集旅游安全机制、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假日旅游安全协调机制,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确保紧急救援渠道畅通,强化节假日及旅游高峰期巡回检查制度。二是强化景区等涉旅场所监管。
强化对国家A级景区、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和游客集散场所等涉旅场所的日常监管,切实保障旅游安全。三是强化旅游餐饮监管。
加强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许可管理,全面推进量化分级、色标管理、明厨亮灶,实施环境舒心、餐饮安全、消费放心、评价满意等提升旅游餐饮业质量安全行动。严防严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四是健全旅游投诉体系。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投诉统一受理机制,保障执法人员和经费投入,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建立旅游诚信机制,严格监督旅游企业规范经营。五是常态化开展文明旅游意识教育活动。
在国家A级景区、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和游客集散场所等涉旅场所,推广《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开展教育宣传工作,促进旅游市场安全有序。(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卫健委、县商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市监局、县消防大队等)
(九)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近年来,围绕“*****”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落实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理念,确保城乡综合环境面貌和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打造长江最美岸线。
以打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通行顺畅、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城乡环境建设目标,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一系列整治工作,城乡环境实现美丽“蜕变“。注重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沿江村庄大力实施“三规三清”行动,即规范杂物堆放,规整老旧建筑,规矩农户种养,确保沿线旱厕、彩钢瓦、黑臭水体彻底清零。此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实现镇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村庄保洁员管理市场化运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委、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文广新旅局等)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全域推进示范带动,创建风貌优美、特色鲜明、民风淳朴的特色精品村*个,美丽乡村风景线*条,美丽乡村示范镇*个,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格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县城管局、县文广新旅局等)
三是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共建。
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高级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文创策划、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经营等方面的旅游人才,依托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行业协会等,定期组织人才学习和培训,强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众筹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旅游发展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整合各类资金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促进形成旅游共建大格局。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共建。促进全民共享旅游成果,各旅游参观点要落实对儿童、学生、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的优惠政策。做好城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城市公园、休闲广场、智慧书屋等开放休闲空间的建设。(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区建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市监局、团县委等)三是促进旅游富民增收。
发挥旅游综合带动效益,通过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促进全县旅游消费及国民经济增长。通过组织旅游企业招收贫困人口上岗工作,举办旅游技能培训班和旅游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增加贫困村民人均收入和旅游就业人数,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协调和指导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文广新旅局。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创建工作督查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出台综合性扶持政策,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二)加强人才保障。
加强对全域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活用人机制,多渠道引进各类旅游项目管理、经营人才,合理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涉及的户籍、档案、社会保险问题。分层实施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开展旅游工作普及性教育与培训。(三)加大财政支持。
区财政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将旅游发展所需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规划编制和景区创建、星级评定、举办节会等重点工作的补助和奖励,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投入。各相关部门在安排项目建设资金时应注重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统筹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四)加强督促考核。
定期组织督导组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及时跟踪问效,促进创建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创建单位要定期向区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创建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五)营造创建氛围。
要充分认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进一步了解全域旅游的意义、目的、任务和创建进程,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创建、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六)全面共建共享。
要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扩大实际受益面,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全力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指挥部
名单
创建工作指挥部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文旅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日常工作。
六、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21年6月)
成立**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人员设立专门办公室,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各项创建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责任明确到每一个单位、部门、景区、企业;召开**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工作方案,启动创建程序,作好创建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乡镇(街道)和景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主要负责同志上阵,全力以赴,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实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二)全面创建阶段(2021年7月—2021年8月)
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相关景区、企业,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坚持质量标准,强化工作责任,逐项抓好落实,全面展开创建工作,确保
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
(三)自检阶段(2021年8月—9月)
由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照创建标准和分解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模拟验收,并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挂牌督办。
(四)整改完善阶段(2021年9月)
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相关景区、企业,根据模拟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确保承担事项全面达标。
(五)迎接省检阶段(2021年10月)
在全面创建工作和自查整改模拟验收的基础上,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各相关景区、企业,要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查漏补缺,整理材料,做好总结,全面做好工作,迎接**省文旅厅的验收。
七、工作要求
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项涵盖行业较广,涉及部门众多,综合考核衡量区域旅游产业能力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全面动员,举全县之力,力争创建工作一次成功。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事关**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县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对提高彭泽县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相关景区、企业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良好,不折不扣完成所承担的目标任务。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作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由一名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并指定专人为创建工作联络员,通过建立层层责任制,确保目标分解到位,责任明确到位,任务落实到位。
(三)科学安排,全面推进
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相关景区、企业,要结合全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同时,要按照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文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到不缺项、不漏项,逐一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相关材料(加盖单位公章的文本和电子文档)。
(四)建立制度,严格奖惩
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相关景区、企业负责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落实创建工作各项任务。创建办公室将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听取汇报和现场检查,督查指导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通过信息通报和媒体宣传,造成强力推进工作的态势,对领导重视不够,创建措施不力,工作进度缓慢,效果缺乏保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创建一次成功。
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年5月24日
第三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六大重点工作
经过地方人民政府自愿申报、省级旅游部门推荐、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审核,海南省和北京市昌平区等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李金早局长指出,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改革创新。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工作: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业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根据各地方旅游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归纳了现阶段率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 六大重点:
一是做好全域旅游的系统科学规划。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编制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实施方案、推进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地方标准。编制的不仅是有针对性做好顶层设计,更是推进创建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明确分工,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
二是构建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机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申报的省、市(州)县人民政府为主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作为创建区域当地的总体战略来整体推进,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需要主要领导推动方能取得成效。可依托各地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等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三是着力深化全域旅游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整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重点围绕适应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委、旅游功能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从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
四是统筹建设全域旅游的产品体系。整合资源、全面统筹考虑全域的旅游产业布局。培育核心吸引物,注重景区景点建设,发挥重点突破和极核带动,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同时,以点带面、开放联动,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大众与中高端并存、地域文化与国际品牌兼容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体系,创造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新旅游生活方式。
五是推进建设全域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硬件的建设,也要重视社会环境、软服务等品质提升。交通全域化、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智慧旅游设施和服务全域覆盖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要结合供给侧改革,整合各种渠道资金,加强对全域旅游的交通、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逐步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等咨询服务全覆盖。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
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
六是贯彻推进全域旅游的相关培训宣传。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必须要改变观念,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各市县委书记、分管县市副书记副市(县)长、旅游局长、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旅游乡镇长、村主任、重点旅游区负责人、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全域旅游专题轮训。
(本文系巅峰智业原创,作者技术总监胡晓苒,转载请注明)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第四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交流材料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交流材料
☆年☆月,☆景区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年☆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围绕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统揽提出“三五一”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创建补短板、促改革、促升级、促转型,在体制机制、乡村旅游、智慧景区和旅游扶贫等领域取得有效突破,全域景区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在此,和各位同行分享我们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突出体制机制大改革,进一步释放旅游发展活力
我们坚持高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机构、机制和体系,让☆型景区发展越来越有活力。
1.建立决策协调机制。成立由书记、区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区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全区旅游工作的最高协调、议事、决策机构。出台《中共☆区委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对旅游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对于旅游工作中的问题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决策。
2.健全综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1+4”旅游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职能,成立☆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速裁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综合投诉处理中心等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建立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工作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凝聚全区上下合力抓旅游,“一切为了旅游,为了旅游的一切”氛围初步形成。
3.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建立“1+5”规划体系。编制《☆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景区驱动+全业聚焦+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配套出台《☆区全域旅游突破行动计划》《☆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区城镇旅游发展规划》《☆区重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区旅游品牌推广及市场营销规划》,推动旅游规划与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规划深度融合,实现规划引领、多规合一。
二、突出产品开发大突破,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我们坚持补短板、促融合,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让☆型景区玩法越来越多样。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分类发展、试点引领发展,统筹规划全面发展的思路,设立乡村旅游投资平台,鼓励村民以土地、劳务、服务入股,全面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和分享成果红利。围绕“一体两翼,一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以☆、☆观光运动休闲区,古镇祈福文化体验区,中心景区观光康养区,十里茶乡茶文化体验区,☆度假养生功能区为组团的“全域旅游经济走廊”。
2.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深挖历史遗迹、传说典故等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各类人文景点,规划建设城市文化小品,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推进☆书院提质改造,规划建设忠烈祠抗战陈列馆,积极恢复中正图书馆,提升文化承载力。建立荣誉市民制度,出台名人名家门票减免政策,吸引更多的艺术名家、文化学者落户名山,建立名馆。
3.有效丰富旅游业态。高位推动天子山火文化园、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园、汉韵文化城、南城区旅游度假区、☆大院、共和国际养老养生中心、☆景区开发、☆景区开发等旅游产业项目,提升景区承载能力。围绕传统旅游六要素,组织开展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开发旅游纪念品,提升素食、土菜、传统美食小吃等特色餐饮品牌,改造特色民宿和家庭旅馆,规划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和旅游综合购物体。围绕旅游发展新六要素,在高铁☆西站、☆机场、☆停车场以及乡村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全域旅游VR体验馆,开发低空旅游、机器人智能导览、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帐篷酒店等特色旅游产品。
4.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方式,建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由平台派专人进驻乡村服务点,指导和帮助产品包装入网销售,促进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推动农户增收。设立电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将村级电商服务站与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进行整合,形成“三站合一”的电商服务中心。延伸“旅游+扶贫”触角,与国家级贫困县☆结对,投入帮扶资金改善☆镇旅游服务设施,并实现景区广告位互换、客源互送、政策互惠、农产品互推;与省级贫困乡☆对接,签署旅游农副土特产销售协议。
三、突出旅游环境大优化,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我们坚持强管理、扬传统,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形象不断提升,让☆型景区旅游越来越舒心。
1.全面强化综合治理。加大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立“领导包社区、单位包路段、干部包门店”的旅游环境治理工作机制,以☆市建市以来第一步地方性法规《☆市☆区综合管理条例》颁布施行为契机,加大旅游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旅游市场服务与监管,设立旅游行业诚信“红黑榜”。
2.全力加强生态保护。实施最严格、最有效的城景乡生态保护政策,推行城乡卫生保洁一体化,保持涉旅路段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严格规范景区内生产经营活动,抓好中心景区非吸烟点禁烟、城景区限禁烟花炮竹、林相改造及古树名木、珍稀动物保护,有序推进景区村民搬迁;建设景区防火林道,建设森林防火监控平台;加强库区水源地保护,保持全域内水质达标、环境优良、干净整洁。
3.努力提升旅游形象。全面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制定“订单式”培训计划。编制文明素质乡土教材《天下☆》,全面进入全区中小学生课堂。全区☆个平安四型小区开展“文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活动。举办景区轿运人员和导服人员培训班,分批集中培训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礼仪、流程和技巧。持续开展教风创建活动,推行佛道教职人员备案复查常态化,设立值殿教职人员阳光台,全面规范宗教场所执殿行为。
四、突出基础设施大改善,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我们坚持强基础、促服务,无缝换乘、如厕方便、无现金支付等新举措,让☆型景区旅游越来越便捷。
1.构建全域服务网络。提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增设游客咨询点和休憩服务设施;提质改造中心汽车站,建设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交通换乘服务中心。加快☆、☆、☆、☆等停车场站建设,健全交通接驳系统;提质城区免费公交,增设乡村旅游客运停靠点;开通城区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专线,实现全方位的对外互联互通。
2.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坚持高品质新建和提质旅游公厕☆座,完成☆处“第三卫生间”建设,确保全区旅游公厕达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标准,实现旅游公厕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交通沿线和临街、临景的企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向公众开放,实现共建共享。
3.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加快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全面提供视频监控、人流控制、环境监测、景区承载量公布等旅游服务,完善并扩展电子门禁和智慧票务系统;完善停车引导系统和“乐游☆”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旅游场所、服务设施移动网络和WIFI全覆盖;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投诉处理实现一体化。借助扫码支付东风,建设“无现金支付景区”。
五、突出营销理念大创新,进一步拓宽旅游客源市场
我们坚持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注重品牌打造,组织活动营销,让☆型旅游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
1.统筹媒体营销。用好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个平台”,全年安排旅游营销专项资金☆万元。重点策划“五个一”营销载体,即制作一个全域旅游宣传片,搭建一个“乐游☆”APP旅游服务平台,设计一本“净心生活从☆开始”宣传画册,策划一套宣传☆文化的创意产品,编辑一系列新☆新旅游指南;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对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组建“☆+媒体”营销联盟,强化微信、微博、手机APP终端等自媒体宣传,深化与☆的营销合作,出台“扶优、扶专、扶精”旅行社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广“乐游☆”APP平台。
2.创新活动营销。按照“稳定传统市场、培育新兴市场、激活抚育市场”的要求,分类主打“心愿之旅·☆”祈福游和“寿比南山·☆”康养游两大旅游品牌。推出“我在☆有棵树”活动,让公益环保与旅游“活起来”;打造全新爱情线路“山盟之旅”,丰富爱情旅游文化内涵;组织“祭茶大典”和“茶文化节”,在民俗传承中拉近☆与世界距离;举办“☆星空节”,策划五大主题活动,巩固“中国南方最佳☆地”旅游品牌形象。
3.舞好旅游龙头。积极与周边各县市区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型”“景点对接型”“线路参与型”合作平台,深化“发展观念、市场环境、产业布局、市场信息”对接,促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整合各景区景点的优势资源,编制推出“祈福康养游、名人故居游、湖湘文化游、生态休闲游、抗战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各县市区、各景区景点中有序流动。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组建和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投资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高端酒店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区域间的整体承载能力、产品供给水平和旅游消费档次,积极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市场共享的“大☆旅游经济圈”。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朋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旅游发展的初心,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仅以☆至尊的历史定位永载史册,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友谊只有交流才能加深,智慧只有碰撞才能升华。我们真诚期待,与兄弟☆携手并肩,利用本次年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做大做强五岳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云南建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总结
云南建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总结
?
当前,我国全民共享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抓手。本文以云南省建水县为例,解析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围绕古城文化,将古城氛围营造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文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文化繁荣共享。
一、背景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总面积3789平方公里,境内主要聚居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作为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具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千年建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名片,是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建水拥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众多优势,从物质资源看,丰富的文物古迹,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总计有505处,元、明、清各朝代建成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使建水成为“古建筑博物馆”,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从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来看,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建水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彝族花灯、建水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二、做法
1.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建水县创新管理模式,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分工责任,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率先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治理工作,成立了“旅游巡回审判点”“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1 3”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格局。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旅游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2.多种文化兼容并济。依托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促进多种文化繁荣发展,建水做出多方努力。一是启动31条历史街区风貌恢复,推进了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玉皇阁、迎晖路等一批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古城保护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二是通过挖掘四类文化(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建设六大景区(中部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东部燕子洞生态度假旅游区、北部曲江氡泉生态园和云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民俗风情旅游区)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墨香古城、上善建水”旅游品牌。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将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与打造“党建·家”服务结合,弘扬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围绕紫陶创作而繁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
3.树立建水旅游大品牌。以打造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为标准,做浓“乡愁建水”品牌。一是做浓“一家人的建水”。建水注重居家文化,古宅院大多是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讲求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的向心力。恢复改造好“青砖、青瓦、白墙、斗拱”的传统民居,更要突出居家文化、市井文化,“巷巷有故事,街街有吆喝,门前井边有嬉闹”,让游客感受到浓重的家味。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引导民众与旅游配套的产业致富,如特色礼品的生产、包装、售卖等,促使人口回流,围着古城古村古巷古宅转。二是做美“一千年的临安”。注重对街巷的风貌恢复改造,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产权不变、限时改造、政府补助”的原则,计划三年内完成城区历史街区的风貌恢复改造工程,遵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原则,从城区内巷道先行改造。
4.设计多种旅游产品。建水县在完善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更着重在“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上下功夫,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满足各式需求。一是根据建水特色,设计出以功能区块为基础、以各式活动及项目为核心的五条精品线路:建水古城+泸江烟柳·丝绸廊道乡村历史文化休闲游、建水古城+云龙山+曲江田园温泉康体休闲养生游、建水古城+南庄主题农业采摘体验游、建水古城+官厅、普雄、坡头南部民族文化观光体验游、建水古城 紫陶街
紫陶产业园区陶陶乐体验游。每条线路都是特色不同的复合型活动体系,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二是充分利用建水县特殊节庆,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特征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如“孔子文化节”暨紫陶文化旅游节,借助该节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题,以“文庙、崇正书院、学政考棚、紫陶创意园区”等景点为支撑,在建水开展“兴礼仪,知荣辱”和紫陶文化感受的主题活动体验游,让游客在活动中感受古城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乡土万圣节——坡头祭龙节,利用哈尼族特色节庆,让游客徒步云上哈尼村寨,品尝哈尼特色风味,体验原始铓鼓舞,观乡土怪异万圣节,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整合推出展示生命原色的特色民族旅游产品。
5.做古“建水民居”品牌。建水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多为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承载了建水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将建水民居返古“修旧如旧”,让“明韵”看不尽,“清风”迎面来,恢复古城留住游客。一是通过异地迁建等方式,将一部分很有价值但维修保护难度大的古建筑原住居民迁出,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规划和维修保护后,再统一出租出售的方式进行保护;二是由居民出资维修保护、恢复风貌,政府适当补助,产权不作变更;三是推广“认养”模式,建立文物建筑认领保护机制,鼓励无能力修缮保护的村民将房屋租赁给外商,由外商投入资金维修后进行保护经营;四是由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收购,融资进行修缮保护和改造提升后,通过资本运作和创新经营方式来滚动发展。
三、启示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建水县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以古城旅游带动文化共享。这启示我们:
其一,要推进本地旅游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建水县将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保证整个全域旅游工作的成员,党政齐抓共管,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旅游机制。这就改变了过去旅游由旅游部门单一去抓、单一管理的这种被动的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其二,从“有景点”向“无景点”转变。建水县以古城旅游为中心,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整合休闲、农业、商业、文化、运动、康疗、养老等相关产业,由以景点建设为主向全产业链打造转变,延长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多年来,以“景城一体,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为目标,实现景区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其三,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 ”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建水县按照“旅游 ”的思维推进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催化,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美丽乡村集成发展。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建水旅游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全县所有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其四,要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建水县突出项目带动,全力打造古城旅游大景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入挖掘“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居家文化、市井文化”四大门类的文化资源,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