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01: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单位和家庭购置的车辆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自2004年至今全国新增驾驶人员近一半左右,这无疑给社会新增许多 “马路杀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也成为继债务、婚姻案件之后的第三大持续上升的民事案件,而且这类案件普遍存在执结率低的现象。

我院通过对本院2008年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调查,针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难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相关数据

××县人民法院2008年执行立案共230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立案共计46件,占总立案数的20%;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共52件,88.5%的交通事故案件需要强制执行;新收执行案件结案率约47%,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结案率约为21.7%;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总标的为389.068万元,而结案标的为104.72万元;此类执行案件牵涉到的当事人为200人次。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反映出此类执行案件的如下特点:

1、交通事故赔偿执行案件占法院执行案件的较大比例,且有上升趋势;

2、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低,赔偿基本需要依靠法院强制执行;

3、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度大,执结率只为平均结案率的一半左右;

4、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赔偿标的较大,牵涉众多当事人,造成执行工作难以开展;

5、执行期限较长。本院有80%以上的案件执行期限超过三个月,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案件成为“骨头”案件,久执未结。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其他法院和本院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数据分析来看,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分析

(1)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是自然人,有经济能力的,在交警部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一般会调解解决。经交警部门调解未果,出具责任认定书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被执行人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赔偿能力相对较低。且事故不仅造成申请执行人一方伤亡,被执行人一方也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因此,面对超出被执行人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履行能力的巨额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金,被执行人根本无力偿还。

(2)交强险强制实施后,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本应包括保险公司,但由于基层法院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车辆多为几次转手、车况不良、准报废车辆,甚至手续不全而无法办理保险;或者由于车主的侥幸心理,导致保险公司在案件中的缺位。即使保险公司作为被执行人,其往往也不认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赔偿金的计算方法,而是按照行业标准或内部规定重新计算,计算后的数额一般会减少10%—40%。这部分权益的争取又需要车主通过诉讼与之解决,使交通事故执行案件案上加案,执行过程旷日持久。

(3)有些个人或者个人合伙出资购买车辆,为了服从管理部门对营运车辆管理的要求,将车辆登记为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营运,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车辆挂靠。因此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就经常出现一些专门从事经营挂靠业务的汽车运输公司,而这类公司往往从案件发生后就不见踪影,法人变更电话号码,企业变更工作地点,根本无从寻找,更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2、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前的执法状况分析

(1)前期处理期限较长,客观上导致了法院执行的被动。由于受处理程序的制约,道路交通人身赔偿案件首先必须经过公安交管部门调解处理,且处理期限一般长达数月,公安交管部门在处理时往往只能依职权对车辆予以扣留,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无法进行控制,客观上为部分被执行人伺机转移其他财产提供了便利;在案件进入法院审理、执行环节后,出现了义务人除被扣车辆外无其他财产可供诉讼保全或执行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经过交管部门调解和诉讼程序,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的时间,车辆在交管部门的保管场所环境较差又多为露天停放,价值迅速贬损。所剩不多的价值还需交纳高昂的保管费用,以××为例停车费为20元/天,车辆保管费用一般需数千元。再扣除评估拍卖所需费用,基本就所剩无几。更不用说有些外壳受损较重的车辆根本无法变现。

(2)进入诉讼程序后部分法官缺乏执行意识,就案判案,造成执行难。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到法院后,有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及时向法院提出诉讼保全申请,法院则依法采取了保全措施。而有的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认为案件诉讼到法院就是法院的事,法官又未尽

到提醒义务,该保全的财产既没有通知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亦没有依职权进行保全,这就给肇事者创造了转移财产的机会。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外部执行环境

(1)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诚信意识,规避执行情况严重。义务人在法院判决偿付高额赔偿费用后,往往迅速将保险公司理赔的商业险转移,采取转移、隐匿财产或者躲避在外的方法来逃避执行,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客观上造成执行人员无法通过采取强制措施来敦促其履行义务,使执行通知书变成“逃跑通知书”,给执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申请人大多缺乏基本的诉讼常识,对诉讼风险的认识不足,对法院执行的期望值过高,普遍存在着“案件到了法院,法院肯定会帮我全部执行到位”的认识误区,对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过分依赖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未能及时申请诉讼保全,在执行中也未积极配合查找侵害人的财产线索,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官司打赢了,立案申请执行了,法院就能够把钱送到他们手中,而忽略了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和风险,而一旦希望落空极易造成与法院的对立。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执行,效果也并不显著。××县地处温厚高速公路旁,为交通要道,每年有大量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温厚高速公路××段,因此很多申请人、被执行人均在外地,××县法院无法执行只能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执行。但因被执行人居住地也不稳定,跨区域性和流动性大,委托执行同样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1、从立法方面,增加有利于保护受害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和内容

(1)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责任主体的法律规定,决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该类案件时对赔偿主体的确定,也直接影响到案件的执行。特别是对于车辆在挂靠经营、承包经营、出租出借,擅自驾驶、受雇驾驶、职务行为驾驶、无偿搭乘等情形下责任主体分别应如何确定,应有明确的规定。避免不同法院之间,或同一法院不同案件中,发生确定主体的原则不一致,出现主体漏判、误判的情形,从而影响到判决的执行。

(2)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管辖,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是由事故所在地公安机关处理,当事人一般都向事故发生地的法院起诉。虽然《民事诉讼法》规定此类案件也可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实践中,受害人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的几乎没有。而此类案件执行本身就较难,加上委托执行也难,造成了一些案件原审人民法院无力执行,被申请执行人所在地人民法院不愿执行。因此,可以考虑修订有关此类案件管辖的规定,直接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使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更便于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有利于案件的最终执行。

(3)执行交通事故车辆的保险理赔款项和执行中拍卖、变卖、抵债的车辆过户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在执行保险理赔款和肇事车辆时经常遇到阻碍,应从立法上对执行肇事车辆的保险理赔款和执行中拍卖、变卖、抵债的车辆的过户问题作出规定。此外,已经颁布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的交强险,投保数额有限,对一些较大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在实践中,完善和调整。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4)建议完善委托执行制度。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委托执行制度发挥作用不大,导致异地执行问题突出。

2、在执行前的执法活动中,充分考虑日后执行工作的延续性

(1)绝大多数交通事故是因为当事人的文化素质不高、交通安全法制观念比较淡漠而引发的,要使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得到有效遏制,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法制教育,使交通安全法制观念深入每个公民心中。

(2)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一是公安部门可责令肇事者交纳足额的事故保证金或提供有效担保,提示受害人及时申请财产保全。二是公安部门可积极收集肇事者及车主单位联系方式、车辆保险情况等信息。三是公安部门应大幅降低扣押车辆的停车费用。四是加快公安部门的事故处理程序。五是加强车管部门对车辆的查控力度,法院采取的限制过户查封方法,难以实际控制车辆,车管部门应在验车和日常管理等环节配合法院对流动车辆及时控制。

(3)加大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力度。法院应在诉讼保全中切实加强财产查控,同时可在公安机关事故责任认定准确的情况下,根据受害人的申请及伤情治疗的需要,及时裁定先予执行治疗费,保证被害人得到及时治疗,避免在长期的诉讼和执行中导致车辆价值贬损以及被执行人员无法寻找,缓解以后的执行压力。

3、加大执行力度,采取多种执行措施

(1)在执行中,执行法官要使用规范用语、文明礼貌,耐心细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换位思考,缓和矛盾。要细心留意每一个执行细节,巧挖每一条执行线索,强化执行中的人情味,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

(2)对没有一次性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但履行义务的态度诚恳,而且有持续履行义务能力的被申请执行人,采取灵活的执行方法,促使执行和解。充分考虑让双方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切实可行的还款协议,并监督协议的履行。

(3)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大胆适用搜查令,给被执行人造成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压力;对有财产而拒不配合执行的被执行人,坚决采取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长期逃避或转移、隐藏财产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4)对于经查实确无偿还能力且又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要说服申请执行人,先中止本次执行程序,待被执行人有能力偿还时再恢复执行。同时,动员无偿还能力的被执行人近亲属代其履行部分义务,减轻被执行人的压力。在被执行人赔偿相当部分款额后,动员其执行权利人达成和解,达到使执行权利人减免原执行标的,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5)建立受害人救济制度

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对那些生活困难,而被执行人又确实无履行能力的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在经过严格审查的情况下实施救助。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条款规定了救助基金,但对救助范围限制得比较狭小和严格。由于执行法院直接面对当事人,对其经济状况比较了解,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法院提出的救助建议决定救助,加大对经济困难的受害者的救助力度,拓宽救助基金的来源渠道,防止因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济而引起社会上不稳定因素产生。

随着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从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除了更好的发挥交通、交警、司法等部门的协调职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完善法律规定,加强和发展保险事业,加大交通强制保险的额度,拓宽交通强制保险的范围,分散交通事故个案风险,是妥善解决这类案件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南京市中级法院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研报告

南京市中级法院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研报告

2013-06-20来源:人民法院报

近年来,随着城乡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损害赔偿诉讼纠纷大量增加,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为全面了解道赔案件的现状,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成立专项课题调研组,对本院及辖区13家基层法院2010年至2012年道赔案件审理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与公安交警部门、保险公司进行座谈,分析南京地区道赔案件的特点、原因,并对如何化解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道赔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一审案件数量多且持续增长。南京市13家基层法院2010年共受理一审道赔案件10214件;2011年收案13421件,同比上升31.40%,高于同期民商事案件9.53%的涨幅;2012年收案13938件,同比上升3.85%,低于同期民商事案件6.53%的涨幅。近年来,道赔案件数约占同期侵权案件数的60%至66%,与民间借贷、婚姻家庭案件共同构成传统民事案件的三大主要类型。(见图一、二)

造成道赔案件数量大且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交通事故绝对数量增加。近年来,由于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和机动车、电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交通事故特别是造成当事人重伤、死亡的恶性交通事故数量上升迅猛,导致进入诉讼的案件数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处理机制的变化。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交警部门调解不再是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前置程序。发生事故纠纷后,当事人既可以请求交警部门调解,也可以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诉讼。交警部门调解必须依各方当事人的一致请求进行,如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公安机关就不再组织调解,交警部门调处纠纷的权力弱化。

2.调撤率上升,上诉率下降。2010年至2012年道赔案件二审案件收案数分别为:571件、489件、450件,上诉率分别为:5.59%、3.64%、3.23%,呈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2年道赔一审案件平均调撤率分别为59.74%、72.26%、75.22%,略高于同期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案件调撤率。

3.保险公司作为主要上诉主体,二审胜诉率低。在交强险施行后,保险公司已成为大部分道赔案件的参与主体和主要上诉主体,2010年至2012年6月南京中院审结的1510件二审道赔案件中,保险公司参与诉讼的占案件总数的84.21%,其中逾70%的案件系由保险公司提起上诉。涉诉保险公司相对集中在保险市场上业务占有量较大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安邦财产保险等几家保险公司,其他涉诉较多的还有太平洋保险、大众财产保险、阳光财产保险、华安财产保险、中华联合等公司。

从上诉结果看,2010年至2012年二审改判的88件道赔案件中,保险公司上诉获得支持的为15件,占改判案件数的17.04%,二审胜诉率较低。

4.自动履行率高,执行到位率低。从调研情况看,道赔案件自动履行率高和执行到位率低的两极分化明显,凡机动车参加保险的,在判决后保险公司除上诉外均能自觉履行;但一旦进

入执行程序的道赔案件,特别是没有保险的及外地被告人案件执行到位率低。以江宁区人民法院为例,判决后自动履行的约71%;执行到位率为47%。从全市的情况看,道赔案件明显高于其他民事案件的自动履行率,但低于民事案件平均执行到位率。

二、道赔案件审理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道赔案件审理难度较大,一些诸如涉及驾驶员、登记车主、实际车主、借用人、承租人、雇主、挂靠单位、保险公司等多方主体及多种法律关系,造成确定责任主体较为困难;交通事故车辆流动性大且涉及当事人多,近年来拆迁及流动人口增加,造成送达难;以及当事人申请先予执行、财产保全等强制措施较多以致工作量增加等老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1.交警部门不作责任认定造成判定各方责任大小困难

近年来,交警部门不作责任认定或部分责任认定依据不足的情况明显增多。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没有作出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程序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提出异议,只能在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书面复核申请,而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任何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情况下均不得复核。因此,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压力全部集中到了法院审理阶段。诉讼中,当事人对交警部门制作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提出异议,要求法院重新认定责任的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对于交警部门没有作出责任认定的纠纷,诉至法院后,法院虽均予以受理,但有的案件判决由肇事双方各承担50%的责任,有的案件则根据询问笔录等证据认定双方承担主次责任或由机动车方承担全部责任。此类案件,因交警部门未能作出责任认定,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案件已无现场,原始证据已经灭失,法院认定责任困难,造成法院的处理结果和客观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2.诉前鉴定不规范导致证据认定困难

多数受害人在公安交警部门处理期间即自行单方委托鉴定,所送鉴的病历、影像学报告等检材大多未经对方当事人和保险公司质证,且大量集中于金陵司法鉴定所一家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在进入诉讼程序后,被告对鉴定结论不服并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况较为普遍,为此提出上诉的也占有相当比例,是否允许重新鉴定,法院面临两难选择。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根据公安交警部门规定,交警不得为受害人委托或介入伤残鉴定,而金陵司法鉴定所等少数鉴定机构却在鉴定报告中注明系交警大队委托,以影响法院对鉴定报告的审查认定。

3.当事人制造不实收入证明,导致相关费用审查认定困难

因适用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标准赔偿数额悬殊较大,有的代理人和律师鼓动和帮助当事人出具一整套完整的虚假误工、收入证明,这些证据不仅加盖有单位公章,有的还有劳动合同、工资领取记录,不仅加大了法院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赔偿费用审查认定的难度,也加剧了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对抗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现阶段适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标准以及不同伤残等级之间的赔偿差距较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交通事故处理的职业“黄牛”,他们利用受害人对法律知识的淡薄和急于得到赔偿的心理,与受害人约定一定赔偿数额后以受害人代理人的名义操纵事故处理和诉讼,并直接收取赔偿款,以牟取高额差价利益,有的还与个别鉴定机构形成了“一条龙”的黑色产业链,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正常处

理,损害了受害人、侵权人和保险公司的利益。

4.电动车及未投保交强险车辆事故增多造成调解、执行难度大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代步工具以其便捷和节能环保受到广泛欢迎,保有量迅猛增加。但此类车辆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有的厂家生产、销售超过20公里/小时国家标准的车辆,有的车主自行剪去限速器,这种车辆车速快、冲击力大、制动和安全性差,不仅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而且往往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同时,由于电动车、无牌照未年检摩托车无法投保交强险,事故发生后侵权人往往赔付能力差,此类案件调解难、执行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三、道赔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巡回法庭建设

交通事故案件经交警部门处理后再进入到法院诉讼环节,一般距事故发生已有一段时间,随着受害人的损失不断扩大,双方当事人的对抗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此,抓住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快速处理,对交通事故纠纷的有效化解至关重要。应当进一步加强巡回法庭建设,设置专门的审判法庭、调解室和办公室,选派业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审判人员长驻办公,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合法简化程序、降低诉讼门槛,有效解决案件处理周期长、调解效率低、受害人投入成本大、判决生效后执行难等问题。

2.推进专业化审判

道赔案件数约占侵权案件的60%,也是侵权案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在法律适用、责任认定、数额计算上专业性都比较强,由专门人员审理有利于提升案件质量。同时,设置专业审判机构也有利于处理好与交警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协调问题。建议基层法院酌情设立审理道赔案件的专业庭或设立侵权案件审判庭审理道赔案件。

同时鉴于目前法律、司法解释对道赔案件裁判标准尤其是赔偿标准规定不够明确统一,各家法院及保险公司认定的赔偿数额差距较大,上级法院应尽快细化统一赔偿标准,提高法律适用统一性。

3.深化与交警部门协作

交警部门要增强证据意识,规范责任认定书的出具。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准确定责,避免因机动车方投有交强险而一味向非机动车方倾斜;尽快建立合理的事故责任认定复议监督机制,为当事人不服责任认定提供相应救济渠道。要增强程序意识,由诉讼双方当事人和保险公司共同选择鉴定机构,对鉴定材料进行质证,确保鉴定程序规范、结论准确;同时要加强对电动车、改装燃油助力车、摩托车、农用机动车的管理。针对电动车、无牌照无证摩托车肇事的问题,尽快将已达到机动车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范围,严厉查处电动车、燃油助力车等车辆违法改装及无牌无照无证驾驶行为。

4.加强与保险及相关行业沟通

针对交通事故处理前期保险公司缺位严重的情况,引导保险公司通过入驻巡回法庭,积极参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诉前调处工作。通过规范诉前鉴定,充分保障保险公司对鉴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压降保险公司因申请重新鉴定上诉案件数。利用诉讼费、鉴定费杠杆,引导保险公司积极调解,减少盲目上诉。

5.扩大司法救助范围

目前,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各级政府已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但该基金的救助范围主要是针对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进行垫付,使用条件较为严苛,建议扩大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适用范围、增加救助基金的数额,对确有困难的受害人予以司法救济。

(课题组成员:潘科明 贡永红 赵兴武 於小璞 栗 娟)

第三篇: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委托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委托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急骤增加,致使相关的执行案件大量增长,委托执行案件亦随之不断增加。从本院执行局所反馈的数据来看,2009-2010年我院接受外地法院委托执行案件12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件已占所受案件的50%,现阶段该类案件的委托执行情况确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有关问题归纳反映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院年近二年来所执行的同类受托执行案件的分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委托执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委托执行操作标准缺失,委托法院的委托过于随意。尽管最高院制定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委托执行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未针对不同类型案件、不同案情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委托标准,致使一些委托法院进行委托审查时不严格把关,并未真正从有利于案件执行、及时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存在“甩包袱”的现象。如,在许多交通事故案件,肇事车辆存在有实际车主和挂靠车主,车辆由事故发生地的实际车主自主经营,而外地的挂靠车主(国有企业或公司)既没有掌控过车辆,也没有掌握过经营收入,事故发生后挂靠车主也未到事故发生地参加诉讼。但受理法院在立案执行后,并未严格审查当地的实际车主是否具有执行能力或及时对肇事车辆进行变价处理,仅凭外地挂靠车主是公司或国有企业,便认定其履行能力更强而将案件委托到挂靠车主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执行,导致案件难以执行到位。

(二)委托法院将连带赔偿责任多头委托,增加执行难度。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当前在大多数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受理法院习惯将肇事双方对第三人的赔偿义务判为连带赔偿责任。即使双方当事人分属不同辖区,由不同的基层法院管辖,委托法院为图省事,在将直接赔偿责任委托执行的同时还将连带责任地一并予以委托,导致不同地区的多个受托法院同时向被执行人执行相同赔偿责任,容易出现超额执行或被执行人间相互观望、推脱责任,给执行增加难度。

(三)委托法院出具有关材料不全或法律文书存在瑕疵。有的委托法院所出具的书面委托函没有列明需要执行的具体事项;在所附随的有关材料中,对于诉讼阶段的财产保全情况、委托法院所掌握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以及法律文书的内容是否已经部分履行等,都不齐全。这就造成受托法院无法及时执行,甚至难以执行。有的委托法院的法律文书存在瑕疵,语言模糊,判决主文内容不明确,含糊不清,以致受托法院根本无法执行。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及相关实施细则。鉴于目前目前执行规定过于原则、零散,建议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规程或实施细则,规范委托执行案件的办理流程、严格案件委托执行标准,让委托法院及受托法院在权责分工、执行要求都有章有查、有制有循。

(二)完善委托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参照诉讼案件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执行案件的流程管理,并根据委托法院和受托法院的权责分工设立考核、制约机制,增强执行责任意识,切实提升委托执行案件的办案效率和效果。

(三)完善委托执行联络机制。在法院内部,从高级法院到各中级法院、基层法院都要建立委托执行案件的专职联络机构,保证委托法院和受托法院直线联络渠道畅通,便委托法院和受托法院都能及时掌握执行情况,调整执行方案,确保执行效果。

(根据执行局材料整理)

第四篇:关于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调查报告

道路交通问题不是小事,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时常听人说起与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理赔的一些变化,所以本人在江苏南京方胜律师事务所社会调查的课题选择了对这方面的学习。

在学习期间,正值方胜所接受委托代理了几起交通道路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的是被告的代理,有的是原告的代理,我想通过如下方胜所代理的一个典型案例来总结一下学习的成果:

2004年10月17日,受害人(已死亡)赵某驾驶二轮摩托车带着其妻张某(受害人)沿淳溧线宁杭高速段由北向南行驶,与肇事司机涂某驾驶桑塔纳轿车由南向北行驶相撞,造成赵某死亡,张某严重受伤的严重交通事故。事故经溧水县交通警察大队作出事故认定,涂某负全部责任,赵某、张某不负责任。

经查:

1、赵某经抢救10日后死亡,花去医药费74000元;张某住院150天出院,花去医疗费80000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2、赵某有老母戴某、有未成年女儿赵某某、兄弟一人。

3、肇事车车主为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并在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南京分公司投保了第三人强制保险,保险额为20万元。

该起事故经交警大队主持调解,双方因数额相差太大,未达成赔偿的最后方案。本起案件中的肇事司机涂某,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先本案作出了刑事判决(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本案,原告方委托了恒山所律师所代为主张赔偿的权利,原告律师通过调查取证,结合新的《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条例以及最高院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拟定了起诉状。我认真的就诉讼的主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与理由及诉状的格式作了详细的了解:

律师起诉状中,律师将赵某的老母戴某、女儿赵某某、张某作为共同原告,列肇事司机涂某、南京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南京分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诉讼请求为医疗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误工费、被抚养人生活费、财产损失、精神损失费等。同时,张某也单独提起自己损害部分的诉讼,合并审理。

通过庭审,律师将支持诉讼请求的证据递交给法庭,经过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的质证,法院作出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精神损失除外),该判决中最明显的是判决要求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保险范围内对原告承担责任。

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新旧法律法规在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变化:

一、诉讼主体和案件类型的变化

新的《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是于2004年5月1日起生效,在这之前,我国处理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是国务的《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而本案发生在2004年10月,法律的适用当然是新的《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原告的主体方面:已死亡的受害者的近亲属是案件的共同诉讼原告,从本案来说,受害人赵某已死亡,则其配偶张某、被抚养人女儿赵某某(张某为法定代理人)、被抚养人其母戴某为共同诉讼原告。

责任(被告)主体方面:车主、肇事司机、及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诉讼的被告。对这一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原告将保险公司作为被告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也是社会讨论最多的变化。

涉及保险公司的案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可根据当事人提出的先予执行申请,裁定先予执行,而不宜要求当事人就先予执行申请提供担保。因为这是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无条件承担的义务。同时,该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这区别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有关“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交通事故的当事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应当预付医疗费,也可以由公安机关指定一方预付,结案后按照事故责任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的规定。

而对于机动车的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具体分两个方面:第一,垫付责任方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规定了“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新条例实施后,废止了旧办法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又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机动车的所有人在新法实施后不在负垫付责任。第二,赔偿责任方面。分两种情形:一是机动车已购买第三者责任

强制保险时对超出责任保险限额范围的赔偿。二是机动车未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这种情形下,所有人应对全部赔偿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行政主观部门还应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机动车实际支配人(管理者)作为责任主体。这种情况下,当机动车驾驶员是实际支配人本人或者其雇用的人时,则承担责任的主体应是实际支配人无疑。以所有人是否对实际支配人具有运行支配力和运行利益作为其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如果所有人对实际支配人具有运行支配力和运行利益,则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肇事司机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司机作为雇员履行职务行为,如因自己和故意和重大过失,也应对第三者的损害(保险外)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所以本案的诉讼主体的安排是从上述方面考虑的。

二、诉讼方式的变化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则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即新法不再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而是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调解不成后再诉讼,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本案中的一个特点还有是原告方也未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据律师告知,附带民事诉讼还不收诉讼费,但本案原告为何在刑事终结后提起民事诉讼程序,原由是想诉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归责原则变化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归责原则。具体体现在该办法第十九条:“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负全部责任,其他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当的,两方负同等责任。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据各自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的归责原则。具体体现在该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现额的部分,按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

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所以本案中,原告诉请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中承担赔偿责任并得到法院的支持。是有法律依据的。

四、赔偿项目及标准的变化

2004年5月1日起,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但新条例在废止旧办法的同时,并未就相应的损害赔偿项目及标准作出规定,而是在该条例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和标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而涉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确定赔偿项目及标准只能依倨该司法解释。

《解释》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方面贯彻了全面赔偿的原则。具体体现在解释

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

1、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康复费、必要的营养费。

2、害人因伤致残的赔偿项目除第1项外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

3、受害人死亡的赔偿项目包括:除第1项费用外,还包括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精神损害赔偿。

赔偿标准方面,《解释》所确定的赔偿标准与旧办法的规定有所不同。《解释》确定的标准更加符合侵权法中的填补损失原则。具体体现在:

1、残疾赔偿金。过去的赔偿标准,对残疾受害人的收入损失不予赔偿,只赔偿其生活补助费;《解释》所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则是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可纯收入标准,赔偿受害人的收入损失,是对既有标准的矫正,体现了损害与赔偿相一致的原则。

2、被抚养人生活费。《解释》规定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或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作为赔偿被抚养人生活费的标准,也体现了赔偿与损害的一致。

3、死亡赔偿金。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从几个方面作了调整:第一,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赔偿。第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也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三,赔偿年限由过去的10年提高为20年。

4、辅助器具费。旧办法规定按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司法解释第26条第1款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而不仅限于国产普及型产品。

5、对实际支出的费用和误工损失,按照差额据实赔偿。司法解释第20条第3款对有固定收入的当事人的误工损失不设最高限额;对无固定收入的当事人的误工损失按照其最近3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6、康复费、后续治疗费。司法解释第19条第2款首次将康复费、后续治疗费明确纳入赔偿的项目。此外,《解释》还创设了申请给付定期金的制度。这项制度是针对赔偿义务人的请求设置,但在适用定期金给付方式时,赔偿义务人应提供相应的担保。

对于本案,我还发现,法院判决未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判决书说明2002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附带民事诉讼或刑事案件审结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对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予支持。

但律师对法院这方面的判决向我解释,我国法院有不同的判决结果,这种判决是否正确,是对司法解释的理解不统一的现象,也是我国司法解释不统一造成,这还须进一步讨论研究。

总之,通过学习调查,使我对交通事故处理的一些法律规定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我非常重要,无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宣传《交通法》还是适用法律都非常重要。

第五篇: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思考建议(模版)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执行干警,几年执行工作的实践,使我感受颇多。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越来越多,且该类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较低,多须法院强制执行。该类执行案件具有执结率低、社会反响强烈、工作难度大、极易转变为上访案件等特点,如不能及时执结,必将导致当事人对执法公正性与严肃性产生怀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妥善处理该类执行案件。前几日执行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从执行这起案件中我认为引起此类案件发生存在诸多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不断普及,交通事故致人伤亡案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件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从交警的现场勘查到责任划分,再到法院的诉讼,其目的就是将事件的责任进行划分和确定,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中的内容能否得以实现。往往这样的问题只有在进入执行程序才能得以解决,但这样的案件在执行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受害人的赔偿得不到及时的落实。例如:某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中,肇事者陈某酒后驾驶自己的私车,造成受害人一死一伤,该案的赔偿金及医疗费用高达十几万,而肇事者刚买的车才价值3万元左右,该车还是通过贷款购买的,陈某家中的积蓄因买车已全部用完,该车也没有参加保险,陈某只有每月的1300元工资。这样的条件,被执行人陈某如何一下拿出高达十几万的赔偿金及医疗费用。实际生活中,酿成交通事故及赔偿无法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这方面问题,主要应从以下社会问题入手:

一是提高国民保险意识,加大保险宣传。

在许多发达国家,保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国,85%以上的家庭都参加寿险。据不久前的数据显示,他们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已经超过了150%的保单密度。在我国消费者熟悉的车辆保险投保率也仅达到30%,而在发达国家这些险种的投保率都在80%以上,尽管目前正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个人面对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但是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导致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比较落后。

目前来看,在执行中保险是受害人的救命稻草,是维护受害人合法利益的最好途径和保障。我们应该努力支持全国的保险事业,让保险事业在车辆的保险上做的更规范、更合理、更人性化。这样对将来的交通事故的赔偿更有保障,使受害人的利益能及时得到一定的补偿,使公众把保险当作生产、生活保障的靠山。

二是交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驾驶证的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可以买的起私家车,也很容易拿到执照,有些人没有通过正规的驾校学习和专业的训练,即使去学也是走个过程,而有些人甚至是通过关系买的执照,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造就了一个个的马路杀手。

例如在新西兰考取驾驶证,一般人从学车开始,要1年半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机动车驾驶执照,从学习开始,考完笔试,给你发一个学习驾驶证,有效期两年,你可以在路上开车,学车,但一定要有至少一个有两年驾驶经验的人坐在副驾驶座位,要出示有两年完整驾驶执照;有这个学习证半年后,你才可以考第二个证——实习证,简单通过路试就可以考取,实习证只可以搭载自己亲人、女朋友,再过半年,才可以考最后一个最终的驾驶执照,这个最难考。对比中国,一个月就可以有个驾驶证,笔试大家都知道如何的复杂,国外重视实际驾驶,并不要求纸上谈兵。在美国交通可比中国复杂多了,交通规则也非常严格。他们考的主要是安全意识,车技反倒其次了。因为车技提高很容易,一旦没有安全意识就后患无穷了。这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国内是练技术,漠视规则,漠视行人——送礼就行。中国以全球3%的机动车数量创造出25%的事故率就说明了一切。而一个合格的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希望交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驾驶证的管理,减少我们的交通事故率,切实保障公众安全。

三是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使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在事故发生后能及时得到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的司法便民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解决司法为民中的具体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响应用不同的方式出台救助方案和地方法规,确保救助资金的到位,来解决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希望上级领导、地方政府能让这些措施和法规、资金及时到位,解决受害人的燃眉之急。

四是加强法制宣传,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造成目前交通事故发生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法制观念淡薄。交通部门和法院可经常通过案例报道等形式做好道路安全法律宣传,努力提高人们的交通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交通法制环境,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不是仅用法律手段就能够解决的,化解这样的矛盾,法院只能做到一调再调(就是诉讼中调解完执行中再调解),起到的作用只能是暂时缓解问题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矛盾始终存

在。此类案件的不良循环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足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它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把关,需要老百姓意识觉悟的提高,需要保险事业的大力支持,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下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