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合集5篇)

时间:2019-05-11 22: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

第一篇: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

为 了 法 律 的 正 义

——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

北大法律信息网 杨利敏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读完了丹宁勋爵的《法律的训诫》和《法律的正当程序》;窗外,是灿烂的阳光和南国晴朗的天空,望着书的封面上那个微笑的和蔼的老人,我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感受。

作为一个宪法和行政法的学人,我对英国的兴趣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唯有英国人把法律约束权力的思想变成了制度。曾经久久地讶异于这一过程是如何可能实现的,而丹宁勋爵的著作则部分地显示了这个问题的线索。虽然,在最近的十年以来,成文法律与社会现实间的缺口以及有关弥合这一缺口的方法的讨论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丹宁勋爵的著作仍真切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副法律曲折演化的画卷。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不合时宜的法律会变得怎样地不近人情乃至荒谬,而固守判例主义会发生与成文法同样僵化的结果;我们还会发现,以合乎意图的方式解释法律、合同中的暗含条款、合同履行中的情势变更、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妻子对家庭财产的权利以及法院对行政决定的司法审查权等等,这些被今天的我们视为不言而喻接受下来的东西,在几十年之前还是仅仅是法律的新生儿,面临着未卜的命运;我们更能发现,一个法官是如何以对法律正义的热忱和信仰,艰难地、不遗余力地、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地推动法律的发展,促进其合乎人道、合乎正义、合乎法律本身。最终,他赢得了这样的赞誉:“在我国法律的历史上,人民不会忘掉过去的25年。这25年是法律援助的时代,是法律改革的时代,是丹宁勋爵的时代”。的确,法律是需要发展的,没有无所不知的立法者,也没有静止凝固的社会,法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一切在变的时候,法律不能独自停留在原地。而一个优秀的法官,总能够找出法条间的罅隙,充分运用法律结构中的空间,使新的法律在这些罅隙间发芽,在旧的法律结构中生长起来,并逐渐壮大,最终导致法律结构的改变。由于法律是维系一个社会安定的力量,因此,法律的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一种有延续性的变化。这一任务是适于由法官来完成的,提交到法官面前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案件可能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变化的讯息,法官能够从中敏锐地感知社会的变化,把握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涌动的暗流,从而适时地调整法律的方向。正如丹宁勋爵所做的,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案子,开始了向妻子在家庭法中享有平等权利的改革;从被遗弃的妻子在结婚住房中的居住权一直发展到夫妻双方对家庭财产的平等权利。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法律在一个案件一个案件中生长,通过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得以发展,直至最后完成了婚姻家庭法领域的名副其实的革命。这一过程虽然是有反复的,虽然最终是由国会的立法来完成的,但正是法院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把问题鲜明地挑了出来,引起了全社会和国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最终促成了国会以立法的方式对这一法律领域的改革。因此,丹宁勋爵说道“没有我们的努力,被遗弃的妻子要想获得保护恐怕非得再等40多年不可”。

一个法官能够这样做,需要智慧,需要对法律的透彻的了解,需要对法律精神的把握,需要语言的技艺,需要在法律的迷宫中穿行的娴熟的技巧。因此,丹宁勋爵在《法律的训诫》一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要掌握语言,要获得技能。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语言的艺术,法官应当是语言的主人“塑造语言使它适合现有的目的„„以便在其中去做‘合乎正义的事情’”,他还一再地关注方法,法官赖以在既存法律的框架之内发展法律的方法,必须指出,正是这些合乎法治的方法,使对法律的发展成其为发展。

一个法官能够这样做,还需要勇气,而这勇气来源于对法律正义的执著。丹宁勋爵在一份判决书中引用了一段诗歌“胆小的圣徒啊,让仁慈鼓起你们的勇气。吹散心中恐惧的乌云吧,圣灵在保佑你们。”他说“把‘圣徒’读成‘法官’,把‘仁慈’读成‘正义’,你就可以找到法律改革的正确道路”。而这份对正义的强烈的情感是贯穿于丹宁勋爵著作始终的,促使他成为一名勇敢的法律改革者的动力正是对正义的坚持,“成文法和其他法律文件的语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明确的,因此解释他们的时候就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我总是倾向于实现公正的解释,而上议院肯定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法律,而我认为 1 是实现公正”。正是因为不合时宜的法律已不能与公正保持一致了,因此,才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它,使得正义能通过法律得到实现,“法官的作用就是要在他面前的当事人之间实现公正。有任何妨碍做到公正的法律,那么法官要做的全部本分工作就是合法地避开——甚至改变——那条法律”。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英国法官的哲学:正义高于法律,法律的目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正义。

法律是正义的事业,这就是法律的训诫。因此丹宁勋爵指出,律师“既不是传声筒也不是工具,他只是忠于高尚的事业。这是正直和正义的事业”,而法官是“公正的捍卫者”,法官应当为“使习惯法永远成为一个公正的制度——是的,成为一个遍布广袤大地上的公正而持久的制度——作出我们的贡献”。丹宁勋爵深深了解,法律的力量来源于正义,如果法律的原则不能和正义保持一致,法律将会名誉扫地,国家的稳定也将因此而动摇,因此,“不仅要主持正义,而且要人们明确无误地、毫不怀疑地看到是在主持正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丹宁勋爵的全部法律改革的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实现正义,基于对正义的坚持,他使古老的自然公正法则在现代的行政法中获得了重生,基于对正义的坚持,他敢于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冒犯上议院的权威,对正义的坚持,在他的眼里,是一个法官的责任。

正是在这里,我们走近了英国法律的传统。在英国法的历史中,普通法曾被视为正义的表征,普通法的法官们长久地担负着正义的守卫者的责任,法律至上的实质是正义的统治。这种传统的强大使得法官敢于坚持正义、对抗王权,而为捍卫正义无私无畏的法官又反过来壮大了这种传统。依我的揣见,正是这样的传统,产生了丹宁勋爵这样的牢牢执著于以实现正义为己任的法官,也是这样的传统,允许一个法官为实现正义的目的而曲折地改变法律的既存规定,(虽然丹宁勋爵认为他的改革阻力重重,但我们应当看到,在许多方面,他是得到支持和社会的认同的,尤其在将自然公正扩展到行政法领域的应用中,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在这种传统中,赋予法官如此之大的变革法律的权力才是安全的,我们不必担心法官会用这种权力去做背离法律正义或有损法律声誉的事。

也是在这里,我们走近了英国法的体制。为了要一个为坚持正义敢于宣布自己诚实意见的法院而不是一个在当权者面前唯唯诺诺的法院,英国法设计了一套独立的法院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法官对法律负责,法官不必担心因为宣布自己的诚实意见而受到追究或不利的处分。这套体制使得一个正直的法官能够成为一个为法律的正义而无私无畏的勇士。这套体制还保证了一个国家中各个地区的案件能上诉到一个共同的法院,保证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在适用中的统一,从而使得法官的法律改革不会将法律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事实上,正如丹宁勋爵本人所说的,当他成为上诉法院的高等法官之后,才能够对法律产生较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我确凿地相信法律是应当体现正义的,这是法律相对于权力具有独立品格并能够奠定权力的“合法性”的终极原因。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和生命。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热切地盼望着通过司法实现正义,以使我能够放心地拥有窗外的阳光和晴朗的天空;作为一个从事与法律有关的职业的个人,我同样热切地期待着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从而有效地提升法律在这个社会中的声誉(我把它视为一件与我个人的职业声誉有关的事)。正义能否得到实现,维系着一个社会中人民的幸福。然而,“正义来源于信仰”,在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能动的司法实现社会正义之前,我们如何建立起这种传统,这种体制,这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能毫不怀疑地看见法官在主持正义的程序,这样,我们才能不会过分地把责任强加到法官身上。感谢丹宁勋爵的著作,他使我们如此清晰地看见法官的责任是——实现正义,以及,实现正义的必要的方法。

最后,作为一篇书评,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著作的可读性很强,顺畅的翻译增加了可读性,因此,即使炎热的天气也完全无损阅读这些小故事以及英国高等法官判决书时的兴味和愉悦。

2000-07-10 2

第二篇:读教育著作有感

读教育著作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当我读它的时候,不自觉自己就拥有了一种读书的欲望。书籍能给你巨大的力量。不读书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我们要在书籍中汲取知识。读最基本的书,从头学起。选来选去,我选择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本月,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虽然这些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至今我觉得仍有指导意义。我的体会是: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所谓教育,我认为就是“替学生定个方向,使他们对准方向,充分发挥他们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好,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好,都是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要我们这群教师“着眼学生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多读书、读好书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胡苗苗 2012年2月24日

第三篇: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说死说活》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生死的界定,谈论人生的价值

《给盲童朋友》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合欢树》中史铁生埋怨自己没有在能摇着手推车时去看看合欢树,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对母亲的怀念也从那时开始。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病隙碎笔》

1.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后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2、人有一个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3、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意义,是信徒的存在。

第四篇:读李镇西著作有感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突泉三中

张志辉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读书就是学习,充实自己,在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应用于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出更好的学生。在假期里我读了几本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其中《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在教学中能够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非常感动,折服。尤其是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耐心教育,更让我望尘莫及。

李老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6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学生,我其实更多的还是爱。但对照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躁,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了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快乐不起来。我还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学生有抵触情绪了,那怎么办?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作为老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职责难道只是每天看着他们,批评他们的错误吗?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这种思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使我陷入了沉思。原来,长期以来我总是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们表现不好的一方面了。现在我明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师生之间的情谊绝非一两个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他可能就会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变自己,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通过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现在,读了这本书后,我以后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我要努力这样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生气有害健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次,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交流犯错的原因,换个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时侯的犯错经历和当时的感受。最后,在学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趁热打铁真诚、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错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稍微讲点技巧:“你今天的态度很真诚,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能让我看到实际行动,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扬你!”“以后,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才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呢?”“那我们一言为定!如果你有时忘记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学生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学生一分鼓励,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学生一点宽容吧!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第五篇: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激情满怀,感触

今重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万千。

当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社会,曾有一个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得少了、叫得不响了。有人更认为搞市场经济,互相竞争,都赚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太大太空,不需要了。更有人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有的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风水”,搞封建迷信。这是有背我党宗旨的,是搅浑水的,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纠正。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没了正气,干不了正事,就会变成革命事业这个大躯体上的蛀虫、寄生虫。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工作重点转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没有变,也不应该变,不可能变。“三个互相”(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应该牢记心间,人民的冷暖疾苦时刻记在胸中。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服务了也无需回报。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以恩人自居。到群众中走一走,看望慰问还没有脱贫的人、是义务,更是责任。至于让别人说一声“谢谢”,就免了吧。本该我们愧疚难当的,怎么还得让人民感谢我们?这就是站在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榜样如星斗天。雷锋、焦裕碌、史来贺、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同志是实践为人民服务光辉思想的典范。值得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永远学习。

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成了时髦名词,带头致富也是号召,转型期物化一切(主要是手中的权力)也成了一种倾向。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负有指导与引导人民的重大责任,不能昏了头、转了向。应该为着党的唯一宗旨努力工作,而不能只盯着老婆孩子、三亲六故,围着一己私利打转转。为私欲转来转去、掉进泥坑里的中高级干部也够多的了。不能不让人痛心,更不能不触目惊心、有所醒悟!还是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保持本色,才胸怀坦荡,踏踏实实,心安理得。

毛主席还讲要交五湖四海,这是何等宽广无私的胸怀!革命战争年代,敌人的封锁与割据,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遍布全国,亦如山头林立。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林立的山头联成一体,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今天,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中兴伟业,更需要发扬搞五湖四海的胸怀和气魄,团结更多的人,奔向一个大目标。打小算盘,搞小圈子,靠什么同学会、同乡会,甚至投靠黑社会,肯定是违背党的宗旨、脱离人民的,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是外国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就更不能当外人啦,当然更不该有利已之心。毛主席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五种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吧。

前些年,曾被一些人曲解,嘲弄,更有人无端攻击,到处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诬蔑大公无私是“和尚思想”,鼓吹“大公有私”、“公私兼顾”。等等,等等。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真假,以为毛主席说的话太高太空,学不来,做不到。这是非常糊涂的。作为坚持带领人民永远向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难道不应该树立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标准来要求、引导自己的每一个成员吗?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定信仰,做独立支持的大树,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一元化地位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敢于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划清界限,并坚决加以批判抵制;不做“风派”,不当“墙头草”,东倒西歪随风倒。

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像白求

共产党人应该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恩同志那样毫无利己之心,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克服私欲,一步步树立无利已之心的胸怀。嘲弄严肃与高尚,比自私,比混,比侃,比痞,比粗俗,比所谓潇洒,附和落后与流俗,甘当尾巴,取法乎下,放任自流,水往低处流,就低不就高,靠什么来凝聚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怎么面对建设与改革大业所遇到的障碍?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利益驱动并不万能,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对事业、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可耻的,是没有共产党人的良知的,是必须立即抛弃的。搞所谓远离国情、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怀有利己之心,打个人升迁的小算盘;嫌贫爱富,傍大款大腕,羡慕追逐物质享受,疏远人民,视人民群众为“刁民”,更是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二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艰苦奋斗。

依靠人民,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中,似乎没有什么人不相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脱离人民。因为现在的环境和条件,一些政策和口号,还有所谓政绩,一串串数字,GDP值,把人多看成包袱和负担太容易,牢牢记住人民群众是动力,是主力,是执政基础、依靠对象,就有点难了。共产党永远不能忘了依靠人民。共产党是靠什么起家的呢?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历史,不能忘了历史,忘了本。为了谁?依靠谁?头脑时时刻刻要清楚。离开了人民的大多数,我们将一事无成。毛主席说,人民是上帝,平常大家又说过,人民是主人,我们的干部是公仆。人民与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本质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时时事事要摆正,不要弄颠倒了,搞出一大堆笑话来。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如大寨、大庆、红旗渠,愚公移山精神感天动地、再铸辉煌!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传到我们手里,不仅不能丢,还要弘扬光大!我们有这个义务与责任,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光荣。

毛主席著作曾经在过去的时代武装与教育了亿万人民与党员,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特别是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保先教育中,愿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率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道上,重塑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抖擞精神,奋勇前进!

下载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了法律的正义——读丹宁勋爵的著作有感(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过丹婷

    法律必须被信仰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题记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在我们看来一个把人撞了,再连捅......

    读《宽容与正义》有感

    读《宽容与正义》有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看了秦风编著的这本《宽容与正义》,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日本对待战争和人民态度的截然不同。其实我有点害怕看到关于日本侵......

    读《木腿正义》有感

    读《木腿正义》有感程序正义万岁!15行管 吕晨凯冯象,上海人。出生于50年代,父亲冯契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远赴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

    读魏书生教育著作有感

    读魏书生教育著作有感 ——我与我的书论文 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就听上《教育学》的黄老师经常讲到教育名家魏书生,听着老师介绍魏书生丰富而又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我真的是感到佩......

    读婴宁有感

    读《婴宁》有感 还没学习《婴宁》这篇文章时,老师就多次建议我们先读一读,去欣赏婴宁这个可爱的人物形象,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老师是带着极深的感情说的,想必她是挺喜......

    读《正义的慈悲》有感1000字

    读《正义的慈悲》有感1000字原创: 韩雪1986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门罗维尔一名18岁白人少女被谋杀,出于种种原因,与本案无关的黑人沃尔特·麦克米利安成为警方眼中的完美嫌疑人,被控......

    读《于丹论语》有感(精选合集)

    读《于丹论语》有感 读《于丹论语》有感1在参加神木市幼儿教师"523"工程培训时,发现同行桌子上放着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的书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于丹两个字,一......

    读于丹庄子有感

    《于丹〈庄子〉心得》之总有路可走读后感在于丹的书中是这样写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而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却借用一个个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