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1 22:5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第一篇: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奠定了本学科在财经类法学科中的优势地位,更进一步的开拓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5、主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 在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发展中,不仅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商法学、经济法学、证券法学、保险法学等领域的年会,更于2012年7月成功主办全国第一届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全国各地的财经类高校和社科院所的领导及知名专家近百人,就“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对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财经类法学院校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民法方向师资力量薄弱

本学科在民法方向的师资建设上仍显力量薄弱,亟需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充实优秀的青年学者。财经法是本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根基,民法作为财经法的基础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本学科民法方向的青年博士处于空白,需要尽快从外部引入1或2名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的民法方向博士,继而为民法及财经法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性基础。

2、“双师”型教师仍然匮乏

本学科的“双师”型教师仍显匮乏,从当下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来看均需要大力充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财经法律人才是本学科培养体系的目标,而“双师”型教师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目前,除法院、检察院之外,更需要从政法委、公安机关、司法局、证监局、商业银行、大型律师、企业等单位聘请实务型专家任“双师”型教师,以拓展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3、硬件环境亟需改进

本学科软件环境的建设正在逐步更新,同样,硬件环境更需要同学科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科研工作目标等工作来看,需要建设出一流的现代化集法学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

4、资金支持力度仍显匮乏

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目前资金的支持力度仍显匮乏。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引进优秀教师、激励科研工作、改善硬件环境、提供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机会、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会议、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参加模拟法庭竞赛等多个方面投入资金。本学科应更进一步从学校、社会和相关领域筹集资金以支持本学科的高速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

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核心,学科的发展规划路径和具体方式均应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需求。将从卓越法律人才基地中法律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的规划、多元化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的配备、法律学生就业的推荐和跟踪等方面来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的建设,是回应和配合“双师型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的要求和需求。目前,本学科已经拟定在辽源政法委、XX市法学会联合主导下设立XX市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未来将在全省范围内有所选择建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3、强力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的强力提高不仅是建设高水平法学科的基础和衡量标准,更是使本学科跻身全国财经法学科前列的重要支撑。在遵循学校“学科水平提升年”规划的前提下,细化分析和落实学校所下达的2012年度科研任务,力争按时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

4、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一定程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而展开,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提高位置极为重要。对此,本学科将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学习外部经验以审视自身教学环节尚待完善之处,以更进一步的服务于培养财经法律特色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5、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

司法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和印证本学科培育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务性标准。在继2011年本学科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的基础上,积极联结校外司法考试辅导班,并引导教师在授课模式中加入司法考试知识,以更近一步从学生校内授课、校外辅导两个层面来提高通过司法考试通过率。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基于为教学和培训工作服务的理念有效的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整体队伍能力;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技术层面为切入点,整体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网络研修水平,形成以信息素养为特质的现代教师专业素质。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

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

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发布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在吉林省教育论坛发布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

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发布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

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发布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

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 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

在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组织教师参加吉林省教育社区开展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有奖征文”活

动。桦树中学组织了全员教师43人参加活动,大湖中学组织全体专任教师参加征文活动。征文以真情实感的原创作品,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细微之处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亲身体验进行了描绘,真情抒发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共享和谐社会美好情感。

在这次国庆征文活动中,我市教师获得一等奖2 人,二等奖2 人,三等奖6 人,获优秀组织者奖6人,获优秀组织单位奖2 个。对桦树中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三年,对大湖中学、大栗子小学、闹枝镇中心小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二年,对大湖小学、蚂蚁河乡中心学校、河南小学、临城小学、市一中、立新小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一年。

第三篇: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打造“仁术”经典品牌 ――省人民医院发展战略浅析 医院的发展,时刻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当中,一家医院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一些其它医院所不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由于短期内不能被模仿,因而成为医院保持长期领先优势的有力武器。但是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都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通过预先的谋划,通过树立牢固的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悉心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和发展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医院战略管理正是基于对医院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对全局范围的筹划和指导,那么湖南省人民医院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

我认为首先要通过战略管理的思维过程仔细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我院现在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我院有何优势与劣势?长沙市、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医疗行业竞争环境?我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有何可取之处与不足?我院要在未来5-10年能与湘雅医院媲美,最有可能的途径是什么,哪些方面工作最有待加强?我们希望未来我院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医院?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全面赶超,成为省内医疗行业领头羊的现实选择。

一、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发展战略?

(一)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决定; 医院要发展,必然首先解决好医院整体定位问题。医院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场所,医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职能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根本生存之道。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从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组织来看,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同时也担负着医学教育与医学科研的任务。做为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湖南省属唯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人民医院应该定位为湖南省的综合医疗中心、湖南省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心、新诊断治疗方法创新基地、湖南省的医学科研中心、湖南省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坚持医教研全面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赋予省人民医院的职能与职责所在,“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医院科教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1我院在省内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对手是湘雅系统三家医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我院在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优势,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将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进行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我院在整体规模和科教实力方面的不足。

1、整体规模小,学科不能细分,发展空间受限;图1省人医与湘雅系统床位数比较图2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门急诊人次比较 2图3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出院人次比较

2、科教实力弱,学科不能做强,发展后劲不足;图4省人医与湘雅三医院厅以上科研课题比较医院规模方面的差距,主要是床位等硬件的建设与投入要加强,近来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进展,急救外科大楼正在紧张施工,床位规模等问题在数年之内就将得到解决。

但是体现医院发展内涵的科教工作却是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差距的核心所在,体现在新技术开展、学位点、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科 3研立项、论文发表等诸多方面,这一些反映医院软实力的指标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予以足够重视,通过长期坚持“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才能够获得。

(三)学科兴院,科教强院的积极意义 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成为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源泉。通过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医院可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积极研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技术优势,抢占并控制医疗技术制高点。在全院职工积极配合下,我院近两年强化科研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四篇:薄弱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多措并举,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宽坪小学校长

姜旭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听课、评课、座谈、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同学段往往都会出现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学科在不同年级教学成绩都落后;有的学科在有些年级教学成绩落后,而在有些年级反而教学成绩很优秀。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大量学生偏科,从而产生弱科现象,直接影响到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产生弱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备课,用心进行教学。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深入挖掘,将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并形成详案,教师必须使用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即时性的交流,每位教师所讲的每节课都要以构建高效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用讲授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思考组织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学生自主、互动、合作学习?教师怎样做到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怎样预测学生的疑点和易混点?把高效落实在备课中,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第二、追踪听评课,解剖分析薄弱课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以随堂听课的形式,每周听评2-3节课,即听即评。授课教师一般在2-3天前接到听课通知,提前做好准备。讲课结束,先由讲课教师谈一谈所讲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本节课教学感受,主要说明自己是在哪些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然后评课小组成员进行评课,主要评价高校课堂的落实情况,开诚布公的指出课堂教学中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小组的评课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完善,等候评课组的追踪听评。评课小组对不过关课堂的追踪直到达标为止。

第三、追踪成绩分析,检测弱科发展状况,强化教师自修与培训。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校在抓备课、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检测和成绩分析。对薄弱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这样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就能了如指掌,从而鞭策老师们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鼓励和强化薄弱学科教师自修与培训。

第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我们让班主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协调:首先,开好分析会,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听课、练习、兴趣等方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薄弱学科的优秀学生获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利用与家长交流这一契机来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引导家长牵手学校、牵手孩子。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薄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理上及时解困,从学法上追踪辅导,从练习上适度强化。最后一点,协调直接相关的各学科教师,人人手中都有几个重点学生名单,关注他们的听、说、练,及时进行交流谈心,面对面、心对心的进行辅导。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尽快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一条发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第五,想名师学习,发挥名师效应。我们组织教师向名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到学校内学。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积累优秀教师平日在教学过程中精选的试题、自拟的优秀试题和购买的有价值的教辅资料,每学期末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收齐交到辅助教学资料库。教师每周必须拿出2、3课时到辅助教学资料库进行签名阅览,并可以随时借阅,不让有价值的资料在辅助教学资料库里睡觉,真正地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二是到课堂中去听。我们每学期都举行骨干教师公开课,弱科教师研究课。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三是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写好活动记录与听课反思,定时交流,借鉴外校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对弱学科教师采取鼓励家奖励的办法。为了鼓励弱科教师,我们无论是召开全体教师会或者弱科教师会时都注意在“弱科”前加一个定语“暂时”或“目前”,称做“暂时薄弱学科”或“相对薄弱学科”。只要有进步就表扬、鼓励,不仅经常拿起表扬的武器,还要经常拿起奖励的武器,不仅与常规绩效挂钩,还要在各种待遇上体现。

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关心帮助弱科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服务到位,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抓在要点上,管在情理上,帮在境界上。让尊重与呵护成为习惯,让学习与创新蔚然成风气,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为打造一支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所理想的人文校园而努力。

第五篇: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总体框架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1.学科布局明显优化

2.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

3.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 4.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

5、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会贡献度不够 3.领军人才匮乏 4.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5.学科建设资金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2.学科发展目标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2.人才强校战略 3.学科交叉战略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1.夯实基础学科 2.突出重点学科 3.强化特色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1.优化结构 2.交叉融合 3.突出重点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2.信息保障资源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1.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2.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 3.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

4.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 5.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 6.学术评价评估机制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上海大学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学科布局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数理化文史哲等传统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等优势学科在国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美术等特色学科有了突出的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长,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优势与重点比较突出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学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专业方向、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2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1个学士学位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28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6.6%,35岁以下教师占 34.5%,正高级职称教师占16.7%。现有两院院士9人,入选“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坚持围绕“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各项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约26000人,研究生数约8000余人,本硕比达到3.2:1。

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从人人搞科研向科研上水平的转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构成显著改善。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层次和被引用率显著提高。专利成果快速增长。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被认可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校学科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

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相对完整的学科结构中,基础学科存在薄弱环节。学科重点不够突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一级学科,部分强势学科后继乏人,创新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面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窄。

社会贡献度不够。对解决国家和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贡献度不够,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 4 应用研究成果不突出。

领军人才匮乏。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年轻拔尖人才偏少,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准交流的人才不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有待完善。

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在学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国际化战略尚处肇始阶段。教师师资队伍中有海外留学及研究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国际化动力不足。

学科建设资金不足。和国内一流学校相比,学科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与“985”大学的人才竞争中,能够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资金严重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内涵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遵循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围绕国家及上海发展的重大需求找准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人才培养和解决重要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力争在若干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做好“抓机遇、抓重点、抓国际化、抓交叉”的工作,同时抓紧学校的学术思想建设。在学科布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中坚持人人有所作为。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团队、重点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基地建设上的突破,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2、学科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和上海需求,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构建基础扎实、重点 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文理工和艺术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融合支撑,需、特、强合理定位布局的学科体系,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基础。重点建设一级学科,使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力争使社会学等有局部优势的学科进入全国前5位。继续加强特色明显的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建设,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并有10个左右学科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沿水平。踏踏实实建设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力争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围绕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从国际化层面继续坚持“两个找准”,从战略层面重新思考学科布局,推进内涵建设,实现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1.国际化战略

从建设一流大学的高度认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国际化战略。采取具体措施,拿出专项基金,确保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开展。

创建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系,以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各类国际合作模式。实施“送出去”战略,推进教师尤其是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走向国际舞台。设立“学术带头人国际合作基金”,资助他们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设立“青年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设立“教师参加国际会议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 6 会议。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海外知名学者驻校讲学、演讲,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关的软硬件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努力扩大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海内外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学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支持由我校主办的国际会议。

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等资源,使在校学生享有较为充裕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健全国际学位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的培养与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国际优秀人才。

2.人才强校战略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将突出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满足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发展的需要为调整指南,以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为手段,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针和建设原则。

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精心为现有学科带头人创造进入学科前沿和融入国际舞台的条件,积极从海内外引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形成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人才高地。

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访问深造、开展短期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为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专项支持的青年教师提供配套经费,不断充实科研后备人才,增强学科专业力量。

学校将加大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围绕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培育 7 与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国家级专家等领军人才、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长江学者和杰青等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及新世纪人才和东方学者等优秀骨干,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建立教师岗位准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队伍水平。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建立严格的新进教师答辩、考评和录用审核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使之达到教师总数的53%以上。加大从海外和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设定新进教师准入“硬门槛”,并特别加强在专业学术媒体上的招聘宣传。

继续实施高级实验技术总监等一系列实验技术岗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励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把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改善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管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的生活待遇。

合理设置与分配岗位资源,继续抓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把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结合起来,进一步补充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任条例和同级聘任条例,逐步推行副高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向学院转移的做法,使学院能够将设岗分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学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

建设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重点,形成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和科研环境,建设教师公寓以解决新进教师的住房困难,努力筹集资金提高教师待遇,为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上海大学成为优秀人才聚集成长的好地 8 方。

3.学科交叉战略

围绕学校建设目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交叉。深入探讨学科交叉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屏障,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促进学科交叉工作的若干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学科交叉氛围,保护和提升教师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大力拆除学科交叉的各种壁垒。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力度和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度,提升基础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在创新研究中,进一步集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上设立学科交叉基金,专门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到该学科平台上工作,并在学科平台上推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学科青年教师互动平台,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区域合作,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加强校企科技和管理合作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建设,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校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行业需求和融入模式,赢得企业信任,进入行业主流。密切跟踪企业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开展有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开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合作,壮大产学研联盟。

积极有序地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 9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稳妥地从企业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主题,进一步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地位的科研项目,孕育核心技术,打造学校品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为解决全国、“长三角”地区和上海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撑。加强经管类学科与项目建设,聚焦上海物流中心建设和以大飞机为代表的战略产业需求,努力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加强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瞄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个重点领域需求,集中解决上海高速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和上广电电子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OLED高新技术为抓手,进行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突出重点,形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格局,为最终将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1.夯实基础学科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远发展需求,扎扎实实地建设数、理、化、文、史、哲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融合,推进基础学科面向问题的研究,引导基础学科融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提高基础学科的建设水平,形成上海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特色,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并有一个基础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突出重点学科

围绕学校确定的重点布局领域,重点建设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工程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力争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侧重一级学科的合理布局。通过所在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及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突破,带动所在一级学科的发展,力争建设成1~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为建设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奠定基础。

3.强化特色学科

围绕上海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以现有各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若干个在上海地区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提高这些学科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提升这些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并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创新需求,以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电站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和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中心、非线性活动中心、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打造成若干个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从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2~3个新兴交叉学科,在数字城市、低碳环境、装备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具有上海大学明显特色的研究领域。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建设高性能计 11 算中心、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1)高性能计算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与上海市超级计算中心的联合与错位发展,加强上海对周边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确立上海大学在该领域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优势,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中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2)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将科学研究与测试服务相结合,在提高装备建设水平的同时,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微结构研究需求,将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为最终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3)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形成以定量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交叉研究为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多学科共享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专业人才培训中心。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遵循“优化结构、交叉融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多元支撑。

优化结构。着眼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人文经管学科,有计划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交叉融合。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在关键领域推进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为知识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学科资源。

突出重点。在学科体系多元支撑的基础上,着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重要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重点建设和完善若干全校性的学术资源公共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信息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的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公共资源。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为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建设四个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数据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中心。

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包括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体育教学训练综合实验中心等七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建设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主动适应和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领域。

2、信息保障资源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文献资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的优质服务。继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文科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优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团队建设。

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上海大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集成系统,制 13 定我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管理规范,在整体上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和支撑。重点建设高等级和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依托数据中心建立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促进各类管理功能的完善。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和全面统筹,进一步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促进管理权下移,强化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评审、学术决策咨询和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学术决策规范科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特别是学科建设中提议、监管、评价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安排》制度,保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学校各项事业沿着健康、有序、高效的道路推进。

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教师组织大团队,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主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学校资源投入机制。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设立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子课题的管理办法》,研究和设立鼓励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的经费投入办法,提升我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在保证项目负责人学术权力的同时,保护和激发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晋升条例》,加大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经费投入 14 力度,研究和设立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完善经费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行“绩效预算、分期追加”的经费管理模式,加强各项建设经费的预算论证和支出审核,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做法,实施投入控制、过程控制、产出控制和反馈控制,形成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学科建设的投资效益。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中,建立项目变更及终止制度,保证学科建设项目按计划建设内容和计划时间执行。在经费分配上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惠及全校的投入,优先考虑基础性学科投入,优先考虑冲击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基地的学科,优先考虑培育国家奖项的团队及个人。

学术评价评估机制。完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和内涵评价,并在成熟的学术团队探索团队考核模式,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催生重大学术成果。将刚性制度与柔性化整体衡量结合起来,将长远发展态势评估与短期考核指标评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科建设情况,正确发挥考评和管理体系的导向作用,将学科建设引导上一条注重发展质量、以内涵建设取胜的道路。

下载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XX市小学语文学科建设以XX省义务教学学科建设为指导,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搭建学科教学活动为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2017年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度消化内科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9月衢江区人民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被衢州市卫生局评为【2017】125号文件公布的第四批市级医学......

    2009年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 2009年10月31日 临江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基于为教学和培训工作服务......

    学科建设汇报

    2011-2015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以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工作为重点与机遇,以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全面提高环境工程系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创建具有东华大学鲜明......

    法商学院学科建设情况

    法商学院学科建设情况汇报一、师资队伍情况 现有教师50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博士23名。有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人员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名师10名。 二、......

    烧伤学科建设

    烧伤、小儿外科学科发展建议 现状:一、人员:胡启翔,整形美容科、烧伤外科、小儿外科。发展方向:整形美容、皮肤外科、激光美容。 王志刚,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伤口门诊、小儿外科......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范文模版)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西流河一小薄弱学科管理工作总结 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学校教......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研培并举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发布日期:2009-8-21 12:55:01浏览人数:80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各学科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县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