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案件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案件当事人自动履行 法律文书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容概要】本文以2007年至2009年间延庆县法院审理的近8500件民商事案件为样本,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走访当事人等方式,用基础数据和图表统计比对调查了案件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情况,全面分析了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内外因素,提出了提升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五点对策:建立案件的筛选与衔接机制、建立审执协调机制、完善执行威慑配套机制、提升案件调解质量和调解书自动履行效果。
在当前全国法院执行案件数量呈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提高当事人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应当成为缓解执行压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级法院均对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情况予以高度重视。2007年最高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要建设好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执行案件信息与其他部门信用信息的共享,并通过信用惩戒手段促使债务人自动履行义务。”北京市高级法院提出:“中、基层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要分别达到60%和55%以上”的要求①。延庆县法院对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情况进行调研,以期准确把握当事人对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现状,分析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该调研以2007年至2009年本院审理的近8500件民商事案件为样本,对这些案件的法律文书(仅指判决书和调解书)的自动履行情况进行统计比对分析。同时,调研组还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走访当事人等方式,向法院干警发放调查问卷90份,举行院内干警座谈13次,向当事人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实地走访当事人30余人次,更为全面 地了解了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各种因素。
一、基础数据及说明
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是指生效的法律文书因当事人自动履行而未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数占本年度具有可执行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总数的比率。实践中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存在自动执行和案外自动履行两种情况,也即当事人通过法院自动履行和不通过法院,直接向对方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②。
(一)民商事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情况
据统计,2007到2009三年间,本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数呈递增趋势(图一),但案件自动履行率处于偏低水平,从2007年的25%逐年降至2009年的19.3%(图二)。案件自动履行较差的现实状况使得其缓解执行压力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大量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三年民商事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的案件数呈现递增趋势。另外,就两种不同履行方式而言,自执案件数大于案外自动履行案件数。三年自执案件共计1050件,自执率约为12.4%,案外自动履行案件共计771件,案外自动履行率约为9.1%,低于自执率三个百分点。
图一:2007-2009年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数
***02000***0有履行内容案件强制执行案件自执案件案外自动履行案件***97264032022584有履行内容案件强制执行案件自执案件案外自动履行案件线性(强制执行案件)线性(自执案件)2***9年***007年***008年26402097328215
图二:2007-2009年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率与强制执行率
90%80%70%60%50%40%30%20%10%0%2007年2008年2009年25.0%20.6%19.3%自动履行率强制执行率75%79.40%80.70%
注: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率=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件数/具有执行内容的民商事案件数
民商事案件强制执行率=民商事案件强制执行件数/具有执行内容的民商事案件数
(二)判决书与调解书自执率对比
对比近三年民商事案件判决书与调解书的自执率发现,一方面,调解结案比判决结案有较强的自动履行优势,近三年判决书的平均自执率 为9.1%,调解书的平均自执率为22.8%,高于前者近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调解书自执率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本院近三年民商事案件平均调解结案率为42%,调解结案已成为当前法官审理民商事案件时积极追求的结案方式,其初衷是使当事人息诉服判,能够自动履行调解书,但调解书平均自执率仅为22.8%,处于较低水平。可见,相当一部分案件旨在通过调解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没有真正实现。
图三:2007-2009年判决书和调解书自执案件数
案件数25002000***310005001430判决结案调解结案判决案件自执调解案件自执2007年***2623661472008年14611141***32009年19541203***14112031954判决结案调解结案判决案件自执调解案件自执262
图四:2007-2009年判决书和调解书自执率 4 35.0%32.1%30.0%25.0%20.0%15.0%10.0%5.0%0.0%判决书自执率调解书自执率2007年10.3%21.2%2008年10.1%32.1%6.9%21.2%15.2%10.3%10.1%2009年6.9%15.2%
注:民商事判决书(调解书)自执率=民商事判决书(调解书)自执件数/具有执行内容的民商事案件数
(三)当事人怠于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的心理状态
实践中当事人不自动履行判决书和调解书的心理状态可分别归为五种情况。其中,当事人不自动履行判决书的心理状态为(图五):忘记履行或忘记履行期限;经济基础不好,存在逃避履行的侥幸心理;碍于面子,认为主动履行就是向对方低头服输;对判决结果不服,怠于履行判决书;明知判决书的效力,仍恶意逃避履行。当事人不自动履行调解书的心理状态为(图六):法律意识淡薄,轻视调解书的效力;在法官压力下达成调解协议,内心对协议内容并不接受;自愿调解后反悔,不愿履行调解书;恶意利用调解讨价还价,减轻债务责任,本意不愿履行;利用调解拖延履行,趁机转移财产。
图五:当事人不履行判决书的心理状态
忘记履行或忘记履行期限, 5%明知判决书效力,仍恶意逃避履行,40%经济基础不好,存在逃避履行的侥幸心理, 10%存在“爱面子”心理,认为主动履行就是向对方低头服输, 15%对判决结果不服,怠于履行, 30%
图六: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的心理状态
法律意识淡薄,轻视调解书的效力, 10%在法官压力下达成调解协议,内心对协议内容并不接受, 15%利用调解拖延履行,转移财产,本意不愿履行,30%恶意调解讨价还价,减轻责任,本意不愿履行,25%自愿调解后反悔,不愿履行,20%
(四)案后督促履行情况
1.审判人员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比例。调研小组根据本院90名审判人员反馈的调查问卷及院内座谈情况统计显示,表示能够经常性进行案后履行督促的审判人员8人,不足总人数的10%;表示视案情需要偶尔进行案后履行督促的审判人员30人,占总人数的1/3;表示从未主动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审判人员52人,约占总人数的58%。可见,案后督促履行当前没有成为规范性的长效做法。另外,能够主动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多为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审判人员。2.案后督促履行效果。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审判人员均认为在对当事人督促履行的情况下,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有所提高。其中,认为自动履行率提高了5%以下的审判人员占10%;认为提高了5%到10%的审判人员占15%;认为提高了10%到20%的审判人员占35%;认为提高了20%以上的占40%。可见,案后督促履行对提高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有良好的效果。
经过案后督促履行能明显提高当事人自动履行率的案件集中在以下类型:供用电气水合同纠纷、物业合同纠纷、索要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等婚姻家庭纠纷。经过案后督促履行,当事人仍拒绝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的案件多集中在以下类型:涉及房地产所有权、土地承包、遗产继承等法律关系复杂或标的额巨大的纠纷,双方矛盾尖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长期矛盾积累导致的相邻关系纠纷等。
3.未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原因。审判人员未进行案后督促履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约20%的审判人员认为案后督促履行效果不佳,不愿主动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是50%以上的审判人员表示审判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精力进行案后履行督促;三是近30%的审判人员认为当前法院工作遵循审执分离原则,执行工作应由执行部门完成,审判部门没有必要进行案后履行督促。
二、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情况的内外因素
(一)外在因素
1.辖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本院所在辖区地处偏远,山区较多,农村面积广大,较市区法院而言,辖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使得我院审理的民商事案件表现出“四少四多”的特点:即,法人组织间纠纷少,村民居民自然人间纠纷多;公司契约类纠纷少,土地宅基地等房产地产纠纷多;当事人间为陌生人的少,有亲朋关系或为同乡同村熟人关 7 系的多;当地群众重视法律法规等“硬规范”的少,受民俗风情等辖区人文“软约束”的多。这种辖区特点使得我院审理的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情况受到以下因素制约:自然人占履行义务主体的大多数,经济状况较差,自动履行能力偏低;当事人大多来自于熟人关系密集的农村,受乡土风俗影响严重,往往碍于“面子”怠于自动履行;当事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合同契约甚至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效力,容易出现出尔反尔,拒绝自动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辖区推进城镇化进程、新农村改造等工程建设中,涉及集体土地征收以及房屋拆迁补偿的案件较多,这些案件涉及对巨大经济财产的处分,当事人对法律文书难以自动履行。
2.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指国家通过征信机构全面记录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失信者在融资、投资、经营、臵产、任职、就业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以督促市场主体诚信经营、遵规守法的法律机制。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司法信息未受到充分重视。不履行法院强制执行文书的信息本应是最高位阶的失信信息,但当前各行业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往往只关注本部门的失信记录,很少有将法院司法信息纳入进去的,司法失信行为对失信主体的社会活动尤其是银行信贷等重要资信活动没有产生影响,这与司法信息在整个社会信用信息中的位阶极不相称。
(2)信息网络间对接不畅。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了积极探索,如,国家工商总局开展了企业信用分类管理、警示企业预警机制等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等。但这些信息网络与法院系统的司法失信信息网络对接不畅,个人或企业在消费、信贷、经营、交易中的不良信用信息没有在其参与司法活动时产生足够影响。
3.部分案件可执行性低。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改制特殊历史时期形成了国有企业呆账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允许企业(即债权人)以诉讼和执行文书作为核销呆账的依据,从而诱发一些债权人主要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债权人出于非市场化动机提起诉讼和执行行为。对于这类案件,即使经过法院强制执行也很难获得执行结果,更难以寄希望于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内在因素
1.执行威慑机制缺位。司法执行威慑力指法院执行能力、长期执行形成的执行效果、对履行行为实施的制约和惩罚措施等因素对当事人起到的震慑力。面对一个执行能力很强的法院时,义务方当事人更倾向推定即使不自动履行法律文书,法院最终也会强制执行,从而选择自动履行的可能性更大。相反,若法院执行能力较弱或执行能力较难判断,义务方当事人往往具有较大侥幸心理,其选择自动履行的可能性较小。当前,构建执行威慑机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当前执行管理系统的局限性。最高法院于2009年开通了“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公众可登陆平台查询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但调研发现该平台在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查询范围较窄。通过平台只能查询到被执行人身份证号、执行法院、立案时间、案号、执行标的等信息,对被执行人执行能力评价、资产状况、司法失信记录等无法查询。并且查询对象仅限于有过被执行记录的当事人。二是联动机制缺乏。该平台未能与银行信贷、工商注册登记、出入境管理、产权管理等社会监管部门全面衔接,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2)缺乏心理威慑规范机制。心理威慑即采用曝光失信信息等方式挤压规避逃避执行人的生存空间,从而促使债务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 9 的一种手段。《民事诉讼法》第231条规定了法院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的当事人实施在征信系统上记录信用信息、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措施。实践中,常用的心理威慑措施有电视节目播报、纸质媒体信息、专门网站曝光、公开张贴公告等方式,在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对心理威慑措施的采用尚处于松散运作状态,缺少心理威慑规范机制的指引。
(3)司法失信处罚手段缺位。《民事诉讼法》第102条、104条规定,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规定在实践中往往成为强制执行的有力措施,但并不适用于约束当事人对法律文书的自动履行情况,这就使得当事人拖延履行或逃避履行的成本几乎为零。
2.案件调解质量有待提升。目前,民商事调解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法官认识存在误区。在当前注重调解,追求矛盾纠纷和谐解决的形势下,个别法官盲目追求调解率的攀升,甚至采用诱导调解、强制调解、显失公平的调解方式实现案件的调解结案,导致当事人对调解过程及结果的不满,容易出现案后矛盾的反复,影响当事人对调解书的自动履行。(2)调解前后诉讼保全措施不到位。保全措施不到位往往给恶意利用调解的当事人逃避履行创造可乘之机,尤其在调解协议的签订以权利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为条件的情况下,若义务方当事人案后不能自动履行,将严重伤害权利方当事人的信任情感并损害调解法官在其内心的权威地位。(3)调解程序欠缺规范。当前调解程序制度多为框架性和原则性规定,使得调解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综合素质,很难保证调解案件质量整齐划一。存在部分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分寸把握失当,或者放弃法理的底线,或者言谈过于随便有损司法严肃 10 性,使得调解书的权威性大打折扣。(4)部分调解内容难于执行或不具有可执行性。如调解协议约定:被告将相机返还原告。但协议对于相机的品牌、型号、成新没有具体描述,导致双方对相机标的存有争议,被告拒绝履行调解协议。(5)调解结案评价机制不科学。当前调解书自动履行率并未纳入考核范围,法官对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积极性不高。
3.审执部门联动欠缺。审执部门联动欠缺导致实践中,一方面审判法官了解执行工作少,审判工作容易脱离执行实际,导致判决或调解出现难于履行的情况,影响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另一方面执行法官对当事人信息了解缺乏,对当事人履行能力评估不到位,影响法律文书的最终执行效果。审判执行部门联动欠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客观条件制约。由于审执部门工作繁重,沟通联络时间有限,导致部门间缺少了解沟通,出现审判执行工作衔接不畅的问题。(2)主观认识存在偏差。部分法官对审执分离原则存在片面理解,没有充分认识案后督促履行工作的重要性,错过督促履行最佳时段。
三、提升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情况的内外因素,调研认为,提升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的可行性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案件的筛选与衔接机制
建立案件的筛选与衔接机制,即对当事人自动履行能力评估进行关口前移,在立案阶段对当事人明知对方没有履行义务能力仍进行诉讼或申请执行的案件,应当告知其申请债务人破产或暂缓执行。
1.债务人为公司法人的,依据《破产法》的规定,当债务人符合破产条件的,应当告知债权人进入申请破产程序,尽可能在源头合理控制普通民商事案件的数量,避免因当事人不具有履行能力而损害法律文书 11 的权威性。
2.债务人为自然人的,在立案阶段发现债务人不具有履行能力的,立案法官要加大释明力度,引导当事人进入诉前调解程序,通过诉前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替代履行方案,如用劳务代替金钱履行义务等。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对债务人明显丧失履行能力的案件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将案件暂缓进入执行程序,在登记备案后一旦发现履行义务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权利人可申请重新启动或由法院主动启动执行程序。
(二)建立审执协调机制
审执协调机制是指审执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在遵守审执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审执合作,通过协调把审执工作各个环节相互配合、衔接起来。
1.加强审执部门的沟通交流。引导法官树立对审执分离原则的正确认识,扭转审判人员只关心审判业务,执行人员只关心执行业务的情况,尽量缩小因长期分工可能导致的审执人员在法律专业知识、思维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出现的差异;完善自执案件的双向绩效考核。将自执率纳入部门及法官个人的目标考评,加强审执环节的配合、协调,使得审判阶段为案件执行创造、奠定条件和基础;通过审执部门定期交流研讨、共同研究典型案例、审执人员轮岗交流等方式促使审执工作的互动,实现审执两种程序的统一。
2.将审执协调贯穿司法程序始终。(1)案件受理阶段。立案法官应当就债务人的财产状况查明、诉前财产保全、债务人履行能力评估等事项告知债权人,提示其注意对债务人财产的查找及保全,最大限度避免债务人转移财产。(2)案件审理阶段。审判法官应全面掌握债务人的履行能力状况,如财产状况、资金流向、资信信息等,为督促当事人 12 自动履行打下基础;注重辨法析理,提前做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的思想工作;确保法律文书对执行事项表述具体、明确,便于当事人自动履行;在送达法律文书时发现债务人有隐匿、转移、毁坏被执行财产行为的,要及时采取措施。(3)法律文书生效后。加强案后履行督促,设立工作台帐,对调解后当事人的履行情况、承诺兑现情况进行统计,最大限度解决当事人怠慢履行问题;对当事人不能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的,审判法官在向执行部门移送案件时,要注重介绍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状况并积极配合执行。
(三)完善执行威慑配套机制
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应当结合辖区特点,充分利用“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和“北京市法院执行信息查询中心”的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本院执行威慑配套机制。
1.组建执行联动工作小组。在当前执行部门实行分段集约执行的工作格局下,可在分段集约执行的前期阶段组建执行联动工作小组,并配备联络员。执行联动工作小组应承担起以下职能:认真登记当事人司法失信信息,建立当事人财产资信登记薄,承担起评价当事人履行能力及司法信用的平台功能;与辖区公安、税务、工商、银行、房管、民政等部门沟通联络,实现当事人社会信用资信与司法信用信息的交流互通,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桥梁作用;辅助审判法官完成对当事人履行能力的评价工作,为审判法官判断当事人履行能力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对未按时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根据其履行态度和行为情节进行客观评价,确定不同等级的“失信黑名单”,向本院审判部门、上级法院执行部门、相关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有效传递司法失信信息等。
2.建立心理威慑规范机制。通过出台院内实施意见规范心理威慑机制,规范心理威慑措施的采用条件和方式、心理威慑程序的发起、保 13 护当事人隐私权的限制性规定等环节,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威慑措施在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上的积极作用。
3.健全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的责任追究机制。在现有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拒不履行相应义务的,严格追究相应法律责任。通过联动措施加大对被执行人的处罚力度,如,对其融资、投资、臵产、出境、高消费、晋级、接受政治荣誉等进行严格审查和限制,加大债务人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的失信成本,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四)提升案件调解质量和调解书自动履行效果
1.提升案件调解质量。进一步规范调解程序,通过制度的完善规范法官调解过程。确保法官遵守“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原则,严格处罚强迫调解、诱导调解和盲目调解的行为,确保通过调解真正达到案结事了;在启动调解程序时,对当事人的调解意愿、履行能力进行必要审查,最大限度防范恶意利用调解的情况发生;完善调解激励考评机制,将调解书自动履行率纳入考核内容,将调解书内容难以执行或不具有可执行性的案件计入调解质量考评,激励法官重视调解质量。
2.提升调解书的自动履行效果。在调解书中尽可能设臵担保条款,通过保证、质押、抵押等方式加大债务人逃避债务的经济成本,促使其自动履行;在调解协议中增加违约条款,约定债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自动履行调解协议的,债权人在调解协议中同意放弃的部分利益可自行恢复,或约定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失信金”;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对数额不大的案件要求即时清结,对标的较大等不能即时清结的案件,应尽可能提高第一次履行的比例并缩短分期履行期限;充分发挥案后督促履行的作用,向当事人送达风险告知书,明确告知民事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约束力和效力,促使其自觉履行;对于由司法所、村委 14 会等各级民调组织参与纠纷处理的案件,由民调组织在履行期限内向债务人发出履行提示,或在当事人所在社区、居(村)委会公告栏张贴法律文书,利用舆论压力督促其自动履行。
(五)全面提升司法权威
1.要倡导司法权威理念。要在法制宣传以及司法审判活动中渗透司法权威理念,使社会公众及当事人明白司法权威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司法机关的威望,更在于保障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个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司法权威,而司法防线的崩溃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公众个人利益。
2.提高法律文书权威。要确保法律文书的质量,尤其要避免法律文书内容难于履行或不具有执行性,从而影响法律文书自动履行效果的情况发生。
3.要提升法官权威。既要培养法官司法为民意识,提升法官案件审理水平,从而获得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信任感,又要加强法官庭审驾驭能力,防止审判程序过于随意,影响法官权威和司法权威的情况发生。
4.提升司法程序权威。要注重柔性裁判机制的构建,在案件审理中充分考虑纠纷形成的背景,合理关注纠纷中的情理因素,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将一般道德原则、普遍是非标准、善良社会风俗融入刚性的法律判断,使司法程序与结果更加符合群众的期待,从而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
注:①北京市高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周继军在2010年8月份召开的北京市法院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和委托执行案件专项清理活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②由于当事人案外自动履行不通过法院,调研小组在数据处理时,通过比对统计年份的相关数据得到当事人案外自动履行的基础数据,计 算公式为:当事人案外自动履行数=该年度结案案件中具有执行内容的案件数-本年度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数-案件自执数。由于具有可执行内容的案件已经排除确权案件等不具有执行内容的案件,而在义务方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的情况下权利方当事人也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几乎不存在,因此,由该公式计算得出的当事人案外自动履行案件数是可信的。
第二篇: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
法律文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律师等,在解决诉讼和非诉讼案件时使用的文书,同时也包括司法机关的非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书是我国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劳改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等通过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和案件当事人、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自书或者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上的文书的总称。
法律文书是法律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是实施法律或保障有效实施法律的文字载体和重要工具,法律文书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法律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或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然而,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经常会发现许多法律文书制作不够规范,表达不够准确,大大地削弱了文书本身的法律效力。
一、结构和内容方面的问题
法律文书是一个具有广阔涵义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即按照文书的具体功能、文书的制作方式、文书的制作主体、文书的行文体式等进行分类。不管怎样进行类别的划分,法律文书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任何文书都要按照其内容和结构方面的要求,严格地依据法律进行规范的文书制作。但是,在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中,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通过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
1.遗漏事项。许多法律文书都要在文书首部书写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身份事项,如在书写犯罪嫌疑人身份事项时,要求包含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违法犯罪经历以及因本案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提请批准逮捕书和起诉意见书等。逐一地写清楚这些内容,对案件的审理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事项的问题。举例如下:
某市公安局起诉意见书:“犯罪嫌疑人×××,性别×,××岁,身份证号220302×××,×× 省××市人,××族,文化程度××,居住地点××省 ××市××街××号,在某年某月因涉嫌×××罪被逮捕。”
由于犯罪嫌疑人×××在此次犯罪之前没有违法犯罪的经历,起诉意见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写,但是在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方面,文书中只提到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时间,而没有写明犯罪嫌疑人×××被拘留的时间。
某市×××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被告人×××,性别×,××年××月××日出生,××族,××省××市人,文化程度××,居住地点××省××市××街××号。××年××月××日被捕。”现在押。这一判决书只写了被告人的被捕时间和现在押,并没有写明被告人在何时被拘留、现押在何处等相关内容,对被告人身份事项交代得不够具体、全面。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在被告人身份事项中应该明确地写出“因本案所受强制措施情况,现押处所”,因此,凡是被告人被拘留、逮捕,都要写明被拘留、逮捕的日期。
在制作裁判文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判决结果的书写。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判决如下。被告人×××,因犯×××罪,判处有期(无期、死刑)徒刑××年,并没收财产人民币×××万元(没收个人资产)。”这份刑事判决书中对判决结果的表述就不规范。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凡是判决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判处的刑罚之后标明刑期的起止日期,在判决前先行羁押的,还要折抵刑期。因此,上诉案例应该表述为:“……判决如下:被告人×××,因犯×××罪,判处有期(无期、死刑)徒刑××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即自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并没收财产人民币 ×××万元(没收个人资产)。”
2.表述多余。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担任审判长、代理审判员×××参加的合议庭,于20××年××月××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这份民事判决书中对合议庭的组成上表述多余,因为在每份判决书的结尾都会有合议庭组成人员的署名,所以,在首部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书写。
××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本裁定为终审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这种刑事裁定书的表述明显欠缺规范,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写明“本裁定为终审裁定”就可以了,再做多余的书写是没有必要的。
××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裁定为终审裁定;本裁定依法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根据国家《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在裁定书中,如果是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未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裁定维持死刑判决的,应当将“本裁定为终审裁定改成本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法律文书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写作中要做到严肃认真、精确无误。制作法律文书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地运用法律的专业术语,避免华丽辞藻和方言土语;在书写过程中,要使语句结构完整、言简意赅,避免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
1.使用语言要严肃认真。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以上事实,有××市监狱侦查科的证实材料同改犯×××以及狱警×××等人的证言予以证实。”其中“同改犯”这一词就属于生词,不符合法律中的用语习惯,正确的表达应该为“同监罪犯”。
2.使用语言要精确无误。××仲裁委员会调解书:“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五、合同继续履行;
六、放弃仲裁反申请事项……”在这一调节协议中,内容的书写缺少主语,会导致义务人及权利人产生模糊的认识,应该在书写中把相应的主语加入进去。
三、引证法律条款方面的问题
在制作法律文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法律和法规的引用。在引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引用最为适合本案的法律条款;要在引用中确保法律含义的准确性;要对引用的法律按照顺序进行。但是,在法律文书进行法律条款的引证时,经常会出现法律空缺、法律不准、法律残缺、法律倒置和法律无效的问题发生。例如:
被告人×××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年,刑满释放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盗窃10起,盗窃获得财物总价值约三万人民币。某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只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6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一条对被告人×××进行了惩处。而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并且数额巨大,又系累犯,在判决书中除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64条以外,应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目的规定进行惩处。由此可见,在制作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审查案件,准确地引用法律条款,防止出现引用法律不准而出现失去针对性的问题。
某市×××区人民法院再审刑事判决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0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第206条规定,判决如下……”该判决书是针对一审决定而进行的再审所制作的刑事判决书,在进行判决时,需要共同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第205条第一款和第206条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如果单从第206条上进行引用,会导致文书写作不全面。由此可见,在引证法律时要注意其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不能随心所欲和习惯办事。
四、总结
总之,本文对法律文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事例表述出来,可以看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粗心大意造成的写作笔误,有的是没有严格执行规范导致的失误,有的是因为引用法律不到位造成的错误。因此,想要写好法律文书,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思维逻辑,并且要积极地探索法律文书的写作规律,不断强化法律文书写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
第三篇:案件查处程序和法律文书
案件查处程序和法律文书
一、系统的组成:
五个子系统: 案件查处 案件督办 案件统计 卫片汇总 机构信息
二、系统作用:
它是实现执法监察工作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落实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的重要保障;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重要平台;提高执法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落实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有助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收集、统计、分析执法监察基础数据,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三、总体目标:
让每个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安装这个系统,让每个执法监察人员应用这个系统,让每个执法监察工作进入这个系统,逐步推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信息化,最终建立全国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全程数字执法。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争取尽早开通网络。在开通网络之前,也要应用“系统”开展案件查处等执法监察工作。
四、案件查处程序:
一、基本程序:发现—制止-立案-调查取证-决定处理意见-告知-听证-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结案。
二、关键环节:责令-决定处理意见-告知-申辩/听证-移送。
责令: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责令履行法定义务 责令作出行政处罚。
(一)责 令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法律依据: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责令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土地管理法法律、法规的行为”。《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履行检查职责时,有权“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开采矿产资源的无证开采行为,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开采。适用情形:
正在进行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可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下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听候处理。当事人拒不停止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1、责令限期改正(土地7种,矿产9种);
2、责令退还土地(5种);3、责令限期拆除(4种)。
责令限期改正:(土地7种)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以下7种情形,应当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2.1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
2.2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
2.3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 2.4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
2.5不按规定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 2.6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
2.7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
责令限期改正:(矿产9种)
根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下9种情形,应当由县级以上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2.1不按照勘查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备案、报告有关情况、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2.2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
2.3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
2.4不办理勘查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
2.5不按期缴纳规定应当缴纳的费用的; 2.6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的;
2.7不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
2.8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
2.9以承包等方式擅自将采矿权转给他人进行采矿的。
责令退还土地:(5种)
2.1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
2.2非法批准占用的,使用的土地; 2.3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
2.4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的; 2.5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
责令限期拆除(4种)
2.1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
2.2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 2.3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
2.4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
相关的法律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81条、83条;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不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
3、责令履行义务:存在法定义务;当事人不履行;没有处罚条款。
4、责令进行行政处罚:
《土地管理法》第72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并给予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行政处分。《矿产资源法》第45条第二款规定,依照第39条、第40条、第42条、第44条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改正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二)决定处理意见: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作出决定的环节即为“决定处理意见”。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38条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地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三)告 知(处罚告知、听证告知)
《行政处罚法》第31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处罚法》第32条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42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机关应告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种类、事实、理由和依据。
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等权利。告知应在调查取证之后,决定处理意见之前提出,在决定处理意见之后,制作处罚决定书之前。听证告知和处罚告知是两个独立的程序,应该分别进行,听证告知隐含着处罚告知,听证告知了,就不必进行处罚告知。我们以后要求将听证告知和处罚告知合二为一,在一个告知书上,同时告知。
(四)申辩/听证
申辩/听证后,行政机关改变了原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还要告知?
经过申辩/听证后,行政机关改变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仍然需要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审查,作出决定。如果属于听证范围,要进行听证告知,如果不属于听证范围,要进行处罚告知。
(五)移 送
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还要追究行政责任?
法律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处罚法》第2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土地管理法》第71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时,并不能完全解决对违法行为造成后果的处理,如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有些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直接予以结案;有些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继续实施行政处罚。
四、法律文书
一、法律文书目录:
0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02、责令履行法定义务通知书; 03、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04、责令作出行政处罚通知书; 05、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06、立案呈批表; 07、询问笔录; 08、现场勘测笔录 09、鉴定书;
10、证据保存通知书;
11、违法案件处理决定呈批表
12、疑难或重大违法案件处理决定呈批表;
13、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14、违法案件会审记录;
15、行政处罚告知书;
16、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17、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
18、行政处罚听证笔录;
19、行政处罚决定书; 20、行政处分建议书;
21、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笔录;
22、非法财物移交书;
23、强制执行申请书;
24、结案呈批表;
25、法律文书送达回证;
26、法律文书送达委托书;
27、法律文书呈批表。
二、法律文书的修改
这次修改的法律文书主要将土地、矿产两套法律文书合为《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法律文书格式。
三、增加的法律文书:
01、责令法律文书; 02、处理决定呈批表;
03、法律文书呈批表; 04、证据保存;
05、非法财物移交书; 06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删除的法律文书:
01、撤销立案呈批表; 02、撤销立案决定书;
03、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
五、需要编号的法律文书:
0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责 停 02、责令履行法定义务通知书03、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04、责令作出行政处罚通知书05、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06、立案呈批表 07、证据保存通知书 08、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09、行政处罚告知书
10、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11、行政处罚吸证通知书
12、行政处罚决定书
13、行政处分建议书
14、非法财物移交书
15、强制执行申请书
责 履 责 改 责 作 当 罚 立 证 保 犯 移 告 听 告 听 通 罚 处 建 财 移 强 申
五、法律文书的编号方法:
单位简称+执+文书种类+(年份)+顺序号
横向编号:吉国土资执立[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罚[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告[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听告[2014] 1号
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2、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3、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4、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5、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的期限;
6、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7、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当场处罚程序:
受理---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结案
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
2、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在此之前,应当进行“处罚告知”。
3、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4、当事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相关的法律规定:(强制执行)
1、《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2、《矿产资源法》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
3、《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4.1第六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4.2第八十八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招待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招待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起诉期限)
1、《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2、《行政复议法》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3、《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第四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篇:自动焊锡机调研报告
自动焊锡机调研报告
时间:2011-11-2地点:XXXX
调研内容:自动焊锡机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
xxxx使用的是半自动的焊锡机,焊锡机操作简单,可一人独立操作,烙铁和锡线均不需假作业员之手,操作者只需手拿导线去接触焊锡机的烙铁头部分,设备采用的是手动数字式温度设定一目了然,自动恒温控制方式,从启动设备到加热到使用温度300摄氏度约使用2分钟,锡丝利用率极高达99%以上,此设备新手1小时就可完全掌握使用,以焊接舌簧管为例,每小时可加工400件,工作效率高。xxxx使用的半自动的焊锡机价格约1000多元。
本厂焊锡现状:
目前??分厂焊接完全为人工操作,需先将锡融化蘸到导线处,然后由人工使用电烙铁依次进行焊接,生产效率低的同时污染严重。
使用自动焊锡机对本厂有何改进:
目前市场上1000元左右能够购买到全自动焊锡机,全自动焊锡机三度空间全方位调节,使烙铁和锡线均不需假作业员之手,它完全代替了操作者的双手,手臂可以调整至您想要的任意焊接之位。自动送锡系统:您只需轻踩脚踏开关,锡线将自动的、定速、定量的伸到烙铁头温度。采用手动数字式温度设定一目了然,自动恒温控制方式。高度可靠的金属防静电模式设计,焊接敏感组件更安全。轻巧灵活,不占空间,温度,送锡速度,锡点大小可调。操控容易新手一小时熟练,可节省50%人力。再使用无铅的锡线健康环保,能够杜绝对操作者的身体危害。
总结:
本厂如使用自动焊锡机,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解放50%人力,还能解决环保问题。
第五篇:婚姻家庭案件调研报告
婚姻家庭案件调研报告范文
婚姻家庭案件调研报告范文
内容提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婚姻家庭案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有利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社会的安定及伦理道德的维护。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婚姻家庭关系日益的复杂,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本调研报告以宜都法院近三年的审判实际为落脚点,总结婚姻家庭案件的特点和案件审理中面临的问题,分析相关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院审理的婚姻家庭案件的特点
(一)案件数量大
表一 **-**年各类婚姻家庭案件结案情况统计表
略
婚姻家庭案件作为传统的民事案件,案件数量大,占我院民事案件的30%以上,向来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点。婚姻家庭类案件以离婚纠纷、抚养纠纷和赡养纠纷为主,特别是离婚案件,占到婚姻家庭案件的85%以上,案件数量居各类民事案件之首,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离婚的社会认同度变高,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变小,一旦婚姻家庭生活中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离婚便成为很多人的必然的选择。赡养、抚养二类案件数量也有所上升,赡养案件由**年的8件,上升至**年的14件;抚养案件主要包括变更抚养关系和抚养费纠纷,由**年的10件上升到**年的18件。其他案件主要包括确认婚姻无效纠纷、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分家析产纠纷,确认/解除收养关系纠纷等,案件数量维持在1-5件。
(二)案件调撤率高
表二 **-**年婚姻家庭案件调解、撤诉情况统计表
略
由于婚姻家庭案件的特殊性,案件中的双方当事人有着亲缘或血缘关系,但双方间的矛盾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更加注意运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此类纠纷,以求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婚姻家庭纠纷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调解工作也相对容易开展,特别是离婚案件中,随着当事人思想观念的开放,双方通常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离婚,财产的处理和子女抚养争议不大的情况下,通常都能达成调解。
(三)案件起诉人多为女性
略
近三年以来,我院受理的婚姻家庭类案件中,女性提起诉讼的占6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反映了女性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女性仍在婚姻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四)离婚案件中判决离婚率抵,调解离婚率高
表三 **-**年离婚案件处理结果统计表
略
从我院近三年的离婚案件统计数据来看,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少,而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达到80%以上。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于初次起诉离婚,没有达到法定的离婚条件,且有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的案件,法院一般都会判决维持婚姻关系,给双方当事人恢复感情的机会。但是,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观念的逐步开放,多数当事人面对离婚情绪相对平稳,容易接受调解并能够达成一致,和平分手。
二、婚姻家庭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证据不易取得,事实难以查清
由于婚姻家庭案件涉及男女间的婚姻及亲属间的血缘关系,矛盾常常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是一种持续的时间状态,双方当事人本是一家人,一家人在屋子里发生的事,不可能写什么字据,也不可能时时、事事让别人看到。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以外的人一般也不愿作证。当事人的家庭内部事务只有当事人本身最清楚,加上法律意识的欠缺,在婚姻家庭案件的处理中当事人往往容易忽略证据的收集。如起诉离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绝大多数只有结婚证一份,双方感情破裂与否,全凭当事人的陈述。在诉讼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使得法官对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认定难以把握。另外,对于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过错行为,受害人取证也面临很多困难,许多当事人又不懂得如何收集证据、应该收集哪些证据,使得无过错方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很难得到支持。又如赡养纠纷案件中,被赡养人年龄普遍较高,文化水平低,作为弱势群体在举证能力受限的情况下,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仍然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使得赡养案件事实方面的证据主要是当事人陈述,其他相关的书证和证人证言较少。
(二)缺席审理案件较多,案件执行困难
在我院**年判决结案的108件婚姻家庭案件中,缺席审理26件,缺席审判率为24.1%。的审判实践中,缺席审理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一方长期在外打工,不与家人联系,处于下落不明状态,采取公告送达而缺席开庭审理;二是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缺席审理。缺席审理过程中,仅有一方当事人到庭,法庭往往无法调查核实案件的真实情况。以离婚为例,仅凭原告的陈述和证据审理,难以认定夫妻感情是否破裂,财产、子女等问题均难以查明,无法处理,可能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缺席审理的案件往往不能实际执行,特别缺席审理判决的赡养和抚养费纠纷,无法解决案件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三)连带问题多,情、理、法矛盾突出
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情即为感情,是基于人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抚养、赡养关系所产生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姐妹之情等这些人类特有的感情。自从有了婚姻家庭关系,情就一直在起着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作用。所谓理即依据民间的习惯和礼俗所认定的“是”与“非”,也就是伦理道德。法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行的规定人们之间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如此,婚姻家庭纠纷有别于其他民事纠纷,其中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复杂,不能简单地以权威性的裁判来分清是非,或者即便分清是非,纠纷也不一定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甚至有时表面上的纠纷解决了,却带来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同时,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相对滞后,立法不完善,法律规定针对性较差,多是一些原则的规定,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考虑诸多的情理因素,以法律为依据,但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来看注重合理性,要符合人情,加大了审判的难度。
(四)婚姻家庭案件中财产和债务处理困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财产呈现出内容新、数额大、资来源复杂的特点。因各种形式而产生的债务都可能在婚姻家庭案件中产生,共同债务的认定处理也成为复杂的问题。离婚纠纷、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分家析产纠纷等案件中涉及财产债务处理的问题认定和处理通常比较困难。婚姻家庭案件中争议最多的财产是房屋,农村在老房宅基地基础上所建的房屋,一方父母或成年子女与其共同生活,离婚案件或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案外人中主张诉争房屋为家庭共同共有,要求参与不动产分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夫妻共同财产不能一次性分割,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
离婚案件引起的债务纠纷中,哪些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找亲戚朋友所举债务没有借据的情况难以认定、一方在离婚时伪造债务以减少另一方在共同财产分割中的份额难以查清等问题也很常见。亲朋间的债务一般考虑“面子”一般不出具借条,当债务人的婚姻出现问题,这些债务人只能是补打借条。这种白条从证据认定角度来讲,债务人配偶一般否认债务的真实性,法院也不易认定,解决此种纠纷也变得很复杂。
除此之外,婚姻家庭纠纷还常常涉及彩礼的返还问题,彩礼在我国大部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实务中因彩礼引起的纠纷也不在小数。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未对彩礼定性,理论上和实践中也存在争议。《婚姻法》相关解释中仅规定了返还条件。即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其次关于返还的主体,因彩礼或者收受彩礼的主体有时不是婚姻的男女双方,可能是双方父母、亲友或媒妁的行为,那么一旦发生纠纷,谁来返还?最后关于诉讼时效如何把握,有的男女双方结婚多年子女也已出生,法律也未明确婚后多年彩礼可以不返还,故一旦离婚也会有一方提出返还的问题,这时到底如何返还,返还多少,实践中如何处理各有不同。
三、婚姻家庭案件审判中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婚姻家庭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引导
针对婚姻家庭案件当事人诉讼能力差异大,社会影响大,收集证据困难的特殊性,在诉讼过程中加强对当事人的诉讼引导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强化庭前引导,做好释明工作,提高当事人的举证能力,了解举证责任,知晓证据不足的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对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必要证据,经其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后,凡符合条件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调查和收集证据。另外,在庭审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论,确保庭审的效果。
(二)进一步强化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工作
调解重情感,判决重规则,鉴于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性、道德性、情理性强的特点,调解对于婚姻家庭纠纷的解决更具有优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将婚姻家庭纠纷纳入调解前置程序的框架,也是基于对婚姻家庭案件该种特殊性的考虑。庭前调解便于法官及时了解当事人的婚姻家庭情况,诉讼原因,是否有调解的希望,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婚姻家庭类案件的处理中,常常出现人情、道德与法律的交织,贯彻“能调则调,多调少判”的原则,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三)建立多元化调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的机制
婚姻家庭关系的人身性和社会性增加了这类案件的审理难度,同时也为这类纠纷的解决方式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强化婚姻家庭案件诉讼调解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当事人和案件特点,广开调解渠道。如邀请当事人共同尊重、家庭成员中资历较深、威信较高的亲戚朋友参与调解;邀请当事人所在单位领导或妇联等基层组织、当事人所在乡镇社区办公人员或邻居协助调解;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乡镇基层组织、乡镇司法所积极参与调解。正对婚姻家庭案件建立专门的共建联调机制,通过各方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婚姻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
(四)重视巡回审判,扩大案件社会效果
婚姻家庭案件审理涉及社会稳定和家庭伦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适宜公开审理的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开展巡回审判,除了能够方便群众,更能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扩大社会影响,真正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引导群众自觉履行义务,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