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希贵著作有感
读李希贵的《放弃百分之百》有感
在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实施新课改,学习专家的理论,学习名教师,名校长的著作,使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通过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面向个体化的教育》受益匪浅,特别是《放弃百分之百》
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勇于放弃“重点本科上线率的100%”,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个放弃,折射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教育教学观念。
回顾数学教学,我们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勇于舍弃一些东西;不要只注重优秀率,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反思:我的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第二篇: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一书有感 2013年9月27日中心组学习材料
主讲人:张连芳
六年前,李希贵在北京发起“新学校行动研究”,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他要求每年4月和10月中旬的第一个双休日,课题组成员学校的校长们一定要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集中到某一个课题学校,展开学术研究,以推动这一课题的顺利开展。每一次的学术会议,李希贵都有一次关于课题进展和研究方向的发言,《新学校十讲》就是他围绕“新学校”这一研究主题十次发言的汇编。
一、失败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学习的天性,学校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但当我们将学校办到今天的时候,却发现学校不再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教室成了学生头疼的场所,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也预示着教育的失败。
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有哪些?李希贵在书中总结了16种原因:
一是浪费机会。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许多影响学生生活的事情发生,但很少想到将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和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是影响力闲置。就拿学校校长来说,你对学生施加了多大的影响?领导力有两个要素:一是管理自己,二是影响他人。在这方面,你自己做的如何?
三是细节与文化错位。比如说给某个月份的教师过生日,部分过生日的教师没有到场,是通知这些老师都某处领取礼物,还是亲自送礼物到办公的场所,这其中就反映了工作的细节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是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做决策。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是教育管理中最常见的行为。
五是反复提同样的要求,反复说同样的已经不管用的话。比如说开会的时候总是要求不要迟到,但总是有人迟到,做领导的应该反思,这样的会议有什么价值?
六是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前段时间有人比较了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我们的守则就是因为太过笼统,所以执行的最差。
七是用错误的方法来纠正错误。比如说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让学生罚抄;为了防止教师脱岗,采用打卡的方式来管理,等等。
八是教育的力量单一,总想用一己之力来改变学生,从未想到过可以借助的力量很多。
九是在还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习就是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发生的。操之过急,只能事倍功半。
十是主次不分,不懂放弃。一所学校如果已经有99%的升学率了,还要拼命去追求100%,就会有问题。只有舍得放弃某些东西,才会收获更重要的东西。
十一是身边人的想法越来越少。当一所学校只有管理者有想法,身边的人既没有想法也没有创造性的时候,这个学校就很危险了。
十二是自己成为组织的主要动力源。教职员工的动力需要多维度来支撑,而不能仅仅是校长的表扬、鼓励或者校方的政策。
十三是只会用学校的资源来经营学校,忽视了我们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家长的资源。
十四是课堂上缺少生机活力。当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置可否,当一些学生趴在课桌上的时候,当一些学生在课堂里学不到东西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是不会有活力的。
十五是不懂得如何为成功归因。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知道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很少有人思考单位成功的真正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公司会走向衰落。
十六是校园不再激动人心。成功的校园往往是和“激动人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设新学校
“新学校”是怎样的学校?李希贵认为,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都是外在的标准,包括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常常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教师。李希贵强调: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如何建设新学校?
第一,要有发展战略。
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对每一个校长来说,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是很重要的。
学校发展战略通常由五个层级组成,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其中最高层级是学校发展的愿景,主要由学校的使命、目标组成。下一个层面是学校的关键成功因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阶段发展的很快、质量很好、社会影响力也很大,这其中一定存在若干关键要素。把握这些关键的成功要素,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第三层面是关键成功因素指标,也就是将这些要素量化,让其可以测量。教育要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测量、就是数据。可能这种测量不能涵盖关键成功要素的全部内涵,但通过测量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帮助我们走向精准和精细。第四个层面是战略改进领域。通过将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比对,发现学校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设置相关的路径加以改进。这其中,课程和课堂是学校必须要花大力气加以改进的战略领域。第五个层面是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用故事的方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的一种文化生态。十一学校的“学校行动纲要”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第二,要有行动计划
新学校的实践是一种行动研究,是一种自发的、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来改变教学样貌的行动。要将这件事情做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是对象。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一定要清楚。虽然说学校里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学生,但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不同岗位的服务对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公开课”,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但在评价的时候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效率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服务对象不明确。第二是流程。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因为其中一些环节的不合理,导致了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如果能够将每一项工作的流程绘制出来,并加以分析,就很容易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途径。第三是测量。测量,是将事实转化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测量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我们明确可以向那个方向去发展。第四是诊断。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来分析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行为特征。第五是改进,将诊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目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改进的路径并加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往往不一定是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说教师不读书,问题可能出现在校长身上。
第三,精心研究评价
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到评价,有工作就一定会有评价。很多时候,工作成效如何,就取决于评价。大家都批评今天的应试教育,但要想改变它非常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要正确发挥评价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准学校里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设计评价。虽然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评价的,但并没有必要事事都来评价,将师生的手脚全部束缚起来。二是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改进,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成长。尽量避免从负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要努力维护师生的尊严。三是研制测量工具。要实施评价,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工具研制,可以将很多管理、教学中的细节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的改进提供依据。第四建立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或者学生画像。比如说对教师的评价,大致就应该包括教师的业绩评价、学术素养积分、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业绩通过学生身上的成长来衡量,学术素养包括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课堂经验总结,满意度调查取决于教师的服务对象。第五是妥善将评价的结果告知每一个人。要通过评价,给师生以激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信心,同时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找到着力的方向。
新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对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他所率领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其实就是一所新学校的样板,很值得我们一看。如果在有了一定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来阅读《新学校十讲》,得到的收获会更大。
第三篇: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教育不是做生意
读了《学生第二》,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如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评谁?那些校长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批评老师。问他为什么?因为学生第一,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碰到了教师与孩子的矛盾,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范_文_先_生_网)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以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纠正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就是学生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了!
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学生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相信。教育不是做生意,学生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学生养活的,一旦老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普通的大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社会中是有地位阶级的不同,买卖关系的产生,但在学校,你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遵守规则,学会感恩。教育不是做生意,师生之间也不是买卖的交易关系,而是有关知识道德理想真情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至纯无比,这种关系与社会不同!
第四篇: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我想,只要我们常怀教育的热忱,勇敢的向我们的孩子敞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就应当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老师,我在做好的“教育”.
第五篇: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铜山县大许实验小学解玲兰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
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