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考试试题
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选择题项结束后的答案表中)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5、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等活动都属于()。
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思性活动D.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性
9、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
B.运动就是一切
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
这个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必然性
B.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C.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规律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1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18、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20、经济全球化()。
A.使世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B.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C.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别国经济的依赖
D.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23、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24、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的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25、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自然史观和经济史观
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历史主义和非历史主义
26、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7、“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是()。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2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30、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B.《资本论》的出版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选择题项结束后的答案表中)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
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B.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C.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当代资本主义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D.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自身的发展还需要比较长的路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9、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10、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有4道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3、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品是二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体?
4、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哪些概括?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2、试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1道小题,共10分)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卷二
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1)错误。(1分)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不仅包括具体的物质形态,还包括精神意识现象。(2分)
2.实践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
(1)错误。(1分)
(2)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以及实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也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征,即实践者是用思想、理论等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需要。(2分)
(3)总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分)
3.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错误(1分)。
(2)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
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2分)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
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2分)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正确。(1分)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的体现。(2分)
(3)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必然具有价值的属性。(2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我们既要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点,试分析说明。
(1)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体现。(2分)
(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3分)
(3)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的态度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3分)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分);
(3)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分);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2分)。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分)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4.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表达的哲学观点。
(1)这是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原理的体现。(2分)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分)
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及重要性。量变影响质变的方向。(2分)
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分)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3分)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1分)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1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之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材料1、材料2、材料3中关于认识来源的观点。(8分)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4分)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4分)
(2)
材料4揭示的知行观是什么。(7分)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3分)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时间——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4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某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共投入资本2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为100万元,可变资本为100万元,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300万元。
(1)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5分)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中由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来,并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2分)
(2)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分别是多少?(10分)
剩余价值率为100%(5分)
利润率为50%(5分)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10分。)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的问题。试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分)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作用上看,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上帝或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3分)
(4)因此,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分)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2分)
(2)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分)又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2分)
2018-2019(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题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思维与存在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不同回区分出的两个哲学派别。
2、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生产不足而造成的危机。
答:错误。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典型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三、简要回答问题(每题8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答:这是哲学认识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但是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人的感官好比一面镜子,在去“映照”客观世界,得到所映照的各种事物的“映像”,这个所得到的“映像”就是意识,意识具有主观性,即因人而异性,因为每个人的镜子都是不同的。总之一句话:意识是人对世界的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是客观的,但是在进入人大脑的时候由于人的经验或是情绪等等因素而有意无意中加入了一些主观色彩。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1)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的态度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表达的哲学理念。
答: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相对的。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种来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也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受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状况制约。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诸形式虽然有其不同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过程,但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社会意识自身内部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的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5、简述主体的内涵、特征和基本形式。
答: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指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四、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则认为,“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荀子认为,“行高于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材料3: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人类这进化,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共10分)
(1)材料1、2、3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各持怎样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说明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5分)
答: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孙中山先生的“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观点,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中国阐释。
(2)简要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分)
答: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才能与事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的发展,并且不断提供认识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某制衣厂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生产服装一件,资本家每天支付工人工资50元。生产一件服装所需原材料成本共计200元;一件服装在市场上以300元价格出售。请问在此情况下:(共10分)
(1)资本家投资的不变资本是多少,可变资本是多少,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5分)
答: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C=200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V=50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m=50,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50/50=100%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5分)
答:(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论述题(共1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
答:(1)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和属性是多样的,必须根据事物自身性质和实践的需要来研究事物的质和属性。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分)
(2)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在认识事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量,才能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的指导。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是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2分)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结果,而且它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4分)
(4)把握质量互变原理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事物的质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又要在一定条件下,注意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经过艰苦的工作,让事物的量充分展开,为质变做好准备。(2分)
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世界普遍联系原理
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7、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9、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1、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A、使用价值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B.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D.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1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4、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机器设备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一般地说,剩余价值率总是
()A.等于利润率
B.小于利润率C.大于利润率
D.与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
17.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
()A.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1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
()A.人们主观愿望支配行动的结果
B、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C.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作用的结果
20、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物是感觉的集合B.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心外无物
D.吾心便是宇宙
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他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选择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6.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A.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剩余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9.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0.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的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D
3.C
4.A
5.C
6.C
7.D
8.B
9.A
10.D
11.C
12.C
13.C
14.D
15.D
16.C
17.C
18.A
19.D
2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CD2.ABD
3.AD4.ABD5.BCD
6.ABC7.AB8.ABCD9、AD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2分)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分)
2、货币有哪些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分)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区别。
划分的依据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划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划分的目的不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分)
4、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1.5分)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5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分)
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由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我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分)。意识的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是在物质决定的前提下,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是错误的.(4分)
2、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带来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机。
该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产生一系列危机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1分)。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和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一定消极后果(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危机问题,必须进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该命题是错误的(1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必要劳动时间。(2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而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4、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此观点错误。(1分)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暴力与和平,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形式(2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的斗争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的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2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说明当代中国为什么既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与深化(5分)。从真理的绝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后不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逼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无条件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从真理的相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而言,它只是对社会主义某种层次、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它不可能穷尽社会主义所有问题,具有近似的性质,根据实践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所以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5分)
2、运用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论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着商品生产,又支配着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5分)
‚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则是优胜劣汰,社会主义企业是商品生产者,也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只有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才会低于社会价值,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盈利,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亏损破产。(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