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

时间:2019-05-11 22: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

第一篇: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

一、供给侧改革

1.继续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报告》显示,五年来,我国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已成为中国的品牌名片。

同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也取得明显成效,仅在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去产能”中,已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这些成果离不开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努力。李克强提出,2018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要实现GDP增长6.5%左右、CPI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等。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报告》明确提出,2018年,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关乎群众和企业切实利益的网络提速降费上,《报告》带来一个好消息:2018年将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发展壮大新动能的同时,要继续破除无效供给。政府工作决心之强从《报告》提出的目标可见一斑:2018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在中国新的金融监管架构之中,央行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两会)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现在还在进行之中,在本次人代会最后几天,可能代表们还要就国家机构改革研究讨论,其中也包括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改革。一些主要的内容,在去年7月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披露的消息里,已经说明了金融改革的一些主要思路,包括其后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其办公室放在人民银行,这些都表明人民银行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个作用,我个人体会,一个是有一些金融监管的空白,过去的监管体制出现了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可能需要尽快的弥补。第二个是金融监管有一些规则,也出现了一些缺陷,需要增强金融规则的制定。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发生的金融机构或者准金融机构的风险需要抓紧进行处置,维持金融系统的健康。

这里的工作其中有一条也是人民银行要牵头,增强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提高协调的效率。这是机构改革的若干个方面。可能大家还需要进一步再看金融机构改革还有哪些内容。当然,我们机构改革还是主要依据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上各种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参考的过程中也研究了所谓“双峰”监管的体制,但是,我们目前觉得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不是说我们就要采用“双峰”监管的尺度。

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松紧适度”这个表述比较新,我们如何来理解?(两会)

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这样的表述,主要是针对金融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而言的。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目前是稳中向好,我们看一个货币政策松还是紧,可以从几个维度,一是看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支持一些薄弱环节。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支持创新领域,中国经济目前有很多创新的亮点,看这些创新的领域能不能够及时得到货币、信贷、股市,还有其他各种融资方式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还要注意刚才那位记者提出的金融改革。所以,松紧适度主要是看对实体经济而言,我们的实体经济能不能够得到各个方面有效的支持。能不能够创造一个防风险并且能够平稳推进金融改革的外部环境,这样就为我们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流动性角度来讲,也要松紧适度,也要基本上稳定。我们看流动性方面,主要是看市场利率是不是平稳,整个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是不是合适,各方面的指标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对“松紧适度”的考量。

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是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要合理增长,没有讲数量和指标,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们用M2来作为一个主要指标,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深化和金融的创新,使得像M2这样的指标跟经济的走势的相关性变得比较模糊,有的时候预测性也变得比较不确定。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这几年我们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科目对M2的影响也比较大,各国都面临这种情况,所以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淡化了把M2作为一个指标,或者把M2作为一个预测目标这样的做法。这种相关性下降,它是一个规律性的事,你重新定义M2,改变M2的口径也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针对这种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针对我们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更注意盘活存量,更注意优化货币信贷存量的结构,这样就能够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你说的这个合理增长也好、松紧适度也好。

3.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M2,但没有给具体的数字。未来应该怎么样理解M2增速?什么是合理增长,怎么去理解2018年的货币供给?(两会)

由于M2指标口径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是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在不断地变化,M2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衡量货币政策松了紧了的一个工具。但是这个问题既然问了的话,假定说M2的口径短期内变化不大,我们怎么看呢?如果M2和名义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的话,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讲就是不松不紧,名义GDP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实际GDP加上GDP平减指数,也就是经过物价调整的GDP。如果M2大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货币政策就偏松一点,如果低于就偏紧一点。观察是这样观察。但是,假定条件是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产品的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

更重要的指标,应该说还是要观察像是通货膨胀率和就业这样的指标,我们光观察GDP有时候是不够的,还是要看物价水平和就业水平,从这儿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松还是紧。再有就是今后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逐渐从广义货币的数量变化,慢慢转到对于价格的关注,到底市场上这个价格在什么水平,通过统筹考虑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待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对中国来讲,现在的M2增长速度是百分之八点几。从刚才衡量的角度来看,第一是跟名义GDP相比是比较接近的,另外,你又可以看到M2增长比名义GDP稍微低一些,也还有存量的关系。过去,M2增长速度一直比名义GDP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了,新进的水不一定要这么多,所以还跟存量的积累有关系。总之来讲,很难有一个

非常简易的指标能让人一下子就看明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加以判断。

4.货币政策如何实施(稳健中性)

2018年,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公开市场利率上行+流动性合理稳定有可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国际来看,全球货币政策进入关键时点。美国近期公布的就业数据好于市场预期,3月份加息的概率进一步增加。有机构测算,2018年美联储将会回收4200亿美元流动性。2017年我国央行虽保持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变,但先后上调了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利率水平。因此,随着2018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我国央行将可能提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日益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但是内在增长动力还需培育和巩固,货币政策要注意稳增长与去杠杆、防风险的平衡。一方面,要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另一方面可采取定向降准、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等货币工具来“削峰填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维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

5.如何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监管框架

文章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时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双支柱调控框架”是较十八大报告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四季度)》中首次提出。今年7月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表明其作为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定位。货币政策属于传统宏观政策,过去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很多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导致。于是,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9年就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于2016年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引入了逆周期调控因子,目的是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初步发挥了功效。首先,更加全面地对社会融资活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并及时将互联网金融创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其次,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最后,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维护了金融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下一步还需要对相关机制进行加强和完善。

首先,要持续加强货币政策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人民银行对流动性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不同工具的搭配使用,保证市场流动性维持在合理水平,推进货币政策向更加个性调控转型,增强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和对市场利率的有效引导。目前货币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传导较好,但是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仍然较弱。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监管从宏观角度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监控,在分业监管格局下需要有专门部门进行协调。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未来,应充分发挥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逆周期调节,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需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内涵和外延,如继续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充分发挥好金融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既防范金融风险,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文章二:

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南和行动纲领,双支柱调控框架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改革和完善传统货币政策,构建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即货币政策支柱);二是改革和完善传统金融监管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即宏观审慎政策支柱);三是在同一个整体政策框架下,强调两个支柱之间的充分协调和配合。

首先,我们来看作为支柱之一的货币政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已不再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而是孕育着若干重要的转变、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效果。

从实践情况来看,央行目前已经在做的工作除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之外,还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并为后续货币政策框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如果从稍长远的视角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可能还孕育着更加深刻的变革,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是,由于货币政策事实上对整个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稳定都负有基础性的责任,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应该关注通胀和产出的稳定,还应该同时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货币政策框架从目前流行的“灵活通胀目标制”(以通胀和产出稳定为主)转向兼顾金融和实体经济稳定的“双稳定目标制”。尽管前景十分诱人,但在“双稳定目标制”框架下,金融稳定的盯住对象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如何在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稳定两个基本目标之间进行有效的权衡,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其次,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支柱宏观审慎政策。前文已经指出,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性选择。从具体实践来看,自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正式引用宏观审慎政策这一概念以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主要国家和经济体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就中国的实践而言,目前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经涵盖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信贷投放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其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机构“量体裁衣”,业务扩张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其自身的稳健性相适应;2015年底,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MPA),将更多的金融业务和行为纳入管理范畴,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业务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二是为维护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纳入MPA框架之中,通过引入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提高个别银行人民币购售业务平盘交易手续费率等方式对外汇流动性进行逆周期动态调节,平抑市场的顺周期行为。三是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以“因城施策”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工具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提出“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MPA)”,这意味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进一步涵盖互联网金融领域。

最后,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得以发挥整体功效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现有金融体系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密切关联。一方面,成功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降低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通畅;反过来,货币政策也会影响资产价格和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实践中,宏观审慎政策的优势在于“结构性调控”,即针对局部领域(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失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而货币政策的优势则在于“总量调控”,即维持一个总体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在特定的经济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失衡,必须考虑使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节。如果当经济过热迹象已经出现时,货币政策仍然放任信贷闸门开得太大,那么,任何后续的宏观审慎工具都难以奏效。换言之,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调节优势必须以适当的货币总量调节为基础。事实上,只有在运用货币政策来防止整体金融过剩的基础上,宏观审慎工具才能更加从容地发挥结构性调控功能。因此,成功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互相增强和彼此促进。

在实践方面,此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可以视为统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顶层政策协调的重要制度安排。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特别是在监管部门的资源和职能进一步整合之后,在实施重要的宏观金融调控时,中国将形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其他金融政策统一决策、密切配合的宏观调控新格局,而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决策效率和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金融风险

1.2018年防风险仍然是金融领域的重头,防风险会导致金融改革与发展进入停滞,或者步伐放缓?(两会)

大家也知道金融行业,特别是像银行这一类机构本身就是管理风险的行业。因此,防风险如果防得好,这是这个行业发展以及它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这个做得好的话,就能够发展得好、能够服务得好。因此,防风险、防危机也历来都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个人认为,防风险和改革不是对立的东西,而应该是一致的东西。大家也看到国际上正是由于有了风险、有了危机,才促进了很多新的措施的出台。

我们中国有很多重大的金融改革,正好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让我们认识到风险和不足,然后进行了改进。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说防风险是改革的一个部分,2017年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书记作了重要的讲话和部署,此后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些防范风险的动作都改进了监管,改进监管也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改进监管、减少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方面其他的步伐反而可以走得更快、更大。比如说我们刚才大家所提到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准入的放开,这些都把监管

和改革联系一起。

2.金融风险如何防控

十九大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了三大攻坚战之首,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点。防控金融风险,要围绕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文章。

首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根本,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第一要务,2018年金融业还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金融资源过于集中在房地产将产生较大风险。在做好房地产调控的同时,要注意防控房价下跌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满足居民合理的购房和租房需求。

第三,实现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2018年金融业要继续采取措施,减少资金空转、层层嵌套和监管套利,减少由此产生的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金融风险,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四、金融监管

1.央行正在牵头制定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规则,是出于哪些考虑?规则的进展如何?什么时候能够正式推出,推出后是否会对金融市场带来冲击?(两会)

资管方面的发展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发展,但中间也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一些类似的产品规则不太一致,另外也有一些冒牌的,打着一个名义来做的,实质上是其他的事情。因此确实有一些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资产管理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关于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我们在去年11月份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大家应该从网上对它的基本框架都可以非常了解。我们也收集了很多的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且也合理的进行吸收。在考虑这个规则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怎么化解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所隐藏的风险,以及对这个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我们会在这之间寻找一个很好的平衡。这个政策人民银行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修改,履行相关的程序以后会尽快向社会公开。

2.当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的制定进展情况如何?《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主要会聚焦在哪些方面?(两会)

一是社会上现在出现了金融控股的行为,有的叫金融控股公司,有的没有叫金融控股公司,但实质上有一些集团里形成了金融控股的做法,可能控股了多家金融机构,可能还在不同的行业,比如说有证券、有保险、有银行的、有信托的等等,这样的一些行为,同时也酝酿了一定的风险,这些东西应该纳入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对金融控股公司,我们试图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但目前也还在初步探索之中。首先一条,我们知道金融业是要依靠有足够的资本,资本是能够吸收风险的基础和能力,因为金融是高风险行业,你必须有一定的本钱来支撑它的稳健经营。目前出现的一些金融控股的行为,使得有一些他们所控制的金融机构的资本并不真实完整,社会上存在着有一些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的问题。因此,强调资本的真实性、资本的质量、资本的充足,这是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的一个内容。

二是你既然搞金融控股的话,你的股权结构,集团的股权结构和受益所有人的结构,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应该保持足够的透明度。如果不透明的话,就容易在中间出现一些风险,出现一些违规的操作。因此,大家对金融控股的股权结构和受益所有人结构都很关注,也能从中能分析到很多问题。

再有,也就只有在所有权结构比较清晰的情况下,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它们的所谓关联交易的管理。一个是,控股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之间可能有关联交易,也可能和他们所控股的其他非金融类的企业,也就是实体经济的企业以及海外的企业之间,都可能存在关联交易。所以,对关联交易的管理会有所加强。

总之,要保持一种稳健经营、透明度。我认为,这可能是当前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管理和起草一些基本规范文件的起步点。当然,以后可能还会参照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有更深的考虑。

金融控股公司实质上这些年来是发展比较快的,也出现了很多的风险,周行长刚才在讲话当中所谈到的,比如说交叉性的金融风险,比如说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风险的隐蔽性比较强,比如说控股公司干预下面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等等。在中国这个分业监管的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在规则上存在空白,监管的主体也不明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央国务院要求,人民银行要牵头抓紧制定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

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的重点,刚才周行长在讲话当中都讲到,比如说要落实行为监管,要实质重于形式。比如强化整体的资本监管,建立并表的监管机制,防止虚假出资、循环出资等等短期行为。要严格股权管理,这个股权的架构和组织的架构要清晰,股东和受益人应该是比较透明的,要强化关联交易的管理,要在金融机构和控股公司之间,和其他的产业之间建立防火墙制度等等,现在,人民银行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谢谢。

3.类似于P2P和比特币这样的金融创新往往是起于微,但蔓延十分迅速。我们构建什么样的创新监管的体系或机制,对可能的风险进行早预防?(两会)

应该说这也是最近出现的新课题,过去金融系统其实一直是跟科技创新配合得相当好,而且金融系统历来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非常忠实的拥护者和应用者。大家可以想像,从早期计算机开始出现,从早期所谓通信系统开始改建,从远程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你在社会上看到金融行业不管是银行、证券市场来讲,都是计算机最大的买户,也是互联网非常大的使用者。金融系统很早也是所谓云存储的使用者,最早来讲大规模存储客户数据都是在银行系统发生的。我们金融交易所包括股票交易所在内的都是联网通讯、高速计算、数据挖掘,都是最忠实的云算者。

最近出现了一个情况,有一些技术发展比较快,跟常规不太一样,另外科技应用直接导致他们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板块,这种做法过去不多。新技术出来以后,他们去用,用的过程当中基本上还是把握住了应用的方向和范围。现在是有一些新的,这个新的东西我们第一是表示要密切跟踪,共同合作,再有是如果新的技术马上就投入运用,成为新的金融产品或者新的金融交易市场的板块,我们认为要慎重。按照现在的规则,你该申请的还要申请,该评估的还要评估,稳健以后再进行。同时我们特别强调一条,就是所谓消费者保护和投资者保护,你要注意这些东西它是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效应。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或者消费者教育。要知道对于一些特别新的产品,大家都没怎么摸过,过去都不怎么知道的,一定要学懂了再考虑去用,你要用的话,就自担风险,要自己搞清楚,否则的话,也不是完全靠监管能够管得住的。一方面监管要想办法学习跟上新的形势,另一方面有一些规则还是要坚持。最后还要加强对消费者、投资者的宣传

教育,树立自我负责的态度。

4.金融监管如何改革

近年来,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市场乱象屡禁不止,影响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突出的问题在于分业监管的体系与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不相适应。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日渐清晰、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监管体制如何改革、如何协调配合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是综合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既不留有真空地带,也不存在重复地带。如针对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平台等存在监管空白的问题,应及时填补监管漏洞、纳入常态化监管。针对监管部门之间监管规则不一致而产生监管套利问题,要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统一监管规则。

从监管体制上看,目前,发达国家主要有统一监管、分业监管和“双峰监管”等三种模式。其中,“双峰监管”模式是把监管职能划分为市场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双峰监管”模式,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统筹协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

5.2017年是监管大年,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监管体制改革的看法。

因2017年为中国金融监管大年,因此,有关监管措施类的题目有很大可能会在论述题目出现。金融监管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中央层面已成立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地方金融办则加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牌子,与一行三会形成错位监管和补充。穿透式、全覆盖的金融监管框架初步构建,未来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将重点关注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问题。未来着力做好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

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将成为监管方面的关键。首先,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坚持把维持物价稳定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防风险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其次,在监管层方面,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机构和力量,统筹系统性风险防控与重要金融机构监管,对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产品,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建立行为监管框架,强化监管的专业性、穿透性。

五、金融去杠杆

1.2017年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中国非金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0.47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两会)

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经过这么多年艰难曲折的复苏,终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因此,很多重要国家的货币政策从数量宽松慢慢退出。首先这是一个好事,这个好事也意味着过去全球范围内的数量扩张和低利率可能逐渐将告一阶段。中国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这个方面的影响大家应该可以预估到。

另外,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增长方式也是在转变。我们现在强调经济是一种新常态,是

从过去追求数量型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所谓过去数量型增长的旧常态,就是有很多事情也是靠资金堆积,资金投放比较大,所以就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方式的转变也表明未来经济的增长依靠数量堆积会减少。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国广义货币的总量在经济体中已经相当大,在追求质量型增长的时候,就有可能减少过去大量依靠资金支持的这种增长方式。所以,实际上整个中国经济体里的广义货币这个池子里的钱可以用得更有效率,一旦用得更有效率以后,也并不见得就是说资金就紧张。应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有看到整个资金上数量和价格有上升趋势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也有提高效益和价格下降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在货币政策上和外汇政策上,都有相应的政策响应。

2.去杠杆对金融风险控制的影响

去杠杆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负债荒”或将延续,传统存款竞争加剧。

去杠杆首先打击的是同业负债,导致高杠杆机构的短期负债来源收缩较快,而资产端由于久期较长未能同步收缩。因此,在资产增速调整到位前,“负债荒”将持续一段时间,促使银行回归传统负债领域加大存款争夺。而央行有意维持M2与经济发展速度大体相适应,M2增速将比前几年有明显回落,这反映出传统存款增长空间有限。在短期内资产需求刚性、存款来源有限且互联网金融加速分流存款的情况下,银行间存款争夺战更加白热化。

(二)表内外资产增速总体趋缓。

随着去杠杆的推进,部分中小银行高杠杆盈利模式无法持续,资产增速逐步回落至常态。据统计,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速从2016年末的16%降到2017年5月末的12.6%,其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别从10.7%、17.4%、25%降到9.8%、11.5%、20%。可见,杠杆水平较高的中小银行资产增速放缓较快,大型银行资产增长相对稳健。与此同时,受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同业理财监管强化的影响,表外理财规模呈现收缩态势。2017年5月银行理财规模单月下降1.6万亿元,为十年来最大的单月降幅,其中主要是同业理财压降较多。

(三)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

金融去杠杆必然引发市场流动性趋紧,但不同机构面临的流动性环境略有不同。大型银行吸存能力较强且杠杆水平较低,在偏紧的货币环境下所受影响较小。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同业负债依赖度大。而同业负债久期短、逐利性强、变通快,其资金性质更为脆弱。其以同业负债作为长久期资产的支撑无疑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若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则部分中小银行将面临监管不达标,其流动性管理压力将更大。

(四)资本充足水平变动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一方面,去杠杆导致资产增速趋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资本压力。另一方面,表内信贷资本占用较高而表外理财几乎未计提资本,去杠杆促使表外理财“非标”转向表内信贷时,将一定程度上拉低资本充足率。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去杠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确定。

(五)高杠杆机构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都将加剧。

高杠杆金融机构资金链条紧,期限错配严重,风险敞口大。一旦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其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较大,资金链条存在断裂的可能,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同时放大,并可能引起市场连锁反应。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套利,高杠杆机构层层嵌套加杠杆套利 的行为将受到查处或勒令整改,合规压力加大。金融去杠杆对社会资金面的影响:

(一)银行同业业务和债券投资萎缩拉低M2增速。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2017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速整体走低,9月末为9.2%,比2016年末降低2.1个百分点,比2016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2%的增长目标2.8个百分点。M2的派生渠道主要有贷款投放、外汇占款投放、债券投资和同业业务四大类。2017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长总体较为强劲,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伴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2017年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也明显缓解,外汇储备恢复小幅增长,外汇占款虽然仍在减少,但比2016年同期减少规模大幅缩小。前9个月外汇占款累计减少4318亿元,同比少减少1.51万亿元。在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势良好的情况下,M2增速回落主要与银行债券投资和同业业务放缓有关,是银行业存款金融机构逐步去杠杆的结果。前9个月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累计增加3.38万亿元,同比少增1.37万亿元;与同业业务有关的“股权及其他投资”和“买入返售资产”增加4219亿元,同比少增5.32万亿元。

(二)表内信贷与表外融资增长有效弥补债券融资缩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平稳。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是硬币的两个面,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资产方进行统计,而货币供应量则从金融机构负债方进行统计。虽然M2增速持续放缓,但金融机构资产方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仍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9月末同比增长13.0%,比2016年末高0.2个百分点,比2016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前9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5.67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2.21万亿元。从结构来看,金融去杠杆导致债券融资减少,但同期本外币贷款和表外融资增长较多,有效弥补了债券融资的缩量。受银行减少债券投资和债市调整的影响,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遇冷,2017年上半年发行量同比减少46.5%。受此影响,前9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券净融资累计增加1582亿元,同比减少2.44万亿元。除企业债券净融资大幅减少外,其他社会融资渠道增长平稳,其中,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表现突出。前9个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亿元;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4万亿元,同比多增2.99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05亿元,同比少减少430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增加6410亿元,同比少3191亿元。

(三)市场利率走升并逐步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

在金融去杠杆政策影响下,2016年四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有所抬升。2017年9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92%,分别比2016年12月份和2016年同期高0.48个和0.67个百分点;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3.07%,分别比2016年12月份和2016年同期高0.51个和0.79个百分点。历史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向债券市场的传导总体较为顺畅,两者市场利率走势较为一致。债券收益率也跟随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而上升,3个月、1年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2016年10月末的2.02%、2.17%和2.74%升至2017年9月末的3.16%、3.47%和3.61%。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走高推高了企业发债成本。根据WIND数据,2017年9月份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5.45%、6.40%、5.63%和4.83%,与2016年10月份相比分别升高1.74、2.39、1.97和1.67个百分点。2017年,因发债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了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潮。尤其是3月份和4月份,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信用债多达240只,规模为2067亿元。金融去杠杆对银行负债业务形成冲击,但其资产业务仍保持较快扩张,银行资金压力相应加大,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依赖度进一步上升,银行间市场利率走高从而对银行贷款利率形成一定传

导。2017年6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7%,比2016年12月上升0.40个百分点,比2016年同期上升0.41个百分点。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

“去杠杆”强监管之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链条被压缩,同业业务锐减,委外规模下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放缓,资金回流表内贷款。

从效果看,宏观杠杆方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7年一季度,我国总杠杆率为257.8%,同比上升7.8%。同比增速已经从19.6%下降到7.4%,总杠杆率上升速度初步得以控制。微观杠杆方面,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与股权及其他投资增速,从2016年的53%下滑至2017年1-9月的23.07%,去杠杆直接拉低广义货币(M2)增速,使得低增速M2在今年开始成为常态。

(一)资产负债扩张放缓。

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扩张速度不断放缓。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境内资产和负债规模同比均增长10.9%,2014年-2016年,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增速超过16%。上市银行中,二季度有七家银行缩表,民生银行、中信银行资产规模分别减少1894亿元、1006亿元。三季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二季度分别减少1142亿元、305亿元、35亿元。

资产负债增速持续下滑,来源于严监管下银行放缓业务扩张,主要是同业业务萎缩。传统银行加杠杆,是通过存贷款完成的,监管对此有额度、集中度、充足率等明确的考核。但最近数年,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逻辑是,通过主动增加负债加杆杠获取资金,投向同业业务和委外业务,利用同业套利获益。

同业监管是此次去杠杆的重点,经过一年多的监管,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同业规模增速明显下滑。国有大行、农商行受此影响较小。2017年,股份行资产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大行。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双双收缩,比年初分别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理财产品增速连续八个月下降,同业理财余额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今年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279亿元。

此外,央行2017年数次在金融市场“加息”,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收紧流动性,这也抬高了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减少同业资产配置。

(二)资金回流表内存款、贷款

银行减少在同业上的资产配置,同时以四大行为代表,增加了信贷资产。2017年以来,银行贷款规模不断增加。9月末,上市银行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9.6%。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压力下,银行负债方式由同业负债、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回归传统存款。9 月末上市银行存款规模较年初增加6.09%。其中,中信、民生、光大等股份行同业负债大幅缩减,存款增长也乏力,负债规模也出现不同程度缩减。但国有大行、城商行、农商行存款增长弥补了同业负债缺口。

从供给看,央行“定向降准”鼓励银行资金投向小微和三农,资产结构中信贷占比提升。从需求看,2017年宏观经济有复苏迹象,基建投资也有所提速,带动信贷需求。不过,2017年下半年,银行贷款利率有所上升。有华南银行业人士表示,即使对于处于“白名单”的客户,新增贷款也要在基准利率上浮30%才能放贷。“敢于向企业要息差”成为很多银行增加信贷时的选择。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3%、5.67%、5.76%。

对金融去杠杆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金融去杠杆方向,保持一定的政策压力。

需要看到,金融高杠杆现象并非一日铸就,而是过去几年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发展的结果。金融去杠杆并非一日之功,要从长计议。还要看到,流动性的收缩和利率水平走升是金融去杠杆的必然结果,不能因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和融资成本的阶段性上升就寻求政策转向。如果放弃在政策上“倒逼”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不仅会使“去杠杆”任务半途而废,还会扰乱市场预期和加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造成金融“加杠杆”卷土重来。因此,未来要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继续维持银行间资金面保持“中性”,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波动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一定的政策压力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调降杠杆水平。

(二)加强多部门政策协调和配合,合理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

尽管目前金融去杠杆主要体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收缩同业和理财等表外业务来减少主动负债,其资产端仍保持较快增长,表内信贷和表外融资均增长平稳。但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端的收缩迟早会传导到资产端,从而带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放缓。金融去杠杆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综合考虑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的要求,把握好去杠杆以及维护流动性和资金成本基本稳定的平衡。一方面要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统筹货币政策措施和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避免政策叠加共振触发无序去杠杆风险。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去杠杆的政策节奏和力度,避免引发银行过快压缩表内信贷和表外融资,损害短期经济增长。就货币政策而言,要在保持稳健中性政策连续性的同时,保持一定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对流动性的可能冲击,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搭配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维护银行间流动性基本稳定,既为信贷合理增长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又要防范信贷过快扩张和杠杆率进一步攀升。金融监管绝不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监管政策实行新老划断,新增部分按照新的监管标准进行,对存量业务允许存续到期后实行自然消化。

(三)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逐步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

我国理财产品普遍存在对本金和收益进行兜底的“刚性兑付”现象。“刚性兑付”的潜规则造就了理财产品的迅猛扩张,但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强化了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错误认识,银行累积了较高的经营风险。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膨胀,打破“刚性兑付”已不能再拖,否则会错过有序释放风险的窗口期,最终造成风险不可控,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未来监管层应提高对局部阵痛的容忍度,监管重心前移,将监管的重心由注重事后控制转换到事前、事中控制上来。通过差异化的监管要求来引导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转型,减少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增加净值型产品。尽快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银行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督促和引导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加大对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让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对于投资者存在的认识误区,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持续性风险教育,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逐步扭转对银行的“兜底”预期。

(四)加强穿透式监管,构建适应“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框架。

银行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不仅造成金融风险更易出现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和传染,也使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容易出现监管重叠和空白,极易累积和放大风险。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在现有分业情况下,要统筹金融信息统计,对风险摸底防控、重点排查,加强监管合作,实现穿透式监管,切实防止监管套利。长期来看,要改革并完善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针对资产管理业务构建和设计统一的整体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

六、资本市场

1.如何评估当前的债务风险,是否认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应当采取的措施来避免所警告的后果?(两会)

关于中国整体的债务情况,我们觉得大家已经看到债务增长较快的情况现在已经平稳下来,所以已经进入了稳杠杆的阶段,甚至是说我们广义货币的增长已经低于名义GDP的增长,也就表明,在总量上进入了稳杠杆和逐步调降杠杆的阶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观察不同的指标,其中有一条是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压缩了“影子银行”的业务,在压缩“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可能有一部分“影子银行”就回归到银行体系的表内业务,因此,你看不同的债务融资的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是负的,你不能拿其中一个指标,就说你看你们还在加杠杆,其实大家应该看到,现在已经进入到稳杠杆和逐步降低杠杆的阶段,这个趋势还是很明确的。

2.监管层加强了对表外融资的管理,导致表内信贷规模激增,今年是否能够容忍信贷规模出现大规模增长,是否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果由于额度限制导致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利率的增长又是否会倒逼央行进行加息?(两会)

应该说从央行的角度我们更关心宏观的汇总的这种数字,当然每个部门它可能关心它自己的几个指标,就像你说的,如果一部分表外业务挪回表内的话,表内的增长可能就显得偏快。比如说,具体的处室会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快了一些,但是从宏观上来讲,从央行总体观察来讲,我们还是更加注意总量指标究竟对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对就业、对物价的这些影响。因此,应该说有一些过去有点违规或者是打擦边球的表外业务按照监管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该纳回到表内的话,这个调整是正常的,是有益的,同时在总量上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现在的货币供应总量和其价格,就你说的利率,总体来讲还是由总量决定的,不会由单项决定,不是说就由信贷决定利率,而利率现在已经是代表了更广泛产品的一种综合的价格。虽然这个价格还会有很多品种,比如说贷款的价格、债券的价格、股票的价格,但总体来讲,整个的价格水平代表了宏观经济的状况。

3.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

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李克强提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经济新动能发展离不开汲取资本市场能量,现代企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多层次、健康公平的资本市场。李克强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

从2013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015年“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到2016年“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再到今年《报告》提出“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五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起航、发展到成型,完善调整、深化改革的步伐从未止步。2018年,债券、期货市场将得到进一步“青睐”。

当下,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个完整的层次。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我觉得这对我们证券、期货、债券市发展是很好的,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去落实。”

4.地方债务问题

针对政府隐形债务问题:

坚决遏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幅较快,存量规模不断膨胀,风险持续累积,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加强监管、有效应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第一,健全举债融资及债务管理机制,管住隐性债务增量。规范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专项建设基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模式,严格项目审批,合理控制债券发行计划、节奏和规模。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各项法规制度,科学统筹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挤压隐性债务存在的灰色地带。加大隐性债务问责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市县监督检查和违法举债问题整改。

第二,建立隐性债务监测监督机制,摸清存量底数。按照“掌握真实底数,找准问题症结”和全口径、全覆盖、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步完善统计监测和监督机制,加快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严肃准确进行统计分类,加强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发力,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跨部门联合惩戒,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特别是隐性债务问题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

第三,加大处置力度,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监管和清理整顿,依法合规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经营和融资信息披露,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实行名单制管理。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实现政企脱钩。盘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清理、处置财政及债务企业存量可变现资产,建立偿债准备金。

第四,因地施策,建立差异化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考虑西部地区“三多”(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多)“三高”(物流成本高、建设造价高、发展代价高)、“三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低、财政自给率低)、“三重”(边境维稳任务重、生态环保任务重、全面建成小康任务重)等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扶持与帮助。一方面,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有效供给,满足西部地区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实行差异化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对西部地区在核定债务规模、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减轻财力薄弱的沿边沿疆地区如云南财政收支压力,从根源上减少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及债务增量限额外的举债需求,降低地方政府不断膨胀隐性债务的内在冲动。其他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存在着投资者结构较为单

一、流动性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涉及的贷款和股权投资游离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范畴、政府性投资基金存在“明股实债”变相融资等问题,地方政府真实债务总量可能高于账面披露数据。民建中央在其相关提案中提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责任不明晰,信息不透明,隐性债务风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未来风险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产生且更为隐蔽化等主要风险。

为此,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公开水平,这是代表委员对强化地方债务风险管控

提出的主要建议之一。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建议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主体、对象和内容,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随预算收支信息一并向社会公布或逐级上报由中央部门统一公布。民建中央也提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同时设立统一且权责明确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建议加快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向社会公开制度。“除涉密信息外,地方政府债务应全部细化公开到具体举债项目、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债务到期日及本金利息等信息。特别是要加大公开非民生工程项目的举债情况,举债项目建成后的效益情况及回本付息能力。”秦荣生说,对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过度举债、违法违规举债或担保、违规使用债务资金、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应追究地方政府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的问责和处罚力度。

多渠道拓宽政府财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探索利用预算外资金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也是建议之一。民建中央建议,经营好地方政府资产,盘活国有资产,增加地方政府财源;同时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开发,合理利用和经营城市资产,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资产证券化及引进民间资本,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对于存量债务的处置问题,民建中央提出应加强协商,加大还款的期限管理。如加强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协商,对于有争议的贷款通过贷款合同修订或增加补充条款等方式进行处置;根据融资平台项目的现金流情况,调整还款计划,化解集中还款风险。分类整改存量违规项目,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投资规模大、能够产生一定现金流的项目,可转成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对于无现金流或现金流较少的违规项目,如果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建议及时清理。

七、货币市场

1.央行此前说正在研究发行数字货币,请问进展如何?如何看待未来数字货币的应用前景?(两会)

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人民银行在三年多以前就开始组织了关于数字货币的研讨会,随后成立了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最近的动作是和业界共同组织分布式研发,依靠和市场共同合作的方式来研发数字货币。在概念上来讲,大家头脑当中的数字货币概念都是不一样的,央行用的研发的名字叫“DC/EP”,DC,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实际上电子支付的是什么呢?支付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或者是其他的网络系统传输的数字的东西,并不是纸面的货币,所以电子支付本身也是有数字货币的属性。

为什么把这两个连接起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目的,研究数字货币不是说让货币去实现某一种技术方案的应用,而是说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性和保护隐私。这几项东西既可以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或者是分布式记账技术、DLT为基础的这种数字货币,也可以是在现有的电子支付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技术。目前国际上对于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也有了初步的一些分类,表明它还可能是有多种可能的体系。应该说,数字货币的发展既是有技术发展上的必然性,未来来讲可能传统的纸币、硬币这种形式的东西会逐渐缩小,甚至可能有一天就不存在了,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的金融稳定、防范风险,同时数字货币作为货币来讲,要保证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政策的传导机制,同时要保护消费者。有一些技术方案有可能冒的风险太大,结果出问题的时候使消费者受损失。特别是对大国经济来讲,我们一定要避免那种实质性、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要慎重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充分的测试、局部的测试,可靠了以后,再进行推广。2017年,人民银行组织了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研究项目,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目前在组织大家推进。

大家可能也在市场上看到数字货币在某些方面引起很多议论,也出现很多风险,价格出现很多的波动。主要是有一些技术应用没有专注于数字货币在零售支付方面的应用,而跑到了虚拟资产交易方面。虚拟资产交易需要更加慎重,虚拟资产交易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也不太符合我们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不必太着急,稳步的研发,有序的进行测试,把握住方向,要强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变成过度投机的一种产品。刚才给大家介绍了现在的研发计划,在研发到一定程度会进入到测试阶段,我现在能说的也就是这些。

2.央行和各监管部门对比特币ICO融资等虚拟货币平台采取了强力的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出于何种考虑,下一步出台什么样的监管政策?(两会)

刚才您说到的那些措施可能您已经都观察到了,您是说背后怎么考虑。首先,我们刚才已经回答了跟此相关的问题,意思就是央行比较早就动手关注金融科技方面的新技术,并组织了研讨会,成立了研究所,在这方面付出了力量,同时进行了多方案的研究,这首先表明我们对科技的总体态度。同时,我们也很关注像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应用。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这些研发应该比较慎重,像比特币和其他一些分叉产品的一些东西出的太快,不够慎重,如果迅速扩大或者蔓延的话,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许也会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传导,都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作用。因此,我们主张,研究一些新东西是好的,但是除了市场的动力以外,还要考虑全局、大局,不是要钻一些政策空子,搞出一些什么爆发性的事件。

再有,你在投入真正运行之前,一定要考虑跟消费者的关系,跟投资者的关系。因此,如果在测试还不太充分,或者测试结果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情况下,迅速扩大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从央行的角度来讲,第一是不慎重的产品先停一停,有些有前途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测试、经过认证,确实比较可靠了以后再推广。所以,大家注意到我们央行的做法是去年8月底先把ICO停了,后来紧跟着,我们是不支持比特币和人民币的直接交易的。再有是,把现在的所谓比特币一类的虚拟货币像纸币和硬币、信用卡一样作为零售支付工具,目前我们没有认可,银行系统不接受,也不提供相关的服务,这就是背后的考虑。未来的监管,首先它是很动态的,它是取决于技术的成熟程度,也取决于最后测试试验、评估情况。所以,这个应该说还有待观察,也不是说马上就要拿什么样的监管措施。也像我刚才所说的,在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同时,在服务的方向上要清楚,我们不太喜欢那种创造一种可投机的产品,让人家都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这不是一件什么好事,而是强调要服务实体经济。

既然是说想搞数字货币的话,你要考虑确实给消费者、给零售市场带来效率、带来低成本、带来安全隐私的保护。另外,你要考虑大局,这个东西不要起到说跟现行的金融稳定,跟现行的金融秩序直接相冲突。当然,如果说是技术发展会对原有的金融秩序带来改变,也需要比较慎重地进行研究、进行论证以后再出台。所以,总的来讲,技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在逐渐摸索,在摸索过程中,说不上一定就是未来有某种确定的监管政策。研究这些问题,央行也是和市场人士密切配合,听取广大公众特别是媒体的意见。

3.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施以

有效影响的体系。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与之相对应,利率市场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同业利率市场化、信贷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1996年放开同业存款为起点,2015年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为终点,我国的渐进型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长达19年,与其他国家10~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耗时更长。

从同业利率市场化到存款利率市场化,央行对利率的限制已经被取消,但全面的放开并不代表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完成,还需要对相应的配套机制是否完善加以判断:微观层面:一是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依然更容易获得信贷资源,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源越多,其投资效率越低;二是各级地方政府,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需求者,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其首先关注的是资金的可得性,较少考虑资金的成本。国有企业与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的介入,往往会导致利率不能发挥其资金配置的作用,降低资金配置的效率。宏观层面: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货币政策框架需有相应的调整,也需要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基准,而不再是银行的存款利率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目前我国确立了价格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框架也正由广义货币量为中介目标的数量型框架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型框架转变。市场化基准利率也在逐步确定过程中,市场收益率曲线将越来越完备,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深化。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由央行确定,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运营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内在逻辑来看,最终的市场化是央行提供政策性利率以及政策性所引导的市场利率的体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都是由自己来进行确定。

对于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认为是需要审慎的。第一步可能把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各种档次进一步归并,未来可能只公布一个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就是一年期的基准利率。而这需要强化市场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能力,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依赖。这将会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的定价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客户以及市场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它的存款的利率水平迅速上升,而贷款利率水平迅速下降。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这需要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还要兼顾金融机构与整个宏观经济。目前推出了宏观审慎政策对央行来说有一个MPA的考核的工具和手段,起到的作用就是未来的整个金融行业如何能够更好地防范风险,控制住杠杆率的提升,将来会有比较好的作用。

八、开放经济问题

1.中国政府是否将放松对资本外流的管制?在设定人民币中间价时,是否会完全取消使用逆周期因子?(两会)

关于外汇管理方面措施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的外汇市场曾经在一段时间经历了高强度的风险和冲击。我们通过一些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比如采取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征收银行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对境外机构境内存款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等。

另一方面,在2017年年中,我们四个部委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已经非常公开化和透明化。在过去几年当中,在外汇管理微观市场监管上,我们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和外汇管理政策,加强了外汇

市场微观监管,管理的着力点主要是打击虚假欺骗性交易,打击地下钱庄,加强跨境收支的真实性申报,加强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微观监管措施不会因周期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会保持在不同周期的标准一致性和稳定性。

2.下一步对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央行有什么具体的打算?(两会)

市场准入方面的对外开放准备很多年了。中国实际上从90年代后期在准备加入WTO的时候,就开始酝酿在市场准入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当时有亚洲金融**,这个步伐在一度情况下稍微慢了一些。随后中国加入了WTO,在市场准入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实际上在加入WTO若干年后,我们也在准备,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但是不巧后来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现在,我们进入新的阶段后,确实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外开放可以胆子大一些,开放的程度更高一些。

另外,除了允许外面的机构在中国办金融业务以外,对外开放还是一个更广义的内容。其中也包括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全球。这些年,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各个地方也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和子行,开展了越来越的业务,和其他国际的金融机构有很多很好的合作,也存在竞争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也促进了中国整个金融的对外开放。当然,除了人民币可以“走出去”以外,我们金融市场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开放步伐。

在最近已经过去的五年里,我们有“沪港通”,后来又有“深港通”、“债券通”,这些都是金融市场上的对外开放。这些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货币可兑换方面逐渐迈出坚实稳定的步伐。预计这种开放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大。在政策上来讲,我们多数该研究的政策都已经研究过了,逐步寻找时机稳步向前推进。对外开放也是实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成长,逐渐在开放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发挥作用和体会国际竞争的过程。我再补充两点: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对外开放相关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所以,我们要落实中央的精神。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安排合理的开放顺序。所以,我们人民银行和金融业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对于金融开放的部署。

二是放宽或取消外资一些股比限制。实际上这是减少了对外资机构的歧视性待遇,体现了内外资一视同仁,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外资金融机构要准入或者开展业务的时候,依然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审慎监管,这样我们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配套监管机制,我们仍然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3.为什么外汇储备在经历了十几个月的增长之后突然出现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外汇市场的形势会有较大的变化?(两会)

外汇储备的数量在会计上是有很多学问的。第一,我们现在外汇储备还是以美元来计算的。中国老早就建议将来世界各国是不是可以以SDR来计算,因为用美元来计算,美元升了或者贬值了的话,外汇储备里其他的货币成份,比如欧元、日元其他成份折算成美元的时候就变了。所以,你可以注意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美元的变化,而且美元的变化有一些也是美国自己的一些政策所导致的波动,引起了美元有一点回升,这个美元升值以后,日元和欧元的成份折算成美元的时候就变少了。所以,外汇储备加总就会有所减少。

第二,在外汇储备中,有很多项目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都是叫“盯市”(mark to market)计算,外汇储备投资的债券、股票和其他的这一类资产,它会随市场变化发生价值变化。大家知道前一段时间,可能有一些资产涨得很厉害,涨到头以后就会有下跌,一旦下跌的时候,按照“盯市”法计算的时候,储备数量就有所减少。这可能是最近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形势来讲,都没有任何重要的变化。

周行长已经讲得很清楚,我国外汇储备在2017年1月份下降到3万亿,此后持续12个月小幅上升。在今年2月份有微小的下降。我们前天发布了外汇储备的数据,外汇储备下降了270亿美元。

刚才,周行长已经讲了原因。第一,汇率折算的问题。2月份美元汇率指数上升了大概1.7%。第二,资产价格的问题。国际市场债券价格指数出现下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股票市场基本上都下跌了4%到5%。主要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我们2月份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往前看,我国经济基本面比较稳定、稳中向好,汇率也比较稳定,双向波动。未来,我国外汇储备仍然会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

4.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今年会有哪些主要举措?(两会)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主要的政策该出台的都已经出台了,也就是说已经允许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现在也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的SDR的篮子,主要的步骤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应该说,市场参与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以及用于资产计价,包括一些重要商品、储备,在多大程度上用人民币计价交易,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也是谁也强制不了谁的,都是他们自愿按照他们的理解来考虑的。所以,今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至于政府方面或者说从央行的角度能够继续推动的事,我觉得一是在资本市场和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连通方面,可能还有进一步可以做的事情。这方面大家也已经看到,这些年始终都有一些进展。再有,整个金融市场其他方面的连通也会有所增强。另外,中国是稳步地、渐进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可兑换以后,还存在着一些个别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也会逐步有序放开,放开以后,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够进一步地向前迈进。

5.中国政府加大对资本外流管制的力度,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怎样看待未来中国的资本项目的开放进展?(两会)

我个人并不认为说整个资本项目可兑换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它服务于什么,还是服务于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个经济更加融合、更加开放,实现所谓开放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开放型经济,货币的自由使用程度应该高,应该可兑换。但与此同时,你要防范风险,除了金融的风险,也要考虑到经济中各种不同实体所面对的风险,还要考虑到要有反洗钱、反恐融资这一类内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也并不完善,所以有时候资本流动会起到副作用,会伤害某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像这些都必须考虑在内。因此这样的一种改革开放的进程,应该说历来都不是直线型的,它总是朝这个方向走,如果经济中有一些问题的话,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有一些方案、有一些具体的执行措施需要进行微调,这样的话最终会有利于在这方面前进。

中国从90年代到现在,最早提出人民币要变成一个可兑换的货币,我记得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是1993年就提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一个大国逐步开始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有最大的两个曲折,不是说最近有什么曲折,最大的两个曲折,一个是亚洲金融风暴,一个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旦出问题,大家就会对政策进行评估,进行反思,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总体上在这个方向上走的更扎实、更稳健,最终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

我补充一句。资本可兑换是在稳步的推进,在资本项目下有两个最重要的项目,一方面

是直接投资,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FDI,一个方向是ODI。直接投资,我觉得真实贸易投资背景下都是很方便的。另外一个大的项,比如说组合投资,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国内股市、债市的开放和中国的居民将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产,配置它的组合投资。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组合投资,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进一步的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里有一些“放管服”的改革,有一些便利化的改革,还有一些数据透明度,还有一些比如说反洗钱、反恐融资的要求,这些都会稳步的推进。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我们国内市场现在也在变大,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还是其他的市场,将来也都要做双向的开放。在做开放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控好风险,使我们的监管水平和开放的程度相适应,这样就能够在开放中防范好风险,使得中国的居民和全世界的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更加的便利,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

6.双向开放如何推进

过去的一年,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频频推出,步伐大大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注意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力度,既要“跑得快”,也要“走得稳”。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安排开放顺序。研究表明,从顺序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先行,汇率要紧跟其后,最后才是资本账户可兑换。所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一定要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在开放过程中特别关注国家的金融安全。

其次,加强对金融业开放的监管。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结构、业务模式将更加复杂,呈现出跨国别、跨市场、跨领域的特点。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同时,还要注重学习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和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交流合作,确保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最后,我国金融业也要积极“走出去”。要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契机,大踏步“走出去”,形成双向开放的良好局面,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7.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平衡

文章一:

市场人士指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有条件有能力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基本面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为中长期我国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总体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美国经济领先其他发达经济体复苏,是推动每轮美元进入强势周期的核心因素,随着欧洲、日本、新兴市场经济和货币政策越来越趋近美国,美元持续升值逻辑不再成立。“我们判断本轮美元周期已经来到大周期向下拐点,未来美元长周期贬值会引导资本回流新兴市场,谋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虽然官方外汇储备2月份出现负增长,但是我们认为全年人民币升值趋势并未出现反转。”人民币年初经历大幅升值后的小幅回落之后,后期预计大概率也将对应随着美元指数呈现震荡局面,但部分国内企业寻求海外融资后结汇在国内使用,可能促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从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小幅支撑。整体来看,其预计美元指数2018年后续时段大概率在89-91的区间内窄幅震荡,全年人民币相对美元预计大概率升至6.2左右,进一步上行空间不大。而国际收支预计2018年将持续改善,预计全年外汇占款升幅将较2017年有比较明显的扩大。文章二:

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宏观背景,奠定了美元偏弱运行的大格局,美元弱势对应着非美货

币强势,这条中期主线仍在发挥作用,但短期边际变化也不容忽视,美元低位波动可能加大。同时,在结汇需求阶段性释放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将逐步回归基本面。鉴于当前市场看法合理分化、预期趋稳,未来人民币料呈现有升有贬、双向波动的态势。

经济企稳与利率上行为人民币汇率走稳提供内在支撑。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企稳走好,复苏稳定性增强,下行风险降低;供给侧改革与需求回暖,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部分企业盈利改善,投资回报率提升;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行,内外利差走阔;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和加强,部分领域的风险得到管控、泡沫得到抑制。人民币资产性价比回升、贬值风险下降、吸引力增强。

但也应看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约10%,2017年5月以来对一篮子货币也出现一定幅度升值之后,人民币汇率已逐步反映基本面变化,要进一步升值,有赖于经济跟进上行。在前期积压结汇需求释放之后,外汇市场供求也正重新趋于平衡,对汇率走势的看法出现分化,为汇价恢复双向波动创造条件。近几个月银行结售汇交替出现小幅顺逆差,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银行代客结汇转为顺差,但代客远期维持净售汇,即期和远期结售汇意愿的反差,反映出市场对汇率走势仍有顾虑。从NDF隐含的汇率预期来看,虽然市场上人民币贬值预期收窄,但尚未完全消退。

总的来看,2018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将由外部美元走势与内部经济动向共同主导。弱美元这条中期主线依然存在,但变数在增加,人民币继续升值有赖于国内经济继续改善。预计2018年人民币对美元大概率将维持强势,但双向波动将加大,有升有贬可能才是常态。

8.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首先,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将不断增强。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6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1.68%。央行在报告中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不断优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也将稳步扩大。

第二,人民币投资货币功能将不断深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强,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境外主体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将更加便利,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有望持续增长。

第三,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意愿将逐步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今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共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季度数据,截至2016年12月末,人民币储备约合845.1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1.07%。

第四,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央行称,与相关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的合作将继续加强,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和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将进一步完善,双边货币合作将在便利两国贸易和投资、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16年末,人民银行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和人民币清算安排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清算效率不断提高,跨境清算网络不断完善。与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相适应的会计准则、评级制度、税收政策也将不断完善。

9.人民币国际化

有利之处: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所以能够充当世界货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实力雄厚和国际信用较高的充分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就拥有了对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对我国产生依赖性,并且将受到我国金融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这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掌握一定主权的国际规则制定者,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将随之增加。这种话语权意味着我国将在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可以增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从而扩大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同时,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可以改变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②有利于减少汇价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的外贸企业受益匪浅。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绝大部分采用美元、欧元或日元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美欧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都由我国外贸公司来承担,一旦汇率产生波动,我国就有可能遭受重创。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外汇率风险和稳定的收益预期,会促进我国企业扩大外贸易和投资的积极性;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要,会使这些国家向我国开放市场,这都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作为人民币的发行国,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大量资金的汇集和交易,既会对我国金融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我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步伐,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强金融监管,也会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服务和利息收益,还会大大方便国内企业筹资,给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我国获得国际铸币税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大、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货币发型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在国际上,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成本比较低,世界货币发行国政府可以获得近似于货币供应量的铸币税受益。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意味着我国可用微乎其微的纸币发行成本来获得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也就相当于获得了无息贷款,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筹集到额外的国际资金。

④有利于我国缓解高额的外汇储备压力,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目前我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巨额的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些年来,美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使得美元的坚挺形象受损,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致使我国外汇储备实际缩水,财富大量流失。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而且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不利之处:

①不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更高,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享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国内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收到外部经济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带来风险。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出,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容易和频繁,别国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直接波及我国。特别是当人民币汇率被显著的高估时,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届时,大规模的国际热钱将借机造势,通过迅速改变资本流向和投机方向以牟暴利。大量频繁的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剧烈的震动,会对人民币汇率,资本市场利率,国内资产价格及外汇储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还可能产生巨大的“羊群效应”是一过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为区域性甚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②遭遇“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也将遇到“特里芬难题”,陷入两难境地;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一方面要通过持续国际收支逆差来满足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要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须扩大出口,需要对外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但是,如果我国保持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对外投资就相对不足,势必会引起其他逆差国家人民币短缺,导致对人民币需求过旺,进而使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③不利于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以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和受其他国家的影响扩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因此,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的运行,还要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和损失。

④不利于人民币的管理和检测。

人民币国际化后,境外人民币现金被大量需求和流通,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和检测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也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这不仅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使人民币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九、美国经济政策对我国影响

1.在高借贷成本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央行是否仍将跟随美联储脚步提升利率?(两会)

至于美联储将加息这个问题,我们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依据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我们要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跨境资金流动是比较平衡的,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平稳的可兑换,同时也要防范风险。

2.特朗普减税对中国的影响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税改法案的通过,更是重大利好!减税将为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复苏,注入新的动力,是一针扎扎实实的强心剂。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减税会刺激企业投资。降低企业所得税,会间接提高美国本土产品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美国公司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最直接来说,减税会增厚企业利润,企业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增加,这会直接刺激企业的投资。

第二,减税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除了企业本身因为税负降低后带动的居民「被动税负」(即企业转嫁给工人的税负)的降低增厚居民收入之外,本次税改法案也有直接针对居民收入降低税负的措施。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特朗普税改法案将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都会获益。税负的减少,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这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意味着总消费的增长。而消费和投资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国宏观经济总量最重要的部分,而特朗普税改对消费和投资,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回流。特朗普的施政方案中,一直包括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从而带动美国就业和经济增长。如果没有配套的税改措施,在此前的「属人制」的税法框架下,跨国公司海外利润回流,会面临巨额税负。这样,自然不会有公司愿意回迁。在特朗普税改法案里,「属人制」改成了「属地制」,也即是只要在海外已经缴税,美国企业转回本国就不用再缴,此举会刺激美国企业利润的回流。美国企业利润的回流,自然会带动国内的企业投资和就业,以及最终居民收入的增长。对于税改带来的可能影响,税收基金会估计这样的税改计划将令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逾9%,令实际薪酬增加8%,此外还能创造至少200万份新的永久的全职工作。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腹地,如此重大的税改政策,必将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深远影响。早在税改法案刚提出之时,德国法国就纷纷发表声明声称:“此举将对本国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德、法无法接受特朗普这么大规模的减税”。在特朗普减税计划正式得到立法通过并落地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不可避免地跟进,有望形成一轮全球减税浪潮。原因很简单,美国市场的税负降低,如果其他国家不变,逐利的资本自然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市场进行投资,其他国家就会面临资本流失,投资降低,进而就业面临压力的问题。

事实上,在特朗普推出税改计划后,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出自己的减税计划来应对:英国首相发言人表示,本届内阁已宣称,至 2020 年将企业税下调至 17%。在印度,莫迪政府推出了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减税计划和税种减并改革。而中国则一直在降低企业的各种中间「费用」,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刺激在华的美国资本回流。

由于更低的税负环境,更透明的政商关系,以及对冲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在中国的美国资本,将更有动力撤离中国,尤其是在特朗普税改法案里对海外利润回流的税收框架的改变,会更进一步刺激美国公司的撤离。

美国资本的撤离,一方面会降低就业和居民收入,但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本土企业以新的发展机会。事实上,在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不少本土企业因为管理、技术落后的原因,不得不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机床行业,就在外资巨头(马扎克、西门子、哈斯等)的竞争下亏损累累,一批本土企业最终破产倒闭。外资的撤离,会给这些本土企业重新发展的机会。但没有了「鲶鱼效应」,行业如何实现迭代升级,又将是经济面临的新的问题。如果全球减税浪潮真的形成,那么除了美国企业,其他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可能性也将增加,如果中国的税费体系继续错综复杂,税负总量居高不下的话。

第二,资本外流的压力。

资本外流的压力,除了外资企业的利润回流和投资撤离之外,还表现为金融市场资本外流的压力。尽管中国自去年以来,实施了史无前例的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但这一措施在国内经济的两大问题(房地产库存和产能过剩)解决之后,将会逐渐回归正常。放松资本管制,是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扮演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必然要求。

随着减税计划的实施,美国经济将获得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强劲支撑,其经济表现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一奇绝尘。届时其资产价格的表现,也可能在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优于中国市场。资本追求更高更确定的收益,自然会有动力流入美国。

第三,人民币重回贬值通道。

今年初以来,人民币从6.9的水平一路高歌猛进,升值反弹至6.4的高点,又重新进入下降通道,贬值到最新的6.6.在特朗普税改落地后,叠加美联储持续的加息和缩表,我认为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远未释放。未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将重回贬值通道,未来一年之内,有相当可能继续回到7附近。

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反弹,很大的原因是美元指数的持续疲软。而美元的走弱,又是因为金融市场从此前亢奋的「特朗普交易」掉头到另一个极端,即对特朗普政府极度失望,任何特朗普的负面新闻,都可以成为美元走弱的理由。事实上,我认为市场对这样负面的风险(downside),有交易过度的可能。如今特朗普税改法案获得通过,金融市场对美元的定价,可能会有一波纠偏式的反弹。结合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以及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走强,形成一波长期的美元强势表现。强势美元,叠加资本外流的压力,对人民币来说,就构成了双重的贬值压力。

第四,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可能被动萎缩。

众所周知,这里的资产价格泡沫,指的是房价。在「冻楼」的行政干预与严格的资本管制下,资产价格的破裂,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随着美国经济三大组合拳的持续施压,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将持续承受被动萎缩的压力。这三大组合拳即是:加息+缩表+减税。逻辑简单而清晰:

美国未来持续的加息会继续拉大中国两国的利差,这在利率平价的底层规律下,会对人民币形成中期的贬值压力。中国为了维持相对均衡的利差水平,不得不在某个时点(可能在本月或明年上半年)被动加息(尽管中国央行的自主性在增加,但还远远未到可以脱离美联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地步),而(持续)加息往往是刺破资产价格泡沫最有力也是最根本的工具,效果相当于釜底抽薪。

缩表其实和加息的效果类似。简单来说,就是美联储收回市场上过多的美元,这会对美元形成支撑。强势美元会让人民币形成压力,中国央行要保持汇率稳定,必须同样「缩表」,收回市场过多的人民币。只是在中国的缩表,更多地表现为商业银行系统的去杠杆,而商业银行去杠杆,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房地产的去杠杆。此部分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不赘述。

3.美联储加息、缩表,走在了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最前沿。影响是什么?

对美国资本市场:(1)期限利差扁平

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并借由此传导至各货币市场利率。最直接受到隔夜拆借利率影响的是短端期限利率(如2年期国债收益率),但是一般来说,短端期限利率不仅反映了隔夜利率,还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隔夜及其他短期利率的预期。因此,货币市场利率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之前往往会根据预期上升。

虽说加息一般伴随着经济增长和通胀回温,可以推动长端利率中枢上行,但长债收益率与经济基本面联系更加紧密,是实际利率、通胀预期和期限溢价的综合表现。从历史表现来看,加息周期中的期限利差普遍走窄,短端利率对加息的反应更为敏感,从本轮加息到现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只提高了不到20bp。特别是今年2月以来,通胀持续走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压力一直较大。

加息过程中最直接受到影响的短期收益率将跟随走高,长端需要综合通胀和经济基本面判断。鉴于历史加息利差走势和联储对明年通胀水平持谨慎的态度,美债期限利差还有下探的空间,可能继续走平甚至出现倒挂。(2)美元前强后弱

理论上来说,美国加息可以增加美国其与他国的利差,使得资本回流,推高美元汇率,但是同长端利率相似,除了货币政策,美元走势更多的与经济基本面相关。历史加息期间的美元走势不尽相同,大多数加息周期中的美元表现强势,但是因为加息结束后美国经济都出现了明显的拐头向下的趋势,美元也皆下行。

14年来美国经济领先全球复苏,因节奏的差异推动了一波强势美元行情。可是进入加息后美国经济表现一直较弱,美元始终不够“强硬”。伴随未来的加息和税改落地,美元还是有上行空间,但是随着市场充分吸收加息税改预期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复苏,美元难以持续走强。

(3)美股V型反转概率不大

明年美股面临“调整”风险,但“转向”的概率较低。利率上行将使得美股估值面临调整。不过历史上来看,加息后的美股大多伴随经济提振上行。虽然此轮货币宽松推动的美股长牛可能会因为货币收紧面临压力,但是在美国金融业积极去杠杆和结构性改革的努力下,美股当前的泡沫事实上较低。同时税改和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复苏将对美股形成支撑。(4)对新兴市场外溢效应减弱

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有限。在美国货币长期宽松的背景下,追求国家风险溢价(Country Risk Premium)的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推助了其金融经济的繁荣。然而一旦美国开始收紧货币,金融环境相对脆弱的新兴市场更易受到冲击,历史上,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后皆有美联储加息的推动因素存在。2013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克南首次显露削减QE退出货币宽松的迹象时,新兴市场就经历了显著的“削减恐慌”(Taper Tantrum)冲击,MSCI新兴市场指数暴跌近155个点,累计幅度达到17.5%。伴随时间的发展,新兴市场的汇率机制、外币债务与外汇储备趋于稳定,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很难再向过去一样被联储加息的“浪潮”席卷。从下图可以看出,本轮美国加息周期中,新兴市场的股市和货币市只有在首次加息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调,之后多次都只出现了小幅调整,提前price in,且整体趋势向上。对全球以及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影响:(1)全球货币政策缓慢收紧

全球货币政策将步入紧缩周期。因为美元存在的全球基础货币属性,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所做的“大动作”都可能带来“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07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带头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各国央行盯紧美联储,纷纷步入宽松。在经历了漫长的3后,美国

领先世界复苏,美联储在15年底率先宣布加息。伴随经济回暖,英国、韩国和加拿大央行跟随加息,欧州和日本也加紧步伐准备削减QE退出宽松。不过从目前来看,美、欧、日“退出宽松”的步伐并不一致,通胀疲软对欧日央行“退出宽松”的拖累更大。未来全球的通胀水平的走向将决定全球货币政策的路径。(2)2018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中性偏紧”

本轮加息周期中,2017年1月和3月我国央行都做出了跟随加息的举动,因为当时美元兑人民币被一直在6.9附近的高位震荡,人民币外逃贬值压力较大,为了稳定跨境资本,央行被迫跟随加息。12月联储会议后,我国央行也对银行间利率上调了5bp,象征性强过实际意义。不过考虑到2018年我国经济大概率走弱,美国加息+缩表+税改的“组合拳”将使我国面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考虑到2018年美联储将加息3次,明年我国央行大概率会再度跟随加息,不过加息的次数和幅度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总体的货币政策环境:如果欧洲和日本并非对美国加息“亦步亦趋”(取决于通胀),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结束,监管即将落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之间的相互协调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大概率仍将维持“中性偏紧”的立场。

十、农村金融问题

1.乡村振兴如何服务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下一步,金融业应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篇文章做深做透。

首先,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和完善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托底,大中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其他小型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网络。

其次,应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如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对农村金融业务及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准备金、再贷款、宏观审慎评估等方面予以支持。1月25日,央行已正式实施了针对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其他一些措施也需要跟进。

最后,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应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向贫困地区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普惠金融与定向降准

普惠金融:

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其主要任务就是让每一个有金融需求的人都能够及时、方便、有尊严地以适当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由于金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总体落后,加之地域自然禀赋、自身条件制约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民城镇

低收入人群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难以获得及时、方便、持续的金融服务,毫无疑问应成为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对于这些群体而言,无论是自身愿望还是政府意志,通过各方努力加快发展进而迅速改变现状就成为他们最现实、急迫的需求。因此,发展需求应当也必须成为普惠金融始终瞄准的“靶心”。

近年来,大力发展和推动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意识,普惠金融的改革实践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毋庸讳言,在当前普惠金融推动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诸如思想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和偏差。有些地方偏重于金融机具设施布放而忽视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的改进完善;有些地方不切合当地实际和发展阶段,盲目出台一些“大跃进”式的举措;有些地方不讲求金融需与供给的匹配,只强调现有能提供什么而忽略了对象群体需要什么。这些问题和偏差进一步表明,不认识到发展是对象群体的最大需求,且不以此需求为导向,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则可能曲高和寡,偏离“靶心”。2017年9月30日央行定向降准:

2017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这次定向降准,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

央行决定,凡前一年这些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这些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这些措施将从2018年起实施。

根据央行测算,定向降准第一档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几乎相当于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第二档标准较高,受益机构较少,释放流动规模有限。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建立了增加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优化信贷结构,属于结构性政策。同时,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也是符合总量调控要求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

这几年习惯了公开市场操作以及SLF、SLO、MLF、PSL等新兴货币工具,央行此次选择的降准方式可谓更加“创新”,尤其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到2018年正式实施的滞后性。三个月后正式实施,可以说这种调控手段在历史上也几乎没有过。过去,这样的变更总是立即或在几天内生效。这次推迟规定的执行给了各银行增加对小企业放贷的时间,从而有资格适用新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央行没有动用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出于以下考虑:贷款的增加可能削弱人民币,导致资本外逃,破坏政府为降低企业债务及其他金融风险而开展的运动。相反,央行通过向金融系统注入短期资金来确保适当的流动性。现在,中国的货币基本稳定,虽有经济指标指向经济增速下滑,但其他指标指向经济的持续恢复力。这些因素给了央行采取行动的机会。但人行还必须盯紧债务水平。因此,人行应该不会很快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且,此次定向降准政策不能改变我国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即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也就说明了人行并不想发出强烈的货币宽松信号,因为这将违背一直以来政府金融去杠杆化的努力。为什么降准?降准意义?:

这次降准从政策导向来看,是希望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的投向普惠。因此,定向降准展示了央行在引导结构优化方面的努力。具体来看:

此次定向降准政策较之前出现了明显的普惠边际改善信号。一方面体现在央行将定向降准政策考核范围由现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调整为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另一方面满足降准的标准,对于贷款比例、以及存量和增量相应的要求都有所放宽,且分为上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和10%两档。因此这是开放性的让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同时,由于业务范围扩大,也使得能够实施定向降准的金融机构数量大大增加,而部分已享受定向降准政策的金融机构有机会采用更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按照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表述,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银行,有助于鼓励其将信贷资源持续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而央行的预期调控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调整的空间。体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今年后3个月中更多地将新增或盘活的信贷资源配置到普惠金融领域从而满足考核标准,部分银行还可能从第一档进阶到第二档,享受到更大的政策优惠。

定向降准还可以调整金融体系流动性结构。由于“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行业的性质决定了目前其仍然只能以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其贷款来源主要为以城商行、农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型银行。因而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发布的报告认为,在目前金融体系流动性结构不均衡的背景下,特别是中小银行能通过定向降准措施补充流动性和可贷资金,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结构失衡的矛盾,从而激励银行将信贷政策进一步向普惠行业倾斜,从而进一步降低其融资成本。

可以看出,新的定向降准政策的结构性支持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未来,在保持总体稳健中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将更加凸显差别化、定向、结构性等特征。

除上述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为什么降准是几乎所有机构都在第一档上受益了?反倒是过去的城商行、农村信用社倒未必能在这次定向降准当中有真正的降准,他们过去早已经达到了以往历次定向降准的标准,而历次的定向降准最多就下调1.5,按照这次的标准,就是到第二档,到第二档就1.5,意味着没动。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深思的地方。过去市场认为,定向就是定给小的银行,这次恰恰没有定给小银行。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同业定期存单(NCD)将在2018年纳入MPA(银行业宏观审慎评估),就是同业三分之一负债考核的试点。NCD纳入MPA,不是所有的银行都纳入,而是5000亿规模以上的银行、规模比较大的银行才纳入。规模5000亿以上的银行基本上是全国性银行,另外还有大约20家城商行、农商行符合这个标准,此外的中小银行都不符合这个标准。根据央行现阶段的金融监管去杠杆的意图,如果要把NCD纳入,现在有一些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超过三分之一的要求,那超过的要去压平,怎么才能比较平稳地压下去呢?面对外汇占款下降而维持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粉”来投放货币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大银行对央行负债的占比上升,而需要从大银行获得央行货币投放分润的中小银行,则表现为同业负债占比的上升。因此,在新的MPA就位的同时,下调准备金率以达到对金融机构压缩它的同业负债占比去杠杆的目的,这是政策组合的考量,也是这次定向降准真正的第三层含义。

十一、金融与环境问题

1.绿色金融如何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好坏也关系着美丽中国的建设。

要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营造绿色发展环境。如加快环境立法,尤其是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执法督察,保障节能环保政策的实施和投资者权益;适时考虑将绿色GDP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发展。

其次,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市场。进一步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绿色股票市场、碳交易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直接融资产品。

再次,加大对绿色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如对开展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这些产业等。

十二、房地产问题

1.2017年以来,多个城市住房信贷政策明显收紧,最近也有反映个人住房贷款额度偏紧、利率上升。今年住房信贷政策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吗?(两会)

围绕着房地产实际上是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住房贷款,最近有一些媒体在说住房贷款的问题和住房贷款利率的问题,认为2017年全国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了4万亿,增长率是22%,人民币整体贷款增长12.7%,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了22%。今年1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21.4%,人民币各项贷款整体贷款增长13.2%,个人住房贷款比整体贷款的增长差不多多了将近10个点。虽然2017年和今年的1月份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有所减少,但是它仍然是比较快的增长,可以满足市场的合理需要。个别的银行在个别的时段由于资产负债匹配方面的问题,出现了放款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的情况,我想是可能的。关于住房贷款利率的问题,的确,房贷利率是略有上升。但大家从稍微长一点的周期来看,它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商业银行综合考虑负债端利率上升和房地产的风险溢价,对住房贷款利率自主进行定价,扩大利率的浮动区间,总体上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和趋势。在这方面,人民银行会督促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住房贷款执行差别化的定价,积极支持居民特别是新市民购买住房的合理需求。

2.目前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状况如何?(两会)

关于房地产金融的风险问题。人民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审慎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我国的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上良好,房地产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我跟大家报几个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是不到1%,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是1.85%,这是含政策性银行的,除掉政策性银行是1.74%,显然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的水平好于整体贷款的不良率水平,其中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3%。而且我国在住房贷款的发放上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比较审慎的政策,平均首付比在33%以上,去年新发放贷款的平均首付比在37%,这也是在国际上是非常审慎的住房信贷政策。当然,我们也关注到个人住房贷款、家庭部门杠杆率增长速度有点快,个别的房地产企业可能在财务方面比较激进,会有一些风险。

3.房地产调控中寻求多元保障

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住房问题既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乎百姓民生的大问题。《报告》显示,2018年将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早已成社会共识,《报告》中再次强调并指出,2018

年,要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李克强说道。积极支持居民特别是新市民购买住房的合理需求。潘功胜表示,商业银行综合考虑负债端利率上升和房地产的风险溢价,对住房贷款利率自主进行定价,扩大利率的浮动区间,总体上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和趋势。人民银行会督促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住房贷款执行差别化的定价,积极支持居民特别是新市民购买住房的合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主要在于“调控”。而今年的《报告》在调控基础上,更注重推动多种住房形式体系发展,其中提及了今年火热的住房租赁市场。

防止炒房的同时,也在“疏堵结合”、满足住房刚需和城镇化住房需求。《报告》称,五年来,我国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下,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我国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报告》表示,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2018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4.租售并举如何支持

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金融可在以下两方面助力租售并举。一方面,围绕租赁供给端,加大与房企及住房租赁平台合作,为其提供信贷等金融支持,支持住房租赁业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围绕租赁需求端,开发个人住房租赁贷款和分期产品,为租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个人住房租赁需求。这可促进住房租赁金融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加快形成。

目前租售并举的顶层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还不够详细;对于租赁的供需两端来说,租购同权的法律依据还不健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租赁市场的法律、税改等方面的政策,建立以正向激励为主要导向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如将租赁贷款纳入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的范围,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创新住房租赁金融产品,持续推动住房租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十三、互联网金融

1.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风险

发展趋势:

(一)运营集团化。互联网金融业务通过集团化经营,在全国多地甚至海外地区设立关联公司、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甚至海外上市以期扩大公司影响力与市场份额。在集团内部分立资产端、审批端、资金端等业务条线或子公司,对资金、抵制押物及资产实现多市场经营,通过各子市场内部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集团往往同时从事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P2P网贷等业务,甚至还经营小贷、典当、汽车销售、房屋中介等传统业务,各个业

务板块通过实行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实现多行业协调发展。

(二)主体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既有互联网企业运用原有的业务渠道与客户资源,迅速推广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小贷等金融业务。也有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民间借贷组织,利用其原有的线下营销网络、原始资本储备及社会资源,积极申请P2P网贷登记,实现线下到线上的运营转型。更有上市公司甚至持牌金融机构利用已有的风险控制及资金存管的业务优势,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或通过入股或控股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并在网站、手机APP平台设立端口销售产品。

(三)营销场景复杂化。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进行营销场景创新,在获客范围、融资项目及风险控制实现突破。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平台及手机移动终端等场景,开设互联网贷款、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端口,提升获客范围。通过网购平台、创业中心甚至职业培训等场景,储备融资项目,满足借款人的金融需求。通过汽车销售、房产中介、票据场外交易等场景,完成借款人授信、抵质押物核保甚至设立标的等程序,有效防范融资项目信用风险。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业务背景真实性管控缺失。针对遍布全国的融资项目,特别是风险高发的P2P网贷、股权众筹机构,在贷前、贷中、贷后均缺乏有效监控手段保证业务的真实性。在贷前项目上报环节,无法有效识别“内外勾结”行为,线下审核人员与借款人可以通过设立虚假标的,骗取投资人资金。贷中项目审核环节,普遍采用汽车、房产、票据等抵质押物覆盖风险,缺少研判业务真实性的意识。贷后资金运用环节,多以借款人自主填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为准,管控资金运用情况,缺乏有效手段去核实资金的最终用途是消费、生产经营还是其他用途。

(二)监督管理尚存“真空”地带。面对多元主体逐利互联网金融,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难以覆盖业务全貌,导致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协调不顺畅、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等体制机制问题不断暴露。这种情况下,不法机构可利用多类型金融机构监管规则的差异性,寻找制度真空,通过内部运作,进行监管套利;利用各地区监管尺度、监管能力的差异性,寻找薄弱地带,逃避监管;利用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整性,选择性地执行规制要求,规避应履行的责任义务。

(三)外部风险向持牌金融机构传染。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持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蕴含风险开始暴露。一方面,使用自身网络渠道销售包括网贷、众筹在内的第三方机构产品,涉嫌合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入股或控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设立本机构审核通过的融资标的,实质上承担了信用风险。此外,“侨兴债违约”披露的违规出具保函行为,更是使持牌机构操作风险上升为案件风

2.互联网金融市场走向规范有序,监管成常态化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金融业称为“史上最严”监管年,其中互联网金融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在今年两会上,2018年互联网金融将面临什么样的监管力度,是否将延续2017年的监管态势,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

长期专注于国内互联网金融研究的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自2014年“互联网金融”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最初的“促进发展”到“规范发展”再到“警惕风险”,然后是今年的“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措辞的变化反映出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态度,也显示出互联网金融行业五年来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规范整治的历程。

在他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之所以从“警惕风险”调整到“健全

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状况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事实也的确如其所言,之前出台的多项监管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环境正从原先的大混乱走向规范有序,无论是监管的工作量还是难度都大大降低。因此,监管部门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从原来的严厉防范打击风险,过渡到常态监管、服务行业的阶段。

以网贷行业为例,经过近年的严厉整顿,一大批违规平台被淘汰出局的同时,许多合规发展的平台顺势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黑马。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坚持“小额分散”业务的爱钱进,通过接入清算系统、反欺诈系统、实现银行存管等一系列合规举措,逐渐赢得了行业及用户的肯定,2017年网贷之家发布的网贷平台全国百强榜中挤入了前6名。

在爱钱进执行副总裁蔡园竹看来,“拥抱监管、严格合规、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是网贷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建造竞争壁垒的方式只有诚信经营、不断打磨自身的技术,这也是企业在监管下获得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自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两年以来,关于互金的监管框架已经比较明确,关于网贷形成了健全的“1+3”制度体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也认为监管常态化,互联网金融市场走向规范有序,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金融之道:合规经营前提下借普惠金融突破

至此,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即将基本明朗化。政策层面上,监管常态化,行业管理日渐趋于规范,不合规的将直接出局。行业内,以蚂蚁金服和财付通为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先行一步,银行和其他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未来行业发展竞争压力越不容小觑。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想继续留在市场上,首先就必须坚持合规经营的发展策略。所谓的合规发展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设法达到监管政策的各种标准条件,获得入场券;二是业务发展必须遵纪守法,不能逾越监管红线。

其次,是找准适合自己的业务方向,目前看来,普惠金融可能是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佳业务发力点。普惠金融业务之所以不被传统金融行业所重视,不是说没有利润,而是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来说,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机会成本也越大,因此它们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在其他收益更高的业务上面。

这恰恰可能是“爱钱进们”等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机会。相对于银行和巨头,它们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拓展金融业务时具有相对优势。加上长期在行业摸爬滚打,它们还掌握了细分市场的较全面市场信息和部分大数据。中国众多各自迥异的行业和地区市场,都给中小企业留下了可供发力的市场空间。

最后,认清流量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的现实,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成常态的情况下,企业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是赢得市场的王道。这是市场竞争永恒不变的主题,可能有一些技巧在内,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4.监管持续升级 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以及P2P网贷)

(一)监管持续升级 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同时,维护金融稳定,把握行业风险是近一段时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首要任务。

谈及互联网金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上强调,目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但有些没有任何牌照却仍然提供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监管部门加大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治力度,在政策层面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搭建起合规发展框架,明确今后发展方向。

(二)政策引导 推动行业回归理性发展

纵观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理性”,监管政策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互联网金融的首个纲领性指导意见是2015年7月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内各类从事P2P、众筹、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监管政策持续跟进,两年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等行业整顿、监管文件陆续出台。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政策由鼓励支持到积极引导,监管强度由宽松转向严厉。

从P2P网贷平台监管办法落地之后的效果来看,行业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自去年8月的2799家降至今年9月的2004家,大量不合规平台退出市场,综合收益率由10.08%回落至9.53%,逐步回归理性区间。

在今年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厦门、大连等省市密集出台了P2P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根据不同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标准,各地区在资金存管、备案材料、信息报送、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存在差异。

整体来看,受政策影响,市场上不良竞争明显减少,行业开始加速整合“洗牌”,逐步回归坚守普惠金融定位,走向理性发展。

(三)监管细化 资金存管是平台合规基本

当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正趋于细化与完善。行业中,针对P2P网贷出台的法规、监管细则相对较多。

从P2P行业来看,目前《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以下简称《资金存管指引》)已被视为是P2P网贷行业的“1+3”制度体系。

而进一步细化到银行资金存管方面,除银监会出台的《资金存管指引》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系统规范》以及《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24日,共有772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其中有538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

需要指出的是,资金存管并非是P2P平台的“保险箱”。据不完全统计,有17家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出现停业、提现困难和“跑路”等问题。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表示,银行存管并非是选择平台唯一的标准,投资人在投资时需认清银行存管的本质。银行并不审核项目的真实性,不保证收益,不承担资金管理运用风险,投资人还需多方观察平台的资质情况。日趋严格、密集和细化的监管政策,尽管从短期来看,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营带来较大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推动行业的清理整顿与健康运行。

(四)风险管理须贯穿始终

风险防控始终是贯穿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营的核心。可以看到,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所释放出的加强风险防范、维护金融安全的信号,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共识。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金融科技在兴起与创新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与隐忧。事实上,金融科技跨时空、地域、机构、市场的特点,令金融风险的波及面更广、更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此前在“南开金融科技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强调,金融科技的服务面扩大了,但是参与者对风险的识别和承受能力各不相同,风险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波及社会,带来社会影响。

互联网金融平台面临着包括互联网IT技术风险、欺诈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对于平台而言,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业内专家也表示,互联网金融领域“灰犀牛”已存在,行业应重点防范金融科技领域的风险,在提升机构风险识别能力与防控能力的同时,应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5.结合2017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联姻事宜,论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推进金融改革的意义。

方向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联姻,落位点仍然在商业银行创新。截止到2017年8月底,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先后与腾讯、百度、京东、阿里、苏宁强强联姻。过去银行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型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上市公司为主,依靠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就能活得很好。从2011年至今,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攻城略地”,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着商业银行日趋改变的宏观的金融环境,具体说来: 第一,从商业银行面对的短期金融环境来看,其特点是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市场化的影响巨大、金融监管具有双重性压力。第二从中长期环境来看,产业结构和技术革命将带来经济和金融的深刻变化:第一,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第三,长期环境则主要应考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新生代加入消费群体等,这些因素将会改变现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环境改革,倒退商业银行必须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此时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银行应积极向互联网化、大数据化转型,推进模式、技术和产品三大创新。

第二篇:金融学总结

金融学总结

第一章.货币概述

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的产生。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2.货币的类型:实物货币(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但实物携带不便、不能分割易磨损)、代用货币(一般形态是纸质的凭证亦称纸币,成本低,避免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运送成本)、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通常由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期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

3.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4.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亮的大小事,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③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④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反方面转移时,执行者支付手段职能。⑤世界货币。随着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5.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6.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造的铸币。特点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磨损公差。

7.辅币的特点:限制铸造、有限法偿、自由兑换

8.无限法偿: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有限法偿: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辅币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9.“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10.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11.现代货币制度主要特征:

各国的本位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在本国范围内有无限法偿

不和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能兑换成任何贵金属

纸币通过信贷程序发放

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金,也包括银行存款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1.信用:已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

2.信用的特征:价值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3.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4.商业信用:主要类型有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贷款,补偿贸易。优点:调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局限性:严格的方向性、产业规模的约束性、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5.消费信用方式:赊销方式、分期付款方式、消费贷款方式

6.国际信用类型: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市场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7.信用的经济职能: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

8.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自金融同时所欠发的、证明债券或所有权的各种据偶法律效用的凭证。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①票据:商业票据(商业期票、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票据(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②信用证③信用卡④股票⑤债券(政府债券(公债券、国库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信用工具的价格:①股票价格:股票行市=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②债券价格:债券转让的理论价格=债券票面金额×(1+票面利率×实际持有期限)

9.金融衍生工具: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信用工具。其功能有:转移价格风险、形成权威性价格、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10.利息的分类:①按计算日期不同: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②按计算方法不同,单利、复利③阿爸性质不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④按管理方式不同,固定利率、浮动利率⑤按形成方式不同,官方利率、市场利率⑥按所处地位不同,基准利率、市场其他利率

11.费雪效应:当语气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储蓄减少而投资增加,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受控制的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果是利率上升;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储蓄增加而投资减少,结果则是利率下降。这种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因其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称为费雪效应。(纯实物分析)

1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变动。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公众的流动性拍你好冬季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用L1表示交易需求,L2表示投机需求,则L1(Y)为收入Y的递增函数,L2(i)为利率i的递减函数。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i)。然而,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是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险种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线变成一条折线。

13.I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当投资于储蓄相等时,实体经济部门达到均衡。即I(i)=S(Y)①以IS曲线代表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则IS曲线上任一点,实体经济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②以LM曲线代表货币供求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则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货币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③只有当实体经济部门和货币部门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在IS曲线和LM曲线向教室,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平同时被决定。

14.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①宏观调节功能(积累资金、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调节收入分配)②微观调节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第三章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特性: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交易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交易价格具有一致性;交易活动具有中介性;交易双方地位具有可变性。

2.金融市场的分类:①短期/长期②直接/间接③一级/二级④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⑤现货/期货⑥有形/无形⑦综合/单一⑧国内/国外。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初级市场)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流通市场)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已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交易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供应主体、需求主体)、交易对象(货币资金)交易工具(信用凭证/信用工具/金融工具)、交易价格(资金价格、证券价格、外汇价格、黄金价格)

4.金融市场的功能:资本积累、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反映经济

5.货币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CDs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6.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村头调剂的市场(狭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广义)。特点: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融资期限较短;交易手段比较先进;交易额较大;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

7.回购市场:按照交易双方的协定,有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卖给买方,同时承诺若干日后将该种证券如数买回的一种方式。

8.CDs:是商业银行改善负债结构的融资工具,其流动性为它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有力保证。特点:不记名,课转让流通;金额固定,起点较高;必须到期方可提取本息;期限短,一半在一年之内;利率有固定,也有浮动。

9.资本市场:①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市场、股票流通市场。股票的特点:长期性、流动性、风险性、投机性。②长期债券市场。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市场利率、市场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支状况、货币政策、国际间利差和汇率的影响。股票的价格=奶奶收益/市场利率;中长期债券价格=本本利和/(1+市场利率)n

10.金融工具的特点: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11.证券的交易方式:现金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第四章 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存款机构、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于恶性的储蓄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

2.金融机构的功能:接受存款、经纪和交易功能、承销功能、咨询和信托功能

3.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四种形式: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二元的~、跨国~、准~),商业银行,各类专业银行(特点:专门性、政策性、行政性)(主要种类:开发银行、投资银行、进出口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住房信贷银行),非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退休或养老基金、投资基金、邮政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信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五章 商业银行

1.善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性质:专门经营货币信贷的赢利性的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的职能:①信用中介: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 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济活动特征的职能)②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我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③信用创造④信用中介⑤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①建立原则:竞争、稳健、适度。②形式:单元制、分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制。

5.商业银行的业务:①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其他资金来源),各类存款(火气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②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③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6.银行资本的作用:①吸收银行经营的意外损失,保护银行正常经营②提供经营启动资金③为银行拓展新业务提供资金④有助于公众树立对银行的信心

7.银行资本的类型:股本、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补偿性准备金、附属债务

8.商业银行经营原则:①盈利性:银行利润=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其他支出—税收。②流动性原则。③安全性原则。(衡量盈利水平的标准:利差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 银行利润率=净收益(净

利润)/总收入;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本盈利率=净收益/资本总额。衡量流动性的指标:现金资产率=现金资产/流动资产(储备资产);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贷款/存款;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贷款)的比率=流动性总产/全部负债(贷款总额);超额准备金;流动性减易变性负债;资产结构比率=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资产; 存款增长率减贷款增长率。衡量安全性的指标: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资产多资本的比率;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

9.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特点:综合性、适应性。遵循原则:总量平衡、结构对称、分散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法、利差管理法、系统管理法)

第六章 中央银行

1.央行产生的经济背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央行产生的客观要求: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统一货币发行;集中信用的需要;建立票据清算中心;统一金融管理

2.中央银行的类型:单一型、复合式、跨国型、准央行型

3.央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地位的特殊性: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在国家控制下的一个职能机构。业务的特殊性: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发行的货币,同时也接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管理的特殊性:是行政管理机构,但不仅仅凭行政权力,更多的是采取综合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

4.央行的职能:①发行的银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定货币发行的规定及其保证制度;发行的银行券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②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为政府提供信用;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③银行的银行: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的银行;作为最后清算人的银行④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5.关于加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认识: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权直接受制于中央政府;行为目标的多重性,难免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一定的冲突;再贷款供应和外汇占款弱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③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央银行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中央银行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在这方面,中央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第七章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2.货币需求的分类:微观/宏观;名义/真实

3.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交易总量。并得出: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可是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相对稳定;因此,P和M的关系最重要。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交易总量保持一定比例。

4.剑桥方程式及其货币需求方程:Md=KPY。Md—货币需求量,P—物价水平,Y—总收入,PY—名义总收入,K—PY与Md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5.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M=PT/V。M—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商品价格和水平,T—流通中的商品数量,PT—商品价格总额,V—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其中M1表示加以冬季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L1与L2曲线相加为货币总需求曲线。图中表明:①既然L因收入多少而增减,那么L曲线也应随着收入变化而移动。②当利

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好似,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之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至r0是,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7.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M/P=(Y, W, rm, rb, re, 1/P·dp/dt, U)M-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一般物价水平;M/P-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求量;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这个公式认为:①Y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多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Y的壁纸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②rm表示货币民意收益率。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第八章 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间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她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

3.原始存款: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进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率;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4.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全额现金准备制度;现金放款。

5.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此一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D=A×1/r.D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A代表原始存款量;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

6.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⑴法定存款准备率rK=1/r(K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扩张乘数)⑵现金漏损率c D=A×1/(r+c)⑶超额准备金率e D=A×1/(r+c+e)⑷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K=1/(r+c+e+rt·t)rt·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

7.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⑴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存款准备金比率;流通中的现金量;中央银行对善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⑵影响流通在商业银行体系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物价变动状况;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存款和先进比例的变化;信用展开程度

8.货币乘数: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m=Ms/B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

m=[D/R(1+D/C)]/(D/R+D/C)D/R:准备存款比率D/C现金比重C通货R存款准备金D存款货币

9.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法定存款比率r,现金比率h;定期存款比率t,超额准备金率e。

10.m= 1/(r+c+e+rt·t)r法定存款准备率,e超额准备率,c现金漏损率,t可开列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rt为这些定期存款而持有的准备比率

11.存款货币的制造过程:D存款总额 R原始存款 Rd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rd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⑴理想情况:R=Rd=D·rdD=1/ rd·R

⑵部分银行保有超额存款准备金ER= Rd+E= D·rd+D·e=D(Rd+e)D=1/(rd+e)·R

⑶银行贷款中有现金流失Kk:现金漏损率R=Rd+E+K=D·rd+D·e+D·k=D(rd+e+k)

D=1/(rd+e+k)·R

⑷银行贷款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定期存款TR=Rd+E+K+Rt=D·rd+D·e+D·k+T·rt=D(rd+e+k+t·rt)D=1/(rd+e+k+t·rt)·R

12.货币供给量=m·B=(1+k)/(rd+e+k+t·rt)·R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两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度量: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

3.通货膨胀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扭曲效应,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4.通货膨胀的成因:①需求拉动说:当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②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反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③供求混合推进说④部门结构说⑤预期说

5.通货膨胀的原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弥补财政赤字;银行的信用膨胀;基本建设投资过度;国际收支大量、长期顺差。

6.通货膨胀的治理:⑴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⑵收入紧缩政策:工资管制,利润管制;⑶收入指数化政策⑷单一规则⑸增加供给

7.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下跌的过程

8.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准:物价指数、货币供给状况、经济增长率

通货存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通货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数量

9.通货紧缩成因:⑴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⑵经济周期的变化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⑷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⑸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⑹体制和制度因素⑺供给结构不合理

10.通货紧缩的治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拉动内需;改革国有银行体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制度规定的综合。它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大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的内涵: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特征: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4.货币政策工具: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一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以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⑵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⑶公开市场业务:忠言一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公布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㈢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工具(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6.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全部效果的时间过程。啊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阶段)。外部时滞直至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阶段)。

第三篇:金融学总结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2、货币流通规律

一般的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需要量规律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需要量由下列三个因素加以决定:商品量、价格水平及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是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指同一货币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媒介商品流通的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M=PQ/V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币材

2、确定货币单位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第二章

1主要的信用形式:。按期限不同可分为短期信用、长期信用

按载体不同可分为口头信用、书面信用、证券信用

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民间个人信用。

2、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所提供的信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赊销赊购行为。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中的主体是企业

2、商业信用中的客体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是商品买卖和货币借贷两种经济行为的统一体。

4、在再生产周期的各阶段上,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3、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特点:

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及其他社会各阶层借款者

2、以货币形态提供,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

3、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2、从历史上看,商业信用是先于银行信用而存在的3、商业信用直接和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直接为企业资本的循环周转服务。

5、国家信用: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特点:

1、国家信用强调的是以政府作为债务人的借贷关系

2、国家信用的客体在一般情况下是货币

3、国家信用的动态与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

6、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银行或其他机构(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特点:

1、消费信用具有特定的信用主体—消费者

2、作为消费信用的受信者,即接受信用的消费者,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行为,消费信用的提供总是消费品的销售紧密相连

3、消费信用的产生与消费者的收支状况密切相关

4、消费信用会使消费者形成提前消费的状态

5、消费信用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同步性,即消费信用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规模的扩大,即预示着经济发展景气度的提高,反之,当消费信用萎缩,出现消费不足时,即预示着经济前景的悲观

7.消费信用的作用:

1、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刺激了经济发展。

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的矛盾。

3、消费信用的发展又为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造成物价上涨。

第三章

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也就是说这种利率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相应变动。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利率。(重点)

2、固定利率: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3、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4、市场利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5、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不考虑物价变动影响。

6、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

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第四章

1、金融期服务业的特点

2、金融机构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金融中介机构是专业化的融资中介人

2、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交易中的融资成本,通过规模

经营和专业化运作,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节约融资交易的各项费用支出,使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3、提高融资效率。促进资金融通,加速资金周转,简化环节,节省时间

4、给社会提供支付机制。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电子划拨的支付工具(支票、银行卡)提供了支付便利

3金融机构的体系构成:一般构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4、中央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和主导,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

行。对内它代表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实行领导和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实施宏观金融调控,是统制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机构;对外它是一国货币主权的象征

5、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业,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

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6、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政

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第五章

1、商业银行的类型:按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2、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3、商业银行的业务:

负债业务:即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主要是存款和借入款。

资产业务:即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主要是放款和证券投资。

中间业务:即商业银行不运用自身资金而替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佣金的业务

表外业务:指未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4、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2、流动性即清偿力: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3、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性越高,获得利润的能力越强

5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安全性流动性是前提,盈利性是目的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既有联系又有

矛盾。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成正比的而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

商业银行要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其中,安全性是经营的前提,是实现盈利性的基础;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盈利性的提高又会促进安全性

第六章

1、中央银行的产生的必要性: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在资本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一是从众多的一般银行中逐渐分离出一家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4、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务的需要

3、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4、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清算

3、国家的银行

第七章

1、金融市场的功能:

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2、实施借贷资金转换的功能

3、引导储蓄转向生产事业的功能

4、为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

5、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1)资本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市场。

特点:交易期限长,流动性差,风险大。

交易目的:解决长期资金周转需要。包括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中长期借

贷市场。

(2)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市场

特点:偿还期比较短,流动性比较高,风险比较小。

交易目的:满足短期资金周转需要。包括票据市场(贴现、承兑)、拆借市场、定期存

单市场(CD)、短期债务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国库券市场

3、证券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初级市场,一级市场)

(1)定义:是组织票据或证券等金融工具最初发行的市场。

(2)特征:1筹集新资金的场所,因而也被称为资金创造市场,是实现融资的市场。

2无固定集中的场所。3新证券的发行或由发行者自行组织,或由证券发行

中介机构提供发行服务

2.流通市场:

(1)定义:是对已发行票据或证券等金融工具买卖的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为金融资产提

供流动性

(2)特征:1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因此也被称为资金流动市场,不能

提供新的资金。2其主要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但也有场外交易。3证券交易

活动的主要操作者是经纪人和证券商。

4、证券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关系(重点)

 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之间具有的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对金融市场

来说缺一不可。

(1)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前提。

(2)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

1、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2、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3、货币供给的影响

(1)、居民持币行为(1)居民持币行为――通货比率C/D――货币供给量(2)对居民

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比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

金融危机;非法经济活动

(2)、企业行为(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扩大货币需求与

供给。(2)经营效益高低生产规模不变时,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资金周转快,会减少对货 币供应的压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能促进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

(3)、商业银行行为:(1)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

越小,货币供应量越小。(2)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第九章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

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动型 供求混合型结构型预期型

(二)按程度不同可分为:

1、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快步或小跑式的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奔驰的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三)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1、隐蔽的通货膨胀(压制性的通货膨胀、被遏制的通货膨胀)

2、公开的通货膨胀(开放式的通货膨胀

3、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 

2、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的政策,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压缩社会总需求 

3、实行工资—物价管制,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4、实施供给政策

5、收入指数化方案

6、进行货币

7、国际紧缩政策

4、通货紧缩:指一段时间内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

念)

5、通货紧缩的类型: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严重通货紧缩

6、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2、改进汇率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3、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4、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

5、定期和及时地向社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信息,主动引导和影响公众对经济走势的预期

6、继续深化改革,为促进需求扩大和改善供给而清除制度障碍

第十章

1、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

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

标,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稳定币值)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保持

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稳定

币值的关系,把经济发展速度掌握在适度的范围内。

3、防止单纯数量

型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有侧重点。

3、三大法宝的含义、特点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能对整个经济运行发生影响,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

具,也称为“三大法宝”

法宝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调节过程为:紧缩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3、作用:可调节货币供应量。

4、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5、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法宝

(二)再贴现政策: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 率的办

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包括两个方面: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3、作用:1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2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3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影响公众的预期4可

以防止金融恐慌

4、优点: 1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2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3局限性: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4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5再贴现率的调整有一定的限度

法宝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

2、用于操作的对象有: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外汇,存单等

3、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即主动性目标。

4、作用:

1、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5、优点:

1、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

2、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

3、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可迅速进行操作6局限性:

1、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2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第四篇:金融学总结

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姚嘉燕专业:会计学学号:090801021032

金融学总结,这学期老师生动地给我们讲了金融学的意义,货币的起源,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起因和过程,还讲了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房地产行业的一些规则.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天天与金融打交道,大到买房买车,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金融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金融知识来解决,关键就是如何学会运用到生活中.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一,出口市场多元化对美依赖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长27.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左右,但近两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23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06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1%,比重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2007年下半年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1.5%,明显低于上半年17.9%的增速;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进一步放缓,仅增长5.4%。这说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其进口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少数商品面临冲击

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电气类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纺织类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鞋帽伞类制品、塑料橡胶类制品、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等7大类产品。2007年,上述7类产品共占对美出口总额的86.2%,仅机械电气类制品一类就占45.8%。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一是纺织品、家具玩具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类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在社会消费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将是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对普通日用消费品削减有限。同时,由于我国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部分消费者将可能放弃价格较高的名牌、高端产品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二是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此类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家用电器、手机等消费类产品仍将在美市场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自动处理装置、工业设备及零部件等部分中高端资本类产品对美出口可能会受到抑制。三是钢铁类产品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产品。由于受次贷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市场,因此与建筑行业相关的钢铁、金属制品对美出口所受影响最大。但由于这类产品多数属于我国着力控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已普遍加征了出口关税,因此其出口下降与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从以上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多数大宗商品并不会因美国经济放缓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因素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众多海外投机热钱涌入我国,以期在汇市、房市、股市中获取巨额利润。其中,进出口贸易渠道成为热钱进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多个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中有相当比重属于“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涌入的热钱成分。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外热钱的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放缓,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中美利差倒挂加剧,热钱涌入投机的动力仍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流动性的紧缩,金融市场压力较大,需要回收流动性,金融机构注资需求明显上升,这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部分热钱开始回流。与热钱涌入相似,我国境内美元热钱的流出同样会反映在经常项目账户上,如采用“低报出口、高报进口”的方式转走热钱,将对我国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走势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因此,在贸易渠道有效加强对投机热钱流向的监管,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四,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较多

次贷危机碰倒了多米诺骨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与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国出口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是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此外,国际市场价格将通过贸易、金融等多种渠道影响国内市场行情。由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同时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使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大增,一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三是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势必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但与入世之前相比,当前国内外经贸形势有明显的区别,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分布、商品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能力已明显加强。同时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长的适度减缓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有利于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缓解通胀压力和推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次贷危机也使我国们对国内外经贸环境有了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总而言之,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发展而言,既有不利因素的挑战,但也是改革发展的机遇。

第五篇:热点问题总结

第一篇 热点问题总结

部分省考试题目:

06年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问题

06年1月,浙江,公平与效率问题,收入分配问题。06年3月,江苏,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06年4月,天津,节约型社会。

06年4月,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年4月,吉林,户籍制度改革。

06年4月,新疆,地条钢(利用废铁炼制的)。06年4月,重庆,高校滥排名。06年4月,安徽,高校收费问题。

06年4月,上海,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实习制度。06年4月,江西,自主创新问题。

北京: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黑龙江:城市垃圾处理、收费

提出对策

对策的提出,这里也有一些技巧。技巧就是一般说来是先找原因再找对策。原因分为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本原因。找到了这几方面的原因,相应便提出对策。原因是多元的,对策也是多元的,一般说来,一个原因后面跟着一个对策。另外的技巧,对策有时候集中在这个材料的某一个自然段中,其他的零星的也有需要搜集加以条例化。这是一个技巧。还有一种技巧,分为事故类的问题的对策,第一,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群众的认识或增强对某某问题的意识。第二,加大惩处力度。第三,建立检查制度。比如在全国建立一次关于某问题的大检查。第四,建立监督体制。第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一般说来,事故性的问题一般有这样一些对策。还有一般性的问题有哪些对策呢?一般性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加大财政投入。第二,解决场地设施。第三,加强队伍建设。第四,引进先进经验。第五,制定出台某种条例。第六,深化体制改革。第七,加强管理。第八,提供服务。第九,政府调控。第十,引进市场机制。第十一,某种技术手段。这些不一定在任何问题上全部都有,但是其中必然有某几项是适合某一个问题的。论文的写作,主持人刚才提到了,我以为,要写好论文,考场上,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列出一个好的提纲。一般考生不习惯列提纲,这个对考试极为不利。有了提纲,便有了一个蓝图,这个建筑物容易构建。提纲第一点,题目要简短、鲜明,紧扣主题,常出的问题是题目大而且空,题目尽量稍微具体一些。这样比较好写,题目是宝塔尖,从宝塔尖进入,容易向纵深发展。

一、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策:(1)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3)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资源、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2)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4)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6)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 1.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2.解决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方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7)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2)对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2)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3)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4)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1)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落实上述战略布局的要求:①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②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③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④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⑤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6.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2)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6)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8)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7.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2)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3)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4)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8.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①既要看经济指标,有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②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③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④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⑤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⑥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⑦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

(2)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几点要求: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②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③必须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作表面文章;④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不急功近利

四、农民工问题

1.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2.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2)社会保障不完善。

3.对策:(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五、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1)城乡之间不和谐;(2)区域之间不和谐;(3)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2.如何建设和谐社会?(1)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2)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3)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4)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六、市场监管(食品安全: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1.主要问题: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影响恶劣,在全国大清查中发现劣质奶粉泛滥全国。

2.主要原因:(1)乳品厂商数量过多,恶性竞争,意相压价,产销勾结造假牟取暴利;(2)食品监管部门众多,存在职责不明,多头执法。以罚代刑等问题,造成劣质奶粉迟迟得不到有效处理,使缺乏监管的农村成为重灾区。

3.解决策略和措施。(1)解决策略:鉴于劣质奶粉事件之成因主要是市场恶性竞争和监管不力,故而期望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政府监管,以刹住伪劣乳品泛滥的恶风,同时着眼于未来,积极培养行业自治能力,逐步转变政府的监管职责和方式。(2)具体措施如下:①明确乳品监管职责,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职责相对集中起来防止多头执法、互相牵制;②严格乳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利于市场良性竞争为标准来控制企业数量,把信誉差的企业从市场中清除出去;③积极引导乳品厂商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加强行业自责自律,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竞争行为;④建立不合格乳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及时公布不合格奶粉的品牌和厂家,加大惩处力度;⑤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益处,减少婴幼儿对奶粉的依赖。

七、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1.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原因:(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分配的差距;(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3)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过大。

2.解决问题的措施:(1)充分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2)深入贯彻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3)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医疗服务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乱收费、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和药品价格过高,群众不堪负担。2.措施:(1)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乱收费等违规行为,重点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2)继续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与价格改革;(3)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

九、社会保障问题 1.农民工社会保障

(1)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农民工就业状况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②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③社会保障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

(2)政策建议:①按《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②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③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物质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④依法为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如改进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降低费率等;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⑦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2.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1)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中国现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

(2)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①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②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③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④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十、生态环境(略)

十一、执政能力建设;政府诚信(略)

十二、文化方面的问题(略)

十三、公共安全问题(略)

十四、教育乱收费问题(略)

十五、人口流动(略)

十六、耕地危机(略)

十七、安全生产(略)

十八、“三农”问题(略)

2006年社会热点词汇

两岸关系:

1、《反国家分裂法》

2、连战大陆之行

3、和平之路

政府:

1、谈服务型政府,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2、政绩观,“恶人治村”的深层原因

4、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

5、公车货币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6、关于行政许可法

7、建设和谐社会,8、房价调控对策

9、知识产权保护

10、暴力拆迁--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12、国家能源危机(中国正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维护国家石油安全)

13、统计数据水分有多大,14、审计风暴之后的中国决心

15、国企犯罪重灾区

16、电子政务。

17、形象工程问题

教育:

1、志愿者教育计划,2、蓝领热的背后,3、助学,从理想化到制度化,4、素质教育,论按“综合素质得分”高低决定座位的全新排座方法

5、考场不是市场,6、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7、国耻日更要拉响“记忆警报”

8、完善国家助学贷款.9、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信仰问题,10、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信用警示)

11、考大学,也需要兴奋剂?

12、中国公众科学素养

13、殡葬暴利现象

14、正视下岗失业现象

14、提倡节俭

卫生:

1、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安全性)

2、爱滋病蔓延,3、职业病防治,4、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体系要“大修”

5、婚检

6、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7、违法药品广告,8、农村救助任重道远,9、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0、药品价格虚高(政府招标采购,医药分离),11、一次性医疗用品问题。

三农:

1、农业税取消的背后,(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公平)。

2、警惕“陈化粮”背后的陈化,(民工、部分学生吃的多数是陈化粮)

3、农民最苦农民最福,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4、问题农药与无公害质量安全体系

5、土地腐败,失地农民保障,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出台

6、林业:

7、毁林事件的背后

水利:

1、水利设施谁来维护?

2、水价改革思考。地质灾害:

1、近期我省地震频发,2、海啸之灾的思考

治安、安全:

1、传销骗局调查,2、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向网上“红灯区”亮红灯。

3、氯气泄露的背后,4、莫要“亡羊”才“补牢、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5、禁赌风暴

6、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

7、户籍改革反映的问题

8、打假之难,9、废除死刑。

10、交通法规

11、见义勇为

电信:

1、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电话座机费 劳动:

1、工资拖欠,2、劳动保护,3、广东出现民工荒劳动部门警示企业要善待劳工

4、短视的“家庭养老”法规

5、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环保:

1、十年治淮一场空

2、分类垃圾路有多远,3、垃圾食品产业链的形成 交通:

1、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

2、物流产业兴起

体育:

1、“奥运经济”给我国经济政策影响,2、“亮晶晶”事件的背后,3、体育产业(足协与俱乐部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

1、贸易摩擦,技术壁垒,2、教科书事件,3、入安理会,4、参拜神舍,钓鱼岛事件。

2005年社会热点词汇

和谐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生活殷实

“单位人“变”社会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诚信: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土壤,政府取信于民、企业生存发展、个人立身处世。加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企业信用警示、公示制,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网络化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胡书记说: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

创新:民族进步灵魂,国家兴旺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源泉。

包括观念、知识、技术(核心)、制度(基础)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创新体系,协调创新活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创新,从弥补市场缺陷转向着重于长期结构调整,政府结构由科层转向综合、简明灵活、透明扁平结构,管理手段由集中管理到网络管理,搞好制度建设,营造优良环境。

企业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战略创新,以持续发展为目的,推进制度创新,以例外性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以人才为本,推进技术创新。

城市化:(户籍改革)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1是国家宏观调控,推进,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是有利于第三产业增长,城镇化滞后,导致第三产业不足和工业的过度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4是WTO一大原则非歧视原则,农民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降低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5是资源和人才优化配置。

社会听证:是在改革和完善机制方面,提出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公民对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商品价格制定调整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政府价格政策听证暂行办法》,原则,1充分考虑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2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3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4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行政决策法制化。

新经济运行时代:以网络为基础,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舞台的经济形态。

WTO: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扩大贸易,持续可发展。基本原则,贸易自由化,非歧视性,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对企业影响出口机会增多,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深化改革,转变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技术进步加管理。对政府影响将行政-控制型转变为规则-服务型,增强效率观念、质量意识、服务观念,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强化保持贸易平衡,运用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宽松国际环境,信息搜集服务,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和公平交易。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04年7月1实行,政治文明建设里程碑,政府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产物,受利益驱动,行政权利市场化,缺乏约束和规范。

物流配送:商业竞争力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商品流通的主要途径。物流是所有涉及收集、搬运、储存和运输的供应链产品。物流围绕着各种商务功能,如运输、配送、仓储、材料处理、仓储管理、与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接口。物流供应链(也叫物流系统或物流网络)出现在大量的商务应用和政府功能中。

电子政务:以服务为主,强调监管作用。符合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经过多的努力,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电子政务建设又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市场监控和为民服务的能力网络建设。内容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非密级文件资料的网上传送、实施办公自动化、应用政务电子邮件系统、网上办事和网上服务数字图书馆项开发信息资源,建立共享数据库建设网上服务系统注重实际应用,确立“面向市场,需求主导”的核心思想,信息化建设环境进一步改善。

安全事故:措施;立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严肃查处涉及瞒报事件的相关领导;加强法制宣传;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加快安全技改力度,加大专项检查和整改强度。原因;思想认识有差距,重生产,轻安全;检查整改进展不平衡,以停代关,以停代整;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隐患多;监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机构不顺,工作不到位。

申论经典词汇、语句

治理***,首先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加大惩处力度。要严格立法,进一步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立法,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将*****审批、发布、监控整个链条一管到底,使******没有空子可钻。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还要考虑对进行虚假宣传的媒体处以欺诈罪,改变目前以罚代刑的状况。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加强对广大****机构的诚信教育,使他们从*****的噩梦中觉醒,自觉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新闻媒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医疗广告)内容,发现违法内容及时向卫生、工商和药监部门举报。广告制作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审批内容设计制作广告,自觉抵制制作虚假广告的请求。

要引进“引咎辞职”制度。这不是对“一把手”的苛刻,而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惯例。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引咎辞职通常就是位居高层的官员,当自己所负责的机构发生了问题,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责任,但还是要提出辞职以示负责的一种惯例。当然,如果有证据表明“一把手”直接卷入了****问题,那就不是引咎辞职的问题了,而是要撤职查办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了。

经验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类似追究“把手责一任”这样严厉的规定,缺少的往往是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在处的具体措施。这就使得这些规定往往成为花拳绣腿,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应该从******开始。

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行政问责制。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非典危机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的制度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都成为目前问责处分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官员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深入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目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首先,企业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将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要求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限产或关闭。其次,政府将监督、引导、鼓励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发、技改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改进管理措施。此外,政府将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责任制 主要针对政府投资而言。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投资中,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为政必修德,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为政者都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这是由为政者的身份与责任决定的,由道德在“为政”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我们党和政府强调为政之德的核心。

“和谐”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和谐是一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间的联系,有物质利益的,有精神文化的,千姿百态,彼此交织,要使其和谐,道德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政之德无疑又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勿以善小而不为。

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高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具备“热炉法则”的原则。这样的制度就像烧红的“热炉”,具有警告性———不能摸;必惩性———摸即伤人;即时性———摸着立时被烫伤;公平性———谁摸都一样。反观我们现在一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则很难体现出法律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企业的犯规或违法行为得不到必然、及时和相当的惩罚,不仅不会使他们收敛所作所为,而且这还将成为一个样板,让更多的企业模仿,使犯规和违法行为越来越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时时刻刻心忧人民、心装人民、情系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殚精竭虑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既是党性要求,也是责任所在,更是群众所需。“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些腐败分子违反党性,疏于自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走上了腐化堕落的不归之路,可谓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制度建设尚未充分到位,对党政官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缺乏过硬的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使得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同时也享有了较多的“职务便利”,使得他们有可能、有时甚至轻而易举就能够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这样说并非要为腐败分子开脱,但一些明显属于权力滥用、权力异化的所谓“职务便利”,又的确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腐败的“条件”,这恐怕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更是我们必须痛加反思的。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再强调,党的十五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也证明,通过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从源头上防止权力的不正当运用,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措施。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制约官员的“职务便利”,克服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因而得以大搞暗箱*作的弊病,最大限度地杜绝他们个人违规批土地、批货款、批建设工程项目等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我们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决腐败问题的希望所在。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过程,反过来说,良好的公民意识,意味着公民对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意味着公民对国家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担当。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约失范,是产生社会诚信危机的历史原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革、转型的时期,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混乱和沦理迷失,导致行为秩序混乱。当前的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伴生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能够马上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所以说,诚信危机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原因,是转型期社会道德问题的历史积淀程度必然爆发的结果之一。

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公司把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是无可厚非的。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公司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公司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履行的社会义务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同其他竞争者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关心和赞助慈善事业;促进市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就具体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对社会所造成影响的责任。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如噪音、高温、垃圾、有毒气体等。尽管这些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无意出现的,但它们的确对社会产生了影响,污染了环境,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地对此承担责任。第二类是企业对社会自身问题的责任。就当前而论,贫困和失业,社会的不公平,失控的人口增长,吸毒和犯罪等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理论上讲,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应属于政府的主要任务,但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器官,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设法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反过来看,社会存在问题也必然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的另一项社会责任。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我国企业也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从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企业一旦造成污染,不但会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而且必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声誉。从克服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耗相对减少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消除上述制约,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生产模式—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虽然我们好不容易跳出了唯GDP论的时代,开始追求健康、绿色,但惯性思维,使我们还是愿意把资源优先划拨给那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吸引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大都市人口负担过重,环境日趋恶化,小城市因为教育、卫生、文娱资源匮乏而越来越冷清的怪圈。

随着城市化浪潮,大量农民从逐渐被城市吞噬的农村中“挣脱”出来,流入城市成为劳动力。遗憾的是,尽管强劲的都市扩展足以转瞬间吞没农田与村庄,却未能让城乡落差消融于这种变迁之中。闯进都市的“乡下人”由于户籍、城市管理、从业制度等因素,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受到歧视和权利被侵犯的问题屡见不鲜。

为什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一部分人却不能或者很少分享到中国经济改革之成果?为什么会出现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制度与规则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时,相关利益者借助于这种徘徊把计划与市场缺陷揉合在一起,并将此推向极端。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不少制度规则不仅暗含着或依赖着传统计划的阴影,同时又不是社会利益博弈之结果,这就使得以往不少制度规则的利益倾向性十分明显,甚至于只向少数人利益的倾斜。比如,近十年,先是银行业工作人员收益好、工资高,接下来是证券、电信、房地产、电力及煤炭等垄断行业,为什么会这样?政策的偏颇使然。

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最有效的办法是加高桶壁上的短板。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中国的改革史,可谓一部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权的历史。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中央集权,改革计划经济,当然要分权,可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我们分权实际上走的是“行政性分权”而非“经济性分权”或“市场取向的分权”,即分权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而非社会间进行的。这种行政性分权在短时期中的确有调动下级政府积极性的作用,但很快暴露出既损害计划经济所要求的政令统一,又促成“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篇 节约社会

一、资料

1.为什么要节约?这个问题看似多余,但有些数字估计你看了还是会觉得触目惊心。在2005年6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中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一方面是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正为当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付出着巨大的资源代价。

2.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3.我国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近期出现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情况。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过去的20年即1980-2000年中,中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4.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所以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旦高耗能的建筑大量建成,将来再改成本和代价更加巨大。

5.我们早就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直到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成效甚微。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已经进入中后期了,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粗工业化、粗现代化。许多产品非常粗糙,而不精细。有数量而欠缺质量。1958年大跃进时追求的是钢产量1070万吨,实际上生产出来的是烧结铁,而且是靠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砍伐森林实现的。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3亿多吨,居世界第三位,成绩突出,但铁矿石绝大部分要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靠进口。据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数字,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

6.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杜宇)全国大学生“创建节约型城市”社会调查活动28日启动,旨在激发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创建节约型城市和节约型社会的活动中,做“文明、科学”的传播使者,并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进程。

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BS上一条谴责浪费用水的帖子近日在网友中引起热烈共鸣。帖子说,有些同学每天早晨洗漱时都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让人既心疼,又气愤。

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显然,它也已经影响到大学校园内的学子,节约用水成为校园网BBS上的热门话题就是明证。最近,全国学联也提出《全国大中学生共建节约型社会日常行为公约》,号召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反对浪费、厉行节约。

与网上积极响应节约形成反差的是,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在北航一个餐厅门口的剩余食品倾倒处,摆着将满的两大桶剩菜剩饭。记者在午餐时间看到,不少学生将大半碗的拉面、大半个的馒头丢进泔水桶;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过,国家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后,大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了。北航一个4人男生寝室里摆着3台电脑。主人之一的高同学说,寝室每月用电量达120度左右,而寝室除电脑、电灯等少数用电设备外,就没有什么别的电器了。而如此费电,完全是因为有些人电脑开机时间过长所致。

大学生们列举的过度浪费行为还有:频繁更换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相互攀比消费档次;一些女生着迷于名牌服装、化妆品,不惜掷重金求得表面虚荣;一些同学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花在了网络游戏上,经常通宵达旦,白天上课时却打瞌睡。

8.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孙晓胜李一)“每年北京市处理垃圾的费用高达10亿元,如果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包装,可以节省2亿元。”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王维平谈到北京市的包装垃圾时曾这样说。

一般认为,包装成本若超过产品出厂价格的15%,则属于“过度包装”。而大部分包装材料与普通生活垃圾一起进入垃圾收集渠道,由环卫部门进行清运、处理,增加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此外,过度包装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来自建设部的统计显示:北京市每年约有60万吨过度包装物成为垃圾,过度包装在提高商品身价的同时造成了大量浪费。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的超市保健品区看到,营养液附赠咖啡、花旗参附赠全套酒具,并且包装精美,档次不低。记者随手拿起一盒“保健茶”,偌大的木质包装盒里,产品仅占到了中间1/3的面积,周围是一圈透明的玻璃杯,这样一盒茶标价是400多元。

北京市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顾来茹告诉记者:“近几年,城市生活垃圾中包装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保守估计,‘包装垃圾’已经占到北京市民生活垃圾的35%以上。”

王维平说,近几年城市的“包装垃圾”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根据目前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处理1吨垃圾大约需要150元,其耗费超过1克黄金的价值。

9.据悉,从2001年到2004年间,哈尔滨市平均每年仅废纸就会产生10万吨,其中,约有6万吨是废纸壳,而这些纸壳几乎都来源于过度包装。有关人士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假如用载重量5吨的汽车运输这些废包装纸壳,需要装1.2万台汽车,按一台汽车约5米的长度计算,会形成约60公里的汽车长龙。

10.“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在常委会议上,冯培恩常委谈到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话题时算起了账:“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年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都能够回收利用,又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可以减少多少污染?”

11.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问题日趋令人关注。2005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率有望达到13%左右,用电量将达到24560亿千瓦时左右,较2004年增长2825亿千瓦时左右。虽然200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电力缺口问题。专家们估计,我国能源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能源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

1.答案提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再加上近年来高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能源问题面临相当严峻的考验,节约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能源问题解决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2.答案提示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3.答案提示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惟一出路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后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产业的调整是最大的节约,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中央的精神,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发展有所控制,低级产业向中国转移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那些以付出土地、水、能源、矿产为代价取得一点点经济效益或外汇的产业就不能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的转变。国家应该宣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今后要基本停止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各行各业各省区都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具体情况对产业体系进行规划、转轨、重组、引进,制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取代过程。再不能搞那些外延式、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生产了。东部地区尤其要先行。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必须迎难而上去做。

这一转变不可能依靠市场行为自动完成,在这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就是说,政府要对此进行规划、导向、规范,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甚至迫使企业走上正确的道路。

以科技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走向知识产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无一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明成果,科技创新和发展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R&D的投入,投入必须主要用于开发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必须有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和保证,必须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一切都是虚话。

再让我们看看医药产业,这么大的国家,竟没有几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的特效药和医疗设备,统统要买别人的专利,成本几分钱一粒的药要卖几块钱。中国的医药好像只能生产这个钙那个丸的保健品,我为此感到痛心和羞愧,什么时候才有我们自己的制药工业啊?

开展全民教育,树立节约观念是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大家必须有共同的认识,一起动手,才能达到目标。根据目前情况,开展全民教育,树立节约观念,实为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总得有点理想,有个方向,对社会对国家有些贡献,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有个准则。取舍标准就是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大计。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这方面的认识差了一些。要进行全民教育,首先要进行国情教育、形势教育,使大家知道国家民族能否振兴,现在是一个战略关键期;充分认识到我们面临资源全面短缺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唾弃奢侈浪费的作风,让全社会正气上升、邪风下降。我们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正确的生活方式,建设文明、节约、清洁、和谐的社会,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达到目标,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一定能完成!

节约不要“抓小放大”

时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关键词”,一些地方和官员围绕“节约”、“节能”上演的“作秀剧”在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各自的“特色和亮点”,一系列的“得力措施”在某些==和部门的导演下,纷纷出台。细看一下,有些措施真是细化到无微不至的地步,令人感叹。比如打印纸双面使用;灯泡功率降低;甚至于连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开机几次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尽管如此,疑问还是有的,“节约能源”就只有这些吗?这样做就能建成“节约型社会”吗?

当然,节约需要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但是,对多数老百姓来说,居家过曰子,节约的观念是有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作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对于官员和==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节约的认识和理念停留在普通老百姓的都能做到的层次上,未免有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节约型社会”是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创建“节约型社会”,其核心是如何构建现代化的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如何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经资源节约型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从机制上搞节约,努力搭建节约的平台,这才是官员和==机关节约的主战场。因此,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紧紧抓住节约的主要矛盾和实质性问题,在“抓小”的同时,重点做好“抓大”工作。

一是要重视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决策浪费是最大浪费。有的领导拍一下板,投资一个项目,长官意志使然,独断专行瞎指挥,根本不计效益、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留下难以处理的“三拍”工程——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据报道,九江、蚌埠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为100多人,芜湖机场为3800人,阜阳机场为6000人„„这些投资上亿元的机场,状况较好的每天也只始发旅客十几人,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令人吃惊。

二是高度重视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事实证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据报道,甘肃省为保证省内电解铝企业生产的需要,不得不压缩其他行业的用电。在过度投资、电力紧张、拉闸限电的连锁反应中,最终表现为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像信息网络、钢铁等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其“缺点”惊人地相似:结构性矛盾突出、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工艺技术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以水泥为例,全国共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4813家,企业数量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数量的总和,而75%还是采用落后工艺进行生产。盲目重复建设必然会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造成资金和资源配置上的巨大浪费。

三是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的浪费。有的地方==不把钱用在刀刃上,有的小城市建的马路超过100米宽;有一个城市只有5万多人口,但是其所建的广场却可容纳6万人;还有相当多的城市建起超大、超豪华的行政中心、CBD、会展中心以及超大片的绿地,浪费了不少紧缺的资金,在城市拆迁过程中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很多城市排水设施不足,北方一些城市能够正常排水的区域只有50%,污水处理率只有40%。据《中国青年报》钟青文报道,现在,我国各种名目的开发区面积已超过了祖祖辈辈建成的全部城镇用地面积的总和。统计表明,在开发区中,有40%是开而不发,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贻误发展,给国家和社会、人民带来极大危害。

四是高度重视公款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涸恍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高达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2000分,出国各2000亿。我国开放最早的广州市2004年完成776.37亿元,也就是说这7000亿的“三公”消费,相当于9个广州市的年税收收入。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公款消费都存在浪费现象,但是,在这“三公”方面的消费,节约哪慢只有百分之几,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真切地期盼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征途中,官员和==机关能从实际出发,从大处着眼,抓住节约的本质,“抓小不放大”,切实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扮演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领路人”、“护航者”的角色。

第三篇 八荣八耻

一、全面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有立有破,旗帜鲜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世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所带动的。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我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文化长久。劳动既是公民生存的手段,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坚持勤奋学习,英勇劳动,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团结互助,就是要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和事业发展。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摩擦,降低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遵纪守法,就要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还要树立党章意识和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纪。要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每一位公民,都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循,全面遵循。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号召群众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抵制的事,自己决不染指。社会风尚,就在领导干部的影响下形成,就在领导干部的引导下进步。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进一步划清了荣耻界限。应当说,广大干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问题在于一些同志在行动上还有差距,个别同志的差距可能还比较大。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

领导干部受党和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领导干部如何行使手中权力,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牵涉社会公平正义。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后,不仅左右着个人行为,也决定着他在履行社会职责时,如何进退,如何取舍。一个普通人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虽有损害,但远不如一个荣耻颠倒的领导干部影响坏、危害大。这也是我们党为什么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必须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是察其言,更是观其行的。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领导干部,不仅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也会感召影响一方民风。如果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这个地方的干部队伍风气不可能正起来,民风也必然受到污染。在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引导着民风,甚至决定着民风。“八荣八耻”能否蔚然成风,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身体力行,作出榜样。

领导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履行职责的需要。修养与威信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缺少软实力而仅靠硬权力,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施政效果。“公生明,廉生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行政职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

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应当担负起领导责任,在本地区、本部门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好风气;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措施,切实纠正。为官一任,责在一方,守土有责,要先把一方风气搞好。与此相联系,应把践行“八荣八耻”,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评价历史得失时,人们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危险品是不能用的。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有赖于一支荣辱分明、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是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精神的跃升。二、八荣八耻大家要重视!

这个题目可能会跟最近的一些热点现象结合起来,比如:芙蓉姐姐,大长今,超级女生等浮躁文化相结合,考先进生产力这种一加一模式的题目,所以希望大家在关注物质领域方面的题目同时,不要忘记关注精神领域的题目。社会上的热点大家更要注意

三、以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积极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第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思想道德,通过社会氛围、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抉择行为,是激发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因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善恶标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加强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使人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所打倒,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社会、民族和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推动形成充分发挥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环境。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趁虚而入,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思想文化必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出现一些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错误、混乱的思想观念。对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能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把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放在什么位置,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中华传统荣辱观认为,荣辱不是以一己一时之得失为标准,而是“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天下”就是社会主义祖国、中华民族。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升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重视个人的合理利益,又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因而,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对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如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平等友爱,在人格修养上要求知向善、谦慎自律、身心和谐等。“八荣八耻”还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学法、守法、知法、用法”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善待自然的道德品质等。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强调“好荣恶辱„„是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古代荣辱观强调以“仁”、“义”为界限,“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荣辱观的核心。“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时代精神是体现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如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集体精神,当代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精神。“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着眼于长远与着眼于现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从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指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的长远发展要求。“八荣八耻”又紧贴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树立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

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全体人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大力组织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作为正在开展的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与广泛开展的学习党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率先示范。特别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

二要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要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要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公共利益相符合。要积极投身到集体的事业当中去,热心参与社会事务,在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理想信念,发展道德人格,增进自身美德。要积极促进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使全社会形成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的良好氛围。

四要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根本的是要有制度保障。要加快形成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顺利转型,促进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程度。要加强法治建设,明确社会交往规则,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打击、制裁各种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的导向作用。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奖赏和惩罚。(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梁桂全)

第四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用150个字左右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用350字进行描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为农谋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向来都是我国政治改革中最棘手、最核心的问题。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那么,我们如何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呢?

从《建议》对新农村描述的20个字里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一、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新时期培植新优势产业的范畴经过探索会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二、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毋庸讳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十一五”期间,一定要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要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

三、发展新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新经济组织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应当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上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社会团体法人公益性的属性,也有企业法人经营和营利的属性,应赋予农民合作组织独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为了使合作社能在经济上逐渐自立,各级政府必须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提高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切实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真正发挥政策性因行的作用。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充分发挥小额金融的作用。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四、以城带乡新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这也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认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

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

四、资源新配置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对农民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在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并开辟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

五、塑造新风貌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未来新农村的面貌是应该什么样的呢?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人与环境有一种互动的关系。长期以来,一些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应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了。

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全面启动乡镇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要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坚持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官员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农村问题

农民就业问题:

1大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工程,切实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就业风气 2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积极推荐就业 3落实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本地群众

4建成标准统一、制度完善、功能齐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 5适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废除城乡二元化结构,让农民能与城市人进行公平的就业竞争 发展现代农业:

1整合农业资源,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农业园区,打造建设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态园;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

2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的发展

3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把农业、农村、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民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4发展农业工业化,走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1加大扶贫投入、发放扶贫贷款、减免办学经费、用地收费返还等措施、增加欠发达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2帮助欠发达区发展集体经济,同时适当增加工业和商业用地指标,为落后镇村脱贫奔康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农村改革:

1创新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

3建立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贫困生入学补贴、养老保险等

4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5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合理提高补偿标准,通过增加非农就业等间接补偿和工业发展,等财力增加后建立反哺农业的长期补偿,以达到长远的保护农民利益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7引导农民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宣扬科学,倡导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8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9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享有相关法律法规机制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10加强依法治村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种矛盾

11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2将农村的教育、交通、能源、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发展水平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中,使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真做到统筹农村发展当中

13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发挥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道路

14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第五篇 房地产

国务院要求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住房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措施。会议指出,要认真落实去年以来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部署,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会议认为,中央去年实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房地产领域的一些

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会议提出的措施包括: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制止擅自变更项目、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行为。

(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增强全局观念,齐心协力做好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工作。各地区、特别是城市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地产问题解决方案:

1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土地的供应比例,加强土地与住房供应的链接

2加强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特别是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加中小型、中低价位的住房供应 3进一步完善金融、信贷、土地、税收、销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4继续整顿房地产业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各地的分类指导。特别是要稳住住房价格。建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

5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让更多的低收入者更快的享受【居者有其屋】的利益

房地产市场新政策解读:用环节税抑制炒房

政策解读 对措施

(一)的解读——新政策是“国八条”的提升 新政策基本是去年政策的延续和提升,有些举措是去年政策的承接。去年“国八条”提到要改善住房结构至今,房地产产品供应结构依旧存在户型偏大问题。去年的调控政策是强调“改善”商品房结构,而今年则要求“切实调整”,这说明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政府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目前市场上住房结构不平衡的现状。

对措施

(二)的解读——用环节税抑制投资性炒房

政策中有一个新的转变,就是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这说明中央政府明确要求通过加强交易环节的税收,来抑制投资性需求,目前北京已经有专门针对房屋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这个环节加强。一刀切的方式加大首付比例的信贷政策是不可取,这次提出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则有可能针对不同档次的住宅产品的首付比例有所分别对待,比如8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产品仍执行先行的首付比例政策,而高于的住宅产品则要提高首付比例,当然这个还需要结合所购房屋的总价进行综合考量。

对措施

(三)的解读——具体执行需把握好尺度 实施这条新政,应该考虑拆迁带来的实际供应的增长应该是大于“被动需求”的。目前所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所进行的拆迁改造,一般拆迁行为都是拆旧盖新、拆平建楼。如果拆了100户的住房,则可能盖了500套房子,要考虑到拆迁带来得人为供应量增加的作用。因此这个政策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有所选择的进行,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尺度。

对措施

(四)的解读——首次提出开发全程监管

这是政府首次提出对房地产开发行为的全程监管。目前房地产开发商以“销控”的方式进行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已经是市场上公开的行为,开发商一般都是将位置、户型等相对教差的房子先销售,而将位置和户型等较好的房子留到最后销售,随之开发商也提高房屋的销售价格,因此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是一个关联关系。虽然目前北京已经出台了政策要打击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的行为,囤积房源将禁销一个月,显然这种处罚在一定程度是帮助开发商再次进行房源的囤积,很难起到真正的规范作用,从其处罚的力度来看,则很难产生实际效应。

对措施

(五)的解读——二手房活跃未必能抑制涨价 这个政策是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通过激活存量房市场来解决目前房价上涨过快,尤其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是一条不错的途径。积极发展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就需要通过拓宽市场渠道,尤其是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和交易环节,比如降低税收门槛、减少交易环节和周期等等配套性举措需要出台。其实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还不是那样成熟,与整个城市发展和二手房市场交易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然启动这个举措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而且二手房市场和一手新房市场是联动的,目前,一手新房市场的房价飞涨已经拉动二手房市场房价也在上涨。从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实践来看,二手房活跃未必能完全抑制一手新房上涨的速度,建议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中应该考虑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解。

对措施

(六)的解读——信息披露制度应落实并完善 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统计局的就不一样,同时国家统计局与北京的统计数据也不一样,因此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公开、准确的数据不仅仅给购房者作出相对理性的购买判断,同样也可以帮助帮助开发商进行投资开发方面的进行合理判断,这样就可以保持一个理性的供需市场。目前房地产市场上的各种舆论纷起,而且有些所谓的专家或者开发商的舆论是错误的,存在误导市场和政府决策的可能,房地产市场舆论是一个非常大的泡沫,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才能合理的引导目前房地产市场,否则可能造成整个市场的不理性和恐慌。

解决房价问题的几点建议

1、住房房价问题的解决是当前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

中央强调不能只追求GDP的增长,要建立和谐的社会,要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改革开放到现在,老百姓已经具备购房的基本条件,但是又是能力很差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老百姓居者有其房和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些事情是当地政府可以做的,有些是必须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反映解决的,有些则必须由全国人大来解决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但又不能草率。所以解决好了,是大得民心的辉煌政绩,最好能创造一些具有推广的经验办法。

2、让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

现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银行提高住房贷款利息,还有增加消费税的说法,还有征收房地产税或物业税的说法,还请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提出方案。银行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并没有让老百姓满意。对于后者由于尚未出台,不能妄加评论,但是每项政策出台,首先应考虑对中低收入的老百姓是否真的得到实惠,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是关怀他们的,不能税、费、息只有升,没有降,项目只有增加,没减少。

3、净化中低档商品住房市场

由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全国各地区的人均年收入差别仍然很大,对住房购买能力差别也很大。所以为了解决居者有其房和逐步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又是全国性的市场的情况下,应当制止在普通商品住房领域里的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尤其是当地中上等收入百姓有能力购入的住房,以及以下等级的住房,应当净化为仅仅是解决无房或卖掉小住房换购较大住房的市场。也就是纯粹为解决居住目的的购房。为此,仿效新加坡的办法,采用交易税随使用年限递减的办法。例如,对普通商品房购入第二年以内卖出的,由卖房人交纳增值部分的100%交易税,也就是说赚的钱全部交税;第三年以内交80%的税;第四年以内交60%的税;第五年以内交40%的税;第六年以内交20%的税;第六年以后正常税率。让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会吃亏。

4、区别对待的地价政策 房屋价格受土地影响太大,因为它包括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它这一点是区别于其它任何商品的。城镇土地是全民的资产,理应为全民利益服务。占城镇人口80%以上的中低收入人群应当是城镇土地使用的最大收益者。因此应使他们得到适应其生活水平的使用条件,应当与其它用地有显著的区别。这是一个基本观点。为了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老百姓购买住房的困难,在近几年,用于中低档住房的地价应对这部分人采取优惠政策。其一,将地价中国家收益部分采取减免的办法;其二,这类住房在购入后第一次进入二手市场时,就先按土地市场价补足差价后才能交易。

5、普通商品住房利润应当调控

关系到多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普通商品住房,目前其价格中的利润太高。中国大陆以外的房地产商的利润率绝大多数是百分之几,而我国即是百分之几十,房地产商的利润在我国是畸高的,属于暴利行业。对适合高收入人群的别墅、高档公寓开发具有高利润率和加收消费税是可以的,就像化妆品一样,他们使用的是非必需品,而且因为他们是少数富人。但是允许在普通商品住房也有这样高的暴利,实际上对于中低收入的老百姓来说是利益上的损害。不符合我党执行的理念和发展经济的目的。因此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调控。

为此我建议,对不同成本利润率的住房(仅限于普通商品住房),由物价部门、建设部门、统计部门组成小组,对不同类型房屋进行成本核算,制定核算程序,给出计算方法,调整方法,并给出基准成本率。在售房前由物价部门委托工程造价机构进行成本核算,报批。同时制定不同成本利润率的房屋相关税率。高于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房屋实行差别高税率,低于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实行很低的差别低所得税率。税率的制定应使政府的加权平均税收率不变,而使享受高档房屋的人群多纳税,中低收入者得实惠。

6、二手房市应加强规范。

二手房交易对新房交易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也是解决中低收入老百姓住房方法的组成部分。但是这市场目前很不规范,主要是解决交易欺诈行为,尤其是中介方,应当及早出台法规。制定法规前,不仅听取专家的意见,而且应找几百例交易买卖当事人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7、在制定关于房价问题的政策前,我希望不仅听取建设部门、物价部门、税务部门、银行、房地产商和专家的意见,更重要的是直接听取中低收入人群的意见。可采多种方法,如在报纸、电视台、政府网站上发布公告,给出联系地址,请群众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反映意见。在此基础上,选出有水平的代表,召开听证会。

第六篇 叫停医疗商业贿赂,推进医疗事业改革

近年来,群众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投诉越来越多,是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的,既有医院监管的缺失,又有国家投入减少;既有医疗保障未及时到位,又有医疗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其中医疗行业的商业贿赂最为直接突出,也被国家列为今年治理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

出现医疗行业商业贿赂对我们的就医环境有很大的危害性,一是背离公正原则,破坏了医疗秩序,二是为伪劣医疗器材医药产品打开了便利之门,三是腐蚀了医疗、工作人员,破坏了公众形象,导致医患矛盾。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我国在体制转型,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最终这些违规操作中的负担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直接导致“看病贵看病难”。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光用猛药,从治理到根治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坚持不懈地治理下去。

首先,打造治理医疗、行业医疗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在医疗行业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是广大医疗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是监管到位,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是创新医疗机构运营机制,改进医疗行业分配制度。我们的治理不要成为“一阵风”,而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其次,推动立法,将医疗行业等存在商业贿赂的各行各业做到有法可依。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既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又不属于企业人员,在界定法律身份时就有分歧和疑问,这些法律的空白需要我们及时弥补。(可以借鉴欧美反商业腐败的做法,出台《反商业贿赂法》,使这些做法由违规上升到违法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自律。再者,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治理商业贿赂,避免权力交叉的现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从严处理。成立的部门要具有比较高的规格,将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执法部门都包括进去,强化领导职责,搞好领导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现今医疗行业存在商业贿赂的环节:一是在大型医疗器械购销环节,二是医院的利益分配与医生的处方直接挂钩,三是医药回扣现象严重。看清了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另外,鼓励媒体和个人监督,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设立举报电话,欢迎民众监督。

医疗行业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近年来却因为医疗行业的商业贿赂等种种问题提高了就医门槛,导致了“看病贵看病难”,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一些负担和麻烦,与“救死扶伤”的原则有了一定的背离,导致了医患双方的不信任甚至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医疗工作者就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只要抓住以上几个重点,相信我们医疗行业的商业贿赂的问题就会得到及时地解决。

第七篇 圆明园听证会

这次国家环保总局听证会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第一次使不同的、对立的意见(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展现在了决策者面前,同时,也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为圆明园管理处在圆明园遗址湖中铺设防渗膜事举行的听证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听证会涉及的问题包括:(一)防渗膜的铺设是否因阻断水的自然循环、给圆明园一带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及生存状态带来负面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进而构成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二)与铺设防渗膜相关的挖掉遗址湖边河边原有驳岸并重建红砖加防渗膜外砌仿传统石块驳岸等工程,是否构成对作为国家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的遗址的破坏;(三)海淀区政府批准按照法律规定只能由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并动用财政资金于这一项目,是否是违法越权行政;(四)对工程的招、投标及对施工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与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的关系的质疑。以上四个问题的争议集中于圆明园管理处前述一系列工程相关的行为是否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问题是这些行为并非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它为什么没有及早被人们知晓?除了负有执法监督之责的官员的失职外,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公共监督的缺失,信息传递不通畅,致使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众无从知晓,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转型期新旧体制交错的特有情状

我们这个社会正处转型的过程之中。分化和重组已使不同的人群在利益和主张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但新的合于市场经济和法治的规制尚未形成,当两种体制并存的时候,新、旧体制交错就会显现出一些转型社会特有的情状。

在市场经济中,牟利,无可厚非。但却有一个身份和场域的问题:圆明园管理处是“事业单位”,却要经营游船和快艇牟利。为了经营游船和快艇,就需要比原来只是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深得多、多得多的水,于是就要在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遗址内挖深湖底和河道,铺设防渗膜,并修建与遗址不相配的新的大型码头。

圆明园管理处是“事业单位”却有地方政府背景,它未依法经中央政府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却能得到海淀区政府的支持,并动用财政资金拨给工程费用。圆明园管理处理应只是人民的一个小管家,代人民管理作为全民所有——也就是国家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圆明园遗址,但它却自以为是主人,不经真正的主人同意,擅自在圆明园遗址中大兴土木,毁坏主人的资产——而且是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保护法》中语)的资产。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代人民管理国家的大管家的中央政府,却没有能很好地代人民管理好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没有给予遗产的保护以必须的合格的管理者、资金和其他资源(如果圆明园确实需要水的话,也包括水),反而放任了圆明园管理处以全民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去牟利生财(据说是为了解决它1700名员工的吃饭问题)。这些,正反映了转型过程中制度安排的滞后和制衡机制的欠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听证会作为一种制度,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它要求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同等地听取利益和主张不同的人群的意见,并在疏理和分析这些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一切利益和主张不同的人们都能享有按照既定程序平等地在决策者面前陈述自己意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意见,则是他们为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今天的听证会存在哪些通病

这次国家环保总局听证会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第一次使不同的、对立的意见(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展现在了决策者面前,同时,也展现在了公众面前。由此,初步体现了公平性。但它在程序设计和制衡上却有着近些年来中国初开听证会在制度安排上的通病:

第一,它没有面向社会公开《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项目建议书》、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圆政字[2003]第75号文(即《关于03-04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工作拟施项目的请示》)和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复,以及海淀区政府海政会[2004]第4号文等与听证密切相关的重要材料。

依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公开,公众有权查阅”。公开举行的听证会的关键材料不公开,公众就难以很好地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公众作为听证陈述人在听证上的一些发言就将无的放矢。

第二,没有给公众留下更充足的报名和准备的时间,没有要求听证陈述人事先提供书面证言,并面向社会公开这些书面证言。由于没有书面证言,听证会的举办者就难以做到当报名人过多时,保证不同利益和主张的人群都有代表参加、保证不同利益和主张的人群的代表人数相等(当然,当政府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作为一方时,不能要求另方——个人或者是非政府组织和它的人数相等。因为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一方完全能做到一人或数人代表全体,而分散的、意见不一的民众却往往只能各人代表各人)。

第三,听证会没有由利益无涉的法律职业者主持。听证会主持人缺乏主持能力,或者是不能公正主持,影响到不同意见的充分展现,应是导致听证会必须重新举行的法定理由。第四,听证会没有设置规定,使利益和主张不同的听证陈述人分问题针锋相对地进行陈述。而不分问题,就会使决策者和公众都难以清楚地对不同主张的优劣和不同证据的真伪做出判断。

第五,提问应是听证中制度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听证会没有设置在陈述人于书面证言基础上作5分钟简短陈述后,与会者向陈述人提问的规定。这样,就缺少对陈述人的主张及证据的展示、疏理和质疑听证,使得决策者和公众不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和把握问题,而陈述人的主张及其背后的利益也是展现不充分的。

听证会不同于论证会、辩论会、座谈会、意见征集会的制度安排,具有一种出于法律的程序正义要求的可变又可控的特性:它排除权力掌握者的恣意,却不排除人们的选择;它没有预设的真理标准,而是通过促进意见疏通,加强理性思考,扩大选择范围,排除外界干扰,来保证决策的成立和使决策更接近公正;同时,也使决策更容易被利益相关而又利益不同的人们理解或认可。由于转型之中利益格局的特质和法治传统的缺乏,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应有比在其他国家更严格的听证规则,以使听证在中国,不至因官员的恣意,而至在听证会的开与不开,谁可以来参加,谁可以陈述,就哪些问题作陈述,怎样陈述上,具有随意性。

当发生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使社会中的人们分化为利益和主张不同的人群时,政府的决策就不可能是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和主张的,而只能是协调、衡平不同的利益和主张,做出一个相对好的政策抉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听证会制度才具有了它在公共决策中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第八篇 公共秩序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在公共秩序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外地人员的大量涌入,致使城市生活人群呈现出文化、素质良莠不齐的局面,从而给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庞杂的人口使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许多不法商家为了利润铤而走险。上述材料指出了我国目前在公共秩序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其突出表现在社会管理秩序、市场秩序、金融秩序、交通秩序以及食品安全等几个方面,它们是我国公共秩序方面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几个领域。同时还指出我国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

2.答案提示

如何更好的应对公共秩序问题 虽然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社会公共秩序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多在不同的场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广义上的公共秩序主要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秩序,经济管理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等,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创造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把我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条件。

要想创造良好的公共秩序,具体地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应该对金融、信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进行监管、审查,防止国家、人民财产被某些不法分子侵吞,对于金融机构的领导阶层所从事的违法乱纪行为,必须严惩不贷。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检查力度,无论是超市还是自由市场都要对其所售食品进行严格检测,不合标准的任何食品都应严格禁止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对于交通问题,应合理安排各路段的值勤人员,在特别拥堵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段要加派人手;对农用车、摩托车应特别加强管理,只有真正具有驾驶资格的人员才能发给驾驶执照,只有拥有驾驶执照的人才准许驾驶车辆。

(2)加大政府的协调职能。某些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是由于行为人受到不合理、不公正的待遇,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采取的极端行为,而有些则是因为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不当而引起误解所产生的意外结果。要使这类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不再出现就必须要寻根治本,简单说就是尊重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对其作出保护性、倾向性的政策和规定,使这些弱势人群不会“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政府部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而不能互相扯皮、有意拖延,这样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使群众在寻求救济途径过程中因采取极端行为而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来解决,而不能完全依赖法律或者群众的自助行为。

(3)加强政府部门的教育职能。对国家行政人员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使诸如乱罚款、乱收费等情况不再出现,同时也应该对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人进行法制教育。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法制的宣传,强化其交通、食品安全意识,弘扬民族道德规范,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共创文明社会。由于我省的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很多人不会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一味地蛮干、“以死相逼”或者恶性报复,置法律于不顾,对于这些人群,政府应该做出长期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方式、多种渠道提高其素质,增加其法律知识。

(4)完善法律制度。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些原料应该明确规定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民以食为天”,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但有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长久应用在食品中,却无法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同时对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散布谣言、进行非法聚众示威游行等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也应列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内。

(5)完善交通设置。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区而言,交通状况的改善是重中之重,对于不合理的信号灯、地下通道以及设置位置不当的交通标志或不清楚的交通标线等应该仔细检查,或重新设置,或将标线画清。在特别拥堵的路段要安装“摄像头”,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具有公正性,可以解决很多单靠人力所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智能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治理措施作用的发挥,我省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秩序会越来越好。

(6)广泛利用传媒增加宣传力度。利用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及时对各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事件进行曝光,使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同时给其他人以警醒、教育作用。对于像食品安全这样跟人民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应该及时查处、及时处理,使大家尽可能减少损害。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从事普法活动,充分发挥“无冕之王”的作用和优势。

(7)公民应提高自身的公共秩序意识。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文化建设,它与整个社会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包括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等联系着。只有不断调动公民自身的积极性,依靠公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日趋完善。

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所以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最坚决的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相信通过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定可以使我省的公共秩序变的更加稳定、健康。

安全事故

近年来,我国生产中的安全事故不断,安全生产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社会稳定的大事。然而,尽管《生产安全法》已经颁布三年,地方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和奖罚措施,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生产安全仍然在不断的夺走众多无辜的性命。所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党和各级政府一定要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加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全力做好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对生产、使用、储存、经营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落实雨雪、大雾、霜冻等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泄漏等危险化学品事故。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做好烟花爆竹燃放“禁改限”后销售许可工作。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认真落实防火、防风、防滑、防触电和防煤气中毒的“五防”工作。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对宾馆、饭店、商场、大型超市、客运车站、娱乐场所、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场所和人口密集区域、城乡结合部生产经营单位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范和各项消防安全规定。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冬季道路畅通。

加强冬季供暖、供热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市政热力设备的安全检查、维修和养护,对重点设施要重点设防,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操作规范到位。

遵章守法关爱生命

——纪念《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三周年

今年十一月一日是《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三周年的日子。《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和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主体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的坚定意志,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是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全面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法律意识,依法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职能,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安全行为,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建立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近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层基础、狠抓事故隐患整改,强化协调配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强化监管监察、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近三年来,我市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明显下降,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尽管我市《安全生产法》的宣传贯彻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漠,遵法守法尚未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的生产安全行为尚不规范,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在监管执法方面,也还存在着力度不够、工作不到位以及执法力量不足、手段不完善等实际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下一步,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继续在学习宣传法律上狠下功夫。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律意识的增强和遵法守法舆论环境的形成,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要认真总结三年来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

第二,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指导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重大隐患的整改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坚持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和纠正;对造成重特大事故的责任者,要依照《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进行处理。

第三,继续搞好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工作纪律,加强队伍建设,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安全监管队伍。要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执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第九篇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现在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紧迫,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都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自觉地把握执政规律是前提。

一个政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否尊重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纵览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政党的性质各不相同,作为执政党,都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政党的执政规律所揭示的政党活动中的共性的东西,可以从四对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一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执政党以获得社会多数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基本目标,为此,必须极力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协调社会各部分、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支持和引导民众的民主要求,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政党和国家的关系。执政党利用各种合法的途径,对政权的组成和运作施加影响;同时,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防止权力的腐蚀,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掌权者的制约和监督。三是政党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内部统一。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改善组织状况,建立制度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四是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执政党推行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保证多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会与其他政党进行建设性合作,吸收其他政党反映民意的主张,并在权力使用过程中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党的执政活动也与其他政党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必须遵循。同时,共产党执政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共产党能自觉地认识、把握和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

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这些大党老党的失败,情况不完全一样,原因也很复杂,但归根结底在于,违背执政规律,从而受到规律的惩罚。

这些执政党的失败,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看,主要有下面这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党的理论、纲领僵化,使党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苏共执政长达74年,开始时生机勃勃,后来长期固步自封,思想理论僵化保守,严重脱离变化了的现实。再后来又从僵化跳到另一个极端,搞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后果,人所共知。一个执政党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纲领和路线不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可能受到人民的拥护。

第二,重大发展战略失误,执政基础发生动摇。有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曾经紧密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在长达70多年的执政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发展战略失误,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失望,最终在大选中败北。

第三,党逐步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严重脱离群众,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前苏联国家在体制上高度集权,执政党的组织参与到政府和社会的具体事务中,不但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而且腐败严重,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党的权威急剧下降。

第四,党没有活力和凝聚力。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党,要么党内缺乏民主,要么党内民主蜕变成派系活动,蜕变成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党内形成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普通党员对党的前途和命运不关心,对党没有信心,老百姓对党失去信任。

第五,党不能掌握和正确引导舆论。如前苏联国家的执政党,改革前长期对意识形态和新闻媒体实行僵化的管理,使党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工具在群众心目中威信扫地。后来又搞所谓“公开性”和“多元化”,在意识形态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思想和政治上的混乱,舆论工具成了自己垮台的催化剂。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能够与时俱进,这是巨大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汲取一些大党老党衰亡、垮台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资料

1.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4日下午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班子。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集体;建设成为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充满活力的坚强领导集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个新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有机统一。

4.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28日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座谈会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反腐倡廉重要思想,把反腐倡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吴官正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形成了江泽民反腐倡廉重要思想。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行动指南。

吴官正强调,我们要深刻领会江泽民反腐倡廉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要继续保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依纪依法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纠风力度,着力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对策的预见性、科学性、针对性,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5.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多寡,决定着其有无成熟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对法和法律现象有无正确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是能否依法办事的重要条件。据调查,当前领导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对于作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被调查对象中,除宪法外,系统学习过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不足一半,学习过行政复议条例(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甚至不及30%(分别为26%和20%),系统学习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仅有37%.调查中发现,有27%的领导干部竟没有学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深入,对有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例如,对于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样一个宪法常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仅有56%,除了1.6%的人回答不知道外,有17.5%的人认为地方各级政府是地方各级党委的执行机关,25%的人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就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当问及是否学习过行政诉讼法时,有49%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但能正确回答出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应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证据规则的人,却仅有15%。另外,不少领导干部对“行政执法”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检查、处罚这类限权或剥夺权利的行政行为认为是执法,而对为公民法人登记、发放抚恤金这类赋权的行为则有相当多的人不认为是行政执法。

6.《今日早报》2005年2月6日报道,昨天从杭州市检察院获悉,杭州市去年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50件,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30余万元。查办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大案和要案在全省均名列首位。

杭州市去年共立案查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案42件,比上年增长91%。比较典型的有:原杭州市资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松年(副局级)受贿案、原浙江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网络部经理蔡琳强(正处级)受贿案、原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韩学炬受贿案等。

检察机关针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特点,加强对行业系统职务犯罪规律、特点的研究。去年共在国土、电力、医疗、广电等行业系统查处职务犯罪窝案串案94件,占立案总数的62.7%。

7.桂林,一个令世界旅游者向往的山水胜地,又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但是近年来,桂林屡屡发生的宰客事件,让这座很有知名度的城市蒙羞和感到难堪。屡发屡治,屡治不止,可以说是桂林宰客现象的真实写照。

如何防止宰客事件的发生?如何割掉长在“漂亮身段”上的“毒瘤”?如何保证旅游市场健康成长?如何使这座国际旅游明珠不因宰客而蒙尘?这些都在拷问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

据了解,桂林旅游市场欺客“宰客”现象确实久治不愈。前几年严重的逼迫游客跳楼的事件也发生过。这几年来,每年都要发生几起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最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阳朔县就发生了近10起宰客事件。

面对桂林市连续发生多起欺客宰客、敲诈勒索游客钱财的恶性事件,桂林旅游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重拳打击,从严、从重、从快地对事件责任人进行处理,并由公安机关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娱乐场所负责人给予劳教、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的处罚,甚至对宰客的娱乐场所进行停业。

记者通过暗访了解到,娱乐城敲诈手法其实很简单,他们先联合一些社会上的“野马”导游和一些出租车司机,以廉价消费为诱饵,拉游客来该场所娱乐消费,然后由陪侍小姐索要“特饮”。在客人结账的时候,这些人又使用两份标价不同的“鸳鸯”价目表,而结账的价目表中所谓的“特饮”价格高得惊人,而这个“特饮”其实就是雪碧和可乐等饮料互相调在一起,成本价也就几毛钱一杯,而他们卖给客人就是168元或是188元。

8.贪污挪用公款,事发难以还钱,引发一桩凶案。9月2日,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刘喜逊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检察院批准逮捕,他同时还涉嫌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

今年8月初,哈尔滨市道里区某供水公司职员郭姬被杀。当日下午,犯罪嫌疑人刘喜逊被警方抓获。据他交代,2002年至2005年,刘喜逊在负责查水表收水费期间,与郭姬先后挪用公款8.5万元;2003年至2004年期间,2人又采取用白条收据和假票据收水费的手段,共同贪污公款7.5万元。

事情败露后,刘喜逊多次找到郭姬催要钱款,但均被拒绝。案发当日,刘喜逊再次来到郭的家中,争吵中刘喜逊掏出随身带的尖刀,向郭姬的胸部连刺20余刀,致使其心脏、肺脏等大出血死亡。

哈尔滨市道里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刘喜逊的行为已涉嫌故意杀人罪;他采取用假票据的手段贪污公款的行为涉嫌贪污罪;而其采取收水费不上缴的手段挪用公款,则涉嫌挪用公款罪。

9.“我是个法盲。”说这话的竟是抚顺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这番话是他面对涉嫌贪污14万余元、受贿21万余元的指控,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说出的。9月9日上午,48岁的抚顺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刘传柱站在了被告席上。

此前在抚顺市教育局,刘传柱主要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昨日,记者从抚顺市顺城区检察院了解到,刘传柱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受贿赃款全部用于购买住房和装修。经过检察机关依法查明,共有22项指控,指控刘传柱涉嫌贪污、受贿。据起诉书显示,2004年6月~12月,刘传柱将个人购买装修材料的发票、装修发票以及餐饮发票分别交由新宾高中和望花高中报销,并分别从这两个学校得到了8000元和26500元的报销款。2005年1月份,刘传柱又将个人购买灯具、家具的发票交由抚顺市十二中学报销,得报销款9600元。另外还有大量收受基层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贿赂的指控。在检察机关的指控中,刘传柱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人民币21万余元。

9月9日开庭时,检察机关除了指控刘传柱收受贿赂外,还指控其有贪污14万余元公款行为。据检察机关查明,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间,刘传柱利用担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职务便利,采取虚开发票的形式,分4次从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提取人民币15.6325万元,除其中的1.0755万元用于为市教育局购买办公用品及案发后剩余5000元外,其余的14.0570万元没有向领导汇报,被其个人支配。庭审中,刘传柱对于此项指控辩解到:“我没有得到一分钱。”并称,这些钱都用在教育局的事务上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看望领导了。

10.山西宁武矿难案日前在忻州市开庭,原宁武县委副书记李天恩、宁武县副县长李德生出庭受审。

公诉人认为,被告人原宁武县委副书记李天恩及原宁武县副县长李德生,身为矿难指挥部副总指挥,在事故发生后,不正确履行职责,在有关责任人提议瞒报口镇贾家堡煤矿原接替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6名矿工死亡。事故矿井是一个非法建设、非法生产、证照全无的矿井。经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发生后,当地一事故死亡人数并具体策划时,为了减轻责任,逃避国务院直接调查,没有予以制止,而是采取默认的态度,同意按照虚假死亡人数上报,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构成了滥用职权罪。庭审结束后,审判长宣布择日宣判。

2005年7月2日,宁武县阳方些负责人及救护队隐瞒事故真相,矿方将部分遗体分批运送藏匿到数百里之外的内蒙古。

1.答案提示

执政党的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当前,我们党内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执政能力的强弱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大任务。

2.答案提示

处理好党在执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党的执政能力是通过政府的管理能力得到体现。

处理好改革和遵守规则之间的关系。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建立新的适应改革需要的新规则,并得到很好地遵守和执行。

认清党的执政形势。要对党的执政形势进行分析、评估,总结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改变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纪律和执行力。作为执政党,应进一步强化执行力,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解决和体现。3.答案提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真正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提高执政兴国的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巩固政权,就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下大力抓好发展。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集中到发展建设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规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运行提供基本保证。

提高对利益关系的调节能力,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寓于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而如果不能把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关系调整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保持社会利益的基本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提高对社会各阶层的整合能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它的趋势是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变化,涉及到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正确地把握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坚持把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作为党执政的主要依靠和骨干力量。增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努力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在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区等领域的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对社会意识的主导能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权的魂。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用社会主义文化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起来,也还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我们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不仅要深入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群众日常生活所关心的事情入手,真正掌握群众的问题,坚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民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对社会风险的化解能力,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面对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要围绕这个主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要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困难、矛盾和情绪,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要建立严密高效的工作机制,以各种形式的灵活方法,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积极引导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改革和发展。

上述能力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通过整合,才能发挥其效能,形成现实而强大的执政能力。(来源:新浪教育)

七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

1、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培训方法,大规模培训干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

2、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

3、领导班子建设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重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

4、基层组织建设在新阶层中发展党员扩大群众基础。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5、民主集中制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

6、大兴求真务实反对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从中央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轻车简从。

7、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一个体系,坚持两个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第十篇 关于政绩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解决好怎样正确认识政绩、如何对待政绩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不折不扣地实践党的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政绩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努力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他们的政绩是大是小、是实是虚,群众自有公正的评价。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群众观念。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纳群众智慧,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一篇 关于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提出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开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条件下,政府的工作重点要转向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或失灵的领域,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包括扩大劳动就业,改善教育和公共卫生条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增强社会安全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对于市场能够合理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间接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减少对市场直接干预,加强对市场行为、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精力放到规划、政策和法规管理上来,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监管服务等工作,严格依法行政。

(二)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互相对称,公平、公正分享税源的原则,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逐步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在更大范围内的统筹。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按客观规律办事,制止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提高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保障人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实际利益。

(三)改变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把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给和需求做到大体平衡,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改善能源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采取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等措施,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鼓励沿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开发,使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扩大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国情、国策、国法的教育,切实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绿色产品的发展,建设工业生态系统,节约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种原材料,全面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坚决制止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切实维护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篇 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近年来,“看病贵、药价高”现象备受诟病,社会各方面见仁见智。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针对这一现象出主意、开药方的人多,望闻问切追根溯源的人少。笔者认为,首先,“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中仍有44.8%、农村居民中有71.9%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措施,看病就诊完全自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不同人群在医药消费领域处于不平等地位。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部分人看病能报销,多数人看病不能报销的不公平现象,通过媒体的传播又具有放大效应,正所谓“不平则鸣”。所以,各方面对“看病贵、药价高”的强烈反应是期盼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合理诉求。

其次,“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院要运营、要发展,在当前体制下,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取得收入:政府财政投入;通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获得的报酬;医院药房出售药品时的加价收入。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负担比重从1980年的21.2%逐步扩大到2003年的55.5%。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重过大,是患者感到“看病贵、药价高”的另一体制性原因。

第三,“看病贵、药价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医疗卫生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总量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04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师的数量为11.5人,与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平均25~30人相比,差一倍以上;即使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平均15~20人相比,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供不应求是医药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动因。另一方面是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占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情况下,价格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将一直上涨到供需平衡的均衡点。需求创造供给,供给拉动需求,在供需双方长期的市场博弈中,价格是二者之间的筹码。

在这个背景下,“看病贵、药价高”又有众多的表现形式。一是药价越高越好卖,竞争力越强,出现了市场经济悖论。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同质商品价格越低竞争力越强。但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80%的药品是在医生指导下消费的,由于现行体制允许医院按一定比例加价销售药品,单位价格越高的药品,加价的绝对金额就越大,所以出现药价越高越好卖的现象。二是政府的价格管制措施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由于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药价降低后,大处方、乱收费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三是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异化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医风医德问题堪忧,加剧了“看病贵、药价高”的矛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看病贵、药价高”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医药费用的上涨还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过快上涨又肯定是不合理的,如何判断上涨多少是处在合理范围之内始终是一个难点。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经济的增长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因为价格上涨具有刺激供给增加的功能,按照“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这一现象就很好理解。只要物价上涨的水平低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那这种物价上涨就是合理的,百姓的生活就会不断改善。1960年~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29个成员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从平均占GDP的3.9%,攀升到7.6%,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种发展趋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会对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医药技术的快速进步,医疗卫生费用总额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药品的价格肯定也会不断地上涨。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点就是要把医疗卫生费用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现在的舆论“一边倒”,似乎医药费用总额和医药价格绝对下降才是合理的,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如果出现了医药绝对价格水平的下降,供给就会减少,“看病贵”就会转化为“看病难”。按下葫芦起来瓢,那样对患者就会更加不利,这是决策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应着力避免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出治理“看病贵、药价高”的基本思路:

★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不同的医疗保险范围,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鼓励发展民营医院,着力化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改革“以药补医”的体制,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联系。

★政府应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缓解“看病贵、药价高”的矛盾。

在治理“看病贵、药价高”的过程中,仅就药价论药价,不可能找到出路。

第十三篇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一、资料

1.“两会”期间,“社会保障”成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且把关注的视线延伸到了城市最低保障金无法覆盖的下岗职工、残疾人员、农民工等“体制外”的贫困人群身上。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并希望“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拿出具体的措施来,为农民进城打工办些实事”。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而且,以上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标准明显偏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面临较大困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约3000万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2200万人。此外,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3.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从规模和劣势程度排序首先当推贫困群体。市场体制在带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的同时造成了新的贫困群体:城镇的下岗、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职工。据社会统计专家朱庆方测算,城镇贫困人口约有3000万人,贫困面为8%左右。其他专家的测算至少也有1500~1800万人。再加上我国农村的8000万贫困人口,贫困群体的总规模约在1亿人口左右。其次是残疾人群体。根据全国残联提供的数据,在80年代末,我国的残疾人大约有5164万人。再次是老年群体。到上个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2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9.6%。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老年人不再是收入最高、家庭和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群,加上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原因,老年人常常被他人和自己认作是一种累赘,导致老年期被社会舆论视为纯粹的衰退期。其中,独居的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是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此外,我国还有一些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单亲家庭,其中多数是由妇女与孩子组成的;犯罪及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戒毒者群体;劳改犯的子女;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等等。

4.据国家统计局对13.7万户城镇居民户的调查,1999年只有36.6%的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1.8%的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3.9%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31.2%的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其中就业者参加上述前三种保险的比例分别也只有51.8%、17.9%和17.7%。养老、医疗、住房、实物福利等几项人均福利收入,富裕户比贫困户高87%,其中养老金高4.2倍,医疗保险高62%,住房补贴高61%,实物福利高38%。

5.在迁安市中医院,记者见到迁安镇挪河村的徐马军正在窗口办理出院手续。他的妻子住院做了剖宫产手术,总共花了2600元。结清住院费后,他转身来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窗口,工作人员把他的有关信息输入电脑,报销金额一目了然:583元。短短几分钟,徐马军就拿到了妻子的住院报销款。他举着合作医疗证高兴地说:“有了这个绿本本,看病真实惠。这次报销的医药费相当于我打工一个月的工钱!”

6.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建设部副部长黄卫26日说,我国建筑行业目前有3800万从业人员,其中农民工有3000多万人,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7.近日,东铁匠营街道顺三条2号院的凯嘉宾馆院内,聚集了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的100多名民工。他们打出了“还我血汗钱”的横幅,围扰宾馆内的北京浩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索要所欠工资。接到举报后,街道组织人员迅速赶到事发现场。经查,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因工程竣工后没有收到北京浩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全部工程款,因此拖欠了民工的工资,至使民工们聚集到北京浩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围扰并索要拖欠的工资。

8.《燕赵都市报》讯6月18日,裕华区召开了“就业再就业洽谈会”。此次洽谈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还有许多家住附近的失地农民也赶来找工作。

据了解,裕华区作为省会新城区,这几年发展迅速,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合法征用,全区共有失地农民2.3万多人。这几年,为了让这些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裕华区多次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仅去年就培训失地农民5200多人。今年年初,该区劳动人事局在对全区民营企业进行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中都有大量的岗位需要工人,而且这些岗位科技含量并不高,只要肯干能吃苦,就能做好。为此,该区积极搭建平台,召开“就业再就业洽谈会”,除提供了许多聘用高学历人员的岗位外,还提供了大量适合低学历人员从事的岗位,让失地农民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昨天,参会的民营企业共有85家,提供岗位多达3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800多人次。该区劳动人事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以及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些达成意向的人员一旦与用人单位谈妥,他们将组织双方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依法保护这些工人的各项权利。

9.3月11日,民革广西区委会专职副主任何培嵩代表提出:“希望新闻媒体多关注失地农民,也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何培嵩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全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的失地农民,并且每年还要新增250万至300万人。农民没有了土地,基本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补偿费偏低,一些地方在具体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时出现极大的随意性,严重损害农民权益,致使农民上访甚至暴力对抗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他建议,要完善土地征用法律法规体系,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目前土地征用补偿费用进行调整,按照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进行合理补偿,从根本上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对征用土地实行听证制度,成立失地农民法律援助机构,积极引导失地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0.目前,占全国人口15%的城市居民享受着2/3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占85%的农村人口却仅获得不足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2001年,全国71万个行政村设有70万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9万人,比1997年下降了不少,农村预防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数量和床位数也减少了。由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乡村医护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人员流失严重,防疫保健工作削弱了,绝迹多年的传染病、地方病又死灰复燃了。

11.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城镇残疾人1528万人,占25.5%,农村4472万,占74.5%。其群体巨大,困难特殊,弱势明显,素质偏低,加之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国家财力物力制约,以及客观因素等,使得我国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基本生活状况仍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全人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2.6月22日《北方新报》讯记者从呼市团委了解到,为了帮助呼市的贫困学生、白血病患儿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呼市团委决定,7月27日在呼市人民体育场举行的呼和浩特第六届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将以公益演出的形式举办,并且从现在开始开展大规模的百家企业送真情、百万市民献爱心、扶困助学大行动,为解决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困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此外,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呼市团委还联合发出倡议,要求团员青年发挥带头作用,参与本次活动,希望企业伸出友爱之手,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给予大力支持。

13.据调查,33.5%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有过失业的经历,而其中将近30%的外来农民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同时,调查中发现,城市农民工失业后,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其次是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没有任何一例是得到了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到,城市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之外。调研还显示,农民工生病以后,59.3%的人并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他们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他们所劳动的单位为他们看病的支出却仅为人均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另外,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农民工一旦有工作,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的。农民工中,23.6%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2小时以上,65%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0小时以上。也就是说,符合劳动法的一天8小时劳动者仅占1/4。在城市高强度劳动中,过度损害的农民工劳动力,潜伏着未来的疾病问题和被缩短的劳动力周期问题。

1.答案提示

近年来,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显现:贫困农民、进城打工者、失地农民、残疾人群、城市中的困难群体等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做好弱势群体保护工作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付出更多的努力。

2.答案提示

给材料反映出我国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传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营养状况堪忧。

二是城市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缺乏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城镇从业人员的1/3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全面推开,且受筹资水平的限制,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负担疾病费用,形成因贫致病和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三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四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3.答案提示

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已经实施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30元的筹资水平过低。下一步,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此外,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者进行整合,以简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具体可考虑将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合并为农民医疗保障补助资金,与农民个人缴费一起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各地可积极探索在对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261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

(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本质上是与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不相容的。目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经济实力。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养老保障仍应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

(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在农民失地后逐月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首先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工伤保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的。(来源:新浪教育)

第十四篇 普法教育

1.答案提示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法律知识还很缺乏,即便有些人懂法,但是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当前我国犯罪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农民群体和一些政府官员,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政府要加强普法力度,各级党组织、地方政府和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共建法治社会。

2.答案提示

农民犯罪的原因分析: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增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教育不到位,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立法滞后,管理无序,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减少和遏制农民犯罪的对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建立劳务输出输入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工的管理;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3.答案提示

当前普法教育工作应着重转变四个观念

我区的普法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商店到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民主渠道评判政府的工作。法制宣传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各个领域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要群众学法到群众主动学法,我区的普法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目前这样一种对普法教育工作极为有利的新形势下,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使人民群众从学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认为着重应转变四个观念:

一、树立社会普法、人人有责的观念

依法治市、普法宣传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把法制教育寓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其他职能之中。不断加强与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联系,使我区法制宣传不断向深度拓展,向广度推进,由条线宣传向联动宣传转变,由宣传基本法向宣传专业法跨越,不断扩大法律服务的外延。

二、让公民在参与实践中主动学法

法制宣传工作者应由过去的管理者、教育者,用行政手段组织群众学法用法的角色,转移到引导公民自已掌握法律武器上来,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各项法律服务和保障工作。将公民由被动接受普法转变为主动参与普法。组织公民参与到健全国家法制的民主化进程中去,积极参政议政,在参与民主政治中学习法律,在参与法制实践中用法,从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结合多种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

改变以往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模式,做到送法上门,法律服务上门。可以结合“法律进万家”“法律进社区”“法律进校园”“送法下乡”“每月一法”及外来人口法制学校等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教育,以更好地体现普法的服务职能。

四、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法律服务

即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包括法院开庭审理民事、刑事案件,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办理案件以及在监狱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等,对群众进行普法。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拓展法制宣传阵地,更多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教育方面的服务,使我区“四五”普法规划中“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早日变为现实。(来源:新浪教育)

第十五篇 集体失语

人民时评:“谁说就整死谁” 事故目击者集体失语? 据新华社3月14日一篇报道,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一男子驾驶跑车在居民区撞死一名老人后,非但不积极抢救,反而还恐吓目击者,“谁说就整死谁”,并仓惶逃逸。在警方和死者家属四处寻找目击证人时,众多目击者竟无一人敢出面作证,致使警方侦破工作受阻。这一案件在当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在这起交通肇事中,目击者为什么会“集体失语”?我们不能单纯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社会转型期,世风日下,公民道德意识缺失。

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目前缺乏完备的证人法律保护制度。试想,如果一个人因作证有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甚至因此失去性命,又有几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近些年,证人不愿出面作证的事例,不仅出现在交通事故中,也屡屡发生在司法审判中。因为,对许多人而言,作证要耽误时间、精力不说,还得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危及自身及其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很多人自然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明哲保身,不愿出面作证。这样就造成一些案件由于缺乏证人,或证人不愿作证,司法机关定案缺乏证据,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义务有明文规定,但对证人并没有相应的权利规定。而法律讲究的是权利义务对等。如果证人只有作证的义务,而没有受保护的权利,让证人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而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国外对于证人保护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如美国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法律,对证人保护的对象、批准程序、保护措施、被保护的证人的权利与义务都有详细的规定。

其实,我国法律对于证人的保护在《刑事诉讼法》第49条中也有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证人保护的法律规定,一是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二是仅局限于事后的惩治。证人真正关心的是司法机关的事先保护措施。如果缺乏事先保护措施,非得要遭到报复才能受保护的话,那仍然无法消除证人的顾虑。

因此,建立完备的证人法律保护制度,应明确以下问题:对什么样的证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以保护;如果证人因作证而遭到人身或财产损害时,该得到什么样的补偿;证人因作证影响工作、收入,对其经济损失该用什么形式进行补偿;等等。

证人证言,是司法机关定案的一项重要证据。在大力弘扬正义、良知和公民道德的同时,只有建立完备的证人法律保护制度,才能让证人大胆出来作证,不再“集体失语”,从而有效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湖南血性”的争论

第十六篇 食品安全

二、资料

1.今年以来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案例:

苏丹红:3月4日,北京有关方面检测出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中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紧急布置检查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追查“苏丹红一号”的源头,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受冲击。

超碘奶: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雀巢”金装版成长3+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北京等地又相继发现碘超标奶粉,很多地方责令企业收回超碘产品。

变质奶:6月7日,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将“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做法被河南电视台曝光。6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称杭州出现光明“早产奶”;6月13日,《中国经营报》报道称上海市出现光明“早产奶”,光明牛奶陷入困境。

孔雀石绿:7月,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在国内市场被发现。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兽医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2005年9月27日《生活日报》报道,省卫生监督所日前对省城部分超市、商场经营的蜜饯类产品进行抽检,20份抽检产品中5份不合格,有的甜蜜素含量严重超标,有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据介绍,此次抽检蜜饯类食品共从济南市场抽检20份样品,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产品15份,合格率75%。5份不合格产品中,广东佳宝集团生产的佳宝杨梅(生产日期或批号20050502G)甜蜜素含量为国家标准最高允许限值的19.7倍,天津东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东隆甘草杏(生产日期20050526)、福建莆田兴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百味林红心玉薯(生产日期20050619)等4种产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已责令相关商场超市立即停止销售上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对于现存产品作封存、销毁处理。同时对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的相关责任单位按照《食品卫生法》进行处罚。

3.9月30日《四川日报》报道,昨(29)日下午,副省长杨志文率省和成都市食品监管、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负责人,深入成都市青石桥农贸市场,家乐福超市双桥店、玉麒麟酒店,检查食品安全情况,检查结果表明节前食品安全喜中有忧。

据了解,此次检查以确保国庆期间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为目的,针对节前食品市场交易活跃状况,以老百姓关注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7大类为重点进行。

在青石桥农贸市场一肉类私营店,杨志文随手抽取一包由成都西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真空牛肉,袋里竟有一只飞蛾,他生气地说:“这是对百姓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一定要严加查处。”记者看到,这个摊点上摆放的大多数肉制品的真空包装袋已漏出气泡,而且没有生产日期和食品生产许可证。

来到家乐福超市双桥店,杨志文一行仔细检查了真空包装食品。看到这里的真空包装食品符合各项安全指标,生肉品均有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杨志文称赞道:“这里的食品安全很到位,老百姓来这里买东西放心,党和政府也就放心了。”

对检查中发现的无生产厂家和质量认证的产品,已现场移交质监部门按法定程序处理。4.据新华社济南4月27日电(记者雷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27日表示,在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诸因素中,微生物污染仍高居首位。

郑筱萸在“全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会”上说,我国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的统计表明,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源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

5.在食品安全问题中,首要问题是生物污染。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发生改变、食品流通日益广泛、发展中国家对肉禽需求量不断增加、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被污染的食品不仅营养价值降低,更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严峻挑战,人人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危险。美国每年有7600万食源性疾病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3;由生物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次数,占总发生次数的8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发达国家死于食物中毒的儿童中,70%是由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所致。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另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他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

(1)肠道致病菌。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2)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主要有诺若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病毒性腹泻、甲肝、戊肝等疾病。目前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细菌性腹泻。

(3)寄生虫。主要是华支睾吸虫,感染后可引起肝吸虫病。还有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所有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都不具有传染性,因此有毒食品一旦去除,就不会出现新的病人。但是因为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染上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及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患者,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以引发第二代、第三代病人。这也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个控制难点。

6.食品安全保障是奥运会筹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市食品安全办有关负责人今天披露,食品办将制定并实施“奥运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确保奥运食品供应安全。

该计划包括,经过3年的努力,使37类重点食品总体监测合格率在本市稳定在95%以上。全市食用农产品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的食用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获各类国际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达150家以上。单班屠宰量在1500头以下的生猪屠宰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只保留10家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的大型现代化屠宰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全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建成满足首都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的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相关制度。”

建立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则包括:重点食品的采购、包装、储运、配送环节实现标准化;开展无抗畜禽养殖、屠宰及相关肉制品的研发;加强相关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据介绍,今年全市将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启动农产品质量标识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行蔬菜批发商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各类产品的可追溯性。同时制订《北京市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强化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和监管责任,维护首都和奥运工程形象。

7.记者从正在此间举行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上获悉,“十五”期间,随着“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食品安全网络监控和预警系统。

“十五”期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覆盖13个省市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对我国公民膳食结构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该系统覆盖广东、福建等20个省份的检疫系统,为我国对国际进出口食品进行科学分析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国还研制出了第一个针对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城镇居民食品安全。

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研究制定的200项标准(草案)中,目前已完成制定申报工作的有122项,其中包括食品包装卫生规范6项、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草案)34项。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国际上首次牵头参与制定果树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1项,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历史。

8.时下,正值瓜果上市的旺季,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某些水果、蔬菜个头越来越大,口感却大不如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通过对个别猕猴桃主产区的调查,终于揭开了猕猴桃膨大的奥秘。

原来,少数果农为了迎合市场,在种植猕猴桃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膨大剂”的农药。这种高科技产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猕猴桃产量的同时,使得果品口味发生变化,如果这个趋势进一步蔓延的话,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专家指出,优质标准的猕猴桃一般单果重量只有80至120克,而使用膨大剂后的猕猴桃“个头儿”增大,单果重量可达到150克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50克。除了看个头大小外,还有一种很简单的区分办法:未用膨大剂的优质猕猴桃果形规则,多为长椭圆形,呈上大下小状,果脐小而圆,向内收缩,果皮呈黄褐色且着色均匀,果毛细而不易脱落;而使用了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实不甚规则,果脐长而肥厚,向外突出,果皮发绿,有“阴阳脸”现象,果毛粗硬且易脱落。

另外,未使用膨大剂的果子切开后果芯翠绿,酸甜可口;而使用了膨大剂的果子切开后果芯粗,果肉熟后发黄,味变淡。

膨大剂俗称“大果灵”,也叫“膨大素”,英文简称CPPU(N2猜泉4策拎せ本?N′脖交),属苯脲类物质,其衍生物是类似细胞分裂素的物质。它应用于果实后能显著促进果实的膨大,但由于果实畸形膨大会使果实品质有所降低。膨大素本身并不促进增加营养物质的生产,它只是改变了树体营养物质的分配方向和比例,将本来应分配于生长根系和贮藏于树体的营养大量用于果实,造成树体营养物质分配的严重失调。根系因缺乏营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树体因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大减少,贮藏营养不足,造成花芽形成不良,甚至越冬后发生死树现象。

9.近日,40岁的刘先生发烧、乏力、关节疼痛,经治疗效果不佳。到河南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检查,确诊为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询问患病的原因,刘先生曾食用过未炒熟的羊肉。

郑州市疾控中心地病科科长魏建立说,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其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

布病多见于农村,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近年来出现了因饮食不当而罹患此病的情况。所以,魏科长提醒人们,不要生吃牛、羊肉,吃涮锅时,一定要煮熟,吃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10.2005年9月24日,正值北京食品安全月。中国食品安全会也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各食品行业的专家,学者将云集北京,共同商讨曾长期困扰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安全问题,说起食品安全最

1.答案提示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天大的事。然而从阜阳奶粉、金华火腿到苏丹红、雀巢奶粉、孔雀石绿,一次次的食品安全危机检验着食品监管部门的能力,也拷问着食品生产企业的公信力。因此,确保老百姓生命安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2.答案提示

必须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和扶持名优产品生产。

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使用禁用农药,不随意添加保鲜剂、增白剂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要大力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制度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快修订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改变法制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的状况。

提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宣传辨别产品质量真假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发动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监督、揭发、举报。

3.答案提示

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严峻形势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准。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检验手段不齐,法律意识不强,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很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问题。如何保障我国的食安全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思路

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尽快完善我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食品原料、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原料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市场和海关的监管;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技研究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

二、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使对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与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

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适应我国现状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措施建议

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并要总结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抓好农产品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延伸到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监管上,通过明确的农产品标准,规范对上市农产品的检验和执法力度,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加工,严厉打击在饲料中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和违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学品的行为。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

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将其贯彻到从原料进入、加工制造直至产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强化对食品的质量控制。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加强食品安全的需要,组织力量对现有食品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修订和补充。力求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标上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对产品检验增加投入,更新检验手段。

建立食品企业的示范工程。逐步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当前应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根据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在全面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要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制等预防技术和食品的现代加工、贮藏技术等。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使之能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是向社会公开的,使全社会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同时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用网络或其他形式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食品市场监管,严格监督执法,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并付诸实施。为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应在社区广泛提倡建立规范化的超市,降低个体摊点的数量,保证和方便群众购买放心食品

第七篇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

一、资料

1.通常,子女考上大学是令父母非常高兴的事儿。但也不尽然,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7月1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一名叫景统仕的考生父亲因无钱供女儿上大学而自杀身亡。去年,陕西省宝鸡市一位考生父亲在儿子接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也因为学费问题跳楼自杀。本应高兴的事儿,怎么却引出了人生悲剧?原因很简单,即交不起学费。

2.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继8月29日公开点名批评8省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不力之后,最近几天,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又接受记者采访,并坦承“目前高校学费偏高,超过百姓承受能力”。

记者看到,中国农业大学三四名同学当着张保庆的面,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的情况大体相似:来自农村或西部边远地区,全家人辛勤劳作1年,全部的收入只有3000元至4000元,如果遇上天灾人祸、父母有病,家庭经济便脆弱得不堪一击。

“中国大学的学费是不是确实太高了?”记者不失时机地逼问张保庆。沉吟片刻,张保庆点点头,回答说:“是有点高!” 张保庆曾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说过,现在的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短期内绝对不能再往上提了。他甚至说,我自己就知道,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

那么,现在的大学收费究竟是依据什么标准计算出来的?

张保庆介绍说,对学费有两种核收方法:一种是按实际成本;一种是按日常的运行成本。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成本计算的复杂性,我们选取了后一种办法。我们对高校生年均日常的运行经费进行过充分调研,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现行的学费标准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培养的成本不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成教生,各自的培养成本是不一样的;专业不同,学生的培养成本也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医科、艺术、工科的培养成本高,文科相对低一些,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更大。

清华大学一名本科生1年的培养成本大约为5.2万元,而一般院校的学生,培养费用可能只需2万元左右„„ 3.武汉市郊的高中毕业生小陶,今年以文科580余分被录取到本地一所知名高校的外语学院。从学校发给她的录取通知书以及相关收费标准看,学费为每年5850元,住宿费为800元~1200元每年(宿舍到校后再安排,根据不同级别来确定住宿费标准为多少),代收费用为1360元(含军训着装费、体检费等),不包括生活费,一年仅交给学校的费用为8010元~8410元。

她和她的父亲在家里仔细算了一下,如果再带上一学期生活费,以及购买教材等费用,家里至少得准备上万元才能上路,她才会不欠费。而这笔费用是她的父亲、一名从教20余年的高级教师的年收入的一半。

据小陶所在高中教务处的一位老师介绍,由于地处城郊,学生多数家在农村,考生到学校拿通知书时,往往要先算算费用为多少。多数通知书上规定的收费加起来,会在8000元左右,而这仅仅只是二本以上院校,如果是考上三本院校,这笔费用则可能翻上一倍。据了解,不少家长从孩子拿到通知书起,中心任务就转为筹措费用。

4.从2001年起,全国高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目的是为了扩大教育消费。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任重教授坦言,由于高校学费上涨过快,每个大学生每年的支出在8000~10000元,其中学费4000~5000元、生活费4000~5000元,这相当于农村一般家庭的全年纯收入。“一个大学生花费了全家的收入,挤占了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不利于扩大居民个人的消费面”。

5.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免费,到此后的200元/学年的象征性收费,再到如今动辄5000元/学年以上的高收费,中国高校学费于短短15年间上涨了25倍之多。因为缴不起过高的学费,中国各地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上不起大学,甚至还因此引发各类家庭悲剧。

在今年各地的“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递交有关高校收费改革的提案。可以说,目前高校学费过高几乎已为全民共愤。在中国社会转型之时,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6.广东省江门市委党校副教授向常清透露,广东一些名校大幅度扩招,家长为让孩子上理想的学校,不惜重金向学校交纳学费。2004年1至8月,居民家庭支付给学校、幼儿园的各种学杂费、教材及其他教育等费用人均453.44元,同比增长49.3%。

“2004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家教费和培训班费增长88.0%和24.7%。”向常清说,许多家长宁愿勒紧腰带支付高额的择校费用。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每年能收取100多万元的择校费,返还学校本身的至少就有50万元。虽然政府禁止择校,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城镇居民择校费支出不降反升。

“久而久之,学校与家长之间便在乱收费问题上达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默契”。向常清分析,校际资源差距造成的少数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成为捐款、赞助费、择校费之类乱收费项目发生的主要原因。

7.新华社电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款专用,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中止学业。这是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发出的《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各地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快推进按新机制、新政策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同时,高等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对有缴费能力的欠费学生,在认真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后,耐心细致地做好其思想工作,促使这类学生按规定缴纳学费。

8.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9月9日,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共同在暨大举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这一尖锐的问题。

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指出,全国高校生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元~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据调查,有25.5%的学生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9.据教育部的统计称,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全国民办学校共有4.5万所(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非学历机构,不含职业培训机构),占全国普通学校的5.2%;民办学校在校生共有573万人,占全国普通学校在校生的2.35%。民办高等教育非学历机构达到中国历史最高峰,共有1240所,注册学员118.4万人。(中国教育信息网)由此不难看出,现今的民办高校事业多么红火!这至少说明:民办高校按照上述学费收取,仍然会有钱赚!

10.“民办高校收费主要是依据本市(北京?)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学校的收费根据不同专业,平均每人每学期学费在2000~3000元左右;住宿费平均每人每学期在600~2000元左右;报名费一般在20~50元左右。”(《民办高校收费的依据是什么?》中青在线/民校招生/2003-3-25)今年,京安学院(民办)的收费标准是: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分院,经济管理分院、文法分院本、专科新生每年学费4500元,理科每年加收300元的实习费。京安特色教育分院本、专科新生每人每年学费3800元,理科加收500元的实习费。如果民办高校的学费是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话,民办高校培养学生的成本绝对不可能高于每人每年4000~6000元!

对于培养一个大学生来说,民办高校收取每人每年4000~5000元的学费还有赚头;而公办高校除了收取大学生每人每年4000~5000元的学费外,还要让国家再给其12000~15000元才能够它的本钱!除此之外,公办高校的成本比民办高校还少了一大项,那就是国有土地使用费。

11.记者在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将要求各高等学校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保证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今后,高等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师差旅费等教学开支。

12.在海南各大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在读特困大学生是通过申请助学贷款等来完成学业的。日前,记者经过调查获悉,海南高校在校大学生拖欠学费的情况严重,很多毕业后的学生连助学贷款的利息都难于偿付,使银行信贷积极性大受打击。这不得不让人担心现在大学生债务负担的严重性。

13.8月31日,来自同心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吴俊伟,从同心县教育局捐助中心负责人手中接过5000元助学金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天,同心县286名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受到了资助,助学金总额达60多万元。

14.据《成都商报》报道,22岁的大学生单亮由于长期同时兼做3份工作,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最终,一场似乎没有任何先兆的疾病让22岁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医生的诊断是,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他是死于化脓性脑膜炎。

“过劳死”是最早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特殊病,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单亮事件后,他所在的学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手头都有至少1份兼职,部分学生特别是男生更是与单亮一样,同时做着三四份兼职。在此,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只知赚钱,而不注意爱惜身体的话,那笔者认为这样的指责是非常不负责或不符合实际的。接受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大学生活是要以经济作为基础的。学校收费的项目越来越多,生活费用提高很快,与此相对,助学贷款在很多地方几近停滞,接受非义务教育对某些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人缴一年几万元钱的费用,看起来非常公平,但这几万元对不同的家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公正的实质是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学生为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兼做数份工作也只能是无奈的选择。

1.答案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人民的生活现状仍然是以温饱为主,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农民的收入对于现今一学年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学费已经是杯水车薪,为了供子女上学,许多父母在日以继日、省吃俭用,透支他们有限的生命和积蓄;许多大学生被迫走上勤工俭学的道路,从而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许多优秀生因贫困被迫放弃学业,这些问题正日益尖锐地凸显在我们面前。

2.答案提示

高等教育由不收费到收费这一改革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1.拓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可靠资金来源和保障体系 尽管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但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们的求学欲望,沿袭了几十年的依赖国家拨款的机制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影响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经费如此严重短缺、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之下,收费制度的改革能够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为高等教育健康稳健地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了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收费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动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大于高等教育供给时,随着收费的提高,高等教育的需求会逐渐下降,直到等于高等教育供给,从而使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同时市场反馈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到教育系统之中,从而调节招生规模和学科结构使其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教育资金运行存在两大弊病:一是严重不足,二是严重浪费。收费制度改革后,随着个人分担成本的提高,个人会更多地关注教育资金的运行,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种种资源闲置浪费、配置效率低下、师生比例过低等缺陷,应予以有效地监督。同样,学校也会因此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成本的核算意识,注意资源配置效率、节约资金使用。

4.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原则的贯彻和落实,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深造的机会,使教育这种稀缺资源能够有更多的人享用。根据公平原则,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应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进行成本补偿。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政府在投入不变,生均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补偿的成本越来越接近培养的成本。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越大,享用到政府投入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学生数量越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功能,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向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从而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从整体来看,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很多贫困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收费,从而降低了对教育应有的需求。另一方面,学业成绩将让位于钱袋充裕的家庭。特别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高等教育并不能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变成一种普遍的权利,反而成为强势阶层子女才能享受的特权。

为完善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并能切实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我们必须进一步地改革创新我国的教育收费体制:

(1)改革政府包办的教育投资体制,向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

社会力量办学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活跃因素。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教育主体多元化,努力改变单一的政府办学的投资模式,并逐步形成国家投资为主,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辅;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主,国家资助为辅;民办自费;企业办学校、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有效引进外资和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我国的投资体系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2)改革收费标准的统一化,向多样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方式的多元化,终将影响教育收费的标准也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专业回报率的不同,学校对学生个人发展影响的不同,收费的标准也将在统一划分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地域、学校、专业及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有差异的收费,实现制定标准的科学化、合理化。收费的方式也会逐步从单一的资金投入向多元的投资模式转变。同时,制定标准的过程也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3)改革资助体制,向“大助学”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就是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勤工助学)、补(特殊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这五种资助形式结合使用,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各有侧重,互相弥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伪造家庭困难资料、挥霍浪费奖学金、无法获得资助等问题。“大助学”则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助学工作效果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包容各种助学手段,并且由经济困难学生逐步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付费能力”在学生资助分配中的角色,增加对以需求为本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投入的“大助学”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第十八篇 2005湖南重大新闻回顾

我省农民负担与去年相比减少29元

湖南卫广记者任起国报道:今年是我省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第一年,农业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农民负担与去年相比减少29元,减幅达到31.5%。那么,现在我省农民的减负情况怎么样呢?

为了解今年中央和省内的一系列减负、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近日我省开展了农民减负大检查。本次检查的重点主要包括: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情况,财政转移支付落实情况,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组通过检查发现,目前,我省农民减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卫国说:“农民直接的负担减轻了,间接的负担还很重;农民从事一产业的负担减轻了,二、三产业的负担还很重;农村的负担减轻了,但是进入城市后的负担还很重。”

据了解,农业税原来只占农民负担的15%左右,更多的是社会负担和价格负担。所以,尽管农业税取消了,农民减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唐卫国说:“今年全省农民负担的总额是32亿多,全省农民人均负担63.3,比去年减少29元,比去年减少31.5%。所以,今年农民还有60多元的负担,要说农民没有负担,只是在山丘和城市近郊的种田农民实现了零负担,所以,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任务更加重。”

城市低保网覆盖全省城市贫困人口 湖南卫广记者彭叶青报道:城市低保被称为依法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关系着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过多年努力,一个覆盖面广、运转有序、保障有效的城市低保网络已经在我省建成。

到今年年底,湖南已有140万人享受着城市低保,仅今年一年,全省就投入低保资金11亿元,每月人均享受低保资金66元。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应保尽保的目标。

主管低保工作的省民政厅副厅长刘金生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低保工作高度重视,2002年就提出要尽快实现全省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省财政厅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筹措安排落实低保资金。刘金生说:“尤其这两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投入,从2002年的400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9200万,翻了一番多,明年我省还讲继续加大投入。”

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主要领导还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抓住“低保”资金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采取措施将“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钢性支出,并层层建立责任制以确保落实。并且做到了对低保的政策、资金、保障对象的三公开。

刘厅长说:“我省低保工作涵盖了全省的每一个城市角落,现在我们进入了非常正常的运作,张榜公布、群众监督,制定阳光工程。”

我省城市低保制度的全面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全省城市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刘厅长说:“城市低保对象享受的不仅仅是66块钱,因为社会救助还有配套的体系,比如低保家庭的孩子可以凭低保证享受“两免一补”,没有房子的低保家庭可以享受廉价住房,自来水公司每个月可以为低保户免4顿水,电力部门可以免6吨电,这些都是低保之外的实惠。”

目前,我省的低保工作已经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到2005年底,全省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十九篇 非常热点

第二十篇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兼顾。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十一篇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制

2004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一名国外媒体记者在发布现场作出这样的反应。

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现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的基础,中国政府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成功驾驭中显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

1见微知著,科学判断形势

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成果的日益显露,中国经济汲取了健康前行的营养,普通社会公众也第一次领略到了“预防性调控”的魅力。

“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经济专家分析说。“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果断出手。”

事实上,早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清醒的判断。会议强调,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会议明确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而自去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会议,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命题。”经济专家张燕生研究员说,“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中国民众与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睿智、果断的执政形象。

2冷静决策,彰显应对复杂局势能力

即使在熟谙经济的学者们眼中,此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出现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不同,这次主要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低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因此,调控既要抑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缩压力增大。”同时,与经济全面过热不同,此次是局部过热,是结构性过热;一些行业过热的同时,一些行业和领域却严重偏冷;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民营经济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这次投资高增长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即使在各地的经济增长中,也是不合理因素和合理因素并存。这就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经济分析家说。

复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人认识上的分歧:经济尚未过热,通胀没有出现,宏观调控会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抑扬有致,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而在制定出及时、有效、综合的调控政策同时,迅速把各地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上下一盘棋,使宏观调控举措迅速落到实处。

3多种手法,驾驭经济的能力显增

与准确科学的形势判断力一样,决策形成之后的调控手法也让人称道。

“单纯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症下药的多种调控手法并进。”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作出这样的总结。正是这种适应新形势的调控手段,不仅保证了调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更显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经济驾驭能力。

种种事实表明,信贷、土地成为此次宏观调控中的两道“闸门”: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从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扩大再贷款浮息范围。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展土地市场整顿,按《土地法》要求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与此同时,在注重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对一些不顾政令,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对盲目投资行为推波助澜的个别地方领导,中央则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

4总揽全局,谋划经济的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处处体现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谋划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深远用意。

“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某政府官员如是说。

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度受到“冷落”的领域在此次“治热”行动中受到空前关注。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全国有29个省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煤电油运、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有力支持。

即使在宏观调控取得公认的明显成效时,中央仍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在投资增幅、煤电油运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严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总之,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国政府彰显了适应新形势的执政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了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必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是,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强薄弱环节,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开辟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适应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要抓住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传统和重要原则。全党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党的“三农”政策落到实处。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下载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学重点总结

    金融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货币概述 1. 商品的价值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形态。 2.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构成要素、本位币、辅币、有限法偿、无限法偿、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劣币......

    金融学重点总结

    09级2班 金融学重点 ⒈格雷欣法则(现) 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溶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

    金融学原理总结

    金融学原理1-1 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2-1 货币与商品伴生,使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2-2 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3-1 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

    金融学总结心得

    金融与企业、个人、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企业和个人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而政府有两个角色:既是市场主体,也是市场的管理者。“金融”,是把三者联系起来的最主要的工具。 所......

    金融学复习总结

    货币定义:1本质定: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商品价值的能力,即一般等价物;交换领域之所以接受货币,首先因货币是一种商......

    热点问题集锦

    1.请分析取得抗冰救灾胜利的因素有哪些?我们中学生在抗击冰雪灾害中能做些什么?答: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③......

    热点问题

    涪陵水利相关热点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 水是生命之源,水务事关民生。 涪陵水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全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

    热点问题

    政府自身的问题 ——政务公开,权利透明,推进民主进程缓慢;——政府公信力问题与形象问题遇到严峻挑战;——不适应社会矛盾突发期,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足,群体事件屡有发生(瓮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