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下册《感觉世界》教案分析
七年级科学下册《感觉世界》教案分析
课题
感觉世界
(一)课 型
新授课
日 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产生的感觉。
(2)通过讨论归纳,了解皮肤的触觉、冷热觉和痛觉的功能,了解具备各种复杂感觉功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3)通过分析整个治病的过程,说出人的感觉的产生,能知道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等直观教学,培养实验、归纳的能力。
(2)通过分析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学会收集信息并能简单分析处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践、动手操作等,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酒精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学生了解喝酒驾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重点
难点分析
重点
皮肤的感觉及功能,感觉的形成。
难点
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教学准备、塑料杯、金属杯、苹果、梨、棒棒糖、纸巾
板书设计
《感觉世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赖仕来
教
学
预
设
设计意图
一、引入
长城网6月3日讯记者6月3日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获悉,23岁患者京京因骑电动车摔伤头部8小时收入神经外科,患者伤后无意识不清,有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双眼失明,头部cT显示眼睛没有受伤,其它人体的主要感觉正常。
二、新课
、感觉器官和感觉
你认为此时的京京能完成P43活动吗?
活动
1、完成p43活动并归纳
活动
2、找出金属杯中的棒棒糖和橘子
材料:塑料杯、金属杯、苹果、梨、纸巾等
2、京京治疗期间,一人独处,妈妈告诉他只可以吃金属杯中的食物和一个梨,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
两个学生戴上眼罩同时参与体验
师:你是怎么找出梨的?用什么感觉的?
生1:梨比较粗糙。用皮肤感觉的。
师:这是通过触摸来感觉粗糙程度,我们把它称为什么感觉?
生1:触觉
师:你认为皮肤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在哪里?
生1: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介绍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3、师:你是怎么区分金属杯和塑料杯的呢?
生2:金属杯比较光滑、金属杯比较冰
师:这说明手的皮肤有冷热觉。今天教室温度20摄氏度,请你来猜测金属杯和塑料杯的温度分别为多少?为什么?
引导:如果有存在着温度差,必然会发生热传递
师:看来皮肤的冷热感受器并非只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且还是感受皮肤散失或获取热量的快慢变化。
师:要测试病人额头的温度,一般用的是手的哪个部位?
说明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4、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手上皮肤有触觉、冷热觉,那我们大家也来试一试自己手上皮肤的感觉功能吧?P44活动
师:完成活动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手上的皮肤有触觉、冷热觉。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那人体其它部位的皮肤有各种感觉功能吗?
师:人体哪些部位有皮肤?
生:脸上、身上、脚上等
师:皮肤覆盖全身,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试一试:举例说明人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
生:
思考与讨论:①如果某人丧失了对冷热觉的感觉能力,这将对他的生活产生说明影响?
生:如果人丧失了对冷热的感觉能力,则他就不知道热了要少穿衣服,冷了要多穿衣服,并且不会对冷和热的刺激作出反应等。
②人如果没有痛觉,对身体是有害还是有益?为什么?
生:有害的。如果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介绍没有痛觉的人。
湖北6岁儿童患怪病无痛觉手术截手指不用全麻
师:皮肤的功能: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等。
说明皮肤的重要性。皮肤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5、该院神经外科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后在护士们的精心护理下,患者的视力逐渐恢复。
师:为什么医生在京京的大脑中做了手术,他的视力得以恢复,从中你能猜测视觉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刺激――眼――大脑形成感觉
师:除了视觉是这么形成的,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形成都是在大脑中,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大脑,比如开电瓶车、轮滑时要带好头盔。
师:讨论:为什么喝酒后不能驾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感觉的种类、功能和形成过程。请根据板书和课本内容,用大括号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
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产生的感觉
选用等重的金属杯和塑料杯得出皮肤有冷热觉,同时说明皮肤的冷热感受器并非只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且还是感受皮肤散失或获取热量的快慢变化。比较苹果和梨得出皮肤有触觉,用指尖来区分它们,说明指尖对触觉最敏感。
体验手上皮肤的感觉功能,对皮肤的感觉进行巩固
对皮肤的感觉功能进行深入,除手外,人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也有这些感觉功能
突出冷热觉和痛觉这两种感觉的重要性
通过事例进一步说明痛觉的重要性
讨论说明感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中的,通过知识迁移得出各种感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中,从而突破难点
酒精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引导学生自我构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较为简单。但学生的前概念是认为感觉的形成在感受器,如误认为嗅觉在鼻产生,视觉在眼产生,痛觉在皮肤产生,本节课要举例让学生了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如脑部受伤但皮肤完好的人,不能产生痛觉。这样学生能够构建新知。
第二篇: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3.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重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设问: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临世上,包括你也是从一个婴儿发育成长而来的。有许多同学想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有哪位同学能大概说说自己是怎样诞生的吗?并板书:第一节 新生命的诞生
2.学生简述:
3.讲述板书:我们知道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产生的。并板书:
一、精子和卵
4.读图回答:
(1)精子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2)卵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 5.小节板书:
精子和卵的细胞结构基本相同,但大小悬殊,形状不同。精子依靠长尾能灵活游动,有利于受精作用的进行。
1)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2)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卵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6.设问:你知道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吗?
7.简答:人的卵和精子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其中精子由男性生殖系统产生。卵子由女性生殖系统产生。
8.读图回答: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
9.讲解板书
睾丸:男性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共一对,阴囊中;
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背面,能够贮存和输送精子
内生殖器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分泌和贮存粘液 1.男性生殖系统
前列腺:分泌粘液
阴囊:保护阴囊和附睾
外生殖器
阴茎:有尿道,能排精
补充:睾丸在阴囊里,是两个卵圆形的灰白色器官。睾丸的背面近外侧与附睾相连,睾丸表面有一层白色坚韧的纤维组织,称白膜。白膜在睾丸的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呈放射状地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分成许多小叶。每个小叶有2~3条弯曲的小管叫曲细精管。曲细精管汇合成较短的直细管,然后进入纵隔,形成睾丸网,经输出小管与附睾相连。
曲细精管是精子形成的部位,管内的精细胞成熟以后,就成为精子。在曲细精管之间散布着零星的细胞群,称为间质细胞,他们能够产生雄性激素。雄性激素有促进生殖器官正常发育和男性第二性征出现的作用。
精子长约60微米,靠尾部摆动向前运动。精子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在弱碱溶液中活动力强;在弱酸性的溶液中活动停止,甚至死亡。精液是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所分泌的液体和精子的混合物,每次排出的精液量约为2~5毫升,每毫升中的精子约有一亿个。
卵巢:女性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共一对,位于盆
腔内子宫的两侧;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2.女性生殖系统
阴道:月经流出和胎儿产生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10.课堂小节:略 11.课后作业: 12.课后小节反思: 备注
第二课时
1.复习: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略 教学过程 2.提问:
1)卵细胞在哪里出的?2)受精地点在哪里? 3.讲解板书:
三、受精: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过程。
1.卵细胞由卵巢排出;精子和卵在输卵管中结合。由输卵管进入子宫。4.读图:图3-10 受精过程和图3-11 受精及受精卵植入子宫的过程 5.讲解板书:
2.接近卵了精子有很多个,能钻入卵的精子仅有1个;最终精子和卵形成了受精卵。
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怀孕初期,有的妇女会出现呕吐、厌食、晕眩等现象。
6.设问:你知道避孕的措施有哪些吗?你了解避孕吗? 7.讲述:
男性使用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女性放环;注意进行必要的性道德教育。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
8.读图:图3-12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9.讲解板书:
二、胚胎的发育
1)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和废物排出的途径。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全部由母体供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母体排出体外。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联系;胎盘中有丰富的血管;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脐带和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排出体外。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2)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胚胎(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3)胚胎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10.讨论: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
11.讲解:药品可以从母亲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母亲可以承受药品的毒副作用。但由于胎儿幼嫩,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就可能承受不了这些药品的毒副作用而影响发育,甚至致畸、致死。同样,如果孕妇有嗜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如嗜酒的母亲可能产下患有酒精综合症的婴儿。这类婴儿由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受酒精的毒害,今后就可能智力低下。吸毒的母亲生下的婴儿,甚至可以染上毒瘾。
12.读图设问: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如何? 13.讲述:人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14.讲述板书:
三、分娩与养育:
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儿的胎儿叫婴儿。15.讨论: 1)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可能会死亡。这一声哭对婴儿起什么作用?
2)婴儿的脐带剪断后,形成的疤痕叫什么?
3)婴儿出生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在父母的精心照顾和保护下,才能生存。你认为父母对婴儿的照顾和保护,主要有哪些方面? 16.解答:
1)刚生下的婴儿中常含有羊水,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大哭时会吐出羊水,并能使婴儿的肺部充足空气(因为要出声大哭必须先深呼吸),从而启动呼吸运动,否则,婴儿会窒息死亡。如果出生时没有哭的话,护士还会用手拍打婴儿脚底等部位使婴儿啼哭。
2)是人体腹部的肚脐。
3)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母乳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婴儿。此外,在较长的时间内,婴幼儿在生活和教育上还都要依赖父母,即使到了青少年期,还需父母教导他们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在社会中成长直至独立生活。禁止近亲结婚、禁止有遗传病患者的男女双方结婚生育。远离不健康生活;保护良好的精神生活;注意营养膳食的合理搭配。
17.阅读:试管婴儿。
18.本节总结:了解婴儿的分娩过程 20.课后作业:
我国一方面实施计划生育,另一方面却在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帮助不能生育者来实现生育的梦想,它们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
21.课后小节反思: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以学生为主导。
第二节 走向成熟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
2.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生理变化。3.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教学过程 备注
1.讲述: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长成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人体发育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即胚胎发育;一是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即胚后发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人体发育,通常是指从婴儿出生发育到成年人的阶段。那么你和你的同学在最近一二年是不是属于发育过程呢?此时你和你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并板书:第三节 走向成熟 2.读图设问:一个人发育成为成人,想想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你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迅速生长的时期,他们有什么特点?
3.讲解板书:
1.生命周期:胚胎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衰老期。2.两个迅速生长的时期:幼儿期和青春期。4.过渡板书:
二、青春期的发育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女孩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5.思考讨论:你认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性和女性在外形上有哪些变化和区别?
6.学生回答: 1)身高: 2)体重: 3)胡须、腋毛、阴毛 4)声调 5)乳房
7.讲述:城市男女生身高和体重的平均值曲线;从大哥哥和大姐姐比较。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身高生长突增。身高增长快,主要是由于下肢骨的增长。体重显著增加,是由于骨胳和肌肉的迅速增长,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生长的结果。
8.总结板书:
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即在青春期男性和女性在外表上出现的不同变化。
9.提问:请根据所列的表格,对照一下,你是否进入青春期了?并讲述表中哪些是第二性征?
10.讲解:略
11.过渡设问:进入青春期除了身体外表的变化外,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虽然我们从小就有一套生殖器官,但是不是一直就有生殖功能呢?怎么知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了没有呢?
12.学生简答:略
13.讲解板书:3.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女性:月经;男性:遗精。女性的卵巢发育加快,重量增加,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并且开始出现月经。女性月经大约每一个月有一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在11至17岁。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约28至30天。男性的睾丸体积开始增大,重量增加,内部结构逐渐发育完善,能够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并且开始出现遗精。遗精是指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的现象。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14.设问:除了这些特征外,还有哪些表现了青春期的变化?
15.讲述板书:4.内脏器官功能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
16.讨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速度很快。你知道应注意些什么吗?并板书:
三、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17.简答板书:
1)保证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方面。保证全面、丰富的营养;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书、写字、坐、立、行、走等各种姿势必须端正,预防脊柱变形和近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长腋毛和阴毛、女孩乳房发育、男孩长胡须等第二性征的出现,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每个人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和情况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要议论甚至取笑别人在青春期的变化,更不要出现束胸、拔胡须和体毛等行为。
3)注意培养自制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控能力较弱。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尤其对毒品、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之类的诱惑,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18.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毒品、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危害。
19.课后作业:简述男女青春期的变化
20.课后小节反思:教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所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2.理解生命周期与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
3.知道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人、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教学难点:对生命周期的循环、生命代代相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课:你知道一只蝴蝶能活多久吗?一只海龟又能活多少年呢?(一只蝴蝶活不到1年,只有几个月,一只海龟能活上百年,据说能活175年。)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动物不会灭绝呢?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并板书: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2.读图:P3-1 不同生长时期的人。你能排序吗? 3.排序板书:
一、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1.人的生命周期:
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4.填写:图3-2 人的生命周期
5.讨论: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的? 6思考回答:
精子 受精卵→婴儿→幼儿→儿童→青春→中年→老年→老年 卵子
7.讲述过渡:与人一样,各种动物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运动和延续生命的方式。那么它们与人有没有共同点呢?又有哪些差异呢?我们知道青蛙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能听到田野里青蛙悠扬的鸣叫声。如果你到池塘边去观察,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生长时期的蛙。
8.展图提问:P82 图3-3 不同生长时期的蛙,填出不同生长时期的蛙的名称。并填写青蛙的生长发育顺序
9.小节板书:2.青蛙的生命周期
1)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体→成蛙
10.比较:在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你知道吗? 11.讲解板书: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蚪 水中 尾 游泳 鳃
成蛙 水和陆地 四肢 跳跃和游泳 肺和皮肤
补充:1)青蛙在冬眠时才用皮肤呼吸。
2)青蛙是雌雄异体的,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进行。3)四肢出现的顺序是先长后肢,再长前肢。
12.讲解板书:3.变态: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生活和形态结构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又如昆虫。
13.过渡:我们从每年的新闻联播得知:每年的夏季,特别是西北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蝗灾。在我们的周围也能发现蝗虫,它生长在荒草地或庄稼地里,冬季你还可以地土里挖掘到蝗虫的卵块。雌蝗虫每次产到向阳处 受精卵有几十颗。并板书:3.蝗虫的生命周期
14.展示:图3-4 不同生长时期的蝗虫
1)卵→幼虫(若虫是蝗虫的幼虫。它们要经过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成虫
2)其他例子:蟋蟀、蝼蛄
15.思考:蝴蝶是怎样生长发育的?请绘出一幅表示蝴蝶生长发育过程图。16.学生思考绘图:
17.讲解板书:4.蝴蝶的生命周期 1)卵→幼虫→蛹期→成虫
2)在科学上,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没有经过蛹期的发育过程,叫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蟋蟀、蝼蛄;在幼虫发育成成虫需要经过蛹期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蚕。
3)其他例子:蚊子、苍蝇、蚕 18.思考:
1)人、青蛙和蝗虫的一生都要经历哪些阶段? 2)为什么动物的种类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
19.讲解板书:5.生命周期的构成: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阶段 1)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阶段的共同性。
2)构成动物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指人、青蛙、蝗虫、一生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体。否则,就不能使生命周期周而复始地进行,就不能使种族延续。
20.设问:同一种生物的寿命一样吗?为什么?
21.回答板书:6.寿命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气候、食物、敌害等
不一样,因为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会有较大的影响。如,剑竹大批枯死,会引起大熊猫大量死亡;水域污染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环境,22.讨论:请举一些生活环境变化而影响动物寿命的例子。23.列举: 1)草地被大量破坏,牛、马等大量死亡; 2)森林被大量砍伐,老虎大量消失 24.课后作业:课堂作业本
25.课后小节反思:让学生对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思考,加以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2.了解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3.知道人衰老的实质和死亡的标志。
4.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增强尊老的意识。教学重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难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什么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何意义? 而新个体是通过生命周期的哪个生长时期产生的?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一样吗?
2.学生回答:
3.讲述:动物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新个体是通过动物的生殖产生的。成年个体在死亡前,能产生新的个体,以保证种族的延续。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相关知识,并板书:第三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4.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的生命周期,你在课本图中试着填出人的生殖过程。
5.回忆回答: 男性 精子
受精卵 新生命 女性 卵 受精
6.讲述板书:
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有性生殖: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7.展示设问:
1)下面这些动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吗? 2)这些动物的有性生殖有什么不同? 8.讨论回答:学生看图,小组讨论、交流,对这6类动物进行分析,根据有性生殖的特点进行判断,认为都能进行有性生殖,学生根据经验,通过观察、讨论,认为:哺乳类是胎生,其它是卵生;鱼类和两栖类是体外受精,其它是体内受精。
9.讲解板书: 1)受精方式:鱼类和两栖类是体外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是体内受精。
10.思考讨论:1)
不同种类的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也不一样。卵生和胎生是两种主要胚胎发育方式,它们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13.学生思考:观察图,联系生活、学生得出动物的胚胎发育的不同点:发育场所和营养来源,并分别说出具体的区别。
14.讲解板书:2)动物的胚胎发育: 方式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卵生 母体体外 卵中的卵黄
胎生 母体子宫内 母体供给
卵胎生 母体体内 卵中的卵黄
15.提问:你能举出常见的一些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吗? 16.学生举例:胎生有猫、狗等,卵生有鸡、鸟、鱼等。
17.补充: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方式的具体表现,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动物如鲨鱼、蝮蛇等。
18.展示:投影放在培养皿里的打开的新鲜鸡蛋,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卵生动物的卵很大
19.讨论:
1)卵生动物的卵比胎生动物的卵要大得多,这对胚胎发育有什么意义? 2)胎生和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有什么意义?说说理由.20.思考回答:卵生动物的卵大为胚胎发育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而胎生和哺乳使动物的成活率要高,在母体里安全、温暖、营养有保障等。
21.展示提问: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和图片 22.得出结论:变形虫是分裂生殖;水螅是出芽生殖。芽体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可以长成新个体。
23.思考讨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24.学生比较:比较发现都是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没有涉及到精子和卵的受精过程,确认这种生殖方式与有性生殖是不同的
25.归纳板书:2.无性生殖:像变形虫和水螅那样,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26.小节:动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你能整理出,完成课本中框架图吗? 27.过渡学习: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衰老死亡。衰老的实质和死亡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8.学生自学:
29结论板书:
二、衰老和死亡
1.衰老的实质: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2.死亡的标志是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0.讨论:
1)人的衰老有哪些表现?延缓衰老有哪些方法? 2)我们能为老人做些什么?
31.讨论回答:略。答案丰富、多角度地来说明该社会问题;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增强尊老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32.小节:关怀老人,使他们平安、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也是我们年轻人的义务。
33.课堂练习:
1)蚯蚓被截成两段后,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两条蚯蚓。这是分裂生殖吗?为什么?(不是,是再生现象)
2)有人说,青蛙在繁殖时期,雌蛙和雄蛙有抱对现象,所以青蛙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3)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和胚胎营养来源。34.课后作业:
说出:鸡、狗、鳖、蛇、鲸的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和胚胎营养来源。35.课后小节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学习。
第四节 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探究种子成分实验 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认识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然后提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关于观察菜豆种子的实验。
①分发给学生干燥的、浸软的和刚萌发的(胚根刚钻出种皮)的菜豆种子各一粒。学生往往因种子小且常见,只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种子结构的细心观察,教师应指出要进行探索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不能急于一刀切开无目标的先睹为快。
②通过观察刚萌发的菜豆种子,发现种子的外面包着一层种皮;再观察浸软的种子种皮上的细小结构及作用,其中种孔的观察较困难,可以让学生用力捏一下泡透的种子,注意观察种脐附近的现象——有水流出,水流出处即种孔;然后剥下种皮,感觉种皮的坚韧性,理解其功能。
③观察菜豆种子的胚: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否则易将两片子叶掰断),指导学生认识两个豆瓣即两片子叶,肥厚,储存营养物质。提醒学生动作要轻,用放大镜观察两个豆瓣的连接部分,已钻出种皮的一端是胚根,另一端有两片幼叶的是胚芽,中间连结胚根及胚芽的是胚轴。用镊子夹住胚根并轻轻抬起,观察清楚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明确与子叶相连的部分是胚轴,为以后种子萌发时子叶通过胚轴输送营养物质给胚根、胚芽打下基础。然后讲述胚各部分的作用。最后总结菜豆种子的结构。
6.学生实验:关于观察玉米种子的实验。
①在解剖种子时,正确掌握解剖的切面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用种子的模型或挂图讲清什么是横切面和纵切面,这对以后的生物课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②分发玉米种子后,讲清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即其果皮和种皮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应细心观察。
③学生按课本第102页图的提示,沿着隆起的一侧切开种子。选与挂图一致的那半粒种子,以利于学生结合挂图进行观察。在切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在果皮和种皮之内。呈蓝色的部分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淀粉是其中的一种,遇碘变蓝,所以胚乳呈蓝色);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用放大镜观察,还可以用解剖针轻轻地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这片子叶紧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所以不储存营养物质。玉米子叶的观察是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以自制一张剪贴图来讲胚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有的玉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图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结构图剪下来,并把子叶与胚根、胚芽之间的连线剪开,仅让子叶与胚轴相连。再将这张图贴在原挂图的胚部,使子叶与胚根、胚芽的边缘游离,教学时用手掀开即可),或设计CAI课件(在玉米种子结构上各部分可各自闪动,利于学生识别。还可以去掉胚根和胚芽,显示胚轴与子叶相连及子叶的位置。最后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让学生对照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种子,并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种子结构的完整概念。有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杮等
1)根据有无胚乳
无胚乳种子:菜豆、棉、黄瓜、花生等
单子叶种子: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大蒜、韭菜
2)根据子叶数目
双子叶种子:菜豆、棉、黄瓜、花生、橘、苹果等 3)有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里。
注意:不要认为:凡是双子叶植物种子都是无胚乳种子,凡是单子叶植物种子都是有胚乳种子。如杮、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但它的种子却是有胚乳的。慈菇是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却是无胚乳的。
11.思考:
1)蚕豆等豆类种子的哪部分结构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子叶)2)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种子的哪部分结构加工而成的?(胚乳)3)菜豆种子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有没有胚乳? 12.学生解答:略。13.课后作业:
1)怎么证明小麦种子的成分?关于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①教师要抓住“探究”二字做文章,善于设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实验时,都要讲清实验的方法,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讲清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要求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教师要善于解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上来。通过此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②探究种子中的水分:“干燥的种子还有水吗?”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教师应演示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这样一来,即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实验中要让学生注意原来干燥的试管内壁上方、靠近管口、温度稍低的地方,出现了什么现象?试管内壁上出现的水珠是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水分来自干燥的种子内部”由此作出“水分是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③“种子能燃烧吗?”“种子燃烧后还会有剩余的物质吗?”“剩下不能燃烧的物质是什么?”学生烧小麦种子时,观察有哪些现象出现——先变黑,然后燃烧起来,最后变成灰白色的灰,不再燃烧。将灰白色的灰与课前准备好的无机盐做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无机盐是种子的一种成分。”然后告诉学生,种子中不能燃烧,不含碳的物质叫无机物,水和无机盐符合无机物的概念吗?最后得出:水和无机盐是无机物。
④“种子中能燃烧的物质是什么?”在指导学生做洗面团的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澄清的水变成乳白色的浑浊液,滴碘液后变蓝。分析现象时,告诉学生淀粉的特性——遇碘液变蓝,然后引导学生逆向推理:乳白色浑浊液遇碘变蓝说明其中含淀粉,淀粉来自面团,面团来自小麦种子,所以实验结论是淀粉是小麦种子的一种成分。
⑤“洗面团后纱布里剩下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观察这种物质的特点:黄白色胶粘的物质(即俗称的面筋)。教师演示实验:将一组的胶粘物质放在培养皿中,滴入2—3滴浓硝酸,原来的胶粘物质变成深黄色。然后告诉学生,遇浓硝酸变成黄色是蛋白质的特性之一,也是用来验证蛋白质存在的方法之一。指导学生得出结论:这种胶粘的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种子的一种成分。
⑥“为什么花生、大豆可以榨油?”让学生将烘烤后的小麦(或花生)种子的胚切下,放在白纸上挤压,观察白纸上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脂肪也是种子的一种成分。然后总结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能燃烧,都含有碳,所以都属于有机物。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找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本质区别——是否含有碳,是否能燃烧;归纳总结小麦种子的成分。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相同点 种皮
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
不同点 只有种皮
种皮和果皮愈合在一起
二片子叶 一片子叶 无胚乳 有胚乳
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里 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0粒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设计实验讨论提纲。问题的提出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全班分成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春天播种容易成活?
20.课后小节反思:对这两种植物种子进行区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论据是什么?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提供养料的是什么? 3)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2.讲述:种子萌发的指标主要是指温度指标和含水量指标。所谓温度指标是指作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致死温度和积温等。主要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各种温度指标小麦是耐寒作物,分布在南纬40度到北纬60度的广大地区,其发芽温度为4~5度,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度,小麦分春性和冬性两种主要类型,冬性小麦在幼苗期需通过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始幼穗发育,这个过程称为春化阶段。不同类型品种的春化条件不同:强冬性,0~3度、40~50天;冬性,0~7度、30~50天;弱冬性,0~7度、15~40天。玉米是喜温作物,栽培界线是夏季平均气温在19度以上或夏季平均夜温在12度以上的地区。种子萌发的适温在12度以上,发芽的下限温度为7度。水稻是喜温作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温带地区。大多数水稻品种发芽温度在10度以上;开始生长的温度,粳稻在12度以上,籼稻在14度以上;苗期的适温为20~32度;抽穗开花期对温度最敏感,对粳稻若日平均气温小于20度达3天以上,籼稻日平均气温小于22度达2~3天以上时,或者日最高气温大于35~37度达2~3天以上时,均会使花粉败育,受精受阻,不实率增加。棉花是喜温喜光耐旱作物,温度15度时棉花种子需12~15天才能发芽,在20度时则只需6天。棉花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度,超过40度时生长速度下降,最低气温下降到0~2度时叶片受冻,-1度时死亡。水分指标反映农田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指标,常用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占拱干土重的百分数)和蒸散量来表示。一般划分为过干、适宜、过湿三个等级。土壤相对湿度为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大多数旱地作物的适宜水分指标为土壤相对湿度60~80%。作物不同发育期对水分要求不同,一般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对水分最为敏感,称为水分临界期,此期的适宜水分指标,土壤相对湿度一般为70~80%。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根据土壤水分的多寡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程度,可确定作物旱害或湿害的指标,由于土壤湿度随时间和空间而迅速变化,因此对大范围的和较长时段的农田水分状况,通常不用土壤湿度来表征,而用影响农田水分收支的降水、蒸发、径梳、下渗等表示。作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致死温度和积温等所以,叶芽将来可能发育成枝或叶。
12.读图回答:你能从图上分析出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关系吗? 13.讲解板书:
3.关系:顶芽的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15.课后作业:
怎么使树木长得高大笔直呢?
16.课后小节反思:对植物的芽发育进行详细讲解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花的基本结构,知道各部分的功能,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通过解剖、观察和探究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花的基本结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解剖、探究花基本结构的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群花。(多媒体展示多彩的群花图)2.提问:花对人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供观赏,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那对其本身来说有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1)由外向内正确的解剖步骤;(2)避免对花造成破坏,保存好各个结构以备用;(3)相临3位同学一组,边实验、边讨论,共同完成。花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雄蕊和雌蕊,因为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其他同学作以必要的纠正或补充)一只害虫吃掉一朵花的雌蕊这朵花还能不能发育为果实?为什么? 不能发育为果实了。因为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来的,这朵花的子房没有了,不能发育为果实了。
14.讲解板书:一年生的植物在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就会死亡。它们的生命周期大约只有一年。多年生的植物经过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后,来年或多年后还会开花结果,其生命周期可达几年,甚至千年,但最终也会死亡。植物的种族就在这种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不断地得以延续。
15.思考:植物的生命周期与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16.讨论回答:植物与动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说明生命周期是一切生物生命运动的共同轨迹,是生命延续的基础。
17.课后作业:
请设计一个实验,研究花生果实形成的条件。
问题:
。(1)假设:
。(2)实验设计:
。(3)预期结果:
。18.课后小节反思:让学生对植物生长周期有充分的了解。
第五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2.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3.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的关系
4.知道植物主要的无性生殖方式及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大致过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出示讲述:先出示几朵不同的花。讲述:春天来了,许多植物会开出鲜艳的花,大自然会出现繁花似锦的美丽我景色。如果你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花,就会发现这些花不但千姿百态,而且还在悄悄在发生着变化。2.提问讨论: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花会发生什么变化?
3.讨论回答:
开花时,容易看到的现象是萼片和花瓣渐渐张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不容易看到的变化是雄蕊伸长,花药裂开;与此同时多数植物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黏液。
4.讲述板书:
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传粉:雄蕊中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植物开花时,发生的这些变化都在为传粉作准备。我们把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5.读图回答:读图3-47 棉花和豌豆花的传粉方式,总结出花的传粉有哪几种情况。
6.小结板书:2.传粉的方式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芝麻等都是自花传粉植物从生物学意义来讲,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更进化,因为自花传粉时,雌雄两方的生殖细胞处于同一环境条件,它们的遗传性差异较小,连续自花传粉,可使后代的生活力逐渐衰退。自然界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自花传粉的植物,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理的适应现象,是与繁殖后代有关系的。当环境条件不适于异花传粉时,植物通过自花传粉就可以完成生殖过程。其实自然界里没有一种植物是绝对进行自花传粉的。在它们中间总有很少一部分个体在进行着异花传粉,这些比例很少的异花传粉的后代,对野生植物而言,足以维持物种的延续。再则,自花传粉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能避免花粉受雨水的淋湿和昆虫的吞食,并且自花传粉植物具有稳定的特性植物进行异花传粉时,一定要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把花粉传播到其它花的柱头上。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力、昆虫、鸟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适应昆虫传粉的虫媒花一般具有鲜艳美丽的花被,芳香的气味和有蜜腺分泌的蜜汁。此外,虫媒花的花粉体积较大,表面粗糙突起,有的甚至粘着成块,易附着在昆虫身上,利于携带。风媒花的花被不显著,没有鲜艳的颜色,或不具花被,没有香气和蜜腺。它们的花粉光滑、干燥而轻,便于被风吹送,花粉的量多,更多地保证了传粉的机会。有些风媒植物的雄花序长而倒悬,微风吹拂,动摇不已,所含花粉任风吹送;有些风媒植物的花在植株放叶前或放叶的同时开放,这样由于阻碍较少而利于花粉的传送;禾本科植物雄蕊的花丝比较长,花药悬垂花外,随风摇曳,散布花粉。所有这些摆动的花序和花药都是风媒植物对风媒传粉的一种适应。同时,风媒花的雌蕊为增加接受花粉的机会,一般是柱头扩展非常显著突出,如稻的羽状柱头借助鸟类传送花粉的方式称为鸟媒。全世界大约有两千种鸟起传粉作用,最重要的传粉鸟有:蜂鸟、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食蜜鸟和具刷状舌的鹦鹉。传粉鸟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南半球的传粉鸟和鸟媒植物都比北半球丰富。如蜂鸟以及某些传粉的黄鹂分布于美洲大陆;蜜鸟分布于热带美洲;太阳鸟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几种传粉的鹦鹉分布在澳大利亚;食蜜鸟分布于南非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鸟媒植物的花和传粉鸟具有很特殊的共同适应性变化。典型的鸟媒植物的花,花冠较坚实,能经受一定程度的碰撞,花瓣合生或靠合成管状,花冠的长度及开口的形状(通常二唇形)与传粉鸟的喙及头部形状相吻合;花蜜的分泌量大;花药是固定的,不能转动;花朵着生的位置比较显眼;花色多为最能引诱鸟类的红色或橙色;花期长,白天开放传粉鸟的体型较小,如蜂鸟只有蜜蜂那么大,嘴细长呈管状,舌能自由伸缩,多偏爱红色,对气味不敏感,以植物的花粉、花蜜及一些小昆虫为食。除蜂鸟为翱悬式取食外,其它传粉鸟都是停栖在枝条上取食鸟类传粉的植物很多,无特定专一性,只有啄花鸟、太阳鸟似乎对桑寄生更偏爱。鸟媒是含羞草科植物最常见的传粉方式。据资料记载,在我国有十几种鸟类参与花的传粉。如在我国海南岛,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不仅为热带森林或灌丛中许多植物传粉,也为栽培的椰树、油棕、荔枝、芒果、腰果等植物传粉雄性、雌性生殖细胞分别位于哪里?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位于花粉中,雌性生殖细胞位于胚珠中。指来自花粉管的两个精子,一个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如果亲本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数目为2个单位2n——则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数目为n+n=2n,受精极核中遗传物质的数目为n+n+n=3n。)
首先,说明一朵花在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将继续发育。
第二,在自画的雌蕊结构的板图处、在图注的相应位置上,边解释子房内各结构发育情况边注明结构名称。
第三,注意与前面讲的种子结构相呼应,说明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在这之前,可以先启发学生回答:种皮、胚、胚乳是前面讲过的哪个器官的结构?当学生答出是种子时,教师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举些日常食用农产品,让学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特别是有些果实,它的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像米和小麦,它们的种子也叫果实。
最后说明:果皮和种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实的基本结构,所谓被子植物,就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对种子是有保护作用的。
21提问:你知道一个桃子里只有一粒种子,而一个西瓜里有很多种子。为什么同是一个果实,为什么种子的数量会不同呢? 22.讲解:在被子植物的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受精后,形成一粒种子;有的有多个胚珠,受精后,可以形成多粒种子。
23.思考:在浙江省,一些经济作物如油菜、柑橘等,在开花时节,常因遭遇连续降雨而造成减产。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怎么办?
讨论: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天气连续下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殖会有什么影响?说说其原因。怎么办?
A、植物无法在雨中开花 B、雨天植物的果实发育成不良 C、长时期阴雨,光合作用减弱 D、传粉过程受到影响 24.讲解板书:5.人工授粉
在被子植物的繁殖过程中,传粉十分重要,如果在开花期间因各种原因使传粉受阻,往往会造成植物开花不结果。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方法给农作物传授花粉,这就是人工授粉。结合图3-53讲解。
25.思考: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说说人们利用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情况。
26.学生叙述:略
27.讲述:我国栽种水稻情况。增强学生爱国情感。28.培养情感:学生珍惜粮食。29.课堂练习:
1)花粉从A处散出,落到B上的过程叫传粉,则A、B分别是指()A、花药和柱头 B、子房和柱头 C、柱头和花柱 D、花药和子房
2)板栗外面褐色面坚硬的壳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所以一颗板栗就是()A、一粒种子 B、一个果实 C、果皮和胚 D、胚
3)一个豌豆荚中有5粒豌豆,那么形成这个豆荚的胚珠和子房数分别是()A、10个、5个 B、5个、1个 C、10个、2个 D、5个、5个
4)“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谜语中的“麻屋子”、“红帐子”和“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30.课后作业:
列举日常食用农产品,并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 31.课后小节反思: 让学生明确传粉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言复习: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回答: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2.讲述: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前面就已经学习了动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那么你能列举出几种动物的生殖方式吗?
3.学生列举:
4.提问:前面所学的被子的植物生殖方式属于什么生殖?为什么?而像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蘚等植物的生殖方式和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相同吗?为什么? 5.简答板书:
二、植物的无性生殖1.孢子生殖:注意讲解生殖过程,结合P114的图3-54
被子植物是属于有性生殖,因为在它的生殖过程中,出现了开花、产生了种子,所以是有性生殖。而其他植物因为没有开花,没有产生种子,所以是无性生殖,它们是用孢子进行繁殖的。
6.提问:由些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
7.讲述板书:2.营养繁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接下来,我们一一讲述。
8.自学回答:植物的营养繁殖。1)什么是分根现象?哪些植物可以利用分根进行繁殖呢?
2)什么是压条现象?哪些植物可以利用压条进行繁殖呢? 3)什么是扦插现象?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扦插进行繁殖呢? 4)什么是嫁接现象?哪些植物可以利用嫁接进行繁殖呢? 9.讲解板书:
1)分根:把丛生茎各自的根分开,进行繁殖的现象。如夹竹桃、腊梅等灌木。
2)压条:把较长的枝条埋在土里待长出根后,再把枝条与母体截断,进行繁殖的现象。如桑、夹竹桃等。
3)扦插:把植物上带芽的枝段剪断插入土中进行繁殖的现象。如月季、柳树、葡萄等。4)嫁接:利用一种果树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贴,从而进行繁殖的现象。如橘、桃等果树。
强调:嫁接优势在于结合植物的优点;一定要注意要将形成层紧贴。10.讲解应用:用人工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在农业生产、花卉栽培中应用很广,你们想学会其中的一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扦插法繁殖菊花,让大家亲自做一做。(出示扦插法繁殖菊花的过程图)
①从—株菊花植株上剪下一根枝条,剪掉枝条下部的叶,只留上部的两片叶和顶芽。
②在花盆里放好土,适量浇水,在土中挖一个洞,把经过修剪的菊花枝条的下部插进土里。
③把扦插好的菊花用塑料袋罩上,放在不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④2~3天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适量浇水。待新扦插的菊花生根之后,把罩的塑料袋拿去,放到阳光下。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有芽眼吗?
在种植菊花和芦荟的时候,一棵植株常常会变成一丛。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你会把它们分成很多棵吗?
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吗?这些植物是否也能进行有性生殖?
参考答案: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关键。芽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芽合成生长素旺盛;不仅促进植株生长,也使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这也是繁殖成功的前提。没有芽的马铃薯小块,在土壤中会很快腐烂,很难实现繁殖的目的。
在种植菊花和芦荟的时候,一棵植株常常会变成一丛。这是因为它们的萌孽能力较强。可以将它们分株繁殖。
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白薯是先育秧,然后再扦插。蒜、姜、藕、荸荠、芋头等也可以用地下茎繁殖。山药不仅可用根状茎繁殖,还可用叶腋生长的“零余子”(珠芽)繁殖。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10.课后作业:列举营养繁殖,并描述 11.教学反思: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
第6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对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不再注重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但在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地区分细菌和真菌。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可形成一个菌落,通过菌落的数目可知单位面积内细菌或真菌的数量。因此,通过菌落的数量,可知各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本节内容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以及菌落的有关知识并制订探究方案;第2课时主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展示与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 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 “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提问:(1)什么是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 类别 大小
形态特点
颜色
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
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什么是菌落?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3. 实验中,你采集细菌或真菌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学生略作准备,完成老师的提问。
过渡: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推进新课〗
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按照抽签顺序,有秩序地发表演讲,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报告和探究
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质疑补充。
展示一:我们探究的问题是“手上有没有细菌或真菌”。我们小组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用无菌棉棒擦手心,轻轻涂抹,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一直处密封状态
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争相预测结果,教师指定一人予以解答:学校花园里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必需的基本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细菌和真菌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各学习小组推选本组的代表进行班内展示,效果显著。不同的小组展示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其中一个小组让同学们预测其实验结果,再和自己的实验相对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这应该是本节的一个亮点。絮状或蜘蛛状呈现不同的颜色 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宏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充分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探究方案的设计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探究方案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感觉世界
第1课时 嗅觉和味觉
【学习目标】:1.认识目标: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情感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皮肤感觉的特点。
【学习重点】:人体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皮肤感觉的特点。【学习难点】:皮肤感觉的特点。【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
感受器官:像人的眼、耳、鼻能对周围世界产生感觉的器官叫人的感觉器官。阅读课本图1-1 思考:
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他(她)是靠什么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1、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_______,传入_____________,产生各种不同的________,形成感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2、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觉和________等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讨论:
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相同吗?
小明为什么要戴耳机欣赏音乐?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活动:(1)两个同学一组,其中一个闭上眼睛,另一个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请他说出所触摸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以及粗糙还是光滑。
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支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手背、手臂、手指处,观察哪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讨论1:这个活动说明皮肤有哪些功能?
皮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功能。讨论2:
1、如果用铅笔重重地扎手背,感觉如何?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手上触觉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对冷热感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如果某人丧失了对冷热的感觉能力,这将对他(她)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抚摸一般用手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 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因为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图中是用嗅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
人的感觉和皮肤的感觉 【学习目标】
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的特点。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学习重点】:嗅觉、味觉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和味觉的特点。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今天是小刚同学的生日,同学们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特地买来一只蛋糕。当打开盒子时,大家马上就感觉到新鲜蛋糕的香味。假如你在这样的场合,你是如何感觉到这种香味的呢?这种属于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鼻和嗅觉
课本图1-3,用鼻子闻蛋糕的香味,说说嗅觉是如何形成的。1.嗅觉的形成
环境中物质的香味通过___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_________,从而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实验探究
分组:每组桌面上分别放有盛有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的4只棕色小玻璃瓶,进行辨别。
每个人的嗅觉敏感程度是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小孩的嗅觉比大人的要_________,随着年龄的增加,嗅觉会逐渐___________。
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______________。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也会产生___________。你能举例说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产生疲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
二、舌和味觉
1.舌上有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观察:每位同学准备一面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尖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跟其他同学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说一说舌头表面的形态特征。
2.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
这些小凸点叫舌乳头,舌乳头内藏有_______。味蕾内有许多__________,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3.舌头表面约有一万个微小的味蕾。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___________,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__________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实验探究:
1.器材:4只盛有少量清水的干净小玻璃杯,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4根吸管。
2.设计实验探究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3.实验步骤:
(1)将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分别放入4只盛有清水的小玻璃杯中使其溶解。
(2)用吸管分别慢慢地吸入不同液体从舌尖到舌根流动,将感觉到的味道分别填入图中。(注意:一次完成后必须漱口。)
思考:
1、麻、辣、涩等味觉是舌头中哪个部位产生的味觉?
若有人感冒了,人的嗅觉的灵敏度要降低,那么味觉的敏感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嗅觉、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当堂训练】
1、人的四种基本味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布在舌乳头内的味蕾是一种()感觉器。
A.触觉 B.温觉 C.湿度 D.化学
3.人的舌头上有一些味蕾分布区,各区味蕾相对应的味道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试回答:对甜味最敏感的是,对酸味最敏感的是,对苦味最敏感的是,对咸味最敏感的是。
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5、人体的冷觉、触觉、痛觉、味觉都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特定部位形成的。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学会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难点分析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老师板书《第二章 声现象》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重点
教 学 预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耳和听觉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2.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3.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4.探究为什么用两只耳听。
【学习重点】: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两耳的功能 【预习导学】: 1.耳的结构
(1)耳的结构:人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其中外耳包括、;中耳包括、、、;内耳包括__ __、、。
(2)耳的各部分功能:
耳廓: ;鼓膜: ; 听小骨: ;耳蜗: ; 咽鼓管:。2.听觉的形成
(1)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便会引起鼓膜,听小骨将其放大再传入耳蜗,引起耳蜗内的液体,听觉感受器(耳蜗内)把这一信息
沿 传给,引起听觉。
(2)听觉感受器位于 内,而听觉的形成在。3.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耳朵,同时应迅速张嘴,是因为:能使
张开,使得 内外的压力平衡,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4.列举能降低听力的可能原因:。
5.内耳除了具有听觉感受器,还有位觉感受器,能够保持身体,通常晕车、晕船
就是 感受器过于敏感造成的。6.双耳效应。
声源产生的声波传到人的两耳时,存在着时间差和强度差,这种现象为____,人和动物利用双耳效应能够辨别声源的。
【学习研讨】:
[目标一]:人耳的结构及功能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2.耳的结构。
耳廓:收集声音。
外耳道:声波传人耳的通道。
鼓膜:随声音振动。
听小骨:传递声音振动并放大。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感觉细胞。
前庭 半规管 3.耳的功能:
(1)听觉器官,内耳的耳蜗内充满了液体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的刺激后产生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听觉的形成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不要大力擤鼻子。
(3)异物进入耳道时,切勿自行掏挖,以免弄伤耳膜,应尽快求医。(4)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较至中度或以下。(5)在噪音环境中,要用手掩着耳朵或戴上护耳用具。
(6)在医生指导下,才可服用药物,因为过量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耳鸣或失听。
(7)当发觉耳部不适时,例如痛楚或流脓,应尽快找医生诊治。[目标四]: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耳是人的____________器官,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___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振动,将声音传入___________。3.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____________细胞。当声音传至耳蜗,会引起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____________,形成了听觉。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张开,可鼓膜内外的,防止鼓膜胀痛。
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____________的功能,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细菌进入人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神经受到损伤 B.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大脑受到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大脑
对声音有放大作用的部位是
()
A.耳廓 B.外耳道 C.鼓膜 D.听小骨
内有听觉感受器的是
()
A.前庭 B.半规管 C.耳蜗 D.以上部位中都有A. B.鼓膜 C.听小骨 .11.我们每个人都用两只耳听,我们便可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____________,来辨别____________的方向和位置。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耳道 2.人的听觉产生于()A.听觉感受器 B.听觉中枢 C.耳蜗 .鼓膜 .下列有关耳的叙述正确的是()A.耳中的鼓膜具有产生振动、放大声音的功能 B.听小骨在耳蜗中,它的作用是将信息传人大脑 C.耳蜗中的液体是产生听觉的地方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下列不属于内耳结构的是()A.听小骨 B.半规管 C.前庭 .耳蜗
A. B. C. D.A.听小骨 B. C. D.A. B.
C...有首儿歌这样唱到:“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我们听到蜜蜂飞舞时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去,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人,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我们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就是内耳中感受头部位置的__________过于____________造成的.如下所示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②,⑤⑦。(2)具有放大声波作用的结构是,能收集声波的结构是(填标号)。
(3)晕车通常是(填标号)结构过于敏感造成的。(4)请写出声波在耳内的传播途径(填标号)。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学习目标】: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学习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学习难点】: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预习导学】:
1.音调是。它由 决定。C调“1”(“do”)的频率为262赫,D调“1”(“do”)的频率为294赫,则音调高的是。
2.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的单位是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频率越高,音调越。
3.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赫。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___ _的声波叫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有的动物能听到,这表明。
4.列举日常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
5.响度是。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你想象一下影响响度的因素有:
、、等。在声学上人们常用
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6.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就是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 不同。电子琴能模拟出小提琴、钢琴的发声,主要是模拟这些乐器发声的。
7.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乐声与噪声,乐声是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生的,观察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声源振动是无规则的。从环保学角度讲乐音是的声音。噪声 是 的声音。
(2)噪声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可以从多途径减弱噪声。你想到的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有、和。
(3)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 分贝,夜间不能超过 分贝。
【学习研讨】
[目标一]:乐音的三要素: 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音调、响度、音色)(2)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大多数人能够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3.响度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学生活动:课本14页活动。结论: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通常用分贝单位来计量。
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噪声以科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3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2.4光和颜色
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难点 分析 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准备引入]
阳镜、微机、投影机、重点 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新课展开]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提问:
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 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问:你们看到光了吗?看到光传播的路径了吗?你能否作出一种假设,假设光有空气中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
二、光的传播
1、传播途径
举例: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在什么情况下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有微小物质存在的环境。
展示图片:
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2)3)
(师生配合演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将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强调“同一种物质中” 问:光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你能用一事实说明你的观点吗?
2、光线
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课件展示:光线的表示方法: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的表示。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应用吗?
讨论:你们平时整队时,你们需要将队伍排整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队伍是否排整齐的?
1、步枪瞄准(展示图片)
2、激光准直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电脑展示:激光准直的过程。
教师介绍:在安装北京饭店电梯时,怎样使80多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呢?工程技术人员用一束激光代替了铅垂线。在激光的帮助下,工程又快又好地竣工了、影子的形成
?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问:影子的长度为什么改变了?(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
你知道古代的计时方法吗?学生回答。(古时人们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可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
三、光速
看看你的记忆能力: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多少?(1、5亿千米)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可见光速之大。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以1000km/h的速度行驶的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十七年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科学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 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会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反射现象中的各个名称:反射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能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会区别漫反射、镜面反射。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
课程资源的准备 1.演示器材:没改装的手
调 控 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三角板。
策 重点难点
电筒一只,改装的手电筒一只,面镜一面,标有刻度呈平圆形的硬纸板,教学用
教 学 预 设
[准备引入]1.光的反射现象。
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如看到蜡烛的光焰、电灯等。问:那么,白天或夜里灯光下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夜里或暗室里就看不到物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演示:用手电筒让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并反射到天花板。小结: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那些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能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缘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光的反射现象。(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问题:光在反射时有无规律?有什么规律呢? 1.
⑴在实验暗室中,用改装过的手电射出一束光,照在平面镜上。移动镜子,看看能将室内的其他物体照亮吗?⑵将光照在不发光的物体上,我们能看到物体了吗?
小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教师简述: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做一做:
(1)演示:如图1,把装置沿ON线剪成甲乙两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垂直且位于镜面中心。将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45°处照射在镜面O点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2)
(2)教师:由此可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ON线在同一平面上。将实验图画在黑板面上。
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边画边讲解的万法,按作图顺序介绍名称:镜面M,入射光线AO,入射点O,法线ON,入射角∠AON,反射光线OB,反射角∠BON。在讲述法线时,首先说明法线不是光线,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设的—条线。在实验中ON就相当于法线,因此可进一步说明反射光线是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板书)。
(3)问:怎样确定反射光线所在平面中的具体位置呢?这个位置是用反射角来表示的,那么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呢?可通过实验说明。
(4)学生阅读P68[实验]内容,结合图2—50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教师到学生中检查指导。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入射光线要沿纸面进行;注意记录实验结果。
(5)指定一组公布实验结果,教师将结果填写在小黑板上。(6)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
①比较表格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相对位置,能看出什么规律?(当入射光线在法线右侧入射时,反射光线就在法线左侧,即得规律。(板书)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②比较每次实验中两角的关系,可看出有什么规律?(入射角是60°时,反射角也是60°,当入射角是30°时,反射角也是30°,即二角相等。)问:究竟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呢?还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由于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即反射角随着入射角而变化,所以正确的说法是:(板书)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教师:综合所述(看板书)可得出反射定律,其内容可分为两层意思:
一、前两条规律反映了三条线的关系;
二、反映了两角的关系。
④对照图形:当入射光线恰好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恰好沿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射。光的这一性质,叫做光路的可逆性。)(板书):
1.光路具有可逆性”
⑤问:若沿法线入射到镜面时,光线怎样被反射呢?(学生先回答,再做实验验证)
(板书)“2.若垂直入射到镜面时,反射光线将按原路反射回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0°”。
(7)演示:在暗室中,将镜子挂在墙上的某一位置,(课前选好)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壁照射。问:此时是镜子亮还是墙壁亮?(由于学生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结论也不相同)。
问:在同一个现象中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要求学生阅读P69讨论部分内容,并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 3.光的反射种类:
⑴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的反射现象叫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的反射现象叫漫反射。出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挂图。强调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前一问题的解释: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墙发生漫反射,当观察者正好在镜面所反射光束的范围内时,就看到镜面比墙亮,若观察者不在这一范围内时,即镜面所反射的光不能进入该人眼里,而墙漫反射的光能射到观察者眼内,就看到墙比镜子亮。
4.玩一玩:当你能从平面镜里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能从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两人一组,试试看。根据所学的知识来作出解释。
(三)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讲述了哪几个问题?(看板书)
首先介绍了几个名称,即:一点,二角三条线并画出了光的反射的光路图。第二,通过实验得出了反射定律。请同学说其内容,最后介绍反射的种类。
四、评价与反馈
1.图中表示入射光线是__ ____,反射光线是__ 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
2.光线的反射定律是阐明___ ___光线方向的,就是:_______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_ _____;_____ __角=________角。
3.太阳光的仰角为40°,用平面镜反射使它垂直射向墙壁,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4.银幕的白布改用平面镜行吗?为什么?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与作业本 眼睛。
答:因为光线射到不发光的物体表面上时,物体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了。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答: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进了我们的1、了解物体在平面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 课程资源的准备
[课题揭示] 观察与阅读: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平面镜,结合阅读课本给出平面镜的定义。学生:①图1中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时刻是___。
学生实验.学生用玻璃板代替镜面,让玻璃与刻度尺垂直,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放在刻度尺上,一支点燃,移动另一支蜡烛,直到从玻璃前面的各处看来,这支蜡烛也好像点着似的止。把末点着的蜡烛拿掉,再用光屏接收。实验时,记录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距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用蜡烛代替人逐步向镜面移近,观察像的大小,证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面距离远近无关。
教 学 预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 用光路图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边板画边讲解边指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法:①过发光点S作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SO,则入射角为0度,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为0度。作反射光OS。
②过S点任意引入射光SA、SC,据反射定律,作反射光AB、CD。(图3)。③点拨:当反射光AB、CD射向人的眼睛里,人眼看到了什么?(发光点S的虚橡S1),怎样看?(逆着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猜想:为了与光线区别,反向延长线如何作?虚像如何作?(用虚线)完成光路图4。
用量角器量一下S1O是否垂直平面镜,再用刻度尺量一下SO 是否等于S1O?这说明_______。揭示光路图的物理意义:A、发光点在S点。B、S1是反射光AB、CD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而产生发光点在S1的感觉。所以这个像是虚像。
继续作图并叙述:发光的蜡烛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发光点组成,每一个发光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这些像就组成蜡烛的像,蜡烛在镜子里的像也是虚像。(图5)
小结并板书: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成像的原理是据光的反射定律。复习巩固。
投影并讲解例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AB在镜中的像(图6)。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成像。
课程资源的准备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将一根筷子斜放在水杯中,从上往下看,筷子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遵循的呢? ①请学生大胆猜想。②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讨论几个小问题: 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 Ⅱ.增大入射角,折射角有何改变呢?
重点 Ⅲ.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Ⅰ.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Ⅱ.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改变光源的位置,由水中沿原来的折射光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演示实验,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结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6.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课堂练习渔夫叉鱼时,位置偏上还是偏下,为什么?(学生交流辩论、探索)
(四)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组织学生讨论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解释。阅读:海市蜃楼
夏天,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向远方望去,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楼”,也叫蜃景。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光线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在沙漠里也会看到蜃景。太阳照到沙地上,接近沙面的热空气层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小。从远处物体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小的热空气层时被折射,入射角逐渐增大,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人们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处物体的倒景,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的一样。沙漠里的行人常被这种景象所迷惑,以为前方有水源而奔向前去,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在炎热夏天的柏油马路上,有时也能看到上述现象。贴近热路面附近的空气层同热沙面附近的空气层一样,比上层空气的折射率小。从远处物体射向路面的光线,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从远处看去,路面显得格外明亮光滑,就像用水淋过一样。
课堂小结:光的折射现象一一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一一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课后反思:
掌握学习中的易混易错点,对于更好地学习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光学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点进行分析。
1.月亮也是光源不对。光源是指能够发光的物体,也就是说光是物体本身发出来的。月光并不是月球本身发出,而是太阳光射到月球再反射到地球,所以月亮不是光源。.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对。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可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红色的,紫外线是紫色的不对。红外线与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人眼都看不到。.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不对。光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里的速度才是3×108m/s,比如光在水中传播时速度只有的3/4,光在玻璃里的速度只有的2/3。.百米比赛时,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不对。因为声速只有340m/s,因而声音从发令员传到裁判员里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裁判员不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而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很多,可减少误差。.在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对。在反射现象中,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因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是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只有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不对。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是反射的一种,因而都遵守光的反射。.自行车的车尾灯起装饰作用不对。自行车的车尾灯是呈直角结构,这种结构能把任何角度射来的光向着原来方向反射回去,它的作用是在夜晚行车时能让后面的汽车司机及时发现,从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应朝发亮地方走而不是朝发暗地方走。不对。雨后天晴的夜晚,月光照到地上,有水的路面会发生镜反射,没水的地方会发生漫反射。如果人是迎着月光走,则发亮处有水;是背着月光走,则发暗处有水。.一些狭小的商店的墙壁多用平面镜来装饰,是为了方便客人照镜不对。墙壁用平面镜来装饰是利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以给客人形成增大空间的感觉。.人站在穿衣衣镜前,若人靠近些镜,则镜里面的像会变大些不对。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人大小不变因而像的大小也不变,人靠近后看到像变大是由于人的眼睛,并不是像本身变大了。.夜间行车,车内一般不开灯是为了省电不对。夜间行车时,由于外面很暗,若车内开灯,前面的挡风玻璃相当一块平面镜,车内的景物就会通过平面镜在前方成像,从而影响司机观看路面的情况,造成交通意外。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安排
引入新课
(3min)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激趣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提出问题
观察对比
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放大镜。(4min)
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2min)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设计实验
(9min)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
制定计划 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猜想假设
第三篇:七年级下感觉的世界
龙文教育------您值得信赖的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何孔武学生:缪顺旗时间:2011年2月11日14:00-16:00段
主任签字:
龙文教育教务处
第四篇:科学七下2.1感觉世界(1)同步教案
2.1感觉世界(1)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2、说出感觉的产生过程。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皮肤感觉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体验感觉。
2、皮肤各种感觉的特点、感觉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
教师:酒香不怕巷子深、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隔壁妈妈叫你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你妈妈。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对周围直接产生各种感觉
就下来我们学习人的感觉
【活动】P431、区分牛奶和豆浆: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2、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更优美: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3、区分米醋和酱油: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4、判断冷与热: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5、苹果甜还是橘子甜: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又如黄酒和某种凉茶的颜色接近,可以
(1)用__鼻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
黄酒能闻到酒味
(2)用__舌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凉茶微甜_____
【板书】
一、人的感觉
1、常见感觉和感觉器官:
五种基本感觉
对应感觉器官
视觉
————
眼
听觉
————
耳
嗅觉
————
鼻
味觉
————
舌
触觉
————
皮肤
教师:人有不同的感觉器官,他们是人类了解世界的窗口,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感觉的产生过程:
——感觉的形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
和
感受器,能感受各种
环境刺激,同时发出__信息_,信息沿着___神经
传到
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注意:人的各种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形成的。
教师:人们的感觉会受到_药物_、____酒精___等的影响。
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_神经系统__,尤其是
大脑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__反应时间(感觉),严禁_酒后驾车____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P44:喝酒后不能驾车
【板书】
教师: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组成:四大组织
分析皮肤可以感受哪些外界的刺激?
有哪些感觉功能?
——触觉、冷热觉、(展示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冷敏小体)
【思考】
教师:例如:盲人用指尖“阅读”盲文,触摸一般用指尖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因为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又如,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其上的_神经末梢_对热比较敏感。
强调: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小活动】两个颜色、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其中一个是木头,另一个是铁。
如何用身体的感觉器官将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思考与讨论】P45
——当他遇到高温或低温时,就不知道躲避,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如烫伤、冻伤等
【课后练习】P48——题目2
【思考】皮肤功能?
——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板书】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的感觉
触觉、冷热觉、痛觉等
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因为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测温,一般用手背,因为其上的_神经末梢_对热比较敏感。
2、皮肤功能: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教师:进入蛋糕店,闻到浓浓的奶香味。
嗅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
——(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兴奋)——嗅神经——(传入)——大脑—嗅觉
思考:嗅觉是在哪里产生的?
气体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就是嗅觉
【读图】P46
图2—6,总结人嗅觉的特点
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差异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气味
作用:
嗅觉能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也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如嗅到煤气泄漏出来的气味,可以发现煤气泄漏了,从而及时采取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板书】三、鼻和嗅觉
1、嗅觉的形成蛋糕中的化学物质
——(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兴奋)——嗅神经——(传入)——大脑—嗅觉
2、嗅觉的特点
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差异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气味
3、嗅觉的作用:
嗅觉能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也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教师:食物有很多味道,比如酸甜苦咸鲜。这些味道的感受依赖于舌。
那么人们是如何品尝食物的味道的呢?
【活动】P47请同学们两两观察对方的舌表面是光滑的吗?
——探究发现: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
味蕾(1万个左右),其内有许多
味觉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对
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在20℃-30℃时,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教师:讲解味觉的形成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舌上的味觉细胞——(产生信息/兴奋)——味觉神经——(传入)——大脑——味觉
【思考】味觉是在哪里产生的?
教师:课外内容
教师:味觉细胞能辨别的五种基本味道是酸甜苦咸鲜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教师:【思考与讨论】P47
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这说明什么?
解释:嗅觉的敏感度降低是因为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答案:嗅觉发生障碍,会影响到味觉,说明味觉和嗅觉共同工作,总结: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工作的。
【课后练习】P48页——课后第3题
【板书】
四、舌和味觉
1、味觉感受器:味蕾(1万个左右)
2、味觉的形成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舌上的味觉细胞——(产生信息/兴奋)——味觉神经——(传入)——大脑——味觉
3、味觉的分类:酸甜苦咸鲜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工作的。
教师:【思考】1、你能解释年龄大的人一般都喜欢吃味道较浓的食物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教师:【练习巩固】
1、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
B、触觉
C、痛觉
D、热觉
2、在成语“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什么来感知象的形状的。()
A、热觉
B、触觉
C、痛觉
D、冷觉
3、人体的冷觉、触觉、痛觉、味觉都是在的特定部位形成的。
4、医生为病人动手术而施行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病人感觉不到疼痛,而能感觉到手术刀跟身体的接触,这说明
5、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触觉
B.味觉
C.嗅觉
D.心灵感应
6、当肌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热觉感受器
7、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
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
8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A、视觉
B、触觉
C、嗅觉
D、听觉
第五篇: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黑白世界》教案
第2课 《 黑 白 世 界 》
教学目标:
1.复习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2.熟悉木刻版画制作流程初步接触木刻版画制作。在制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3.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
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木刻版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示范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木刻版画方面的图片和范作,木刻版画工具及材料。2.学生准备三合板、木刻刀、砂纸、复写纸及设计图稿。《 黑 白 世 界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复习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二、预习新的课题知识重点。课堂活动案:
一、师生相互问候:
教师将版画示范作品展示在黑板上问答进入复习理论知识。
二、进入本堂新授内容: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2.版画的分类。
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
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
起稿→上板→着色→刻版→修版→拓印→装裱
三、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初步实践。
着重讲解木刻版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版这3个流程。1.上板,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刻版前,在画好设计图稿的木板上涂一层重颜色,用 记号笔或勾线笔,以使刻出的效果鲜明。检测案: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课堂巡视,适时指导。 1.刻版
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可刻可不刻的地方不刻或少刻,留有余地,以利于修版时调整。
2.学生初步进入木刻版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刻版画带给自己的乐趣。
3.教师课堂巡视,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4、师生相互点评,整理课堂卫生。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教学反思:
《黑 白 世 界》 第二课时
预习案: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内容。
二、预习黑白版画的特点及其制作过程。课堂活动案:
一、新授:
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1.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2、黑白木刻难喝的制作过程及方法:(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
(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4)拓印 检测案:
1.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2.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3.课堂总评: 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2)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