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淄博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
中共淄博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 若干政策意见(2015年5月19日)工业是淄博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为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赢稳增长和转调创攻坚战,建设工业强市,重塑淄博竞争新优势,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简称“工业强市三十条”)。
一、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建设工业强市的主力军
1.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市级确定“淄博工业企业50强”(以下简称“50强企业”),集成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与品牌优势突出的领军型企业。力争5年左右,培植发展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户、超500亿元企业5户、超100亿元企业20户。(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淄博银监分局)2.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支持骨干工业企业大力引进来、走出去,开展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实现快速稳健扩张。设立市级财政出资1亿元的企业并购重组引导基金,组建不低于10亿元的并购重组基金,对重大兼并重组案,按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定向支持,支持优势企业增强竞争力,支持困难企业重整脱困。(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招商局、市经济合作局、市人民银行、淄博银监分局)3.提高骨干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支持骨干工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产业研发基地,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支持骨干工业企业充分借助国际创新资源加速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对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策划发展规划、开展管理咨询诊断的“50强企业”,经认定,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万元补贴。(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4.实施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扩张计划。以成长性为标准,着眼加速工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市级确定“淄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实行年度发展质量评价,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年度目标要求10%以上的,给予50—100万元奖励。(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统计局)5.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对首次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的小微企业,市、区县按1∶1比例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牵头单位:市统计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中小企业局)6.支持中央、省驻淄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坚持一企一策,制定中央、省驻淄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方案。开辟企地融合发展“绿色服务通道”,支持中央、省驻淄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剥离研发、营销等业务,支持中央、省驻淄企业与地方企业互相持股、共建项目和园区,积极发展注册本地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安监局等)
二、发展优势工业园区,构筑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
7.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把发展提升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基地,作为推进工业集约集聚发展、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战略,采用一基地多园区、一园区多基地等多种模式,扎实推动“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大企业规划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配置生产要素,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市级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达到建设规模和标准的产业基地给予定向支持。将新进市及市以上批准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企业缴纳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及区县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所在园区和基地建设。力争5年左右,把氟硅材料、炼化一体化2个产业基地打造成千亿级优势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健康产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汽车及零部件4个产业基地打造成500亿级优势产业基地。确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8.强化重点工业园区统筹协调发展。整合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源,强化产业布局“全市一盘棋”,加大化工、建材、冶金三类产业项目布局的统筹管理,加速齐鲁化工区和东部化工区融合发展,加快主城区南部工业区和双杨建材区优化升级。做实淄博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制定出台发展“飞地经济”的意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集约集聚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9.改革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推行“区辖镇”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职能聚焦经济建设“主业”。积极推行“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公司”模式,吸引高端项目集聚。将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力争全市各省级经济开发区5年内全省综合排名提升3个以上位次。(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10.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推进集约用地,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加大“批而未用”、废弃采矿用地等现有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支持企业旧厂房加层改造,提高新上项目建筑容积率,挖掘可建设用地潜力。支持老旧工业区改造,建设新兴产业载体。引导鼓励富余产能梯次转移,积极拓宽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经济发展空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建设工业强市的动力转换
11.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把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作为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要素链,推动产业成链、链条成群,加速新兴产业倍增翻番。市级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发展,力争5年左右,打造24条以上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百亿级产业链(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5%左右,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新材料产业突破6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2000亿元,生物及医药产业达到1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1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煤炭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各行业协会)1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艺改造和装备升级为主攻方向,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每年确定100个市级工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对化工、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带动工业投资每年完成1000亿元以上。充实设立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对设备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由市财政按年度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6%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0万元)。设立市级财政出资1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引导基金,组建不低于10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各行业协会,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13.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工业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2%,国家级研发机构(平台)达到20个。对新认定批准的国家级、省级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14.积极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市级每年安排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对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优秀工业设计项目、“1+1伙伴计划”项目等给予扶持。支持开展工业设计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之城、设计之都”。积极实施品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配套奖励。加大对主持或参与标准化工作企业的奖励力度。(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质监局,高新区管委会)15.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市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选择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实施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16.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级每年设立20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组建电子商务发展联盟,高标准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加快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建立具有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电商企业(平台)的合作,在互联网领域全面提升“淄博制造”的影响力,打造“互联网淄博产业带”。(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17.走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相结合,充实并用好市级2000万元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扎实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审核,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节能低碳示范园区。水、电、气等差别化价格政策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奖励能效先进企业。用好合同能源管理引导基金,开展节能减排综合治理。(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
四、集聚优质发展资源,强化建设工业强市的要素保障
18.大力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建立市和区县两级政银企对接平台,其中市级平台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银企对接会。依托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市金融超市,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充实市和区县两级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其中市级担保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对政府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企业,相应银行贷款执行最低利率,放大倍率不低于10。选择300户骨干企业开展提升融资功能试点,提高抵质押贷款比率,优化企业负债结构。支持企业上市,对首发上市融资企业(包括通过借壳、买壳、吸收合并等形式上市的企业)及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和80万元奖励。与省属有关企业联合设立2亿元的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我市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各类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实现直接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私募债券、集合债等形式进行债券融资,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再融资,按企业融资金额的1‰,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牵头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人民银行、淄博银监分局)19.强化对企业转贷应急的支持。区县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企业转贷应急资金,按照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滚动使用、确保安全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贷款银行同意后,依据企业申请发放转贷应急资金。市级财政根据区县转贷应急资金运行情况,给予调度资金支持。(牵头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人民银行、淄博银监分局,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0.统筹安排工业用地资源。每年全市安排的建设用地70%以上用于工业发展,其中80%以上由市级统筹,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应保尽保。对符合《山东省优先发展产业和农、林、牧、渔业产业产品初加工工业项目目录》的集约型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执行。园区、基地外“退城入园”企业,优先在园区、基地内安排建设用地或协调租赁标准厂房,原则上园区、基地外不再安排零星的一般工业用地。(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21.提升现代物流联动发展能力。市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工业与物流联动发展。支持依托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小散物流资源,建设物流“公路港”。对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的公路配货物流平台项目,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服务业办)
五、加强现代企业能力建设,夯实建设工业强市的机制基础
22.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力争5年左右,全市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改制企业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具备对接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牵头单位:市金融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23.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制定淄博市企业家十年培训计划,设立市级企业培训专项资金,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分行业、分梯次、长期系统培训。制定完善提高优秀企业家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政策措施,激励企业争先进位。深入开展企业管理对标活动,设立企业管理奖,培育一批“鲁泰式”管理标杆企业,持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与提升。(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4.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淄博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招才引智政策,加强与国家外专局等机构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职业(技工)院校、企业建设“校中厂”“厂中校”,支持企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高校工委)
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建设工业强市的营商环境
25.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行政审批目录清单管理,完善建设项目“联审代办”和“一费制”改革,实行环保、水资源、文物、压矿等建设项目前置审批区域化评估评审制度,提高审批效率。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制定并公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牵头单位:市编办、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6.规范涉企检查和收费。每月1—20日为“企业生产宁静日”,一般不安排涉企检查,其他时间到企业检查,应严格控制检查频次,杜绝重复检查、多级交叉检查。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管理,目录清单外的一律不得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收取。鼓励区县对涉企收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法制办、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配合单位:市编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等)27.强化对企业和项目的靠前服务。市、区县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定期走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掌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征询企业对政府的诉求,实行定期会商和代办制度,建立企业问题快速处置机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干部挂包重大项目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28.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社会守信奖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完善生产、流通、金融、税务、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信用征信和信用综合监管,建设失信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淄博银监分局)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凝聚建设工业强市的工作合力
29.强化对工业发展的督查考核。制定实施《淄博市工业发展考核办法》,对工业发展情况实行单独考核、单独通报。对年度考核排名前两位的区县和前五位的市直部门给予通报表扬;年度考核得分后两位的区县和后五位的市直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连续两年考核排名后两位的区县和后五位的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要向市委、市政府写出检查报告,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30.形成建设工业强市的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根据本意见提出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细则。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制度,每年组织一次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作用。组织开展建设工业强市系列宣传活动,努力形成举全市之力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本意见自2015年6月1日起执行,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原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二篇: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淄发[2005]25号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鲁发〔2004〕28号)和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工人队伍中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我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增强,事关全市“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关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巩固,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近年来,我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还缺乏应有的认识,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依然存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激励、服务、使用等机制不健全;急需的高层次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断档现象严重等,已不能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高度,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实现我市“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像对待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要把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从培养、选拔、评价、服务、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环节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4、目标任务: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完善与企业要求紧密联系的培养快、使用好、待遇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信息畅通、体制顺畅的高技能人才引进、交流和市场配置机制;培养一支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从2005年开始,全市年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增加到5000人以上并逐年增长,到2010年力争达到8000人以上,高级技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0%,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6%.三、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5、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高级技工教育,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基础。同时,鼓励、引导、支持各类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高级技工培训,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6、加快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大力实施“淄博市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实行企业和院校相结合,确保新技师培养逐年增加。要继续推进“金蓝领”培训项目,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高层次。积极推行社会化实习培训,争取尽快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水平先进的市、区县两级社会化实习培训基地和平台。加快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改革,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深化办学方式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赋予办学单位更多自主权。要引导职业院校开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目录和相应的学制标准。要采取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突出技能操作的培养,实习教学不少于总课程的50%.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指导教师未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以上职业标准的不能上岗。
7、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职工培训规划,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要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每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人数不少于2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要普遍开展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名师带徒”制度,对带徒名师给予一定奖励。企业建有技工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要加强管理,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其费用列入项目预算。市、区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组织、经贸、劳动保障部门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和考核。
8、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每年要拨出一定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支持“金蓝领”培训项目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各级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确保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发展技工教育。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要确保全额返还,不能冲抵财政拨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其中50%以上应用于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税务部门搞好监督。鼓励企业兴办技工学校,对于办学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经审核批准可减免企业应缴纳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四、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流动机制
9、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通过引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带一批高徒,创一批名牌产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建立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在招商引资中,一并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国内外进行招聘,并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设立特聘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对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10、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加快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等限制,对从境外、市外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解决好落户和就业问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
11、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完善信息平台,掌握当地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区县以上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手续办理、劳动事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对外地自愿来我市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及时向用人单位推介。定期发布工资指导价位,公布不同职业和技能等级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引导和规范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动。
五、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2、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中的积极作用。各单位生产作业关键工组(工序)原则上至少配备一名具有技师资格以上的人员。要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参照科技人员办法予以分配或奖励。各级、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技师协会,组织技师、高级技师传授技艺,开展技术攻关,进行人才培养和同业交流。
13、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在职工代表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有一定比例。企业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技术工人意见,制定工资分配方案及其他福利制度应当征求职工意见并按程序实施。破除职工身份界限,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作用。
14、建立培养、使用、待遇相联系的制度。单位要根据职工技能等级水平和贡献大小,合理安排使用,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充分考虑职业技能水平,也可采取年薪制、合同工资等其他分配形式,按规定完善和落实好职业技能津贴。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以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特殊津贴;单位在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年金时,对高技能人才应给予倾斜。
六、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15、研究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尚未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各级各类企业要在两年内全部实行。同时将各类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各类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全部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实行“双证”就业,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农村转移的劳动者。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企业、院校和社会人员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模式,要逐步引入现代化的技能鉴定程序,建立规范、统一的社会化鉴定平台。全面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逐步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6、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各区县、高新区、各单位及各群众团体都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形成制度,通过竞赛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应给予奖励,并可破格晋升职业资格等级。
17、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到“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在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范围内,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不得介绍其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监察,对违反规定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予以处罚。
七、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18、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许振超式的先进典型。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尽快在全社会树立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成为劳动者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选择,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习成才,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9、建立“首席技师”选拔表彰制度。“首席技师”是各个领域的高技能拔尖人才,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各项待遇。各区县、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层层建立选拔表彰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在全市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争当首席技师活动,让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正确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工作,规范和完善各级各类评选奖励制度,在落实好原有对技能人才奖励、津贴等规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
20、进一步落实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要积极探索创新政策和制度,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待遇,规范和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技工学校毕业生、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方面与中专、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组织、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探索具体办法,认真抓好落实。各单位要注意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八、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21、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贯彻落实。人事、教育、科技、经贸、财政等部门和工会组织等,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篇: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融入都市圈建设
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融入都市圈建设
近年来,x工业园区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主动融入x都市圈建设。
一、抓好龙头培育,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多措并举加快已投产企业的提质升级,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争创名牌。围绕“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扶持政策,定向扶持,促其做大做强,成为带动该产业发展的龙头。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方面,选择西夏嘉酿、昊王酒业、金河乳业、塞尚乳业、麦尔乐食品等企业进行定向扶持,把酿酒业、乳制品加工、牛羊肉深加工、休闲保健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在机械制造产业方面,选择艾尼科技、凯晨电气等企业进行扶持;在家俱及装饰材料产业方面,选择华泰家俱、汇特家俱、丽秋玻璃等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成为全区领军并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家俱制造企业;在商贸物流业方面,选择一批知名的品牌轿车销售服务企业及中汽世邦、昊王大酒店、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城、x回商银行等现代金融商贸服务企业进行扶持;在医药化工产业方面,选择兄弟彩兴化工、百泓新材料等企业进行扶持。
二、推进“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步伐,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高、市场影响力强的新型商贸企业入住,不断优化、壮大商贸服务业;要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重点发展汽车市场、健康养老、餐饮娱乐等x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新零售等新兴产业,扎实推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开展校企、院企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断推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
三、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使企业科技实力、环保水平、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改观。要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现有x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继续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要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要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要不断加速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重点围绕五大重点产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力求通过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资金和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催生一批新兴产业。要不断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持续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积极发展产业基金,为企业融资创新渠道、增加融资能力。
四、补齐产业短板,提高招商质量
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做为一号工程来抓,规划产业方向,瞄准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要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家的力量,通过实施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要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积极利用现有土地实施二次招商,对低效土地、闲置厂房、需嫁接的企业进行项目包装,开展重点招商,努力引进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效率。要着眼园区目前产业实际,紧盯上下游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招商,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补全产业链,提高招商质量,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五、坚持产城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新园区
坚持高起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将园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新型工业化的试验区。要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从单一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竞争力,提高环境综合优势。要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逐步整合现有产业,最终形成若干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本着节约土地、环境优美及科学性、前瞻性原则,进一步做好园区产业布局,生活布局、消防、道路、通讯、绿化、供排水、排污等规划,切实将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示范园区。
第四篇:重庆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市区县联动行动纲领
重庆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市区县联动行动纲领
(讨论稿)
2011-12-6
转型升级是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整合全市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庆工业提档升位,早日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联动纲领。
一、联动目标
市经信委统筹实施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区县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共同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到2015年,工业累计投资1500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8500亿元,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4∶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在全国的位次上升2—3位。
二、联动内容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市经信委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医、材料、能源和轻纺“6+1”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整机产业链、原材料产业链、成品产业链3种发展模式,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6+1”支柱产业体系,到2015年形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传统工业3大万亿级产业板块。各区县按照“6+1”支柱产业发展要求,选准2-3个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切实做“特”做“强”。“一圈”注重与主城产业配套,在电子信息、汽摩、大型装备等产业拓展配套服务,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两翼”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逐步建立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农产品、矿产品加工贸易,发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绿色食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
2.全面推进“七型工业”
市经信委构建“民生、开放、创新、集群、低碳、智能、融合”的“七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培育100个有重要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新增就业人员150万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0亿美元;企业R&D占收入比重1.2%,新产品产值率30%以上;100个重点产业的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0家;单位GDP能耗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8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3%。各区县按照七型工业发展路径,在项目规划、引进、选择、布局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确定本区县发展七型工业的具体目标。
3.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市经信委牵头推进江南工业走廊建设,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帮助区县落实发展资金,指导区县加快标准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1+2+4+41”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区县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固废物处理等环保设施,确保1个园至少有1个污水和1个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十二五”末“一圈”区县建成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两翼”区县建成5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000万平方米;做到交付土地“七通一平”,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入园率80%以上;加强职业培训、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经信委组织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加快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发展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产业示范、龙头带动、招商合作等方面支持区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区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按照《意见》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符合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一圈”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5%,“两翼”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
5.打造国际性技术创新中心
市经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渝委发„2011‟36号),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确保“十二五”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1000亿元,占累计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80%,培育发展100个独立研发企业,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各区县围绕市委36号文件,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引导企业走创新之路,不断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每年增长0.1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每年增长30%以上;主城区县每年滚动实施2-3个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到2015年至少拥有10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渝西区县每年滚动实施1个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到2015年至少拥有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两翼”区县每年到2015年至少拥有2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6.持续强化工业投资
市经信委坚持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布局投资项目,建立2万亿项目储备库,组织策划一批特大项目(投入或产出50亿美元)、重大项目(投入或产出10亿美元)、重点项目(投入或产出1亿美元);每年滚动实施“十大”工程和“双百”项目计划,牵头抓好重大项目(市领导牵头抓特大项目),保证工业投资每年增长15%;建立项目奖励制度,对引进增长率30%以上、开工率80%以上、投产率90%以上、达产率90%以上的区县给予奖励。区县继续加强项目策划,主城区县形成2000亿元项目库、渝西区县形成1000亿元项目库、“两翼”区县形成500亿元项目库;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即每年引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重点项目,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任务。
7.强力推进节能降耗
市经信委推动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保障重特大项目环境容量指标;指导企业策划节能和循环经济等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全市节能专项资金向重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对低于国家单位能耗的、万元GDP能源下降幅度每年大于4%的区县给予奖励。区县严格实施环境准入规定,切实执行项目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的重要依据;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造纸、小玻璃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限制发展高耗能行业,杜绝建设高污染项目(主城禁止新建冶金、钢铁、炼焦、火电、水泥、电解铝、化工等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项目),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的项目;每年滚动实施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有效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污水、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任务。
8.全力做好要素保障
能源:市经信委推动加快能源建设,力争“十二五”新增电源装机容量提高到1600万千瓦;开展能源战略合作,协调解决能源供应、运煤通道、输电走廊等问题,加大外购电力度,力争外购电量达到总消费量的30%以上;加强能源储备、调配和运行调控,电煤常态储备保持250万吨以上(市级常态储备100万吨),天然气供应年均增长10%,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县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要求,协调处理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调节问题,新上项目力争每度电产出30元以上、每立方米天然气产出20元以上,限制引进每度电产出低于10元、每方天然气产出10元以下的高耗能项目。
土地:市经信委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安排300-800亩周转用地,用地指标原则上向发展快、特色突出、集约节约用地的项目倾斜;支持投资1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10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纳入全市统筹供地。区县提高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达不到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要求的项目不予供地;主城区县做到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100亿元以上,渝西区县做到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80亿元以上,“两翼”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到50亿元以上。
人力资源:市经信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劳动力资源储备,形成创新领军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中层管理骨干、产业工人合理配置的宝塔型人力资源结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到2015年,工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390万人,其中,从事研发和管理的工程师和管理骨干人数达30万人以上,新增产业工人150万人,累计培训储备产业工人200万人。区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原则,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建立需求预测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电子信息大规模用工需求,建立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与调度系统,开展用工预培训,每年储备1万人以上;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吸引和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本市企业就业。
三、联动机制
1.建立联动对接窗口:市经信委研究室作为市区县联动的联络机构,负责联动工作的日常事务和衔接协调。区县经信委指定科室作为联络机构,负责本区县的联动工作。
2.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市经信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市区县联席会议,研究相关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区县加强与市经信委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分析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定期报送相关信息,提出意见与建议。
3.完善指标统计体系:市经信委定期汇总分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区县;区县建立完善R&D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微型工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贷款、实际利用外资、数控机床智能化程度、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和新增从业人数等指标统计制度。
4.建立资金联动制度:市经信委争取将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由工业领域扩大至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外贸出口、内贸批发等领域;争取财政每年新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用于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担保公司的保费补贴、奖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争取提高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资金超过100亿元,原则上每年根据区县工业经济占全市工业总额的比例划拨,并帮助区县策划包装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区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帮助企业得到实惠。
5.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市经信委每半年对全市资金使用情况与效果、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项目推进情况与效果、招商引资情况与效果等进行评估,予以通报,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与下资金配置的重要依据。区县经信委定期将本区域内的资金使用情况与效果、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项目推进情况与效果、招商引资情况与效果等报送市经信委。
第五篇: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社区建设
【发布单位】杭州市
【发布文号】市委办发〔2002〕11号 【发布日期】2002-02-02 【生效日期】2002-0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转发《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委办发〔2002〕11号)
各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2月2日
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
(2002年1月29日)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社区居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理顺社区工作关系,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巩固和发展。为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促进城市社区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现就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提出以下意见: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爱护公共财产;
(二)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协助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护本社区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市政公共设施;
(三)向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努力完成其提出的各项任务;
(四)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共驻共建,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集体资产;
(五)发展社区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六)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兴办有关的社会福利事业,指导、管理社区安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机构;
(七)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内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工作;
(八)参与业主委员会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支持;
(九)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团结、互助,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社区进行合作;
(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并提出建议;
(十一)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部门的各项政务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十二)依法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指导与帮助;
(十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社区各项事务。
二、社区自治的基本权利
(一)民主选举权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本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也可由每户居民派代表或由居民小组代表选举产生。
(二)民主决策权
涉及本社区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社区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主要包括:
1、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居民委员会财务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
2、撤换、补选或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3、社区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办法、资金及其使用情况;
4、社区集体经济收益所得及其使用情况;
5、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以及社区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6、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认为应当由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决定的涉及居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三)民主管理权
1、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决议,对本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
2、社区的办公经费、社区服务收入和其他劳务收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
3、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以下事务行使初审权和知情权:
(1)最低生活保障的申办初审;
(2)社会救济救助金的申报初审;
(3)特困户学杂费减免照顾初审;
(4)残疾证申办初审;
(5)残疾人就业安置初审;
(6)收养和婚姻登记初审;
(7)生育指标、婴儿户口申报初审;
(8)流动人员“三证”及暂住证审验、申办初审;
(9)外出人口婚育证办理初审;
(10)私房改建、重建规划管理初审;
(11)失业(无业)居民的婚姻状况、失业卡、待业卡初审;
(12)居民身份证和老年卡的申办初审;
(13)直系亲属公房房卡的过户申请初审;
(14)规划杂项工程申请知情;
(15)旧城改造开发建设公建配套定位及验收知情;
(16)居民占绿手续申请初审;
(17)物业公司收费项目和标准知情;
(18)申办、变更经营项目初审;
(19)房屋出租知情。
(四)民主监督权
社区居民委员会具有对政府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内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议的权利;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权利;对街道办事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议的权利。社区居民委员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社区财务管理,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布账目,实行政务、事务、财务三公开,接受居民监督。
三、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相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的职能。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履行职责,依法自治。
2、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议事协商委员会的关系
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作为社区的权力机构,决定涉及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并定期报告工作;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作为议事监督机构,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的职能,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3、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关系
社区中介组织是受政府职能部门或群众自发组织委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独立开展社会活动,在市场体系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社会服务机构,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鼓励、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4、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的关系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是社区自治组织与企业的关系。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关心支持本社区的物业管理,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单位应当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支持、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物业管理单位负责人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的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5、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驻社区单位的关系
驻社区单位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驻社区单位在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上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和转变,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业逐步转移到社区,主动向社区提供资源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的自治组织,对整个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都应统筹考虑、全方位服务,主动与驻社区单位搞好关系,为驻社区单位的生产、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建设和管理好社区。
四、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责
1、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支持、协调与监督”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不能视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街道派出机构,不得干涉依法属于社区居民自治范围的各种事务,应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自治权力,引导、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增强民主自治的意识和能力,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主动接受社区的监督和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工作,依法协助、监督街道办事处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向街道办事处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涉及社区工作的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在社区,在履行各自职能、为社区搞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指导社区开展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监督和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协助、配合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管理社区有关行政事务,为它们依法行政、落实政府目标管理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3、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能界定
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属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事,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责随权转”的原则,给予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附: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界定表
附件:
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界定表
序号 职能内容 部门
承担 社区
承担 部门
指导 社区
协助 社区目标的编制及考核 √ √ 2 信访工作 √ √ 3 综合治理工作 √ √ 4 民事纠纷调解 √ √ 5 普法教育 √ √ 6 国策宣传 √ √ 7 计生工作 √ √ 社区计生协会工作 √ √ 9 科普宣传和普及 √ √ 10 绿化工作 √ √ 市容环卫管理 √ √ 防病治病除“四害”、社区卫生服务 √ √ 13 健康教育 √ √ 14 初级保健 √ √ 公民义务献血 √ √ 16 双拥优抚 √ √ 低保及社会救济 √ √ 18 婚况证明 √ √ 19 殡葬宣传 √ √ 20 居务公开 √ √ 21 残疾人工作 √ √ 22 社区服务站工作 √ √ 求助热线的接待与管理 √ √ 24 社区服务队伍建设与管理 √ √ 25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管理 √ √ 26 社区成员的扶贫帮困 √ √ “扫黄打非”及文化市场管理 √ √ 28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 √ √ 社区文化活动及阵地建设 √ √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特色楼道培育(新家庭计划)√ √ 31 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 √ √ 32 老年人工作 √ √
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 √ 34 “两劳”释放人员帮教 √ √
劳动就业、上岗培训、失业人员管理 √ √ 36 党风廉政教育 √ √ 37 国防教育 √ √ 38 兵役登记 √ √
社区档案管理 √ √ 40 文明社区创建 √ √ 41 民主评议党员 √ √ 42 统战工作 √ √ 43 市民教育 √ √ 44 新闻报道 √ √
党报党刊发行 √ √ 46 工会工作 √ √ 47 青少年工作 √ √ 48 妇女工作 √ √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