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时间:2019-05-12 04:0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第一篇: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与经历。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提出一定要求。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情合理的选择。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学生要适应而且高职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的这一要求,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能不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半工半读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真正影响。半工半读是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包含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半工‛形成的‚工作经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凸现出了半工半读教育的特点。半工半读为学生建立了工学交替的方式与过程,使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面对企业生产实际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半工半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为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拦路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成果主要内容

创新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需求结合最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但该模式必须基于不同背景条件来构建,应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面临

系的构建,构建的原则及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方法。

4.开展了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1)构建了三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在系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同步进行了方案实施试点,通过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学校品牌逐渐显现。(2)探索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实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

(二)成果创新点

1.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基本思路,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和思路。2.在三个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范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3.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二个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二分之一到企业)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到 ‚教、学、做‛一体化。

4.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

(四)成果特色 1.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见解,对构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2.具有可操作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结构体系科学、系统,兼顾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的利益,可操作性强。3.具有可示范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建议及实践经验,能够起到对其他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推广作用,具有示范性。

三、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

根据教育部2006年14、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是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即是对多年来高职教育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

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整体发展的实际,重视开展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力的推动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其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带动作用。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

总之,‚半工半读‛教学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涉及

第二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汇报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二期建设成果汇报

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在配套教材编写、电子课件制作、知识点梳理、试题库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制订新课程标准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常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订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二、归纳知识点清单

通过梳理归纳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工作过程知识;一方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一体化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建设试题库

配套的试题库已初具规模,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等多种题型,能够实现无纸化机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编写一体化教材

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职业岗位情境”,将专业基础理论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进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课教材。

五、制作电子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师生交互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合理设计教案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的的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突出教案的创新性、科学性与灵活性,以便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定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互动共振、互生新知留有余地。

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现代化”转变,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能很好地实现“培养适应企业现代技术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成果名称

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

所属类别 第一负责人 所在单位

教育教改与实践探索

周德永 寿县菱角初级中学

2014年8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的

总 结

一、教育教学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现代化的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农村课堂,转瞬间使农村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硬件和软件资源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资源以提高课堂效益,呼唤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2009年元月,在省级课题《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水平》顺利结题的基础上,我们又申报了课题《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并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我们着眼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背景下,通过中心校一级管理机构的督促、指导、共建的统筹管理模式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校本教研开展。2.如何创新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3.如何创建一个广泛而便捷的网络平台,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便捷。从而达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有效保障运行机制,使远程教育工程长效运转的目标。

二、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实践过程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这一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制作探索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如下:

(一)、准备、分析阶段

随着我县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三种渠道的资源扑面而来,来自于“天网”的卫星接受系统,来自于“地网”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的素材,以及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分发的课堂教学播放光盘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统筹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利用,显得日益紧迫。2009年4月,周德永同志提出把《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2009年5月,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同时,课题组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访谈,作好统计分析前的材料收集、准备工作。接着,参研学校的远程教育技术员把本校的农远工程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了整理,课题组对参研单位的教师信息技术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发了《中心校教师信息技术状况问卷调查表》《农远资源管理、维护、应用情况调查表》,基本摸清了参研学校教师应用农远设备、资源建设、维护能力的基本情况,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后期的教师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本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省重点研究课题,课题代码:JG09291。2010年1月12日在寿县一中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六安市规划办主任何鼎友,县规划办主任陶曙等专家对课题的开题以及研究实践进行了指导。

(二)、落实、研究阶段

1、组织培训:课题组负责人于2009年3月参加了寿县规划办举行的第一次培训会,倾听了到会专家和精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指导,感到收获很大。回来后,首先向分管领导进行了认真的汇报,然后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把县规划办陶曙主任的要求以及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传达和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细化了每个人承担的任务,使之更具体、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实施“三个一”工程:课题组教师(或自己辅导的年轻教师)每人至少要讲一节全镇性的运用远程资源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每人要写一篇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每人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管理也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的模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开始进入农村中小学,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必将打破原来结构体系的平衡,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孩子和教师来说其重要,确实成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要实现好这一目标,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转和资源的合理科学管理是前提条件。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科学的使用制度。使用前一定制定好相关的使用制度和使用记载,规范应用。还要做好教师的使用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使用,边学习边使用,逐步提高利用率。要积极探索资源的使用方法,资源传输的最佳途径。比如,上整合课时教师以网页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就可以开发一个动态的上传下载系统,既帮助教师节省了制作网页的时间,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资源管理应用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管理好、利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的节目类型、节目的内容、节目接收及节目管理利用。

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的管理利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存储管理,中小学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由远教IP接收软件接收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容量大,每月的内容都甚至成G容量的资源,因此要对接收下载的课程资源及时地进行存储管理。

保存资源的存放目录结构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要求条理清楚,目录名称简单明了,并且与接收软件的存放目录名称有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以方便查找。

保存资源的介质除了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外,还应该考虑用其他介质,因为日积月累的资源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仅用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存储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但最理想的还是用光盘刻录机将资源刻录在光盘上,这是比较经济实用的存储方法。

管理人员是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技术保障。对于有限的技术人员来说,中心校要统筹全局,合理使用,正确引导,使他们要勇于钻研,热心服务,培训学校级的管理员,鼓励他们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敢于动手,不要一遇见安装、调试中的问题,就想到去求别人,应自己先思考问题的症结,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在中心校技术管理员的指导下,亲自排除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实战经验。同时、在管理上要经常组织管理员们相互交流经验和得失。使他们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4、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

在日常的应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储存使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管理员既要接收、整理、储存资源,又要帮助做课教师调用资源。加之设备的维护,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排除,资源组合的技术等是困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难题。

为了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心校应该发挥其管理的功能,集中优势,统筹全局,协助、互补,共克难题。

①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督促、指导设备、资源的利用。

中心校做为农村学校的直接管理者,可以抽调专人,以一当十,专门从事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然后资源共享。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辖区内各校教师资源不充裕,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首先,以中心校为主,建立辖区内的资源站。做为辖区内学校教师访问的资源库。

其次,就是让资源能在辖区内学校共享的问题了。根据互联网已经在各个学校基本开通的实际条件,建立局域网,资源共享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也可以通过域名解析,让辖区内远距离的学校共享资源,如在远程资源接收计算机上下载安装“花生壳”客户端,利用这一服务建立拥有固定域名和最大自主权的互联网主机。在“花生壳”网站上注册后申请了一个免费域名。在进行计算机远程连接时,只需输入域名连接,同样可以进行远程资源的共享。

当然,中心校还可以把收集整理好的远程教育资源上传到中心校校园网的网络硬盘上,供教师下载使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样集中采集,资源共享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学校解决了资源下载、建设的难题。

②送训上门,当面指导,灵活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培训、设备维护是困扰农远工程顺利实施技术难题。设备的使用在于人。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设备硬件,而且教师的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参训者得到提高。同时,这种集体培训的代价也非常高。中心校根据辖区学校的要求灵活机动的安排送训上门。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及时的解决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播放教学光碟到课件的制作,各取所需,分层指导,共同进步。同时,上门送训的技术员在与广大教师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心得,使农远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得到积累和放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有了专业维护设备的人员做技术后盾,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怕弄坏计算机以及远程教育设备而犹豫不前了。这样踏实的技术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技术难题。远程教育设备闲置就再也没有理由了。

③转变观念,督促、管理学校切实、灵活、有效地使用共享资源。

有了方便应用资源的网络,也给中心校对学区内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以及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实时监控的系统。中心校的农远工程办公室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各个学校使用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无形中给学校的领导形成一定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促进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那种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落实到档案盒里,只为应付检查的虚假行为。

中心校作为学校的一级管理与指导的机构,要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导向作用,淡化应试教育性质的评比与检查,注重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引导。使教师能充分地认识到实施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把它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水平。

课题组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涧沟中心校校园网》平台,设置农远资源库,供辖区学校的老师选择使用。并在使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使中心校级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变得越来越种类齐全,格式丰富,教师喜爱的资源宝库。

三、教育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辛勤耕耘,积极收集整理研究过的资料,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学校也给老师们创造机会,一方面,学校组织论文评比,总结推广大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中心校准备积极向外推荐老师们的好论文,推广我们的优秀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共有10余篇优秀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其中论文《充分发挥中心校对农远工程的管理职能》获市教师“六项作品”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寿县教育信息网》上刊登。

在学的学校典型课例公开课上,课题组教师积极准备,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运用远教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展示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向全镇中小学展示。每位课题组教师都把远教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的主要内容,项目学校的管理员与中心校课题组成员经常一起研讨远程教育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成败得失,通过课题研究这种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我中心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提升。课题组成员江福军老师荣获2009年安徽省“农远新星”的称号,周德永老师荣获2010年寿县“农远新星”称号。2011年该课题荣获安徽省第八届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课题研究实践成果具体、明显。

课题组教师在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应用的实践中创新了农村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与应用的资料,而且大部分的课题材料都被上传到课题组专用的网站上,供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之用。在2012年寿县教科研成果交流会上,科研成果《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到了重点推广。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总结 本成果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课题的成果,已经通过教育部委托的鉴定机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课题鉴定。200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文件精神,由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教授牵头,北京联合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十个研究所、学院和部门、山西吕梁高等学校、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相关同志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编号I04-2)课题研究工作。在四年的研究中又补充了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ATA公司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题研究。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主,各参研单位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VOCSCUM课程获得教育部专家和高职院校同行的好评。课题的具体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八个专题研究报告、二十八个VOCSCUM专业课程解决方案、五个不同范型的单元课程解决方案、三部专著、一部课题研究文集、发表论文数十篇,配合理论研究设计推出职业资格证书一套(与信息产业部合作)、创新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十九个、开发出版教材22种。课题成果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背景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核心任务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本质原因是现行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之间存在差距。这就使课程改革成为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一些基本问题急待研究解决,否则课程改革很难深入和落实。如:

1.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面向和专业口径宽窄的本质要素问题;

2.如何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处理好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课程结构的系统化问题,即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不采用 “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后,专业课程应遵从怎样的新的系统结构。科目课程强调理论上“够用为度”、课程之间的“课程整合”后,应建立怎样的新课程体系结构;

4.掌握技术和技能教育的课程规律问题,如课程的理论模型、课程范型以及它们对课程实际教学的要求和影响;

5.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的主要区别问题;

6.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授手段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问题;

7.以提高素质为宗旨的关键能力和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型和课程设计问题;

8.关于课程开发方法的研制,如何搭建课程理论和课程教学实际应用之间的立交桥等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或实证研究层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课程是与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媒介,因此,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质量是教育质量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二、总体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简称VOCSCUM)

课题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用高等教育整体分类的理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在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适时地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全新理念,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国情,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大亮点: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模式;研制出一套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提供了运用VOCSCUM理论和方法开发的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和不同范型的单元课程;初步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学科,并同时探索了相关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就业导向,面向职业”的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并加以内涵界定和概念阐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体系,阐释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

三、理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

1.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系统性偏差的理论观点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系统性偏差表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认同度低;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提供的课程不满意,认为在学校学习期间未能获得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多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那么,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课题组认为,在高职专业名称与社会需求接轨后,产生系统性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

2.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VOCSCUM课程观

VOCSCUM课程观集中体现再就业导向上,具体表现在: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3.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概念

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它应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环节,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课程指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在VOCSCUM课程中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微观课程指教师讲授的一门课程或教师指导的一个实践教学单元。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和定义了课程观、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范型、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解决方案等十个VOCSCUM课程的基本概念。

4.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十项基本原则:

⑴ 设置专业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

⑵ 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⑶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⑷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⑸ 设计中观课程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⑹ 设计微观课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⑺ 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⑻ 评价课程的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

⑼ 保障原则——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⑽ 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等。

5.分析了职业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内涵界定

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表述为: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可分为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它们与职业关键能力相互包容,行业通用技能是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职业关键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没有职业关键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提供的坚实基础,职业特定技能不可能充分发挥,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6.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一直是延续本科的理论体系,不能摆脱

学科系统化的思想,科目课程也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组织教育内容的束缚,教学方法改革在指导思想上也是跟着本科走,没有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本成果从课程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摆脱完全学科体系、脱离职业应用实际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影响,研制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理论基础、课程观、课程范型、课程设置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初步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7.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框架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环境、框架、平台、核心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涵为:

⑴ 人才培养环境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才需求环境、生源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及产业环境。

⑵ 人才培养框架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家框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高职教育办学机构的设置、高职教育学制及与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等。

⑶ 人才培养平台是指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平台,包括支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平台、支撑实践教学的环境平台、支撑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发平台、支撑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平台以及支撑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⑷ 人才培养核心是指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突破现行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四、方法论研究成果——研制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研制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开发方法”,具体包括:

1.行业分析方法(国家或地区层面)

行业分析方法是从行业分析入手,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构建国家行业的能力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从而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行业分析包括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职业分析两个方面,行业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起点。

2.专业设置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专业设置方法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⑴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和行业分析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制(修)订工作应由国家常设的专业设置修订委员会负责,委员会的成员应由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高职专业类别原则上按行业划分兼顾学科。同时,委员会还应负责组织行业分析工作。

⑵ 地方级(省、直辖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在国家颁布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应允许地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修订国家目录,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支柱性产业形成地方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也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和经济劳动部门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制(修)订地方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⑶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学校)的专业设置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专业目录指导下,考虑本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因素、教育市场供给因素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因素的前提下,决定专业开设与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由学校的规划部门、教学指导部门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

3.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VOCSCUM课程中宏观层面的课程开发,主要是开发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设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4.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单元课程开发方法由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部分组成。课程分析是以专业及职业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行课程任务分析、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课程设计包括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及制作课件等,课程设计是单元课程开发的核心部分。课程实施的任务是根据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的结果,按照课程实施的时间进程安排、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实施课程的具体条件,形成课程实施方案。单元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单元课程开发各阶段的工作标准,包括:课程分析评价、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大纲评价、课件与教材评价、课程实施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

5.课程评价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分为国家、地区、学校三个层面的评价。目前,国家层面的评价标准体现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地区层面的评价标准应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的评价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性制定本地区的评价标准。学校层面应建立以专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评价标准,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以毕业生评价为核心的目标评价体系。各个层面的评估工作应通过专门评估机构实施评价。

五、实践研究成果

2003年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通过与部分行业企业合作,分别开发了两年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和三年制《计算机信息管理(Web数据库应用开发)专业课程

解决方案》《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等28个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开发了《程序设计基础》《服装专题设计与工艺制作》等5种不同课程范型的单元课程解决方案。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合作设计和推出面向大学生的IT类职业资格证书一套,包括CEAC—计算机软件技术项目工程师等17种“CEAC—大学生IT职业证书”。

六、专业改革实践成果

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确定位,构建职业能力系统化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第二阶段——创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固化教学改革成果;第三阶段——实施两年制VCCSCUM课程。2002年以来,课题组在北京联合大学、课题参研单位以及通过行业、企业、学会等,组织北京及全国的一些职业院校进行实践和试点,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课题主持单位建设了四个国家级高职重点专业和七个北京市级高职重点专业。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四类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中,运用了VOCSCUM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了四类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方案,并以教育部文件形式下发,开始在全国试点。

七、教材改革实践成果

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从2000年开始组织学校优秀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教材,实施单元课程的改革思想。由课题组主要成员组织的教材改革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在科目课程中加强实践、实训的比重为主题进行教材建设,主要代表作是《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教材;第二阶段是按照问题中心范型构造教材内容体系,主要代表作是“现代高职高专信息技术” 和“高职高专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系列教材;第三阶段是按照VOCSCUM方法编写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教材,代表作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近年来,主编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已达数十种,其中由高林教授与袁玫副教授主编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200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

八、课程研发机构改革实践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遵从的理念是: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方法研制为手段、以改革实践为重点、以建立机构为保障。因此,为保障课程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和改革的可持续性,课题主持单位率先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发推广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研发机构,集中优秀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编写相关教材,同时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本研究的许多实践成果就源于该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的工作模式是高质量、高效率进行课程改革的一条捷径。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03年设立,新闻采写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8年的授课历史。

在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的4年间,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课程是分别设立的。现在在校报工作的胡忠青、任自玲老师、新闻教研室的高常老师、涂涓老师、邹华华老师、叶艳芳老师、赵铭义老师先后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戴文雄老师负责中文系网站的新闻编辑工作,对学生网络新闻的采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实际上也是本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师。

从2007年9月起,根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联系紧密且实践性强的特点,中文系决定将两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并由赵铭义老师和叶艳芳老师分别担任两个新闻班的主讲教师,以不同的授课方式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使该课程初步形成了本校特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学结合是本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胡忠青老师负责编辑的《郧阳师专报》、校广播站及电视台是本专业学生长期、稳定的实践实训舞台;中文系的三刊一报及中文系网站的编采任务,主要由本专业学生承担。在校外,丹江口市电视台、十堰日报社、十堰晚报社、十堰电视台、东风汽车报、东风电视台、汉江电视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训机会。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已超过1000篇(件),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教学实绩。

现在,2003级-2005级两届学生已经毕业,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走上新闻传播或信息服务工作岗位。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良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转化为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核心技能。

二、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所面向的市场,是大众传播的中低端市场。所培养的学生,少数能进入地市级以下大众传媒,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内宣、公关及营销工作。不论是哪一类工作岗位,新闻采写都是工作中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本专业学生的生源以省内为主,外省市生源约占一半左右,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全国来看,处于中下水平。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须学习新闻理论、传播学及基础写作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新闻编辑学及其他实践课程。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各文体写作的要领与技巧,形成新闻采写的实操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共分为6大模块。第一模块:新闻选材及新闻价值理论。它解决采什么、写作什么的问题,是新闻采写的入门问题,18学时;第二模块,消息写作。它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40学时。第三模块,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修养。讲授职业修养及职业道德,12学时;第四模块,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讲

授搜集新闻信息的方法和途径,30学时;第五模块,通讯写作。24学时;第六模块,新闻采访技巧,传授新闻采访的技巧与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20学时。

本课程两个重点:消息写作、新闻采访技巧。第一个重点安排40学时,通过深入讲解,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个重点虽然安排课时较少,但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练习,也能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程两个难点:新闻价值理论、新闻采访技巧。新闻价值理论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并最终通过写作实践才能有较透彻的领悟,拟通过讨论引导学习阅读与思考;新闻采访技巧则需借助于实训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1、总体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分组实践的方法授课。由于本专业学生较多,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声势浩大的实践活动不仅不符合新闻采写的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实践方式也难于操控。因此,本课程的实践课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各组学生不仅按采写流程进行了全程训练,而且互相切磋,学到了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采用此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具体实施办法

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进度给予分组指导。对每组学生至少进行三次具体指导:选题及策划指导、访前采访方法指导、写作指导。其中策划指导及访前指导在采访活动展开前进行,写作指导在学生写完初稿之后开谈稿会,并在各组学生修改稿件之后进行总结。

3、具体教法说明

教学方法举例之一: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时,先列举已见报的三则消息的导语,请同学们指出三则消息导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修改。下面以第三则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消息3:《长江巴东段发生重大滑坡 滑坡东西长五百多米,南北宽三百二十多米》(新华社武汉10月30日电)原文导语如下:“10月29日凌晨5时至7时30分,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发生一起滑坡地质灾害。” 这则导语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事实准确。但不足之处有三点:①导语中遗漏了最重要的新闻点:长江航运被迫中断;②“凌晨5时至7时30分”,是不必要的精确,没有必要写进导语;③“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是绝大多数受众看不懂的废话。按导语写作的要求,这条导语应改为:“10月29日凌晨,长江三峡巴东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长江航运被迫中断。”

教学方法举例之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许多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采写经验对学生的采写活动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下例是讲解“新闻策划”

一节时对一个采访小组的选题策划指导。

学生选题:丹江口市全面取缔麻木车

学生策划:①写作体裁:工作通讯;②通讯主题:取缔麻木车利大于弊。主要依据:麻木车安全隐患多。③采访对象:麻木车司机、市交通局、市民、学生。④采访安排:先采访市交通局,了解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取缔麻木车前后全市交通状况的对比;其次采访麻木车司机,了解他们转岗就业的情况;然后采访市民及学生,请他们谈自己对取缔麻木车的态度。

教师提问:①你的作品写给谁看?希望达到什么传播目的?②取缔麻木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麻木车的安全隐患是不是现在才有的?③对取缔麻木车政策的来龙去脉,你们做过调查没有?武汉市早在1992年就明令取缔麻木车而屡禁不绝,原因何在?

教师建议:①写作体裁改为风貌通讯,重点描写麻木车屡禁不绝的状况。②通讯主题改为取缔麻木车大势所趋;③采访前应充分搜集文献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带着问题求答案,不要在现象层次上浪费过多精力。

教学方法举例之三:采用“在水中学游泳”的教学方法。

布置大量的实训练习,并为练习作品提供发表阵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4、考试与考核办法

本门课程的考试也作了较大改革。目前试题中理论题与实际操作题的比例大约各占50%,其中理论题建立了题库,题库求实求精,贯彻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题库中的所有题目,都在授课过程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练习。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的课堂出席率提高到90%左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比率已下降到5%左右。

考核的最终依据是学生完成的新闻作品。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策划分、采访分和写作分。考核结果计为平时成绩。

五、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请校外专家组对本课程进行评估。但从学生在校外各媒体的实习情况来看,各媒体的专业人士对学生采写能力均表示满意。

中文系新闻专业于2006年11月被评为省级重点试点专业。在2007年12月的中期检查中,本专业获得专家组的认可,获得81分分值。

本专业各届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公开发表作品在1000篇(件)以上,但校级以上的获奖作品还没有出现。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尚有待加强。

六、本课程教学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方向

本课程同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先进水平相比,在硬件配置上尚有一定差距,但就讲授内容以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该课程在国内是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教学效果比国内一流大学稍逊一筹。

根据教师队伍的变化情况,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师生比;加强实训环节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采写实践空间。

郧阳师专中文系

二零一一年八月

下载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教学改革总结 2010年初,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做好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这个大背景为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将《审计学》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单一的传统模......

    一体化课程总结

    一体化课程总结 2012年6月4日,我校成为全国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一体化”课程改革作为项目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我校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教学能......

    《文学概论》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最终定稿]

    《文学概论》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 自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郧阳师范专科学校”起,中文系就开始开设《文学概论》课程,至今已......

    汽车电器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

    汽车电器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 【摘要】在很多的专科院校中,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综合性职业技术人才,渐渐开始引入了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汽车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成果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成果总结 鸡西大学 曲卫军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是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葫芦丝巴乌吹奏法入门与提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现代教育......

    aspnet开发网上书店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总结

    《使用ASP.NET技术开发网上书店》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总结 “教”、“学”、“做”是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必经的环节,如何在 “教”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专题调研材料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徐宏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学十年课程改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