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乡镇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金华镇幅员面积35.2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共有10108户,20336人,劳动力12099人,已就业10180人。
一、工作完成情况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人数710人;创业培训人数28人;免费技能培训人数118人;岗前培训72人;观念培训136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名制调查10128人,录入10128人;动态更新“6+1”本台账(城乡劳动力基本情况、城乡劳动力就业动态、城乡劳动力培训意愿、城乡劳动力就业意愿、城乡劳动力培训情况、城乡劳动力用工情况、失地农民台帐)。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金华镇着力完善就业与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促进镇域群众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工作成效非常显著,多次受到市就业局、县人社局及县领导的充分肯定,XX市就业实名制调查工作现场会于12月26日在金华镇召开,来自20个区、市、县的负责人60多人莅临参会。
(一)制定目标考核。今年5月,制发了《2014年就业工作季度考核实施方案》,从平台建设、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推荐就业等重要指标对9个行政村及岳店社区实行量化考核,加强就业创业服务过程管理;对参加我镇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并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培训办证费用超过1000元的学员给予30%的培训办证费补贴。每期免费技能培训按培训人员10%的比例评选表彰优秀学员,优先向用工单位推荐就业。
(二)加强观念引导。开展了以“踊跃就业、勤劳致富”为主题的倡议活动,发放倡议书5000余份,涉及劳动者10000余人;开展了学习、宣传和争做“就业之星”活动,评选出金华镇首届就业之星10名;邀请2014年“就业之星”之
一、中材公司能源班班长、清凉村失地农民兰敬来到岗前培训课堂,为学员讲述自己就业的心路历程,引导参训学员踊跃就业、稳定就业;邀请四川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彭华清为清凉村5个组的80名失地农民代表开展了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消费观念引导性培训,引导群众合理消费、勤劳致富。
(三)健全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就业工作“6+1”本台账。镇就业服务中心通过上门指导、集中培训,指导各村按“一人一表”的要求建立了六本台账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有效提高了各村就业工作效能,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工作。各村就业负责人通过定期入户调查、电话跟踪服务、流管社保网格信息共享、走访园区企业等方式实时更新辖区内劳动者信息变动情况,并录入系统,坚持及时采集与录入数据,实现了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适时更新,保证了在动态变化中准确掌握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逐步完善“XX县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信息平台”。
(四)创新服务提高培训积极性。(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每期培训班由就业服务中心、培训机构、培训学员综合评议推选出15%的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今年开班四期,共评选优秀学员7人。(2)强化培训服务:协调质监、安监等部门将部分办证服务下移,方便群众办理《特种作业人员证》。2014年为考试合格的41名学员办理叉车《特种作业人员证》。(3)补贴办证费用:对办理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办证费用超过1000元的学员给予30%的培训办证费用补贴。今年镇政府对考试合格符合条件的24名叉车办证人员发放了10080元补贴(每人420元)。(4)探索灵活培训模式:a、乡镇联合培训:对报名人数达不到培训机构开班要求的叉车工种,金华镇与其他6个乡镇,集中全县叉车培训学员共59人在金华镇正式启动叉车技能培训;b、岗前补贴培训:今年7月,蜀菱科技在我镇预招操作工26人,开展2个月的岗前培训,企业为参训学员共发放培训生活补贴3200元。培训结束后,25人正式上岗。
(五)搭建平台促进群众就业。(1)发布用工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系统平台、led显示屏、社区广播、村务公开栏、就业qq等方式每周至少向群众发布用工信息3次,积极为群众推荐就业。(2)开展招聘会:今年开展规模招聘会1次,专场面试会3次,促进710人就业。(3)签订劳动用工合作协议:与园区中粮、中材等17家企业签订了劳动用工合作框架协议。(4)政策宣传:积极宣传企业招用失地农民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失地人员;(5)推荐就业:今年大力推荐有就业意愿者上岗,促进710人就业。(6)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本镇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如社区网格员、保洁、保绿、城市协管员等工种招用本镇失地人员13人。为本镇符合条件的27名群众申报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群众就业观念教育引导还需加强。对群众就业观念教育引导不够。由于我镇征地拆迁面较大,集中安置居住的群众较多,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有的拆迁群众自身技能缺乏,但期望较高,对所求职的工作却好高骛远,对工作挑肥拣瘦,导致迟迟未能就业。(二)部分企业招聘门坎较高,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4050”人员就业。部分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存在差距,造成部分群众不愿在本地就业或就业后频繁跳槽现象,稳定就业性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加大就业观念引导。
(二)开展首届创业之星和第二届就业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方式评选出就业明星进行表彰奖励。
(三)开展“三送”上门活动,走村入户将“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送到家家户户。
(四)根据群众培训意愿,结合免费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叉车、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
(五)探索就业服务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与流管、网格管理工作相结合。
第二篇: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三明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2014~2015学年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招就办对原有的各项就业服务制度规定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补充。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现将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
2014~2015学年,学校共有应届毕业生257人。其中,汽车类专业165人、数控加工39人、电气类28人、计算机25人。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专门开设《职业指导》课,并在就业前,安排了《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在面试技巧、择业、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截止2015年7月1日,学校共组织了相关专业专场招聘会多达11场,前后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学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了99.2%。通过对就业学生的企业跟踪调查与走访,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跟踪调查满意度达到了91.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所平台和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培训模式。为有再就业愿望的培训对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并提供相应职业技能指导。2014~2015学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期,共培训287
人,培训后就业260人。
三、退役士兵培训
为了提高退役军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退役军人实现充分就业,根据闽人社厅有关文件精神,三明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承接了退役军人的技能培训工作。我校作为福建省退役士兵定点培训机构之一,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优质资源配置,充分突出行业、专业、技能的办学特色。我校拥有一个占地约60亩的大型客车驾驶训练场,是三明市唯一增驾大中型客车和城市公交车的职业培训基地,是福建省运管局批准的三名地区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学校,这些都为退役军人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4-2015学年,我校为退役士兵培训工作共开设了两个专业,其中,大车驾驶培训18人,小车驾驶培训118人。培训工作结束后,学校认真做好每位受训学员的就业推荐工作,促进了退役士兵实现稳定就业。
四、创业培训
2014~2015学年,学校提高创业培训讲师的水平,加强交流。根据培训实际需要,培训讲师纳入三明市创业培训讲师师资库,在统一调配三明市各区县进行教学,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视野,确保教学质量,在创业培训教学同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大力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2014~2015学年完成创业培训3期,培训人数75人,合格率100%,创业成功30人。
今后,学校的就业服务要更加的贴近市场、加强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将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培训教育的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三明区域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招生就业办 2015年8月1日
第三篇: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2010年,对我市的就业服务工作,特别是对职业介绍工作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科室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应对新形势,积极制定新举措,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各类群体就业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010全年,我科室累计采集就业岗位信息12.1万余个,累计举办各类特色专场招聘会184场,成功介绍就业3.1万人,有效地配合了我市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积极主动工作,建立就业服务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我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立足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各类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臵,为劳动者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1、强化“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中心及科室领导始终把树立坚定的服务信念放在重要位臵常抓不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想方设法、细致入微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服务。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通过相关媒体对科室全年就业服务工作的动态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对各类专项就业服务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全年在各类媒体发布招聘信息36条,就业服务稿件32条,有效地营造了和谐的就业环境。
3、建立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对每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供给和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作出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并予发布,以指导和调节市场供求。
4、建立企业用工调查制度。按月对我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纳税200万以上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定期报送相关部门,为制定相关就业服务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5、建立岗位开发体系。通过建立企业缺工登记制度、开通用工热线、设立信息网站等形式,广泛挖掘企业空岗,实现信息渠道的稳定性、多源化和高质量。今年以来,每周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的空岗超过1500个,全年达12万个。
6、建立职业指导长效机制。今年我科室共为各类人员提供职业指导 人次,同时,将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从“一对一”、小课堂、大报告,发展到在安徽人民电台开播的“民生服务热线”栏目、在“合肥人力资源网”开辟专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各类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二、拓宽工作思路,制定积极措施应对就业服务新形势。
1、开展返乡农民工返乡情况日报工作。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为了解经济危机对我市就业的影响,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返乡农民工返乡情况日报制度,切实把握了我市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尽快在本地实现就业。
2、制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我科室牵头出台了6项措施,通过切实加强就业服务政策宣传、建立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开发岗位做好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形式多样重在效果、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金桥”和热情举办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等,营造政府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创)业的良好氛围。
3、利用“省会劳务协作圈”,搭建与周边地市人力资源交流与协作平台。我市先后与**、**、**等地签定了劳务协作协议,建立
了“**劳务圈”,充分发挥劳动力供求和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提升劳务合作水平,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臵,就双方劳务交流与合作达成协议,从而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配臵和有序流动。
三、扎实有效工作,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1、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各类就业困难群体为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免费就业服务,制定有效的再就业援助流程,及时了解援助对象的求职意愿,进行动态跟踪,全年共为8965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工作,公益性岗位安臵“ 4050” 人员213名。
2、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援助百日帮扶”专项活动。2009年11月15日 开始,到2010年2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实现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城乡就业援助百日帮扶活动。活动期间,我市劳动保障系统共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118场,提供就业岗位5.2万个,接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8.9万多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2.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改善了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让广大农民兄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精心组织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一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招聘活动,每季度末月在“**劳动保障网”和“**人力资源网”开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周”活动,今年共举办4期,发布招聘信息890多条,提供岗位6850余个,网络点击率达12450多人次;二是今年4月份举办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月” 系列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发出爱心企业倡议、搭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金桥、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等方式,积
极宣传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活动期间,共义务职业指导大中专毕业生586人,办理求职登记526人,共组织545家企业提供3529个适合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319人。
4、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今年 5月11日 至17日举办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再行动”为主题的2009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建立起为民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及支柱型企业上门服务工作制度、建立求职者“五免”就业服务制度、建立跨地域劳务协作与交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用工调查和缺工报备制度等,进一步搭建起民营企业和求职者就业服务平台。活动期间,我市共举办了3场专场招聘会,精心组织了476家企业入场,发布招聘信息365条,提供就业岗位7350多个,约有7600名求职人员进场求职应聘(其中高校毕业生近1200名),1400余名求职人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其中高校毕业生近800名),活动圆满结束,效果明显。
5、组织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活动。为加强与**、**等9个劳务协作城市的人力资源交流,今年以来,我们举办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专场招聘会4场,提供岗位近20000余个,约2000人与合肥的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6、突出重点,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今年我们在办好周三、周四和周六招聘洽谈会的同时,共举办面对不同群体的专场招聘会65场,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均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的一致好评。
回顾2010年的职业介绍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2011年,我们
将在中心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职业介绍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促进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就业服务工作总结
2010年,对我市的就业服务工作,特别是对职业介绍工作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科室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应对新形势,积极制定新举措,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各类群体就业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010全年,我科室累计采集就业岗位信息12.1万余个,累计
举办各类特色专场招聘会184场,成功介绍就业3.1万人,有效地配合了我市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积极主动工作,建立就业服务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我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立足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主动协
调相关部门,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各类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臵,为劳动者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1、强化“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中心及科室领导始终把
树立坚定的服务信念放在重要位臵常抓不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想方设法、细致入微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服务。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通过相关媒体对科室
全年就业服务工作的动态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对各类专项就业服务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全年在各类媒体发布招聘信息36条,就业服务稿件32条,有效地营造了和谐的就业环境。
3、建立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对每季度人力资源市
场的岗位供给和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作出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并予发布,以指导和调节市场供求。
4、建立企业用工调查制度。按月对我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纳
税200万以上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定期报送相关部门,为制定相关就业服务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5、建立岗位开发体系。通过建立企业缺工登记制度、开通用工
热线、设立信息网站等形式,广泛挖掘企业空岗,实现信息渠道的稳定性、多源化和高质量。今年以来,每周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的空岗超过1500个,全年达12万个。
6、建立职业指导长效机制。今年我科室共为各类人员提供职业
指导人次,同时,将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从“一对一”、小课堂、大报告,发展到在安徽人民电台开播的“民生服务热线”栏目、在“合肥人力资源网”开辟专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各类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二、拓宽工作思路,制定积极措施应对就业服务新形势。
1、开展返乡农民工返乡情况日报工作。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为应对金融危机,为了解经济危机对我市就业的影响,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返乡农民工返乡情况日报制度,切实把握了我市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尽快在本地实现就业。
2、制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高校
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我科室牵头出台了6项措施,通过切实加强就业服务政策宣传、建立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开发岗位做好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形式多样重在效果、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金桥”和热情举办专项就业服
务活动等,营造政府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创)业的良好氛围。
3、利用“省会劳务协作圈”,搭建与周边地市人力资源交流与
协作平台。我市先后与**、**、**等地签定了劳务协作协议,建立
了“**劳务圈”,充分发挥劳动力供求和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提升劳务合作水平,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臵,就双方劳务交流与合作达成协议,从而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配臵和有序流动。
三、扎实有效工作,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1、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各类就业困难群体
为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免费就业服务,制定有效的再就业援助流程,及时了解援助对象的求职意愿,进行动态跟踪,全年共为8965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
免费职业介绍工作,公益性岗位安臵“ 4050” 人员213名。
2、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援助百日帮扶”专项
活动。2009年11月15日 开始,到2010年2月底在全市范围
内开展了以“实现就业,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城乡就业援助百日帮扶活动。活动期间,我市劳动保障系统共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118场,提供就业岗位5.2万个,接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8.9万多
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2.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
业意向。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改善了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让广大农民兄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
府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精心组织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一是利用网
络平台开展网上招聘活动,每季度末月在“**劳动保障网”和“**人力资源网”开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周”活动,今年共举办
4期,发布招聘信息890多条,提供岗位6850余个,网络点击率达
12450多人次;二是今年4月份举办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月” 系列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发出爱心企业倡议、搭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金桥、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等方式,积
极宣传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活动期间,共义务职业指导大中专毕业生586人,办理求职登记526人,共组织545家企业提供3529个适合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319人。
4、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今年 5月11日 至17日举办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再行动”为主题的2009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建立起为民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及支柱型企业上门服务工作制度、建立求职者“五免”就业服务制度、建立跨地域劳务协作与交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用工调查和缺工报备制度等,进一步搭建起民营企业和求职者就业服务平台。活动期间,我市共举办了3场专场招聘会,精心组织了476家企业入场,发布招聘信息365条,提供就业岗位7350多个,约有7600名求职人员进场求职应聘(其中高校毕业生近1200名),1400余名求职人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其中高校毕业生近800名),活动圆满结束,效果明显。
5、组织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活动。为加强与**、**等9个劳务协作城市的人力资源交流,今年以来,我们举办跨地区人力资源交流专场招聘会4场,提供岗位近20000余个,约2000人与合肥的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6、突出重点,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今年我们在办好周三、周四和周六招聘洽谈会的同时,共举办面对不同群体的专场招聘会65场,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均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的一致好评。
回顾2010年的职业介绍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2011年,我们
将在中心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职业介绍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促进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乡镇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
***镇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围绕落实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这一主线,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创新理念,把握重点,立足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了全镇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2011年1-12月新增就业再就业758人,占全年任务的151.6%,实名数758人,实名比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86人,占全年任务的140.9%,实名数986人,实名比率100%。
二、创城宣传工作
为提高对创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城宣传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创城宣传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镇制定了《***镇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活动方案》,并于2011年1月29日召开了全镇创城宣传活动动员会,下发了宣传海报、宣传袋等宣传品。各管区、村对宣传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创城宣传工作。
(一)利用镇政府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镇政府办公大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派出所、计生服务站、法庭,利用标语、条幅、电子屏、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全方位、高频率的主题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
(二)镇辖区内的社区、村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宣传大海报,发放创城公益宣传品(创城宣传挂历、宣传袋等)。
(三)在全镇主要宾馆、餐厅放置创城公益宣传品(创城宣传挂历、宣传袋等),利用现有宣传设施进行创城公益宣传,并在楼体显著位置悬挂创城宣传内容。
(四)在全镇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网吧、利用设置的电子显示屏进行创城宣传;在显著位置放置公益宣传品,并在室内外悬挂张贴创城宣传标语。
(五)在主要道路张贴大海报,悬挂创城宣传条幅。
三、春风行动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上级
安排部署,我们继续开展了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一)在镇驻地主要交通道路、集市免费发放“春风卡”招工简章等宣传资料,宣传活动内容。
(二)开展摸底调查,摸清各类农村劳动者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情况。
四、家庭服务业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
按照兖州市就业办公室2011年9月27日会议部署,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家庭服务业企业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镇采取镇人社所与40个行政村联合调查、与工商部门登记单位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
本次调查共调查家庭服务业(企业、单位)398家。其中家政服务类263家,专业化服务135家,没有房屋中介类、婚姻介绍类。经营方式以自营为主。共吸纳从业人员915人,其中吸纳高校毕业生13人,困难就业人员34人。
2012年,我们***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将在市就业办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奋勇争先的工作精神,立足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增长,努力使我镇就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镇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