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XX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劳动教育一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要目标
1.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重点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确立、劳动技能传承、劳动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整体提高劳动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2.工作目标:2020—2023年期间,积极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创成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1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10所典型学校,形成100门区级精品课程,评选100名区级优秀导师,表彰1000名区级劳动实践优秀学生,带动全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深入开展,在全区范围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内容
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构建协同实施机制,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四、实施举措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构建互通立体劳动课程体系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系统推进,离不开劳动教育课程的支撑。从体系上完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从内容上拓展小、初、高三个阶段课程,打造互通立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在中小学周课时计划内,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与校本化拓展性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统筹进行,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2.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课程化,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低段以校内为主,小学高段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中学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
3.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结合区域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学校特色等因素,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校本课程。全区各中小学广泛开设涵盖金工、木工、烹饪、缝纫、养殖、种植、采摘、农作物加工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建立劳动意识,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4.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二)发挥家庭基础作用,细化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内容
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研制出台《XX区中小学生家庭劳动项目指南》和《XX区家庭劳动学生成长手册》。通过我会做“自理小能手”、我学做“乐帮小主人”、我善做“创意小当家”三个板块,共9级,每一级共9个项目,分散到厨房、卧室、书房、餐厅、储藏室等各个区域,并在每一级中都设置了一个相对难度较大的出力出汗项目,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学校并通过劳动周安排,针对性地开展1至2项生活技能展示,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三)发挥社会支持作用,搭建区域劳动实践支撑平台
坚持“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思路,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1.构建多层级的实践基地网络
区级——建成一个区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利用XX小学撤并留下来的校舍,将其打造成XX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室内);利用XX
街道流转的XXX多亩土地,与公司合作,按照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标准打造区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室外)。形成一个可以日容纳300余名学生、年接待能力4万人次以上的区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心,为全区3—8年级学生提供每年一次为期一天的集中劳动教育实践机会。
镇街级——利用XX区美丽田园建设和镇街辖区内的企业,要求镇街为本辖区内的中小学建设或免费提供至少一个以上学农或学农等实践基地,并把此列入区政府对镇街的考核项目。要求为其镇街域内每位学生每学期提供至少1次集中劳动教育实践机会。
校级——校园内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历史传承、发展需求、区域特色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在配齐建好劳动技术教室;利用校园内空闲的空间开辟种植园;利用校园周围的土地建设劳动实践基地;与社区共建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等。夯实XX区省级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每年开展区级校内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和学校的评选活动,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给予奖励,形成十大劳动教育典型学校,并以此为重要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探索多模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建立与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形成“公办”“民办”“公民合作”“公办共建共享”等多种模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与在XX区XX街道的“XX市学生实践学校”共建共享,为XX区的中小学学生劳动(研学)实践提供全面服务。在加强公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统筹和利用全区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梳理和引导现有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融合劳动教育,以结对共建的方式推动学校与民办基地联动,整合基地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课程研发优势,探索学校参与校外基地课程研发合作模式。到2023年,全区建成10个区级以上多形态的民办劳动(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安排XXX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社会实践基地的服务,促进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健康发展。采取“PPP模式”建设XX区级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XX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在XX高校的实验室以及X区中等职业中专的实训室,遴选一批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验室或实训室,为XX的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基地。
3.建设多形态的实践基地群
用足用好XX地方优势资源,评选一批农场、农庄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工业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社区、福利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同时,充分关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劳动新形态,在全区形成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四大类劳动实践基地,做到区域整体覆盖。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总体原则为先行先试。改造提升区学生实践学校,创建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5以上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5以上所典型学校,初步构建区域劳动课程框架和多层级基地网络,制定《
XX区中小学生家庭劳动项目指南》和《XX区家庭劳动学生成长手册》,有序组织6-9年级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开展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培训,组织争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
(二)全域推进,有效实施。逐步在全区更多学校和镇街推广、全域推进。建成区级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基地,再创建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再建立5以上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再建设5以上所典型学校,形成50门区级精品课程,评选出50名区级优秀导师,表彰500名区级劳动实践优秀学生,各校基本构建成各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多层级的实践基地网络、多形态的实践基地群、多模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各校有序组织3-8年级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初步建立一支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三)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区属各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各界倾力参与,形成以区政府为主导的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格局。全区创建成2个以上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10个以上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10所以上典型学校,形成100门区级以上精品课程,评选出100名区级优秀导师,表彰1000名区级劳动实践优秀学生,带动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在全区范围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六、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现阶段,主要从形成合力、专业支撑、评价督导、经费保障、安全跟进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的探索。
1.协同推进机制。成立XX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初步构建行政推动、研究指导、研发实施、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工作体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主要职能科室为义务教育科、计财科、组织人事科、校园安全科、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研究院和督导中心,居中统筹、协调各方,在强化顶层设计、把控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育人方面发挥关键领导作用。中小学要制定学校开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
2.专业引领机制。成立XX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聘请XX大研学实践指导团队为顾问,常务机构设在区教育研究院,人员由区教育局行政科室、区教育研究院、相关高校研发中心、学校骨干教师、民间工匠等组成,负责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项目,指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学校劳动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劳动实践指导师的培训。
3.师资培育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探索培训、晋职、评优等配套制度建设。
4.评价督导机制。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督导机制,将本辖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的建设纳入区政府对镇街的考核内容中;将学校劳动教育成效列入学校绩效考核和发展性评估的内容中,保障“五育并举”。在学生评价方面,将劳动教育评价整合到《XX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中,学生在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的表现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将学生劳动实践考核结果作为毕业升学重要参考。建立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强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的内容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XX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服务,实现主管部门—学校—基地—家庭多方对接,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劳动实践档案衔接。
5.经费筹措机制。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中小学劳动教育服务。
6.安全保障机制。区教育局和中小学制定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安全责任。实施学生外出备案制度,各校组织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并事先报备区教育局校园安全科。探索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