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5篇模版)

时间:2019-05-11 23: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

2011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1章易错提示

(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以上命题都是试图用认识论的问题来取代哲学基本问题。(9)“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1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1)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2)“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以上说法是错误的。信息固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但信息仍然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的。

(13)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14)“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论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唯心主义者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5)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16)“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17)“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18)“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哲学第2章易错提示(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11)“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12)“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13)“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14)“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15)“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6)“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17)“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18)“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19)“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20)事物都是“自己”运动。此为正确论断。这种观点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是“自己”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21)“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而是正确的。哲学第3章易错提示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11)“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12)“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3)“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4)“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5)“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16)“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在人类任何一个认识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都包含着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辩证关系,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17)“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18)“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19)“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此观点是错误的。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20)“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21)“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的认识是错误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量变并不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质才能 随之发生变化。

哲学第4章易错提示(1)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既无限又有限。从整个人类角度看,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但从某一时代的群体和具体的个人而言,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有限的。(2)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3)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或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4)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6)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8)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9)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1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看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1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13)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1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15)不要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误认为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这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16)区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都是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历史辩证法是指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规律。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三个历史形态。唯物辩证法坚持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心辩证法主张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因而被称之为“头脑倒置”的辩证法。

(17)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

(18)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要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可见,逻辑是“修正”了的历史。

(19)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 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20)“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引起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哲学第5章易错提示(1)区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不包括生产力,是指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指所有生产关系,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3)现代国家的阶级本质始终没有变,但其经济、管理职能确实在加强,看不到国家职能的新变化或由国家职能的某些新变化而否认国家的阶级实质,都是错误的。

(4)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6)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是指导思想的多样化,指导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7)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8)“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特殊规律的科学”的说法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9)“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12)“人类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它能对社发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1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和物化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上,才能起到现实的生产力的作用。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他们活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民群众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15)“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在任何时候变革生产关系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就不应该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应该注意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16)“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是正确的论断。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都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或按照人们的愿望随意选择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和生产力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性。它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17)“阶级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1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动力”的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19)“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也就越先进”的说法是错误的。此话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哲学第6章易错提示(1)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2)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及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阶级性,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不同。

(3)现代社会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因为科技的产生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科技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唯一创造主体,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5)个人(包括历史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由个人组成的群众则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实质上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体现。

(6)历史唯物论是历史一元论,不是历史多元论,是物质生产决定论,不是精神意识决定论。

(7)不要混淆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第7章易错提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客观性,生产力是客观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是社会的思想关系。

(2)区分生产方式的构成、社会形态的构成、社会文明的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构成。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构成。

(3)“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题,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有启蒙意义。但其实质上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我们要反对这种价值导向。

(4)“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这是梁启超的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中的“谋事在人”承认人的能动作用,但“成事在天”则带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6)“个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7)战国时期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始终说”,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观点。

(8)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这种观点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是不科学的看法。

(9)“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在社会中形成”。

(10)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政治的“自由”是针对纪律而说的。哲学上的“自由”指导政治的“自由”。

(11)“人的本质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的本质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及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总结及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辩证的去看待事情,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与中国特色主义紧密相连,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践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我认为时间同样也是检验真理的相对性的标准。在看待真理的时候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它们,不能一味的相信它们,要采取辩证的思想。就譬如中国来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及发展到以后的共产主义,也许有不少人会质疑,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的还存在那么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要经历那么多的问题,其实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它的发展史前进上升的运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停滞或者是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会朝着最好的方式发展。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各位考研同胞们,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身上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正在接受我们人生的考验。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也许有不少人会质疑,读研有用吗?虽然事物总是具有相对性,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一个比较相对完善的真理。顺着这条真理出发,读完研之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你自己的人生,并发展定律去实现属于你的伟大抱负,正如现在网络流行的话语,人丑就多读点书。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在看待事情的本质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保持与时俱进的头脑。各位朋友们,你们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想法,这也是我此时的心情。我的努力到位了?今天我身体不舒服,我不想复习,但是我的梦想又离我远了一大步,因为很多同胞们都在刻苦的钻研。在和一位考研数学群的研友聊天时候,他说每天至少要复习8小时,可是天啊,对我现在来说,天天还上班,只有4到6个小时的时间(包括公交车上看书的时间),以前我总会害怕,但是我现在不怕了,以前的我犯了一个错误,太教条化和本本主义,我没有找到一条属于的道路,自己的道路是最好的,不应该让时间去决定你的成绩,时间只是事物(成绩)联系的单一方面,联系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以前的我们分析问题总是很普遍化,从来不去看矛盾的特殊化,老是看到共性,从来不看到矛盾的个性。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山大,为了鸿图美好的未来,去拼搏奋斗,这当然是好事情,为了所谓的生活去做了很多事情,同样为了生活去埋怨人生的不如意,去羡慕别人的人生,但是他们无形中成为生活的奴隶,你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钱即是快乐,但是矛盾同时特殊性,在拼搏中找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不要被整个社会框架所迷惑了你自己的眼睛,发展总是朝向美好的大门,虽然会让我们受到挫折,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否定自己,最后在肯定自己(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位我多年的好友,他是表面乐观,内心悲观的人,其实作为最好的朋友,我想告诉他不要太肯定自己,也不要太否定,在肯定与否定中把握辩证统一,把握属于你自己的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化,让我受益匪浅,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中国可谓是千疮百孔,我们华夏子孙从满目疮痍中走出来的呢?怎样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走出来的呢?真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发动侵略战争,发动了鸦片战争。当时的人思想腐朽不肯上进。其实当时的社会状况其实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斯大林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大辩论中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虽然到之后的洋务运动,譬如说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虽然洋务派运动失败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洋务派运动具有封建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失败的根源,它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在处理上层经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具有封建性,注定了历史失败的必然性。人民开始对国家的命运进行了早期的探索,这都具有历史必然性,之后洪秀全发动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某制度》,这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企业特色的纲领性运动,但是它并没有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它的成功之处,它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是旧式农民企业的最高峰。者正如马哲告诉我们原因与结果的必然性。原因农民的狭隘,结果失败的必然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帝国列强的掠夺加剧,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多方控制,之后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权,民族,民生,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结束了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更进一步打开了人们思想的闸门,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虽然对于现在的我们知道资产阶级是行不通的,当时的发展也决定了必须让中国先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发展到资产阶级的社会性质,历史的发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进步了很多,其实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如何探索新中国而奋斗,一生发动了许多战争,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在军事上不是特别擅长,但确实是一个历史杰出人物,在许多观念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在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即北洋军阀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团。然后由陈独秀引发的新文化运动它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年轻人。但是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特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探索道路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不改变资产阶级的性质,在中国虽然不断的改进方法只能出错,它使中国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能带来解放之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性质唯有革命,枪杆子(武力)出硬道理。这是人们思想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英雄杰出人物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后来,经过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的道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五四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了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我们的同胞终于又朝进步迈出了一大步,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早期的组织活动,譬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国人与国民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有经验也有教训。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上,有教训也有益处。好的方面是让共产党人彻底认识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武装本质,不在报以幻想,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从此创建了第一支真正的工农革命武装,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后的几十年的武装革命斗争中彻底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外国列强势力下的封建蒋家王朝,在中国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教训也很残酷,牺牲了多少革命者的性命,损失了多少优秀的共产党人,右倾及极左路线让中国革命几乎瓦解。第二次的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国共两党与1935年至1936年就进行了接触,但蒋介石的反共决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思想下继续对共产党的军队进行围剿。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于1937上旬接受了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停止了两党十年来的长期内战。这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促进了全国人民以及各阶层阶级的空前大团结。也为抗日战争打好了基础。这次国共的合作是建立在外敌入侵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以及军队的同仇敌慨群情上,蒋介石不得不低下身段顺势而为。这次的合作长达8年之久,是国共两党兵戎相见后最为有利的时期。利弊互有,但利远远大于弊端。主要是一致对外,抗击入侵者,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大势下抛弃阶级立场,生死关头下,放弃个人恩怨。也激发了全国人民同一抗敌的决心,这种力量是威力巨大的能量,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誓死不屈的精神,也标志着个人恩怨,阶级矛盾都可以抛弃。抗日战争摧毁了无数生命,也毁坏了中国古老文明建筑,同时也让中国人有了清醒的认识。工业时代的到来,日本船坚炮厉的威力炸醒了每一个中国人,使他们不再沉醉于小资产阶级的享乐窝里,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气,落后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发言权也不会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在8年的抗战中浴血拼杀,这让中国军队在世界军史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分清敌友,正如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灭亡。

第三篇:2012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

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彩色归纳版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和基本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 5.6.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熟的现实土壤的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 成熟的政治保证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7.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8.9.毛泽东撰写的奠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哲学基础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0.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1.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12.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3.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完整概念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15.最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的是张如心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16.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的文章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17.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的党的文献是: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8.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内容做出系统阐述和科学概括的文献有:.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第二次是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19.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是封建剥削制度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相结合 21.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华

2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带有先天的经济上 政治上的软弱性

24.“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论断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6.毛泽东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7.土地革命前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2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带有先天的软弱性

29.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31.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完整 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32.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1947年底毛泽东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文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4.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标准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35.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3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3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40.毛泽东认为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基本原因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41.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贫农

4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源于地主,商人,官僚,手工工厂场主 43.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

44.毛泽东中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是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46.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

4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8.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49.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50.在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优点表现在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51.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5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本质特征,领导者和阶级基础,职能和历史任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53.建国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54.“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老,因为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55.瓦窑堡会议上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56.井冈山《土地法》1928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兴国县《土地法》1929,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57.中共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根本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

58.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59.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是指以下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两头”是指:工人阶级 地主阶级 官僚买办阶级

60.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共性,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中国无产阶级特殊的优点是: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第四,中国 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61.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决定因素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和革命的领导者 6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国红色根据地的政权:政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6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和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有:《兴国土地法》《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64.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65.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6.毛泽东分析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中 《论联合政府》

67.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8.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的﹑长期的形式是:武装斗争

69.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 即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70.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新时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1.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是在《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谈话》

72.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枪杆子提高到夺取政权的高度来认识,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立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召开

73.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结束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是林伯渠

74.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的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75.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

76.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77.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78.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党和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确定中国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古田会议 79.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

80.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概括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内容的著作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最重要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81.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是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 瓦解敌军 优待俘虏,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即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82.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文章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83.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 发挥统一战线中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和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8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85.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86.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文件是:《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87.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88.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主要是指:冲破共产国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 89.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是《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90.全党整风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91.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在《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9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 93.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着重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

94.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的思想是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95.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96.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是《论持久战》

9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98.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99.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100.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其代表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101.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三三制”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102.争取中间势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103.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10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05.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10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主要建党思想包括: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范畴,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端。

108.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9.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10.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制定的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1.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

1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经验有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1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全行业公私合营

114.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目的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5.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惟利是图,违法乱纪,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

116.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117.《论十大关系》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根本思想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1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120.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1.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作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高潮>的按语》

122.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23.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由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并为中共八大所肯定的 124.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的会议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25.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26.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127.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12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有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29.毛泽东首次明确的把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的报告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0.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31.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132.正是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是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详尽的论述是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提出是在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 135.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36.20世纪60年代初,由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概括的对台工作的方针是“一纲四目”

137.毛泽东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口号的著作是《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38.毛泽东首次使用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是在《反对本本主义》 139.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140.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42.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事求这一概念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143.论述了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方法的有《反对本本主义》和《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4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根本点 出发点 精髓是 实事求是

145.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6.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 147.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本要求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48.群众观点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49.党的根本宗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150.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151.中国共产党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群众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独立自主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和基本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熟的现实土壤的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 成熟的政治保证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毛泽东撰写的奠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哲学基础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完整概念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最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的是张如心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的文章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的党的文献是: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内容做出系统阐述和科学概括的文献有:.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第二次是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是封建剥削制度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相结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华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带有先天的经济上 政治上的软弱性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论断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前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带有先天的软弱性

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1947年底毛泽东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 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文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标准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毛泽东认为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基本原因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贫农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源于地主,商人,官僚,手工工厂场主 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 毛泽东中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是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在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优点表现在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本质特征,领导者和阶级基础,职能和历史任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建国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老,因为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瓦窑堡会议上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井冈山《土地法》1928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兴国县《土地法》1929,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共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根本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是指以下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两头”是指:工人阶级 地主阶级 官僚买办阶级

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共性,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中国无产阶级特殊的优点是: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第四,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决定因素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和革命的领导者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国红色根据地的政权:政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和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有:《兴国土地法》《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 互助 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65.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6.毛泽东分析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中 《论联合政府》

67.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8.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的﹑长期的形式是:武装斗争 69.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 即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70.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新时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1.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是在《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谈话》

72.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枪杆子提高到夺取政权的高度来认识,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立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召开

73.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结束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是林伯渠 74.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的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75.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

76.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77.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78.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党和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确定中国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古田会议 79.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

80.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概括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内容的著作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最重要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81.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是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 瓦解敌军 优待俘虏,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即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82.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文章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83.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 发挥统一战线中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和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8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85.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86.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文件是:《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87.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88.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主要是指:冲破共产国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 89.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是《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90.全党整风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91.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在《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9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

93.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着重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

94.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的思想是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95.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96.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是《论持久战》 9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98.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99.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100.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 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其代表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101.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三三制”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102.争取中间势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103.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10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05.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10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主要建党思想包括: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范畴,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端。

108.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9.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10.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制定的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1.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

1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经验有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1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全行业公私合营

114.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目的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5.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惟利是图,违法乱纪,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

116.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117.《论十大关系》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根本思想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11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120.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1.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作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高潮>的按语》 122.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23.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由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并为中共八大所肯定的

124.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的会议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25.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26.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127.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12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有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29.毛泽东首次明确的把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的报告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0.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31.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132.正是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是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详尽的论述是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提出是在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

135.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36.20世纪60年代初,由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概括的对台工作的方针是“一纲四目”

137.毛泽东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口号的著作是《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38.毛泽东首次使用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是在《反对本本主义》 139.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140.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42.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事求这一概念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143.论述了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方法的有《反对本本主义》和《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4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根本点 出发点 精髓是 实事求是

145.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6.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

147.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本要求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48.群众观点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49.党的根本宗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150.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151.中国共产党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群众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独立自主 153.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前提是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154.坚持实事求是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15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立足于本国,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5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的标志: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7.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二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58.邓小平对重新构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创造性贡献是: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5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以下方面是高度统一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立场(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本主题(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一 辩证唯物主义

1.唯物论: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顺应自然,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

界.要求我们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结合。

2.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3.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基本观点

a: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原理要求我们即要树立全局观念又 要搞好局部、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发展的观点:基本观点

a: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的状态: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3)矛盾的观点:根本观点

a: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求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c: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 结合。

e:矛盾主次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法要求我们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 论的统一。

(4)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本质观点

a:辩证否定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

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时间的 创新与发展。

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质,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c: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求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阶级社会用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用改革的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5.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实现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实现价值

c: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下载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引言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