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关于加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
健康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
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发〔2017〕16
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政〔2016〕120
号),切实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全民健身为抓手,加快推进健康**建设。现就我市加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健身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在理念、机制、活动、组织、设施、产业等为重点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建设体育强市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大格局初步呈现,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
2025
年,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习惯,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
年达到
20%,2025
年达到
2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2020年达到
35%,2025
年达到
38%。《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城乡居民比例2020年达到91.9%,2025年达到92.2%。体育设施全面改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020
年达到
1.8
平方米以上,2025
年达到
2.0
平方米以上。体育健身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2020
年总规模达到
亿元,2025
年达到
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理念融合。把全民健身作为
各部门各行业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切入点,将“运动健身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各地各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卫生健康和教育健康体系,普及形成“全民健身计划就是全民幸福计划”、“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社会共识,引导人们树立体育健康观,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氛围。体育、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等,大力宣传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于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应用《全民健身指南》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借助全民健身日及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宣传体育文化,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新风尚。
(二)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机制融合。把全民健身融入
到各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形成体育、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工会、妇联、老龄等部门联动机制。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健康**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纳入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任务,纳入文明城市(县城)测评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统筹、评价、监督等方面制度框架,实现政策整合、叠加效应。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落实和完善对体育行业的税费、工商、土地、金融信贷、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活动融合。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冰雪、击剑、赛车、瑜伽、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棋牌类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引导各类健身活动向促进人的全面健康转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与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养老、精神文明等相关活动互相结合,增加健康元素,逐步培育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良好的新型健身健康促进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共享资源,利用文艺汇演、夏(冬)令营、重阳登高、健康义诊等形式,积极开展健身健康促进活动,推进健身健康促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加强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学生体魄强健工程,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以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为重点项目,建立大学生、中小学生四级联赛制度,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
项以上运动技能,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
小时。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组织融合。探索建立“大体
育”
“大健康”社会组织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类健身组织与
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社会组织对接,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各级的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网络,将体质检测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项目。整合宣传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养老、残联等部门相关工作,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加快健身与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把健身与健康人才培养纳入
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才的融合机制。建立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体育管理和指导队伍,实现体育与其它行业管理队伍的融合。根据各地实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健康管理培训,推动其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打造结构优化、针对性强、专业素质高的健身健康指导员队伍。着力建设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身健康相关专业,培育一批健身健康指导师,建立高级人才储备库和专家库。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体育健康管理培训,重点培训社区和农村医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好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
(五)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设施融合。科学规划,统筹
建设体育设施与文化旅游、养老、医疗等公共设施。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
分钟健身圈。结合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防火道、防洪设施、城市绿地、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形式多样的群众身边的健身步道。依托现有公园改造提升,适度增加相关体育设施,提升现有公园的健身服务功能,新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在中心社区、中心村建设百姓喜爱、室内室外结合的社区健身中心。动员市场主体参与,在小区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无人值守、方便实用、价格便宜的智能健身房。在街边绿地、游园、城市拆迁改造产生的“金角银边”等,建设嵌入式的健身设施,如笼式足球、笼式篮球等。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低成本建设体育设施。让运动设施走进商场、旧厂房,特别是建设室内冰雪运动设施,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建设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改造场馆功能,在现有体育场馆内增建全民健身设施,方便百姓健身;改革运营机制,从事业单位管理逐步改成企业运营,激活全民健身的存量资源。推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六)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产业融合。发挥全民健身的产业动力源作用,将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信息、农业等产业与体育产业有机整合,将健身健康融入到产业规划、市场布局、企业运营、品牌推广等过程中,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以运动休闲小镇、产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健身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一批以健身休闲、中医保健、康复疗养、避暑养生为特色的健身健康产业基地。利用旧商场、旧厂房、景区、营地、体育小镇、森林小镇、美丽乡村等,打造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为百姓提供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基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鼓励金融、地产、交通、制造、信息等企业开发健身健康技术装备、健康监测设备、可穿戴式健身产品、运动健康保险等,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做好政策制定、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和监督评估等工作。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要将融合发展纳入重要工作内容。体育部门要在融合工作中发挥主体和纽带作用。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养老等有关部门要研究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相关经费。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三)强化监督评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对深度融合中重大项目、工程的推进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及
时反映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贯彻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在2020
年和
2025
年进行第三方评估。对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四)切实推进落实。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纳入综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和落实。积极开展试点和推广工作,到
2020
年,完成阶段性目标;2025
年,取得经验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