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医馆工作总结
巨鹿县中医院国医馆工作总结
2013年巨鹿县中医院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县卫生局指导下,为推进中医院国医堂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 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通过中医诊疗区域的整合改造、建立中医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并将原有的中医人员、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设立中医诊疗区—-国医堂,开设中草药房,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项目,宣传推广中医专家及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开设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科、理疗科等科室,开展拔罐,刮痧,熏洗等系列服务。目前有主任中医师1名,针灸主治医师1名,康复医师2名,配备现代化的煎药系统。开馆以来为辖区居民提供中药饮片服务约735人次,拔罐约459人次,针灸569人次,推拿按摩1895余人次,中药熏蒸328人次,膏药外贴134人次,刮痧269人次,中医访视2256人次,共计服务人次6645,共计业务收入: 元,次均费用: 元。已经形成了“因为有需求,专家愿意来服务;因为效果好,病人乐意来诊疗”的良好互动局面。
中医,是我国的国学,理论与实践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结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是发展传统中医的重要战略,既遵从医改要求,又能推进中医向前发展,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健康需求,又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方面具有简、便、廉、验、效的优势,中医养生保健在群众中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建设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为辖区5万余居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人群,以“医患合作互动、健康自主管理”的服务模式,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特色的养生、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工作,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构建了中医特色“未病先防”体系。
在保健方面,针对不同体质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疾病预防、食疗药膳、情志调节、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经络按摩等养生保健活动,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放不同体质的中医保健处方,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在康复方面,康复患者在接受系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在专家指导下,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肤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运、导引等技术和中药熏蒸、腰椎颈椎牵引器、针灸电针仪、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电脑中频治理仪及红外理疗仪器等设备进行康复治疗。极大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有效地缩短了康复疗程。在慢病管理方面,针对社区管理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人,制定适合社区慢病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运用中草药和针灸、刮痧、理疗等中医技术,实施中医特色个性化慢病指导、慢病干预和慢病治疗,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三、完善功能,深化内涵,促进中心健康发展
XXX年我中心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为契机,群策群力,自行研发了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中医体质辨识告别了中医传统模式,进入了更加快捷准确的“E时代”。该软件通俗易懂,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完善和规范了数据资料的保存与查询,实现了对辖区居民的中医药保健与治疗的连续性服务,为今后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将特色建设与XXXX医疗服务全面有机融合,在机构内部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召开“中医药特色建设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困难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近年来,中心加大中医建设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每年组织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讲座及义诊XX次以上,受益群众XXXX余人次,编印中医健康教育处方XX种X万余张,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中医服务特色和品牌,进一步扩大了中心知名度和影响力。省、市领导多次到中心考察调研,对我中心的中医建设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促进中心中医药工作的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首批国医馆建设项目验收情况的通报
关于首批国医馆建设项目验收情况的通报
各区、市卫生局(卫生计生局),局直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精神,我市自2013年起启动了“国医馆”建设项目。按照《2014年全市中医工作要点》(青卫中医字〔2014〕3号)的有关要求,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以《青岛市国医馆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青卫中医字〔2013〕13号)为依据,对经过建设提升、提出验收申请的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现将验收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验收的33个建设项目中,30个评审合格(名单见附件),3个评审不合格。市卫生计生委将对验收合格的单位予以重点扶持,对评审不合格和尚未提出验收申请的单位保留建设资格并纳入第二批建设项目管理。总体来看,大多数项目单位能按照要求在空间布局上将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集中设置,在工作氛围上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在诊疗活动上综合使用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提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医药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各项目单位以国医馆建设为动力和平台,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中医药工作环境明显改善,中医药工作量明显增加,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项目建设中,有11个国医馆(名单见附件)技术服务规范、特色项目丰富、群众反映良好、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内涵,有23名同志做出了重要贡献(名单见附件),特提出表扬。
㈠组织管理有力有序,人员配备到位
国医馆建设项目所属区、市和所在单位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中医药人才引进与培养、配套资金安排、中医药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积极作为;建设单位认真组织实施,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支持创建工作。李沧区政府将所辖李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实事,由政府投资49万元、单位自筹23万元共同出资建设,建成面积达1000平米的国医馆。胶州市政府也将国医馆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3个建设项目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要求、高水平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以较好成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各项目单位均加强中药房建设,规范中药管理,成立了由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与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与的中药饮片质控小组,建立了中药饮片采购、验收管理制度,中药房配备了专用中药饮片柜,外观简洁,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中药饮片质量较前好转。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市南区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严格的饮片采购、验收、使用制度,严把饮片“进口关”,保证了饮片质量的道地纯正。黄岛区海青卫生院筹措经费20余万元进行国医馆建设,对项目空间予以装修,购置了电动推拿床等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中医药文化氛围突出,认真开展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各项目单位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备。李沧区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6人,柔性引进中医专家2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家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国医馆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了3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工作,有省中医五级师承带教老师2人、继承人4人,带动了中医药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医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的40%,2013年饮片销售额120万元。绝大部分项目单位都配备了中专以上中药专业学历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中药人员,配有掌握煎药知识与技能的中药煎药人员,为保证饮片质量和煎药质量提供了人力资源条件。
㈡科室设置规范,中医药文化氛围突出
各项目单位均将中医类科室集中设置,诊区内诊桌、诊凳、器械柜、屏风体现中式风格,外观装修装饰充分体现中医文化元素;中医科门诊的走廊、候诊区宣传中医药知识,使用中医病名和术语;中药房突出中药元素,体现中药文化;中药候药区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各项目单位均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各项目单位中医药业务用房面积均超过100平米,配备了5种以上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大多数项目单位中药房配备了中药饮片柜、药架、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小型粉碎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消毒锅、标准筛、冷藏柜等设备设施,面积与业务需求相适应,能提供单方加工、炮制、粉碎、切片、制作膏方等中药加工服务,设立了煎药室,配备了煎药设备,能够提供煎药服务。李沧区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800余平米的中医业务用房重新进行了归类分区,划分为益寿堂(中医养生保健区)、保和堂(中医诊疗康复区)、金针堂(针灸治疗区)、膏滋堂(膏方治疗区),装修装饰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并在走廊和诊室配备了开展音乐养生的音响设备,配备了TDP、电针仪、牵引仪、中频治疗仪等8种中医诊疗设备,开展了包括针灸、推拿、药薰、膏方、茶饮、音乐疗法等在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崂山区北宅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针灸科、颈肩腰腿痛专科、糖尿病专科,国医馆内配备的诊桌、诊椅、诊床、屏风等均为中式实木家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5人,2013年门诊量1.2万人次,饮片收入168万元。该项目单位还建立了集观赏、科普、美化于一体的“神农本草园”,定期组织人员赴崂山采药,现植有中药植物近50种,成为医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胶州市胶东中心卫生院筹资20余万元,在按照要求整合中医药资源的同时,开辟近20余平米的空间建立了古色古香的中药标本展示橱窗,还在国医馆走廊一角建立了中医养生角,放置中医药养生书籍以及自行印刷的养生保健宣传材料供群众阅览,受到百姓欢迎。
市北同和医院、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黄岛区滨海卫生院、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莱西市夏格庄中心卫生院、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等单位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价值观念,并将其贯穿在中医药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中,从国医馆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利用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通过图文实物等载体和形式,利用宣传栏、展架、指示标牌等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形成了比较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㈢中医药优势特色突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增强
各建设项目均配置了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绝大部分建设项目均开展了中医药综合疗法,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色,综合使用诸如中药、针灸、推拿、火罐、贴敷、刮痧、熏洗、针刀、穴位注射、热敷等等在内的6种中医药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门诊人次、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和非药物处方)比例较项目建设前有明显提升。各项目单位均设立了养生保健指导门诊,实施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与调摄指导服务,实施慢性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服务方案,制定实施中医特色保健方案,运用中医药方法开展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康复,制定5种以上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开展中医药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咨询和指导、参与孕产妇保健。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1300平米的国医馆划分为中医诊室、中药服务区、理疗区、养生保健区,配备8种中医诊疗设备,柔性引进3名中医专家坐诊,配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1名,中药人员7人,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处方比例达40%。中药服务区饮片调剂室60平米,煎药室40平米,开展了诊后中药代煎快递送达服务,方便了群众就医用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中医科门诊、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康复理疗科,规划开设名中医“一条街”,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0余名,中医药业务量提升明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砭石和平衡针疗法,李沧区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胶州市里岔镇卫生院开展了药浴、足浴治疗,黄岛区宝山卫生院、胶州市胶东中心卫生院开展了浮针、火针、耳针等特色疗法。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建设成绩的同时,通过评审验收还发现了一些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㈠管理粗放,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少数项目单位建设过程中管理粗放,对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深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表现为个别单位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少,没有在空间上将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没有悬挂国医馆牌匾,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突出;个别单位国医馆业务用房相对狭小,混有西医类科室,中医特色诊疗设备配备不够、使用率偏低甚至闲置;个别单位煎药室在中药房和库房之间,没有在煎药室和艾灸室安装排风系统,甚至将煎药室与急诊科设在一起。
㈡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有的项目单位中医药人员配备较少,特别是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更显匮乏,中医药人员特别是年轻中医药人员的作用发挥不够,缺少中医药骨干人才,个别单位只有1名注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少数项目单位中医药方法综合运用不够积极,开展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手段)较少,个别项目单位中医门诊人次及中医药处方占比不达标,个别项目单位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偏少,多数项目单位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使用不理想。部分项目单位中医药康复手段参与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数量较少。
㈢中药房建设及中药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存在重医轻药现象,表现为装修装饰重医疗区轻药事服务区;不少单位中药房文化氛围有待加强,中药房面积偏小,没有设立中药标本,中药房设备设施陈旧,配备不齐全,设备设施特别是中药制作加工设备使用率不高;少数单位中药房饮片品种偏少,部分药斗没有及时补充饮片,药斗底部尘土多;个别单位没有配备专职中药调剂人员;个别单位煎药室没有制定规章制度,煎药室没有分区或者分区不合理,没有登记本,没有对中药煎药人员进行中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三、工作要求
㈠加大投入,强化措施
国医馆建设项目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市卫生计生委将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自发文之日起有效期3年,3年后将组织复核,复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国医馆”称号。各区(市)卫生局(卫生计生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国医馆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青岛市国医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青卫中医字〔2013〕13号)的有关要求,加大对所辖国医馆(含建设单位)的建设投入和指导,确保各建设项目达标。第二批国医馆建设项目单位(以下简称“第二批单位”)要对照《青岛市国医馆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要查找不足,分析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加快项目建设工作实施进度,确保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第二批单位要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装修装饰在环境形象上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文化氛围,在中医药临床服务、中医药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在价值理念上充分融入中医药文化,真正建成能够让人感知“走进了中医的门、看到了中医的人、闻到了中医的味”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馆)。
㈢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
包括已验收通过的各项目单位都要加强中医人才引进、培养,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中医师承、“西学中”培训、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及我市开展的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20+20”推进行动“。要根据实际购置使用中医药特色诊疗设备,采取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使用各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提升中医服务能力。要积极使用”简、便、廉、验“的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重视中药房、煎药室建设,使之与中医医疗服务相适应。
第三篇:中医馆实施方案
仪陇县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标识及中医馆项目打造的 实施方案
为加强医疗机构标识及中医馆项目打造的建设管理,不断提高中医馆的特色和公共卫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方便的服务。根据县卫计局中医药馆项目文件精神和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中心是这次打造中医药馆纳入中医建设项目中,为进一步完善这次项目的基础检查验收。经中心全体职工前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公开采购,特制定标识及中医馆打造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标识及中医药馆的项目实施,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王中旭 中心主任
副组长:朱兴俊 中心副主任
刘 蓉 中心会计
成 员:何洪明 中医主治医师
黄晓华 中医主治医师
文志强 中医中医助理医师 黄胜俊中医师
马 秋 中医执业医师 马 毅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陈丽萍 西医执业医师(办公室事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标识及中医馆打造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标识及中医馆各项工作及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对项目推进进度进行监督。工程中有关工作,由朱兴俊负责对接卫计局医政股及公开采购管理和资料验收及归档等各项工作,刘蓉负责资金管理及支付,何洪明负责标识及中医馆形象设计,马毅负责质量及技术指导、资料归档等工作,陈丽萍负责标识及中医馆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标识及中医馆项目建设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的内容
1、标识及中医馆项目建设的功能定位;根据仪陇县卫计局中医馆项目文件精神,对仪陇县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的中医馆和公共卫生科建成投入使用。开展中医药的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公卫等突出中医特色的公共卫生项目治未病的防治机构。
2、标识及中医馆项目建设的内容;标识及中医馆建设地址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标识及打造中医馆的建设。建设有中医门诊、中药房及中医特色性及公共卫生服打造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装修。
三、标识及中医馆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标识及中医馆项目总投资42.5万元,资金来源由仪陇县卫计局中医馆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0万和自筹资金,中心打造中医门诊、中医特色科室和公共卫生科的建设的标识标牌。项目资金管理由会计刘蓉验收支付,有计划的投资安排。
四、标识及中医馆项目建设任务责任进度安排
为了加快标识及中医馆项目建设的进度,标识及中医馆领导小组根据分工要求,按照工程的协调抓紧开展以下工作。
1、标识及中医馆的设计方案及预算明细,在2016年11月10日完成。
2、标识及中医馆的财政审批和采购计划,2016年11月25日完成。
3、标识及中医馆的前期公开采购委托代理协议书等工作。在一个月完成工程竣工验收。2016年12月25日完成。
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识及中医馆的建设及开展,是依靠仪陇县卫计局的支持和厚爱,对中心的新办公楼的关心帮助,促使中心的中医特色和公共卫生更上新台阶。
仪陇县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10月17日
第四篇:中医馆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九天日月开新运,万里风云起壮图;深山虎啸雄风在,绿野兔奔好景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中医馆全体人员向武陵山珍中国养生会馆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以及参加今晚聚会的各位来宾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回首2010年,感慨良多。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团结拼搏的一年,是辛勤劳作的一年,是喜获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诊治朋友1200多人次,免费看诊朋友不计其数,同时救济了很多贫困朋友以及少数癌症朋友,让我们更欣慰的是我们的朋友不局限于南山、南岸、主城九区,有更多其它区县、其它省市以及台湾同胞和海外朋友都慕名而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养生会馆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离不开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关怀与帮助,也离不开我们员工的团结拼搏,更离不开我们黄医生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在此,我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深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辞旧岁豪情满怀,迎新年信心百倍。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征程谱写新的辉煌,让我们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协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开拓养生事业新境界。
最后祝愿你们把新年的金财银财大财小财汇成万贯家财,再用你们的朝气英气正气勇气换得一团和气,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氏,年年高乐高!也祝愿大家家庭好,事业好,生活好,好上加好,一年更比一年好!谢谢大家!
中国养生会馆中医馆
第五篇:中医馆相关制度
一、中医门诊工作制度
一、中医科应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搞好门诊和病房工作
二、中医科病员的入院、出院、饮食、护理均由中医决定。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
三、中医可按病员病情签署诊断、病假、死亡等有关医疗证明。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认真书写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病历(包括门诊病历)。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
四、对于年老、经验丰富的中医,应配备水平较高的青、壮年中医或西学中医师,作为助手,继承并整理其学术经验,积极开展中医的科研工作。
五、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习中医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进修、实习人员,定期开展中医学术活动。
六、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七、积极弘扬中医的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设专科门诊方便群众就医。
八、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九、对于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
十、中医治疗的住院患者,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各科中医随诊的患者,出院前三天经治医师通知随诊医师停开中药,以免造成浪费。
十一、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应用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新路子。
二、中医处方工作制度
1、有处方权的医生,需将签字或印模留于中药科。
2、药剂人员要了解完整处方的结构和内容,要掌握不合格处方的判断标准。
3、对不合格的处方要及时登记,对其错处未行修改更正之前,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
4、含毒、麻药及贵重、副食品的处方,按药品“专管”等规定办理,不得拿原则作交易。
5、处方上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字码书写,要按国际统一单位,不能用“袋”、“包”、“盒”等包装用语。
6、有涂改、配伍禁忌、剂量太大之类的处方,无医生特殊强调标记(再签字)时,药剂人员不予调剂。
7、一般处方保存一年,毒性中药处方保存二年,到期后经主管院长签字方予销毁。毒性中药处方须由药师以上人员复核、签字。
8、对要求重配的处方,外处方及非专管品类的单味药处方,由中药房接纳办理。
9、处方的统计、保管要按日、按月打捆存放,以备查询之用。
10、药剂人员不得为自己及其亲友熟人开方。
三、中医门诊医师职责
一、在院领导和门诊部主任的领导下,做好门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做好危重或疑难患者的会诊和抢救工作。
二、遵守劳动纪律,准时上班,不得迟到、早退,上班时专注于本职工作,不得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不随意脱离岗位。
三、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维护门诊秩序;改进医疗作风;做好门诊质量控制工作,不断提高门诊医疗质量;避免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防医疗差错事故。
四、规范遵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努力完善诊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充分沟通,完善告知,认真书写医疗文书。
五、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抢救医疗仪器和设备,熟练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六、做好卫生宣教、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本科室办公用具、医疗器械等财物的保管工作及防火、防水、防盗等安全工作。
七、完成领导交给的其它任务。
四、中药房工作制度
1、有处方权的医生应将签名模样分别留中药房,药剂人员凭医生处方调配急诊处方优先调配。
2、药剂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负责门诊、住院处方的调配。
3、调配前要认真审查处方中的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药名、用量、剂量、服法、配制禁忌,以及是否计价交款、记帐,无误后,方能调配,如有疑问必须找处方医生问明;并及时更正,签名后再予配方。凡处方内缺味药品,应经处方医生更改后才可调配,调配人员不得擅自改动或代用。凡超过剂量、违反配制禁忌的处方,调剂室有权拒配。
4、调剂人员必须按处方应付的统一标准去调配。配方时要按方称量。一方多剂药,分包要等量。不得估量抓药,更不能以手代秤。除定量制成品以及只、条、个、为单位者外,一律用戥称取,每剂药品误差不得超过5%。周岁以下小儿用药和毒、剧药品必须逐味、逐剂称量。
5、调配过程中,凡矿石、贝壳、果实种子类药品,均需打、杵、碎配发“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包煎”等药品,均应按医嘱另包,并在小包上注明煎服方法。
6、凡医生注明急重病的处方,一律给予优先配发。
7、药房应根据工作量配备复核员。复核人员应认真复核,查对配方有无漏配、错配,确无错漏签名包装。发药时应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制度,查处方内容、药品质量、配伍禁忌。对姓名、性别、年龄、用量、用法、剂数、瓶签。药房领导要经常深入药房抽查复核剂质量。
8、毒性中药按有关麻、毒、剧药管理条例管理。贵重药品要有专人负责、专柜保管、专册登记、逐方销存,并定期检查销存情况。
9、药品应分类存放,药斗和药瓶应贴品名标签,药品更位,标签随即更改。新增药品及短缺品种,应及时通知有关科室。
10、补充药品时,原有药品应置放在新补充药品上面,以避免药品积压、保证药品质量。
11、药房的衡量器具,应经常保持清洁,固定位置存放,定期检查灵敏度。
12、当班人员不得与病人发生争吵,如有争议,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反映。工作时应安静,室内禁止吸烟、闲谈,一切闲杂人员均不得进入调剂室,严禁陪班,以保证安全。
13、室内用品排列有序整齐划一。保持室内整洁每周五进行卫生清理。经常检查水、电、做好防火、防盗安全工作。坚持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14、遵守劳动纪律、讲究仪表、着装整
五、中药饮片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1、对库存应按饮片(中药材)本身的特性及不同的药用部位分类分区存放,以防止或减少害虫和霉菌污染,便于发放、保管和实施养护。
2、将植物药与动物药和矿物类药分别储存保管。
3、饮片(中药材)分类储存管理内容:
(1)对易虫蛀的应经常检查货架四周中有无虫丝、蛀粉,尤其是多雨季节和高温季节。若发现有虫丝、蛀粉,应立即通知质量管理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对易发霉、泛油饮片(中药材)应重点检查包装是否受潮,同时要特别注意对货架四周或接近墙壁易受潮部位检查。高温多雨季节应增加检查次数。
(3)贵重饮片(中药材)应专人管理。
(4)根据不同中药饮片的储藏温度要求,分别储藏,保持相对湿度在45%—75%之间,并每天上下午记录温湿度。
(5)药品养护人员应对饮片(中药材)按其特性,采用晾晒等方法定期养护。并做中药材(饮片)在库养护记录
六、中药房值班工作制度
1.医院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值班。
2.参加各类值班的人员必须是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并在药品调剂岗位工作至少半年以上,经考核能够独立承担值班工作。
3.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急患者之所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4.应建立值班日誌和交接班记录。值班员应将值班情况详实地记录在案,遇有重大事件应及时上报,并做好详实记录。交接班时应将值班情况,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认真详细地交接清楚并有记录,交接双方应签字。
5.应保持值班室内,干净整齐,工作区与休息区应分隔开。严禁非值班人员进入值班室。
6.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严禁做与值班无关的事情,不得聊天,吃食物(就餐除外)、玩游戏等。
7.值班人员都不得擅离职守。在未经准许情况下,不得随意请其他人员替班,尤其严禁非药学技术人员替班或值班。
8.调剂处方时,应认真核对处方各项内容和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确认无误后方可发药。发现处方有误时,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修改处方,不得擅自更改处方内容。
9.发药时应向患者或取药者详细说明药品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中药调剂工作制度
1、调剂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广大病员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医药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把好药品质量关,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2、调配人员根据处方调配发药。非本院处方不予调配。
3、收方时审查处方内容,医师签字无误后方可调配。如发现不妥之处或因缺药不能全部配发时,应与医师联系修改后再行调配。急症处方先调配。
4、配方时应细心准确,按照调配技术规程进行调配,中药配方应按处方应付的统一标准调配,称量要准确,严禁估量抓药,毒性药材要逐剂称量,凡需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包煎的药材应单包,并在包上注明煎服方法。
5、要严格执行配方复核制度、计价、配方发药人员均应在处方上签字。
6、发药时,应将病人姓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详细写在药袋上,并应耐心地向病人交待清楚。
7、对已发出的药品原则上不予退药,如特殊情况确需退药时,只限原包装片、丸剂、其药品各称及含量、规格清楚者,需经处方医师开退药处方,说明理由并附收费单据,方可办理退药。
8、药品应按剂型、药理作用等分类排序,定位放置。
9、药品应定期检查,对有效期的药品应建立登记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10、对毒剧药、贵重药及自费药品应按有关规定管理,实行专人专帐,专柜加锁保管,并做到逐日消耗统计,月终盘点,帐物相符。
11、凡属自费药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价、交费,不得以任何形式公费报销。
12、所有衡器,量具要按照行量法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计量准确可靠。
13、调剂室的药品应每日盘点,建立健全统计报销制度。
14、调剂室工作人员要衣帽整洁,注意个人卫生并保持好室内卫生,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擅自脱岗,不迟到早退。
15、非本室人员不得擅自进入调剂室。
16、凡是库内有药,病人需要应及时领取保证病人用药。
八、中药库工作制度
药库是药品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药品质量。为了保障医院药品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及时,根据医院药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经常与各科室及各药房保持联系,严格执行药品采购管理制度,主动作好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工作,并对药品的使用、保管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如过期、失效、霉变、变质等及时登记、并向科室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处理。
2、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药品必须按性质分类保管,注意药品储存温度、湿度、通风、避光等情况。效期药品按规定保管,确保药品质量。
3、健全帐目,定期盘存,做到帐物相符。如有升盈或亏损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
4、麻醉药、精神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5、清正廉洁,严格自律,不以药谋私,坚决抵制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
6、药库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保障药品安全,仓库内严禁吸烟,防火防盗设施要经常检查,杜绝隐患事故发生
九、煎药室工作管理制度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煎药室负责全院中药煎药工作。
二、煎药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工作。
三、煎药人员应穿戴工作衣、帽、鞋,保持个人卫生。
四、煎药机洗刷干净,浸药袋每天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浸药桶清洗后倒置。
五、煎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煎药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根据临床需要,按时、按质、按要求保证煎药的质量。
六、煎药时将药材浸泡30—45分钟,特殊处理者按规定执行。
七、必须根据药材的性质掌握煎煮时间;需灌肠或外用特殊处理者,遵医嘱执行并在包装上注明其用法。
八、认真做好煎药、包装机器的保养,煎药机器和容器应当每完成一剂用流动水及时清洗,不交叉污染,防止发生反应。
九、煎药室建立煎药登记、收发登记和差错事故登记本,记录保存1年。
十、工作完毕要彻底清洗用具、工作台、场地,并保持室内整洁。
十、中药煎药室清洁消毒规程
1、中药煎药室环境、煎药设施设备应保持清洁。
2、中药煎药室空气每日消毒,消毒方法为紫外线照射1小时。消毒时间为中午12点到下午1点。
3、中药煎药室地面及环境表面由清洁工每日湿拖、湿抹2次。清洁时间为早上8点和下午3点
4、中药煎药室设备设施及工作台面由煎药室工作人员每日用清水清洁擦试2次。
5、中药煎药室工作人员按实际情况做好空气消毒及环境、设备设施清洁记录。
十一、中药煎药操作流程
一、煎药用水
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
二、加水量
根据饮片质地、吸水性能、煎煮时间长短、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
三、煎前浸泡
煎前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药物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四、入药方法
(1)先煎:贝壳、甲壳、化石以及多数矿物药,如牡蛎、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另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附子、生半夏等,为减少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二不耐煎煮者,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完毕再将其纳入,煎煮5-10分钟即可。(3)烊化: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药共煎,需要另外炖化,再兑入其他药同服。
(4)冲服: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宜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可。
五、煎煮次数
在煎煮药物时,其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需要将药液滤出,再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保证疗效,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六、煎取药量
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两份等量分装,或遵医嘱。
七、煎煮操作
1、按照中药付数、所煎药物重量、药物质地、煎煮时间及煎药量计算加水量,用自动加水机进行计算并加水,浸泡药物30分钟。
2、一般宜先武火(大火)后文火(小火),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药时间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药则在煮沸之后,用文火维持30-4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3、注意需要先煎、后下等特殊操作的药种,保留传统煎药特点,满足不同处方需求。
4、每剂中药宜煎煮两次或三次,充分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提高疗效;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
5、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药用。
6、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当使用不同的标识区分。
7、煎煮好的药液应当装入经过清洗和消毒并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内,严防污染。
8、使用煎药机煎煮中药,煎药机的煎药功能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应当在常压状态煎煮药物,煎药温度一般不超过100℃。煎出的药液量应当与方剂的剂量相符,分装剂量应当均匀。
9、包装药液的材料应当符合药品包装材料国家标准。
10、煎药环境利于煎药员工作,最大程度保护药物和药液煎煮质量,环境温度在5℃~40℃;相对湿度:≤85%。
十二、针灸室工作制度
一、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登记,拟定治疗计划。
二、严格无菌操作,严格用一次性针具,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者,术者不能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取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三、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如患者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疏导工作,消除顾虑,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四、工作人员要坚持自觉学习,不断进取,提升自我业务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十三、针灸医师职责
一、在门诊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日常医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在针灸基本诊疗技术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诊疗工作,注重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三、开展针灸、理疗、中药熏治、耳穴埋豆、头皮针、腕踝针、中药足浴、穴位注射、穴位贴服等中医特色治疗。
四、积极开展优势中医病种的总结及评估,及时修订和落实。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草药饮片使用率。
五、规范核心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门诊工作制度,无菌操作技术,保持床位的清洁整齐;做好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保养,并保持性能良好,保证医疗安全。
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定时巡视,依据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七、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针灸医疗技术。
十四、推拿医师职责
一、在门诊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完成按程序、个体化的推拿按摩等技术操作。
二、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推拿按摩的各种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三、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根据患者疾病确定推拿按摩等种类及疗程。
四、严格执行推拿按摩操作规程,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推拿按摩治疗过程中认真观察客人的生理反应及心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勤于学习和思考,对各种推拿按摩辅助仪器的适应病种及治疗效果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与相关医生经常沟通。
六、负责对患者进行治疗疾病的健康宣传和推拿按摩常识的介绍及注意事项。切实遵守推拿按摩工作中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
七、注意各种治疗适应、禁忌症,保证治疗效果,严防差错事故。
八、爱护各种推拿按摩辅助医疗仪器及设备,保证其使用完好,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九、重视本工作区域的安全防火工作,下班前,认真检查各电源,切断后方可离岗。
十五、推拿室工作制度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十六、牵引室工作制度
1.热情接待病人,详细询问病史,要遵循医嘱实施牵引治疗。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3.牵引前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选择牵引方法,确定牵引姿势、重量、时间。
4、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若发生差错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并认真记录。
5.爱护牵引器械,按说明操作,注意安全。定期保养、检查,专人负责维护。
6.讲究医德,仪表端正,衣帽整齐,保持室内整洁。7.做好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及处理工作。8.下班时,要关闭电源、拔出插头。
十七、按摩牵引室工作流程
1、上岗前做好个人卫生,穿好工作服,配戴好胸卡,女员工可化淡妆。
2、进入房间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患者到来后,礼貌待客,查看治疗卡中的治疗项目并登记。
4、询问患者病情并查看相关检查(X片、CT、核磁等);
5、嘱咐患者及家属将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好(注意防盗);
6、接待患者到相应的床位或座椅,每位患者要及时更换按摩布和床单等;
7、按摩牵引等治疗前将自己双手进行消毒,消毒后从清洁桶中拿取按摩布。如前患者按摩脚部请洗手后在消毒;
8、首次治疗时详细说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如首次按摩后可能出现的机体适应性疼痛不适,以及相关治疗所使用的时间,牵引后可能出现的酸困等症状等)。多次治疗的患者,详细询问治疗中病情变化情况,如发现加重,询问加重诱因。如果是治疗不得当,及时与负责人或主任沟通;
9、治疗完毕,使用过的按摩布放入带消毒桶中,整理床铺椅櫈;
10、上班过程中发现脏乱即时清理,下班前房间卫生整体清理,整理完毕到点后关窗、关空调、关灯、锁门。
十八、熏蒸室工作制度
1.凡需要熏蒸治疗的患者,由医师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医师诊断后,确定治疗种类及疗程。
2.工作人员应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介绍熏蒸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
3.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交代注意事项,治疗中细心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治疗后认真总结,做 好记录。
4.疗程结束后及时做出小结,存入病历供临床参考。
5.注意熏蒸设备的使用,使用前做好检查,使用后进行擦拭,定期检查维修,避免蒸锅电线老化,以延长使用寿命。
6.熏蒸床的床单及被套定期消毒,保持卫生。
十九、中药熏蒸的治疗原理
1、热效应的物理刺激作用
① 皮肤在热效应的刺激下,疏通腠理,舒经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② 毛细血管扩张,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同时排废排毒,使得机体气血畅通,代谢平衡,改善亚健康;
③ 热效应温通解凝,能促进血瘀和水肿的消散;
④ 热是治病因子“风、寒、湿”的克星,能有效排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对因“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热疗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⑤人体的肾,女性的卵巢、子宫,是喜温恶寒的器官,热效应作用下,这些器官的血液循环加快,活性增强,调节并维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2、局部性药理效应在患部的直接熏蒸,药蒸汽通过皮肤的渗透、转运、吸收,直达病灶,药效高度聚集,在病灶处清热解毒,散寒消肿;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通过患部皮肤吸收,高浓度的药物直达病灶,这是中药熏蒸相对内服药最为突出的优势,因为人体的有些组织如肌性组织、结缔组织、筋骨膜类组织,由于本身的结构,导致血液中的药物穿越脂膜的透过率很低,从而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
3、整体性药理效应整体性药理效应分为穴位经络效应和血液循环效应。穴位经络效应:中药雾化气体中所含的芳香化浊、辛香走窜的药物离子作用于皮肤、腧穴后,在穴位经络效应和穴位的信息效应影响下,通过神经体液装置和经络系统,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血液循环效应: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后,一部分药物进入毛细血管,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稳态扩散至全身,调节全身状况。
二十、中药熏蒸疗法的注意事项
1、实施熏蒸疗法,应注意防止烫伤,各种用具牢固稳妥,热源应当合理放置,药物不应接触患者皮肤。
2、小儿及智力低下、年老体弱者熏蒸时间不易过长,并需家属陪同。
3、熏蒸浴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4、治疗期间对辛辣、油腻、甘甜等类食物摄入应适当。
5、治疗期间,应停止使用各种化妆品、洗面奶等。
6、熏蒸后及时补充水分,适量饮用温开水300—500ml
7、冬季治疗结束后出舱及走出户外应注意保暖。
二十一、中药熏蒸疗法禁忌
1、经期及孕妇禁止熏蒸,皮肤破损处不宜熏蒸。
2、急性传染病患者、重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重度贫血及头晕患者、动脉硬化症患者不宜熏蒸。
3、结核病、心衰、肾衰患者不宜熏蒸
4、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熏蒸
5、温热感觉障碍者不宜熏蒸
6、过饥,过饱,过度疲劳,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熏蒸
7、有皮肤过敏者,应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