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1000字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原创: 莹润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心灵读物,出自美国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
斯科特用他的诚恳、勇气和智慧,通过本书,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提及的话题,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自从加入了《财慧美学院》读书会,会不自觉的把空余时间浸泡在读书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读这本书会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书中说: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必须给自己绘制不同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因此,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
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子;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
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第二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姓名:彭杉杉 学号:1120100846号 班级:03511001班
克服惰性,做真正的自己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人生苦难重重”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会让我们觉得伤感压抑。但是通读完全书,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只有这些苦难,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心智成熟之路。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而只有心智成熟,才能让我们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才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才能让我们不被其他人事物所引诱误导,最终成为真正的自己。
而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研究归纳得出:阻碍我们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且懒惰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天性,只是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罢了。简单的来说,使心智成熟就好比将水向上提,而懒惰就好比是水所受到的重力,一直存在。有的人可能会说,他每天做了那么多的事,怎么能说他懒惰。但我再举一例,你就有可能会觉得感同身受。在大学,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行,而且常常将这个不足挂在嘴边,并自然而然的避免自己和陌生人交往。其实,这表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不足,且潜意识里期望自己做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但是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想成为善于交际的人并不容易,需要大胆,需要更多的信息储备,需要冒着失败的风险不断尝试与人交流。所以我退缩了,我害怕了,我把自己的缺点挂在嘴边以求逃避。或者如斯科特所说:“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就像是幼小的孩子或是青春期的少年。我们渴望摆脱束缚和乏力的状态,拥有成年
人的自由和力量。但是成年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当学习的自律原则,却让我们感到乏力乃至恐惧。尽管我们常常觉得父母、社会或者命运,对我们是一种压迫或威胁,但我们还是甘居下游,希望有更大的权威帮助我们推卸责任摆脱压力。”而这种逃避或是恐惧都是一种惰性的体现,它让我们止步不前,无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这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在挣扎中虚度光阴,我们选择了自认为是平坦的“捷径”,最后却绕的更远。其实很多心理疾病都是惰性所致,他们潜意识里渴望进步,渴望改变,渴望心灵成熟,但是他们的意识明白需要做多大的努力,冒着多大的风险才能实现目标,于是他们的惰性让他们选择了逃避,退缩,和恐惧,可是潜意识忍受不了这种停滞不前,所以造成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斗争,让病人烦躁不安。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构不成心理疾病,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逃避责任,逃避繁重的工作,逃避风险都是惰性所致。而这种惰性正阻碍我们心智成熟,阻碍我们进步,阻碍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心智的停滞不前只会让我们活在自己划定的小世界里,为同样地问题烦恼痛苦,乃至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让自己越来越恐惧。只有听着自己心底最真诚的声音,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怀着一颗勇敢、进去和独立的心,克服惰性,奋力向前,才能越来越接近心中的“上帝”——真正的自己,最终对自己所爱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第三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感觉自己身体虽然逐渐长大,然而,长大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伴随着成长而来的并不只是生理上的成长。斯科特·派克说:“当心智的成长步伐跟不上生理成长步伐时,问题便产生了!”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真的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长?
无数的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是真的没有选择好自己的伴侣还是在逃避成熟所带来的责任与压力?
……
凡此种种,无不反映出时下青年人在逃避着成长,逃避着成长所赋予的责任。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变瓦解了!”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成长。
成长是五彩缤纷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欢乐,就会有痛苦;有掌声,就会有嘲笑;有颂扬,就会有流言;有信任,就会有误解。我们渴望光明,但不能回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追求欢乐,就不能逃避痛苦;高兴掌声,就要宽容嘲笑;享受颂扬,则须忍受流言;获得信任,也要担当误解。而成长中的我们总是趋利避害,对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总是欣然接受;而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却总是耿耿于怀。对此,汪国真在他的诗文中有精辟的论述: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稻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是于痛苦之中,我们也要勇敢面对。要知道,此刻我们才有足够的云翳来造成个美丽的黄昏,你生命中的云翳再也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了。同学们,就让我们要用青春的活力去面对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怀抱着永不逃避成长的决心走过属于我们的华农岁月吧!
第四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经朋友推荐,这几天正在读一本书,名字叫《少有人走的路》,它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据说该书畅销近30年,被称为‚一本通俗的、伟大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的观点是: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即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这本书正是要带我们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书中的一个概念我很感兴趣,就是他认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在他的大多数病人中(我相信这个范围不仅仅是病人),不是患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这两种病症就体现为过多的承担责任和过多的推卸责任。当然也会有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的人,这样的情况更加复杂。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执行效率低、推进困难等问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责任‛不清所致,但仔细分析一下,这其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因为不清导致的呢?通过本篇文章,我能够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是那些根植于内心的原因,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在作祟。而
作者将其归结为心理问题,也让我很愿意相信。因为一方面,他并没有把人进行好坏之分,也就是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心理上的问题才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改进、完善的问题,它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得到解决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会灰尘满面。我们的同志,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做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党内的历次整风运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之所以发生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像书中阐述的一样,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直面它、解决它,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给了我们答案。首先,人都有自我的一面,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批评;另外,人也都有劣根性,即便知道自己某方面不对,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这就需要自我批评。党组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给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和平台,让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自己。
仅在工作中而言,批评有来自领导的、也有来自同事的。领导的批评因其所处的位置更高,思考的问题更系统、全面,因而具有指导意义;同事们的批评因其朝夕相处,指出的缺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因而更具实际意义。这两种批评都是帮助自己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良药,我们都应虚心接受并抱感激之情。与此同时,自我批评,即经常检讨自己的工作,反省自己的思想和作风,可以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这个道理。
可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治疗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的一剂良药,对于内心中潜在责任的‚越位‛与‚缺位‛必须要通过全方位的考察、暴露、完善、检验才能够得到解决,才能够真正改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标。
吕辉
2014.3.26
第五篇: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样的书名喻意何在,直到读完了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发现这样的书名再恰当不过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有千万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人们都看到了这条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却未曾发现,这条路离成熟的距离最近。
正如本书版序中所述,《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未来不敢面对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而斯科特▪派克则是要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即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全书一共分为四个大部分,即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和第四部分恩典。由于这本书诠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我只对上述的一个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初为人父的我对自律这部分很感兴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确立和践行,意味着要压制人的原始本性,这也是这条路少有人走的原因,但我们恰恰又缺少不了规矩,我们得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通过确立规矩,掌握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能让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人生的苦难,而不是逃避退缩,这套规矩包括四条: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没有自律,这套规矩的一切方法都持久不下去,也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自律是这么容易的事,那么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对于孩子来说,存在普遍缺少自律的现象,就是成人,也没有人敢自认为自己达到了自律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可以不达到,但是我们得拿出方法来试图努力达到,这一点,在教育下一代的成长上尤为重要,自律为什么这么困难?在教育孩子形成自律的品质上,我们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心智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从来不否认基因的作用,也许书中所说的“潜意识会存在遗传物质里”是正确的,我们从生活中确实也发现,生活环境很相似的人,自律性可能会差别很大,所以基因确实会发挥重要重用。其次就是人生经历,我所指的人生经历是指14岁以后的经历,这时候,心智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如果一个人在这以后(主要是指和社会接触以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后,如果反思力强,就会加强自律,从而适应社会。但如果这个人不从自身去修正人生地图,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我认为人的心智最重要的形成阶段是在14岁以前,特别是幼年阶段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幼年时候是人心智养成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父母对孩子有重要的作用,孩子时常把父母当成榜样,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就是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一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首先,父母必须站在平等的位置和孩子交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得到内心的独立,感到自己被尊重。而大多数的中国的父母则往往是这样做的,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独立性的丧失。这样的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往往没有问题,但是自律性极差。其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他们的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这种影响是间接地却是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也是父母难以做到的,当然了这也要求父母有很强的自律性。在这个范围内,对父母的要求便比较高了,父母必须做到诚信、勤奋、自信等等。父母是与孩子第一个建立信任的人,这种信任一旦被父母打破,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伤害。最后,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父母是不是工作狂而对自己不闻不问,父母的婚姻是否和谐,这些也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时,家庭环境在一定成对上能弥补社会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了,我不否认社会环境这一因素的决定作用,在我看来,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家庭环境。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浅显感受,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自己往往无暇涉足。但是当喧嚣忙碌的生活甚至把我们忽略,这一片最后纯净和清幽的领地似乎成了最自然的依靠。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地去寻找这片境地,只要我们能在色彩缤纷的混流中沉淀自己的目光,鼓起勇气,努力前行,它便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