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融入都市圈建设
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融入都市圈建设
近年来,x工业园区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主动融入x都市圈建设。
一、抓好龙头培育,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多措并举加快已投产企业的提质升级,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争创名牌。围绕“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扶持政策,定向扶持,促其做大做强,成为带动该产业发展的龙头。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方面,选择西夏嘉酿、昊王酒业、金河乳业、塞尚乳业、麦尔乐食品等企业进行定向扶持,把酿酒业、乳制品加工、牛羊肉深加工、休闲保健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在机械制造产业方面,选择艾尼科技、凯晨电气等企业进行扶持;在家俱及装饰材料产业方面,选择华泰家俱、汇特家俱、丽秋玻璃等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成为全区领军并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家俱制造企业;在商贸物流业方面,选择一批知名的品牌轿车销售服务企业及中汽世邦、昊王大酒店、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城、x回商银行等现代金融商贸服务企业进行扶持;在医药化工产业方面,选择兄弟彩兴化工、百泓新材料等企业进行扶持。
二、推进“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步伐,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高、市场影响力强的新型商贸企业入住,不断优化、壮大商贸服务业;要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重点发展汽车市场、健康养老、餐饮娱乐等x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新零售等新兴产业,扎实推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开展校企、院企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断推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
三、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使企业科技实力、环保水平、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改观。要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现有x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继续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要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要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要不断加速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重点围绕五大重点产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力求通过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资金和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催生一批新兴产业。要不断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持续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积极发展产业基金,为企业融资创新渠道、增加融资能力。
四、补齐产业短板,提高招商质量
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做为一号工程来抓,规划产业方向,瞄准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要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家的力量,通过实施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要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积极利用现有土地实施二次招商,对低效土地、闲置厂房、需嫁接的企业进行项目包装,开展重点招商,努力引进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效率。要着眼园区目前产业实际,紧盯上下游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招商,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补全产业链,提高招商质量,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五、坚持产城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新园区
坚持高起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将园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要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从单一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竞争力,提高环境综合优势。要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逐步整合现有产业,最终形成若干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本着节约土地、环境优美及科学性、前瞻性原则,进一步做好园区产业布局,生活布局、消防、道路、通讯、绿化、供排水、排污等规划,切实将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示范园区。
第二篇:工业转型升级方向明确
工业转型升级方向明确
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略高于GDP增速预期目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行业集中度有指标
钢铁行业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60%。
《规划》提出的目标中,钢铁行业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60%;汽车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82.2%提高到2015年的90%以上;船舶行业前10名由2010年的48.9%提高到70%以上。
据悉,上述行业作为重点,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将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引导兼并重组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 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解读报告中,工信部表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加剧了资源市场、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助长了重复建设,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从2004年开始,湛江钢铁项目的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国内钢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一直处于项目前期状态。
对钢铁基地建设,工信部原材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大量依靠从外地调运,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
据了解,湛江钢铁项目总投资近700亿元,包括宝钢、韶钢在内的多家钢铁企业在此布局多年。
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企业、地方和社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不加快建设将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
据钢铁工业布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通过继续推 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支持西部适度发展,以及与城市发展不相容的钢厂转型或搬迁,形成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格局相适应的钢铁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15%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是一国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志。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在解析中表示,应当注意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突出方面就是钢铁、汽车、有色等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些行业企业发展还存在“散、乱、差”现象,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
尽管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名中,我国上榜企业越来越多,但2009年世界机械500强的前100位中,中国仅5家上榜,远低于日本的28家、美国22家。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营业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各地区纷纷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并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 加大了引导和扶持的力度。
目前,已有31个省市将新材料、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30个省市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29个省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作为重点,28个省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18个省市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
工信部规划司在材料中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也亟须加强规划、合理布局。要积极引导各地将发展的热情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紧密结合,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避免一哄而上、严重浪费资源。
有人批评各地新兴产业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盲目投资,产业发展趋同,重点不突出,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源还是把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好、引导好,通过专项规划,使地方能够根据本地的特色和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具体的方向。
在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中,由工信部牵头为主负责的有四个: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发展、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规划。
目前这四个领域被细分为15个领域,包括物联网,包括集成电路,包括太阳能光伏等规划。随着近年下半年规划逐渐落地,相关部委加强了与部省之间的联系和 对接,组织各省市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任务和内容,加快建立入选的企业户和重点企业。
第三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四篇:重庆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市区县联动行动纲领
重庆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市区县联动行动纲领
(讨论稿)
2011-12-6
转型升级是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整合全市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庆工业提档升位,早日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联动纲领。
一、联动目标
市经信委统筹实施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区县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共同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到2015年,工业累计投资1500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8500亿元,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4∶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在全国的位次上升2—3位。
二、联动内容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市经信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医、材料、能源和轻纺“6+1”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整机产业链、原材料产业链、成品产业链3种发展模式,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6+1”支柱产业体系,到2015年形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传统工业3大万亿级产业板块。各区县按照“6+1”支柱产业发展要求,选准2-3个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切实做“特”做“强”。“一圈”注重与主城产业配套,在电子信息、汽摩、大型装备等产业拓展配套服务,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两翼”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逐步建立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农产品、矿产品加工贸易,发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绿色食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
2.全面推进“七型工业”
市经信委构建“民生、开放、创新、集群、低碳、智能、融合”的“七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培育100个有重要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新增就业人员150万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0亿美元;企业R&D占收入比重1.2%,新产品产值率30%以上;100个重点产业的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0家;单位GDP能耗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8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3%。各区县按照七型工业发展路径,在项目规划、引进、选择、布局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确定本区县发展七型工业的具体目标。
3.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市经信委牵头推进江南工业走廊建设,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帮助区县落实发展资金,指导区县加快标准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1+2+4+41”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区县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固废物处理等环保设施,确保1个园至少有1个污水和1个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十二五”末“一圈”区县建成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两翼”区县建成5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000万平方米;做到交付土地“七通一平”,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入园率80%以上;加强职业培训、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经信委组织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加快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发展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产业示范、龙头带动、招商合作等方面支持区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区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按照《意见》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符合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一圈”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5%,“两翼”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
5.打造国际性技术创新中心
市经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渝委发„2011‟36号),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确保“十二五”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1000亿元,占累计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80%,培育发展100个独立研发企业,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各区县围绕市委36号文件,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引导企业走创新之路,不断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每年增长0.1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每年增长30%以上;主城区县每年滚动实施2-3个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到2015年至少拥有10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渝西区县每年滚动实施1个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到2015年至少拥有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两翼”区县每年到2015年至少拥有2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6.持续强化工业投资
市经信委坚持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布局投资项目,建立2万亿项目储备库,组织策划一批特大项目(投入或产出50亿美元)、重大项目(投入或产出10亿美元)、重点项目(投入或产出1亿美元);每年滚动实施“十大”工程和“双百”项目计划,牵头抓好重大项目(市领导牵头抓特大项目),保证工业投资每年增长15%;建立项目奖励制度,对引进增长率30%以上、开工率80%以上、投产率90%以上、达产率90%以上的区县给予奖励。区县继续加强项目策划,主城区县形成2000亿元项目库、渝西区县形成1000亿元项目库、“两翼”区县形成500亿元项目库;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即每年引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重点项目,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任务。
7.强力推进节能降耗
市经信委推动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保障重特大项目环境容量指标;指导企业策划节能和循环经济等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全市节能专项资金向重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对低于国家单位能耗的、万元GDP能源下降幅度每年大于4%的区县给予奖励。区县严格实施环境准入规定,切实执行项目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的重要依据;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造纸、小玻璃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限制发展高耗能行业,杜绝建设高污染项目(主城禁止新建冶金、钢铁、炼焦、火电、水泥、电解铝、化工等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项目),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的项目;每年滚动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有效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污水、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任务。
8.全力做好要素保障
能源:市经信委推动加快能源建设,力争“十二五”新增电源装机容量提高到1600万千瓦;开展能源战略合作,协调解决能源供应、运煤通道、输电走廊等问题,加大外购电力度,力争外购电量达到总消费量的30%以上;加强能源储备、调配和运行调控,电煤常态储备保持250万吨以上(市级常态储备100万吨),天然气供应年均增长10%,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县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要求,协调处理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调节问题,新上项目力争每度电产出30元以上、每立方米天然气产出20元以上,限制引进每度电产出低于10元、每方天然气产出10元以下的高耗能项目。
土地:市经信委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安排300-800亩周转用地,用地指标原则上向发展快、特色突出、集约节约用地的项目倾斜;支持投资1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10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纳入全市统筹供地。区县提高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达不到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要求的项目不予供地;主城区县做到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100亿元以上,渝西区县做到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80亿元以上,“两翼”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50亿元以上。
人力资源:市经信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劳动力资源储备,形成创新领军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中层管理骨干、产业工人合理配置的宝塔型人力资源结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到2015年,工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390万人,其中,从事研发和管理的工程师和管理骨干人数达30万人以上,新增产业工人150万人,累计培训储备产业工人200万人。区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原则,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建立需求预测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电子信息大规模用工需求,建立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与调度系统,开展用工预培训,每年储备1万人以上;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吸引和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本市企业就业。
三、联动机制
1.建立联动对接窗口:市经信委研究室作为市区县联动的联络机构,负责联动工作的日常事务和衔接协调。区县经信委指定科室作为联络机构,负责本区县的联动工作。
2.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市经信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市区县联席会议,研究相关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区县加强与市经信委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分析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定期报送相关信息,提出意见与建议。
3.完善指标统计体系:市经信委定期汇总分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区县;区县建立完善R&D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微型工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贷款、实际利用外资、数控机床智能化程度、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和新增从业人数等指标统计制度。
4.建立资金联动制度:市经信委争取将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由工业领域扩大至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外贸出口、内贸批发等领域;争取财政每年新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用于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担保公司的保费补贴、奖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争取提高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资金超过100亿元,原则上每年根据区县工业经济占全市工业总额的比例划拨,并帮助区县策划包装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区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帮助企业得到实惠。
5.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市经信委每半年对全市资金使用情况与效果、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项目推进情况与效果、招商引资情况与效果等进行评估,予以通报,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与下资金配置的重要依据。区县经信委定期将本区域内的资金使用情况与效果、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项目推进情况与效果、招商引资情况与效果等报送市经信委。
第五篇:做好加减乘除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精
做好加减乘除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请问苗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和安排?
苗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来讲,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关键是要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严格恪守的工作理念,探索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克服代替企业决策的惯性思维,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预,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加法以至乘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把该管的管好,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宏观管理、维护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我们已经明确,到2014年年底前行政审批项目要比2013年年初减少1/3以上。同时,要按照宽进严管原则,重点加强电信、无线电、烟草、稀土、民爆等领域的市场监管。探索
精
精
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二是创新行业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和公告管理,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加强执法监督,坚持依法行政,推进部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支持行业协会积极承接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三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36条,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四是深化重点行业改革。开展民资进入移动转售、接入网等竞争性业务市场试点。完善电信资费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和完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五是积极推动参与相关领域改革。发挥熟悉行业和企业的优势,配合支持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六是扩大对外开放。以企业走出去带动我国有竞争力优势的如轨道交通、通信等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消化过剩产能。加强新形势下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产业政策评估和调整,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组织协调,积极参与自贸区、信息技术协定等对外谈判,努力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
记者:当前,我国工业已经进入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 新阶段。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需要长期的努力,请问工信部2014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精
精
苗圩:面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工业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有保有压,既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要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产能、新兴产业,促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这两件事。
就化解产能过剩而言,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落实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督促各地定计划、定指标、定时间表、定监督检查机制,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确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二是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强化标准的硬约束,对新改扩建项目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产能总量。三是清理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优惠政策,适当提高重点区域淘汰落后产能标准,禁止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并对已建在建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四是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解决好兼并重组融资难、税负重、职工安置难等问题,整合一批落后产能。五是协调推动钢结构、绿色建材、新型铝材的广泛应用,积极消化过剩产能。
精
精
关于创新驱动,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如果在结构调整中没有形成新的驱动力和竞争力,工业的转型升级将无从谈起。实施创新驱动,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一是优化企业创新政策环境。推动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研究实施设备加速折旧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财政投融资方式,建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为目标,支持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等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市场培育,推动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推动集成电路、物联网、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的发展。四是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编制印发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五是提升军民资源共享水平,加快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记者:我们注意到,当前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普遍较 低,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请问苗部长,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今年有什么大的举措?
精
精
苗圩: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小微企业尤为突出。为此,今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大国发14号文件落实力度,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持续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针对当前工业企业税费负担重问题,推动实施全国统一的收费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各地公布涉企收费目录并接受社会监督,清单和目录之外的项目严禁收取,之内的收费项目也要逐渐压减。二是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政策环境。推动扩大小微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扩大到10万元。调整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方式,更多用于购买公共服务、创新融资和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完善细化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配合全国人大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工作。三是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并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加强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推动更多小微企业进入创业板、新三板、产权交易市场等融资。四是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信息化推进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精
精
记者:您多次讲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今年这方面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苗圩: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其突出特点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业态、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深入分析这场变革,我觉得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已经或正在产生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在我们怎么估计这个影响和变化都不为过。今后互联网技术还能发展应用到什么程度、影响到什么程度,目前看还是已知远远小于未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一场巨大变革正在悄然来临,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高度重视抓好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两化融合,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也充分体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我们一直强调,推进两化深度
融合,是立部之本,是全系统的共同责任。去年,我们集中全系统智慧,制定实施了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计划以五年为期,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
精
精
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显著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今年,我们将继续抓好这个专项行动的实施。重点是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借鉴ISO9000、ISO14000的做法,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今年要发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和实施指南,并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争取2014年内200家企业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面向重点工业行业需求,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成套装备,推进工业软件在石化、纺织、机械等行业的示范应用,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深入开展工业云试点,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主要继续抓好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力争在去年基础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四是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宽带中国2014行动计划,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光纤入户。落实三网融合推广阶段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加快4G通信网络建设和业务开展。五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推动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协调金融等政策支持,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整体水平。研究制定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云计算服务产业化。
记者:说到互联网,现在发展很快,在改变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互联网的行业主管部门,工
精
精
信部有什么举措?
苗圩:可以说,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加快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比如,移动互联网高速普及,各类新技术新业务不断交叉融合创新,网络应用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泛在、实时、全媒体属性逐步显现。相比之下,我们的行业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行业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为促进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将把互联网行业管理作为电信监管的重心,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立足于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用户权益、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目标,综合采取多方面措施,尽快消除管理短板,努力实现互联网行业管理水平的明显提升。
今年将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互联网基础资源和接入管理,包括网站备案、域名和IP地址资源管理、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等等。二是抓好互联网互联互通。包括推动完成7个新设骨干直联点建设,优化全国互联网架构;构建和完善网间通信质量监测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和监督管理,及时化解互联争议。三是抓好互联网市场竞争秩序监管。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建设监测、预警、取证技术平台,精
精
加大对企业市场行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纠纷争议的处置机制。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加强用户个人信息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决治理垃圾短信、霸王条款等突出问题。四是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相关工作。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