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欣赏活动《蒙娜丽莎的微笑》
大班欣赏活动《蒙娜丽莎的微笑》
龙海市华侨幼儿园美术课题组:颜淑冰
设计意图:
美术欣赏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体验?本次活动,我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幼儿感受画面意境、氛围为目标,让幼儿快乐、轻松地去欣赏,让欣赏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体验。首先,我选用了十分合适的班得瑞的音乐作为背景,以此来烘托画面的氛围,力求让幼儿在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去活动去感受,在动听地音乐背景下,像听故事一样的欣赏名著。此外,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制作详尽动感的课件,把留传千古的名著作品,以幼儿喜欢的动态的形式展现。让欣赏变成一种享受。活动目标:
1、感受画面宁静、神秘的意境
2、在欣赏活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3、尝试创作肖像画。活动准备:
制作达芬奇生平课件和蒙娜丽莎欣赏课件,班德瑞音乐
画纸、画笔、画板 活动过程:
1、以故事的形式演示向幼儿介绍达芬奇生平课件,让幼儿了解其爱好和各时期名作。
达芬奇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他出生在意大利,他从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总爱问为什么,她的妈妈很爱他。达芬奇聪明好学,对任何事都很感兴趣,对数学、音乐、骑马都很感兴趣。达芬奇善长吹笛子,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弹自唱,还自制乐器。达芬奇爱好颇多,但绘画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却无与伦比,每日放学回家扔下书包,边拿起画笔,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画面上,被人称为小画家。他的名作包括《最后我晚餐》《自画像》《岩边圣母》等
2、引导幼儿重点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
提问:画了一个怎么样的女子?
她看上去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
细处欣赏:脸部表情、背景对比
3、引导幼儿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表情,亲身感受微笑的魅力。
4、师介绍作画的时间、画中女子的身份、作画时的背景
提问:她的坐姿如何?(优雅)
背景呢?(模糊式的神秘)
猜猜她是谁?(是一位很高贵的人)
为什么达芬奇能把人画得这么漂亮?(他是一个追求完美、非常热爱绘画的人)
5、尝试创作一副自己心中最美的女子肖像画
“找一位你觉得最漂亮的女孩子给她画一张画”
附:课件部份截图
第一部份:达芬奇生平:
第二部份:蒙娜丽莎的微笑课件
第二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语段教学设计
【语段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的微笑》第5、6、7自然段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语段细读】
第27课《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课文的第5、6、7自然段是作者正面描写了这幅世界名画的,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写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整体,长宽尺寸,主要色调;
二、面容,脸颊泛着红光,黑发垂落双肩,眼神柔和明亮,嘴唇像似真的血肉,颈项中似乎有血液在流动;
三、微笑,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四、局部,身姿大方端庄,衣着朴素,背景充满幻觉般的神秘感。这四个部分总体上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头部到身姿”、“从前景到背景”的顺序来写的。
在细细品读这一块文字之后,发现表达的最大特色就是充分地展开了联想和想象。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是本组的教学重点。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好像有话要跟你说。”“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另外在“面容”与“局部”的描写中也穿插了作者的想象。想象让画面变得鲜活形象,立体可感。
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内容上必定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语段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以写定教”的角度来看,这一语段的描写顺序、表达方法是值得学生去习得的。所以,要把学习“描绘事物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
一、感受魅力,体悟表达方法
1、刚刚我们从作者的侧面描写中体会到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其实文中的第五、六、七自然段是直接介绍画作的,这种描写方式就叫——正面描写。请同学们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倒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幅名画的魅力。
3、第六自然段教学预设(重点):
⑴这一自然段里,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词语有哪些?圈出,交流。⑵一个简单的微笑,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却从中解读出如此复杂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感悟达芬奇精湛的绘画技艺)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里,作者不但把自己看到的描写下来,而且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仿佛蒙娜丽莎就在我们的眼前。
⑷体会写法之妙:仔细读读下面这段话,你觉得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 蒙娜丽莎那微抿着双唇,微挑着嘴角。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通过默读,对比读,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⑸小结:想象能让平面变得立体,使静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还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6)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蒙娜丽莎微笑永恒的美呢?指导朗读。
(7)出示图片,当我们凝视这幅名画时,常常被她那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耐人寻味,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限猜测。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幅画,看看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学生欣赏、交流
4、第五和第七自然段教学预设:
(1)指名读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要求用一个词概括。
(2)作者在描写这两个小节时,采用了与第六自然段相同的方法,那就是将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融合在一起。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两段想象的句子找出来,仔细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引读:老师引读“看到的”,学生接读“想象的”。
(5)揣摩作者的观察顺序:请同学们对照画面默读正面描写画作的这块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讨论归纳: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的顺序
(6)小结:作者在介绍这幅画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栩栩如生。
二、迁移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1、作者在介绍画作时展开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上生动具体的描绘,蒙娜丽莎的形象栩栩如生。下面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方法来写写达芬奇的另一幅名作《最后的晚餐》。
2、出示图片,教师介绍画作的背后的宗教故事。
3、选择一两个人物,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下来。
4、交流、评价。
第三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之所以选择看这部电影,我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然而当我看完了整部电影,我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所赋予的内涵有了另外一种理解。
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50年代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上层封建思想依然很严重。作为美国最知名的女校—美国长青藤联盟—韦斯利学院,却教学的目标定义为女孩子们是否嫁入上流社会。1953年,韦斯利学院,迎来了一位富有挑战精神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个性独立,被人称为蒙娜丽莎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女性完满的解放。
第一节课凯瑟琳就被学生的气势完全压倒了,所以她第二节课马上调整策略,她展示的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是开放的思想,是新的观点。正如她说的:“没有什么错误的答案,也没有教科书,我要教你怎么样思考。”起初她的做法遭到了部分学生的蔑视和投诉,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用她的勇气和智慧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使她们发掘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大胆去实践。当时的卫斯理学院代表着一种保守且固步自封的社会风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束缚把美国最聪明的女性培养成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这么一所高等学府,培养的不是领袖而是领袖的妻子,这不仅是当时教育目的的讽刺,而且是对整个腐朽社会的控诉。凯瑟琳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当时社会真正所需的教育目的——解放人的思想。
片中凯瑟琳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方式也让我钦佩。她在课堂上摒弃了一味灌输的说教方式,总是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她们的自我意识,打破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时候老师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虽然凯瑟琳主张自由平等,但是她依然是一位坚守原则的老师。比如片中以往学习成绩全A的琼安,因为一次作业抄袭了别人的观点,凯瑟琳毫不客气地给她打了个C;学院董事的女儿贝蒂以身为人妻操持家务为由旷课,凯瑟琳警告她要尊重每一节课,否则就不让她通过课程。尽管如此,凯瑟琳还是为琼安填写了耶鲁大学的申请表,鼓励她继续深造;在贝蒂遭遇婚姻危机的时候给她冲破世俗的勇气,重新追寻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世界名画中的蒙娜丽莎正是如片中女教师凯瑟琳一样代表了女性权利的独立、自主和不可侵犯,而且她们的微笑都是那样迷人。我觉得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独立的精神,完整的人格。
第四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
莱昂纳多·达·芬奇(台译名列奥纳多·达·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4.15.~1519.5.2),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蒙娜丽莎的微笑》意大利著名画家 达芬奇创作于1504年左右,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 宝。它是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此画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艺术观念: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画家生平: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丰功伟绩。委托人:商人乔康达及其妻子。创作过程:达·芬奇通过各种方法使模特摆脱丧子之痛,历时四年完成。人物介绍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我们根据瓦萨利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
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着手工作”芬奇向蒙娜丽莎点了点头。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芬奇对丽莎说:“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作品印象: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画得很认真。他用一种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由一种普普通通的表现载体呈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升华。画面不再是单纯的画面,其中的内涵影射了对人类对万物造化的一种赞美。她平和的微笑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如那清澈的目光给予人们已纯洁的洗礼一种心灵的洗礼。她的安然又给予我们一种母性的感动和亲切。作品内涵:达·芬奇通过对这位现实生活中普通妇女的表现,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自身的尊重。形象:一位微笑的妇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人物装束: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背景之谜:这幅肖像画中的风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广阔的自然风光衬托着夫人,向远方伸展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构图:金字塔形构图。横置和竖置。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空间: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深褐色为主色调。乔孔达夫人身着的柔软而且带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单纯,这是芬奇用一种绿灰色带光泽的色调将衣裳描绘出来的.这种衣裳会使人陶醉于散发着芳香的夫人肉体.从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与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满了惊人的力量,直逼观众。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明暗: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或称渐隐法,晕涂法)。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影响:画中的蒙娜丽莎成为美学的,哲学的象征性形象,早已成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模仿的对象。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子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上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和子。可是在神学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恶的化身的。达芬奇的《蒙胧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微笑揭秘人们在凝视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画中人物的微笑所迷惑。乍一看去,人们会领略一份安谧的微笑;进一步观察,又会感到笑容消逝;再一看,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为什么这幅画会产生这样的神奇效果。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对此作出了解释。她认为,与其说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与画家的绘画技巧有关,倒不如说它与眼睛的错位有关。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按照利文斯通的分析,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中央小窝,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中央小窝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由于外围视区不注重细节,因此它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笑容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美国一名著名神经专家哈佛大学的学者玛格利特.利文斯顿日前对称为世界之迷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依据。她认为这一笑容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如果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那么笑容是看不到的。利文斯顿解释人的视觉系统有两个观察区,一个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称为中央区,一个负责黑白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称为外部区。为证明她的理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扫描了一张照片,去除阴影,从中央区观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阴影,从外部区就可以观察到笑容。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玛格丽特·利
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但是蒙娜丽莎的笑容仍然是个迷,有些人认为是一种面部瘫痪的症状,有的归咎于怀孕的快感。新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英国《独立报》十九日报道:五百年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但也令学者困惑不解。最近,美国一名科学家声称发现了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秘密。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的嘴巴时,运用了模糊轮廓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为“像烟般蒸发”。美国哈佛大学一名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这不只是单纯的模糊手法,达芬奇绘画时还试图“欺骗”人类的视觉,令欣赏者要从侧面观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丽莎”的笑容。利文斯通在其新书《视觉和艺术:观赏的生物学》中提出这个理论。她在书中称:以模糊手法绘画的微笑,在周边视觉下较为明显,所以当你集中望向她的嘴巴时,笑容便会消失,就像我们观看暗淡的星星时,直接望上去星星便会消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厌恶 9%,恐惧 6%,愤怒 2%。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人类学教授辛科尔 肯瑞尔认为蒙娜丽莎有这样的微笑是因为她把饭吃饱了,因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轻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动作与人类在饱食一顿之后的 反应完全相同。真实身份据英国《苏格兰人报》报道,福格特·吕尔森写了一本名为《谁是蒙娜丽莎·探询她的身份》的书,在德国发行后引起轰动。书中称《蒙娜丽莎》中的女子是米兰公爵夫人,是一位婚姻不幸的达·芬奇的“红颜知己”兼秘密情人。她在米兰结识了当时为米兰宫廷作画的达·芬奇,后来两人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他根据画作本身和一些与达·芬奇同时代人的档案、日记研究得出的证据是:《蒙娜丽莎》中人物穿丧服、不佩戴首饰,这与达·芬奇作画期间米兰公爵夫人的母亲去世有着某种联系;此外,画中人所着服装上还有斯福尔扎家
族的标志,这也与米兰公爵夫人的背景相同。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蒙娜丽莎》画像的原型是佛罗伦萨商人弗伦奇科斯·焦孔多的妻子。《蒙娜丽莎》与《达·芬奇自画像》在五官的轮廓与发际线等细节处全部吻合,这让人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多的美术史学家认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对着镜子中的自己临摹而成。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有一天忽发奇想,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发现二者的眼睛、发际线与鼻子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施瓦茨最终得出结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至于达·芬奇为什么要把自己画进一个永恒的女性形象,一种解释是因为他要用这种方式隐晦地挑战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男性霸权话语。蒙娜丽莎是一个雌雄合体,这是达·芬奇心目中人性最理想的结合方式,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融合在一起。从字源上来看,古埃及的生殖男神叫amon,生殖女神叫lisa,稍微玩一点变体的游戏,合在一起的话,就变成了mona lisa。在关于蒙娜丽莎原型的讨论中,拥护最多的一种说法认为其原型是佛罗伦萨富商佐贡多的妻子。按照这种说法,达·芬奇应弗朗西斯科·德·佐贡多的请求,用4年的时间为这位名叫丽莎·迪·格拉尔弟尼的贵妇绘制了这幅画像。格拉尔弟尼生于1479年,在达·芬奇绘制这幅画时,她刚刚24岁,传言中她还是一位名叫莫迪西的绅士的情妇。据《泰晤士报》报道,德国艺术史学家泽斯特在研究多年之后宣称,《蒙娜丽莎》的原型其实就是意大利的传奇女子斯福尔扎。斯福尔扎在成为克雷迪的模特时刚刚25岁,她是米兰公爵的私生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极富传奇色彩,有“悍妇”之称。1462年,15岁的她嫁给了教皇西克思图斯四世的侄儿,聘礼是弗利和伊莫拉两座城市。她的第一任丈夫、情人与第二任丈夫先后被杀。1500年,斯福尔扎的家族在与博尔吉亚家族的争斗中失败,在城破后被囚禁一年。被释放8年后,斯福尔扎去世,享年46岁。那不勒斯的卡罗·维斯教授认为,画中的蒙娜丽莎不是良家女子,而是那不勒斯的一名高级妓女,达·芬奇捕捉到了一名职业诱惑者的微笑。或许这种说法有其可信之处,因为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期间的确是各种风月场合的常客。
第五篇:蒙娜丽莎的微笑
关于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人们似乎不止于欣赏,而是喜欢猜测背后的含义。人们说她美,而对我来说,她微笑的恬静与温暖或许才是重点,至于美,这看法不说大相径庭,也可能千差万别。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蒙娜丽莎一微笑,人类就思考。两者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原因,人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原因,其中甚至把模特儿与画家的关系考量在内。人们的理由无非是,这画里大概看出了作者的些许爱意。爱是创作的永恒推动力不假,但也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生搬硬套,你且好好看她的微笑就好了,何必猜测那么多呢。
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于女性的幸福进行了探讨。卫斯理学院有才能有个性的女学生们,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寻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女学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学业还是家庭之间苦苦挣扎,于是难免向对象物投注同样的思索,于是邓斯特演的走入无爱婚姻的女学生后来愤怒地对婆婆说,蒙娜丽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会以虚假的微笑维持这段婚姻,我要离婚。她决定让自己笑,不对别人笑。
我愿意相信蒙娜丽莎那一刻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请注意,蒙娜丽莎也不会永远微笑,她也有烦心事,但是画家用画笔留下了她永恒之动人微笑,这微笑给了看客以美以温暖以勇气。因为这微笑如此诚挚,发自肺腑,所以才感动我们,所以,请相信它不仅是表面的。
好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或许看起来足够宽厚的蒙娜丽莎不介意你这样解读她。她知道你的迷惘,也许。那位罗伯茨演的女老师就没那么宽厚,她以为她坠入了情海,有天发现当过兵的教师爱人没去过意大利,辉煌的战场经历都是假的,于是选择退出来,她的生活里不能忍受欺骗。那人说,你太完美了,所以我不敢说出真相。那人还说,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人还说,你以为你到这里是给别人方向,其实你也需要别人给你方向。强韧的女老师听不下去了,她抽身而去,如此决绝。是啊,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她要的是完美。但从来没有完美。最完美的就是她的学生经历曲折后都理解了她。按照她说的,去找自己真实的需要。于是有去法学院求学的,有去当家庭主妇的,即使她们一样有才华,她们人生的重点不一,但她们都学会了遵从自己的内心。
其实我觉得那位男老师说的没错。我想起看木心的一篇文章,里面质疑白娘子为什么不早点告诉许仙自己是蛇精,然后说,白娘子太珍视他了,所以不能允许他们之间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罅隙。这位男老师像白娘子一样,反而最后失掉了他的许仙,而许仙和白娘子最后还是心心相惜的。不免觉得许仙的宽厚,和女教师的不厚道。
我们都是在彼此给予方向。我们用一生成长。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想尽力修正。就像那句话说的,慢长才能长好。只是那个微笑是完美的,而不是别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剧情简介 · · · · · ·
19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然而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朱丽娅?斯黛尔斯)、活泼好动的丽薇(玛吉?葛伦霍)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然而,另一名学生贝蒂(克莉斯汀?邓丝特)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
做自己,首先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受别人影响,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认真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才能做自己,做好自己。这个道路,不仅是片中的女孩子们,包括凯瑟琳老师在内,也都是一点点明白的。好在,她们都意识到了,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独立思考,做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Betty从对凯瑟琳的反抗抵制到接受喜爱,也是从坚守传统到寻找自己的转变。当母亲不收留她,当丈夫终日不见踪影时,她知道报纸上安于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照片都是表面现象,她下了决心打碎那虚伪的幸福,所以在送别凯瑟琳的时候她最不舍,也追出最远。克里斯滕邓斯特是里头最小的吧,可不知为什么,虽然不算讨厌,就是一直没法对她很喜欢起来。
Jone是最完美的一个角色。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她不会为了面子而牺牲自己的追求,也不会为了老师宣扬的女性独立而盲目放弃爱情。她结婚,追随自己的爱人,只是因为这就是她在乎的、她要的。至于julia stiles,我也一直觉得她离美女比较远,不过这个角色很讨人喜欢。回头去看看谍影重重系列,看看能不能勾起我的喜欢。
杰斯莉也很真实,爱得辛苦却不纠缠,其实是个男人都自愧弗如的女子。而今天才知道,原来玛吉吉伦哈尔是杰克他老姐,长得真不太像的说。
凯瑟琳也是个丰富的角色,说拯救就太沉重了,改造似乎也不是太合适,我更愿意用帮助寻找,在她帮助学生们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帮助她寻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茱莉亚罗伯茨的微笑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比起来,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嘴大。
我一向认为渲染的气氛缺乏一种打动人的潜质,在很早的时候老师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很多作品在力图虚拟出来什么,而是很多作品用最简单的生活,最纯粹的个性来告诉我们最深刻的道理。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原本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幅旷世名画,然后是一位美丽的老师,但最后打动我的是她身上那份真实而平淡的卓越,那样的寂静,但又那么的强烈。这算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人片,男人们只是点缀,尽管我不尽了解这故事背后有关多少的历史,但我看到了一种精神------那位拥有自由进步精神的历史教授,一定会把她的学生领到各自的彼岸。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我们在自我的理想和现实中徘徊,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抉择,不知道应该偏向哪方,庆幸的是在这群卫斯里学院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个老师,能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价值。
也忘不了JuliaRoberts得迷人微笑。
先说音乐
偶然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OST,被里面充满怀旧风格的爵士音乐所吸引,于是down下来,放MP3一年多,《Life could be a dream》、《shu boom》等歌真是百听不厌,很是羡慕美国那个保守的年代就有这样耐听的音乐。强烈推荐OST!电驴有下。
再说情节
一个艺术史老师和她可爱的学生们从初来咋到时的碰撞,到敢于挑战迂腐的前卫对抗,到最后找到各自的路,老师也找到自己的路,情节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没有悬念,因为凯瑟琳那样的老师肯定不是池中物,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
贝蒂,最有天赋,才华,也最自信甚至自负的学生,从小在母亲极其迂腐的传统教育下长大,聪明的大脑灌输的都是“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甚至连老公外遇这样的事情也要“坚忍”,看到这里让我举目四望,当时的美国居然还有这样迂腐的家庭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女,我还以为我们迂腐了两千年的我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呢。不过,现在的美国,女性的思想与地位都相当独立了,看看我们周围,跟封建时代的区别就是,轿子换成了轿车,相公变成了老公,而房子,呵呵,这个贝蒂最为感到愤怒与不可理喻的妈妈倒是教给她:房子还是自己的好!于是中国的女人们趋之若鹜……
贝蒂被动地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了她母亲给她铺好的这条路,上名校,学习怎样当家庭主妇,甚至右手拿吸尘器左手拿书这样很做作的”幸福家庭招牌动作“也是做得非常到位,她是有才华的,可这些闹剧正在摧毁她的才华。凯瑟琳老师是宽容的,从贝蒂写的社论就看出了这个聪明女孩的灵气,可是她的思想被迂腐的思想歪曲了,她极力想阻止贝蒂去碰这个壁……最终她还是只有头上长个包才记得教训……最后凯瑟琳老师走的时候,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踩单车送得最久的,她才是最受凯瑟琳老师影响的老师
吉赛儿,哦,真是让人怜惜的吉赛儿,父母的战后的离异给了她心灵上的重击,从此她的感情都是那样的脆弱。她喜欢比尔教授,是那样的痴情,可是人家襄王无情。圣诞夜,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地等着比尔教授的吉赛尔,见到比尔教授脸上没有一丝愠怒,有的只是蔡依林唱的love,love,love……试问,这样一个惹人怜惜的女人,成熟世故,又幼稚执着,还有性感的声音,诱人的身材,我如果遇上这样的女人,那还是蔡依林那首歌love'love'love。特别是贝蒂在发觉老公偷情,并且已经多日没有碰她的时候,那种气恼,那种对吉赛儿情人不断的嫉妒一副脑儿的狂泻出来,难听的话语如钢刀一般插向吉赛儿的时候,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很是好奇吉赛尔的反映,贝蒂一边在骂吉赛儿是婊子,吉赛尔一边在躲,并尝试回避,但走到门口,她转过身来,张开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安慰着这个伤透心的她的最好的朋友。贝蒂泪眼汪汪地说:我们完了……吉赛儿只是同情地像抚摸一只猫咪一样轻拍着贝蒂:yes,I know。好一个“I Know”。婊子跟圣女,就因为这个“I Know”区别开了,我有过很低俗的想法认为贝蒂骂她的时候她会狠狠回骂贝蒂,并当众挑明贝蒂的老公搞女人的事——很多港台片就是这样的骂街情节,居然很受内地观众欢迎。
现在想想也是,人家在港台片里找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当然感兴趣了。只是吉赛儿的大度、宽容、善良与对友情的珍视,真的很让我震撼!ps:个人比较喜欢这个演员,蝙蝠侠的女友,她一直演内涵型有味道的女人,确实很到位。
康妮,呵呵,说道这个有艺术气质的胖妞,我也觉得她很有趣,她是几个好朋友里最单纯,最没心眼,最笨笨的一个,不过她最先找到自己的幸福。虽然一开始贝蒂的无心快语伤害了她那颗向往爱情的脆弱的心,但是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prince charming——戴着眼镜憨厚的查理。然后又因为轻易相信贝蒂的流言疏远了可怜的查理,最后得知真相后为了把握真爱莽撞地冲到男校男寝表白……我还能说什么,这样可爱的女孩子,她不该得到真爱谁该呢?
琼安,很理性很稳重的女孩,凯瑟琳老师发觉她的天赋一只鼓励她上耶鲁,可她却不怎么敢想,最后她被录取了,可是还是选择了当个家庭主妇,虽然这个情节让我有点不可接受,但是,这是琼安自己的选择,她的价值观是家庭高于事业,甚至自我,这也许也是现代知识女性无奈却又理性的选择的活例子吧。很多女孩不是没才华,而是愿意牺牲才华去换取更多的幸福,我和凯瑟琳老师都认为鱼和熊掌可以兼顾(Ican do both!),但是取舍不是我们作出的,当事人心理才最清楚。说句题外话,希望我周围现在有家庭的女性朋友们真的幸福才好。
最后说凯瑟琳老师,她这样的老师,哎,如果我十几年读书生涯能遇到一位……我宁愿少读十几年书。她是带着深层次的理念想要make a difference 的,可是卫斯理学院过于迂腐的传统束缚着她,甚至打压着她(所谓的”委员会“)她第一次上课的情形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素质教育的现场实录,问什么,教科书上讲什么,对答如流,原封不动照搬,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意见,自已的分析,当时凯瑟琳就被这样的填鸭子场景震住了,不过这更加激发了她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决心,于是,”画属于自己的梵高之花”“沉默地看一副后现代主义壁画的作业”这些就连现在我都觉得凯瑟琳的教育方式无与伦比——希望我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福气上这样的课。难怪凯瑟琳老师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为最高,她这样的老师,是珍宝。说道她的感情,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因为她有艺术家气质使得她没有归属感,感情漂泊不定,而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只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在高空,开阔地俯瞰这个媚俗的大地,能够让她停住的,与其说男人,倒不如那些有才华的学生们,作为一个老师,她真的是完美的,人格上,技巧上,both。
严重剧透了半天,现在该说说演员,大嘴姐一向比较少接花瓶角色,当然花瓶角色价钱也一般不会贵到两千万美金啦,哈,这个角色大嘴姐演绎得非常到位,第一堂课时的尴尬,惊讶,到对同住南希老师的宽容与理解,到对阿曼达老师无辜被辞的同情,到与前男人的犹豫与不舍、决绝,到与比尔教授的激情、愠怒,到对琼安改做家庭主妇的支持与祝福……我只能说大嘴姐的演技真的值得投资方花这两千万,不知她最后拿的是多少。而这个片子也一改我对大嘴姐的成见——长得丑还要价高。看来是我小人了,哈哈。
克里斯提娜邓斯特,这个长得像猫咪的美国甜姐,标准迷死人小酒窝再次严重杀伤眼球啊,作为年轻演员,她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可以说,相当意外,她这样的演技演蜘蛛侠那个花瓶女友真的糟蹋了,小妮子前途无限啊!
演吉赛儿的玛吉·吉伦哈尔,说实话,我觉得她似乎年龄大了些演这个角色,但是她的表现证明,吉赛儿这个悲情的角色非她莫属,浓浓的女人味看得我都闻道了她身上的玫瑰香,惹人怜爱的眼神,哎,父爱开始泛滥啊!
最后,头一次觉得美国拍的文艺片超过了法国,虽然感觉还是比法国文艺片要快节奏一点,但还是很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