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体会责任第一
各类用电人员应做到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专业电工切断电源
并做好妥善处理后进行
责任与细节
读《责任第一》有感
随着公司“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有幸拜读了《责任第一》这本书,我认为责任、细节这两个词最能诠释书中的中心,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责任是使命的载体,做好细节是素质的体现,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体现了忠诚的价值。责任与细节息息相关,互为基础,源于生活,每个人在工作中都离不开细节,做好细节是成功的基础,更是成功的引导。细节是责任意识的体现,源于内心的负起责任,首先应源于做好细节,不能好高骛远,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面对细节更应竭尽全力。责任与细节让你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责任第一》让我门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工作者在对待生活中的细节用自信、努力、谦虚和坚持去做到“从细做起、从细做人”。
如果说责任是一种使命,那么他能伴随生命的始与终;体现的价值唯有至高无上的谦虚与对待细节的谨慎,在伟大与至高中坚守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责任就是在细节与平凡中不断实现的人性的再升华。记得有人说过:“人生中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那就是对责任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寻觅”。还记得早些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很流行,更是那些看不到细节的人的借口,但在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今天,我们身处竞争激烈的服务企业,细节无疑决定了成与败。“细节决定成功”是我所信奉的,只有把点滴的细节做好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飞的更高。
我们身处平凡的岗位,更需要我们认真地做好细节、勇敢地担负起责任,用忠诚和信念诠释责任与细节的价值。当然,有的细节做起来不易,有的责任担当起来很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中坚守我们的信念,不仅在理念上对细节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要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在难与易、大与小的选择中,认真、踏实、勤奋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小事,何尝不是我们在坚持着大事与难事,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米; 各类用电人员应做到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专业电工切断电源
并做好妥善处理后进行
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集体。
坚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职工,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用我们内心迸发的比以往更强大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因为我们知道,很可能因为我们的胆怯而让单位承受巨大的损失,只有勇敢地面对,才有可能真正担当起责任获得成功。一个逃避困难,不敢面对挑战、自私自利的职工,又有谁敢赋予他们更大的使命呢?单位里,同志间的协作和彼此的责任感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只有做到这些,单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单位的成功靠的是职工的责任感和对细节的重视,职工的成功靠的是彼此的信任与彼此的责任。
自古至今,责任始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荣誉,来自于对集体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更来源于一种自我的认定和对待小事的把持,责任感源于内心,责任与细节可以让我们在徘徊与迷茫中找寻自己失去的动力,没有责任感你就会在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最终迷失在黑夜中无法看到黎明。
责任与细节是价值与实践的体现。为价值的争取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好更多细节,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价值的实现而工作,在承担与实践中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好每一件细微之事;为价值的扩散而工作,就是为企业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为价值而工作,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你的职责,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爱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为人尊敬的荣誉。
只有那些坚持生活的细节,对待生活和细节一丝不苟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与价值,反之,一个缺乏责任感、无视身边细微之事的人,失去的将是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可以坚守平凡、我们可以固守清贫、但不可以轻视细小之事,更不可以没有责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米; 各类用电人员应做到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专业电工切断电源
并做好妥善处理后进行 的职工,就应该去像领导那样关心每一个细节,大到决策小到卫生,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我们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之时何不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全力以赴去创新、去进取。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不注重细节的人根本也不会谈及责任,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责任。“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与责任汇就了成功与希望。
“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试问哪一个能够翱翔于新世纪的企业靠的不是责任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来自于他们在面对小的细节与大的决策时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责任是人的立足之本,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身为企业的人,立处人的企业,责任感是我们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缺乏责任,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信任你,搭档不愿与你合作,朋友不愿与你往来,你将面对的最终是被抛弃。
人生就是不断追寻向上的力量,在细节中坚持责任,在对自己和他人认真中寻求回报,在责任中寻求细节与完美,用细节把握方向,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在最绝望之处找到希望,给虚妄一种明智的警醒,给困境一种希望的昭示。只要我们脚步不停歇,一路向上攀登就一定可以到达我们理想的终点在成功的彼岸感受那田野的芬芳!
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米;
第二篇:责任第一读后感想体会
文章标题:责任第一读后感想体会
培养新的领导者是新时代企业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一项优异条件。作为领导者,要知道如何培养人。没有接班人,就没有成功。不培养新的领导者,领导者本人不能成功,企业自身也不能基业常青。
应该怎样培养下属的领导力呢?经理人可以借鉴西点军校的做法。美国著名的演讲家伊德·鲁杰罗
曾在西点军校学习4年,后来又在那里做了4年教员。鲁杰罗曾经为强生、福布斯等多家知名企业多次做过以领导力为主题的演讲。在《责任第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一书中,鲁杰罗指出了西点军校培养领导者的模式。经理人在领导下属时,可以借用他们的一些做法。
1、找到有良好人品的候选人。西点军校一直接纳愿意学习、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培养领导人也要先挑选合适的候选人。
2、让候选人摆脱舒适的环境,去进行全新的尝试。给他们设定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迫使他们去化解冲突并不断扮演新的角色。比如,西点军校要求原先沉默不语的学员必须要大声讲话,橄榄球运动员去改练体操,女学员要学会徒手格斗等。
3、为了尽可能从挑战中有所收获,候选人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舞。
4、评估。给予候选人各种反馈。反馈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按照担当领导角色中的表现给他评分。
5、反省。给候选人一定的时间,帮助他们消化领会课程的内容,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熟起来。
6、允许失败。年轻人在经历失败后更愿意学习,尤其是在经历过他们想象不到的失败后。因此,培养领导者也要允许他们犯错。
--------------------------------
西点军校是“首屈一指的培养领导力的学校”。西点军校曾经培养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是: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格兰特、巴顿、施瓦茨科普夫。
作者是西点军校1980年的毕业生,之后在美国陆军服役11年,担任过陆军军官。本书作者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西点军校进行调研和写作,呈现给我们许多来自西点军校的栩栩如生的故事,所以《责任第一》这本书,也是西点军校的纪实。
在该书的序言中,我们看到了西点军校培养领导力的模型:
一、良好的人品;(最基本的条件)
二、挑战训练;体能和智力上都要面对极限挑战;
三、学员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舞;
四、评估;
五、反省;
六、允许失败;
敢于做更困难但正确的事,这是该书第十章的标题,也是一句非常经典,让人值得回味的格言。
作者给我们讲述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一则故事:
一天早上,施瓦茨科普夫由于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完成什么新任务,于是就向上司不断地提问,上司冷静地对他说:“执行第14条规定。”
“那是什么?”施瓦茨科普夫问。
“当担当起领导责任时,就要尽职尽责。”
这种解释不能彻底解决施瓦茨科普夫的疑问,他跟着上司去了会议室,对即将召开的会议等又提出各种问题。
“执行第15条规定。”上司说。
“第15条规定?”
“当担负领导职责时,做正确的事。”
《责任第一读后感想体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责任第一读后感想体会。
第三篇:读书体会——责任之心敲开幸福之门
责任之心敲开幸福之门
----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有感
开发区盘石庄小学 杨静
读完《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我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一名网友人到中年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仍然不能忘记班主任当年对他人格上的伤害。在文章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如果我还有机会,我想请问老师。在若干年以后,您已年老,由着自己的孙子扶着,颤颤巍巍过马路的时候,您是否有勇气直视站在马路对面那个平庸的中年人愤怒的双眼?” 这个问题震撼了我,我是一名教师,我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在退休之后问心无愧的回答这个问题呢?
书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一定是做责任教育!虽然作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我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孩子为我的年轻买单!
在我看来,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我带着满怀的热情投入到责任教育,并在日常小事中收获着自己的感悟。
在盘石小学扎根一年半,我教了两个六年级。第一个六年级我带着挺顺手,学生学得快乐而扎实,今年再接六年级,我颇有些底气。结果不出一个月我只剩下脾气了。这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我在办公室跟同事讨论,莫非这学生就跟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的?我偏偏摊上了个灾荒年?
后来经过向同事们请教和我的反复实践,我慢慢分析出了原因:第一个六年级,班风比较沉稳、内敛,我的教风又比较活泼,于是学生被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而现在这个班的班风本身比较活跃,如果我再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了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
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我对教学风格做了调整,多一分威严,少一丝放纵。对于班级规定,多一份细化,进一步要求。现在我的气又顺了,也想明白了一点,教师和学生看似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室在变,学生在变,我们教师不变。可实际上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每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因此,做老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能的,我不能机械的做重复的事,要做出灵气来。
盘石师资力量有限,我也带班里的英语课。虽然学了十几年英语,但我的水平仅仅局限于,见了外国人说完hello就只会goodbye了,而我带的第一个六年级英语底子又很薄弱。到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上班的路上想,失眠的时候想,直到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受人以欲”,对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先让孩子喜欢英语吧。
我这个英语教学的门外汉把课堂的风格定位成轻松型,努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迎接英语课。慢慢的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问孩子们,假期到了,你妈妈是不是特愿意给你列计划啊。比如,上午学语文,练练字,下午做数学之类的啊?孩子们瞬间找到共鸣,表示严重同意。我就接着引入,你妈妈用的这招就是英语中传说的一般将来时态啊!在孩子们会心的笑声中新的教学开始了。
英语课还有我的“广告时间”。当讲到一些新奇的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词,或者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我会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扯一点我所知道的。这些课本外的内容很好的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也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课文教学中我的两大法宝就是游戏和表演了。每个模块我都会设计一点小游戏,有时候会临时起意搞一点小游戏,嘿,没想到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还有不小的收获。有一次我们学习I can。我要求学生上来练习这个句型必须同时做一个相应的动作,有的同学做了踢足球的动作,有的做了大吃大喝的动作。申奥同学做了一个舞蹈的动作,还挺像样的。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课下跟他了解情况,原来他偶然听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很是喜欢,舞蹈零基础的他竟然自学了迈克尔的歌曲和舞蹈。六一儿童节他的表演在全校引起了轰动,连来给我们学校装音响的校外人士都说这个孩子了不得!
英语课文表演已经成了我们班的固定程式。完成课文教学之后,不用我布置,学生们就开始自行背诵课文,找搭档进行表演,为了表演的逼真,他们还自行设计道具。到了表演课,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争着抢着做第一个表演的,场面十分激烈。在这样的氛围下,连班里最胆小的,开学自我介绍紧张到哭的女生也变得勇敢了。乐趣不断的英语课孩子能不喜欢吗?
不过还真有两个孩子融入不进来。他们是班里两个特殊学生,秀秀小脑萎缩,立波智力先天不足,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反而经常惹麻烦。每天去办公室告状是他们的必修课,老师,XXX打我,还说自己是无缘无故挨打的。我去了解情况,学生们可是怨声载道,原来,他们经常性的对同学吐唾沫,有时在操场上抓起沙子就洒向同学,有时其他同学正在活动,他们上去猛的一推然后就跑开,甚至你从他身边经过,什么都没做,他就开口骂你„„说实话,就算是个成年人遇到这种事情都要上火,更别提这些自制力尚不成熟的孩子们了,往往班里的男孩就对他们动手了。开始我让学生们躲着他们,可班里就那么点地方,他们还粘着你,真是惹不起也躲不起。你跟他讲道理吧他就愣愣的看着你,任你口吐莲花他还是我行我素。就算是在我的课堂上,他们也经常发出怪动静,莫名其妙的冲你笑,上着课自己就打开门出去了„„
其实仔细想想,他们这样做也有原因,课又听不懂,也无法跟同学们进行正常交流,又必须遵守规定每节课坐在那里,确实挺受罪的。教师是要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我该怎样对他们负责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终于让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即同学们采取和平的方式去面对他们的无礼举动,要大家保证绝对不动手不动口,生气了立刻找我或者其他老师,由我们出面解决。刚开始还是有孩子忍不住,我反复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连续两个星期过去了,秀秀和立波再也没来告状了。我又开始给他们找事儿干,比如上课让他们画画,负责班级点名册。嘿,别看他们学习能力不足,可做起事儿来还挺认真。他们身上也发生着变化。有次语文课内容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中一篇是《爸爸的鼾声》,比较简单,举手的同学特别多,突然有学生喊:老师,金立波举手了!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震住了,这个考试只会在试卷上写:“我们是的”的孩子可以吗?全班屏住气听着,立波的题目读错了,鼾声读成了干,但是没有人打断他,等他口齿不清的读完诗歌。全班沸腾了!大家使劲的给立波鼓掌,立波也笑嘻嘻的。语文课代表说,这是她跟立波同学六年,第一次见他回答问题。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我还是很激动,恨不得抓住个人就告诉他你知道吗我们立波会读诗!孩子的成长就这样给我带来了快乐!
教育的责任心就体现在这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这就是教育的幸福吧。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做教育是应该这样无私奉献,但当我的付出获得孩子们爱的回应时,我的内心却获得了更大的满足。
去年6月中旬,孩子们通过QQ知道了我的生日,悄悄的为我准备了生日party,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中午我正和突然到访的家长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久有学生报告说,班里最调皮的男生砸碎了玻璃。我赶紧去教室,一推开门,教室却变了样,桌椅合并到了两边,孩子们站成两列,唰的站起来,齐声向我喊道:杨老师生日快乐!祝你永远18岁!同事赵老师端出了为我准备的蛋糕,我的眼泪瞬间喷涌而出,傻傻的定在了教室门口,心里是滔天的感动。孩子们把不知所措的我拉进教室,我才发现,细心的她们把祝福画满了黑板,她们凑了20多块钱买了气球,西瓜和瓜子,为我办了一场隆重的birthday party,然后是奶油大战。
后来我才知道,中午找我的家长都是个托,为了拖住我去看午自习。就是这样质朴,但却无比温馨,一回想这个生日,我的内心还是特别激动。教育原来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幸福来敲门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第四篇:读书体会(模版)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这是尹建莉出的第三本书,这是一本比较长,比较零散的书。尹建莉老师历年来收到了数十万封的家长来信,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于家庭纠纷和个人成长痛苦中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尹老师挑了100封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信来给予回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细细的读了每一封信和回答,其中的困惑有的我也有,有的我没有,阅读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仿佛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种种焦虑和困惑。而尹老师的每次解答,有的犀利直接,有的温和,但每一封信都流露出她的真诚善良的内心,不虚伪,不站在制高点,而是像一个朋友,坐在你旁边,温和的看着你的眼睛听你静静倾诉,然后用语言和眼神抚慰你,一点点熨平内心的波澜和皱褶,这感觉真是好极了。我自己都觉得在阅读的这几天中,我也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不那么尖锐刻薄了。
她不止是提供了基础理论:尊重,爱,自由,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等,还给出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和途径,因为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把这些道理吃透,融入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而具体到每个日常细节,落实到每天的生活琐碎中的时候,功力就立刻见分晓了:
你是否真的接纳了,践行了这些理念;还是只是学了个皮毛,想要用“爱和自由”做借口更好的控制孩子呢?
对照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那些朴素但却不见得教育理念。
根据来信的问题细分:分为几大部分:
1.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2.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情
3.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4.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5.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6.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7.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等
8.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9.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
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如果遇到和信中类似的情况,那么更是捡到宝了,可以去好好看看学习下了。
摘录一些喜欢的,其实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里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2.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是吃馒头一样,当我迟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绝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思想完全正确,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的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3.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4.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第五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 躬行课堂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 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