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标精读五大评价之五
课标精读五大评价之五
作品感受
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 曹公奇
【内涵阐释】
作品感受是新课标对精读评价的五大方面之一,指的是在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人物、特征等做出的体验和感受,并能根据要求回答出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因为,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中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作品感受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品感受考查的重点是着眼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阅读后针对作品的某一点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难点是对体验和感受的拓展延伸,即从阅读作品中某一点引申出来,要求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往往是开放性试题。
作品感受的考查以散文、小说等记叙性的文章阅读为主,有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中也有考查。
【常见题型】
对作品感受的考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看看作品感受的具体考查点和典型的中考题例:
1.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对作品内容的感受、感想、体会及启示等。06河南课改卷第13题:“这篇文章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06广东课改卷第19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06陕西课改卷第15题,针对青春期“我”对父亲的态度,谈点感想。
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或结合理解文意谈感受、体会。06重庆卷第21题,就是要求写出自己读了本文后对生活新的认识、对人生新的感悟。06安徽课改卷第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06武汉课改卷第18题:作者说面对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3.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思考,或获得的启迪。06吉林课改卷第22题,除文中写到的泰戈尔外,“哪一位文学大师能给你带来这样的美好体验和深层思考?请结合其作品,谈谈你的体验和思考。” 06江苏南通课改卷第20题:“本文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4.对作品中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如06北京课标A卷第14题,结合文中语言描写和链结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06河北课改卷第25题:“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5.由作品引出对作者的感受或评价。06江西卷第20题:“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到作者是怎样一个老人?”
6.针对作品的写作特点谈自己看法。06天津卷第26题:“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考查作品感受多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基本都是简答题,而且多数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要点或提示,属于开放性试题。
因为作品感受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所以答题时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要么放不开思维,没有自己的独到感受、体验或启示,重复文章说过的内容;要么无限度地开放,脱离了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答内容不着边际。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
【应考方略】
解答作品感受类试题,要坚持紧扣原文思想内容,答出自己独特见解感悟。具体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准确领会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因为作品感受是在理解、领会原作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对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没有准确的理解、领会,就无法有正确的感受和体验。如06安徽课改卷第8题,对作品描写的清晨景物中含有的思想情感没有深入地领会,就无法谈出自己的认识。
二、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对作品进行感受、体会和认识。无论是谈对作品的感受,还是谈自己体会、认识、启示等,都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按照题目的具体问题回答,最怕不着边际的胡乱空谈大谈,貌似开放,实则无据。开放是建立在从作品本身出发而做出的有理有据的延伸和拓展。06陕西课改卷第15题,如果抛开了文章中青春期的“我”对父亲的态度这个角度,谈得再动人,也是和题目有距离的。
三、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要独特,有新意。对作品的感受,是个人阅读的个性体验,是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感受,所以,感受不能人云亦云,把作品中的内容或思想作以简单重复,而是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谈,并且要联系社会生活或者自身的实际,这样,才能新颖、独特。06武汉课改卷第18题,如果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能就是空泛的,没有新意的。
四、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能说作品感受题是主观的、开放的,回答起来就随心所欲,海阔天空,观点偏激,走向极端,甚至明显错误或者有背公德,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站得住脚,能够让人信服。06北京课标A卷第14题,将军的人品不是凭空想象的,是要从文章和链结材料中归纳总结的。
五、答题语言要没有语病,通顺流畅。主观性试题要靠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所以,既是考查对作品的领悟感受能力,又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语句通顺、表达明确,没有语病,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语言表达得流畅、生动、有感染力,那更会锦上添花。
总之,只要我们准确领会文章,紧扣原文题意,联系实际创新,言之有理有据,语言生动流畅,就一定能在作品感受试题中获得满意的成绩。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寻 儿 记
莫小米
自从儿子大学毕业那天起,他们就失去了他的音讯。
他们对此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以前他可是一直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的,小学时代,每天都由母亲接送。到五、六年级他说他自己长大了,可以单独走了,母亲说车多危险,还是坚持送他穿过马路,目送他走进校门。
初中离家有点路了,他开始骑自行车,父亲每天陪他骑到学校,再去上班。他考上了寄宿的重点高中,这时家里已经买了小车,自然而然,周末总是父亲开车去接儿子回来。
儿子考上了上海的一所高校,离他们家所在的城市只一个小时的路程,父母每周都开车去看望儿子,给他带去好吃的,为他洗衣服整理宿舍。毕业实习离学校远,他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恰好母亲已经提前退休,干脆搬过去照顾儿子的起居。相处从来都是和谐的。
可是等儿子毕业时,却突然没有了他的任何音讯。学校找不到人了,手机号码换了,出租屋人去楼空。父母疯了一样地,问同学,同学不知,问老师,老师不晓,问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莫名其妙。他们有不详的感觉,觉得儿子一定是出事了。
正准备到公安局去报案时,他们接到儿子同学的电话,说发现了儿子在网上的踪迹,他在那儿和人聊天,他们欣喜若狂,问来了儿子的QQ号,此前他们从未上网聊过天,向邻居中学生请教了半天,就上网去招呼儿子。
儿子发现了他们,飞速逃离,那个号码从此作废,人又石沉大海。
原来儿子没出事,只是躲着自己。父母不禁恼怒:养你这么大,翅膀刚刚长硬,就不认爹妈了。一冲动,就去找媒体。
媒体觉得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系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衰。不说孝顺,不说报答,父母如此苦苦寻觅,你给个音讯总可以吧,知道他们是怎样地着急吗?
媒体的小年轻都是网络高手,很快找到了那个年轻人的网上行踪。没多久,一个年轻女记者与他在网上打得火热,互传了照片,甚至准备见面。
对于儿子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圈套,真正想与他见面的是他父母。见面那天,两个城市(儿子与父母所在城市)的报社、电视台记者来了不少人,假装网友的女记者在车站捧着一束花,照相机、摄像机都躲在一旁。
儿子现身了,面对镜头,面对诘问,他倒很冷静,只说了一句:从小到大,我都逃不出他们的天罗地网,包括此时此刻。
(选自《今晚报》2006年9月18日)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不超过60字。
2.请说说小说结尾处儿子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3.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说说它的结构顺序。
4.对于小说中的父母做法,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5~7题。
孤 鹅
有一对农民夫妇,在自家的地垄边捡到一只大鸟,是天鹅,受了伤,已经无力随群远去。夫妻俩把天鹅抱回去,养好了伤。放归的那一天,天鹅并不飞走,却在它受伤的那个地垄旁徘徊了许久。
夫妻俩后来从别人那里了解到了天鹅的生活习性,才知道天鹅大概是在地垄边等它的伴侣呢。于是,他们干脆在地垄边筑了一间鹅舍,他们怕动物或人伤害了这只天鹅,就轮流看护着它。
原以为只是几天的看护。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料的那么简单。夫妻俩风餐露宿,一直陪伴天鹅等着。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夫妻俩就互相安慰着,或许,要等的天鹅明天就回来了。就这样,夫妻俩在地垄边一直断断续续地守护了两年多。
直到有一天黄昏,一群天鹅从天上飞过,天鹅振翅飞走。
(节选自马德的《尘世佛心》,见《读者》2006年第20期)5.从短文中你能看出天鹅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吗?
6.你认为夫妻两人花两年多的时间看护天鹅,值得吗?
7.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1.示例:儿子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大学毕业后突然失踪,父母千方百计找到了儿子,儿子认为永远逃不出父母的手心。
2.孩子长大了,还是无法独立生活,逃不出父母的掌控。(意思对即可)
3.用倒叙手法结构全文。先从儿子大学毕业后失去音讯开头,再按顺序回忆儿子从小到大受到的庇护,接着写失踪后的寻找过程,最后找见儿子后儿子道出失踪原委。(意思对即可)
4.示例:像小说中父母的做法,是对我们过分的“爱”,只能使我们永远无法独立,永远无法长大。我们从小就应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是管不了我们一辈子的。
5.天鹅雌雄成对生活在一起,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终生厮守。6.示例:我认为值得。如果从经济等实惠角度讲,夫妻俩看护天鹅并得不到什么好处,但却体现了两人一颗金子般的仁爱之心,这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得到的。
7.示例1:从夫妻俩角度说,两人心地善良,对天鹅充满了仁爱之心,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示例2:从天鹅角度说,天鹅雌雄终生厮守,爱情专一,值得人类好好学习。
——刊于《语文报•中考版》2007年第21期(总第229期),2007年5月24日。
第二篇:精读引领课
29寓言两则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听写词语
(2)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品读《纪昌学射》,感悟寓意。
(1)仔细读2、3两段,用“——”画出飞卫教的句子,用“~~~~~” 画出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句子。并在一边写下批注。全班交流:
一开始飞卫是怎么教的? 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好射箭...不能眨一眨。
这个师傅怎么样? 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纪昌面对师傅的严格要求,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 妻子织布的时候....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A.“注视”是怎么样地看?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B.纪昌让自己注视着什么来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
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中间粗,两头尖,形状像枣核。人们在织布的时候,便由它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如果有实物图片可以展示)纪昌就是躺在小小的织布机下面,足足看了——两年!700多个日子!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两年之后-------出示: 两年以后,....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他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这一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④出示:他用一根长头发.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⑤出示: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4.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自学《扁鹊治病》。小组交流,全班汇报。(2)课下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第三篇:评价建议(三年级课标学习)
评价建议
填空题:
1、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2、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5、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
6、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
7、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8、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
9、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10、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11、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12、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
13、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1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4、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
问答题:
1、“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学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2、怎样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答: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1、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2、激励学生学习。
3、改进教师教学。
第四篇:学课标
学课标,通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王和中心校
李俊琴
9月12日----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2014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认真聆听了薄老师的“依标托本,凸显语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彩讲座,仔细品读了李莉老师的教材解读,观摩了崔老师高效、扎实的精彩课堂,我耳目一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二阶段时对学生在识字写字中还没有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对阅读要求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高年级了,我要根据高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目标,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五篇:《观潮》精读引领课
精读引领课
第一单元
《景物描写一组观潮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体会课文中的有关于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现象。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鹅的特点。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的特点,采用你人的修辞,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描写动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说说《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潮的? 时间顺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
二、默读批注 1.出示提示:
默读3、4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适当处批注(圈、划)2.合作小组内交流
3.出示泡泡提问: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请把你的体会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具体,先说给同桌听听。4.全班交流。
5.教课后提问: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找出来读一读,谈谈对这些描写的体会。
间接描写:对观潮人神态、动作的描写,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潮之奇。直接描写:声音、比喻句 2.出声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展示朗读。
四、总结写法
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五、总结学法
1.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呢?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钱塘潮的奇特、壮观。抓典型语句,学习按时间顺序的描写景观的方法。
六、拓展练笔:
请抓住一种景观的特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说课材料
松山三小
张
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和各位交流的是“主题引领,单元推进”九模块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模块“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理念。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校语文主题学习的任何一种课型都是在把握和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就是围绕着课标中的第四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第五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进行设计的。
二、说对本单元和本课教材的理解: 1.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编者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2.本课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非常独特,它是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一个片段侧重动作描写,第二个片段侧重细节描写,第三个片段侧重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三个片段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人物的鲜活形象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说具体的操作流程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结合单元导读的目标要求我把它设计为精读引领课,起到引领学法的作用,为后面的所有相关文章的阅读奠定基础。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人物形象。2.抓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是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读中得法,拓展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操作如下:(一)复习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进行复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写词语检测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二是回忆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二)问题引领,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这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课后题进行确定的。如本课的问题就是课后的第二题:“文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以这个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进行思考感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说完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不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对文字产生深不可测的恐慌感。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只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一点,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我依据课后第三题“文中有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请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选择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在刚才的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用心体会作者用词用法的精妙之处。由于我们以前已经有了人物描写的读写经验,所以老师切记不要急于把答案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琢磨和体会。
(三)学法的总结和运用。学法的梳理和总结,是精读引领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这节课上梳理出学习的方法,后面的略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以及今后同类文章的阅读学生才有法可循。那么这个学习方法的梳理就需要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本组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出学法。本课的学习方法是:1.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3.抓典型语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这三个学习方法适合这单元所有课文以及配套丛书同类文章的阅读。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阅读,根据课内大量阅读的这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课上留有五六分钟时间用来拓展阅读,利用前面已掌握的学法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结合这节课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作家描写方法的了解我选择的是从书中与课文体裁和写法都相近的《欧也妮葛朗台》,请同学们继续巩固前面掌握的内容。
四、最后我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谈开展语文主题实验以来的一点体会: 我们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半年来,我深感自己和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想我自己以往的语文课上,我总是习惯于口若悬河,生怕学生弄不懂学不会,于是自作多情地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精剖细刻,但是最后导致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与语文渐行渐远,他们的能力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高,反而养成了等待老师给予答案的习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简约、更有效,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逐渐探索出了主题单元九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研讨,摒弃无效的教学环节;又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让学生适应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个性的理解和感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终于从字斟句酌的讲解中走了出来,把大量阅读带进了课堂。当我们把课堂真正交给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的种种顾虑其实是多余的。其实语文课如果这样简简单单地上,反而因为我们的“懒惰”让孩子得到了自由。他们的能力也逐渐在我们的“放”中得到了锻炼,文学审美能力也在书海中得到了提升。现在孩子的读书胃口被调动起来了,语文课也渐渐变得丰盈而充实起来,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学生每天都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语文主题学习,真的带给了我们反三归一的惊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会既丰富又专一,既广博又精邃,因丰富而广博,因专一而精邃。
以上我就课标、教材、流程和自己的一点收获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