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地经历并感悟“平移和旋转”
真正地经历并感悟“平移和旋转”
在教学视导时,我们组织了一次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测试,三年级试卷中有这么一个填空题:请你写出2例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现象:___、___;再写出2例生活中见到过的旋转现象:___、___。
列举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水平,所以命题时我是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最基础的习题定位的,谁知在试卷抽样统计分析中发现,此题得满分的学生居然不到1/5!
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这样填写的:平移现象:汽车、窗户;旋转现象:电扇、轮子。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现象,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动起来,就不能看做是平移和旋转现象。出现以上的现象,也许我们可以将原因归咎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完整。但回过头想想,在教学中,我们是否让学生对物体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过切身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呢?
要让孩子们在平移和旋转的学习中真正地经历过程,获得体验,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确把握知识点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接触过平移和旋转这个内容,因此在教学之前必须认真钻研,通过自学或者讨论准确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只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到位了,胸中有全竹,才能落笔如风。所谓教学相长,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平移和旋转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小学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在平面内的一种变换方式。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做是平移现象,比如推拉窗户、开关抽屉等,都是平移现象。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上所有点的移动方向相同,移动的距离相等。而物体绕着固定点做摆动,即以一个点或一根轴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圆周运动(包括部分圆周运动)都可以近似地看做是旋转现象,比如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汽车方向盘的运动、电风扇扇叶的运动,等等。在旋转的过程中,物体上所有点或线段的旋转方向相同,旋转角度相同。
关于汽车的运动究竟是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历来有很多争议。一些老师认为是平移现象,还有一些老师归结为车身的运动是平移,而车轮的运动是旋转。我比较赞同后者,不过对于车轮的运动我有不同的看法。平移现象是物体的位置变化而方向不变,旋转现象是物体的方向改变但是做圆周运动时所围绕的那个点或那根轴的位置不变。汽车开动时,车轮的位置和方向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应该既有平移又有旋转,是两种现象的组合。
关于开门究竟属于哪种运动现象,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要引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门有平开式、推拉式、折叠式、栅栏式等多种结构形式,一般家庭大门主要用平开式,它的运动当然是属于旋转;如果是推拉门,平拉的,比如银行的电动大门,这种运动就是平移现象了。
二、课中紧扣两大目标
苏教版教材平移和旋转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通过列举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画面中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形成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第二个例题则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
从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两大目标:
1、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并说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如何实现这两大目标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案例中做些探讨。
1、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案例1
师:有一个游戏叫“俄罗斯方块”,你们玩过吗?下面我们请两住同学上来玩玩,看一分钟时间内谁的积分最高。
两名学生上台,利用电脑键盘操纵游戏。
师:在刚才玩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些方块都可以怎样运动呢?
生:有的左右移动,有的从上往下掉下来,还有的转动。
师:物体像这样左右、上下直直地运动我们叫做平移,物体绕着一个点转动我们叫做旋转。
师:刚才谁玩的分数最高?我们请他为我们表演一下,好吗?在他玩的过程中,其他人一起判断方块是在平移还是在旋转,好吗?
学生观察并判断。
师: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说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吗?
学生说。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全体起立,我喊口令,大家听口令做动作。向上、下、左、右、左上角……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动作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你们能不能做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自由做旋转动作)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表演。
师:好,现在请这位小朋友平移着回到座位上。
学生回去的途中,产生疑问:能不能平移着回去?
生:不能,还要旋转。
案例2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物体的一些运动现象。(板书:动)
师:与动相反的是什么?(生:静)大家看,在我们教室里很多东西都是静止不动的,比如电风扇、门、窗,我们能让它们动起来吗?它们是怎样动的呢?请大家用手势来表示。
师:你还能让别的东西也动起来吗?
生1:粉笔。
师:粉笔怎样动也能像刚才那样准确地预测出来吗?为什么?
师:不能,粉笔拿在老师手里,受老师的指挥,我们不能预测。
师:对,像电风扇、门、窗的运动我们非常熟悉。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动,而粉笔的运动是不规则的。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你见过的有规律的物体的运动。
生2:电梯。
师:电梯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我请你们寻找的是有规律的物体的运动。(笑)想想看,你应该怎么说?
生2:电梯的运动
师:这就对了!(板书:电梯的运动)你能模仿一下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吗?大家跟着他做一做。
生:拉抽屉、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拉窗帘、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方向盘的运动……
学生每说到一个,老师就板书出来,并和全班同学一起做该动作。
师:大家找到的这些东西的运动确实很有规律,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把刚才这些物体的运动分一分类呢?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分。
交流:把……和……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这样左右移动、前后移动、上下移动着的,它们直直地运动;把……和……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这样转动的。
师:谁知道这两大类物体的运动分别叫什么吗?(板书:平移和旋转)
两个案例中,教师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孩子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展开教学,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让学生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物体运动的认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
体验,并且都没有给平移和旋转下定义,而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无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都知道鹦鹉学舌,鹦鹉能说人的话,但是它却无法真正学会人类的语言,因为鹦鹉对人类语言知识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机械模仿的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考虑怎么去把知识以最清晰的方式讲清楚,就会使课堂变成单纯的记忆和模仿,使学生变成学舌的鹦鹉。因此两个案例相比,我更喜欢案例2。在其教学中,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是逐渐递进的。从静态的物体人手,由静而动,学生通过想象初步感知这两类运动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现象,而且是一种很有规律的运动现象;然后借助动作模仿,列举出现实中众多的平移、旋转现象,再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每一类运动的相同点。学生的分类结果实际上就是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各自特点的初步概括。案例中有一个小片段我尤为赞赏,当学生举出电梯的例子时,老师提醒道:“电梯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我请你们寻找的是有规律的物体的运动。想想看,你应该怎么说?”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是及时提醒学生养成用完整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避免后面的学生发言出现类似的错误,防患于未然;二是突出强调了平移是一种运动现象,为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作好了有力的铺垫。案例2中,孩子们从现象出发,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从特殊到一般,动手模仿、动嘴表述、动脑思考,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经历了一个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静静思考的过程,感受深刻,理解到位。
2、认识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
平移有两个特点:一是图形位置改变而本身的方向不变,二是图形上任何一点的平移距离都相等。第一个特点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而平移距离的教学却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想到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其中某个点或者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所以往往要求学生数出平移后的格数时,或者要求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时,学生常常会出错。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实物模拟着手。
案例3
师:聪聪和明明乘同一条船,一个坐船头,一个坐船尾。聪聪说:“我在船头,走过的距离比你的远。”明明不服气:“我在船尾,走过的距离比你的远”到底谁走过的距离近,谁走过的距离远呢?我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帮他们评判一下?
生1: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
师:大家认为呢?
生2:我觉得可以,不过船在水面上走,用尺子不好量呢。
生3:哪来那么长的尺子?
生4:我们可以做一条船,把船摆在格子纸上,数一数谁走过的格子数多。
师:大家认为呢?
生:这个办法好!
师:我这有两条船,一模一样的,聪聪穿着红衣服在船头,明明穿着黄衣服在船尾,这是船帆。我们先把这两条船重合起来,放在格子纸的最左边,现在船开动了!船向右平移1格了!(演示)大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弧线连接格子纸左边的船和已经平移的船之间的对应点,表示出聪聪、明明、船帆分别移动的距离)
师:刚才大家都发现了船向右移动1格,聪聪、明明和船帆都同时向右移动了1格,在船开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呢?
生:船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变。
师:现在船继续开动,向右移动3格了,你又有什么发现?
案例3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小朋友乘坐同一条船比走过的距离远近的问题情境,富有童趣,也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由“体”的移动引向了“点”的移动。在数格子时,教师出示了两条同样的船,一条船静止不动,另一条船慢慢平移,别小看那条静止的船,没有它,平移就没有了参照物,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无从开展。教师还精心设计了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分两个点,再利用船帆作为一个点,并且借助弧线这一直观手段使学生从视觉上清晰地看到船在平移的过程中三个点的位置变化情况。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老师借用电影中的慢动作,用小船慢慢平移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次次地观察、比较。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对照,逐步总结,清晰地感悟到图形平移的特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让儿童理解性地学习数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只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第二篇:《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感悟》
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生活中的平移
乐雅学校:康瑛丽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平移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是以学生理解的情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
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例如: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这个现象学生非常感兴趣)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发地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接受得还不错。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第三篇:教材内容 旋转和平移
教材内容
旋转和平移
设计者
何洁仪
单位 儋州市军屯文化园
1.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旋转与平移是《数学课程标 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中第一学段对这一部分的具体要 求是: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 图形运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只是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 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推导的基础。所 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见到过许多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他 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些旋转与平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 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只是 没有很清晰认识,因为抓不住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受他 们生活的局限性,好多现象没有见到过,难以想象。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和平移现象。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和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 力。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体验旋转和平移现象。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强化数学的应 用意识。
2、感受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从而增强与人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4.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让生用手比划火车的运动。多媒体出示身边的物体运动的现象
2、手势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 生演示:
3、演示电风扇的运动。生演示 比较异同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观察图片上物体的运动方式并边说边用手势比划。生分类并比划 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可 以叫平移。(板书平移)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把它叫旋转。(板 书旋转)闭眼想象旋转和平移是怎么运动的
5、用手势表示
6、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 1 题)、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生练习
8、同桌互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9、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 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生谈观后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 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分感知这两 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 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箭头 对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 的,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房子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数?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对应点?)
4、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比如房 子的房顶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止一 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 2 对、第 3 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 差 4 格。
5、练习:课本P24 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然 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 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加 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生汇报收获 师总结(设计意图: 结合媒体片段的欣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转动 找对应点——数格子——连线平移现象 直直地移动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生:见过 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生用手比划。师: 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师: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生演示
3、师: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生演示 师:大家对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师:这几幅图片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找来的,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你能按照刚才 的运动方式分类吗?边说边用手势比划。生进行分类 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可以叫平移。(板书平移)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把它叫旋转。(板书旋转)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平移”和“旋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 一想,平移和旋转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生闭眼想
5、师: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生: :会
6、师: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 1 题)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生做练习题
8、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同桌互说
9、师: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 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 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分感知这两 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师: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 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生:箭头 师:对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 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师:房子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数?我们一 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师: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对应点?
4、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比 如房子的房顶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 止一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 2 对、第 3 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 都相差 4 格。
5、练习:课本P24 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师: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 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 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加 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
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何处没有平移与旋转足迹?看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 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 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 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 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量,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设计意图: 结合媒体片段的欣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7.教学反思
1、“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出发,从学 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2、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 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 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 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 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 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3、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 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 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生动的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 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毕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师有时还是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还缺乏指 导。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 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注意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如:学生再出现从原点数起时,让学 生互动交流,质疑问难,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法。
第四篇:《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移和旋转》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缆车、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升国旗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由学生观察并交流玩的感受,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说明各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再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情况分一分,根据学生分类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后出示一个静态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和旋转。
本环节的设计,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和学生例举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通过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两种现象的理解,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房子图,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再让学生说一说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来研究房子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数一数屋顶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都能数出来,这个时候引出对应点,再让学生数一数其他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就发现每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4中的金鱼图、松树图、蘑菇图及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用方格纸数一数方格,填一填问题,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选取学生容易错的图形组织学生同桌用图片再移一移,数一数,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数平移距离的思想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经历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找平移距离的方法,为下一步画平移后的图形积累操作经验。
2、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1)出示书上25页“试一试”1中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然后独立尝试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教师组织反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的图形,并组织交流画法。针对学生可能出现找一个点,找三个点,找边画等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集体评议出自己认为方便的画法。
然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几个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对应点
第二步:把对应点连起来。
第三步:画出运动方向
让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为此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综合练习:我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第5题这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数一数,移一移,再画一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较熟练的利用平移知识画出图形,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三)一、说教材
1、设计理念
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曾接触、感悟到的大量生动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对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进一步感悟动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年级引入这个内容,用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方法,为儿童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并为后继学习习近平行线、角的分类,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内容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活动: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学生在经历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索过程中:
体验平移和旋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丰富问题解决的技能;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二、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起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现其规律。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三、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1、观察比较、建立模型
观察观缆车、弹射塔、转盘、空中飞船等,建立平移、旋转的模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能反复再现的优势,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具体的、动态的印象。孩子们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进行分类,在对比中感悟、理解,从而由具体现象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肢体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象,对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用肢体语言来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特点,用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老师也从中反馈到他们对这个内容把握情况的信息,继而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设疑引思,自主探究
比较: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的局限,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通过这样一个比较位置变化的参与性活动,他们动手操作,检验或修正自己的想法,数物体向某一方向平移的格数这一难点,就在孩子们的积极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2、观察推理、拓展思路
小老鼠吃苹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激励评价中,思路得以开拓,既巩固了平移的方法,又体验到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培养其求异思维,尝试接纳并欣赏他人。]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画平移轨迹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掌握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活用新知,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移一移,说一说
(3)涂一涂,画一画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沿知识构建的顺序,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规律,掌握平移的方法。]
2、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从这道练习中,我们看到了,“小课堂——大社会”。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发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体会到变换的数学思想,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多层面地让学生参与总结,既达到对新知的回顾反思,又让其享受自我、伙伴及老师评价的喜悦。]
五、课后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旋转、平移现象,把它画下来或拍下来,加上文字说明,放到班级公共邮箱互相交流。
第五篇:《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移和旋转》,我是从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的。第一方面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8、19页的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第二方面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学习活动,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做出判断,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法及操作。第三方面
三、说教法与学法 第一方面教法的阐述
1、实践操作法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移一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图片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第二方面学法的阐述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并且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四方面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制定的教法和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七个教学环节:
1、轴对称图形的复习。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剪纸是中国民间的艺术,要好好学习,把这种美好的传统远远的流传,给学生认真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
通过擦黑板引出物体的运动,我说我是走路来上学的,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来上学的,然后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物体的运动,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充分发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很多图片,让孩子们说一说是什么运动,并通过小组活动给它们分分类。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且用手势和动作来做一做,然后配合书上的练习,学生完全就能够判断出是平移还是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3、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的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经过了前两个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画有三角形的表格和准备好的透明表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确定三角形移动了几个格子。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最后我让一个学生上展台演示三角形移动过程,加深印象,并且和学生一起得出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判断平移的距离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数数中间有几格就可以了。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完成课本上和课件上的练习,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5、画平移图形的教学
对前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设计师,将平行四边形向上平移三格。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我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6、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我还特别准备了一套练习题,判断平移和旋转题,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题,画平移图形题。
7、知识拓展
经过新知识学习和配套练习,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以及平移的距离和画图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这时我设计了一个评评理的教学环节,为小青蛙伸张正义。这个教学环节,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学生很感兴趣。同时还有一个移动皮卡丘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移动小纸片,准确判断方位和移动距离。第五方面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汽车、国旗„„ 找点——移点——连点
旋转:钟、风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