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

时间:2019-05-11 23: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

第一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标 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8

导 则

一、制定背景

良好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城乡环境面貌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又对我省的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亟待治理的城乡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制约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大工作部署。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全省都要积极推进,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尽快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级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专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经反复讨论修改后共同编写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其目的是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和具体内容,易于操作,便于考核,使治理工作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得以深入推进。

二、基本概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环境卫生、容貌秩序、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绿化生态,以及宣传教育、观念变革和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工程。综合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治理工作应当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清洁化和秩序化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优美化是深入开展治理工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制度化则是长期保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政策保障。四个方面各有其特定的概念、内涵,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其中,清洁化是指对涉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在环境卫生和容貌方面的定性及量化要求;秩序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秩序和管理方面的定性及量化要求;优美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风貌特色和外观形象方面的定性及定量 要求;制度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要求。

三、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省级有关部门按照自身的职责分别编写、共同研究,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单项标准系列,以规范治理工作的推进,最终形成稳定健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其中,近期编写完成的单项标准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

1、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2、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3、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4、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5、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6、临街店铺与摊点治理标准

7、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治理标准

8、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

9、城乡园林绿化综合治理标准

10、城乡建(构)筑风貌综合治理标准

11、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标准

12、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13、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标准

1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标准

15、环境保护标准

16、市场环境及户外广告治理标准

17、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治理标准

18、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治理标准

四、适用范围

本标准系根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定的治理目标,不同于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

按标准编写的体例,各单项标准均按总则、城市(县城)、镇乡、村庄和灾后安置点五个层次,分别针对总则中注明的专项治理工作;每一层次的具体治理工作,则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和制度化的要求逐一编写。标准中涉及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系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范和标准,在参照其他省区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乡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而来,仅适用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二OO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目 录

1、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1

2、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治理标准………………………………………………………7

3、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13

4、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17

5、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24

6、临街店铺与摊点治理标准……………………………………………………………28

7、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治理标准………………………………………………………32

8、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38

9、城乡园林绿化综合治理标准…………………………………………………………44

10、城乡建(构)筑风貌综合治理标准………………………………………………51

11、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标准………………………………………………………57

12、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61

13、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标准……………………………………………………………65

1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标准……………………………………………………………69

15、环境保护标准………………………………………………………………………71

16、市场环境及户外广告治理标准……………………………………………………76

17、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治理标准………………………………………………………84

18、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治理标准………………………………………………97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道路广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含相应的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跨河桥等各类桥梁)、各类隧道、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等;所称广场,包括市政广场、各类车站站前广场、公共交通首末站、以及公共设施的集散区和村庄公共活动场地及其附属设施等。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独立工矿区、远离主城区的城市行政区)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地面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地面不得有宠物粪便和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块。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地面不得有宠物粪便,未清理的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每处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09平方米(约30cmX30cm);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块。

(三)城市背街小巷地面、边沟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16平方米(约40cmX4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块。

2.1.2附属设施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附设的路灯、护栏、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每100米道路范围内,有积尘或污泥的附属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三)城市背街小巷,每100米道路范围内,有积尘、污泥的附属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地面

(一)新建道路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设置有人行道和车行道,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道路用地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

(二)新建道路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快速通道宽度保持35-45米,主干道路宽度保持35-55米,次干道路宽度保持30-50米,支路宽度保持15-30米。

(三)新建道路坡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最大道路纵坡不得大于9%,最小纵坡不得小于0.2%,道路横坡应控制在1.5-2.0%。新建广场坡度最大不得大于3%,最小不小于0.2%,地形困难时,应建成阶梯式广场。

(四)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独立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应大于1000㎡。

2.2.2附属设施

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路灯: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并具有防水、防尘性能的灯具。其中主干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20(1X),次干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1X),支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8(1X),景观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7.5(1X)。

(二)护栏:人行天桥、城市桥梁引道、高架路引道、立体交叉匝道、高填土道路外侧挡墙等处高于原地面2m的路段,应设置护栏等;护栏高度不低于90公分,空花护栏以竖向分隔为主,分隔间距一般不大于15公分。

(三)人行道:设置人行道的新建道路,其人行道宽度原则上不小于3-5米,人行道铺装面层应采用平整、抗滑、耐磨的材料铺设,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四)树池:新建道路设置树池时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或等于1.2×1.8m,并采用空花盖板或绿化地被等方式进行覆盖。

(五)盲道:盲道宽度按0.3-0.6米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及树木等障碍物,并在交叉路口等处设置缘石坡道。

(六)无障碍通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及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应按照宽度不低于2米的要求设置安全坡道,坡度以3%-5%为宜。

(七)道路指示牌:交通标志应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容易发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位置,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2.0-2.8m。

2.3优美化标准 2.3.1地面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8%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道路地面材质均匀,广场地面图案美观大方。

(二)城市次干道路支路,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6%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三)城市背街小巷,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5%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2.3.2附属设施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范围内,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一个灯杆作一处计算)。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三)城市背街小巷的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背街小巷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

(四)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的路灯(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照明灯具)、护栏、人行道地面、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应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同一道路或广场上述设施外形美观、一致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布置的井盖、雨水口、道牙、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规格、外形统一、布局整齐。

2.4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专职保洁队伍,落实相关经费与人员。

2.4.2制定地方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工作规程,或制定地方道路广场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2.4.3加强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的管护,建立分段(分片)的责任追究制度。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地面

(一)主要道路与各类广场地面不得有人畜粪便;未清理的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每处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09平方米(约30cmX30cm);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块。

(二)次要道路地面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雨水口不得有明显污物;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 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16平方米(约40cmX4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块。

(三)背街小巷地面、边沟和雨水口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约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25平方米(50cmx5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5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块。

3.1.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附属设施(道牙、路灯、护栏、井盖、雨水口、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基本保持清洁。每100米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地面

(一)新建道路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设置有人行道和车行道的道路,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的要求;道路用地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0%-19%。

(二)新建道路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主干路宽度保持24-36米,干路宽度保持16-24米,支路宽度保持10-14米。其他道路宽度不得低于4.0米。

(三)新建道路坡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最大道路纵坡不得大于9%,最小纵坡不得小于0.2%,道路横坡应控制在1.5-2.0%。

3.2.2附属设施

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基本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路灯: 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并具有防水、防尘性能的灯具,主要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8(1X),次要道路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5(1X),其他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2(1X)。

(二)护栏:护栏高度不低于90公分,以竖向分隔的空花护栏为主,分隔间距一般不大于15公分。

(三)人行道: 宽度一般不小于 1.5米,人行道铺装面层应采用平整、抗滑、耐磨的材料铺设,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四)树池: 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或等于1.2×1.8m,并采用空花盖板或绿化地被进行覆盖。

3.3优美化标准 3.3.1地面

(一)主要道路与各类广场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0%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二)每条次要道路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85%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三)每条背街小巷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80%以上。3.3.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主要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二)次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次要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三)背街小巷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背街小巷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25平方米(50cmX5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四)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布置的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设施,以及井盖、雨水口、道牙等应保持规格、外形基本统一。

3.4制度化标准

3.4.1建立专职保洁队伍,落实经费与人员。

3.4.2制定地方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工作规程,或制定地方道路广场清扫保管理办法,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3.4.3加强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的管护,建立分段(分片)的责任追究制度。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地面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

4.1.2附属设施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4.2秩序化标准 4.2.1地面

(一)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

(二)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村庄新建道路,主要道路宽度不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小于8米,次要道路不小于2.5米,路肩宽度0.25-0.75米,宅间道路宽度不小于1.5米。

(三)道路标高应低于村庄建筑。村庄新建道路,原则上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地段大于3.5%时,应采取防滑措施;主要道路横坡应采用双面坡,其他道路可采用单坡,坡度控制在1%-3%之间。

(四)山区村庄的道路边坡应进行防护处理。4.2.2附属设施 旅游村等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不低于乡镇标准;其他村庄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4.3优美化标准 4.3.1地面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

4.3.2附属设施

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4.4制度化标准

4.4.1以村民出资、或出劳轮流保洁或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等方式落实保洁人员。4.4.2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地面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粪便,不得堆放柴草、及其他废旧物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出现垃圾渣土或砖头石块,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

5.1.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保持清洁,不得有污损、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5.2秩序化标准 5.2.1地面

道路布局有序,道路上禁止设置各种障碍物,以满足消防要求;尽端式道路回车场不小于15X15米;道路标高应低于临时居住建筑;山区过渡安置点的道路边坡应进行防护处理。

5.2.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基本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满足功能要求。

5.3优美化标准 5.3.1地面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全面硬化,整体风貌应协调统一并基本保持完好,破损、凹陷应及时修复。

5.3.2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5.4制度化标准

5.3.1各安置点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经费和保洁人员;

5.3.2各安置点应制定简便实用的过渡安置点清扫保洁、设施保修责任制度。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管线建设,包括架空铺设、地面铺设和地下铺设的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市政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等。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管线

(一)主、次、支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有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悬挂无关线缆,地下管线无明显跑、冒、滴、漏、堵等现象。

(二)背街小巷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1处;地下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三)地面铺设的大孔径管线应保持清洁,无污泥、痰迹等污垢。2.1.2附属设施

(一)主次道路上设置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管线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油渍、污泥、痰迹等污垢。

(二)每100米支路上,相应设施有积尘、油渍、污泥等污垢的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相应设施有积尘、油渍、污泥的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不得超过3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管线

(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应同步规划建设各类市政管线,建设中应先地下、后地上有序施工,道路与管线一次建设完成,避免二次开挖。

(二)各类市政管线在道路地面以下或以上的规划位置应按相关规范确定,以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市政管线的正常运行。

(三)新建道路和经过治理改建的道路,各种管线的布置应当全部入地敷设,原有道路的架空管线应做到规范、整齐、有序,并逐步实施入地敷设。

(四)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m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 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

(五)各类市政管线水平净距及交叉时的垂直净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统一选用强度达标、环保节材、可有效降低噪音的井盖。新设井盖应具有防盗功能。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

(三)水篦子:雨水口及篦子设置间距宜为25—50米,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及篦子间距可大于50米,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四)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40—5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30—45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35—40米,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五)变压器与配线箱:新设变压器应采用室内安装,现有杆式变压器应逐步改造为室内安装;市话配线箱应按相关规范采用统一尺寸规格和材质。

2.3优美化标准 2.3.1管线

(一)沿主次道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应与道路中线平行,支架、塔柱间距均匀整齐,外观并保持完好。

(二)沿支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应布置整齐,基本与道路中线平行;每100米道路上敷设的管线破损处不得超过1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1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破损不得超过2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2处。

2.3.2附属设施

(一)主次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主次道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1处。

(二)支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支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四)同一条道路设置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应分类统一,确保同一道路上布置的同类设施规格、型号、材料一致,且外形美观、布局整齐,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电力电缆及通讯电缆管沟盖板面材应与道路面材统一,色彩图案协调;管沟面高程与道路高程一致,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

2.4制度化标准

2.4.1制定地方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维护保洁制度,由专业队伍负责维护、专职清扫队伍负责保洁,落实日常维护保洁机制。

2.4.2编制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并严格实施,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调.2.4.3制定并实施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规程,建立分片(分类)的责任追究制度。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管线

(一)主要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有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悬挂无关线缆,地下管线无明显跑、冒、滴、漏、堵等现象。

(二)次要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1处,地下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三)背街小巷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2处;地下敷设的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3.1.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上管线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基本保持清洁;每100米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等污垢的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管线

(一)镇乡道路规划建设中应基本实现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同步、有序施工,道路与管线宜一次建设完成,避免二次开挖。

(二)各类市政管线在道路地面以下或以上的规划位置应按相关规范确定,并相对固定,同时应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市政管线的正常运行。

(三)沿镇乡道路规划的市政管线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架空敷设的管线应当基本保持规范、整齐、有序。

(四)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m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

(五)各类市政管线水平净距及交叉时的垂直净距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的井盖。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水篦子:水篦子设置间距宜为25—50米,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水篦子间距可大于50米。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四)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40—5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30—45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35—40米,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五)变压器与配线箱:新设变压器尽量采用室内安装,市话配线箱应按相关规范尽量采用统一尺寸规格和材质。

3.3优美化标准 3.3.1管线

(一)沿主要道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布置基本整齐,尽量与道路中线平行;每100米道路上敷设的管线破损处不得超过1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1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地上敷设的管线,破损不得超过2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处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破损不得超过3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处不得超过3处。

3.3.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支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四)主要道路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应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同一道路上述设施外形美观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主要道路井盖、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设施应保持外观统一、布局整齐。

(六)电力电缆及通讯电缆管沟盖板面材应尽量与道路面材统一、色彩图案协调;管沟面高程与道路高程基本一致,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

3.4制度化标准

3.4.1制定乡镇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维护保洁制度,由专职队伍负责维护保洁,落实日常维护保洁机制。

3.4.2编制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并严格实施,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调.3.4.3制定并实施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规程,建立分片(分类)的责任追究制度。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管线

每个村庄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挂有的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超过3处;有地下敷设管线的,其明显渗漏点不得超过2处。

4.1.2附属设施

每个村庄附设的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5处。

4.2秩序化标准 4.2.1管线

(一)管线布置有序,无私拉乱接现象,无安全隐患。

(二)各类管线水平之间净距、交叉时的垂直净距以及和建筑物净距应满足规范要求。

4.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

(二)消火栓:设置室外消火栓的,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50—10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40—60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45—50米。

4.3优美化标准 4.3.1管线

村庄地面和架空敷设的各类管线,布置应基本整齐,每个村庄出现管线破损的现象不得超过3次(处)。

4.3.2附属设施

每个村庄设置的管网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不得超过3处。

4.4制度化标准

(一)在村规民约中明确保护市政管线、杜绝私拉乱接的内容,管线检查与维护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专业人员每月开展1次。

(二)将管线及附属设施保洁作纳入村庄保洁工作的组成部分。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管线

每处安置点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挂有的塑料袋等垃圾杂物;有地下敷设管线的,不得有明显渗漏。

5.1.2附属设施

每处安置点附设的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污泥等;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5.2秩序化标准 5.2.1管线

(一)管线布置有序,无私拉乱接现象,无安全隐患。

(二)各类管线水平之间净距、交叉时的垂直净距以及和建筑物净距应满足相关要求。

5.2.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附属设施应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50—10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40—60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45—50米。

5.3优美化标准 5.3.1管线

地面和架空敷设的各类管线,布置应基本整齐,每个安置点出现管线破损的现象不得超过2次(处)。5.3.2附属设施

每处过渡安置点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5.4制度化标准

将管线及附属设施保洁工作纳入过渡安置点日常保洁制度;管线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每月进行1次。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废弃物处置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废弃物处置工作,指生活垃圾与污水的收运流程、处理方式等;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车辆和场站等本身的治理,参见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工业废水与垃圾应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相关企业自行处理并达标排放。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点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安置点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收运

(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应逐步实施分类收集、日产日清,转运过程应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堵地段,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收运工作完成后,垃圾转运站应立即进行冲洗消毒,重点地区的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不低于2天冲洗消毒1次、其他地段3天冲洗消毒1次。

(二)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或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转运线路应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堵地段;运输完成后,医疗垃圾转运车、转运箱等设备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严禁将不同污染性质、理化性质,或混合后可能发不良反应的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建筑垃圾运出工地前,应进行逐车冲洗除尘并予以密封,防止出现超装超载或渣土撒漏现象。

(三)污水:应实行集中收集、统一进入相应的城市管网;生活污水收集率应不低于90%,处理率应不低于70%,超标工业污废水预处理率应不低于100%;城市污水管道应每2年定期检查1次,减少污水淤塞和渗漏。

2.1.2处理

生活垃圾与污水总体上应当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开展治理与处理工作。

(一)生活垃圾填埋:填埋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栅栏等隔离设施,并在填埋区边界周围设置防飞扬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渗滤液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每日作业结束后,填埋作业面应进行推移、摊铺,经消杀灭蝇、逐层碾压密实后,用20-30厘米素土或HDPE(或LDPE)膜覆盖;涉及安全、环卫等问题的 相关指标(包括大气、渗滤液、地下水、地表噪声、沼气、苍蝇密度等)应作为专门监测项目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实行定期监测,并建立完整的监测资料档案。

(二)生活垃圾焚烧:应确保焚烧场、焚烧炉各项技术指标及烟气、废水、废渣处理系统符合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做好二垩英等主要污染物质的防治工作。生活垃圾焚烧所产生炉渣,应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飞灰应按危险废物先进行稳定化处理,经浸出毒性检测达标后,再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单独分区填埋;废水及垃圾渗滤液应经过处理,达到三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

(三)生活垃圾作堆肥等综合利用处理时,应保持处理过程的清洁卫生,减少垃圾渗漏及气体外溢。

(四)特种垃圾处理:医疗卫生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的的焚烧或其它无害化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医疗垃圾焚燃环境卫生标准》的规定,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建筑垃圾及无害工业垃圾的填埋应控制扬尘,保持填埋场的清洁。涉及其他危险废弃物的,应遵循国家处理危险废弃物的有关规定。

(五)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规定的指标;产生的污泥应采取措施进行稳定处理,不得任意弃置。

2.2秩序化标准 2.2.1收运

(一)生活垃圾: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2次,时间段应安排在晨5:00至7:00,巡回收运至晚上23:00;袋装化垃圾的集中收运应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巡回收运次数,非袋装化区域应按照作业时间实行定人、定时段、全覆盖收运,确保道路两侧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二)特种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特种垃圾的收集必须采用专业方式,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处置特种垃圾的单位应当每日派车、持证上门,收集特种垃圾并按指定路线运送;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运送过程中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

(三)污水:城市新区应统一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旧城应逐步改造排水体系,实现雨污分流。

2.2.2处理

(一)生活垃圾应采取集中填埋、焚烧或堆肥等综合利用的方式处理,处理率不得低于80%;医疗卫生垃圾应集中焚烧或作其它无害化处理,处理率应达到100%;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应视垃圾类型,分类专门作无害化处理,处理率应达到 100%;建筑垃圾应进行综合利用,残渣在指定的地方填埋。严禁医疗卫生、工业及其它来源不明的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二)垃圾填埋应实行分区、分单元、分层填埋处置,堆体边坡坡度应不大于1:3,并及时用素土对边坡进行覆盖,每一单元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6米,填埋堆体上不得搭建封闭型建、构筑物。

(三)垃圾焚烧应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进行管理,焚烧过程必须满足烟气出口温度大于850℃,烟气停留时间大于2秒的要求;焚烧炉渣与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贮存、运输 和处理。

(四)污水处理应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实施达标排放。

2.3制度化标准

2.3.1落实相关经费、人员、编制,完善地方废弃物处置工作体系;或制定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建立废弃物处置的市场化机制。

2.3.2建立地方废弃物排放处理的申报登记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各种资料台帐,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进场垃圾数量、设备运行情况、运营情况及环境监测报告,强化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生活垃圾:应实行日产日清,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转运站每2天应进行1次冲洗消毒,重点地区的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3天冲洗消毒1次、其他地段每周冲洗消毒1次。

3.1.2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必须做到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运输完成后,医疗垃圾转运车、转运箱等设备应立即进行清洗;严禁将不同污染性质、理化性质,或混合后可能发不良反应的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

3.1.3污水:应实行集中收集,收集率不低于50%;收集的生活污水应全部实施简易处理,逐步实现二级生化处理;超标工业污废水预处理率应不低于90%;污水管道应每3年定期检查1次,减少污水淤塞和渗漏。

3.2秩序化标准

3.2.1生活垃圾: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1次;袋装化垃圾的收运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巡回收运次数,非袋装化区域应实行定人、定时段、全覆盖收运,确保道路两侧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3.2.2特种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特种垃圾的收集必须采用专业方式,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运送过程中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

3.2.3污水:有条件的乡镇应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其他乡镇应逐步改造排水体系,实现雨污分流。

3.3制度化标准

落实相关经费、人员、编制,完善乡镇废弃物处置工作体系。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生活垃圾:应逐步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周冲洗消毒1次。

4.1.2污水:应尽可能实行集中收集排放。

4.1.3秸秆:未利用秸秆应堆放整齐,无乱堆乱放现象。

4.1.4农田废弃物:应尽可能集中分类收集处理,无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 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乱扔乱放现象。

4.2秩序化标准

4.2.1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不少于每日1次,并实行定人定时收运,确保无积存垃圾。

4.2.2生活污水:鼓励实施改水改厕,推行盖板排水渠和以沼气化粪池为主的厌氧化简易处理。

4.2.3秸秆:鼓励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4.2.4农田废弃物: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3制度化标准

建立规范村庄垃圾收运、推进改水改厕工作的工作计划。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生活垃圾:应实行日产日清。转运过程的容器化、密闭化率应不低于90%,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周冲洗消毒1次。

5.1.2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必须做到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严禁医疗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

5.1.3污水:应全部实行集中收集、集中排放。5.2秩序化标准

5.2.1生活垃圾:应全部实施袋装化收运,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1次,确保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5.2.2特种垃圾:医疗垃圾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

5.2.3污水:实行以盖板排水渠、排水管道和沼气化粪池构成的简易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5.3制度化标准

制定简便实用的垃圾收运规定与污水排放管理办法,落实相关责任人员。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是指对各类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收运处理设施本身的治理,主要包括对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各类垃圾处理厂(场)和公厕的治理,以及对相关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专用通道和环境卫生车辆本身的治理等。

收运过程及其处理流程的治理,参见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外壁不得有积灰、污物;设置点及周围2~3m内应无垃圾、污水、积泥、灰带等污迹污垢,无恶臭。

(二)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和垃圾(粪便)码头周边无乱堆乱放,无垃圾撒漏和外溢现象;垃圾转运站应当采用封闭式,其建筑外墙及门窗清洁,无积灰、污渍,内墙有污迹处距离地面高度不超过1米,并确保除臭、消杀到位。

(三)各类环境卫生作业车辆应实施密闭化作业,作业结束后车辆表明保持清洁,无积尘、污迹和外吊垃圾现象。

2.1.2垃圾处理设施

各类垃圾处理厂(场)应设置有垃圾堆积处,其他区域地面应无污水、污迹、痰迹,无撒落垃圾和杂物堆积;厂(场)建筑室内通风良好,无明显恶臭;主体建筑墙壁和门窗基本无积尘、蛛网、污渍;每栋附属建筑墙壁和门窗残留的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2处。

2.1.3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应无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墙面与墙角无污垢和积尘蛛网;门窗、隔板、蹲位、便池、洗手池应无污垢、积尘。公厕应定时消毒,确保无蚊蝇蛆虫、无恶臭,卫生纸兜及时清运打扫,不得有外溢现象。

2.1.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停车场、车辆清洗站和专用通道地面无撒漏垃圾、痰迹、砖头石块类杂物;附设建筑外墙、门窗及附属设施无积尘、污迹与卫生死角;洒水(冲洗)车供水器无积尘、污迹。

2.2秩序化标准 2.2.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设置易于识别的垃圾分类收集筒(箱)。其中广场和商业金融比较集中的繁华街道按50-100m间距布置;主次干道和有辅道的快速路按100-200m间距布置;其他道路按200-400m间距布置。

(二)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超过 70 m的标准设置。

(三)垃圾收集站: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规模宜达到4t/d以上;其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10米;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应与周围居住宅、公共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周边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四)垃圾收运车辆:原则上按2.5辆/万人配置。

(五)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或靠近人流、车流集中地区。当生活垃圾运输距离超过经济运距且运输量较大时,宜在城市建成区以外设置二次转运站并可跨越区域设置。转运站应保持每2-3㎞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并与相邻建筑间距8-30m、设置绿化隔离带3-15m。

(六)垃圾、粪便码头:垃圾、粪便码头所需陆上面积按每米岸线不应少于15 ㎡配置,并应设有防尘、防臭、防散落设施;粪便码头应建造封闭式防渗贮粪池。

2.2.2垃圾处理设施

(一)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设置,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卫专业规划要求。

(二)卫生填埋设施应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不应小于0.5km。

(三)设施内部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低于20m,外围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宽度不小于100m。

(四)垃圾焚烧设施用地规模宜采用50~200㎡/t·d,堆肥设施宜采用85~300㎡/t·d。设施周边绿化带宽度均不应小于10m。

2.2.3公共厕所

(一)居住用地设按500-8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60-100㎡/座);公共设施用地按300-5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不小于50-12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按80-170㎡/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按800-10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独立式公厕按60㎡/座)的标准建设。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之间宜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主要街道两侧、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节约型公共厕所。

(二)公共厕所临近的道路旁,应设置明显的公厕标志。

(三)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四)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 道排放系统。

2.2.4其他环卫设施

(一)环卫车辆停车场:停车场应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以减少空驶里程,同时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当停放车辆数量、大小不确定时,停车场可按2.5辆/万人、每辆大型车辆用地面积不超过150 ㎡标准布置。

(二)洒水(冲洗)车供水器:供水器宜应设置在次干道和支路上,间距不宜大于1500m。

(三)车辆清洗站:选址应避开交通拥挤地段和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其服务半径宜为0.9~1.2km,宜与加油(气)站、停车场等合并设置,并在站内应安装自动清洗装置。

(四)环卫专用车辆通道:通往环境卫生设施的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非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应小于2.5m;通道最小平面曲率不得小于20m,纵坡不得大于5%,特殊地段不得超过7%。环境卫生车辆通往工作点倒车距离不应大于30m,在环卫车辆必须调头的作业点,应有150 ㎡的空地。

(五)环境卫生与清扫保洁人员作息场所按每万人1处、每处占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单独设置或与其他环卫设施合并设置。

2.3优美化标准 2.3.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定位设置,摆放整齐;同一条街道垃圾收集容器规格、造型应当一致,材质坚实耐用,无残缺、破损或油漆脱落现象,保持外形美观并与周边环境协调。

(二)非封闭式垃圾转运站与外界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封闭式垃圾转运站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协调。

2.3.2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厂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协调;垃圾填埋场达到设计容量后应及时进行园林绿化;垃圾分拣场地应保持整齐。

2.3.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无破损,风格、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附设的指示牌或标志牌悬挂端正、外观整洁。

2.3.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供水器、清洗站、专用车辆通道、作业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应当统一标识、色彩,保持外观完好、场站内部布置整齐、附设建筑造型与所在环境协调。

2.4制度化标准

2.4.1将市政环卫设施的保洁工作作为一个单列的工作部分,制定单独的清扫保洁工作规程,由单独成立的专职队伍保洁,或在综合保洁队伍内部设立专门分支部门负责保洁。

2.4.2制定并实施市政环卫设施日常巡查工作规程,加强市政环卫设施的管护。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外壁不得有明显积灰;同一街道或广场的范围内,外壁有污垢和垃圾外挂的垃圾收集容器不得超过2处;每处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积泥积尘和污迹污垢不得超过1处。

(二)每处垃圾转运站、垃圾(粪便)码头应无垃圾外溢和翻拣垃圾现象;周边乱堆乱放或撒漏垃圾现象不得超过2处。

(三)每辆作业车车体残留的积尘、污迹不得超过2处。3.1.2垃圾处理设施

各类垃圾处理厂(场)非垃圾堆积处撒落的垃圾不得超过2处,;堆积的杂物不得超过1处,每处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每栋主体建筑外墙、门窗上残留的积尘、蛛网、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2处,每栋附属建筑外墙、门窗上残留的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3处。

3.1.3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无残留粪便、无蛛网、无积灰,烟蒂、痰迹和废纸垃圾每类不得超过1处;公厕应定时消毒,确保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3.1.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专用通道地面撒漏的垃圾、痰迹、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附设建筑外墙、门窗及附属设施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2处,;停车场地面污垢、水迹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点与垃圾收集容器:每处收集点或收集容器的服务半径按50~80m间距布置。

(二)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收集站的规模宜达到4t/d以上,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

(三)垃圾收运车辆:建制镇按1.5辆/万人配置,乡集镇按1辆/万人配置。

(四)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按小型装运站配置(2-3㏎/座),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与相邻建筑间距≥10m、绿化带宽度≥5m。

3.2.2处理设施:一般乡镇不要求配置处理设施,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所属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可按不低于下列标准的要求设置处理设施:

(一)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应设置在城市规划区边缘或以外,不得设置于水源保护区和地下蕴矿区内。

(二)卫生填埋设施应距规划建成区2km以上,距附近居民点0.5km以上。

(三)处理场内部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低于10m,外围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宽度不小于50m。

(四)垃圾焚烧设施用地规模宜采用50~200㎡/t·d,堆肥设施宜采用85~300㎡/t·d。焚烧场地周边绿化带宽度均不应小于10m。

3.2.3公共厕所

(一)居住用地按500-8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60㎡(独立式公厕60-100)㎡/座;公厕设施用地按300-5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不小于50-120㎡(独立式公厕按80-170㎡/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按800-10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独立式公厕按60㎡/座)的标准建设。独立式公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m,周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绿化带。

(二)公共厕所临近的道路旁,应设置明显的公厕标志。

(三)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四)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道或者化粪池等排放系统。

3.2.4其他环卫设施

(一)环卫车辆停车场:停车场尽量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面积可按1.5辆/万人、每辆大型车辆用地面积不超过120 ㎡的标准布置,并适当考虑为中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二)车辆清洗站与洒水(冲洗)车供水器宜与停车场合并设置。

(三)环卫专用车辆通道:不小于4m,非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小于2.5m。3.3优美化标准 3.3.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定位设置,摆放整齐;同一条街道垃圾收集容器规格、造型应当一致,有残缺、破损或油漆脱落现象的容器不超过2处。

(二)垃圾转运站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基本协调,建筑破损不超过2处。

3.3.2垃圾处理设施

设置了垃圾处理厂(场)的,其内部布局应当基本合理、保持场地基本整齐并开展园林绿化工作。

3.3.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破损不超过2处;公厕附设的指示牌或标志牌悬挂端正、外观整洁。

3.3.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供水器、清洗站、专用车辆通道、作业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应当统一标识、色彩,外观基本保持完好。

3.4制度化标准

将市政环卫设施作为乡镇保洁维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当地清扫保洁工作规程,由专职队伍负责实施。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垃圾收运设施

村庄设置的垃圾桶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外墙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的污垢;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污泥等污垢不得超过3处。

4.1.2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残留的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以及墙面与墙角残留的污垢和积尘蛛网不得超过4处,门窗、隔板、蹲位等处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2处;公厕应定时消毒,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4.2秩序化标准 4.2.1垃圾收运设施

每个村庄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应不少于1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4.2.2垃圾处理设施

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庄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

4.2.3公共厕所

(一)公共厕所外墙或附近应设置明显的公共厕所标志。

(二)对缺乏安全的简陋公共厕所,应进行加固、整修。

(三)大力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除偏远地区外,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80%以上。

4.3优美化标准 4.3.1垃圾收集设施

垃圾桶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4.3.2 公共厕所

建筑即附属设施(门窗、水龙头、电灯等)基本无破损。4.4制度化标准

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垃圾收运设施

垃圾桶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外墙面不得出现1处以上的污垢;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污泥等污垢不得超过2处。

5.1.2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残留的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以及墙面与墙角残留的污垢和积尘蛛网不得超过2处,门窗、隔板、蹲位等处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1处;公厕应每周定时消毒1次,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5.2秩序化标准 5.2.1垃圾收集设施

(一)垃圾桶布置间距应不大于50米,原则上每栋板房布置一处垃圾桶。

(二)每个安置点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应不少于1个,收集清运频率为每周2-3次。

5.2.2公共厕所

(一)公共厕所外墙或附近应设置明显的公共厕所标志。

(二)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三)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道或者化粪池等排放系统。

5.3优美化标准 5.3.1垃圾收集设施

垃圾桶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5.3.2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无破损并与所在环境协调,门窗、洗手池、蹲位隔板、灯具等附属设施应当齐全完好。

5.4制度化标准

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安置点管理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建筑工地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建筑工地,包括新(改、扩)建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及拆除工程等所形成的施工场地。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和村庄三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城

2.1 清洁化标准

2.1.1 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无渣土和碎砖乱石,工地周边50米内应当无建筑垃圾,施工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内应当无渣土污染。

2.1.2建成区工地施工围墙不得有积尘,每50米不得有超过1处的痰迹、污垢;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即工程简介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标牌、安全生产措施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措施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下同。)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积尘等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当及时清除。

2.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随时保持清洁。

2.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2.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2.1.6施工现场实施严格的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2.2 秩序化标准

2.2.1施工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不小于70米;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并应设置明显醒目的警示标志。

2.2.2施工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主要路段和各景观主干道设置的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2.0米,一般路段不低于1.8米;围墙或围挡材料应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2.2.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划分清晰、整体布局有序,不同区域间布置了明显的隔离或警示标志设施;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齐全、通风采光良好。

2.2.4办公与生活环境管理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炊事 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上岗穿(戴)工作服(帽)。

2.2.5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组织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醒目。

(二)施工临时用电线路必须架空或埋入地下,不得在场地或楼地面表面上随意乱接乱拖。

(三)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四)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五)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并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噪音控制;混凝土由封闭罐运输进入,不得设置现场混凝土搅拌站。

(六)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产生的废土和建筑垃圾应分开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七)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泥浆类污水应进行沉淀后集中排放;其他污水和废水应当实施集中处理、定点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废水不得直接排放。

2.3 优美化标准

2.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

2.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美观、风格协调;围墙顶端禁止搭设其他设施;施工围档应当规格、色彩统一,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2.3.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墙面和屋顶颜色应当统一,并与工地所在地段环境保持协调;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2.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保持完好,无明显断裂、破损、锈蚀或脱漆等现象。

2.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美观。

2.3.6有条件的工地,或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重点地段的工地,应当在施工围墙和工地内部组织临时绿化。

2.4 制度化标准

2.4.1细化施工过程中减少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的具体措施,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

2.4.2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落实施工现场专职保洁员制度,负责工地内场保洁和“门前三包”,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城市问题。

2.4.3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乡

3.1 清洁化标准

3.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渣土和碎砖乱石不得超过1处;工地周边5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建筑垃圾不得超过2处;施工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路面渣土散落不得超过3处。

3.1.2建成区工地设置的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明显积尘,施工围墙不得有明显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及时清除。

3.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保持基本清洁。

3.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基本无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3.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3.1.6施工现场实施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基本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等。

3.2 秩序化标准

3.2.1建成区工地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保持在50米以上,并应设置警示标志。

3.2.2建成区工地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3.2.3工地布局基本有序;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基本齐全。

3.2.4办公与生活环境基本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厕所地面应硬化,门窗齐全。

2.2.5施工现场组织基本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

(二)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三)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四)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了噪音控制。

(五)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垃圾应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六)污水应当实施定点集中排放,未经沉淀的泥浆、污水、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

3.3 优美化标准

3.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3.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施工围档应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3.3.3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3.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基本保持完好。

3.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

3.4 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乡镇问题。

2.4.2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村

4.1 清洁化标准

4.1.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其工地垃圾、渣土散落范围应控制在周边10米范围内。

4.1.2工地内应当基本无积水,无明显污垢、烟头及瓜皮果核堆积。

4.1.3工地无高处抛撤垃圾、渣土现象;垃圾与其他废弃物应当及时外运至垃圾收集点,无随意抛洒、沿途散落和就地焚烧现象。

4.2 秩序化标准

4.2.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材料堆放和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10米范围内进行,不得占用公共活动空间、阻断村庄道路、影响人车通行。

4.2.2 村民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施工。

4.2.3 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另行集中处理。4.3 优美化标准

工地使用的工具、设备和设施应当保持完好。4.4 制度化标准

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村规民约,减少工地扰民和污染问题。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临街店铺与摊点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临街店铺与摊点的设置,治理乱摆乱卖、影响环境的各种经营行为,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临街店铺与摊点,是指在专门的市场、商场和文娱场所之外,以占用道路、广场或改变临街建筑性质等方式进行视野活动的各种场所和地点。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店铺

批准设置的临街商铺(场)应履行“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下同。)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饮食店内墙面和地面无油渍、积水、烟头、纸屑和瓜皮果核,桌面无用餐完毕后的堆积餐具;不得将排油烟口、排污水口、炉口面向道路;不得将餐厨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泔水和废弃油脂直接排入下水道。

2.1.2摊点

批准设置的固定摊位,管理部门应参照“门前三包”的要求,与摊主签订合同,要求摊主保持摊位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整洁。

2.2秩序化标准 2.2.1店铺

(一)临街商店(场)应保持门面整齐,店内商品陈列有序。除批准设置的店招外,无向外擅自搭建违章建(构)筑物现象。

(二)无底层住宅擅自破墙开店、擅自改变原使用性质的情况,无擅自开设餐饮饭店、歌(舞)厅等经营场所,造成油烟、噪声扰民与污染的情况;批准设置的商铺无擅自扩大、改变经营范围的情况。

(三)临街商铺无擅自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摆放气拱门或广告模具、开展促销活动、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

2.2.2摊点

(一)固定摊位设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定点定位定人经营;不得出现影响市容、交通,或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的情况;不得出现摊主随意改变经营业态、越线摆放货物或越位经营的情况。

(二)城市内禁止各类流动摊贩及其随意摆摊设点的行为。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增设各类服务市场、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

2.3优美化标准 2.3.1店铺

(一)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美观,无随意悬挂、晾晒业主生活用品或其他杂物的情况。

(二)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无未经批准擅自改造商铺立面、破坏房屋整体外形结构或街景立面整体美观的情况。

(三)主要道路两侧商铺的外墙立面应及时维护、清洗或粉刷,保持完好、整洁和美观。外墙面砖和玻璃出现缺失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2.3.2摊点

(一)同一街道或广场使用的书报亭应当保持规格外形统一。

(二)同一街道或广场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等)应统一设计制作,保持规格一致、美观实用;经营证件应当规定摆放位置并实行亮证经营;摊点需要使用雨伞或遮阳伞的,其伞具规格、色彩应当保持统一。

(三)夜市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棚架等)应当统一型号、规格、色彩和材料,由管理部门统一划定摆放位置,保持整齐。

2.4制度化标准

2.4.1严格禁止“破墙开店”的行为。擅自改变住宅用途、破墙开店的行为,由规划建设部门或城管部门加强巡查、依法予以惩处。

2.4.2合理增加服务市场,规划街道与公共场所摊点摆放位置与面积。

2.4.3规范摊点摆放申请程序和“门前三包”合同的签订程序,对无证经营现象和流动摊点乱摆乱卖的行为进行坚决取缔。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店铺

批准设置的临街商铺(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乱排污水现象;饮食店内墙面和地面无油渍、积水;无将排油烟口、排污水口、炉口面向道路的情况。

3.1.2摊点

批准设置的固定摊位,管理部门应参照“门前三包”的要求,与摊主签订合同,要求摊主保持摊位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整洁。

3.2秩序化标准 3.2.1店铺

(一)无临街商铺擅自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现象。

(二)无底层住宅擅自开设餐饮饭店、歌(舞)厅等经营场所,造成油烟、噪声扰民与污染的情况。

(三)无擅自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3.2.2摊点

(一)固定摊位设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定点定位定人经营;不得出现影响市容、交通,或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的情况。

(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设置市场、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周期性进行的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应开辟专门活动场地,纳入规范化管理。

3.3优美化标准 3.3.1店铺

(一)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二)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无未经批准擅自改造商铺立面、破坏房屋整体结构的情况。

(三)主要道路两侧商铺的外墙立面应及时维护、清洗或粉刷,保持完好、整洁和美观。外墙面砖和玻璃出现缺失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3.3.2摊点

(一)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等)应统一制作,保持规格一致;经营证件应当规定摆放位置并实行亮证经营。

(二)夜市固定摊位由管理部门统一划定摆放位置,保持整齐。

(三)为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开辟的专门活动场地,应实施地面硬化、分类分区并保持设施完好。

3.4制度化标准

3.4.1加强乡镇规划执法和城管执法力度,对擅自改变住宅用途、破墙开店和噪音油污扰民的行为予以惩处。

3.4.2根据乡镇性质和实际需要,合理增加农贸、服务市场或民俗活动场地,规划街道与公共场所摊点摆放位置与面积,规范固定摊点摆放。

3.4.3完善开设商铺、摆设摊点的申请程序和“门前三包”合同的签订程序。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店铺

村庄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4.1.2摊点

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4.2秩序化标准 4.2.1店铺

无商铺擅自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

4.2.2摊点

固定摊位不得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与通行。有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的村庄,应集中在公共活动场地进行。

4.3优美化标准 4.3.1店铺

村庄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4.3.2摊点

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使用的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地面硬化并保持设施完好。

4.4制度化标准

将禁止店铺、摊点侵占公共空间或出现扰民行为的内容纳入当地村规民约,由村委会负责监督执行。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店铺

按固定批准设置的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即)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

5.1.2摊点

按批准位置摆放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5.2秩序化标准 5.2.1店铺

安置点内禁止住户、个人擅自开设店铺。按规划批准设立的商店,不得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不得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

5.2.2摊点

安置点内禁止住户、个人和外来人员摆摊设点。入口外围设置的固定摊位不得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

5.3优美化标准 5.3.1店铺

批准设置的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5.3.2摊点

入口外围设置的固定摊位和用具应保持完好。5.4制度化标准

将安置点内禁止私人开设店铺、摆设摊点,防止出现扰民行为的内容纳入安置点管理规定,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所称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是指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地面、气球等载体设置的架式广告、牌式广告、充气广告、布幅广告、电子显示屏、灯箱,以及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等。对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广告和启事(俗称“牛皮癣”)等行为的管理,参照本标准执行。

1.3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安置点(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户外广告

(一)城市主要入口、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区,以及临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主要过境通道设置的各类广告,其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等)不得有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城市支路和辅道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等)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背街小巷和其他城市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及其支架不得出现3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四)未经城市规划及广告监督主管部门批准的广告位,不得发布广告。2.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城市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街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其表面不得有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城市支路和辅道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背街小巷和其他城市地段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3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四)未经城市规划和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城区内不得设置灯箱、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2.1.3牛皮癣管理

(一)每100平方米城市广场、每100米主次道路或繁华商业街,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1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或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2处;严格禁止散发“小广告”的行为。

(二)每100米城市支路或辅道,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2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严格禁止散发“小广告”的行为。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3处;同一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4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户外广告

(一)户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安全设计,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施工安装并经广告设置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广告的设置不得影响相邻单位或住户的通风、采光;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空间。

(三)伸出式户外广告牌,外挑距离不得超过3米,且不超过道路红线,底边距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高度不得超过建筑屋顶;屋顶广告高度不得超过6米,宽度不得超出建筑两侧墙面。

(四)广告配置的夜景光源,不得与道路交通标志、信号相近似,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五)凡利用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使用、危及建筑物安全和损毁绿地的广告,均应予以拆除。

2.2.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达到相应的安全要求。

(二)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置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三)同一条城市街道设置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应保持规格尺寸统一、设置高度基本一致;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段或山地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2.2.3牛皮癣管理

除特殊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社区、公园开辟的专门场所)外,应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2.3优美化标准 2.3.1总体要求

(一)协调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应与城市性质(个性)相协调;与城市不同区段的自然、人文与商业氛围相协调;与城市相应区段的空间尺度、色彩及建筑风格相协调。

(二)艺术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创意应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品位;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空间布置应充分考虑区域建筑群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将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作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的要素之一,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的打造。

(四)制作与安装

鼓励在符合安全和美观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造型制作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

(五)灯光效果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灯光设置首先应考虑区域(段)的整体打造需要,同时要与区域(段)的环境特点相结合,采用不同的灯光形式烘托城市或本区域(段)的文化和功能特征。

2.3.2户外广告

(一)城市主要入口、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区,以及临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主要过境通道设置的各类广告,其表面(含附属的气球和支架)应保持完好,无倒斜、破损、褪色、残缺、断裂,无影响美观的凹陷、锈斑、脱漆现象,保持文字规范、内容健康、画面色彩亮丽。

(二)城市支路(辅道)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背街小巷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2.3.3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城市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街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应保持完好,无倒斜、破损、褪色、残缺、断裂,无影响美观的凹陷、锈斑、脱漆现象,保持文字规范完整、灯光明亮、画面色彩亮丽。

(二)城市支路(辅道)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2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背街小巷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3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3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5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2.3.4牛皮癣管理

公共场所按1处/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公共海报栏,社区和单位内部采取指定地点和范围的方式,引导单位及个人按秩序张贴合法的非经营性海报和启事。

2.4制度化标准

2.4.1编制街道立面控制规划,将广告布置位置和尺度等内容纳入建筑单体设计一并考虑,有效控制户外广告的设置。

2.4.2建立规划、工商、市容卫生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加强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设置与巡查管理,建立以街办或社区为单位,各部门分段(分片)负责的责任落实制度。

2.4.3加强对“牛皮癣”的治理力度,在取证确实的前提下,对小广告发布的电话号码实施停机或“呼死你”处罚。

3.1清洁化标准 3.1.1户外广告

(一)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及其支架不得出现3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不得出现4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3.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主要道路两侧,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次要道路两侧,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3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其他地段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4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3.1.3牛皮癣管理

(一)每100米主要道路,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2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3处;同一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户外广告

(一)户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安装需达到安全要求。

(二)广告的设置不得影响相邻单位或住户的通风、采光;不得占用道路和公共空间。

(三)伸出式户外广告牌,外挑距离不得超过3米,且不超过道路红线,底边距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高度不得超过建筑屋顶;屋顶广告高度不得超过6米,宽度不得超出建筑两侧墙面。

3.2.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安装应当满足安全要求。

(二)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置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3.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3.3优美化标准 3.3.1户外广告

(一)主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二)次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3.3.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2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二)次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3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3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5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4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

3.3.3牛皮癣管理

公共场所按1处/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公共海报栏,社区和单位内部采取指定地点和范围的方式,引导单位及个人按秩序张贴合法的非经营性海报和启事。

3.4制度化标准

3.4.1编制主要街道立面控制规划,将广告布置位置和尺度等内容纳入建筑单体设计一并考虑,有效控制化外广告的设置。

3.4.2指定专人分段(分片)负责,加强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巡查管理。3.4.3加强对“牛皮癣”的治理力度,在取证确实的前提下,对小广告发布的电话号码实施停机或“呼死你”处罚。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户外广告

村庄内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4.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村庄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4.1.3牛皮癣管理

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5处。

4.2秩序化标准

4.2.1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满足安全要求。

4.2.2村庄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4.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4.3优美化标准

3.3.1村庄户外广告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

3.3.2全村小商业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以上漏字少划、残缺破损现象。

4.4制度化标准

将村庄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的管理纳入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过渡安置点原则上不得设置商业性广告。批准设置的广告,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5.1.2店招店牌的设置必须经过渡安置点管理机构同意。批准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5.1.3牛皮癣管理

每处安置点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

5.2秩序化标准

5.2.1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满足安全要求。

5.2.2设置的小商业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5.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5.3优美化标准

3.3.1户外广告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全部广告不得出现2处以上表面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3.3.2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以上漏字少划、残缺破损现象。5.4制度化标准

将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的管理纳入安置点管理机构的议事日程,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引导。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 总

1.1为规范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保洁队伍,是指地方政府、相应管理部门或单位等采取划拨经费、落实编制,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的清扫保洁机构;所称工作机制,是指保洁标准、保洁周期、人员数量、车辆配置、队伍形象,以及在成效监管等方面应当建立的相关制度。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城

2.1清洁化标准 2.1.1道路(街道)、广场地面,以及附属的人行道护栏、路灯、盲道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2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各类附属绿地的保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园林(庭院)绿地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3 电力电讯等架空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线建设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4 户外广告、灯箱、店招店牌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5街坊内各种市场、沿街小商铺和临时性摊点的设置和保洁,应不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共场所经营行为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6公厕、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及其相关标识标牌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7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排放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标准》城市部分的相关规定。

2.1.8社区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清扫保洁要求,按其道路、广场或绿地的功能分区,参照上述相应治理标准执行。

2.2秩序化标准

2.2.1保洁队伍人员数量,原则上按主干道、繁华商业区、广场等重点地段每2000平方米清扫保洁人员不少于1人,次干道和支路每3000平方米清扫保洁人员不少于1人,其他地段每4000平方米清扫保洁人员不少于1人的标准组织。

2.2.2大型清扫保洁车辆(垃圾车、洒水车、清扫车等)的配置,原则上按不少于每万人2.5辆的标准配置,并按每车100-15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停车场;各类大型车辆的构成比例,以及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一般清扫保洁工具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2.3清扫工作的机械化率,大城市应不低于40%,中小城市应不低于20%。2.2.4清扫作业的周期、每日清扫作业和保洁作业的具体时段按照夜间清扫、白天保洁的原则安排。原则上每日7:00前应完成1次普扫,每日7:00-22:00为保洁时间(作业时间可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每日用大扫和降尘软扫全面清理人行道灰尘不少于1次,重点地段不少于2次。

2.2.5冲洗除尘原则上应安排在每日凌晨0:00-7:00(作业时间可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每日1次;冲洗除尘范围一般应包括城市中心区、主要道路、广场和入城口等区段。

2.2.6清扫保洁过程应避开交通高峰时段,禁止作业车辆出现逆行和违章停放、违章掉头等情况;实施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作业应按照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执行,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或影响行人。

2.2.7清扫保洁时收集的垃圾杂物应及时倒入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收集容器,不得露天堆放或就地焚烧,不得扫入绿地和道路雨水口内;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应集中排入下水道,不得随意泼洒。

2.3优美化标准

2.3.1 清扫保洁车辆:采用统一外观、色彩和标志的洒水车、密封式垃圾车、斗式垃圾三轮车等。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完好,车身标志清晰,无垃圾吊挂和残留污垢污泥现象。

2.3.2 清扫保洁工具:采用统一规格、型号的大扫帚、软扫帚、密封式撮箕等,工具应当保持整洁完好。

2.3.3 清扫人员着装:清扫保洁人员应当统一着装,工作服应当有警示标志并有所在单位的中文标识,并佩戴统一工作牌上岗作业。工作服应保持整洁得体,有良好的专业工作人员形象。

2.4制度化标准

2.4.1制定人员编制与经费划拨计划,组建专职保洁队伍;或制定地方保洁工作招投标管理办法,选择承担清扫保洁工作的单位,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2.4.2保洁工作由不同单位承担的,应当以合同或任务通知书的形式,划分清扫保洁责任区,明确作业范围、作业内容、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

2.4.3保洁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内部分工和操作规程;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环境卫生检查监督办法,对行人、车辆乱扔垃圾废物,以及清扫保洁单位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教育和处罚规定。乡

3.1清洁化标准

3.1.1道路(街道)、广场地面,以及附属的人行道护栏、路灯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2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和防护绿地的保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园林(庭院)绿地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3 电力电讯等架空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线建设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4 户外广告、灯箱、店招店牌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5街坊各种市场、沿街小商铺和临时性摊点的设置和保洁,应不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共场所经营行为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6公厕、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及其相关标识标牌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7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排放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标准》乡镇部分的相关规定。

3.1.8社区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清扫保洁要求,按其道路、广场或绿地的功能分区,参照上述相应治理标准执行。

3.2秩序化标准

3.2.1保洁队伍的人员数量,原则上按重点地段每4000平方米清扫保洁人员不少于1人、主要道路每8000平方米清扫保洁人员不少于1人、其他地段每10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的标准组织。

3.2.2聚居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原则上按每万人1辆的标准配置大型清扫保洁车辆(垃圾车、洒水车、清扫车等),并按每车50-1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停车场;各类大型车辆的构成比例,以及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一般清扫保洁工具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2.3清扫作业的周期按照夜间清扫、白天保洁的原则安排,每日清扫作业和保洁作业的具体时段,原则上为每日1次普扫,早7:00前完成,每日7:00-22:00为保洁时间(作业时间可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3.2.4重点地段和主要道路的冲洗除尘,原则上应安排在每日22:00后至次日凌晨7:00前进行(作业时间可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每2日1次。

3.2.5清扫保洁过程应避开集贸或其他高峰时段,并按照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执行,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或影响行人。

3.2.6清扫保洁时收集的垃圾杂物应及时倒入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收集容器,不得露天堆放或就地焚烧,不得扫入绿地和道路雨水口内;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应集中排放,不得随意泼洒。

3.3优美化标准

3.3.1 清扫保洁车辆:采用统一外观、色彩和标志的洒水车、密封式垃圾车、斗式垃圾三轮车等。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完好,车身标志清晰,无垃圾吊挂和残留污垢污泥现象。

3.3.2 清扫保洁工具:原则上应采用统一规格、型号的大扫帚、软扫帚、密封式

撮箕等,工具应当保持整洁完好。

3.3.3 清扫人员着装:清扫保洁人员应统一佩戴工作牌上岗作业。3.4制度化标准

3.4.1制定经费划拨与人员编制计划,组建专职保洁队伍;或制定地方保洁工作招投标管理办法,选择承担清扫保洁工作的单位,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3.4.2保洁工作由不同单位承担的,应当以合同或任务通知书的形式,划分清扫保洁责任区,明确作业范围、作业内容、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

3.4.3保洁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内部分工和操作规程;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环境卫生检查监督办法,对行人、车辆乱扔垃圾废物,以及清扫保洁单位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教育和处罚规定。村

4.1清洁化标准

4.1.1道路、街巷、公共活动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1.2庭院绿地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园林(庭院)绿地治理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1.3 电力、通讯等架空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线建设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1.4 广告、招贴及其他摊点和小商业的设置和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治理标准》和《公共场所经营行为治理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1.5公厕、垃圾收集点及其相关标识标牌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1.6垃圾污水排放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标准》村庄部分的相关规定。

4.2秩序化标准

4.2.1保洁人员数量按村庄公共空间(道路和公共活动场地)面积计算,原则上每10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

4.2.2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2.3每日清扫作业的周期,原则上按每2日进行1次村庄普扫、重点场所每日1次清扫的标准进行,必要时可规定洒水除尘的时间和次数。

4.2.4定期清扫作业的周期,原则上按道路边沟(排水明渠或暗沟)每月进行1次清掏,池塘每年组织一次清掏的标准进行,确保基本无淤泥、垃圾。

4.2.5清扫保洁时收集的垃圾杂物应及时倒入固定垃圾收集点,不得露天堆放或就地焚烧,不得扫入排水沟内;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应在指定地点倾倒,不得随意泼洒。

4.3优美化标准

4.3.1 清扫保洁车辆:采用统一规格的斗式垃圾三轮车并设置统一标志。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完好,无垃圾吊挂和残留污垢污泥现象。

4.3.2 清扫保洁工具:保持整洁完好。

4.4制度化标准

4.4.1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多渠道筹集资金,招标选择保洁人员承包,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

4.4.2保洁工作由多人承担的,应当以合同或任务通知书的形式,划分清扫保洁责任区,明确作业范围、作业内容、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

4.4.3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道路、公共活动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1.2附属花坛、树池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园林(庭院)绿地治理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1.3 电力、通讯等架空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线建设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1.4广告、招贴及其他摊点和小商业的设置和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治理标准》和《公共场所经营行为治理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1.5公厕、垃圾收集点及其相关标识标牌等设施的保洁,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1.6垃圾污水排放的清洁要求,不得低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标准》过渡安置点部分的相关规定。

5.2秩序化标准

5.2.1保洁人员数量原则上按过渡安置点公共空间(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面积计算,原则上每5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

5.2.2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5.2.3每日清扫作业的周期,原则上按每2日进行1次普扫、重点场所每日1次清扫的标准进行,必要时可规定洒水除尘的时间和次数。

5.2.4定期清扫作业的周期,原则上按道路边沟(排水明渠或暗沟)每月进行1次清掏,确保基本无淤泥、垃圾。

5.2.5清扫保洁时收集的垃圾杂物应及时倒入固定垃圾收集点,不得露天堆放或就地焚烧,不得扫入排水沟内;作业中产生的废水应在指定地点倾倒,不得随意泼洒。

5.3优美化标准

5.3.1 清扫保洁车辆:采用统一的斗式垃圾三轮车。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完好,无垃圾吊挂和残留污垢污泥现象。

5.3.2 清扫保洁工具:保持整洁完好。5.4制度化标准

5.4.1由地方民政管理部门筹集资金,公开招聘专(兼)职保洁人员,建立过渡安置点日常保洁制度。

5.4.2制定过渡安置点清扫保洁工作规定,明确保洁要求,落实清扫范围、作业内容和保洁标准等。

5.4.3建立检查监督工作机制,对乱扔垃圾废物,以及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教育和处罚规定。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城乡园林绿化综合治理标准 总

1.1为规范园林城市、县城、城镇、村庄、单位、居住小区及过渡安置社区绿化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各类园林绿地,包括各类城乡聚居点(城市、县城、城镇、村庄)所属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

1.3本标准依据《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修正)》、《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四川省园林城市标准》、《四川省园林县城标准》、《四川省园林城镇标准》与《四川省园林村庄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及《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川委办[2008]18号)、《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开展灾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川指[2008]241号)等文件,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及过渡安置社区五类,分别适用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村庄(组)及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设市城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绿地

(一)绿地及草坪内不得有宠物粪便、烟头、纸屑、瓜皮果核等垃圾杂物,不得有废物堆料;植物叶面不得有积灰、痰迹,树干不得有污痕和树挂。

(二)绿地附属的景观水体内不得有生活垃圾或其他漂浮杂物,不得有臭味。2.1.2附属设施

(一)绿地内附属的园路、桥面和铺装场地不得有粪便、积水和渣土。

(二)圆灯、护栏、坐凳,以及其他景观构筑物、游戏健身设施等不得有积垢、青苔、脚印、痰迹,周边不得有垃圾杂物。

(三)附设的果皮箱、垃圾箱(桶)不得有污物外露、外挂,不得散发臭味,周边不得散落垃圾。

(四)公厕内外地面应无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墙面与墙角无污垢和积尘蛛网;门窗、隔板、蹲位、便池、洗手池应无污垢、积尘。公厕应每周定时消毒2-3次,确保无蚊蝇蛆虫、无恶臭,卫生纸兜及时清运打扫,不得有外溢现象。

(五)园内沟渠、沙井、雨水井中不得有积沙、淤泥和生活垃圾及等杂物。2.2秩序化标准 2.2.1绿地

(一)绿地应具有观赏娱乐、日常休憩、市容美化、防灾避险功能;公园内绿化种植用地应保持在70%以上,建筑用地总量应控制在3%以下。城市建成区整体

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35%,绿地率不得低于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6m2。

(二)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85%和65%以上;新区主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面积的20%,次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面积的15%;旧城改造区扩建的主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面积的15%,次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面积的10%。

(三)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新建区不低于30%,旧城改造区不低于25%,新建医院、疗养院、学校不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不低于20%;居住区应按人均1平方米以上标准建设公园绿地。

(四)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成区面积的2%。

(五)绿地种植应以乔木为主,并以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树木和花草的成活率均应达到90%以上。

2.2.2附属设施

绿地附属设施(园路园桥、铺装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应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新建园路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hm2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二)园桥应具有造景和观景功能。

(三)主要人流集散场地面积宜按500 m2/万人计算;其他场地应根据集散活动的类型确定场地面积;地震烈度6度以上(含6度)的地区,应按照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布置相应规模的防灾、救灾和避灾场地。

(四)公园绿地内的公厕按服务半径不超过250m的标准设置;主要园路按每50-100m一个废物箱的标准设置;园椅坐凳按20-50个/ha的标准设置,并应按不小于10%比例设置轮椅停留位置。

2.3优美化标准 2.3.1绿地

(一)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植物群落完整,乔灌草配置合理、层次丰富、季相分明,色彩搭配协调统一,形态有较强韵律感或景观艺术性,能体现园林风格特色。

(二)园林植物无死株、枯枝、损枝;草坪无空秃、枯黄、杂草,边缘线清晰(及时切边);布置的花卉色彩艳丽,花期整齐,图案美观。

(三)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自然山形保持完好,无大面积开挖、破损,水体景观自然亲切、环境优美。

2.3.2附属设施

(一)园路与铺装场地地面保持完好,无破损、凹陷、变形;园路线形优美,地面装饰图案清晰、精致、美观。

(二)园桥形态观赏性较强。

(三)景观建(构)筑物、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无影响美观的破损、锈蚀、脱漆现象;人工喷泉水景的视觉艺术感强。

(四)游憩及健身设施、公用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无影响安全使用的断裂、破

损现象,无影响美观的凹陷、锈斑、脱漆现象;路灯、废物箱、指示标识、座椅等布置整齐,外观美观、统一协调;园内灯具景观性好,亮灯率不低于95%。

(五)驳岸、护坡、亲水平台设置合理,亲水景观良好,亲水设施形式与水体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4制度化标准

2.4.1按照省政府职能分工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

2.4.2城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城乡综合整治绿化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2.4.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

2.4.4各类工程建设项目附属绿化用地符合《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强化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提高园林绿地设计建设的质量和艺术性;组建专职养护队伍,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

2.4.5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县

3.1清洁化标准 3.1.1绿地

(一)绿地及草坪内不得有宠物粪便、烟头、纸屑、瓜皮果核等垃圾杂物,不得有废物堆料;植物叶面不得有积灰、痰迹,树干不得有污痕和树挂。

(二)绿地附属的景观水体内不得有生活垃圾或其他漂浮杂物,不得有臭味。3.1.2附属设施

(一)绿地内附属的园路、桥面和铺装场地不得有粪便、积水和渣土。

(二)圆灯、护栏、坐凳,以及其他景观构筑物、游戏健身设施等不得有积垢、青苔、脚印、痰迹,周边不得有垃圾杂物。

(三)附设的果皮箱、垃圾箱(桶)不得有污物外露、外挂,不得散发臭味,周边不得散落垃圾。

(四)公厕内外地面应无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墙面与墙角无污垢和积尘蛛网;门窗、隔板、蹲位、便池、洗手池应无污垢、积尘。公厕应每周定时消毒2-3次,确保无蚊蝇蛆虫、无恶臭,卫生纸兜及时清运打扫,不得有外溢现象。

(五)园内沟渠、沙井、雨水井中不得有积沙、淤泥和生活垃圾及等杂物。3.2秩序化标准 3.2.1绿地

(一)绿地应具有观赏娱乐、日常休憩、市容美化、防护避灾功能;公园内绿化种植用地应保持在70%以上,建筑用地总量应控制在3%以下。城市建成区整体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25%,绿地率不得低于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4m2。

(二)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80%和60%以上;新区主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面积的

第二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试 行)

一、制定背景

良好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城乡环境面貌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又对我省的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亟待治理的城乡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制约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两个加快”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全省都要积极推进,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尽快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级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专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国家、地方行业标准,经反复讨论修改后共同编写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其目的是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和具体内容,易于操作,便于考核,使治理工作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得以深入推进。

二、基本概念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环境卫生、容貌秩序、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绿化生态,以及宣传教育、观念变革和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工程。综合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全部治理工作应当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其中,清洁化和秩序化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优美化是深入开展治理工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制度化则是长期保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政策保障。四个方面各有其特定的概念、内涵,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其中,清洁化是指对涉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在环境卫生和容貌方面的定性及量化要求;秩序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秩序和管理方面的定性及量化要求;优美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风貌特色和外观形象方面的定性及定量要求;制度化是指对各项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要求。

三、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省级有关部门按照自身的职责分别编写、共同研究,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单项标准系列,以规范治理工作的推进、最终形成稳定健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其中,近期编写完成的单项

标准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

1、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2、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3、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4、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5、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6、临街店铺与摊点治理标准

7、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治理标准

8、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

9、城乡园林绿化综合治理标准

10、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标准

11、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12、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标准

1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标准

14、环境保护标准

15、市场监管及户外广告监管治理标准

四、适用范围

本标准系根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定的治理目标,不同于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按标准编写的体例,各单项标准均按总则、城市(县城)、镇乡、村庄和灾后安置点五个层次,分别针对总则中注明的专项治理工作;每一层次的具体治理工作,则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和制度化的要求逐一编写。标准中涉及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系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范和标准,在参照其他省区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乡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而来,仅适用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道路广场地面及其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1. 总则

1.1为规范道路广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含相应的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跨河桥等各类桥梁)、各类隧道、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等;所称广场,包括市政广场、各类车站站前广场、公共交通首末站、以及公共设施的集散区和村庄公共活动场地及其附属设施等。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独立工矿区、远离主城区的城市行政区)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 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地面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地面不得有宠物粪便和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块。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地面不得有宠物粪便,未清理的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每处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09平方米(约30cmX30cm);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块。

(三)城市背街小巷地面、边沟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雨水 口不得有卫生死角;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16平方米(约40cmX4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块。

2.1.2附属设施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附设的路灯、护栏、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每100米道路范围内,有积尘或污泥的附属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三)城市背街小巷,每100米道路范围内,有积尘、污泥的附属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地面

(一)新建道路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设置有人行道和车行道,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道路用地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

(二)新建道路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快速通道宽度保持35-45米,主干道路宽度保持35-55米,次干道路宽度保持30-50米,支路宽度保持15-30米。

(三)新建道路坡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最大道路纵坡不得大于9%,最小纵坡不得小于0.2%,道路横坡应控制在1.5-2.0%。新建广场坡度最大不得大于3%,最小不小于0.2%,地形困难时,应建成阶梯式广场。

(四)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独立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应大于1000㎡。

2.2.2附属设施

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路灯: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并具有防水、防尘性能的 灯具。其中主干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20(1X),次干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1X),支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8(1X),景观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7.5(1X)。

(二)护栏:人行天桥、城市桥梁引道、高架路引道、立体交叉匝道、高填土道路外侧挡墙等处高于原地面2m的路段,应设置护栏等;护栏高度不低于90公分,空花护栏以竖向分隔为主,分隔间距一般不大于15公分。

(三)人行道:设置人行道的新建道路,其人行道宽度原则上不小于3-5米,人行道铺装面层应采用平整、抗滑、耐磨的材料铺设,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四)树池:新建道路设置树池时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或等于1.2×1.8m,并采用空花盖板或绿化地被等方式进行覆盖。

(五)盲道:盲道宽度按0.3-0.6米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及树木等障碍物,并在交叉路口等处设置缘石坡道。

(六)无障碍通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及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应按照宽度不低于2米的要求设置安全坡道,坡度以3%-5%为宜。

(七)道路指示牌:交通标志应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容易发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位置,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2.0-2.8m。

2.3优美化标准 2.3.1地面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8%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道路地面材质均匀,广场地面图案美观大方。

(二)城市次干道路支路,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6%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三)城市背街小巷,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5%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2.3.2附属设施

(一)城市主干道、商业繁华地区、各类广场、各级党政机关驻地、主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范围内,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 得超过2处;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一个灯杆作一处计算)。

(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三)城市背街小巷的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同一条背街小巷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灯具(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等)亮灯率不得低于98%。

(四)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的路灯(含隧道、地下人行通道照明灯具)、护栏、人行道地面、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应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同一道路或广场上述设施外形美观、一致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布置的井盖、雨水口、道牙、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规格、外形统一、布局整齐。

2.4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专职保洁队伍,落实相关经费与人员。

2.4.2制定地方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工作规程,或制定地方道路广场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2.4.3加强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的管护,建立分段(分片)的责任追究制度。

3.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地面

(一)主要道路与各类广场地面不得有人畜粪便;未清理的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每处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09平方米(约30cmX30cm);雨水口不得有卫生死角;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块。

(二)次要道路地面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雨水口不得有明显污物;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16平方米(约40cmX4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块。

(三)背街小巷地面、边沟和雨水口不得有人畜粪便和淤泥灰土;浮土、垃圾、渣土或积水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3处,每处浮土、垃圾、渣土不得超过0.04平方米(约20cmX20cm)、积水不得超过0.25平方米(50cmx50cm);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每类每1000平方米不得超过5处,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4块。

3.1.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附属设施(道牙、路灯、护栏、井盖、雨水口、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基本保持清洁。每100米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地面

(一)新建道路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设置有人行道和车行道的道路,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的要求;道路用地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0%-19%。

(二)新建道路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主干路宽度保持24-36米,干路宽度保持16-24米,支路宽度保持10-14米。其他道路宽度不得低于4.0米。

(三)新建道路坡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上最大道路纵坡不得大于9%,最小纵坡不得小于0.2%,道路横坡应控制在1.5-2.0%。

3.2.2附属设施

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基本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路灯: 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并具有防水、防尘性能的灯具,主要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8(1X),次要道路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5(1X),其他道路面平均照度应大于或等于2(1X)。

(二)护栏:护栏高度不低于90公分,以竖向分隔的空花护栏为主,分隔间距一般不大于15公分。

(三)人行道: 宽度一般不小于 1.5米,人行道铺装面层应采用平整、抗滑、耐磨的材料铺设,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四)树池: 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或等于1.2×1.8m,并采用空花盖板或绿化地被进行覆盖。

3.3优美化标准 3.3.1地面

(一)主要道路与各类广场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90%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二)每条次要道路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85%以上,破损、凹陷、变形不得突破《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三)每条背街小巷地面完好率应保持在80%以上。3.3.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主要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二)次要道路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次要道路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04平方米(20cmX2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三)背街小巷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破损现象。每100米背街小巷上,有凹陷、锈蚀或脱漆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每处凹陷、锈蚀或脱漆不得超过0.25平方米(50cmX50cm);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四)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处广场上布置的路灯、护栏、人行道面板、树池盖板等设施,以及井盖、雨水口、道牙等应保持规格、外形基本统一。

3.4制度化标准

3.4.1建立专职保洁队伍,落实经费与人员。

3.4.2制定地方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工作规程,或制定地方道路广场清扫保管理办法,建立市场化保洁机制。

3.4.3加强道路广场及附属设施的管护,建立分段(分片)的责任追究制度。

4.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地面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

4.1.2附属设施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4.2秩序化标准 4.2.1地面

(一)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

(二)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村庄新建道路,主要道路宽度不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小于8米,次要道路不小于2.5米,路肩宽度0.25-0.75米,宅间道路宽度不小于1.5米。

(三)道路标高应低于村庄建筑。村庄新建道路,原则上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地段大于3.5%时,应采取防滑措施;主要道路横坡应采用双面坡,其他道路可采用单坡,坡度控制在1%-3%之间。

(四)山区村庄的道路边坡应进行防护处理。4.2.2附属设施

旅游村等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不低于乡镇标准;其他村庄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4.3优美化标准 4.3.1地面

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

4.3.2附属设施

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4.4制度化标准 4.4.1以村民出资、或出劳轮流保洁或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等方式落实 保洁人员。

4.4.2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5.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地面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粪便,不得堆放柴草、及其他废旧物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出现垃圾渣土或砖头石块,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

5.1.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保持清洁,不得有污损、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5.2秩序化标准 5.2.1地面

道路布局有序,道路上禁止设置各种障碍物,以满足消防要求;尽端式道路回车场不小于15X15米;道路标高应低于临时居住建筑;山区过渡安置点的道路边坡应进行防护处理。

5.2.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道路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基本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满足功能要求。

5.3优美化标准 5.3.1地面

过渡安置点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全面硬化,整体风貌应协调统一并基本保持完好,破损、凹陷应及时修复。

5.3.2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5.4制度化标准

5.3.1各安置点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经费和保洁人员;

5.3.2各安置点应制定简便实用的过渡安置点清扫保洁、设施保修责任制度。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治理标准

1. 总 则

1.1为规范管线建设及附属设施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管线建设,包括架空铺设、地面铺设和地下铺设的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市政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等。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 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管线

(一)主、次、支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有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悬挂无关线缆,地下管线无明显跑、冒、滴、漏、堵等现象。

(二)背街小巷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1处;地下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三)地面铺设的大孔径管线应保持清洁,无污泥、痰迹等污垢。2.1.2附属设施

(一)主次道路上设置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管线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油渍、污泥、痰迹等污垢。

(二)每100米支路上,相应设施有积尘、油渍、污泥等污垢的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相应设施有积尘、油渍、污泥的不得 超过2处,有痰迹的不得超过3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管线

(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应同步规划建设各类市政管线,建设中应先地下、后地上有序施工,道路与管线一次建设完成,避免二次开挖。

(二)各类市政管线在道路地面以下或以上的规划位置应按相关规范确定,以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市政管线的正常运行。

(三)新建道路和经过治理改建的道路,各种管线的布置应当全部入地敷设,原有道路的架空管线应做到规范、整齐、有序,并逐步实施入地敷设。

(四)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m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

(五)各类市政管线水平净距及交叉时的垂直净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统一选用强度达标、环保节材、可有效降低噪音的井盖。新设井盖应具有防盗功能。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

(三)水篦子:雨水口及篦子设置间距宜为25—50米,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及篦子间距可大于50米,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四)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40—5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30—45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35—40米,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五)变压器与配线箱:新设变压器应采用室内安装,现有杆式变压器应逐步改造为室内安装;市话配线箱应按相关规范采用统一尺寸规格和材质。

2.3优美化标准 2.3.1管线

(一)沿主次道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应与道路中线平行,支 架、塔柱间距均匀整齐,外观并保持完好。

(二)沿支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应布置整齐,基本与道路中线平行;每100米道路上敷设的管线破损处不得超过1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1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破损不得超过2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2处。

2.3.2附属设施

(一)主次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主次道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1处。

(二)支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支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四)同一条道路设置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应分类统一,确保同一道路上布置的同类设施规格、型号、材料一致,且外形美观、布局整齐,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电力电缆及通讯电缆管沟盖板面材应与道路面材统一,色彩图案协调;管沟面高程与道路高程一致,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

2.4制度化标准

2.4.1制定地方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维护保洁制度,由专业队伍负责维护、专职清扫队伍负责保洁,落实日常维护保洁机制。

2.4.2编制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并严格实施,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调.2.4.3制定并实施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规程,建立分片(分类)的责任追究制度。

3. 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管线

(一)主要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有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悬挂无关线缆,地下管线无明显跑、冒、滴、漏、堵等现象。

(二)次要道路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1处,地下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三)背街小巷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每100米道路上管线挂有垃圾杂物的现象不得超过2处;地下敷设的管线不得有明显渗漏。

3.1.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上管线的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基本保持清洁;每100米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等污垢的设施不得超过1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2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管线

(一)镇乡道路规划建设中应基本实现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同步、有序施工,道路与管线宜一次建设完成,避免二次开挖。

(二)各类市政管线在道路地面以下或以上的规划位置应按相关规范确定,并相对固定,同时应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市政管线的正常运行。

(三)沿镇乡道路规划的市政管线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架空敷设的管线应当基本保持规范、整齐、有序。

(四)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m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

(五)各类市政管线水平净距及交叉时的垂直净距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的井盖。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水篦子:水篦子设置间距宜为25—50米,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水篦子间距可大于50米。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四)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40—50米,0.38kV设置 间距宜为30—45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35—40米,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五)变压器与配线箱:新设变压器尽量采用室内安装,市话配线箱应按相关规范尽量采用统一尺寸规格和材质。

3.3优美化标准 3.3.1管线

(一)沿主要道路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布置基本整齐,尽量与道路中线平行;每100米道路上敷设的管线破损处不得超过1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不得超过1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地上敷设的管线,破损不得超过2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处不得超过2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上敷设的各类市政管线,破损不得超过3处,线路最大弧垂超标处不得超过3处。

3.3.2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每100米支路上,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应无缺失;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上设置的各类管线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4处。

(四)主要道路井盖、消火栓、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应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同一道路上述设施外形美观并与所在环境保持协调。

(五)主要道路井盖、水篦子、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设施应保持外观统一、布局整齐。

(六)电力电缆及通讯电缆管沟盖板面材应尽量与道路面材统一、色彩图案协调;管沟面高程与道路高程基本一致,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

3.4制度化标准

3.4.1制定乡镇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维护保洁制度,由专职队伍负责维护保洁,落实日常维护保洁机制。

3.4.2编制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并严格实施,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调.3.4.3制定并实施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规程,建 立分片(分类)的责任追究制度。

4. 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管线

每个村庄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挂有的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不得超过3处;有地下敷设管线的,其明显渗漏点不得超过2处。

4.1.2附属设施

每个村庄附设的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上,有积尘、污泥的相应设施不得超过3处,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5处。

4.2秩序化标准 4.2.1管线

(一)管线布置有序,无私拉乱接现象,无安全隐患。

(二)各类管线水平之间净距、交叉时的垂直净距以及和建筑物净距应满足规范要求。

4.2.2附属设施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

(二)消火栓:设置室外消火栓的,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50—10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40—60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45—50米。

4.3优美化标准 4.3.1管线

村庄地面和架空敷设的各类管线,布置应基本整齐,每个村庄出现管线破损的现象不得超过3次(处)。

4.3.2附属设施

每个村庄设置的管网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不得超过3处。

4.4制度化标准

(一)在村规民约中明确保护市政管线、杜绝私拉乱接的内容,管线检查与维护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专业人员每月开展1次。

(二)将管线及附属设施保洁作纳入村庄保洁工作的组成部分。

5.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管线

每处安置点架空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不得挂有的塑料袋等垃圾杂物;有地下敷设管线的,不得有明显渗漏。

5.1.2附属设施

每处安置点附设的线杆、变压器、配线箱等附属设施,不得有积尘、污泥等;有痰迹的设施不得超过3处。

5.2秩序化标准 5.2.1管线

(一)管线布置有序,无私拉乱接现象,无安全隐患。

(二)各类管线水平之间净距、交叉时的垂直净距以及和建筑物净距应满足相关要求。

5.2.2附属设施

过渡安置点附属设施应无缺失,并按规范有序布置。其中:

(一)井盖:应根据路面荷载要求选用强度达标。

(二)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距道路缘石不应超过2米。

(三)线杆:电力线杆10kV设置间距宜为50—100米,0.38kV设置间距宜为40—60米;通讯线杆设置间距宜为45—50米。

5.3优美化标准 5.3.1管线

地面和架空敷设的各类管线,布置应基本整齐,每个安置点出现管线破损的现象不得超过2次(处)。

5.3.2附属设施

每处过渡安置点附属设施有破损、凹陷、锈蚀或脱漆等现象的设施不得超过2处。

5.4制度化标准

将管线及附属设施保洁工作纳入过渡安置点日常保洁制度;管线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每月进行1次。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1. 总则

1.1为规范废弃物处置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废弃物处置工作,指生活垃圾与污水的收运流程、处理方式等;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车辆和场站等本身的治理,参见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工业废水与垃圾应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相关企业自行处理并达标排放。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点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安置点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 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收运

(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应逐步实施分类收集、日产日清,转运过程应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堵地段,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收运工作完成后,垃圾转运站应立即进行冲洗消毒,重点地区的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不低于2天冲洗消毒1次、其他地段3天冲洗消毒1次。

(二)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或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转运线路应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堵地段;运输完成后,医疗垃圾转运车、转运箱等设备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严禁将不同污染性质、理化性质,或混合后可能发不良反应的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 建筑垃圾运出工地前,应进行逐车冲洗除尘并予以密封,防止出现超装超载或渣土撒漏现象。

(三)污水:应实行集中收集、统一进入相应的城市管网;生活污水收集率应不低于90%,处理率应不低于70%,超标工业污废水预处理率应不低于100%;城市污水管道应每2年定期检查1次,减少污水淤塞和渗漏。

2.1.2处理

生活垃圾与污水总体上应当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开展治理与处理工作。

(一)生活垃圾填埋:填埋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栅栏等隔离设施,并在填埋区边界周围设置防飞扬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渗滤液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每日作业结束后,填埋作业面应进行推移、摊铺,经消杀灭蝇、逐层碾压密实后,用20-30厘米素土或HDPE(或LDPE)膜覆盖;涉及安全、环卫等问题的相关指标(包括大气、渗滤液、地下水、地表噪声、沼气、苍蝇密度等)应作为专门监测项目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实行定期监测,并建立完整的监测资料档案。

(二)生活垃圾焚烧:应确保焚烧场、焚烧炉各项技术指标及烟气、废水、废渣处理系统符合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做好二垩英等主要污染物质的防治工作。生活垃圾焚烧所产生炉渣,应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飞灰应按危险废物先进行稳定化处理,经浸出毒性检测达标后,再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单独分区填埋;废水及垃圾渗滤液应经过处理,达到三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

(三)生活垃圾作堆肥等综合利用处理时,应保持处理过程的清洁卫生,减少垃圾渗漏及气体外溢。

(四)特种垃圾处理:医疗卫生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的的焚烧或其它无害化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医疗垃圾焚燃环境卫生标准》的规定,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建筑垃圾及无害工业垃圾的填埋应控制扬尘,保持填埋场的清洁。涉及其他危险废弃物的,应遵循国家处理危险废弃物的有关规定。

(五)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规定的指标;产生的污泥应采取措施进行稳定处理,不得任意弃置。2.2秩序化标准 2.2.1收运

(一)生活垃圾: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2次,时间段应安排在晨5:00至7:00,巡回收运至晚上23:00;袋装化垃圾的集中收运应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巡回收运次数,非袋装化区域应按照作业时间实行定人、定时段、全覆盖收运,确保道路两侧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二)特种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特种垃圾的收集必须采用专业方式,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处置特种垃圾的单位应当每日派车、持证上门,收集特种垃圾并按指定路线运送;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运送过程中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

(三)污水:城市新区应统一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旧城应逐步改造排水体系,实现雨污分流。

2.2.2处理

(一)生活垃圾应采取集中填埋、焚烧或堆肥等综合利用的方式处理,处理率不得低于80%;医疗卫生垃圾应集中焚烧或作其它无害化处理,处理率应达到100%;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应视垃圾类型,分类专门作无害化处理,处理率应达到 100%;建筑垃圾应进行综合利用,残渣在指定的地方填埋。严禁医疗卫生、工业及其它来源不明的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二)垃圾填埋应实行分区、分单元、分层填埋处置,堆体边坡坡度应不大于1:3,并及时用素土对边坡进行覆盖,每一单元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6米,填埋堆体上不得搭建封闭型建、构筑物。

(三)垃圾焚烧应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进行管理,焚烧过程必须满足烟气出口温度大于850℃,烟气停留时间大于2秒的要求;焚烧炉渣与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

(四)污水处理应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实施达标排放。

2.3制度化标准

2.3.1落实相关经费、人员、编制,完善地方废弃物处置工作体系;或制定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建立废弃物处置的市场化机制。

2.3.2建立地方废弃物排放处理的申报登记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各种资料台帐,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进场垃圾数量、设备运行情况、运营 情况及环境监测报告,强化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

3. 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生活垃圾:应实行日产日清,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转运站每2天应进行1次冲洗消毒,重点地区的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3天冲洗消毒1次、其他地段每周冲洗消毒1次。

3.1.2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工业垃圾及其它危险废弃物必须做到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运输完成后,医疗垃圾转运车、转运箱等设备应立即进行清洗;严禁将不同污染性质、理化性质,或混合后可能发不良反应的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

3.1.3污水:应实行集中收集,收集率不低于50%;收集的生活污水应全部实施简易处理,逐步实现二级生化处理;超标工业污废水预处理率应不低于90%;污水管道应每3年定期检查1次,减少污水淤塞和渗漏。

3.2秩序化标准 3.2.1生活垃圾: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1次;袋装化垃圾的收运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巡回收运次数,非袋装化区域应实行定人、定时段、全覆盖收运,确保道路两侧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3.2.2特种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特种垃圾的收集必须采用专业方式,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运送过程中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

3.2.3污水:有条件的乡镇应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其他乡镇应逐步改造排水体系,实现雨污分流。

3.3制度化标准

落实相关经费、人员、编制,完善乡镇废弃物处置工作体系。

4. 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生活垃圾:应逐步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周冲洗消毒1次。

4.1.2污水:应尽可能实行集中收集排放。

4.1.3秸秆:未利用秸秆应堆放整齐,无乱堆乱放现象。

4.1.4农田废弃物:应尽可能集中分类收集处理,无化肥、农药、除 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乱扔乱放现象。

4.2秩序化标准

4.2.1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不少于每日1次,并实行定人定时收运,确保无积存垃圾。

4.2.2生活污水:鼓励实施改水改厕,推行盖板排水渠和以沼气化粪池为主的厌氧化简易处理。

4.2.3秸秆:鼓励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

4.2.4农田废弃物: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3制度化标准

建立规范村庄垃圾收运、推进改水改厕工作的工作计划。

5. 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生活垃圾:应实行日产日清。转运过程的容器化、密闭化率应不低于90%,并保持运输过程无泼洒、无滴漏;垃圾收集点和收集容器应每周冲洗消毒1次。

5.1.2特种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必须做到定期清运,运送过程中不得出现丢失、遗撒现象;严禁医疗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置于同一垃圾收运容器内运输。

5.1.3污水:应全部实行集中收集、集中排放。5.2秩序化标准

5.2.1生活垃圾:应全部实施袋装化收运,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1次,确保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

5.2.2特种垃圾:医疗垃圾不得随意弃置或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容器外观应有明显标志。

5.2.3污水:实行以盖板排水渠、排水管道和沼气化粪池构成的简易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5.3制度化标准

制定简便实用的垃圾收运规定与污水排放管理办法,落实相关责任人员。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市政环卫设施综合治理标准

1.总 则

1.1为规范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市政环卫设施治理,是指对各类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收运处理设施本身的治理,主要包括对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各类垃圾处理厂(场)和公厕的治理,以及对相关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专用通道和环境卫生车辆本身的治理等。

收运过程及其处理流程的治理,参见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处置工作治理标准》。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外壁不得有积灰、污物;设置点及周围2~3m内应无垃圾、污水、积泥、灰带等污迹污垢,无恶臭。

(二)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和垃圾(粪便)码头周边无乱堆乱放,无垃圾撒漏和外溢现象;垃圾转运站应当采用封闭式,其建筑外墙及门窗清洁,无积灰、污渍,内墙有污迹处距离地面高度不超过1米,并确保除臭、消杀到位。

(三)各类环境卫生作业车辆应实施密闭化作业,作业结束后车辆表明保持清洁,无积尘、污迹和外吊垃圾现象。

2.1.2垃圾处理设施 各类垃圾处理厂(场)应设置有垃圾堆积处,其他区域地面应无污水、污迹、痰迹,无撒落垃圾和杂物堆积;厂(场)建筑室内通风良好,无明显恶臭;主体建筑墙壁和门窗基本无积尘、蛛网、污渍;每栋附属建筑墙壁和门窗残留的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2处。

2.1.3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应无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墙面与墙角无污垢和积尘蛛网;门窗、隔板、蹲位、便池、洗手池应无污垢、积尘。公厕应定时消毒,确保无蚊蝇蛆虫、无恶臭,卫生纸兜及时清运打扫,不得有外溢现象。

2.1.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停车场、车辆清洗站和专用通道地面无撒漏垃圾、痰迹、砖头石块类杂物;附设建筑外墙、门窗及附属设施无积尘、污迹与卫生死角;洒水(冲洗)车供水器无积尘、污迹。

2.2秩序化标准 2.2.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设置易于识别的垃圾分类收集筒(箱)。其中广场和商业金融比较集中的繁华街道按50-100m间距布置;主次干道和有辅道的快速路按100-200m间距布置;其他道路按200-400m间距布置。

(二)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超过 70 m的标准设置。

(三)垃圾收集站: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规模宜达到4t/d以上;其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10米;建筑设计和外部装饰应与周围居住宅、公共建筑物及环境相协调,周边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四)垃圾收运车辆:原则上按2.5辆/万人配置。

(五)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或靠近人流、车流集中地区。当生活垃圾运输距离超过经济运距且运输量较大时,宜在城市建成区以外设置二次转运站并可跨越区域设置。转运站应保持每2-3㎞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并与相邻建筑间距8-30m、设置绿化隔离带3-15m。

(六)垃圾、粪便码头:垃圾、粪便码头所需陆上面积按每米岸线不应少于15 ㎡配置,并应设有防尘、防臭、防散落设施;粪便码头应 建造封闭式防渗贮粪池。

2.2.2垃圾处理设施

(一)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设置,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卫专业规划要求。

(二)卫生填埋设施应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不应小于0.5km。

(三)设施内部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低于20m,外围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宽度不小于100m。

(四)垃圾焚烧设施用地规模宜采用50~200㎡/t·d,堆肥设施宜采用85~300㎡/t·d。设施周边绿化带宽度均不应小于10m。

2.2.3公共厕所

(一)居住用地设按500-8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60-100㎡/座);公共设施用地按300-5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不小于50-12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按80-170㎡/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按800-10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独立式公厕按60㎡/座)的标准建设。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之间宜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主要街道两侧、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节约型公共厕所。

(二)公共厕所临近的道路旁,应设置明显的公厕标志。

(三)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四)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道排放系统。

2.2.4其他环卫设施

(一)环卫车辆停车场:停车场应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以减少空驶里程,同时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当停放车辆数量、大小不确定时,停车场可按2.5辆/万人、每辆大型车辆用地面积不超过150 ㎡标准布置。

(二)洒水(冲洗)车供水器:供水器宜应设置在次干道和支路上,间距不宜大于1500m。

(三)车辆清洗站:选址应避开交通拥挤地段和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其服务半径宜为0.9~1.2km,宜与加油(气)站、停车场等合并设置,并在站内应安装自动清洗装置。

(四)环卫专用车辆通道:通往环境卫生设施的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非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应小于2.5m;通道最小平面曲率不得小于20m,纵坡不得大于5%,特殊地段不得超过7%。环境卫生车辆通往工作点倒车距离不应大于30m,在环卫车辆必须调头的作业点,应有150 ㎡的空地。

(五)环境卫生与清扫保洁人员作息场所按每万人1处、每处占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单独设置或与其他环卫设施合并设置。

2.3优美化标准 2.3.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定位设置,摆放整齐;同一条街道垃圾收集容器规格、造型应当一致,材质坚实耐用,无残缺、破损或油漆脱落现象,保持外形美观并与周边环境协调。

(二)非封闭式垃圾转运站与外界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封闭式垃圾转运站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协调。

2.3.2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厂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协调;垃圾填埋场达到设计容量后应及时进行园林绿化;垃圾分拣场地应保持整齐。

2.3.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无破损,风格、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附设的指示牌或标志牌悬挂端正、外观整洁。

2.3.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供水器、清洗站、专用车辆通道、作业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应当统一标识、色彩,保持外观完好、场站内部布置整齐、附设建筑造型与所在环境协调。

2.4制度化标准

2.4.1将市政环卫设施的保洁工作作为一个单列的工作部分,制定单独的清扫保洁工作规程,由单独成立的专职队伍保洁,或在综合保洁队伍内部设立专门分支部门负责保洁。

2.4.2制定并实施市政环卫设施日常巡查工作规程,加强市政环卫设施的管护。

3.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外壁不得有明显积灰;同一街道或广场的范围内,外壁有污垢和垃圾外挂的垃圾收集容器不得超过2处;每处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积泥积尘和污迹污垢不得超过1处。

(二)每处垃圾转运站、垃圾(粪便)码头应无垃圾外溢和翻拣垃圾现象;周边乱堆乱放或撒漏垃圾现象不得超过2处。

(三)每辆作业车车体残留的积尘、污迹不得超过2处。3.1.2垃圾处理设施

各类垃圾处理厂(场)非垃圾堆积处撒落的垃圾不得超过2处,;堆积的杂物不得超过1处,每处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每栋主体建筑外墙、门窗上残留的积尘、蛛网、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2处,每栋附属建筑外墙、门窗上残留的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每类不得超过3处。

3.1.3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无残留粪便、无蛛网、无积灰,烟蒂、痰迹和废纸垃圾每类不得超过1处;公厕应定时消毒,确保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3.1.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专用通道地面撒漏的垃圾、痰迹、砖头石块类杂物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1处;附设建筑外墙、门窗及附属设施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2处,;停车场地面污垢、水迹每100平方米不得超过2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点与垃圾收集容器:每处收集点或收集容器的服务半径按50~80m间距布置。

(二)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收集站的规模宜达到4t/d以上,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

(三)垃圾收运车辆:建制镇按1.5辆/万人配置,乡集镇按1辆/万人配置。

(四)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按小型装运站配置(2-3㏎/座),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与相邻建筑间距≥10m、绿化带宽度≥5m。

3.2.2处理设施:一般乡镇不要求配置处理设施,生活垃圾统一运送 至所属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可按不低于下列标准的要求设置处理设施:

(一)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应设置在城市规划区边缘或以外,不得设置于水源保护区和地下蕴矿区内。

(二)卫生填埋设施应距规划建成区2km以上,距附近居民点0.5km以上。

(三)处理场内部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低于10m,外围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宽度不小于50m。

(四)垃圾焚烧设施用地规模宜采用50~200㎡/t·d,堆肥设施宜采用85~300㎡/t·d。焚烧场地周边绿化带宽度均不应小于10m。

3.2.3公共厕所

(一)居住用地按500-8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60㎡(独立式公厕60-100)㎡/座;公厕设施用地按300-5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不小于50-120㎡(独立式公厕按80-170㎡/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按800-1000米1座、每座建筑面积30㎡(独立式公厕按60㎡/座)的标准建设。独立式公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m,周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绿化带。

(二)公共厕所临近的道路旁,应设置明显的公厕标志。

(三)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四)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道或者化粪池等排放系统。

3.2.4其他环卫设施

(一)环卫车辆停车场:停车场尽量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面积可按1.5辆/万人、每辆大型车辆用地面积不超过120 ㎡的标准布置,并适当考虑为中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二)车辆清洗站与洒水(冲洗)车供水器宜与停车场合并设置。

(三)环卫专用车辆通道:不小于4m,非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小于2.5m。3.3优美化标准 3.3.1垃圾收运设施

(一)垃圾收集容器应定位设置,摆放整齐;同一条街道垃圾收集容器规格、造型应当一致,有残缺、破损或油漆脱落现象的容器不超过2处。

(二)垃圾转运站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围建筑基本协调,建筑破损不超过2处。

3.3.2垃圾处理设施

设置了垃圾处理厂(场)的,其内部布局应当基本合理、保持场地基本整齐并开展园林绿化工作。

3.3.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破损不超过2处;公厕附设的指示牌或标志牌悬挂端正、外观整洁。

3.3.4其他环卫设施

环卫车辆停车场、供水器、清洗站、专用车辆通道、作业车辆及其他环卫设施,应当统一标识、色彩,外观基本保持完好。

3.4制度化标准

将市政环卫设施作为乡镇保洁维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当地清扫保洁工作规程,由专职队伍负责实施。

4. 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垃圾收运设施

村庄设置的垃圾桶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外墙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的污垢;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污泥等污垢不得超过3处。

4.1.2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残留的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以及墙面与墙角残留的污垢和积尘蛛网不得超过4处,门窗、隔板、蹲位等处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2处;公厕应定时消毒,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4.2秩序化标准 4.2.1垃圾收运设施

每个村庄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应不少于1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

4.2.2垃圾处理设施

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庄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

4.2.3公共厕所

(一)公共厕所外墙或附近应设置明显的公共厕所标志。

(二)对缺乏安全的简陋公共厕所,应进行加固、整修。

(三)大力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除偏远地区外,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80%以上。

4.3优美化标准 4.3.1垃圾收集设施

垃圾桶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4.3.2 公共厕所

建筑即附属设施(门窗、水龙头、电灯等)基本无破损。4.4制度化标准

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5.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垃圾收运设施

垃圾桶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外墙面不得出现1处以上的污垢;设置点周围散落的垃圾、污水、污泥等污垢不得超过2处。

5.1.2公共厕所

公厕内外地面残留的烟蒂、粪便、尿垢、积水和废纸垃圾,以及墙面与墙角残留的污垢和积尘蛛网不得超过2处,门窗、隔板、蹲位等处残留的污垢不得超过1处;公厕应每周定时消毒1次,基本无蚊蝇蛆虫和恶臭。

5.2秩序化标准 5.2.1垃圾收集设施

(一)垃圾桶布置间距应不大于50米,原则上每栋板房布置一处垃圾桶。

(二)每个安置点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应不少于1个,收集清运频率为每周2-3次。

5.2.2公共厕所

(一)公共厕所外墙或附近应设置明显的公共厕所标志。

(二)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三)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或水沟内。应该进入污水管道或者化粪池等排放系统。

5.3优美化标准 5.3.1垃圾收集设施

垃圾桶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5.3.2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建筑无破损并与所在环境协调,门窗、洗手池、蹲位隔板、灯具等附属设施应当齐全完好。

5.4制度化标准

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安置点管理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1.总 则

1.1为规范建筑工地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建筑工地,包括新(改、扩)建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及拆除工程等所形成的施工场地。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和村庄三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

2.城 市

2.1 清洁化标准

2.1.1 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无渣土和碎砖乱石,工地周边50米内应当无建筑垃圾,施工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内应当无渣土污染。

2.1.2建成区工地施工围墙不得有积尘,每50米不得有超过1处的痰迹、污垢;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即工程简介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标牌、安全生产措施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措施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下同。)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积尘等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当及时清除。

2.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随时保持清洁。2.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2.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2.1.6施工现场实施严格的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2.2 秩序化标准

2.2.1施工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不小于70米;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并应设置明显醒目的警示标志。

2.2.2施工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主要路段和各景观主干道设置的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2.0米,一般路段不低于1.8米;围墙或围挡材料应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2.2.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划分清晰、整体布局有序,不同区域间布置了明显的隔离或警示标志设施;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齐全、通风采光良好。

2.2.4办公与生活环境管理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炊事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上岗穿(戴)工作服(帽)。

2.2.5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组织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醒目。

(二)施工临时用电线路必须架空或埋入地下,不得在场地或楼地面表面上随意乱接乱拖。

(三)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四)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五)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并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噪音控制;混凝土由封闭罐运输进入,不得设置现场混凝土搅拌站。

(六)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产生的废土和建筑垃圾应分开

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七)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泥浆类污水应进行沉淀后集中排放;其他污水和废水应当实施集中处理、定点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废水不得直接排放。

2.3 优美化标准

2.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2.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美观、风格协调;围墙顶端禁止搭设其他设施;施工围档应当规格、色彩统一,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2.3.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墙面和屋顶颜色应当统一,并与工地所在地段环境保持协调;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2.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保持完好,无明显断裂、破损、锈蚀或脱漆等现象。

2.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美观。

2.3.6有条件的工地,或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重点地段的工地,应当在施工围墙和工地内部组织临时绿化。

2.4 制度化标准

2.4.1细化施工过程中减少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的具体措施,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

2.4.2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落实施工现场专职保洁员制度,负责工地内场保洁和“门前三包”,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城市问题。

2.4.3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3.乡 镇

3.1 清洁化标准

3.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渣土和碎砖乱石不得超过1处;工地周边5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建筑垃圾不得超过2处;施工场地出

口外道路10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路面渣土散落不得超过3处。

3.1.2建成区工地设置的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明显积尘,施工围墙不得有明显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及时清除。

3.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保持基本清洁。3.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基本无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3.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3.1.6施工现场实施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基本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等。

3.2 秩序化标准

3.2.1建成区工地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保持在50米以上,并应设置警示标志。

3.2.2建成区工地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3.2.3工地布局基本有序;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基本齐全。

3.2.4办公与生活环境基本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厕所地面应硬化,门窗齐全。

2.2.5施工现场组织基本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

(二)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三)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四)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了噪音控制。

(五)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垃圾应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六)污水应当实施定点集中排放,未经沉淀的泥浆、污水、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

3.3 优美化标准

3.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3.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施工围档应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3.3.3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3.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基本保持完好。

3.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

3.4 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乡镇问题。

2.4.2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4.村 庄

4.1 清洁化标准

4.1.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其工地垃圾、渣土散落范围应控制在周边10米范围内。

4.1.2工地内应当基本无积水,无明显污垢、烟头及瓜皮果核堆积。4.1.3工地无高处抛撤垃圾、渣土现象;垃圾与其他废弃物应当及时外运至垃圾收集点,无随意抛洒、沿途散落和就地焚烧现象。

4.2 秩序化标准

4.2.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材料堆放和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10米范围内进行,不得占用公共活动空间、阻断村庄道路、影响人车通行。

4.2.2 村民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施工。

4.2.3 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另行集中处理。

4.3 优美化标准

工地使用的工具、设备和设施应当保持完好。4.4 制度化标准

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村规民约,减少工地扰民和污染问题。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临街店铺与摊点治理标准

1. 总 则

1.1为规范临街店铺与摊点的设置,治理乱摆乱卖、影响环境的各种经营行为,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临街店铺与摊点,是指在专门的市场、商场和文娱场所之外,以占用道路、广场或改变临街建筑性质等方式进行视野活动的各种场所和地点。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 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店铺

批准设置的临街商铺(场)应履行“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下同。)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饮食店内墙面和地面无油渍、积水、烟头、纸屑和瓜皮果核,桌面无用餐完毕后的堆积餐具;不得将排油烟口、排污水口、炉口面向道路;不得将餐厨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泔水和废弃油脂直接排入下水道。

2.1.2摊点

批准设置的固定摊位,管理部门应参照“门前三包”的要求,与摊主签订合同,要求摊主保持摊位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整洁。

2.2秩序化标准 2.2.1店铺

(一)临街商店(场)应保持门面整齐,店内商品陈列有序。除批准设置的店招外,无向外擅自搭建违章建(构)筑物现象。

(二)无底层住宅擅自破墙开店、擅自改变原使用性质的情况,无擅自开设餐饮饭店、歌(舞)厅等经营场所,造成油烟、噪声扰民与污染的情况;批准设置的商铺无擅自扩大、改变经营范围的情况。

(三)临街商铺无擅自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摆放气拱门或广告模具、开展促销活动、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

2.2.2摊点

(一)固定摊位设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定点定位定人经营;不得出现影响市容、交通,或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的情况;不得出现摊主随意改变经营业态、越线摆放货物或越位经营的情况。

(二)城市内禁止各类流动摊贩及其随意摆摊设点的行为。城市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增设各类服务市场、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

2.3优美化标准 2.3.1店铺

(一)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美观,无随意悬挂、晾晒业主生活用品或其他杂物的情况。

(二)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无未经批准擅自改造商铺立面、破坏房屋整体外形结构或街景立面整体美观的情况。

(三)主要道路两侧商铺的外墙立面应及时维护、清洗或粉刷,保持完好、整洁和美观。外墙面砖和玻璃出现缺失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2.3.2摊点

(一)同一街道或广场使用的书报亭应当保持规格外形统一。

(二)同一街道或广场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等)应统一设计制作,保持规格一致、美观实用;经营证件应当规定摆放位置并实行亮证经营;摊点需要使用雨伞或遮阳伞的,其伞具规格、色彩应当保持统一。

(三)夜市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棚架等)应当统一型号、规格、色彩和材料,由管理部门统一划定摆放位置,保持整齐。

2.4制度化标准

2.4.1严格禁止“破墙开店”的行为。擅自改变住宅用途、破墙开店的行为,由规划建设部门或城管部门加强巡查、依法予以惩处。

2.4.2合理增加服务市场,规划街道与公共场所摊点摆放位置与面

积。

2.4.3规范摊点摆放申请程序和“门前三包”合同的签订程序,对无证经营现象和流动摊点乱摆乱卖的行为进行坚决取缔。

3. 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店铺

批准设置的临街商铺(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乱排污水现象;饮食店内墙面和地面无油渍、积水;无将排油烟口、排污水口、炉口面向道路的情况。

3.1.2摊点

批准设置的固定摊位,管理部门应参照“门前三包”的要求,与摊主签订合同,要求摊主保持摊位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整洁。

3.2秩序化标准 3.2.1店铺

(一)无临街商铺擅自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现象。

(二)无底层住宅擅自开设餐饮饭店、歌(舞)厅等经营场所,造成油烟、噪声扰民与污染的情况。

(三)无擅自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3.2.2摊点

(一)固定摊位设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定点定位定人经营;不得出现影响市容、交通,或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的情况。

(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设置市场、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周期性进行的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应开辟专门活动场地,纳入规范化管理。

3.3优美化标准 3.3.1店铺

(一)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二)批准设置的临街店铺无未经批准擅自改造商铺立面、破坏房屋整体结构的情况。

(三)主要道路两侧商铺的外墙立面应及时维护、清洗或粉刷,保持完好、整洁和美观。外墙面砖和玻璃出现缺失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3.3.2摊点

(一)固定摊位使用的摊具(车、箱等)应统一制作,保持规格一致;经营证件应当规定摆放位置并实行亮证经营。

(二)夜市固定摊位由管理部门统一划定摆放位置,保持整齐。

(三)为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开辟的专门活动场地,应实施地面硬化、分类分区并保持设施完好。

3.4制度化标准

3.4.1加强乡镇规划执法和城管执法力度,对擅自改变住宅用途、破墙开店和噪音油污扰民的行为予以惩处。

3.4.2根据乡镇性质和实际需要,合理增加农贸、服务市场或民俗活动场地,规划街道与公共场所摊点摆放位置与面积,规范固定摊点摆放。

3.4.3完善开设商铺、摆设摊点的申请程序和“门前三包”合同的签订程序。

4. 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店铺

村庄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

4.1.2摊点

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2秩序化标准 4.2.1店铺

无商铺擅自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的情况。

4.2.2摊点

固定摊位不得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与通行。有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的村庄,应集中在公共活动场地进行。

4.3优美化标准 4.3.1店铺

村庄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4.3.2摊点

农贸性集市(赶场)或其他民俗性活动使用的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地面硬化并保持设施完好。

4.4制度化标准

将禁止店铺、摊点侵占公共空间或出现扰民行为的内容纳入当地村规民约,由村委会负责监督执行。

5. 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店铺

按固定批准设置的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即)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

5.1.2摊点

按批准位置摆放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5.2秩序化标准 5.2.1店铺

安置点内禁止住户、个人擅自开设店铺。按规划批准设立的商店,不得向外搭建违章建(构)筑物,不得占用门前道路和公共场地、扩大经营面积。

5.2.2摊点

安置点内禁止住户、个人和外来人员摆摊设点。入口外围设置的固定摊位不得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通行。

5.3优美化标准 5.3.1店铺

批准设置的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5.3.2摊点

入口外围设置的固定摊位和用具应保持完好。5.4制度化标准

将安置点内禁止私人开设店铺、摆设摊点,防止出现扰民行为的内容纳入安置点管理规定,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治理标准

1. 总 则

1.1为规范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所称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是指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地面、气球等载体设置的架式广告、牌式广告、充气广告、布幅广告、电子显示屏、灯箱,以及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等。对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广告和启事(俗称“牛皮癣”)等行为的管理,参照本标准执行。

1.3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村庄和过渡安置社区四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过渡安置点(社区)标准适用于灾后建立的各类过渡性集中安置点。

2. 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户外广告

(一)城市主要入口、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区,以及临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主要过境通道设置的各类广告,其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等)不得有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城市支路和辅道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等)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背街小巷和其他城市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及其支架不得出现3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四)未经城市规划及广告监督主管部门批准的广告位,不得发布广告。

2.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城市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街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其表面不得有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城市支路和辅道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背街小巷和其他城市地段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3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四)未经城市规划和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城区内不得设置灯箱、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2.1.3牛皮癣管理

(一)每100平方米城市广场、每100米主次道路或繁华商业街,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1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或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2处;严格禁止散发“小广告”的行为。

(二)每100米城市支路或辅道,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2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严格禁止散发“小广告”的行为。

(三)每100米背街小巷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3处;同一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4处。

2.2秩序化标准 2.2.1户外广告

(一)户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安全设计,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施工安装并经广告设置主管部门验收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广告的设置不得影响相邻单位或住户的通风、采光;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空间。

(三)伸出式户外广告牌,外挑距离不得超过3米,且不超过道路红线,底边距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高度不得超过建筑屋顶;屋顶广告高度不得超过6米,宽度不得超出建筑两侧墙面。

(四)广告配置的夜景光源,不得与道路交通标志、信号相近似,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五)凡利用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使用、危及建筑物安全和损毁绿地的广告,均应予以拆除。

2.2.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达到相应的安全要求。

(二)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置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三)同一条城市街道设置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应保持规格尺寸统一、设置高度基本一致;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段或山地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2.2.3牛皮癣管理

除特殊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社区、公园开辟的专门场所)外,应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2.3优美化标准 2.3.1总体要求

(一)协调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应与城市性质(个性)相协调;与城市不同区段的自然、人文与商业氛围相协调;与城市相应区段的空间尺度、色彩及建筑风格相协调。

(二)艺术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创意应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品位;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性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空间布置应充分考虑区域建筑群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将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作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的要素之一,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的打造。

(四)制作与安装

鼓励在符合安全和美观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造型制作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

(五)灯光效果

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的灯光设置首先应考虑区域(段)的整体打造需要,同时要与区域(段)的环境特点相结合,采用不同的灯光形式烘托城市或本区域(段)的文化和功能特征。

2.3.2户外广告

(一)城市主要入口、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区,以及临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主要过境通道设置的各类广告,其表面(含附属的气球和支架)应保持完好,无倒斜、破损、褪色、残缺、断裂,无影响美观的凹陷、锈斑、脱漆现象,保持文字规范、内容健康、画面色彩亮丽。

(二)城市支路(辅道)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背街小巷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2.3.3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城市广场、主次道路、繁华商业街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应保持完好,无倒斜、破损、褪色、残缺、断裂,无影响美观的凹陷、锈斑、脱漆现象,保持文字规范完整、灯光明亮、画面色彩亮丽。

(二)城市支路(辅道)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2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背街小巷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3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3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5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2.3.4牛皮癣管理

公共场所按1处/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公共海报栏,社区和单位内部采取指定地点和范围的方式,引导单位及个人按秩序张贴合法的非经营性海报和启事。

2.4制度化标准

2.4.1编制街道立面控制规划,将广告布置位置和尺度等内容纳入建筑单体设计一并考虑,有效控制户外广告的设置。

2.4.2建立规划、工商、市容卫生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加强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设置与巡查管理,建立以街办或社区为单位,各部门分段(分片)负责的责任落实制度。

2.4.3加强对“牛皮癣”的治理力度,在取证确实的前提下,对小广告发布的电话号码实施停机或“呼死你”处罚。

3. 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户外广告

(一)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含气球、支架)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及其支架不得出现3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不得出现4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3.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主要道路两侧,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二)次要道路两侧,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3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三)其他地段每处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表面不得出现4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3.1.3牛皮癣管理

(一)每100米主要道路,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2处;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

(二)每100米次要道路,地面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3处;同一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4处。

3.2秩序化标准 3.2.1户外广告

(一)户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当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安装需达到安全要求。

(二)广告的设置不得影响相邻单位或住户的通风、采光;不得占用道路和公共空间。

(三)伸出式户外广告牌,外挑距离不得超过3米,且不超过道路红线,底边距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高度不得超过建筑屋顶;屋顶广告高度不得超过6米,宽度不得超出建筑两侧墙面。

3.2.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安装应当满足安全要求。

(二)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的设置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3.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3.3优美化标准 3.3.1户外广告

(一)主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二)次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3.3.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一)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2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3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二)次要道路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3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不得出现3处板面漏字少划、灯光显示不全现象,或5处以上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三)其他地段设置的各类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不得出现4处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

3.3.3牛皮癣管理

公共场所按1处/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公共海报栏,社区和单位内部采取指定地点和范围的方式,引导单位及个人按秩序张贴合法的非经营性海报和启事。

3.4制度化标准

3.4.1编制主要街道立面控制规划,将广告布置位置和尺度等内容纳入建筑单体设计一并考虑,有效控制化外广告的设置。

3.4.2指定专人分段(分片)负责,加强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巡查管理。

3.4.3加强对“牛皮癣”的治理力度,在取证确实的前提下,对小广告发布的电话号码实施停机或“呼死你”处罚。

4. 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户外广告

村庄内设置的各类广告,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4.1.2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

村庄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4.1.3牛皮癣管理

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5处。

4.2秩序化标准

4.2.1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满足安全要求。

4.2.2村庄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4.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4.3优美化标准

3.3.1村庄户外广告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3.3.2全村小商业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以上漏字少划、残缺破损现象。

4.4制度化标准

将村庄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的管理纳入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

5. 过渡安置点

5.1清洁化标准

5.1.1过渡安置点原则上不得设置商业性广告。批准设置的广告,每块广告表面不得出现2处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5.1.2店招店牌的设置必须经过渡安置点管理机构同意。批准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

5.1.3牛皮癣管理

每处安置点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 不得超过3处。

5.2秩序化标准

5.2.1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满足安全要求。

5.2.2设置的小商业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

5.2.3牛皮癣管理

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5.3优美化标准

3.3.1户外广告各类广告不得出现倒斜、残缺和断裂现象,全部广告不得出现2处以上表面破损、褪色、残缺,或凹陷、锈斑、脱漆现象。

3.3.2门面牌匾不得出现2处以上漏字少划、残缺破损现象。5.4制度化标准

将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的管理纳入安置点管理机构的议事日程,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引导。

第三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

1.总 则

1.1为规范建筑工地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该领域的具体落实,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建筑工地,包括新(改、扩)建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及拆除工程等所形成的施工场地。

1.3本标准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等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原则制定。

1.4本标准分城市、乡镇和村庄三类。城市标准适用于设市城市,县城参照执行;乡镇标准适用于建制镇与农村乡集镇;村庄标准适用于农村村庄(组)。

2.城 市

2.1清洁化标准

2.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无渣土和碎砖乱石,工地周边50米内应当无建筑垃圾,施工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内应当无渣土污染。

2.1.2建成区工地施工围墙不得有积尘,每50米不得有超过1处的痰迹、污垢;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即工程简介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标牌、安全生产措施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措施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下同。)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积尘等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当及时清除。

2.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随时保持清洁。

2.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不得有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2.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2.1.6施工现场实施严格的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2.2秩序化标准

2.2.1施工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不小于70米;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并应设置明显醒目的警示标志。

2.2.2施工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主要路段和各景观主干道设置的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2.0米,一般路段不低于1.8米;围墙或围挡材料应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2.2.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划分清晰、整体布局有序,不同区域间布置了明显的隔离或警示标志设施;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齐全、通风采光良好。

2.2.4办公与生活环境管理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炊事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上岗穿(戴)工作服(帽)。

2.2.5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组织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醒目。

(二)施工临时用电线路必须架空或埋入地下,不得在场地或楼地面表面上随意乱接乱拖。

(三)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四)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五)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并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噪音控制;混凝土由封闭罐运输进入,不得设置现场混凝土搅拌站。

(六)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产生的废土和建筑垃圾应分

开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七)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泥浆类污水应进行沉淀后集中排放;其他污水和废水应当实施集中处理、定点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废水不得直接排放。

2.3优美化标准

2.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

2.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美观、风格协调;围墙顶端禁止搭设其他设施;施工围档应当规格、色彩统一,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2.3.3工地办公区、生活区墙面和屋顶颜色应当统一,并与工地所在地段环境保持协调;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2.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保持完好,无明显断裂、破损、锈蚀或脱漆等现象。

2.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美观。

2.3.6有条件的工地,或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重点地段的工地,应当在施工围墙和工地内部组织临时绿化。

2.4制度化标准

2.4.1细化施工过程中减少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的具体措施,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

2.4.2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落实施工现场专职保洁员制度,负责工地内场保洁和“门前三包”,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城市问题。

2.4.3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3.乡 镇

3.1清洁化标准

3.1.1建成区工地入口5米范围内渣土和碎砖乱石不得超过1处;工地周边5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建筑垃圾不得超过2处;施工

场地出口外道路100米范围内,每100平方米路面渣土散落不得超过3处。

3.1.2建成区工地设置的企业标志、“五牌一图”和其他公告牌等不得有明显积尘,施工围墙不得有明显污垢,墙体上出现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现象应及时清除。

3.1.3办公区、生活区每日保洁不少于2次,并保持基本清洁。

3.1.4施工机械和工地内附设的垃圾桶、灯具、电架箱等设施定时清洁,基本无积尘、污泥、痰迹等污垢;离开工地的车辆,其车轮不得夹带明显渣土。

3.1.5工地内无高空抛撤垃圾、渣土现象;运输垃圾渣土的各类车辆,应当保持整洁并采用全封闭车厢或四面围护的车厢,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3.1.6施工现场实施烟尘控制措施,每日洒水不得少于2次,并确保施工设备、车辆尾气的排放基本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等。

3.2秩序化标准

3.2.1建成区工地出入口5米范围内应当硬化,距道路交叉口、医院、学校等车流人流密集地段的距离应保持在50米以上,并应设置警示标志。

3.2.2建成区工地围墙或围挡保持连续、封闭,围墙或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采用砌体或定型板材确保坚固、稳定;施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围墙或围挡内进行。

3.2.3工地布局基本有序;根据施工需要布置的门卫室、厕所和开水房等建筑类型基本齐全。

3.2.4办公与生活环境基本规范;办公室内布置整齐,文件资料归类存放。厕所地面应硬化,门窗齐全。

2.2.5施工现场组织基本有序

(一)施工现场各种告示牌、广告牌等安装牢固、字迹清楚。

(二)各种材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分类齐整堆放,不得在工地围墙或围栏外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工程渣土;粉尘材料实施入库保管。

(三)在建工程超出施工围墙高度、已搭设外脚手架和大面积支模的工程现场,所使用的钢管外表面应当使用防锈油漆见新,剪刀撑和防护栏应当刷统一以红白或黄黑油漆相间作为标识,同时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并挂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

(四)按批准时间进行施工作业,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的标准实施了噪音控制。

(五)施工场地应设置带盖垃圾桶,垃圾应统一收集、集中密封外运,并按批准的时间、线路运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处置。

(六)污水应当实施定点集中排放,未经沉淀的泥浆、污水、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

3.3优美化标准

3.3.1工地入口大门外观形象应保持简洁大方。

3.3.2施工围墙应采用白色作为底色,墙体上布置的标语、宣传画等内容应保持完整;施工围档应保持外观完好并布置整齐。

3.3.3办公区、生活区道路要求平整完好,出现地面破损、凹陷必须及时修补。

3.3.4工地附设的各种标志牌、公告牌、警示牌、防护栏、灯具、电架箱,以及公厕、垃圾桶等设施应基本保持完好。

3.3.5工地使用的密目安全网不得脱落、漏挂,不得有大于5平方米的破损,安全警示标牌应当保持字迹清晰。

3.4制度化标准

2.4.1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专项治理办法,解决工地扰民和污染乡镇问题。

2.4.2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施工现场公共安全与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4.村 庄

4.1清洁化标准

4.1.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其工地垃圾、渣土散落范围应控制在周边10米范围内。

4.1.2工地内应当基本无积水,无明显污垢、烟头及瓜皮果核堆积。

4.1.3工地无高处抛撤垃圾、渣土现象;垃圾与其他废弃物应当及时外运至垃圾收集点,无随意抛洒、沿途散落和就地焚烧现象。

4.2秩序化标准

4.2.1修建村庄公共用房、村民住宅和其他设施,材料堆放和施

工人员的加工、制作等活动必须在10米范围内进行,不得占用公共活动空间、阻断村庄道路、影响人车通行。

4.2.2 村民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施工。

4.2.3 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排放,废弃油料和化学溶剂应另行集中处理。

4.3优美化标准

工地使用的工具、设备和设施应当保持完好。

4.4制度化标准

建立施工场地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杜绝乱排污水垃圾和渣土沿路抛洒现象的村规民约,减少工地扰民和污染问题。

第四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措施,对城市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其工作机构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供销社、铁路、电信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依法负责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宜居环境。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工作计划应纳入绩效管理,定期检查考核。

世界遗产地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园林城市、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城市,其行政管辖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乡环境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益性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尊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鼓励公民对损害、破坏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责任区制度

第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责任区制度。

第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二)河道的沿岸水域、水闸,由岸线、水闸的使用或者管理单位负责;

(三)公路、铁路、机场、车站、码头、地铁及其设施,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四)公园、商场、医院、宾馆、酒店、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农贸市场、商铺等场所,由产权人或者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区域,由所在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业主负责;

(七)保税区、科技园区、独立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内的公共区域,由园区管理单位负责。按照前款规定责任不清的地区,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容貌和环境卫生,由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乡村的道路、桥梁、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十五条 责任区应当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责任人由责任区法定代表人或者产权所有人、经营者担任。

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

(一)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制度;

(二)指定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工作;

(三)配备、完善和维护环卫设施;

(四)建立日常保洁队伍,保证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达到有关标准。

责任人对责任区内违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要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机关等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责任区责任人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责任书应当载明责任人负责的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的责任人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设立公示栏、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形式,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和投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定期组织考核检查,督促责任人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章 容貌秩序

第十八条 城乡临街建(构)筑物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其造型、色调和风格应当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顶部、阳台、平台、外走廊及窗外不得违章搭建、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各类附属设施应当规范设置。

主要城乡道路临街建(构)筑物的外墙面应当定期清洗、粉刷。

第十九条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照明、电讯、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应当规范建设,经常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应当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

利用城市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应当统一规范、合理布局,保持整齐、醒目和完好;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应当按相关标准设置;配套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的应当符合规范。

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应当保持整洁美观、使用安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应当保持完好、正位。井盖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定期进行巡查。井盖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的,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及时维修更换。

第二十条 城乡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

第二十一条 城市、镇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应当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在停车场或者准许停放车辆的地点规范停放。不得在城市广场、人行道、绿地等禁止停放的区域停放。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集贸市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鼓励、引导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等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设置临时农副产品市场、早市、夜市、摊区等。摊点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限有序经营。

禁止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

第二十三条 绿地建设应当具有观赏娱乐、市容美化、防灾避险功能,保持整洁美观,定期修剪、维护。禁止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擅自改变用途。

城市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应当规范设置,保持整洁、完好。

第二十四条 城乡道路、桥涵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城乡道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应保持车容整洁。运载垃圾、泥土、砂石、水泥、混凝土、灰浆、煤炭等易飘洒物和液体的机动车辆,应当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防止泄漏遗撒。

第二十五条 建筑施工现场周围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隔离护栏、警示标志和施工铭牌;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施工中应当采取封闭、降尘、降噪等措施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应当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城市、镇建成区建筑施工现场禁止设置混凝土搅拌场所。

第二十六条 设置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质量标准。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外观应当图案清晰、完整美观、安全牢固;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加固或者拆除;残缺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

禁止在城市道路、建(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涂写、刻画,擅自张贴广告、墙报、标语和海报等宣传品。

第二十七条 城乡水域水体保持清洁,水面无漂浮物;水域堤岸应当绿化美化;亲水平台、桥梁、管道、闸门等附属设施整洁完好。

第二十八条 乡村风貌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乡村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突出风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倡配建卫生厨房、厕所,农具堆放间、农产品晾晒场地和仓房,加强乡村道路和集贸市场建设,绿化美化农村庭院,营造优美整洁、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 环境卫生

第二十九条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道路清扫、保洁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并实施监督管理。制定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 城市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市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

第三十二条 责任区责任人应当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义务,确保责任区环境卫生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第三十三条 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参与城乡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共厕所保洁、城市绿地维护、餐厨垃圾处理等作业。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

鼓励责任区责任人以发包或者招标的方式将环卫作业任务委托给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城乡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和约定要求进行作业。不得将服务项目转让或者再委托给他人。

第三十四条 城市、镇建成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应当定点收集,污水应当进入管网集中排放。公共道路、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湖面、沟渠等应当保持清洁。

禁止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城市居民经批准饲养宠物和信鸽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携带宠物出户,须携带清洁用具,及时清除宠物户外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第三十五条 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做到商品划行归市,分类摆卖,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城市集贸市场内的经营者应当服从管理,商品有序摆放,保持摊位和经营场所的整洁。餐饮、农产品等易产生垃圾的摊位应当自备垃圾收集容器,保持摊点干净和卫生。

活禽、活畜宰杀点应当固定设置,配备完善的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实施隔离屠宰。第三十六条 临时农贸市场、早市、夜市、摊区应当定点经营,保持摊位整洁,收市时应当将

垃圾、污渍清理干净。临时饮食摊点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污、污水和垃圾污染地面。

第三十七条 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容貌管理的要求,保持经营场所周边环境整洁卫生。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第三十八条 提倡城市、镇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应当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第三十九条 城市居民、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分类方式放置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定时收集、运送。

第四十条 乡村垃圾应当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就地消纳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第四十一条 餐厨垃圾处理应当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有条件的城市应当推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回收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进垃圾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城市、镇建成区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发出其他高噪声干扰周围居民生活;房屋装修、室内娱乐应当限制时间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污染。

非特种车辆不得安装警报器;特种车辆在无紧急任务情况下不得使用警报器。

第四十五条 禁止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便溺,乱扔烟蒂、纸屑、果皮及食品包装等废弃物;

(二)从车辆或者建(构)筑物上向外抛掷杂物、废弃物;

(三)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或者将废弃物扫入城市排水沟、地下管道;

(四)在非指定区域、指定时间燃放烟花爆竹;

(五)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秸秆、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在居住区内从事产生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环境的行为;

(七)在车行道上散发卡片等宣传品,在人行道、车行道上兜售物品;

(八)其他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行为。

单位和个人有上述行为的,有责任自行停止、改正其行为,有责任予以清除。

第五章 规划与建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市政、环卫、绿化、交通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专业规划,加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农贸市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与乡规划和村规划相衔接。

第四十七条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功能,符合方便群众、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等要求。

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应当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重大环境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第四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其项目和设计方案应当经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四十九条 城乡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人口密度、流量及公共场所需要,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厕所。

城市、镇规划区内公共厕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设置明显标志,由专人负责管理。

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乡污水管网已覆盖的区域,新建、改建公共厕所应当按国家规定标准建设,规范接入地下污水管网。不得新建旱厕,对于原有不符合城乡环境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当地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作出计划,组织产权人逐步改造达标。

(二)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公共厕所应当配建沼气池、化粪池等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设置的位置应当便于清掏和运输。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城市应当建设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网,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村应当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乡村,鼓励推进沼气池建设,配套进行卫生厕所、厨房和畜禽圈舍改造。

第五十一条 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的设置应当合理布局,与需求相适应,方便投放、收集和运输。城市街道两侧、繁华地区及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垃圾容器。

第五十二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

第五十三条 在城市、镇建成区内应当设置车辆清洗站,选址应当避开交通拥挤路段和交叉口。设置车辆清洗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供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并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

第五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卫设施。禁止损毁、盗窃、占用环卫设施;禁止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第六章 执法监督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承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地方,由城市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机构,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依法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十六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监察。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体系,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结果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示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城乡环境的行为。

第六十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应当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六十一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二)收缴罚款未出具专用收据;

(三)打骂、侮辱当事人;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给予处分。第六十五条 单位、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进行劝导、告诫,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章堆放、吊挂、搭建有碍市容物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不按规定停放车辆,或者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乱涂、乱刻、乱画或者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的,饲养宠物和信鸽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摊点卫生管理规定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噪声管理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损毁、盗窃、占用相关设施设备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并依法追究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车辆未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造成泄漏遗撒的,责令清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被占道面积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最高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产品及非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影响城乡环境卫生行为之一的,进行教育劝导、责令改正或者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依法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环卫作业公司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拒绝、阻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侮辱、殴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业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侮辱、殴打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公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第七十五条 本条例自 年 月日起施行。

1997年8月19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年月日四川省第届人大会第次会议通过的。

2、《条例》有章条。

3、《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活动。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或者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责任书应当载明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5、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应当具有功能,应当定期维护,保持整洁美观,禁止。

6、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合理设置,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7、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和。

8、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禁止、、;禁止、、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执法、、和等形式,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

10、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舆论监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应当。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玄珠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机动车、非机动车可以在停车场区域内停放,也可以在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停放。()

4、城乡环境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城乡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5、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童帽管理的要求,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可以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6、餐厨垃圾处理应当逐步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7、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其设计方案应当经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才能实施。()

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但不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项目设施的建设。()

9、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

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千元以上的罚款。()

10、违反《条例》第二十六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每题4分,共计20分)

1、下列哪些垃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A 建筑垃圾B工业垃圾C 医疗卫生垃圾D 放射性污染物

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文明、规范执法,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

A 不依法定程序执法B 收缴罚款出具专用收据

C 辱骂、殴打当事人D 擅自处理当事人物品

3、单位或个人有下列情形的,责令改正或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清除的,代为清除,其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A 违章搭建、堆放、吊挂影响市容市貌物品的B 不按规定乱停放车辆的C 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D 在城镇住宅区内饲养家禽的4、违反《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A 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B 伍佰元以上二千元以下

C 六百元以上二千五百元以下D 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5、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

A 一千以上一万元以下B 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C 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D 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

四、简答题(15分)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应当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应当履行哪些责任?(2、禁止影响城镇环境卫生的行为有哪些?(7分)

五、论述题(15分)

1、请结合本单位工作谈谈如何进一步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8分)

下载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精选五篇)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签发人:李崇禧 川城乡治[2010]14号 黄彦蓉 关于印发《全省“除陋习、树新风” 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精选5篇)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 川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川城乡治办[2010]179号 文件 关于印发《城乡结合部违章 建(构)筑物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1(共5篇)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考核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川委发[2009]15......

    学习宣传《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范文大全

    张家乡中心小学 学习宣传《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活动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竹教安【2011】30号《大竹县教育局关于转发的通知》文件精神,张家乡中心小学结合实际,切实开......

    如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一)如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创造性贯彻实施《条例》,首先要开展社会宣传活动,结合城管执法工作,采取多种方法,使《条例》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参考答案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 2011年 7 月29 日四川省第十一 届人大会第二十......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定稿)

    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为更好的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继续扎实有效的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结合委局实际,现将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安排部署如下: 一、成立领导......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讲话稿

    攻坚克难 一抓到底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暨城镇建设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城乡环境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