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改心得
科学课改心得
几年的科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科学课的内在价值,结合近年来我参与小学科学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小学科学是学生认识宏观世界了解微观世界的起点,科学教师要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次课改的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而是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相关材料,丰富课本内容,让科学实验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二、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以前的科学课上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去进行实验,然后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给人一种单调古板的课堂模式,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也仅仅是监督和维持实验过程的纪律和安全,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异议往往是用多数取代少数,教师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科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探索科学的欲望。课改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然后自己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让有不同看法的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全班进行交流,形成一致的认识,然后再次组织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贴近生活,让课堂变得更温馨。在课改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同时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科学,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带着轻松怡悦的心情开展实验,让学会少年宫仿佛置身于室外,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汇报时学生都能场所语言,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不同的感知,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层面。
四、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改教学中,老师按照“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实验和研究→汇报成果→求同存异论→总结归纳”的模式,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五、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投入学习探究。本次课改的授课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老师遇到困惑,请学生帮助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解答老师遇到的不解和疑惑。让学生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种主人翁和小小科学家的身份投入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中去,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和思考自己的实验,从而使得实验过程充满智慧和亮点,教学效果超乎意料的好。
六、注重科学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本次科学课改新课程的有一大亮点是: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课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每节课都不知一点任务,让学生课后应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或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到下节课上课时来汇报结果,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自参加科学课改以来我从中受益很多,对我以后的科学教学指引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对我日后的学习和教学帮助很大,我将不断从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改论文
小学科学课改教学方法的策略
谢丹凤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涉及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小学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更加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科学课程逐步取代了自然课程,成为目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础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如何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分开,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内容的叠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教学体系。在主要的科学教学方法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表明教师并不能理解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落实不到位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很少创新教学方法。当教师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一般很少考虑它的实用性。运用一套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其实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实践性操作强的课程,他们渴望探知,渴望每节课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科学教育课堂缺乏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照本宣科,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来说,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很少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偶尔的活动也是利用简单、落后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不断寻找新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去理解和吸收知识,以加深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育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教师应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水蒸气时,可以让学生对着玻璃或镜子吹气,这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呼出的气遇到玻璃会变成小水珠,教师接下来可以引入气体遇冷变成水珠的原理,既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也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可以发现所学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从而深化自己的应用技能。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科学知识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知识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动植物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发育规律,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详细记录,并让他们描述观察到的与书本上学到的有何不同,同时结合其他学科中学到类似的知识,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实际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比较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充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实验,让学生操作。实践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广大教师重点对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学经验,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1]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J/OL].艺术科技,2012,9.
[2]索南措.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08):99.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一点心得
小学科学课一点心得
在现实中,中国孩子的科学兴趣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中小学生科学兴趣状况调查的五个主要发现”显示,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物质变化-蜡烛的变化》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神奇纸条(PH试纸遇酸变红,遇咸变绿)一提到魔术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在我的手上,用一条PH试纸放在酸性液体中,然后再拿一张PH试纸并在纸上吹一口气悄悄地把酸性换成咸性液体。学生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都很惊呀。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即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通过组织趣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在自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自然知识。
三、让学生亲生经历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做用蜡烛的加热和点燃两种不同变化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小组的合作直观地看到蜡烛在加热过程中慢慢的融化,冷却后又慢慢的从液体变成了固体。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了水泡,和加热时的气味,意外收获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常情况下同时进行。在做蜡烛的点燃实验时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关把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所有现象如,光,热,烟,先融化再变没,怪味。记录下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见证了蜡烛的变化过程,因此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得想当透彻。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哪些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然后以接龙的方式一组一条,孩子们把身边物质变化都理解清楚了,最后我解释我的魔术也是一种物质的变化,揭示迷底。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他们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第四篇:科学课改
“科学课改”满载着科学教育的希望上路
刘恩山说:“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基本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中体现科学的本质。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看清了我国科学教育的缺失,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在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注重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最大的进步。”
从“精英”到“全民”并非是降低要求
刘恩山说:“新的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让一个孩子在科学素养的教育中掉队。科学教育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全民教育’,而不是针对个别人的'精英教育’。”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所达成的共识——“科学为大众”。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在思想上把科学教育的目光集中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其具体表现为新科学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强,使一些学生感到难学,从而失去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20世纪80年代,由于亚洲经济的复兴、亚裔人才的倒流,美国科技界首当其冲感到了人才的缺乏,又一次提出了科学教育改革的问题。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了“2061计划”,指出科学要面对全体大众,全面提高全体大众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编著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和《科学教育改革的蓝皮书》,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新标准,并在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199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美国全国科学院联合美国科学促进会、全美科学教师协会和史密桑宁研究院等科技团体,着手制订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包含了科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大纲、教育系统六个方面的标准,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刘恩山说:“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并不是标准的降低,而是提高了科学教育的要求。如果科学教育培养的人群更为广泛,那么精英出现的概率就会更高。以前是对那些认定可以成为科学家的青少年来做指向性培养,这种认定往往会有失误。全民科学教育可以给那些对科学有兴趣或者有科学发展潜力的孩子以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新“课改”注重“探究式”科学教育
突出科学探究就是强调科学过程,也就是强调科学过程中应获得的科学过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过程能力指的是,科学课程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如观察、假设、实验、分析、推理等)。现代中学科学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学生存贮各种处理好的信息和结果,而是要求他们充分运用各种科学过程、能力来感知现象,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进而作出判断和评价,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刘恩山说:“以生物学课程为例,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生物学规律。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改革标准的基本理念。”当今世界的中学科学教育一大发展趋势就是,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转向强调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过程,也就是说,科学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弗朗克·奥本海默(J.F.Oppenheimer)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教育家创办了以“亲历科学”(Hands on Science)为基础思想的现代科技博物馆,其代表是“旧金山探索馆”和伯克利大学的“劳伦斯科学宫”。“亲历科学”就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很快得到了世界科技博物馆界的认同。70年代以后,现代科技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课改”需要多方支持
“科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是写两篇文章、出两本书就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科学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课程改革’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刘恩山说。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支持科学教育改革的社会力量是具有丰富科学资源的研究单位和机构,如大学、企业的研究所和博物馆等。美国科学家也积极投身于科学教育改革。《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制订组的30多名成员有许多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科学教授、科学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行政官员甚至私人基金会的主席等。因此,来自企业、政府部门的实验室或大学里的科学家与中小学科学教师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促进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进步。反观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持。我国从清朝末年至今,学校科学教育实践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但科学教育研究领域
迄今仍未完全形成。全国没有一所大学建立科学教育系,正式设立科学教育研究机构的大学也没有几所。而在国际上,科学教育学这个学科或研究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先后建立起来了,许多大学建立科学教育中心,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有科学教育研究机构,它们不仅培养科学教师,也培养了一批科学教育的博士、博士后从事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大学都建立了较强的科学教育研究队伍和学术刊物,既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也进行科学教育学术研究。刘恩山强调说,“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逐一解决。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改革’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任务,促进了科学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坚持下去。”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课改现状(精选)
农村小学科学课改现状—-“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忧”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城镇和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换与调整,更给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并由此理念带来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说给基础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作为科学学科的教学步子更大了,沿海有实验区已几乎直接从外国引进科学教材,并用之于教学实践,成为课改的“先行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却并不如意,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受到教学配套实施、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学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本文就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作一些浅显的分析,以启读者之思。
一、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现状调查
1.农村教学配套设施奇缺,难以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
教学资源缺乏是制约农村科学教学发展的“瓶颈”。虽然农村学校已凭借创建教育强乡、强镇的东风,投入大量的财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小学经费紧张,很多与教材配套的设备、设施不能配备到位,尤其是实验器材的配备,已严重影响了科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农村小学的教室里面一般是课桌和一个不太光滑的黑板,除了这些基本的教学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教学设备。很多教室没有电源插座,更没有电视进行录象教学,更谈不上进行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甚至连弹簧称、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也没有。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农村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很多教师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所以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诸如在XX小学班级人数超过50人,而学校实验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较低、数量较少,使得有的演示实验变为看图口述,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这种“短斤少两”的资源配置,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培养,这种“画饼充饥式”的教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多数较差,难以胜任科学教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目前,农村学校科学课师资力量呈现“年龄高、兼任多、素质低”等特点,已严重地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开展。“年龄高”指科学课教师的年龄偏大,不少学校在排课时将年龄高的,不适合带班的教师任教科学。“兼任多”指科学教师专任少,兼任的多。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点分散、教学规模小、教师配备少,一般每位教师都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课的教学。农村学校科学专任教师几乎没有。科学课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添头”,谁的课时不足就由谁兼任,成为平衡课务的一项科目。科学课在很多人眼里仍是无足轻重的,能正确地对待科学课的更少。“素质低”是指任教教师的科学素质不高,难胜任科学教学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农村科学教师由于业务不熟练,科学素养不高,又缺乏必要的培训,缺少时间钻研、学习有关知识,要真正上好科学课,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谈何容易。可见,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知识匮乏、科学能力差,对于科学知识自己都很难理解,更难接受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是制约农村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村的信息不够通畅,教学信息资源少,学生查阅资料非常困难。
在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可是农村没有城里的图书馆、网络,更没有科学博物馆,查阅资料非常困难。即使教师查阅资料也都很难,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课本、课堂,虽然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地加大,但农村的信息流动媒介比较单一,信息量强劲的英特网尚未得以广泛应用。记得有一次学生问我有关太阳黑子的知识,当时就没有回答上来,只好对学生说课下去查阅资料,可是课下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料,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对于这种处境,我想很多的农村科学教师也都有过,这就需要农村科学教师付出更多地努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但这恰恰是农村科学教师的弱项。
二、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
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事关民族未来的大事,农村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肩负着培养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未来公民的重任,不应成为新课改的“盲区”。如何立足实际改变这一现状?
(一)增加教学器材投入。
提高农村科学课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是提高科学教学器材的配备标准。农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教学仪器的投入,使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能经历科学教材要求的实验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要按照“融入新课程,重塑新教师”的思路抓好教师业务的提高。农村学校应改变观念,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至少有一名专任科学教师,让专任科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研究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并抓住一切机会让专任科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教学教研活动,提高专任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然后由专任科学教师负责对其他兼任科学教师开展培训、交流、听课等教研活动,由专带兼,由一带多,从而提高学校科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挖掘农村自然资源。
农村与自然融合紧密,农村学生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科学教师应该融合教材,争取学校领导及班主任的支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科学,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科学教师要大胆地开展符合农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如四年级《油菜花开了》一课的教学,科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油菜花盛开的油菜地里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学生面对着一朵朵金黄色的美丽的油菜花,产生了观察研究的欲望,轻松的认识了花的结构,了解了花的生长过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主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