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小学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工作总结
中心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工作总结
小学生成长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学生成长指导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设置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中层和年级组长以及相关指导教师一起组成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导小组。做到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实践心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班级活动
本着教书必先育人的原则,本学年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召开主题班队会十多次,分别以“新学期,新起点”,“为国旗争辉”,“珍爱生命演讲比赛”,“爱家乡,话崛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做诚实守信好少年”等为主题,使学校生活始终处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开展“导师制”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要求,制定翔实的实施方案,针对学生的成长现状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给予指导和解决,分别召开学生会议,班干部会议,特殊学生会议,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办法,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使教师由教育学生变为学生成长的导师和朋友。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把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记挂在心上,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动态,做到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快乐的小鸟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四、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搭建平台。老师和学生通过学校广播站进行互动,实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比如:学生自己制作“爱心卡”“感恩卡 ”等。让他们懂得家人或别人对你的服务和关心要知道感恩。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学生成长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我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了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期我校成长指导中心,单个辅导就接待了近10位学生,辅导次数达到几十次。通过个案辅导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能正常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六、学生成长指导的学科渗透。
我校开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成长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在学生成长指导活动中,还将不断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6年7月
第二篇: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导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导组织机构及职责
主
任: XX 副主任: XX 成员: XX
职
责: “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除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具体是:
1、定期调查学生的品行习惯、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等素质状况,从而确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法,并为学校教育工作的计划安排提供依据。
2、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发展中心”的指导工作主要抓住影响学生发展的常见问题,诸如学习生活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应试技巧、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意志锻炼、人际交往、人格品性等,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注重学生同伴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学生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是可贵的辅导资源。为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心将与校学生处携手,在各年级和各班级学生中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小组,通过培训,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4、有效利用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讲授学生的学习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5、为全校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提供资料查询及心理服务。
6、开展学生发展课题研究和个案研究。把发展指导中心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017年9月
中心小学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第三篇:申家坡小学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工作总结
申家坡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工作总结
申家坡小学2017年9月成立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学生成长指导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设置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张照斌校长任组长,尚分明主任和时延业主任任副组长,丁伟、李江伟、李汀、孔文强、刘金玲等指导老师一起组成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导小组。做到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实践心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班级活动
本着教书必先育人的原则,本学年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召开主题班队会十多次,分别以“新学期,新起点”,“为国旗争辉”,“珍爱生命演讲比赛”,“爱家乡,话崛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做诚实守信好少年”等为主题,使学校生活始终处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开展“导师制”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要求,制定翔实的实施方案,针对学生的成长现状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给予指导和解决,分别召开学生会议,班干部会议,特殊学生会议,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办法,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使教师由教育学生变为学生成长的导师和朋友。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把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记挂在心上,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动态,做到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快乐的小鸟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四、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搭建平台。
老师和学生通过学校广播站进行互动,实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比如:学生自己制作“爱心卡”“感恩卡 ”等。让他们懂得家人或别人对你的服务和关心要知道感恩。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学生成长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我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了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期我校成长指导中心,单个辅导就接待了近10位学生,辅导次数达到几十次。通过个案辅导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能正常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六、学生成长指导的学科渗透。
我校开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成长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在学生成长指导活动中,还将不断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7年12月
第四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2013年工作总结(模版)
抓基础 建体系 重质量 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2013年工作总结
年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出的要求,贯彻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学校2013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配齐配强专业人员、提升队伍素质、建设课程体系、拓展工作平台和化解心理危机,在体制机制规范化、教育教学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活动开展品牌化、心理辅导个性化等方面下功夫,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示范引领,促进内涵发展,稳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工作长效发展
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精神卫生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工作。一是制订了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办法,先后出台《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区”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作联动的意见》和《关于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意见》等,起草了《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对组织领导、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危机干预等方面进一步做出制度性规定,着力加强心理课程教学体系、心理文化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工作规范化程度,提高依法工作能力。二是健全中心与校内各相关部门和校内外心理教育、心理卫生机构的联动机制,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培育校内全员氛围,借鉴校外成功经验,整合优质专业力量,从教育教学和临床治疗干预两方面统筹谋划,主动建设,完善符合我校校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三是每学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总结经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谋划发展。
二、构建研究生心理教育体系,探索素质提升路径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组织结构也与本科生有较大差异。中心于2013年重点探索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路径,取得较好效果。一是创新工作模式,健全工作体系,增加工作力量。重视研究生秘书的培训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加强与主管研究生副书记的沟通,动员研究生导师参与育人环节,搭建起工作平台。二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研究生朋辈活动立项工作上,根据研究生独立性强,知识需求层次高的特点,以心理沙龙、在线互动、团体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提供心理指导服务,共开展活动28场次,形成以研究生心理自助和互助为主的教育模式。三是依托“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班级(实验室)—宿舍”的研究生工作体系,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工作,通过对研究生入学档案材料的调查分析和心理普查结果及日常行为表现,重点筛查心理亚健康群体,建立集心理普查(排查)、咨询、跟踪、干预为一体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2013年成功干预研究生心理危机11人。
三、加强队伍培养培训,提升整体专业素养
中心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构建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以常态化、制度化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一是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实施,中心派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专题培训,并到兄弟院校参加研讨,分析解读法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生工作干部、研究生秘书、心理咨询师、学生骨干共165人进行了心理工作法制教育,在全校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法工作的意识。二是注重分层、分类组织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心理咨询师和学生骨干共17场次525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心理支援与督导,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通过举办新留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心理干预技能等专题培训,大力加强队伍新兵的培养,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补充力量。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与树立激励目标,培养和选树更多的先进典范,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
四、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
中心着力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组织校内思想政治、精神医学、心理科学的专家组录制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为进一步建立起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打好基础。二是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2013年在各校区开设5个班次课程,选课学生829人。并根据育人要求、学生需求和心理健康热点领域申报了多门公选课,建立起多主题、广维度的立体式课程群。三是开展层次化专题教育,组编了《致吉林大学新同学的第一本心理书》和《致吉林大学毕业生的逐梦起航心理手册》等电子书,在新生入学教育等环节开展班级体验式团体辅导,2013年专、本、研各层次共54个教学单位的9800余人参加了体验活动,完成了8600余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和 3
回收工作。四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成功申报了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索网络教学、专题教育、在线自学和体验式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和载体
中心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一是注重对新生的指导服务,在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即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致2013级新生的一封信》感受到学校的贴心提示与心理指导,学生家长也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了解了学生成长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家长要科学指导陪伴孩子成长的心理知识,从源头培养心理健康意识,也架起了家校互动的桥梁。二是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管理处和校团委的支持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聘了77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在各学院设立心理部,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开展47项“朋辈协力心理成长”系列立项活动和组织360名2013级新生辅导员助理及研究生班长参加团体领导者技能培训等,鼓励、支持学生通过自我发展、朋辈辅导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更好的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力,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了“5.25心理健康信息化服务周”、“健康心理 筑梦同行”心理讲座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吉林大学报“心有灵听”专栏等多种媒介,利用博客、微博、手机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传播渠道,营造出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六、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基地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内容和功能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和服务的重要阵
地。中心对各校区基地加强管理,提高配置,着力提升服务能力,2013年接待来访学生2500余人次。一是加强各校区心理素质培养基地建设和维护力度,对配置不合理、设备陈旧、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进行了环境改造和设备升级。二是在南岭校区、朝阳校区筹建了学生心理阅览室和团体活动室。为学生提供温馨便捷的心理活动场所和阅读通道。三是扩大宣传,培育氛围,在各校区心理素质培养基地制作了3个系列40余块宣传宣传展板、悬挂规章制度,美化环境,增加服务功能。
七、强化危机干预,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着眼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更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应对危机的内在潜能,积极关注特殊群体,主动干预紧急问题,使危机处理过程内蕴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一是健全全员危机干预机制。2013年,中心制定了《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流程》及《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内容和方式》,向各基层单位发放了《吉林大学学生辅导员实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指南》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案例指导手册(第Ⅰ辑)》,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完善立体危机干预体系。中心继续完善四级(学校—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班级—宿舍)纵向危机干预体系,在预警信息传递与干预全程配合上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着力构建横向危机干预体系,与校内学生工作部、研究生管理处、保卫处等建立联动关系,与校内外心理教育和心理卫生机构联合组成危机干预共同体。其中,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合作共建的“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基地”,对238名心理重点关注对象 5
进行了访谈和评估,建立了学生重症心理疾病和精神问题转介治疗绿色通道,为学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医疗资源保障。三是继续开展心理重点关注对象双周报制度,要求基层单位及时更新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做到事件发生一例、报告一例、干预一例、总结一例,提升了干预和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全校2013级8932名本科生新生和5228名研究生新生参与心理测评,通过心理普查量表共筛查出约1500名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逐一进行约谈,确定重点关注学生名单。通过普查、排查和实时关注,部署严密防控、紧急干预和后期跟踪等工作,2013年中心成功干预心理高危学生67人,实时关注心理问题学生149人。
八、深化协同创新,强化学科研究和理论支撑
中心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情况,开展分层次、分类型的学科研究。2013年中心共申请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3篇研究论文在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有些工作也得到教育部重视和认可,在教育部思政司2013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心理中心赵山主任代表学校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制度探索经验。并分别于2013年5月和12月教育部思政司领导到访学校期间,汇报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在理论学习和学科研究方面,一是加强了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确保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延续性。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问题意识、保持学习态度,注重多 6
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与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建立了协作机制,推动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三是注重挖掘校内学科优势和校外专家资源,内请外聘10位心理学、哲学、精神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家,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专家梯队,成立了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家组,搭建了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和重要的工作,既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也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一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抓基础,建体系,强队伍,重质量,全面扎实的推进了指导和服务工作。下一步,中心将坚持以推进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工作导向,以活动为抓手,以基地为依托,以课程为主导,以队伍为保障,逐步实现知识普及与危机干预结合,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并进,队伍壮大与质量提升同步,大力构建校内外资源整合、专兼队伍结合、师生骨干配合、家庭学校融合为标志的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第五篇: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招募心理咨询志愿者公告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成长指导中心”)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主办,系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政府公益性机构。
连云港市“96111”心理咨询热线是江苏省“9611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的分支机构,通过电话、网络和面询等咨询方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为扩大“成长指导中心”和“96111”热线的服务范围,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的求助需要,特向社会公开招募心理咨询志愿者,具体事宜通告如下:
一、招募岗位
1、“96111”热线志愿者
岗位说明:每月1-2次在热线室工作(周一至周五15:00~19:00,周六周日9:00~19:00),包括热线咨询、网络咨询和危机干预;不定期参加“成长指导中心”组织的培训及活动。
2、心理咨询志愿者
岗位说明:每月1-2次于周六或周日在心理咨询室提供面询服务,不定期参加“成长指导中心”组织的培训及活动。
二、招募要求
1、身心健康,热爱社会公益事业,自愿从事志愿者工作,年龄18岁以上、善于沟通、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纪律观念。
2、符合以下专业资质条件之一:
(1)取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96111”热线志愿者必须条件);
(2)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或临床心理学方向本科以上毕业生,专业工作实践3年以上者;
(3)高校/医院临床心理工作者。
3、愿意接受以下基本工作要求:
(1)志愿者的工作属公益性工作,按志愿者规则管理;(2)志愿者的工作属于心理咨询领域,按心理咨询的专业伦理、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管理,包括接受培训和督导,参加有关研讨交流;
(3)不得与来访者建立除志愿服务关系外的任何其它关系,须要转介的按成长指导中心相应规定进行;
(4)自行协调好本职工作和个人生活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按协商排定的时间工作,无特殊情况不随意变动。
4、经所在单位领导同意。
三、招募程序
1、报名者须认真填写《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志愿者报名表》(见附件),并附身份证、最后学历毕业证书、专业资质证书的复印件各一份。(报名表贴一寸照片)
2、报名者可以直接到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报名。(地址:新浦区朝阳东路38号少儿活动中心202室,联系人:汪老师,联系电话:85851869)
3、接受电子邮件和电话报名。(E-mail:lyg96111@163.com电话:85851869)
4、报名截止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
5、所有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的人员,经考核、面试合格和业务培训后,将统一颁发聘书,定期参加活动。
四、相关待遇
1、所有正式聘请的志愿者,纳入统一管理,记录志愿服务时间,享受相关权益。
2、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学习、专业督导、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相关的成长活动。
3、对优秀志愿者定期予以表彰。
欢迎社会各界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同志加入到我们志愿者队伍中来!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2010年10月26日
附件: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志愿者报名表
编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