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11 22: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03年设立,新闻采写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8年的授课历史。

在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的4年间,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课程是分别设立的。现在在校报工作的胡忠青、任自玲老师、新闻教研室的高常老师、涂涓老师、邹华华老师、叶艳芳老师、赵铭义老师先后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戴文雄老师负责中文系网站的新闻编辑工作,对学生网络新闻的采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实际上也是本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师。

从2007年9月起,根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联系紧密且实践性强的特点,中文系决定将两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并由赵铭义老师和叶艳芳老师分别担任两个新闻班的主讲教师,以不同的授课方式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使该课程初步形成了本校特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学结合是本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胡忠青老师负责编辑的《郧阳师专报》、校广播站及电视台是本专业学生长期、稳定的实践实训舞台;中文系的三刊一报及中文系网站的编采任务,主要由本专业学生承担。在校外,丹江口市电视台、十堰日报社、十堰晚报社、十堰电视台、东风汽车报、东风电视台、汉江电视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训机会。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已超过1000篇(件),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教学实绩。

现在,2003级-2005级两届学生已经毕业,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走上新闻传播或信息服务工作岗位。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良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转化为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核心技能。

二、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所面向的市场,是大众传播的中低端市场。所培养的学生,少数能进入地市级以下大众传媒,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内宣、公关及营销工作。不论是哪一类工作岗位,新闻采写都是工作中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本专业学生的生源以省内为主,外省市生源约占一半左右,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全国来看,处于中下水平。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须学习新闻理论、传播学及基础写作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新闻编辑学及其他实践课程。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各文体写作的要领与技巧,形成新闻采写的实操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共分为6大模块。第一模块:新闻选材及新闻价值理论。它解决采什么、写作什么的问题,是新闻采写的入门问题,18学时;第二模块,消息写作。它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40学时。第三模块,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修养。讲授职业修养及职业道德,12学时;第四模块,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讲

授搜集新闻信息的方法和途径,30学时;第五模块,通讯写作。24学时;第六模块,新闻采访技巧,传授新闻采访的技巧与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20学时。

本课程两个重点:消息写作、新闻采访技巧。第一个重点安排40学时,通过深入讲解,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个重点虽然安排课时较少,但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练习,也能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程两个难点:新闻价值理论、新闻采访技巧。新闻价值理论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并最终通过写作实践才能有较透彻的领悟,拟通过讨论引导学习阅读与思考;新闻采访技巧则需借助于实训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1、总体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分组实践的方法授课。由于本专业学生较多,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声势浩大的实践活动不仅不符合新闻采写的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实践方式也难于操控。因此,本课程的实践课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各组学生不仅按采写流程进行了全程训练,而且互相切磋,学到了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采用此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具体实施办法

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进度给予分组指导。对每组学生至少进行三次具体指导:选题及策划指导、访前采访方法指导、写作指导。其中策划指导及访前指导在采访活动展开前进行,写作指导在学生写完初稿之后开谈稿会,并在各组学生修改稿件之后进行总结。

3、具体教法说明

教学方法举例之一: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时,先列举已见报的三则消息的导语,请同学们指出三则消息导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修改。下面以第三则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消息3:《长江巴东段发生重大滑坡 滑坡东西长五百多米,南北宽三百二十多米》(新华社武汉10月30日电)原文导语如下:“10月29日凌晨5时至7时30分,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发生一起滑坡地质灾害。” 这则导语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事实准确。但不足之处有三点:①导语中遗漏了最重要的新闻点:长江航运被迫中断;②“凌晨5时至7时30分”,是不必要的精确,没有必要写进导语;③“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是绝大多数受众看不懂的废话。按导语写作的要求,这条导语应改为:“10月29日凌晨,长江三峡巴东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长江航运被迫中断。”

教学方法举例之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许多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采写经验对学生的采写活动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下例是讲解“新闻策划”

一节时对一个采访小组的选题策划指导。

学生选题:丹江口市全面取缔麻木车

学生策划:①写作体裁:工作通讯;②通讯主题:取缔麻木车利大于弊。主要依据:麻木车安全隐患多。③采访对象:麻木车司机、市交通局、市民、学生。④采访安排:先采访市交通局,了解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取缔麻木车前后全市交通状况的对比;其次采访麻木车司机,了解他们转岗就业的情况;然后采访市民及学生,请他们谈自己对取缔麻木车的态度。

教师提问:①你的作品写给谁看?希望达到什么传播目的?②取缔麻木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麻木车的安全隐患是不是现在才有的?③对取缔麻木车政策的来龙去脉,你们做过调查没有?武汉市早在1992年就明令取缔麻木车而屡禁不绝,原因何在?

教师建议:①写作体裁改为风貌通讯,重点描写麻木车屡禁不绝的状况。②通讯主题改为取缔麻木车大势所趋;③采访前应充分搜集文献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带着问题求答案,不要在现象层次上浪费过多精力。

教学方法举例之三:采用“在水中学游泳”的教学方法。

布置大量的实训练习,并为练习作品提供发表阵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4、考试与考核办法

本门课程的考试也作了较大改革。目前试题中理论题与实际操作题的比例大约各占50%,其中理论题建立了题库,题库求实求精,贯彻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题库中的所有题目,都在授课过程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练习。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的课堂出席率提高到90%左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比率已下降到5%左右。

考核的最终依据是学生完成的新闻作品。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策划分、采访分和写作分。考核结果计为平时成绩。

五、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请校外专家组对本课程进行评估。但从学生在校外各媒体的实习情况来看,各媒体的专业人士对学生采写能力均表示满意。

中文系新闻专业于2006年11月被评为省级重点试点专业。在2007年12月的中期检查中,本专业获得专家组的认可,获得81分分值。

本专业各届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公开发表作品在1000篇(件)以上,但校级以上的获奖作品还没有出现。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尚有待加强。

六、本课程教学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方向

本课程同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先进水平相比,在硬件配置上尚有一定差距,但就讲授内容以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该课程在国内是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教学效果比国内一流大学稍逊一筹。

根据教师队伍的变化情况,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师生比;加强实训环节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采写实践空间。

郧阳师专中文系

二零一一年八月

第二篇:《文学概论》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文学概论》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

自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郧阳师范专科学校”起,中文系就开始开设《文学概论》课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经过中文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1994年文学概论课程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其中三位教师被评为教学明星。2004年文学概论课程又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本学科发展至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和教学梯队,人员结构合理,课程设置完备,开设了文艺学学科所包含的一般课程。各主讲教师多年来认真开展常规教学工作,帮助历届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在龚举善等同志的带动下,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累计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回应。

二、课程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和与中文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我校生源丰富的专业之一,社会需求量较大。在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依教学计划设定,本课程的教学需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45学时。在开设《文学概论》之前,学生已经先修了《中国现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外国文学》等部分文学课程,为深入掌握文艺理论打下基础,并且这些课程还会同期开设,有利于学生边学边运用,这也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掌握文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学生运用文学基本原理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学习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论文的写作;

3、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史和作品选以及写作课的学习;

4、使学生学会各类文学作品鉴赏、批评和讲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四、教学内容

由以下模块构成:导论;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课堂讨论与练习;作品鉴赏与研讨等。

五、“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总体思路是以“做”为核心,通过“做”带动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强化“做”的主要措施是尽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汇“做”,以“做”来巩固、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的目的。

我们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基于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进一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现象及文学思潮的分析研究能力,通过对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的观察与审视、分析,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促进个人对于社会的参与度,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并服务于实践。

为达到一定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加大实践教学活动学时比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学时安排如下:教学学时的1/3用于实践教学,其中课堂讨论、习题练习随堂进行,占16学时,每学期各8学时;作品研讨、专题研究,占10学时,每学期1-2次。学生练笔、即兴创作占10学时,每学期2-3次。

2、定期举行多种形式的作品研讨会,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并在准备研讨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

近五年开展了《中国农民调查》、《根本利益》、《天使在作战》、《大江北去》《活着》、《抉择》、《吉祥如意》、《透明的废墟》等文学作品研讨会,并随机课堂开展了20多次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大致实施过程为:先安排学生阅读指定作品,并写出评论文章;其次,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共享、老师点评、学生谈认识与体悟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某一作品、现象的思考,拓展学生视野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

开展课堂讨论活动的效果良好。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课堂气势,拉近了师生距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研究兴趣,并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一方法也吸引了其他各系(专业)师生来观摩,甚至许多其他专业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促进教学。

3、鼓励学生将讨论会的思想加工整理成学术论文,通过自荐与老师推荐向外投稿,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

4、其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的直接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感知、体味作品,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网络课堂运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将相关知识点、重难点辅导、材料分析运用、章节案例、课件、图片资料、学科前沿信息等到上传到教师个人博客中,并在学生中公布网址,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联系了师生感情。

学术讲座:每年都请校内外专家就文学理论相关论题作学术讲座,全系绝大多数师生到场聆听,向专家提问请教,学习视野得到大幅扩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形成浓厚的学风。

作业:每学期布置不少于三次,分章布置或相关章节归类布置,内容不限,或习题或谈论观点或提交论文。

考试:考试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查)内容也并不局限在传统题型上,形式多样,基础知识点考核与理论运用相结合,难易相当,顾全大局。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讨论发言,作品评论写作均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或计入期末考查成绩中。

七、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程,学生大都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学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然后用来指导各种文学艺术实践活动,学习效果显著。每届都有不少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和作品,并获得了校级、市级、省级各种奖项。学生从本课中获益颇多,感受到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也检验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促进了教学改革。

中文系毕业生分布在机关、厂矿、企业、部队、学校等等,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的变成了语文教学骨干、作文教学明星,进入其它企事业单位的有的还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各级各类领导岗位,有的成了业务骨干,还有的走上了专业创作和研究之路等等。

从各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中文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八、课程教学水平自评

总体来看,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省内同级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九、课程教学改进方向

进一步改进教法,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除课堂教学外,灵活安排各种延伸学习活动,如专题讨论,撰写学术论文,文学创作练笔,积极联系校内外专家作报告等,创造多种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多开展科研协作,力争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优秀科研团队; 增强档案意识,积累教学资源,并建设网络教学系统,打造教学库,习题库,材料库等网络内容。

郧阳师专中文系

二零一一年八月

第三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复习整理

新闻采访与写作

1、述评消息:这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述”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进行的叙述;“评”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做的分析评论。在这种文本中,新闻评论的特点表现在对某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事件)进行的就事论事理的评析上;消息的特点体现在为受众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上。撰写这一类消息,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简要的、抓住要点的叙述,为评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的评析,对报道进行理性升华。

2、综合消息: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报道,他往往并不停留于一厂、一店、一村、一校,而是记者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采访,再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写成的消息。当然,他完全可以是从某一件具体的事实、某一个具体的人切入,但在报道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总是体现出宏观中观报道的色彩。

3、动态消息:这是最常见的消息,就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既然是动态消息,就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通过报道让受众获知事实(事件)的最新发展动向。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抓住两点:① 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其间体现出新闻价值),② 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在变中体现出新闻价值)。

4、深度报道: 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以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还应包括某些体现出深度报道理念的理念的独立文体,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一部分深度报道,是以独立文体的面目出现的,主要与采访、写作有关;另一部分深度报道则是以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的方式出现的,除与采访写作有关外,还与编辑密切相关。

5、伪装式采访: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普通公众去获取有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7、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因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当事人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8、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他们并没有参与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事实(事件)通常没有什么实际联系,但他们对新闻事实(事件)也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者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提供所目击的新闻事实(事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因此,这是证实新闻事实(事件)真相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由于目击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上,因此他对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认识是较为表面化的。

9、说明性背景:这类背景的作用是:说明新闻事实(事件)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事件)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10、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事件)背后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这类背景所提供的情况,可以是统计数据,也可以是有关人和事的历史或现实的情况。

11、开放性提问:?。。不知道是当时听错了还是怎样,迷茫中。。

12、谈话实录型通讯:(叙事记述型通讯、调查分析型通讯、谈话实录型通讯)

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谈话是主角:① 谈话在文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② 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通讯的成败。(有时甚至由谈话构成全篇通讯)。

13、怎样追求新闻时效性:

①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强烈的拼抢意识。在当今时代,各种新闻媒体围绕时效性而展开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的。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各路记者都会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反应的灵敏、采访工作的有效以及写作时文思的流畅。二是按计划发生的。在记者进入现场之前,就已经利用各种途径做好了相对应的准备。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新闻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②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最求新闻时效性,有赖于新闻记者的高度的新闻敏感。要能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面前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准确的瞬间判断。否则,就有可能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及时加以报道也会比别人慢一拍。可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③ 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两者都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品格。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额要件。他们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新闻真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往往并不能同时兼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是以时效性服从真实性,坚持将基本事实核实无误以后再行刊播。如果追求新闻时效性要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那么,宁肯放弃时效性也要确保真实性,以杜绝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谬种流传。

④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新闻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记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的时效性与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想要做到倚马可待且确保短时间内所写作品达到较高水平,就必须在平时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除此没有更好的途径。

14、消息、通讯的异同

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它并不提供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不对细节进行充分展开。消息的分类:有动态消息(时效性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几种。消息的结构:

① 倒金字塔结构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体结构。导语、主要事实、次要事实、其他事实。

② 非金字塔结构:时序结构、并列结构、悬念式结构 消息文体结构特点:

① 重要信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前置 ② 允许不完整消息结构的存在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多用记叙和说明、描写 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新闻事实(通讯的对象不一定局限于人物或事件);报道(通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报道,属于新闻文体的范畴);延展性(通讯文体同属于新闻报道的消息文体相比,差别就在于他的延展性)① 内容的延展 :能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完整的演绎新闻的诸种要素,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注重形成感染力,细节、情节描写较多② 时间的延展 :时间跨度可以有所延伸 ③ 空间的延展:可以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空间可以频繁转换。④ 背景的延伸 :对有关背景可以写的相当充分

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通讯的文体特点:

① 内容的延展性

② 手法多样性: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传递新闻信息,陶冶受众情操,新闻、精神双重满足

③ 效果多层性:使人们获得丰富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 使人进而得到理性启迪

通讯文体与消息文体的比较:

共同点:① 都讲究时效性 ② 都讲究新闻真实性 ③ 都注重凸现事实的新闻 不同点:① 时效差异 :消息时效性强于通讯

② 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方式差异,记者署名标题之下(通讯),消息头之后(消息); 标题形态差异:正题【揭示主体,提出理念】+副题【交代报道对象、范围】(通讯),形态复杂,富于变化,正题明确展示新闻事实的完整句子居多(消息); 正文布局差异:消息重心前置

③ 文本容量差异: 通讯文本容量大于消息 ;

④ 文本表达差异:通讯用多种表达方式

15、怎样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吃饭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去他们家坐坐、聊聊。

②创造合适的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事先了解采访对象喜好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采访对象主要为当事人身边的人)

好处:① 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② 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记者常常用这样一种迂回战术:他们通常要去采访20-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这种采访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采访对象的亲友会用各种方式告诉采访对象,有人对他很感兴趣。因此,采访对象总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调查他,议论他,不知记者有何用心,也不知会导致什么后果。因此他终于按捺不住,反过来要找记者谈谈。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就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秘书们的地位颇为特殊。里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秘书,因为他作为美国总统,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要秘书长安排的。通过秘书,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采访对象,而且还可能获得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因为,秘书常常可以提供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

4、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②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耐心等待,见机而上)

③ 软磨硬泡

5、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采访者在转化自身角色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16、真实性对写作有什么要求:真实的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它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对事实多作的报道与事实的原貌相一致。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①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②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记者确实到过现场,对现场有过精细的观察,对现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描写。)

③ 追求细节的真实(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恰当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应当是确有其事的,确凿无疑的,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而不是由合理想象而来的。

④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数据,大致是由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由关个人提供、由记者亲自调查统计得出)

⑤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人物语言真实准确)人物确有此言(并非报道者根据写作需要杜撰而成);间接引语符合人物语言的原意;直接引语与人物的原话高度一致(关键性的词语一致,表达的意思一致,语气、语调一致)

2、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拼凑捏合。总之,新闻真实性要求报道与事实的原貌高度吻合。

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加核实。要有严谨的态度,消除隐性失实现象(A、报道真实,欲以个案撑起普遍结论 B、结果真实,原因追寻与归根不对),同时还要对消息源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和辨别。

17、怎样在报道中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① 凸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而大量的新闻事实,其新闻价值是需要记者或通讯员特别加以凸现的。

② 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前提,是记者能以慧眼识之。

③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需要对此进行突出和放大。一是以较大的篇幅详细叙述。这样做通常是与对某些局部采用简略的叙述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叙述上的强势和文字的凝聚中心。二是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在一部分新闻作品中,背景是因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新闻价值而设计的。背景的交代有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文字,但却对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和增强报道的效果。

18、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

第四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简介

新闻采访与写作

News Interviewing and Writting

课程类别: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每周4学时,共计76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紧密结合采写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识别和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采访方法和技巧,熟悉基本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具备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独立、从容地完成一些采访活动与写作任务。

授课内容:

(一)新闻与新闻报道的概念、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与新闻报道的现实重要性;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体裁;

(二)介绍新闻敏感、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概念,正确领会各术语的真正内涵,了解和把握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正确区分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报道价值,了解和掌握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三)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类型和方法,了解新闻采的地位和作用;

(四)采访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确定,采访前的准备,人际交往技巧,掌握采访中最普遍最经常使用的采访方法,如何进行深入采访及采访中对写作进行思考;

(五)各类新闻和通讯的采写。

授课方式:理论与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设备),模拟示范与课堂分析讨论、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实地采写与专题实践讲座相结合的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采用教材:尹得刚、刘海贵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书目:

1、《西方新闻采访写作》,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当代新闻写作》,尹得刚、周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新闻采访学》,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75、《高级新闻写作》,周胜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6、《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7、《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8、《电视采访学》,朱羽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9、《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0、《创造性的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1、《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莱特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2、《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刘志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考核方式:笔试(70%)平时成绩(30%)

第五篇:新闻采访学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1、新闻采访学概述

新闻学领域四大部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新闻采访学属于新闻业务分支 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公开性、连续性

2、记者的思维和意识

记者的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 记者的意识导向意识(社会效果)、市场意识(报道针对性)、竞争意识(新闻竞争)、法制意识(新闻侵权)

记者为什么需要多向思维?(1)、记者报道新闻时,需要从不同侧面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完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2)、新闻报道领域繁多,记者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用发展和变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事物(3)、客观世界不断变动发展,记者的采访思维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呈现多样性和多向性

3、记者的素质、修养与道德

记者的素质——德、识、胆、才、学 识:强烈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新闻眼”或“新闻嗅觉”,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具有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记者的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休养 记者的道德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依据: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5、新闻采访的内容——新闻

好新闻的依据准确、真实、独立和公正、同情心

6、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记者主动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

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甄别:真伪和优劣

7、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其了解事实,或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事实的人

作为事实拥有者的采访对象当事人、知情人、相关者

作为事实提供者的采访对象手中有事实,但不能顺畅提供的采访对象 ⑴思想上有种种顾虑的采访对象 原因:

a.采访对象担心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副作用;

b.采访对象本身是有争议的人物,对记者采访持不欢迎态度; c.采访对象过去曾犯过错误,担心报道后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策:

记者要摸清原因,适当改变采访计划,或寻找新的报道角度 ⑵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因初见记者比较紧张的采访对象 原因:采访者的心理障碍

对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迅速找到一种能够把双方连接起来的中介 ⑶因反感记者的举止言行而不愿交谈的采访对象

原因:记者采访前准备不足,对采访对象基本不了解,不能与采访对象产生交流与沟通 对策:记者采访前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采访准备

8、采访前的准备

临时准备的内容明确采访目的

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充实相关的新知识

拟好采访提纲,做好提问准备 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9、采访的组织与策划

新闻策划:指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采访组织与策划的必要性策划可以有效解决采编脱节问题 策划可以有效整合新闻资源 策划可以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

策划可以有效增强采编人员的精品意识 采访策划的基本类型

策划时间:即时策划、超前策划(3)

10、采访中的谈话和提问 采访中谈话的重要性说好开头话,让对方产生一见如故的亲切感

运用谈话来转折过渡,使采访张弛有度,节奏明快 运用谈话来引导采访深入进行

运用谈话为采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问题类型: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使用原则:交叉使用原则 采访中的提问角度正问、侧问、反问

11、采访中的倾听、思考和记录

全感采访:即指记者调动眼、耳、脑、手、口、鼻、舌等全部感官来进行立体采访。倾听中注意分辨重要、新鲜、有疑问之处

12、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记者以亲历的形式融入到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自然情景中去,在获得切身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采访的方法。关键词:亲历和融入 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4 体验式采访,可以做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体验式采访,可以增强媒体和记者的新闻竞争力 体验式采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体验式采访有利于新闻的改革和创新

13、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指记者为完成某些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的类型旁观式隐性采访: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秘密查看人物和事物的状态,对人物和事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的隐性采访方法

介入式隐性采访:记者根据需要,乔装打扮成某种“角色”,参与到人物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的隐性采访方法

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新闻自由权、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权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隐性采访应当确定程序正当 隐性采访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结合 保护记者的人身安全

下载《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5篇)

    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学是专门研究行为的科学.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是依据《武汉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

    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 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合集)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作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旭6008201039 天津大学生就业难:最大雇主为国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 本人讯 四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

    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