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说死说活》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生死的界定,谈论人生的价值
《给盲童朋友》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合欢树》中史铁生埋怨自己没有在能摇着手推车时去看看合欢树,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对母亲的怀念也从那时开始。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病隙碎笔》
1.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后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2、人有一个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3、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意义,是信徒的存在。
第二篇:读史铁生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史铁生,那洗尽铅华的文字,我一点点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然而,他不是神的孩子,他也痛苦过,无奈过。双腿瘫痪的打击曾一度使史铁生在人生的低谷徘徊,直到一直关爱自己的母亲吐血身亡,并留下那句沉甸甸的遗言:“要好好活......”,才将他对生活的渴望重新唤起。于是,他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痕迹,去重拾儿时那些凌乱且带些悲痛的回忆。他也开始学着去领悟母亲遗言的真谛。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或许只是合欢树带给他的一点点启示,他竟真的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不知他是如何将生死看的如此淡薄,他说过,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是不同的开始,而死却是千篇一律的华丽收场。这种对生死领悟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从生病的噩耗中站了起来,没有被病魔击倒,坚强地生活着!
李泽厚说:“哲学探索命运,文学表达命运,宗教信仰命运。”《病隙碎笔》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及了命运。“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从黎明出发走进黑暗,风光旖旎,我们可以驻足观赏,荆棘遍地,我们可以披荆棘奋勇向前。即使曾经被命运捉弄的遍体鳞伤;即使现在在不知名的角落忍受着别人的冷嘲热讽,社会炎凉;即使希望的曙光久久不愿出现,明天或许会更迷茫......但请相信,只要心存一份信仰,就会迸发出振奋人心的力量!即使,等待的时间,会很长很长......史铁生说,他设想他的墓志铭,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而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对信仰的坚守。但抱歉,别人无法遗忘你!
死后不设遗体告别,将全身器官捐给医学实验,这种无谓的情操是我深刻的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片云彩”是对史铁生的真实写照!是的,他生前坐着,死后站着。死亡,有时并不代表消失,死亡,有时也会有被铭记的意义!
因为,有时,结束,也是一种新的开始!我相信,继史铁生之后,会有更多人愿意选择这种与世界告别的方式,会有更多人有史铁生这样博大的胸襟,会有更多人会有这样的奉献精神!
透过史铁生,我看到了他在命运面前的不服输,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对生命的信仰不断传递给别人,让那些对人生迷茫的旅人找到目的地的方向。他的文字,不仅让别人看到他的坚强,更能成为一种催化剂,让读者感受到希望在自己心中慢慢发酵。
史铁生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并不是真的活着,只有将这种生活的希望传递给他人,使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心存一种生的渴望,都能将爱心,热忱奉献给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
他的每一张照片你都丝毫捕捉不到他因双腿瘫痪或尿毒症而产生的悲痛情绪,相反,要么,他会笑的天真烂漫,给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感觉;要么,就是微微蹙起眉头,让人感觉到他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
甚至,当有记者问到他的职业时,他竟幽默的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我不知道这句话里隐藏着多大的痛楚,不知道他在说这句话时,心会不会有些微微的疼。但我知道,他是想告诉我们,活着要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而不是痛苦!
史铁生,他这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只能让人仰望却不可亵渎。
《病隙碎笔》里的每一个小则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收获,每一个小则,都会带给我的心灵一丝震撼,且一次比一次强烈!
曾经看着那些不生活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相信,此时,史铁生定是站在云端,笑得最美!
第三篇: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生命意义的探索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当代作家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陕西插队时因双腿瘫痪后回京,开始文学创作。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文字的独特。他的文字注入了大量自身的精神情感,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是生命的苦难与自我救赎的坚毅信念。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逝世。我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初中课本上的《我与地坛》。但这一切在当时离我太遥远了。但这次重读他的作品我又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他的精神情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死亡对于史铁生来说并不陌生。失去双腿后的的他无数次思考过死亡,在无数个白天黑夜。他也用文字谈论死,但那必然只是他无限的思考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关于死的论述中被引述最多的一句,出自他1991年成稿的《我与地坛》。
在《我与地坛》中的许多句子让我记忆深刻。“先别死去,再试着活一活看。”这句话仿佛是史铁生多年来的心境写照。如果能感同身受的想一想,一个青年在大好年华时双腿残废是一件让人多么绝望的事,一时间所有生活都会难以适应,自己成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废人”,只能靠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人生除了绝望还是绝望,往后的日子就好像一个无底洞,怎么望也望不见希望。所以史铁生一开始也是长期的禁锢自己,他每天去地坛却不与旁人交流,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却连他的母亲也不愿接近。后来他母亲离开了,他也因此而后悔,他的母亲没能看到他的成就。“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正如他自己所写的文字,他仿佛在与自我的纠结中一次次地坚持下来,有些话他也终是说不出来,这也许正可以视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毅吧。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的热爱,他就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魅力;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他就无法数年坚持观察地坛的变迁和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才会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感悟出人生。史铁生用文字淡化痛苦,走出了人生的痛境,也影响了后来的我们。
史铁生美丽而浪漫的文字所潜藏的关于死亡的思考,那些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洞察生死、包容一切的宽厚,都是病痛赋予他的。但如果不是史铁生本身的才华与个性,那世间不过也只是多了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倒霉的普通人而已。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各种各样的不遂人意,会失去很多,但坚持下去,就像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一样,生命是未知的,而希望就在生命的未知中。若是放弃,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明天,留给自己的就永远都是未知的遗憾,而这些遗憾陪伴自己的一生,这也是一种无法断绝的痛苦。所以,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篇:读史铁生作品有感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1
史铁生,因为一场大病,一个健全人永远地失去了双腿,上身依然健康,可下身却整个在萎缩。遇到这样的打击,每个人都会接受不了吧。史铁生也是这样,不过,他经过了家人的安慰,朋友的劝导,终于从自暴自弃中走了出来,开始了一条新的“道路”——写作,也因此成了名作家。
《宿命》中他这样提到:“晚了一秒钟或没能再晚一秒钟,也可以说是早了一秒却偏又没能再早一秒,以致终身截瘫。”人生中有多少个一秒,也是因为史铁生那进入地坛的一秒,全身心感受到地坛的感情的那一秒,他才算真真正正振作起来了,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去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也正是这样,史铁生最艰难的时刻,就在地坛度过了,地坛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也给了他写作的灵感。
地坛,让史铁生重新“活”过来的地方;地坛,一个让生命绽放的圣地。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2
我觉得人的一生很短,短到刚想好要干什么就结束了,所以会很可惜,很没有意义。难道人的出生就是为了死亡吗?我不相信。我从不认为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反而是种解脱,好像是闭闭眼睛就能完成的事。既然如此,又为何要那样费劲地出生,在家人担惊受怕下长大,在尘世间折腾一番,又两手空空地回去呢?又不能飞升成仙,更不能像我所渴望的转世轮回,有什么意思?没意思啊。
小时候我尝不负责任地想,干嘛把我生出来啊!我又不想出来,有什么好玩的?但没办法,出都出来了,总不可能塞回去吧…所以只好折腾一下喽。
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秋天的怀念》 中认识史铁生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我看到了一位爱孩子爱得深沉的母亲,也看到了从绝望到渐渐 振作的史铁生。那开得夺目灿烂的北海的菊花,就像按下快门后定住的风景,和着母亲希望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愿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我是个四肢健全的人,而且身体健康,小时候从来没有断胳膊断腿过。倒是从来不懂残疾人的感受。还想扭个腿伤出来,不用上那讨厌的体育课。只要能少跑一圈,我就能开心好一会儿。可那时候,看到在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残疾了的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痛苦暴躁的史铁生,无法自理,无法奔跑,无法做许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才发现拥有健全的身体是多么难能可贵!
他也曾像个普通的少年一样生活。我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看到的史铁生,他有着少年人的活泼与生气,常与他人玩笑、斗嘴的淘气,而且虽然过着放牛娃的艰苦生活,却每一天都过得充实饱满开开心心。浑然不像刚坐进轮椅时那个颓废的他。毕竟对于一个刚刚看到美好世界的少年来说,缺失了一半的感觉是在是太残忍了。而且那时候的他还是厉害的跑步冠军,下半身瘫痪,就像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差别。
然而,无论所得的病有多么地令人痛苦,史铁生还是熬过来了。身体行动不便的困难和病痛的折磨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的思想依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为人类创造文学上的珍宝。同时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以此激励自己勇敢活下去。在这本书中,我几乎完全看不到病痛的痕迹,我只看到一个默默思考人生的乐观的幸福的人。母亲在合欢树上许下的愿望实现了。她的孩子像她所希望的勇敢地活下去了,甚至比期望中活得更好。
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人不能单纯地只为自己而活,平淡走向死亡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确实都会走向死亡。但我想让自己的路走得精彩而没有遗憾,人生苦短,哪怕留下一个美好的瞬间,也能让世界增添一丝光彩。好像常听人说,像他这样的人都做得到,为什么我不能?每个人都可以,都有机会。我不是说大话的人,也许做不到像史铁生一样伟大坚强,干不成大事,但也会努力朝前看。至少要比从前的自己更好!
读史铁生作品有感3
没有痛苦的挣扎,就没有钢铁般坚强的信念,没有那阳光般的母爱,就没有后来的史铁生。是痛苦的挣扎与迷茫,让这一代文豪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阳光般的母爱与付出,送给了他一个撬起命运的支点!
命运之神对史铁生开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玩笑,使那个正值韶华之年,大有前途的青年,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不抱有任何幻想,失魂落魄的残疾人。面对生命中残酷的现实,史铁生绝望了,望着远方的大道,忽然间变得迷茫起来,他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在迷茫与挣扎中,他似乎看到了依稀的光芒,找到了一个支柱。凭借着她的支撑,他变得钢铁般的坚强,他战胜了残酷的命运之神。然而,当他再回首遥望时,却发现,自己那棵最大,最坚固的支柱,却早已离自己远去,留下的,只有无限的忏悔与流不尽的悔恨之泪。
这个支柱是谁呢?是他的母亲,那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却又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的母亲。是她为史铁生点起了生命中耀眼的明灯,是她鼓励着史铁生如巨石般顽强的活下去。还记得,在那篇《秋天的怀念》里,作者含泪写道:“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也正是这句“好好儿活”,让史铁生在精神上勇敢地站了起来,永远不倒。
这位母亲有一颗苦到不能再苦的“苦心”,这种苦,一直伴随她,直到逝世。史铁生在《合欢树》里曾写道:“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是呵!这种苦,有谁能受得了啊!而她,平凡的她,却几年如一日的忍受着,支撑她忍受的,是一种朴实的母爱。
有谁能不感动呢?史铁生走出迷茫,笑对人生,在残酷的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崛起,一次又一次攀上高峰。他的母亲,为他默默付出着,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他撑一树浓荫,让自己变一盏明灯,为他指引光明,把自己的心化做信念,供子女前行,虽自己饱受煎熬,却依旧笑意荡漾。难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一切,还不令人感动吗?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再一次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心灵吧!
第五篇:读教育著作有感
读教育著作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当我读它的时候,不自觉自己就拥有了一种读书的欲望。书籍能给你巨大的力量。不读书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我们要在书籍中汲取知识。读最基本的书,从头学起。选来选去,我选择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本月,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虽然这些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至今我觉得仍有指导意义。我的体会是: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所谓教育,我认为就是“替学生定个方向,使他们对准方向,充分发挥他们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好,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好,都是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要我们这群教师“着眼学生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多读书、读好书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胡苗苗 2012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