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加拿大
感 受 加 拿 大
(草 稿)
我今年六十三岁,是在中国“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在中国生活了六十多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的各种风风雨雨,至今仍依稀记得三反五反和反右斗争的残酷场面、也经历过大跃进的洗礼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摧残,然后目睹和参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当然,比上辈人幸运的是我终于看到四人帮垮台并亲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伟大变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逐步富裕和强大,尤其叫我兴奋的是亲眼看到祖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和辉煌。
因为儿子在1998年技术移民来加拿大,现在已经是注册工程师,就将我和老伴也申请了亲属担保移民,2006年来到多伦多,两年多来,我习惯地把中国与加拿大的方方面面都拿来比较,加拿大和中国有些什么差异?说实话,这是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细致入微的问题。我一直尽量避免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在很多方面这两个国家分属不同的社会范畴,不好比较。但是,直觉告诉我,如果自己已经下决心在加拿大度过余生的话,那这种比较是必须的,因为它会指导我今后的生理和心理去较完满地适应这里,从而更理想地去度过自己的晚年。
闲暇之时,我经常浏览网页,留意这方面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当然也收集了不少相关的资料,我就随便搞了一些小命题,有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只能先写出来一点。以后再补充,如果全部写完之后有还兴趣的话,再整理一次可能就会更系统一些。
一、加拿大的资源、环境与环保
加拿大的国家面积比中国略大,但人口只有三千多万,仅中国的四十分之一。从土地资源来说,是中国完全无法相比的。加拿大大多数的土地都还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我们居住在多伦多,多伦多作为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各城区之间非常分散,除市中心Downtown有不少高楼大厦和集中的商店外,到处都是大块的草地或是长满灌木丛的山坡,还有一些分散的商业中心(称为Mall),除了这些天然的空地,这座城市还拥有上千座的公园和湖泊,如果从飞机上俯视,大地就象是一幅森林和湖泊构成的美妙图画,平坦的地面上森林密布,遮天蔽日,湖泊则如一颗颗闪烁的明珠镶钳在其中。怪不得很多人说多伦多与中国的上海、北京的繁华和热闹景象相比简直就是乡村。
在加拿大,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的村落。从多伦多到蒙特利尔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全是保持原貌的树林和草地,也看不到中国公路旁随处可见的农田或是菜地。加拿大只有5%的农民,但是,它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加拿大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真正肥沃的黑土地,就像我们烧的煤一样黑而松软,是我们诗歌里 1 说的肥得流油的土地。一位到农场干过农活的移民朋友告诉我,由于土地极其肥沃,加拿大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是从不需加肥料的。农民很清闲,一般播上种子盖上土就只等收获了。这样没有加进任何化学原料的土地上生长的东西当然就是天然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了。在加拿大,由于拥有充分的土地资源,这里的田地很多都是一年耕种,下一年休耕。让土地也有一个调整休息的周期。喜欢自然,亲近自然,是加拿大人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加拿大人绝大部分住的都是木房子。他们将一幢幢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别致木质别墅建在树木密集的地方,以致在城市的高处鸟瞰,记者不由地生出只见树木不见城市的感叹。加拿大人热爱自然,这当中,是有其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
而在我们的祖国,土地已经被耕种了几千年,在最近的几十年,为了养活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土地更是超负荷的运作,被施放上各种各样的化肥和农药,有的土地已经被榨干了养分,变成了随风飞扬的黄土;有的土地已经被化学肥料严重盐碱化,变成了土疙瘩,只有辛苦的农民还在用锄头敲打着这些像石头一样冰冷坚硬的土地,用更多的化肥去催生更多的粮食。就这样恶性循环,土地质量每况愈下。我曾经到过大西北,那里的河流是浑浊的泥流,到处是黄土坡,农民们住在和几千年前没有太大区别的土基房里,地上寸草不生,空气里是灰黄的天空,回荡着的还是那凄婉悲凉的兰花花,走西口,让我想起经典影片《黄土地》的镜头来。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还是过着完全农耕的生活,生产力严重滞后。8亿中国农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所以,我们不能用上海的浦东,北京的王府井来和加拿大相比。
我曾经去美国东部旅游,想我数年前在中国曾经由西安去黄帝陵旅游,途中看到的是一片黄土,可谓是寸草不生。而这里汽车两边是大片的森林和草地,绿化得非常好,偶尔看到一个农家,红顶绿墙,淹没在绿树丛中,围栏里牛马在吃草,各种农机和汽车停在房前,这就是美国的农民。真是令人感概。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我好像一直没有在加拿大或者美国遇到具有我想象中的有明显群体特征的农民,朋友们,你们遇到过吗?加拿大肯定有农民,但是,他们一样住HOUSE,开小车,农业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记得从前,国内有一本书,好像名字就叫《我在美国当农民》,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买下农场,当美国农民的经历。我想,农民群体外在特征的消失是否是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国的一个重要特征。
加拿大的电力资源也很丰富,你从夜行的飞机上俯视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会看到一片灯光的海洋。这里从办公楼到街道楼道,灯都是彻夜不灭的。初到加拿大时我非常不习惯,关门后的商店和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公寓楼道和一楼大厅里的灯白天黑夜都亮着,在学校读书时,白天教室也都亮着灯。后来,听朋友说,加拿大的电力资源过剩,再说夜晚明灯也是为了安全。加拿大大多数人家都是用电炉烧饭,多伦多长长的冬季取暖也是用电,与国内大城市用煤气相比,安全干净又没有污染。而且非常便宜,每一度电只有几分钱,一个月一家 2 人所有电费也仅花几十加元。想起在国内处处讲究节约用电,在用电高峰期甚至经常拉闸限电,工厂停工停产,偌大的城市有时甚至一片漆黑,真是令人感概。
加拿大水资源及其丰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五大湖就在北美。加拿大湖泊面积占国土的7.6%、湿地占14%;同时加拿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因此,其人均拥有的淡水量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水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加拿大水价极低,而且水质很好,自来水都可以直接饮用。听说在邻近的魁北克省,水是免费使用的。我老家在中国重庆,门口两条大江流过(长江和嘉陵江),这些年因为不注重生态保护,江水水位严重下降,而且水质也日渐变差,有时还闹起水荒。我真担心,重庆这个傍水之城尚且如此,其它更多的缺水的地区如何得了。中国国土辽阔,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只是加拿大人均的50分之一。有专家预言,二十世纪,人们为石油而战,而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将为水而战,到2025年,全球将有30亿人缺水。目前,在我们中国,有一半城市缺水,有7000万人农村人口缺乏卫生的饮用水。
但是有一些细节,却让我感觉的两个国家观念上的巨大区别。加拿大的淡水资源虽然如此丰富,但是,加拿大政府却通过“加拿大联邦水政策”,很好地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控制污染,在加拿大的许多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都采用了含感应技术的节能型水龙头。此外,他们加强对供水设备的检修,保证不出现水在哗哗流的时候再去修理水管和水龙头等设备的情况。并由政府出钱奖励每家购买和调换节水型抽水马桶。在我们现在住的列治文山地区,有时如果用自来水灌溉草地还要被处以罚款。记得我第一次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淋浴的水龙头按一下只流1分钟,再按一下又再流一分钟,淋浴完需要不断地按水开关。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不痛快,很麻烦,同时,也不理解,这样一个水资源大国,干嘛还这样节俭?之后,往深处思考,才觉得真是非常英明之举!防患于未然啊!即使有丰富的水资源也需要有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
而在我们国内,水这样稀少珍贵,人们却普遍缺乏节水意识。泳池的淋浴间或是公共场所都是大水龙头,哗啦哗啦任意流,也很少见到节水型的水龙头。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90年代以来,疯狂发展的乡镇企业,造纸业,为了一时的短利,将激烈含毒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湖河流,对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好多原来清澈的小河全成了臭水流,一些水源严重污染的村庄,村民被各种疾病和癌症缠身。一位国内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的是无法忍受的臭味。专家说,今天赚取100美元而造成的对于环境的污染,未来用1万美元也无法补救回来。每当我看这些污染报告时,真是觉得痛心疾首!说到底,还是人们太穷,为了眼前的私利而将国家的未来抛在了脑后。
有不少移民朋友来加拿大后,感到过得比较艰辛,很怀念国内白领生活的悠闲,感到还 3 是回国好,于是就成为回流中的一员。但是,几个月后,他们又选择了回到加拿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这些朋友说,国内城市是发展了,物质非常丰富,高楼更多了,房子住大了,收入多了,但是,自然环境更加恶化了。空气污染非常厉害。目前,国家耗费天文数字的金额,耗时十几年,跨越大半个中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要解决北京的用水问题!北京用水问题可能会因此而缓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对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冲击都是短期内无法预测的。
刚来多伦多不久,我和老伴去多伦多的中心岛游玩,因为天气很好,顺便在渡船上对着多伦多的CN塔、清澈的安大略湖和湖边的市中心的建筑照了一些相片。并把其中的几张寄给了国内的朋友,没想到却引起一场误会,他们说我对相片上的天空做了PS,不然天空不会这么蓝。看来国内的朋友对蔚蓝的天空真是久违了。我的家乡重庆虽然没有沙尘暴的危害,但是一年到头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几乎看不到蓝天。这真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严厉的惩罚,是决策者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子孙后带的沉痛教训,这已经造成不可逆转和挽救的严重后果。
在加拿大,我们感受到的空气质量确实一流,清晨起来到室外一站,一股清凉的空气浸人心脾,我们原来的房子在多伦多的东面,一个叫Scarborough的地区,我们的房子是五十年代建的,已经建成五十多年了,但是室内室外看起来仍然很新,房子边的一些铁皮构件都没有锈蚀,想我们在重庆的房子,安装的铁条防盗窗,两三年就锈迹斑斑。我想,这就是重庆著名的酸雨的作用。酸雨来源于重庆糟糕的工厂废气排放,它无处不在,却难以治理。
蓝天和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湖水、大片的草地和树林、房前的美丽花园和房后奔跑的小动物,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加拿大地理环境。每到晚饭后,我和老伴都要到外面去散布,有时步行在林阴小道,有时漫步在湖边,路上行人极少,但也有三三两两推着儿童车散步的人,大家见面往往都要互道一声好,一般就是“嗨!”,以示友好。
在人文环境方面,加拿大也有与中国不一样的特点。公共设施方面如图书馆、孩子们的游乐设施、星罗棋布的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和诊所等等。相比较而言,安大略省的公共设施是全国较先进的。图书馆遍布社区,有大型的,也有社区小型的。图书馆藏书众多,包括不少中文书籍,有大陆出版的,也有香港和台湾出版的,而且服务周到,借阅手续简单。只要一个居住地的信封,就可以立刻办一个借书证,将几十本书抱回家。并且还可以通过网上选书和借书,告诉图书馆将书送到你自己指定的地方,然后去取。图书馆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装饰一般都很古朴典雅,舒适大方,阅读区地面都是地毯,设有舒适的沙发和茶几,每个图书馆都设有孩子们的专柜,彩色精美的儿童图书琳琅满目。在安省许多图书馆周末都有义工,为孩子们讲故事或是补习英文。
什么时候,我们国内人数众多的同胞们也能拥有享受加拿大这样完美的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呢?在加拿大,不仅图书馆设施非常完善,其它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说,加拿大的公厕就与国内有很大区别,一般大一点的Mall里面都有免费的公厕,不光是洁净明亮,里面手纸、洗手液、冷热水、干手机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门为婴儿换尿布用的台板。所有公共设施的大门都设有防碰闯的阻尼装置,并且还有为残疾人准备的自动按钮,而且所有公共设施都有无障碍通道。
出国前听别人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这话一点不假,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一到加拿大,无论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星罗棋布的社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的大型塑胶儿童游艺玩具:城堡迷宫、滑滑梯、秋千架、健身拉索、音乐自动水喷泉,各色人种的孩子们在晚饭后,或是周末就聚集在这里尽情嬉戏游玩。让人感慨这里真是世界人民的乐园!目前,中国国内城市独身子女消费也很高,家里为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电脑的不在少数,但是,社会并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即使有也是在大公园内,而且是收费的。
加拿大的社区运动健身设施也非常值得赞赏。这一点,就是富裕的美国邻居也相形见绌。加拿大城市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免费的网球场,每个小学都有设施完善的室内运动场和象样的草地足球场,游泳池也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在国内,如果要在高档社区办一个游泳年卡,需要人民币数百上千元,且有次数限制。而且人都很多,根本无法放开游。而在加拿大我们目前居住的社区附近就有好几个免费室内游泳池,在白天,很多时候整个游泳池里就只有
一、两个人,想想,私家游泳池感觉也不过如此吧!尤其好的是这些游泳池是全天候的,冬天也照常开放。
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第一,加拿大人似乎并不太重视金牌多少,但如果说他们不重视体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华人孩子几乎都参加了一到两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加拿大最盛行冰球,也最普及,另外篮球、足球、棒球、射箭、跆拳道等等也很普及,我们的小孙子就参加了一个暑期小足球队,每周一场比赛,一共打了十几场。每到比赛日,晚饭后我们全家就带着收折椅开车送孩子到足球场,象我们这样到球场为孩子助威加油的家长有好几十,球赛一开始,呐喊声、“Go!Go!”的加油声此起彼伏,真是好玩。
二、自由、平等、人权和加拿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当家作主的,是中国的主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已经一百多年,经历了理论上现实中各种冲击。马克思说过一段尖锐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资本,从它一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批评了傅立叶,欧文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他理想的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模式。5 可是,近几年来,我却感到在社会主义中国对这个概念的严重背离,现在的中国,要么你是人上人,要么你是人下人。你是局长、处长、高级工程师,是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的白领,这非常重要,你马上就可以拉开和别人的距离,体会到等级和优越感,有8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苦难的农民和几千万下岗职工垫底,使这些人很容易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而在加拿大,大家都一样。一位马上就要全家回国的局长告诉我,他受不了这里的冷清(可以想像他们家以前在国内是怎样地门庭若市),他说,这里他永远请不起保姆,而在国内,不但有保姆而且还年轻漂亮。而一位来自哈尔滨的下岗女工告诉我,她却非常喜欢这里,她一个人离异后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孩子上学不用钱,每月还有400多加元牛奶金,她上班有1400多加元月工资,与国内每月300元人民币相比,简直就是天堂,不同的人对加拿大的感受和评价竟有天渊之别。我的体会,在加拿大,只要你靠劳动挣钱,哪怕是累脖工(labor worker体力劳动者),永远也是受人尊重的,如果一家两个人都有工作,任何人都有能力贷款买车、买房,休假旅游。比如每周在各社区收垃圾的工人,这工作其实很辛苦而且很脏,在中国这是所谓最不削一顾的下贱工作,但俱我观察,在加拿大干这工作的大多是白人,而且听说工资还不底(年薪四万加元以上),这个岗位还很俏。有时我真的糊涂了,中国和加拿大,到底那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加拿大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政府使用很多政策来缩小贫富差距,如工资税,实行的是累进税制,年收入9000加元以下免交,收入少的交税也少,年收入八万左右的交到收入的40%,直到50%。当然,不是说在加拿大没有贫富差距,这里的有钱人也不少。住豪宅、开名车、开游艇的大有人在,但他必须贡献更多给穷人。收入很高的人并不是简单地越来越富有,税收将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穷人。一个专科医生,年薪21万,但是,他们每年交给联邦和省的税加在一起超过了10万,可以养活两个低收入家庭;这个税是在发工资的时候就扣掉了,雷打不动,谁也逃不了。富人的巨额房产,每年被征收巨额的地税。例如,如果拥有一座上千万的豪宅,那么,这位富豪每年为这栋房子付给政府的地税将有几十万之巨,足够救助十多户贫困家庭。家庭年收入三万加元以下的算是穷人,相反,穷人享受很多补贴,收入少,他们几乎不用交税,孩子每月有几百元的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年终可退税。虽然可供支配的钱不多,但是,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全家有医疗保险,孩子教育免费。穷人虽然穷,但是穷得也开心。一位移民朋友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儿子一岁多,夫妻一来就上学,两人每月有助学金和贷款1500多元,加上孩子的牛奶金,有2000元,后来,女方又怀上孩子,助学金每月增加到830元,两人来了一年,没有工作一天,却存下了几千加元。当他们喜滋滋告诉我时,我说,其实,政府支出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每接受一个移民读书,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1万元的补贴!当然,政府的这些钱都是来源于对富人的 6 税收。
资本主义腐而不朽,青春常在成为本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家们最尴尬的话题。有人将此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完善和福利制度的建立。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国上层也不否认,中国目前的经济领域借鉴了更多资本主义的机制。这就带来了一个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政治体制上的社会主义和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这是当前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不是我在此能够论述清楚的。
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精粹的福利制度和保障系统却没有引进或者说也没有能力引进。国内贫富悬殊巨大,矛盾重重。中国人爱存钱,省吃俭用也存钱,其实那是缺乏社会保障的一种表现。有人说,目前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有两座山,一是医疗,病不起,尤其是大病,一家人倾家荡产恐怕也难支付医药费;二是孩子的教育,保守的统计,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那么,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估计在30万以上。这对于中国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在社会保障系统方面,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加拿大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控制贫富悬殊;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医疗方面,如果大病住院一分钱也不用交,连伙食也由医院提供。小病门诊化验也不交钱,每人每年还可以免费全面体检一次。六十五岁以下买药取药要付钱,但是很多公司都有报销福利,包括子女和配偶的药费也可报销,这种福利还包括看牙医、按摩、配眼镜等等,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生病。在教育方面,孩子上学到高中毕业什么都不用交,而且上小学铅笔和练习本也不用带。入大学也不用考试,是凭中学最后两年的学习成绩决定上哪个大学,大学学费也可以贷款解决。
有人说加拿大也是老人的天堂,这话不假,加拿大的男人开玩笑说:在这里如果要把人分等级,首先是小孩、二是老人、三是女人、四是宠物、五才是男人自己。加拿大六十五岁以上的算老人,老人取药不要钱,乘车半价,很多娱乐场所也对老人免费开放。如果你在加拿大住了十年以上,就算你在这里一天也没有工作过,六十五岁以后国家每月仍会发给你一千加元左右的老人金。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那无论你收入多少,你把你的收入都交给国家后,你可以住进有专人护理的养老院,每月国家仍然发给你200元的零用钱。在加拿大和北美,最有钱有闲的就是老人,开奔驰宝马的也多是老人。他们可以单独居住,也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院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印象中凄凉的养老院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大都建在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的地方,里面设施齐全,有各种健身房,游泳池,专业护士和餐厅。在夏季,漫步在劳伦斯河绿草青青的堤岸,你总可以看到岸边老人院里,有人荡秋千,有人跳舞,老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真是老来无忧了。.所以加拿大的年青人只要有 7 工作有收入,从来都是尽情享受和消费,买车、买房、买高档电器、买游艇、满世界旅游。直到把信用卡刷暴为止。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使我感概万千,文章写到:
“在中国,出道以来狂赚了9000万元,贵为歌坛天后的那英生下了她和绯闻男友高峰的宝贝儿子。本来,一个新生命来到人世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是,到了 “天后”那里就成了天下大事了。据报道:那英生产的医院是北京的一所独资的外国医院叫“和睦家”,那英生子花费了12万元人民币。林青霞从台湾介绍了6位专门从事照料产妇的服务人员来北京护理那英的饮食起居。这家“做月子公司”曾经为林青霞、林忆莲等众多“天后”巨星进行过产后全方位料理。他们与那英签订了产后恢复、每日的饮食搭配等专业“月子项目”,还专门从台湾运来了水、牛奶、蔬菜等。
看完这段报道感慨万分:这是当今中国最有钱的中国女人生育享受到的待遇,绝对超过了古代的皇后。
而同样是在中国,那些卑微、贫穷的生命,几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连最起码的保障都没有,甚至平安来到人世间的权利。十年前我曾经目睹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于人世间的不平等和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十多年前,我回老家云南生孩子。临产那天,听到窗外传来痛苦的呻吟声,邻床说,外面冰冷的水泥地上躺着一个待产妇。我心里顿时一愣,蹒跚着出门,横入眼帘的一幕真是人间惨境:一个大肚子的孕妇躺在地上痛苦呻吟,她的丈夫,一个高大粗壮的乡下男人无助地蹲在孕妇身边,双手捂着脸,像是痛苦又像是哀鸣。人们围在旁边关注地询问着,男人断断续续地回答着。他说:他们住在偏远的乡下,这是他们第一个孩子,医院收费贵,村里的女人们都在自己家里生,女人在家生了三天,孩子还是生不下来。家里人急了,送到县里卫生院,卫生院不敢接,说是胎儿横位要到大医院动手术,这才来到这家医院。他们带上了全家仅有的150元钱,可医院说,那还不够一天的费用,更别说做剖腹产的手术费了。于是,他们被拒绝在医院的门外,男人呜呜地哭起来,那种大男人的哭声真的是让人揪心。一个八尺男儿,就这样,在医院的门口眼睁睁看着他的妻子和肚子里的孩子走向死亡的边缘„„,产妇们筹起的钱也不足以支付手术费。
真的,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揪心的感觉还是那样真切。我不忍心再看产妇那张年轻痛苦的面孔,她是那样无助,那样悲哀,她说:救救她的孩子,她可以死去,孩子不行!
我回头去找妇科主任,她是我母亲的好友,我无法相信这一位名牌医科大学妇产科毕业,温文尔雅的医生会这样冷酷无情,因为钱,而拒绝拯救两个生命,一个年轻女人的生命,一个无辜的孩子纯真的生命。
面对我的冲动,妇科主任说,她也很无奈。不是她没有同情心,而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乡下人,因为穷,没有钱,生下孩子后就偷偷溜了,剩下的费用只有医院自己付。后来,医院就来了硬性规定,谁接受了这样的产妇,谁就承担所有费用。她们也都是拿工资吃饭的,如果都同情穷人,那她们付上所有的工资都不够。
我承认这件事情给我心里留下的阴影那样浓重,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一个号称是工人农民当家的国家里,人是那样的不平等!一个孩子,一个纯真的无辜的生命就因为冷冰冰的钞票,而被人们拒绝来到这个世界!
还有另一件事,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营长年轻的妻子临产大出血,深夜匆匆送往医院,因为走得急,只带了几百元,医生让营长返回取够押金办理入院手续。营长叮嘱医生照顾好激烈疼痛的妻子返家取钱。但是,营长返回时,发现妻子萎缩在墙角已经气息全无,孩子当然也死了。而一墙之隔的急诊室里,依然坐着四个妇产谈笑风生的医生和护士。营长很快离开医院再次返回驻地,这次他带来了一只装满子弹的手枪,向四个医生开枪后,营长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躺在死去的妻子和孩子身边。事件当年蜚声全国,所有舆论都同情那个杀人后自尽的营长。
这就是当今的中国,拜金主义的浪潮遮蔽了人们的良心,爱和美好!极端的奢侈和极端的贫穷形成了反差鲜明的天堂和地狱。
在加拿大,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平安来到人世间的权利,不需要金钱开路,不需要哀求和哭泣。你得到是周到、温馨而全面的呵护和照顾,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系统。从你怀孕开始,就有专门的医生为你定期检查,搭配孕期平衡营养膳食,服用各种维生素;有各种语言的孕妇班帮助孕妇了解怀孕、生产种种知识;产后,还有护士定期上门探询,教授母乳喂养和育婴知识。更不用说,孩子一出生,就可以享有几百元的牛奶金,足够孩子开销,还可以补贴家用。
最近,一位好友的生产让我领略到了什么是平等和爱。从住院、生产到出院,没有花一分钱,连孕妇和护理的丈夫的一日三餐都有专门的护士送来。一个医生告诉我,如果不是加拿大人,一天的花费在2800加元,这种待遇,在国内,也只有天后级的人能够享受。而我的朋友在国内,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他们移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再要一个孩子。临产前头一天她入住lasalle医院妇产科。她马上被安排住进单独干净拥有世界最先进设备的产房,不需要一分钱,没有繁冗的入院手续;一个多小时内,前后十多个医生护士检查,询问,探讨;所有监视孩子胎音和产妇血压的设备全部开动;宫缩开始,为减轻疼痛,两个护士将她送到一个温水喷泉里,在温柔水流的按摩下,每小时的阵痛由十分钟一次减少到二十五分钟一次;羊水始破,护士端来盂盆在产床上接着,一点没有觉得脏或是不情愿;整个生产过程,9 亲人和朋友都允许陪伴在身边,给予产妇心理上巨大的安慰;产前半小时,注射了无痛针水(在国内要几千元),几乎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十分钟后孩子娩出;一个新生的生命在温馨的氛围里,在医生和护士一双双黑皮肤的、白皮肤的和黄皮肤的手上传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和爱,没有种族的隔阂和偏见;擦洗干净后的孩子马上被送到母亲胸前,接受母亲的初乳„„
那一刻,我躲进了卫生间,任眼泪夺眶而出,我真的很难分辨我为什么哭,无法竭制地哭,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就在那一刹那,我知道,我爱加拿大!”
我为什么要摘录这篇文章,因为它深深打动了我,里面所描述在加拿大生小孩的情况千真万确,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的小孙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当时我儿媳妇因为刚来加拿大,英语还不好,社区还专门指派了一个翻译陪同护士来家里探望小孩和母亲。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政府在为移民扫除语言就业障碍,接受加拿大教育方面也做了相当大的财政投入。加拿大为新移民开办的名为LINC的语言学校就是这样的,凡是新移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这里学英语,学校从教A、B、C的0级开始一直到七级,一律全免费,学校里设有托儿所给照顾孩子,家住得远的还可以报销车费。我和老伴就在LINC学到三级,以后因为搬家后离学校太远才没有再去了。
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极快,从城市建筑,现代化速度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距离,而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不健全,不久前,上海传出的社保基金案,居然连上海市最高领导人也涉案,让人感慨中国在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想想看,那是上海上百万普通人的活命钱!
其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政策福利上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区别的,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全民公费医疗,美国有三千万人穷人买不起医疗保险,健康没有保障。曾经有一个先天性耳聋的阿男在加拿大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和康复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蒙特利尔,阿男和母亲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但是,这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刊出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同胞对于加拿大免费医疗制度出现的弊端表现出极端的愤怒!但是,我始终没有改变我的看法,无论如何,一种不收费的全民的医疗制度比较起一种有钱才能接受医疗的制度,都是社会保障模式上最大的进步。
当然,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带来一些明显的弊端,高福利养了一批不劳而获的懒人。一位开便利店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店开在一个著名的穷人区,但是,生意非常好,她说,这些穷人绝大多数领政府的福利金生活,他们往往是在上半月将政府给的钱挥霍一空,买酒、买烟,叫外卖,下半月则勒紧腰带。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全靠政府养着。很多开店的人都知道,往往富人区的店反而不赚钱,因为,富人都开车到大超市购物,而且,他们比穷人 10 计较小店物品的价格。
三、在加拿大消费:衣、食、住、行
最近,从中国传来消息,说物价飞涨,很多人连猪肉都吃不起了。鲜猪肉卖到二十多元一斤。最近,由于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加拿大的食品价格也涨了不少,最典型的是面粉和大米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来比较一下加拿大和中国在消费品方面的异同点。说到消费,为方面比较,首先要注意加拿大一般人的收入,在安大略省,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标准是8元/小时(加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大致是七比一),加班费在外。公布的人均年收入大概是三万八左右,全国平均值略底。技术工人,比如焊工年收入是四万多,普通白领大概也是这个数。操作简单的熟练工只有三万多,而有工程师执照的白领年收入一般可到六到十万。再高级一点的如企业的CEO或财务总监之类的人就可达到十几到二十万。医生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年收入基本上都在二十万以上。当然这都是税前,如前所叙,到手的钱要随工资的大打折扣了。
为方便阐述,还是按照大致的衣、食、住、行四方面来写: 1、服装、日用品、电器和家俱:
说实在的,论服装,我注重实用而不很青睐名牌,所以我还是倾向中国的好,价廉物美,这里随便一件衬衣都要几十元,合人民币两、三百,而且也不见得好看。但是,如果很注重名牌服装,那就还是这里好,因为这里绝对不会买到假货。其它如鞋子、化妆品等商品的情况也是这样。名牌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中国还要便宜一点。电器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与中国差不多,而家俱就比中国贵太多了,一套稍微好看的沙发,动辄就要四、五千加币;相同的东西在中国我看最多也就买七、八千人民币。一般来说,这里的人工很贵,只要涉及到人力加工的东西就贵得很,比如请保姆,一个月没有一千多加元想都不要想。搞装修,材料费与人工费基本上是一比一。
2、食品情况:
“民以食为先”,咱不妨说说食在加国。世人都说:“中国人什么都可以改变,诸如语言,信仰,服饰,爱好之类,都可以随着移民到海外而逐渐变异,唯独中国人的“胃”是不能改变的”,这里是说中国人一成不变地坚持自己的饮食习惯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难怪有人这样说:“要想知道一个西人是否真的爱你并准备与你过一辈子,先领他/她去吃中餐”。
实际不尽然,来到加拿大这个充满着多元文化色彩的国度,就象走进了一座摆满五光十色美味佳肴的大观园,根本抵挡不住那些南北大菜,东西佳肴,地方小吃,特色糕点的诱惑,纷纷放弃死守“本土食品” 的底线,张开利齿,大饱口福起来。这里的意大利,法国,德 11 国,希腊,日本,印度,西班牙,越南餐馆比比皆是,还有我们更熟悉的四川,湖南,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朝鲜风味无处不在,令人馋心难挨。每每同友人或家人去餐馆聚餐,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我儿子说多伦多是在全世界中国之外最适合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我想他可能也是主要是指的饮食方面吧,多伦多的中国食品超市大型的有几十家,小的更不计其数,我们在中国也经常光顾食品超市,但是这里的超市较之中国的要丰富得多,因为它要兼顾东西南北的中国人需要,就只有全方位进货,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加拿大的水产品极丰富,鱼鳖虾蟹种类繁多物美价廉。如果你喜欢,可以让从前在大陆难得一见的大龙虾,温哥华大蟹经常爬上你的餐桌。就凭这一点,食在加国还不够爽快吗?
对于吃的方面,我们全家的既定政策是绝不节约,只要想吃的就去买,反正每周买一次菜,开车去到超市,塞满后备箱,回家来全部放进一人多高的海量大冰箱,足以吃一星期。我们全家五口人,每星期买菜大概用100多元,加上平常零星买的小东西,每个月我们的食品支出大概是800多元。
关于食品的价格,我就选几样典型的食品来说吧:特级大米涨价后1.2元/磅、猪肉0.9元-1.4元/磅、大百菜0.5元/磅、美国桔子1.4元/磅、大龙虾7元/磅,这些物品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与中国的价格差不多。但用收入来衡量就不可比了。
3、加拿大的住房
因为我们已经换过两次住房,买房的时候,我也与经济一起去很多地方看过各种住房,所以对此有些了解。
(未完待续)
第二篇:加拿大留学感受怎么样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重游加拿大的见闻与感受
重游加拿大的见闻与感受
刘 军
11月有机会去加拿大短期访学,这是我在那里留学回国16年后的旧地重游。从东部的多伦多到中部的里贾纳、萨斯卡通,再到西部的温哥华,我用二十多天时间横穿加拿大,见到了旧日的师友,发现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现象和研究课题,感受颇多。
一、环境依旧 人非昔比
加拿大没变,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甚至当年电视里的女主播也风采依然。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站在我住过的公寓前,很难想象时间已然过了16年!然而,的确是16年!变化的是人,当年指导我的三位教授,两位已经退休,另一位下个月也要退休了。
更大变化的是当年那些中国同学们,他们绝大部分已经离开了萨斯卡彻温大学,有的成为其他大学的终身教授,有的成为当地银行的负责人。在萨大访学期间,我住在B同学家,他是农学院副院长,该院下面有五个系(植物学系、动物家禽系、土壤学系、食品科学和生物产品系、生物资源经济学系),70多位教授。萨省是加拿大农业重镇,号称“世界粮仓”,该院在加拿大许多农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有不少研究生,常回国内交流,被一些单位聘为专家。他每天早晨8点多就到校,天刚蒙蒙亮。他的博士指导老师,每天竟比他还早。我能感到,那里的研究氛围很浓厚。B同学太太的变化更大,她是一家钾肥公司的销售主管,英语说得跟当地人一样,很难设想:一个十几年前还要去英文补习学校的国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如何走到这个岗位的?她现在常驻美国,经常奔波于南美各国,只是周末回家。毫不夸张地说,她每周坐飞机(包括其公司专机)的次数比我在北京坐公共汽车还多。
Z同学更有传奇色彩,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靠集资买了一片土地的钾矿开采权,又凭那里的矿储量价值成为了上市公司。萨省的钾矿储量占世界钾矿储量的%,在别人的钾矿附近买地,下面肯定有钾矿,只是储量和钾含量还需要确认。最初她在中国同学中集资时,一股一角多都没人买,几年前上市时原始股也就两加元多,但一年多以前随着钾肥价格猛涨,她公司的股价冲上10元。经济危机 最严重时,她的股价跌到九角钱,现在又反弹至六加元多。她在帐面上依然是千万富翁。我惊奇的是,那个矿到现在并没投产,股价竟起伏了十几倍;而且,尽管一袋钾矿石也没挖出来,身为董事长的Z同学仍可以给自己开一份不亚于教授的工资。我问,为什么还不挖呢?有人计算过,实际投产需要28亿加元,包括勘探、开采、修路、运输,而公司股票的市值目前只有两亿多加元,只能继续融资或等着被别的公司收购。
16年前,全萨大只有3-4位华裔教师,几乎都不是国内大陆去的;现在大约有四十多位华裔教授,各系差不多都有;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内改革开放后去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老师家做客,走进私人别墅时,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生活环境。现在再看同学家,几乎家家都是那个样子。我们笑谈当年开着几百加元的车去考驾照,一次,有个同学的车实在太破了,考官不敢坐他的车,让他回去换一辆再来。今天他们开的可都是高档名车。我由衷地为这些同学感到高兴和自豪,他们只是加拿大华裔移民地位提高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中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扩大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加的学者们与国内同行相比,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优越处,提起他们在国内的同学们,无论是国内成长的,还是“海归”的,他们也不无羡慕。毕竟国内外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我还记得当年有一位留加已7-8年的同学曾很认真地问我,国内一般家庭是不是真的有冰箱和洗衣机了。还有一个当时不打算回国的同学说,他已习惯了每天睡觉前洗一个热水澡,出门自己开车。当时国内大城市绝大多数家庭还做不到这些。我曾问B同学,在他熟悉的领域,国内与加拿大研究水平的差距如何?他说,差距不大,而且差距缩小的速度很快。国内同行并不闭塞,有的学术带头人本身就是国外回去的。我觉得,他们选择在国内外发展时,纯物质的考虑更少了。一位南开大学出去的经济学教授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我就在哪里的大学找工作”。他现在同时任教于美国和加拿大大学,每周都要跨越美加边境,他确实有这个本事。
我还能感到同学们对国内的政治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我留学时是1991-1993年,当时大家对国内的发展前景感到困惑,“民运”势力还有一定的影响。现在他们都说,国内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真是没有想到。与当年留学生大多通过写 2 信与家里联系,为省钱几年才回家一次不同,他们与国内的联系很密切,这里可以看到十几个中文(包括国内的)电视台节目,所以他们对国内的情况很了解。与国内一些同行谈到国内存在的腐败、浮夸和贫困问题时的义愤填膺不同,一个同学说,他们知道国内有这些问题,但认为发展趋势是好的、是主流,这对他们就足够了,而且他们相信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我很欣赏他们这种淡定的心态,如同欣赏一幅巨幅油画,有时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二、华人生活更为方便和舒适
我的另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加拿大的东西不那么贵了。当年商店里没有什么东西比国内绝对的便宜,一般我们用一加元乘七来与国内比较,凡低于七倍的就是相对便宜的。但现在加拿大一些商品比国内绝对便宜了。像牛奶、乳酪、面包这些一直便宜的除外,一些猪肉和排骨也比国内便宜,带鱼段2加元一磅,熟猪肉火腿2.88加元一磅。当时不敢问津的活海蟹不过5加元(一加元约合6.5元人民币)一磅,鲜三文鱼段1.37加元100克。一些水果按质量而言并不比国内贵,如一般的苹果、梨4加元6磅,只是蔬菜仍比国内贵些,如大白菜0.5加元一磅,西红柿一加元一磅。我没有时间去超市以外的其他商店,但听说某些家电、服装、鞋类也比国内便宜。
房子也如此,当年学校附近的旧别墅仅4-5万加元,新一些的要十几万,河边最好房子最多也就二十多万。近几年加拿大的房价也涨了2-3倍,但比起国内的房子涨价还是差多了。北京四环内一套百平米的公寓在加拿大绝大多数城市都可以买一栋独立别墅。中加两国物价差距的缩小,一方面说明国内经济发展很快,民众可支配财产的增加;另方面也表明,国内物价尤其是房价增长太快,尤其相对居民收入而言。
华人移民饮食生活更方便和舒适了。过去提供华人特殊食品的中国店规模很小,品种少,价钱贵。现在由于华人人数增加,购买力提高,这些中国店也扩大为中国食品超市,进货量大,价钱就便宜了。当年我们周末在一起用啤酒瓶擀皮包饺子,那里的面粉质量好、弹性大,饺子皮刚擀开,又缩回去,要很早就把面和好。吃饺子不容易,豆浆油条更是奢望。现在超市里卖饺子皮、速冻和刚包好的水饺,还可以当场煮食。豆浆和牛奶并列卖,油条、烧卖、包子、豆包等应有尽有。我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华人超市里的感觉与北京几乎没什么区别。
三、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小
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密切,加拿大80%左右的外贸都是与美国进行的。因此人们认为美国经济打个“喷嚏”,加拿大经济就会“感冒”,但加拿大经济在这次美国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首先,在美国一百多家银行倒闭风潮中,加拿大没有一家银行倒闭。这被认为是加拿大经济表现不俗的主要原因。加拿大银行对贷款比较慎重,相比美国购房零首付贷款,加拿大房贷最低也要5%首付,但只有高收入者才能得到这种最优待遇。所以加拿大银行资产比较健康,保证了金融系统的稳定。实际上加拿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置后,多伦多股市在今年3月才出现约为7600的最低点,相比去年6月最高时的15000点,跌幅约50%(我国股市的最大跌幅70%多),现在回升至11700点左右。房市也一直相对平稳,如温哥华地区的房子最多也就跌了10%,现已基本回到危机前的价位。
受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业,这在安大略省比较突出,10月份失业率高达9.3%。相较9月份,整体而言,加拿大失业率仍在攀升。失业率最高的纽芬兰省为17%。估计到年底失业率达到高峰后,明年初会逐渐下降。失业率最低的是萨省,5.3%,因为那里主要是农业和能源矿业。
四、理财观念很难改变
高校员工虽无失业之忧,但退休金损失不小。原来高校每月按一定比例将员工工资的一部分划入退休金帐户,同时注入相应的配额,共同作为员工的退休金。这笔钱员工本人不能动用,直到退休时才可以用作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但从不知何时起,政府容许员工自己或委托相应机构用退休金帐户内的钱从事投资理财。因为加拿大人可以进行全球金融市场的投资,尤其一些人不满足加拿大市场的平静,投资美国股市。结果是激进者损失50-60%,保守者也损失了20-30%。按说这是养老钱,加拿大人该接受教训吧?可他们很多人不这样想。他们认为,长期看基金的走势必然是上升的,危机是暂时的,只是退休前五年时,投资才需谨慎。他们说,等退休时,别人的帐户比你多几倍,你是不是也会后悔?一对经济学家夫妇还开玩笑说,即使退休金都赔光了,还可以领养老金呢。养老金是退休后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人的福利。目前可见社会制度与人们的消费理财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啊!既然有政府保底,谁不想搏一搏呢?谁又愿意在消费上“委屈” 4 自己呢?
加拿大人少有储蓄习惯,不仅一般性日常消费不加节制,刷信用卡旅游的也不在少数。这在经济危机时不仅会增加社保系统负担,还容易形成个人或家庭的心理压力。政府为鼓励民众存款,从今年1月起规定每个人可以另立一个免利息税的帐户,每年最高可存入5000元。
当然,加拿大不是一个鼓励人滥花钱、领福利的国家,尽管个人所得税很高,但高工资纳税后还是高收入。有一个朋友曾在银行和移民福利部门工作过,她告诉我,按她目前57岁的年龄和财产状况,最好把积蓄都花掉,以便在退休时领养老金。但从良心上她不能这么做,实际上她参加了联邦政府文化遗产部门雇员的考试,在等待录取通知。
五、经济刺激与节能环保挂钩
加拿大人说,他们的经济刺激计划比起中国政府基础建设的大手笔来,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但我觉得两者不能以简单的数量相比,加拿大已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它的经济困难程度也不需要更强的刺激,但它的一些刺激措施的思路还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家庭节能维修补助项目,加拿大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门窗不严会造成能源浪费。如果房主找有关部门评估后搞家庭节能装修,凭装修发票,政府会提供一定的补助。类似的还有换锅炉、换马桶补助项目。加拿大的独立住房都有自己的供暖系统,锅炉使用一定年限后,供暖效能就会降低。如果经有关部门检验属于低效锅炉,房主更换就可享受政府补贴。马桶节水计划也是如此。我遇见一位开装修公司的个体户,生意好极了。
六、“三权”不分立与”一党执政" 我参观了萨斯卡彻温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简称BC)两省的议会大厦,在BC省议会内还旁听了一场会议。会议定于上午10点开始,差5分10点,才开始有人进场。10点5分,到场议员只有十几位,而全体议员应为85人。10点10分,议长宣布会议开始时才有二十多位议员。议长威严地坐在会场前方,通常他的右侧是执政党,左侧是反对党,由于执政党议员过多,有几位也坐到了坐侧。那天是一次情况通报会,议员们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每人大约有5-6分钟的时间,超过时间,议长就会说,谢谢某某先生或女士,并介绍下一位发言人。发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如何利用冬奥会的机遇、组织志愿者、准备工作还有哪些 5 不足、提高每小时最低工资等。发言之间并没有提问或辩论,有时一人发言后,一侧的人鼓掌,而另一侧的人则无动于衷地看着。我拿起一份议员座位图看着,对照着发言者姓名和党派。这是该省的39届议会,执政的BC自由党占有49席,反对党是新民主党,占35席,另有一席是独立人士。我从议员名单上看到,从省长到各部部长全部在册,而且全部是BC自由党的。
这不是“一党执政”,而且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合一了吗?我有些诧异,翻出从萨省议会拿到的小册子,那上面用示意图显示:在皇室下有三条线,分别连着行政、立法和司法,下面分别是省长、议长和首席法官,再下面是省内阁、省议员和省法官,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横线联系。我又上网查了萨省议员名单,同BC省议会一样,省内阁成员全部是执政党员。区别仅在于:那里执政的是萨斯卡彻温党(38席),新民主党议员依然坐在左侧(20席)。我问省议会工作人员,为什么内阁成员都是BC自由党呢,难道就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吗?他说,这是由议员席位决定的,因为BC自由党取得了一定多数的席位,它就可以这么安排,如果没有足够的席位,它就必须安排反对党阁员。既然可以安排自己的人入阁,那么安排本党议员入阁更为有利,这样可以在议会更好地贯彻党的纲领。看来,加拿大的“三权分立”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只要选票允许,也可以搞“一党执政”。当然,“一党执政”不是一党政治,更不是一党独裁。加拿大和美国的宪制从传统上都来自英国,而且美加又都是联邦制,没想到它们的差别如此之大。这使我对西方民主的多元性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
从疫苗**看社会公平
H1N1流感在北美蔓延后,因加拿大的疫苗和接种点一时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要,各省政府确定最先接种的群体。如阿尔伯塔省规定:6个月以下儿童的父母、幼儿看护、怀孕妇女、儿童及有慢性病的成人。一般加拿大人起初并没有打疫苗的热情,但一位13岁少年冰球运动员染病死亡后,民众的接种意愿一下从40%上升为75-80%。这时媒体爆出阿尔伯塔省卫生官员将疫苗发给卡尔加里市火焰冰球队员及其家属接种的新闻,一时舆论大哗。火焰队这些大牌体育明星没有别的选择,立即就违规接种事公开道歉。阿尔伯塔省卫生局随即将两位批准超范围接种的“资深官员”解聘。同时,卫生局还透露,埃德蒙顿市警察局曾给他们写信要求为警察接种,理由是警员们也在防疫一线,但卫生局并没有理睬。记者 6 调查了阿尔伯塔省17位部长和三个主要政党的负责人,他们无一接种。各地媒体纷纷检查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有人揭露多伦多一家医院在为医护人员接种的同时,也为董事会成员接种了。医院立即解释,董事会成员在医院的时间很长,经常要接触病人。对蒙特利尔一家医院为其主要捐助者接种的报道,该省卫生局长马上表态,在疫苗接种上的插队现象是不可接受的,在该省不能有特权。还有家疫苗厂商被批评为自己的雇员及家属接种,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行为也受到谴责。这些事件反映出加拿大社会的透明度和社会的公平度。
重游加拿大是愉快而短暂的,但它带给我的回忆与思考却是长久的。
第四篇:享受竞技乐趣——感受加拿大桥牌文化
享受竞技乐趣——感受加拿大桥牌文化
在北美这片桥牌运动十分发达的土地上,加拿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能由于人口稀少等因素,加拿大的桥牌整体水平比不上美国,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如国内桥牌界所熟知的埃里克•库克什(Eric Kokish)、弗雷德•吉特曼(Fred Gitelman)等一批闻名世界的人物,其国家队及国家青年队在任何世界级大赛上也是一支十分强劲的队伍,所以称其为桥牌强国并不过分。笔者赴加拿大一年多来常参与当地的桥牌活动,以下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些对加拿大桥牌文化的感受。
一项运动只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普及后才会有持续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以笔者所居住的大多伦多这个300多万人口的地区为例,正式在北美定约桥牌联盟(以下简称ACBL)注册的桥牌俱乐部就有20多家,经常去俱乐部打牌的人数估计在4000—4500人左右,而这些桥牌爱好者中ACBL的会员就达到2800多人,其中包括900多名达到终生大师(Life Master)以上级别的牌手。不仅如此,一旦有区域级以上的ACBL大型比赛举行,参赛人数往往达到500-600人,有时甚至超过1000人。不少牌手都是从几百公里之外驱车赶赴赛场,还常有一些从加拿大西部或美国专程过来的参赛牌手。此外,各类有关桥牌的书籍和刊物的出版量也很大,在加拿大和多伦多的几份主要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可以找到桥牌专栏。桥牌已经形成了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笔者之见,除了桥牌运动在北美开展的年数较长等历史因素外,更重要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一、活跃兴旺的俱乐部与桥牌的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社会,文化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桥牌项目当然也不能例外。在加拿大,各类大大小小的桥牌俱乐部就是按市场规律经营桥牌最活跃的主体。
俱乐部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从职业牌手到刚入门新手等各种层次的桥牌爱好者提供一个经常打牌的场所,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会员年费、俱乐部日常比赛报名费和举办各种培训班所收取的学费,而不是仅仅靠聘用几名职业牌手去打比赛或拉赞助。大俱乐部有自己的固定场所,每天都举办常规双人赛,对任何牌手都开放,但如果每年缴纳一定年费成为会员的话,每次参加比赛时就会享受一些折扣和其他许多优待。小俱乐部一般每周只有1—2次比赛活动,采用租借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之类的场所来解决场地问题。所有俱乐部都是独立经营,而不需挂靠任何企业,但需要通过向ACBL的注册并得到资格审定后才能够将本俱乐部的比赛结果向ACBL申报大师分。由于日常双人赛都是严格按ACBL的正式竞赛制度进行,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获得名次还可以得到大师分并被报纸报道,再加上宽敞明亮的环境,牌手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气氛和工作人员的良好服务(包括帮助新来的牌手介绍合适的搭档,免费提供咖啡和小食品等),因此牌手们都愿意花点钱去俱乐部而不是呆在家里打牌。同时,这里社会上有为数不少喜欢桥牌的老年退休者有大量时间泡在俱乐部,将打桥牌作为欢度晚年的主要生活内容,构成了俱乐部一批十分稳定的客户群。虽然这些老人中多数牌技并不是很高,俱乐部也主要从桥牌能健脑从而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角度去宣传吸引他们,但他们的存在在客观上却刺激了桥牌市场,促进了俱乐部的人气旺盛。而俱乐部日常活动越兴旺,就会带动越多的人入门,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如笔者所加入的Kate Buckman Bridge Studio是加拿大最大的一家俱乐部,其会员人数通常保持在千余人左右,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有一场常规双人赛,天天如此,从不间断(除非碰倒2003年8月份的大停电那样的意外情况)。会员中既有如Fred Gitelman,Gavin Wolpert这样的世界级大师或现役国手(Fred已于2002年移居美国拉斯韦加斯),也有大量的初中级牌手和初学者,但大家在俱乐部中都是彼此平等的会员,互相尊重,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桥牌氛围。
如果一家俱乐部的经营仅仅局限于为桥牌爱好者提供一个日常娱乐场所的话,那么其功能就和社区中心的老人活动室差不多了,上不了档次。作为一家像Kate Buckman这样的资深俱乐部,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培训,常年不断地针对各种不同层次的牌手组织各种讲座,从初级入门介绍到中高级叫牌和庄防技术等,应有尽有,并采取有专家现场指导比赛的方式将理论讲座和实战训练糅合在一起,使其培训效果达到最佳。俱乐部的经营理念是:桥牌不同于其他消遣性娱乐项目,其本质在于参与竞技。既然客户来到了我的俱乐部,我不仅要让他们得到打牌上的娱乐快感,更要让他们的牌技得到提高并能够去参与各种大赛,最后在比赛中打出成绩而享受到更高层次的竞技与成就之乐趣。为此,俱乐部老板除了自己亲自上台授课外,还长期聘用了几位十分有名的牌手兼职任教。尽管参加这样的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有不少真正希望上档次的牌迷愿意掏腰包。同时,俱乐部还和一些学校和社团机构挂钩,根据需要提供上门的培训讲座服务。此外,俱乐部内还出售一些最新的桥牌书籍、牌俱和纪念品,其价格通常比市场上低15%—20%。
不仅如此,俱乐部还成为某些职业牌手(这里常称之为PRO)推销自己的场所。在Kate Buckman内部的告示栏上,常可以看到一些印有PRO们的自我介绍和联系方式的广告,只要你愿意出钱,他(她)们就可以做你的搭档,参加俱乐部常规赛或参加大赛,帮助你尽快提高水平同时挣大师分。另外,这家俱乐部每年4月份还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事业拍卖会,以拍卖的方式将一批专家牌手卖给业余牌迷作一次比赛(也就是一场26—28副牌的双人赛)的搭档,其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2003年的拍卖会上竟然有一位知名专家竞价到1500加元(相当于人民币8000多元)才卖出,其场面十分有趣和刺激。
作为像Kate Buckman这样俱乐部的经营者,看到俱乐部每天如此兴旺的场面其心情是何等愉快,估计其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也十分乐观。可以说俱乐部的良性运作已经使桥牌这一文化娱乐项目形成了一项产业。目前这家俱乐部还被加拿大桥牌联盟选中为国家女队和国家青年队的训练基地,著名教练Eric Kokish常来这里指导训练。
由于俱乐部提供了这样一个对牌手有“催化”作用的环境,常常会有一些桥牌新秀从这里迅速崛起。如在刚刚结束的百慕大杯比赛上,有一对代表加拿大公开队参赛的队员Gavin Wolpert 和Vincent Demuy,年纪分别仅为20岁和19岁,成为百慕大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参赛选手,并在循环赛阶段连克美国1队和美国2队,给世界桥坛带来了一个惊喜。其中Gavin 就是从小在多伦多的这些俱乐部的熏陶催化下,加上本人的天分和努力而迅速成长起来的。Vicent 家在魁北克省,可能背景也差不多。
当然,俱乐部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有些小俱乐部试图通过降低比赛报名费的办法来吸引牌手,但仍然没有多少人气。其原因恐怕应归结于对桥牌爱好者这一特殊客户群的心态没有认真地研究和掌握。还有一家俱乐部以经营赌博性质的盘式桥牌为主,但除了少数好赌之徒经常光顾外,很少有牌手去。这一点也反映出广大牌手以及这个社会在心态上的成熟。
二、面向大众的竞赛机制和大师分制度
俱乐部的日常比赛毕竟还只是一种小范围内的活动,取得大师分的分额也非常有限,而且一般只能取得黑分。对牌手的真正挑战还是在于参加ACBL组织或授权组织的各种级别的锦标赛。ACBL的比赛按级别分为NABC级、Regional级、Sectional级和Unit级,级别越高竞争越激烈,当然取得成绩后所获得的大师分的分额和分值(指大师分的颜色)也就越高。
大多伦多地区及其安大略省的西南部在全加拿大以及整个北美范围内一直是桥牌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牌手的数量多,高手也较集中,因而竞赛活动十分频繁。在多伦多及其周边大约10000平方公里以内,Sectional级别的比赛每个月都有1—2次,有时甚至3—4次;Regional级别的比赛每年也有4—5次。至于每年春、夏、秋3次的NABC级的比赛(North American Bridge Championship 即全北美锦标赛),一般多由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举办,好像每隔4年才轮到多伦多有一次举办的机会。只要你加入ACBL的会员,除了每月能收到从ACBL美国孟菲斯总部邮寄来的一份精美的ACBL月刊外,每个季度还会收到一份本地区ACBL分部出版的小册子(Kibitzer),有关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半年内的所有赛事通知全在其中。当然,通过登陆ACBL的网站也可以随时得到这些大赛信息和在赛后查阅比赛的详细结果。
ACBL所有赛事,无论其级别与规模如何,都毫无例外地执行一种旨在吸引广大牌迷参赛的“分级赛制”(Stratification),即按牌手大师分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比赛组别,使比赛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牌手,为不同水平牌手的参赛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赛环境。常见的划分方法是:0—无限分为A组,0—2000分为B组,0—300分为C组。规模大的比赛还会设有0—20,0—50,0—100分等面向初学者的组别。有的比赛规模较小,参赛牌手不多,难以将牌手再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比赛,这时采取的办法是比赛时将所有的参赛者统一在一个组里“一锅煮”,但在最后公布结果时仍按牌手大师分范围按A、B、C组分别排名次。举例来说,假如你参加某次这样“一锅煮”的比赛,你在整个参赛牌手中获得第5名,而你的大师分属于B组,但前4名牌手的大师分均属A组,那么你这次比赛的成绩就是B组冠军,当然同时也是A组第5名,你应得到的大师分在B组冠军和A组第5名之间就高不就低。再回到俱乐部日常比赛的话题上,实际上由于俱乐部日常比赛的规模都不大(下午一般7—8桌,晚上兴旺时可达到18—20桌),因此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按这种“一锅煮”的方法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按大师分的分级赛制只限高而不限低,也就是说低分的牌手可以报名打高组别的比赛,但高分的牌手却不能参加低组别的比赛。因此,这种赛制的精神体现在既对弱者进行了保护,而同时又没有对强者进行人为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级赛制”的更为积极的意义在于为初中级牌手向高级牌手的逐步过渡提高提供了一级级相对缓和的台阶。
由于牌手中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比赛在时间日程安排上也体现出尽可能适应这些上班族的特点。Sectional 的比赛基本上都是从周五下午开始加上周六和周日的两个白天和晚上。Regional的比赛虽然按ACBL的规定需要安排6—7天,一般从周二开始并持续到周日结束,但较重要的双人赛均在周六进行,而最激动人心的瑞士移位队式赛则毫无例外地安排在周日这一天内完成,每个参赛队均打8轮,每轮仅打7副牌,当天打完56副牌后就决出最后结果。这样“短平快”的安排的确为广大参赛者解决了上班和比赛在时间上相冲突的矛盾,促进了比赛的繁荣。
在鼓励桥牌新手的措施方面,不能不提到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的特殊比赛,那就是由加拿大桥联组织和各地俱乐部承办的“新手—大师”搭档全国同场双人赛(Rookie-Master Canada-Wide Game),它规定每对参赛的搭档中必须有一位是大师分在100分以下的新手(Rookie),另一位则是“大师”(Master,当然这里对所谓“大师”并没有做严格定义,只要与你搭档的新手认为你行并喜欢和你打牌就行),比赛获胜者可以得到精美的奖品和较高的大师分。要知道,ACBL的任何一般比赛都不设奖品的。
大师分制度无疑是和桥牌比赛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ACBL的大师分按颜色包括金分、红分、银分、黑分和无色分。金分必须在Regional或NABC级别的比赛中获得C组以上组别的较好名次(一般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取前6—10名)才能得到,而取得一定的名次而又达不到金分要求的标准时只能得到红分。银分在Sectional级别的比赛可以获得,另外俱乐部每年也有一些特殊的比赛有获得银分或红分的机会。而在俱乐部或Unit级别的常规比赛中就只能拿黑分。另外,在ACBL网站或其它得到ACBL认可的网站(如美国的SWAN桥牌网)的网上比赛中得到的均为无色分。与大师分相挂钩的是牌手的技术称号,其起点十分低,一个牌手在加入ACBL后从获得5个大师分起,就进入了技术称号的行列:5分成为初级大师(Junior Master),25分为俱乐部大师(Club Master),50分为地区大师(Sectional Master),100分为区域大师(Regional Master),200分为北美大师(NABC Master),300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终生大师(Life Master)。当然对Regional Master 以上称号除了达到总分的最低要求外,还对金分、银分和红分的分额有各自单独的要求。终生大师之后还有铜质终生大师(Bronze Life Master)、银质终生大师(Silver Life Master)、金质终生大师(Gold Life Master)、钻石终生大师(Diamond Life Master)一系列高级称号,达到此高度后牌手就逐渐进入了职业牌手的行列。大师分已经成了体现牌手价值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参加大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在这里桥牌迷中几乎找不到不去参加大赛的牌手。笔者还常常碰到这样的牌手,他们有时为了尽快得到下一个目标所需的几个金分,不惜花几天时间和不少钞票专程去一趟美国参加一次 Regional的大赛。
由于ACBL的竞赛机制、大师分及技术称号制度是面向所有层次的牌手的,使得你哪怕是一名最普通桥牌爱好者,一旦进入了这个领域,桥牌就不再是一种消遣性的娱乐游戏,而成为一项有明确目标的竞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等因素限制的竞技。一个目标实现了,又有下一个目标等着自己,就像爬山时一级一级的台阶一样。而要达到这一个个目标,就要去参加大赛拿成绩,就要多去俱乐部训练提高,就要去参与竞争。等你尝到了各种大大小小比赛中取胜的欢乐或失败的痛苦这些滋味后,你对桥牌、对人生可能又会有些新的认识和感慨,认识到无论竞争结果如何,竞争过程的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生中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从而促使你将桥牌作为人生中一项可为之终生奋斗的重要内容之一。说得通俗一些,你这一生被桥牌给“套”住了。这个社会有了越来越多地的牌迷不断地给“套”进来,还愁这项运动不能持续兴旺地发展吗?由此可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对桥牌运动生命力的影响有多大。
三、牌桌内外的职业精神
桥牌一直被称为是一项绅士运动,牌手们的良好作风和文明习惯是保证桥牌比赛公平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促进这个项目健康发展的也至关重要。在加拿大的桥牌赛场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见不到牌桌上的隔在搭档之间的幕屏,即使是Regional级别或全国性的比赛也是这样,但笔者在这里打牌的一年多内从未听说过出现作弊等现象。不仅如此,牌手们的诚实有时让人感动。笔者记得在一次 Sectional的大赛上我方打5方块定约,当时的形势已经是必定下一的牌,可是对手不小心误跟了一张牌而我方却没有留意到。但没想到当我方庄家宣称下一时,对方却主动承认误跟了一张牌而提示我方定约应为做成,其情景令人终生难忘。
在加拿大桥牌界,确实有一批以桥牌为职业的牌手,其中包括桥牌俱乐部的经营者、桥牌教师、专职裁判员等职业,但其数量并不多。多数牌手,包括不少专家级的PRO都有其他的职业背景,如教师、律师、技术人员等等,笔者还有2位搭档的职业背景更有趣,一位是皇家芭蕾舞团的钢琴家,另一位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而且都是终生大师以上级别的牌手。可是无论是初中级的业余牌手还是专家级的大师,都在牌桌内外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牌手应有的“职业精神”。笔者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为:
(1)完整详细的约定卡
从进入桥牌的大门开始就要填写和使用约定卡已经成为这里的一种常识。而且从俱乐部的常规赛到ACBL的锦标赛,无论在高级别的A组还是低级别的C组,牌手们都会主动地将约定卡放在对手容易查看的位置上,有些牌手还会在赛前主动向对手介绍他们叫牌体系中的某些特殊约定。在各个俱乐部和各种锦标赛的赛场上,ACBL标准格式的空白约定卡和计分卡随手可得(正面是约定卡,反面是记分卡),用起来十分方便,不少赛前临时组合的搭档甚至可以利用赛前的15—20分钟就填好约定卡。在俱乐部,对于填写约定卡有困难的初学者,会有工作人员给予指导。
(2)叫牌和出牌的节奏
在叫牌和出牌时始终保持一种均匀的节奏和良好的姿势也是牌手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些不良习惯如故意迟疑、面部表情怪异、不必要的手势、摔牌等等,不仅会受到对手的质疑,还可能招来裁判的判罚。
(3)约定叫品的提示与解释
这一点在比赛中的执行十分严格,而且作为在牌桌上相互对抗的各方,对对手在这方面的质疑也十分严格,稍有不慎便会有裁判的麻烦。不过,ACBL定期会公布一些可以不用提示的常用约定叫,如Stayman,Michaels等。当然,ACBL对约定叫的定义均是以美国标准自然(SAYC)为基准的,如果使用国内流行的精确体系,每次开叫一草花均要向对方提示,对于叫精确的牌手来说就显得特别麻烦。
(4)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
过去在国内从书本上读到的都是国外某些著名大师在牌桌优雅风度的故事,但实际上牌桌上文明礼貌已经成为这里绝大多数牌手普遍行为。在笔者在所经历的比赛中,搭档之间的激烈争吵或对对手的评论甚至嘲讽十分罕见,相反对同伴或对手的优异表现给予赞誉和鼓励却十分常见。另外,在对手面前做取胜后喜形于色的炫耀或失败后表现出恼怒不服等举动,更显得与整个赛场风气格格不入。
(5)力所能及的义务服务
在比赛前后主动配合与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整理牌套、叫牌盒、理顺牌张顺序等工作,并主动配合保持赛场的安静与整洁,也已成为牌手们应尽的习惯性义务。
除了在赛场上的举止表现外,一名高级牌手的职业精神还体现在平时对推广桥牌运动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上,如对初级牌手给予热情鼓励和经常性的帮助指导,主动参加一些义赛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配合新闻媒体报道桥牌新闻和为媒体撰稿等。
可以列举的远远还不止这些,其核心就是:桥牌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每一个参加者都 应义不容辞地做到给他人带来快乐而不是烦恼,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桥牌环境。诚然,桥牌界这一风气的形成与加拿大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较高这一因素不无相关,但也不能否定从事桥牌事业的人士在这方面的所付出的心血和采取有力的“法治”措施。据说在数年前,这里的赛场上也常常出现牌桌上搭挡间的争吵和对手之间的嘲讽等现象。后来桥牌界充分意识到了这种状况的危害性,在ACBL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多伦多Kate Buckman 俱乐部总裁Barbara Seagram女士率先提出了一项“零容忍”(Zero Tolerance)制度的提议,并得到多数委员的赞同最后得以在全北美桥牌界的所有比赛中贯彻实施。该制度就是在桥牌赛场上一旦出现作弊以及上述不文明行为时,当场的执行裁判有权将当事人当时驱逐出赛场,并根据其恶劣程度给予处罚,严重者可至终生禁赛。如今在所有的桥牌俱乐部,都可以看到墙上挂有ZERO TOLERANCE的醒目字眼和图案标志。这一制度广泛宣传和执行后果然有效,牌手们逐渐意识到在牌桌上为不文明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值得去冒这个风险,只好下大力气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桥牌能在加拿大这片国土辽阔但人口却不多的土地上根深叶茂地成长并不是一种生来俱之的现象,而是一项大众化与职业化高度结合的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规律和人文精神的机制下长期有效运行的结果。如果这篇短文能给关心热爱国内桥牌的人士提供一点思考的线索,笔者也就感到十分快慰了。
第五篇:加拿大留学生眼中的留学生活真实感受
加拿大留学生眼中的留学生活真实感受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来加拿大的这段时间,总感觉这边的时间走的比在中国“快”。特别是上学的时候。入学后最困扰我的就是英语和选课。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留学在加拿大的真实感受吧!关于选课。难的不是在几十个科目中选自己喜欢的,而是选符合自己的将来的课。
为什么?在国内,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课表都是学校教务处定的,直到高中才有一个自己选择课程的机会,二选一,理科或文科。这突然而来的大选择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即使我有想过以后要干什么。而当我在自己思考要选什么课程时,不少刚认识的同学对着我问同一个问题:“你选什么?”我会反问:“你将来要学什么?”有些能说出他们目标,但是当中有的是以“我妈/爸想让我学„„”开头,只有个别是以“我想„„”开始说。甚至有的说“不知道”。所以,既然大家都是拿着家里的钱出来读书,花费着自己的时间,那么来之前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等到选大学的时候,发现所选大学的专业要求的某一科目自己没有学习的话,你就要在高中花费多一年的。所有的国际学生入学前都会有两个考试——数学和英语。数学几乎可以不用担心,正如“传闻”所说,非常简单。英语分成两部分:口语和笔试。口语部分是让你和一个外国老师交谈,主要问你一些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等。他会注意听你说话的时候的发音,语法和单复数的使用能力。
然后他按照你和他交谈的结果给你一份卷子,卷子分5个等级——A—E,A最简单,E最难。只要你笔试部分不要错的太离谱,你所拿到的卷子几乎就是你的ESL等级。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这是所以国际学生的必须学的一门科目,除非你曾经就读一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全日制学校,并提供证明。ESL必须逐级学习,从A一路学到E英语好的能从E开始,学完E才可以学高中的英语课。学一级是半年,如果考不好从A开始,即使你在高三转过来的,也要再过两年半才能毕业。所以,来之前不要太过放松自己,时间是自己的。这只针对我在读的约克教育局。
关于住宿。大部分和我一起来的同学都是有亲戚在加拿大,然后住亲戚家,包括我也是这种情况。这样的好处是,有亲戚照看,家长们都比较放心,子女乱来也能了解到情况。毕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跟一对外国夫妇直接沟通。坏处是学习英语受阻。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叔叔和婶婶年纪也快60了。子女基本都有家庭,已经搬出去住。他们夫妻俩在家中甚少说英语,我非常自然地用家乡话跟他们沟通。这对英语学习很不好,而且他们有些英文发音并不太正确。当然这只是我的情况。如果你的亲戚家中有在长大的同龄人,那情况会大大改善。对于想省钱的父母,我的建议是,先在寄宿家庭住一年以上,然后再转到亲戚家中。
关于交友。主动和英语能力比自己强或相近的同学交往,这不仅能让自己的英语能力得到提升,并且他们能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或者找有共同目标的同学,有共同的目标就会有共同的爱好,在学习上能互相帮助,而且有可能将会成为终生知己。多认识人,哪怕这个人行为不正,这样哪怕这些人坏,他们也不会主动找你麻烦,管好自己就好。学习工具从中国带齐。同样的一支笔,这边会比中国贵几倍。在这边买东西不要急,特别是电子用品,可以等节假日打折的时候买,便宜很多。当然衣服除外。虽然说加拿大治安好,但也不是零犯罪记录的绝对安全之地。在外依然要像在国内那样照看自己和自己的财务。有机会多和父母以及之前的好友联系,父母是时常挂念自己的,好友是一直都在的。和身边的人好好相处,哪怕这个人你很不喜欢。不喜欢的可以少接触,但不要挑起事端。这边的学校对于恐吓,辱骂,打架管的很严,一经发现直接开除。有坏话藏心里,祸从口出。学校允许恋爱,但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在加拿大过地很愉快、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