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阅读这本书的原因不是因为有很多著名人士的推荐,也不是因为它多年来在当当、亚马逊等购书网站上销售排名前列,而是因为整本书开篇的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仅仅六个字,道出了世事艰辛,又让人感觉到了希望与洒脱。诚如该话所言,人生是一场艰辛的旅程,每当越过一座山便会发现还会有下一片荆棘林等着你。当你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便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洒脱,是的,人生苦难重重,所以,又怎样?那些已遇到的苦难并没有把自己怎样,那些未遇到的苦难又有何惧呢?这本书正如一面镜子,把那些你不愿承认、不愿面对的事实异议摆在你的面前,然后告诉你:正视它们。
书中关于爱的探讨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爱这一话题,每个人都不陌生,这个世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正在爱、将要爱或是等待爱。从以前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到如今“我爱你”这句话可以脱口而出,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滥情的时代。人们一面表现着对爱的渴望,一面又在迷惑着什么是爱。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线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所以,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一个追求的过程,更是不断付出、不断完善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将“爱”视为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的艺术。身为一门艺术,爱绝对不是如今到处可循的那种廉价的情绪,那些所谓的激情的“我爱你”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欲望。
谈及爱,人们想到的大多是责任、关心,而派克提到的“自律”让我印象深刻。派克认为,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古人言:“浅水喧闹,深潭无波”,只有真正能够控制感情的人才能使情感变得更加深刻和成熟。所谓“恋爱中的人都智商为零”看似在表达爱情带给人的甜蜜,然而笔者看来则是警示人们不可成为感情的奴隶。感情仅仅是让人生乐趣的一种来源,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被感情奴隶,而是让感情为自己服务。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自我剖析,我们及时的确认自己的感情,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约束,恰当的处理自己的感情,这便是自律。派克所说的自律正如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克己,即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一个人只有克制并约束自己,才能具备“爱人”的条件。
孔子曰,仁者爱人。所谓“爱人”,便是要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爱有等差,“爱人”始于“孝悌”,即我们要先爱亲人,然后再由近及远,将爱推广到其他人。书中也曾提到,一个人的爱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人在亲人这里播撒了爱之后,已经没有更多的余力将爱扩张到其他地方。而中国古代墨家思想讲求“兼爱”,即爱无差别等级,部分厚薄亲疏。若真如此,你对父母的爱和对路边陌生人的爱一样多,那么于你而言,父母和陌生人又有何差呢?在我看来,博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它好比一盏灯。对于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的人,它暂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对于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它是你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强大光源,让你对面前和身后的路,一目了然。在这个负能量爆棚的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心灵地图,带领自己走上那条少有人走却充满力量的道路。
第二篇:少有人走的路之一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之一心智成熟的旅程
如果你在读其他杂质或者书籍的时候,作者举例并标明原文或者启示来自某本书籍的时候,并且此本书的书名被链接2次或者2次以上的时候,我想,这样的一本书,是值得读一读的。
《少有人走的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华盛顿邮报》菲利斯*特洛克丝评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他是一本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出版商周刊》评价:这是一部罕见的心理学杰作,早在1983年,他便成为有口碑的超级畅销读物。作者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他的有效和实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图书馆杂志》评价: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本书也许是一部开山之作。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耐人寻味。《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他的后记中自述道:“我是个不知名的作者,所以本书出版以后,没有任何大吹大擂的宣传。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它1978年出版,五年后才出现在全国最畅销图书榜单上。假如一夜走红,我一定很怀疑自己是否足够成熟,成熟到可以对付突如其来的名望和声誉。”本书前言部分,作者自序:“我不属于任何精神病学或者心理治疗学学派,也决不单纯地拥护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或者行为心理学,形态心理学等任何一家的学说。”
本书的写作风格倾向于介绍和解释有关心理学的名词。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规矩,爱,成长与信仰以及恩典。
第一部分规矩中分14个小节围绕着规矩展开了叙述。本书中对规矩的解释为:就是一套教人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于第5页)在第3小节“子不教,谁之过”中,引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本书第10页提及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第13页中,作者举例说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没有爱心的父母,用控制和专制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孩子从父母的教育方式里,得到一种世界是不安全的定义,这种不安全感的恐惧,会从孩子的童年时代,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本书第30页对心理学上的“移情”做出自己的定义,即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第二部分第57页,派克先生对爱的定义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本书中第91页详细指导出如何对待一个6岁孩子说话的倾听方式。作者提出的建议是灵活运用本书所提及的5种倾听方式来培育孩子的说话欲望以及表达爱。第103页中,作者对安全感的诠释为: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作者写道: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本章节第152页描述: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第153页,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第182页,心智的成熟可以让我们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也可以让我们接受宗教信仰。
第四部分恩典,本章第219页,作者对圣经上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总结于故事的关键是亚当与夏娃不了解上帝规定的规矩,也没有试着向上帝提出疑问,去质疑上帝的权威和观念。本章节第223页描述了懒惰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为: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本章节
第245页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恩典的态度:“我越来越相信,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第253页作者倡导我们去读一些古老经典的书籍,汲取更为深刻的人生见解。
本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为“新”字。个人理解为4个部分依次为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第一部分的规矩代表着童年。第二部分的爱为贯穿整个人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其中列明的小章节为指引我们人生的冲突和困难中将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代表着人类青年时期不断自我学习和客服困难并追求心智成熟的阶段。第四部分恩典教会我们接纳已有的事实,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自我心智成熟的历程。
派克医生大部分的案例中,心理疾病的病原往往源于一个人童年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和自我感知的经验。
这是一本读过只有自己能感受的书籍,没有太多可以叙述和分析的观点。这本书能带给我真实的宁静感,祥和而温暖。
第三篇: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师M•斯科特••派克所著。该书堪称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也没有特别有趣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学道理。
开篇书中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是,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本书第一部分讲到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具有非凡价值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该章节还提到很多人都有轻微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神经官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在第二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过分的爱被成为“依赖”,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该书第三部分讲到成长与宗教,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广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里所讲的宗教,既是人生追求与信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既是调整从而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四部分里,讲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有些只是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时候却对事情本身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但我们未必在生活中能注意到这一神奇的力量,或许就仅仅是归于好的运气之类的。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如果用心去发现生活,你会知道他的存在。正如《哈佛家训》中威廉所说:“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见月亮;如果你失去月亮,你更容易看见满天繁星;若果星星也没有,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失去了预料的美好,我们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艰辛的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恰恰相反,他带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最高境界。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事实上“对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尽管如此,我想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会有更多的人去走。
第四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样的书名喻意何在,直到读完了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发现这样的书名再恰当不过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有千万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人们都看到了这条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却未曾发现,这条路离成熟的距离最近。
正如本书版序中所述,《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未来不敢面对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而斯科特▪派克则是要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即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全书一共分为四个大部分,即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和第四部分恩典。由于这本书诠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我只对上述的一个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初为人父的我对自律这部分很感兴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确立和践行,意味着要压制人的原始本性,这也是这条路少有人走的原因,但我们恰恰又缺少不了规矩,我们得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通过确立规矩,掌握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能让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人生的苦难,而不是逃避退缩,这套规矩包括四条: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没有自律,这套规矩的一切方法都持久不下去,也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自律是这么容易的事,那么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对于孩子来说,存在普遍缺少自律的现象,就是成人,也没有人敢自认为自己达到了自律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可以不达到,但是我们得拿出方法来试图努力达到,这一点,在教育下一代的成长上尤为重要,自律为什么这么困难?在教育孩子形成自律的品质上,我们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心智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从来不否认基因的作用,也许书中所说的“潜意识会存在遗传物质里”是正确的,我们从生活中确实也发现,生活环境很相似的人,自律性可能会差别很大,所以基因确实会发挥重要重用。其次就是人生经历,我所指的人生经历是指14岁以后的经历,这时候,心智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如果一个人在这以后(主要是指和社会接触以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后,如果反思力强,就会加强自律,从而适应社会。但如果这个人不从自身去修正人生地图,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我认为人的心智最重要的形成阶段是在14岁以前,特别是幼年阶段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幼年时候是人心智养成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父母对孩子有重要的作用,孩子时常把父母当成榜样,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就是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一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首先,父母必须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孩子交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得到内心的独立,感到自己被尊重。而大多数的中国的父母则往往是这样做的,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独立性的丧失。这样的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往往没有问题,但是自律性极差。其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他们的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这种影响是间接地却是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也是父母难以做到的,当然了这也要求父母有很强的自律性。在这个范围内,对父母的要求便比较高了,父母必须做到诚信、勤奋、自信等等。父母是与孩子第一个建立信任的人,这种信任一旦被父母打破,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伤害。最后,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父母是不是工作狂而对自己不闻不问,父母的婚姻是否和谐,这些也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时,家庭环境在一定成对上能弥补社会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了,我不否认社会环境这一因素的决定作用,在我看来,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家庭环境。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浅显感受,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自己往往无暇涉足。但是当喧嚣忙碌的生活甚至把我们忽略,这一片最后纯净和清幽的领地似乎成了最自然的依靠。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地去寻找这片境地,只要我们能在色彩缤纷的混流中沉淀自己的目光,鼓起勇气,努力前行,它便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五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1我们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不管现在年龄有多大,心理建设,学习爱,学习独立一直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偶然在一个公众号的推荐下买了这套心理学的丛书,开始读第一本已经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没有生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没有刻板僵化的做人道理。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真实存在的不同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自己,告诉大家怎样去面对自己,怎样解开心结,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作者给我们讲了如何应用这4条规矩来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看似很简单的几条规矩,我们也从小就懂的东西,但是真正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起来却不容易做到。
学会“先苦后甜”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在工作中解决拖延症的办法,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快乐。如果总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完成工作,也许就该尝试先把棘手的工作排在前面,先解决了困难的事儿,这样的结果就是前面比较痛苦,后面就是幸福,快乐的时间大大多于痛苦的时间,这样的一天工作效率会有所提升。
“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勇敢面对的,人是本能性的趋利避害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减少痛苦回避责任,逃避事实,以得到暂时的安宁。可是问题不因为回避就能消失,只有当我们能忠于事实,承担责任我,才能真的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修订人生的地图,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加完整。生活中、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我们面前,挑剔的领导,难写的报告,没完没了的琐事,但我们只要能调整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事实存在的必然性,然后承担起责任,不找借口,更加努力的去解决困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
“保持平衡”是我们心理建设上最重要的环节。不寄望与别人来规划指导我们的人生轨迹,有舍有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能既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又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让我们能为了提高效率学会承受痛苦,又能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学习保持平衡也就是逐渐心智成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判断,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自律而快乐的人。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2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3八月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心烦。此时的我正躲在家中,打开空调,手捧一本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沉浸其中。话说,当初看到书名时,让我想起的是鲁迅先生的那段经典语录:“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那么,这“少有人走的路”又会是怎样的一段“心智成熟的旅程”呢?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是一部促进心灵成长的作品。阅读着这样直击人心的作品,伴着作者单刀直入的表达,我的内心被一次次的剖析,虽不忍直视,但畅快无比。本书的最后,作者说“实际上,帮助,帮助,帮助——它是这本书的主题。”而对于我,读到结尾,也有了另一个词牢牢地在我的心底里生根,那就是,爱。
因为爱,所以愿意坚持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作者的直言不讳让人叹服。“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主动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作者用如此残酷的字眼儿来描述自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的非同寻常。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问题解决时,我们才会收获到更大的快乐吧。想想自己,自己并不是个面对问题就胆怯的人。还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经历过班级工作的出师不利,也经历过教学成绩的不理想,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我失去信心,我用心地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积极地参与各类课题研究,我努力地提高自己,慢慢地成绩有了起色,自己也渐渐地尝到了自我成长的甜头。我慢慢地学会了与学生相处,我的课也开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成绩和考核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
曾经,大家都感叹我的幸运,甚至一度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但是慢慢地,我终于发现,其实所有的幸运背后都是咬牙坚持。我曾经为了一节优质课连续几天彻夜难眠,也曾经为了课题的结题连续几个周加班到凌晨,午休时坐在讲台前批着学生的作业,放学后坐在办公桌前做着第二天的课件……不知道多少次这样的付出,才有了后来的收获。我曾把一切归于自律,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原动力——爱。我爱孩子,爱教师这一职业,因为热爱,所以才会幸福地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因为爱,所以选择改变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和班上的那些家长们。毋庸置疑,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来表达这份爱呢?我看到了班上很多的孩子一提起父母一脸的厌烦,让我也跟着心疼。接触之后才发现,这些父母通常是把爱挂在嘴上,一味地强调自己多么爱孩子。他们或是忘记了爱不光是事事满足,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和恰当的争论;或是忘记了爱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敦促,还要有及时的赞美和必要的鼓励。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或许不是真正的爱。“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我爱我的学生们,我愿意为了他们多花时间去提高自己,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去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也爱我的女儿,我愿意为了她去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自己。为了爱,我愿意冒险,我愿意成长,我愿意努力。
因为爱,所以勇于成长
“我们身上确有一种原罪:懒惰。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懒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恐惧感。”想起自己当初加入读写团队时的犹豫与恐惧,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担心自己写作能力不佳,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原来一切都是懒惰在作祟。好在,最终我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懒惰,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团队是个有爱的大家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偶尔争论,经常安慰,我们收获了赞美,也经历了“板砖”,但这一切没有让我们放弃,更是让我们更加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
特别喜欢书上的一段话:“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因为爱,我愿意挑战自己,加入读写团队,强迫自己打破安逸,去读书,去成长。而在艰难的前行中,我也收获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获得了别样的幸福和快乐。
合上书,思考还在继续,但原本烦躁的心却慢慢地变得沉静了下来。虽然外面的天气依然炎热,但我已分明感受到了秋风的凉爽与惬意。此刻我又想到了另一句话:“成功的路上从不会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不多。”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沿着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坚持走下去,一路向前,收获心灵的成长,去追寻人生的美好。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4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些痛苦的书。据说此书最初出版之时并未做什么宣传,纯粹依靠读者的口口相传,最后竟然成为畅销20多年的心理学经典之作。可是这并不是一本什么治愈系、安慰系的书,如同书名,作者指明的是一条少有人愿意走的路。
说是“少有人走的路”,也并非是现在流行的营销噱头,而是一个真实的论述。因为看完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就算你知道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你也不一定会真的走上那条心智成熟的旅程。这需要个人的勇气和决断。
本书的作者是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接触到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就算在今天的中国,如果谁告诉别人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可能都会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彷佛这个人得的是传染病。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作者就告诉人们,其实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假如你接受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可以来谈谈这本书。假如你拒绝这个观点,那么以下的东西你都不用浪费时间去看了。
没错,问题人人都有,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有直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行动。有点绕。呵。
自律包括以下四大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不复杂,但是需要人的态度和行动。
推迟满足感有一个著名的试验,那就是给小孩发糖,告诉他们如果过二十分钟再吃这个糖就能够获得另外一个糖的奖励。试验认为那些能够忍住不吃糖的小孩具有更高的心理成熟度,未来的发展也更好。证明推迟满足感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一时的安逸,重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也就是说先要把问题解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大的快乐。而不是,忽略问题,贪图已有的小快乐,最后发现问题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无法收拾。
这点在孩子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小学初中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作业放到最后的deadline来做,所以长大之后还是会把论文,工作任务安排到最后的关节点,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仓促的速度完成。
这种拖延的习惯就是没有学会推迟自己的满足感。
承担责任说的是,把自己的事归责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埋怨别人,抱怨社会看起来总是一个让自己免责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说,这件事是别人的错,可以说,我之所以不成功是这个社会环境的原因,我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企业太苛刻了,也可以说,我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的错,总之,因为感觉自己不能应付现状,所以产生自我怀疑,恐惧、无力感,认为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而这其中的根源是,我们始终不肯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放弃了自己本应该有的力量,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尊重事实,意味着拒绝虚假。什么是虚假?作者在这里说的虚假是我们对现实所秉持的错误观念。
我们自出生就一直在建立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称之为“地图”。这张地图如果足够精确细致,那么我们就能够到达我们想要去的那个地方,但是假如这张地图某些地方早已经扭曲的面目全非,而我们依然按照这张地图行事,全然不顾事实情况根本并非如此,那么我们最终到达的地方还是我们想去的那个目的地么?
我最近自省时发现,我为什么会对上一段的恋情如此痛苦,似乎跟我自己所建立的“地图”有着强烈联系。
这张地图上,有些我以为已经遗忘的伤处,因为被这段失恋彻底激发,所以那段时间我时常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脆弱自卑的小孩了,我可以有选择,我可以亲手把那段地图修正,恢复这段事实的真面目。但,这个努力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前路漫漫。
最后一个原则,是保持平衡。其最高的原则是“放弃”。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说法“舍得”。
人总是贪心不足,所有的东西都想要,最后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炼成在空中连续抛着五六个球的杂技小丑。总有些东西我们要学会放弃。
有一样东西,最有放弃的价值。那便是,过去的自我。学会不断的否定自我,重建自我,是因为我们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僵化固有的自我,可能在任何时候阻碍我们的前进。
但是,这一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高阶的独门绝技,学好了就独霸天下,学不好就只能一遍一遍重复修行。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暑假期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一名杰出的心理医生。读毕,便觉着要是不为它写一篇读后感,心里总是痒痒的,像是欠了什么似的。
全书分为“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部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过时的地图”。这一章主要写了一个男性电脑技术员,三十多岁,因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去而向作者求助。男子坦白:失去妻子并未让他痛苦,但失去孩子却让他无法接受。在他的心里,孩子的意义远远大于妻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他读书时曾因为打架、斗殴等罪名三度入狱,他却毫不在意:“那些老师都是伪君子,和警察没什么区别。”他头脑灵活,却频频更换工作,他总说:“你不能相信任何人。”这个男子的心病就是心灵地图过了时。
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总是违背对他的承诺,甚至忘了他生日,却不认为有多严重。父母的漠不关心,让他的童年充满阴影,开始认为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于是,一切的根源便从这里开始。“不相信任何人”,这是他的心灵地图。即使妻子温柔贤惠,可那样的心灵地图始终充斥他的每一根神经,他不愿敞开心扉,再一次信任他人,因为他胆怯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害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不止书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过时的心灵地图:要给孩子最好的,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晚上为孩子收拾书包,吃饭靠喂、吃菜靠夹,早晨还背着书包一直送到校门口。这样的父母表现看来不放心,实际是没有勇气修订过时的教育心灵地图。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成为一个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妈宝男”、“妈宝女”。最近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变形记》里的一个女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十六岁的大姑娘了,吃饭还要靠姑姑来喂,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花父母的钱也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同样,一些我们常说的“直男癌”也是这个这样。这一类男性保持着封建的传统的观念,只忠于自己过了时的心灵地图。“女人不就应该呆在家里好好带孩子吗?要那么高的工资、那么好的工作干什么?”“女人要什么化妆品,素颜才最美。”“什么?发烧?多喝热水。胃痛?多喝热水。扭到脚了?多喝热水就好了啊!”这些经典语录便是他们所信仰的心灵地图。即使他们找不到女朋友,也从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只会抱怨现在的社会风气败坏,没有他们心目中所谓的“好女人”了。殊不知,这些过实的观念组成的过时的心灵地图,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真正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正视自己,忠于事实。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要想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就要有勇气面对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学会自律吧!只有通过自律,完全地牢牢地控制住自己,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产生修订心灵地图的勇气,逐步成长。
然后,是最重要的坚持。尽管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请别灰心,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正如老师常常说给我们听的一样: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最后,“什么?还有一步?”也许你会这么想。别紧张,一生还长,做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然后好好调整继续前进的姿态,忙碌的蜕变过程中千万别忘了身边重要的人。邂逅更好的自己的同时,牵紧他们的手,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幸福呢?
勇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吧!趁着咱们正年轻,一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生,就要如夏花之绚烂。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6你一定不会想象我正在听一堂关于财务战略的培训课,而此刻却是左手一本书,右手一个本,一支笔。昨天卫老师带领大家的讨论太热烈了,我迫切地希望把读书会的一些心得加以整理。
哈哈,这本书你一定知道。是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走的艰难,走的不知所措,却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脚步。《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直接点题,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回避问题,逃避痛苦,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通过自律,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
所谓自律,其原意是常人理解的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在本书中所理解的自律是升华的,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根据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法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看似简单的概念却引发了书友们的不同理解,而昨日读书会的一个词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考——地图。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我们希望这张地图抑或完美,抑或有缺撼,都是属于自己的地图,都由自己来完成绘画。但现实中,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成长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尤其还会受到时代的变革、各种文化理念的演变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冲击,地图本身又需要不停修改。
当我们用已形成的地图,已形成的处事模式,已形成的潜意识理念对待世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痛苦,而自律自然就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一旦用适合自己的自律规则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我们就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会发生移动和变化,最终变得丰满而又充满力量。
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几乎没有一张地图是完美无缺的,通过自律不停地去修复属于自己的这张地图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所以这里我们再次回到参加该书会的初衷,大多数妈妈都是带着问题、带着希望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甚至是如何能改变、改正孩子目前的不足和问题前来的。
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妈妈和孩子各自拥有自己的地图,各自描绘和修改自己的地图,不能越界。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相对成熟的颜料色彩引导孩子去绘制他的地图。彼此的努力加在一起绘成一张更加美丽的地图,这样的自律使我们的内心不再焦燥,也让孩子充满自信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师正在敲黑板,关于企业的本质,传统意义是以获得利润、企业最大化为目标,而现代管理中企业的本质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为社会创造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
哈哈,是不是听起来有些道理?当我们的目光不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不再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而是聚焦自己的成长,甚至学着去帮助、影响他人的时候,共赢的效应自然而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7《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医生,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他所写的这本书很通俗,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也没有特别有趣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讲述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道理。使我们能够从书中体会到生活中的另一个自己。
文章的开篇就提到了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的,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时,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在书的第一部分讲到了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具有非凡价值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而在第二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在书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童年的例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制定好了人生的道路,上了最好的学校,可是后来作者最后厌倦了这种生活,勇敢的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爱过于压抑了他的自身发展,这种过分的爱被称为依赖,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三部分中讲到了成长与信仰,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这里所讲的信仰,在我看来更多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有许多人称自己并没有信仰,只是及时行乐罢了。或许是他们暂时的没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他将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以及对世界的真正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从人的一生看来,这些都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的,有时我们需要改变一下人生的地图,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就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说,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从而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四部分里讲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神奇的力量。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有些只是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时候却对事情本身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给予我们帮助。但我们未必在生活中都能注意到这一神奇的力量,或许就仅仅是归于运气好之类的。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如果用心去发现生活,你会知道他的存在。
《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恰恰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8自从加入学校的心理教育社团,与曾老师袁老师交流的愈多,愈感觉自己心理学基础功底不够,教育经验不足,与家长学生沟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促使我必须静下心来研习思索。
提升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于是毫不迟疑立即行动起来,京东商城搜索“心理学书籍”,很快一系列的书籍一排排罗列出来,我精心的进行了筛选,最后确定了《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说心里话买这本书我只是为了调节目前自己尴尬的状态,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书回来了,看着书的封皮:赵薇、杨幂、吕伟良、倪妮等名人感动推荐,这样的炒作,让我当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不情不愿地翻开了书的第一页,出版者语――“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智慧和勇气,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这段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使我用心灵去感悟这本书作者(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它的用心良苦!
历时一个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看着读书笔记里记录的点点滴滴,突然发现它给了我一种真实的宁静感,祥和而温暖!“浅水喧闹,深潭无波”,是我读后真实的心理感受!在这本书里作者结合实例探讨了意识和潜意识、爱的本质、心灵成长与阻滞的特性、恩赐的神秘性、人性的原罪即懒惰等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并给读者留有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同时鲜明通俗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沿途充满了荆棘、坎坷、艰难、曲折!但谁又愿甘心永远蜷缩在自己的安乐窝、象牙塔里呢?对我们来说,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到底孰轻孰重?面对人头攒动的医院和门可罗雀的书店,你可否感慨万千?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而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这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如果不及时处理,你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学会去爱,学习自律,做好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还要做到自尊自爱。例如,很多家长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我那么爱她,可孩子却出现了种种叛逆的言行举止”,让家长无所适从!那么家长对子女的爱是不是“真爱”呢?斯科特在书里告诉我们,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那么,爱孩子,就要关注她,并学会努力倾听她的心声。因此家长首先要做到学会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盲目的坚守权威,颐指气使,只有恰如其分的做出改变,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父母的不思进取,思维的落后和迟钝,与时代脱节,如此种种,如果父母不能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也许那就不是父母们口口声声的真爱了!
是啊,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愿我们都能告别狭隘的眼界,告别自我的固步自封,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历经磨难,心智成熟,体验到人生的丰富多彩,美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