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教学有效性,感受数学之美
提高教学有效性,感受数学之美
摘要:高中有些学生反映数学的课堂抽象、枯燥,而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的学习逐渐没了信心。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高中有些学生会觉得数学的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补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我想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她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具体到教学的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1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主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例如,用游戏“终极密码”(在1~100之间随便猜数字直到猜对为止)引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后续:自从《狐假虎威》那个故事发生后,老虎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咱们走着瞧。”过了几天,老虎出去捕捉猎物,真是冤家路窄,迎面碰到了狐狸,老虎心中不禁暗暗想到:“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于是,狐狸想从草地逃到小岛,它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陆路,走水路有2艘船,走陆路有3辆车子,问:乘坐这些交通工具,狐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从草地逃回到小岛?在学习空间几何体侧面展开图时,以“小虫觅食”为名呈现:已知圆锥底面直径AB=20cm,母线SA=30cm,C为母线SB的中点。今有一小虫沿圆锥侧面从A点爬到C点觅食,问它爬过的最短距离应是多少?)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
二、丰富语言,巧记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 “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因而,除了用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应富有严谨、精炼、准确、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例如,在记忆几个基本初等函
数的定积分式子时,我讲了这个一个笑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e走在街上,远远看到微分算子,常函数吓得慌忙躲藏,说:“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不慌不忙道:“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我是e!”再如抽样方法的讲解:做一锅汤,要知道汤的味道如何,怎么办?(搅匀后,取一勺,尝一下)。概率中n封信投入m个邮桶有多少种投法的问题,学生总是混乱,不知道是n还是m,其实,第一封信有m种,第二封信有m种,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种,在给学生分析了解法之后,我提出了一个记忆口诀“桶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桶谁是信就可以了。
三、探究活动,加深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
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
学生:喜羊羊:10000+20000+„+600000 灰太狼:1+2+22+23++259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2]
xxmnn
(法一)连锁反应: 根据2+2=2nnn1得:
1+2+22+23++258+259=1+1+2+22++258+259-=1260-1
(法二):
S60=1+2+22+23++2592S60=2+22+23++259+260两式相减得:S60=260-1(法三):
S60=1+2+22+23++25911S60=+1+2+22++25822两式相减得:S60=260-
1259232222(法四):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5822221(259258211)15958160 整理得222121 再由分式的性质得59582,159(2221)2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分析:(1)法一利用了2+2=2nnn1,但如果把式子中的数字2换为其它的数则不行了,所以不具有一般性,无法推广到一般的等比数列求和。
(2)法二和法三的共同点就是充分利用了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anqan1,an11an构造式子,通q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本堂课很重要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接着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将问题一般化,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3)法四是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
anasaa32q,再由分式的性质,得n1q,最an1a2a1snan
后整理得sna1anq(q1),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1q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现上述解法,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回归生活,活用数学
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印象是:多、难、枯燥。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开放化、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了指数函数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一个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它们的生活是如此平静恬适,相安无事。青蛙们偶尔还游到睡莲那边,跳到睡莲那舒展的叶片上嬉戏。一天,池塘里面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24小时增长一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因为如果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它们就将无处容身了。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而青蛙有一种阻止睡莲生长的方法,但是需要花10天时间来将这个方法付诸实施。那么,什么时候池塘会被覆盖一半?在池塘被睡莲覆盖的面积达到多少时,青蛙才有可能采取行动去挽救它们自己?故事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而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也非常好。
在学完等比数列前n项和,我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再比如针对反证法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去思考如何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学生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战胜困难的激情,让原本平淡的问题,枯燥的数学思想变得妙趣横生。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3]参考文献:
[1]黄渝轩.试论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6(4):22-24.[2]刘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理化学习,2010第11期:47.[3]柯婉虹.高中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75.
第二篇:提高字词教学有效性之
提高字词教学有效性之“五步曲”
斜滩中心小学
周春香
词语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我浅谈我使用的一些方法,姑且称之为“五步曲”吧 :
一、让学生展示,激发识字的兴趣。
通过课前预习,好多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生字,有的学生把生字都认会了,有些则认识的很少。在课堂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效果,可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否则,他们就没有课前预习的兴趣了。我的做法是: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也就是用喜欢的方式回顾预习的生字。然后,互相展示自己学会的生字,可以带一个词读一遍,也可以挑难认的生字进行造句,还可以对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选举学习最认真的同学当小老师,领导检测中出现不会认读生字的学生认读所有的生字。最后,老师正对难认、难写、难理解的词语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游戏识字,让识字更轻松。
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导活动,它不仅能增强字词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中,可营造一种娱乐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学习,有益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教学中常采用:“猜一猜”,谜语识字;“看一看”,直观识字;“画一画”,形象识字;“念一念”,理解识字;“玩一玩”,活泼识字;“考考你”(每人一张子卡,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对方手里子卡上的字),智慧识字;“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各种各样的朋友,如,拼音朋友、字词朋友、反义词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朋友等)区别识字„„
三、随文识字,让识字更扎实。
随文识字可以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生字随课文出现,边识字边阅读,结合课文来学。在随文识字中,要注意寓识于读。通过朗读,读通全篇的文字,然后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进一步确定字音,再通过朗读来巩固字音。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在这个环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尝试拼读在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范读或学生之间纠读。在学生读生字时,要注意感知字形,初步建立生字的表象。
2、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理解字义是重点,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字典,帮助学生理解。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注意音形义的联系。
四、在阅读实践中理解运用,提高语言能力。
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让学生在阅读、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字词教学效率。
社会,就是一个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识字,提高识字量。如,《自选商场》一课教学中,我设法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先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谈起,并告诉学生这些超市叫“自选商场”之后,让学生说说在超市中看到什么或买到什么?是怎么买到东西的?到了自选商场有什么感受?借助生活在师生交谈中,学生认识了“商、场、东、西”等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理解了“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这句话。在学词认字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出示文中的牛奶、牙膏、铅笔、尺子、毛巾、面包、作业本、洗衣粉、火腿肠等生活用品,学生看到精美的物品之后,眼睛都亮了,纷纷脱口而出,读出他们的名称,还让学生给物品贴标签、分类。通过认物,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
字词教学的方法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所学的特点,在具体的实践中大胆实践,勤于思考,有效地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积累词语,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发现数学之美 感受数学魅力
发现数学之美
感受数学魅力
方山学校
宋宏文
数学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数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多数人心中,它也许只是“1、2、3„„”这些数字之间的游戏。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就是计算,推理和证明,觉得数学很抽象,感觉枯燥无味。其实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很多大数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称颂数学之美。例如:“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数学之美,美在纯净”(纳什);
既然数学是美丽和魅力无穷的,为什么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便讨厌数学,觉得数学难懂难学,枯燥无味呢?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刚接触数学时,家长或老师只教他们算法和算理,不重视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美和好玩的一面。数学家杨乐说得好:“学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成为爱好和兴趣。”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欣赏数学的美,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是多么的重要。
数学是美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数学是一门美学,它具有符号美、抽象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奇异美、变化美等等。下面就本人在近年的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加以举例说明如何去发现,展 示小学数学中的美。
一、认识数字的有趣和神奇,感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
学习数学首先是从认识数字开始,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字生动、形象、有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故事学数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巧妙的把‘一’到‘十’这10个数嵌入其中。这样的数字诗,读起来妙趣横生,学生既记住了数字,又学习了古诗,令人回味悠长,学生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好。另外,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每个数字的样子像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数字产生亲切感,觉得数字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发现数学的妙处不但有趣,而且还能解决问题。比如数字“1”,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枝铅笔,一根筷子,一根棍子”等等。数字“7”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学生看到它,可能想起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想起白雪公主身旁的“七个小矮人”,想起每周的“七天”等等。根据学生的想象,我们可以编出数字儿歌,这样数形结合,抽象的数字,在学生头脑里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规律,感受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数学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数学美的探索,数学美蕴藏在数学的规律之中。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在我们的数学课本当中有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去展示数学中的美,从体验数学美中,领略数学魅力。例如在西师版的四年级上册中就有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例1: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对于这样一道题,多数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说出得数的规律,没有和学生一起去欣赏蕴藏在这个规律中的数学美。我们可以发现由1组成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这个数积的数字排列很有规律,它中间的数字是最大的,前面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列,后面的数字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可以形象地称它为橄榄数。学生通过这个形象的名字,从中可以感受到它所隐含的魅力。又如:通过计算:1×9+2=11;12×9+3=111;123×9+4=1111„„123456789×9+10=111 111 111 1可以看出运算的和谐,组建了一个优美的数字金字塔。这是一幅多有意思的数字图!数学的变化是无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特殊中的一般性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欣赏到数学的美丽。
三、应用数学,动手实践去表现和创造美。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表现和创造美。学生表现数学美的方式是多样的,展示美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使用的西师版教材上就有不少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其中有拼组图形、设计图案、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例如在二年级下册二单元认识图形中就有《拼组图形》,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成许多有趣的图案。在五年级上册中的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之后就有《设计图案》。综合应用《花边设计比赛》。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表现,展示数学美的好素材。创造美的时空是广阔的,数学教师应该借助数学的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不断增强探索美的兴趣,真正使数学成为一门吸引学生的课程。
从上面列举的大量例证,可以充分说明,数学真的是魅力无穷,我们要点燃和激起学生火热的思考,让他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欣赏数学之美。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对数学有了情感,就会转变学习的态度,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我想如果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成功了。
第四篇:感受数学美
论文编号
枯燥数学课堂反思之感受数学美
摘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从让学生学会“识图”、“鉴赏”、“游戏”、“发言”、“创新”、“质疑”六个方面简单地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关键词: 学生 数学 审美 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注意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数学美感,当学生发现数学确是一个美的世界时,便会改变对它的成见,极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让学生学会识图,在识图中感受数学的“形状美”。
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之美。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影子,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观察乡镇一角的街景,从中去发现一些熟悉的数学图形,并让学生归纳,有哪些图形是相似的?如:在教《轴对称变换》的教学中,可让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讲讲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里有哪些也是对称的图形呢?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我把圆同描写太阳和月亮的优美诗句、声音与色彩以及数学史上对圆的美学认知的发展历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利用网络搜集将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如当小雨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涟漪,那种震撼的美,学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此时的内心体验要比老师的说教好上千百倍,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感兴趣?新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实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细节无处不可美,一句动听的表扬,一个感人的眼神,一份漂亮的板书,一次有趣的数学活动„„就在这不经意中,数学之美便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还可适当地延伸知识,介绍奥运五环,带给人们美感享受的同时,又昭示出人类体育运动之美。学习“集合”时,可把它与罗素的“理发师悖论”,特别是集合论的创立者康托尔的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余的时间,我们还可带领学生漫游在数学“王国”,如:在数学的园地里,完全正方形作为一朵沁人心脾的奇花,曾陶醉过多少观赏者!五种正多面体以其形式美带来的神秘感,使古代人曾把它们分别作为火、风、水、土、空气的象征,而这五种图形总名之为宇宙的图形。由宇宙美神得到的黄金矩形是最令人心醉的优美图形之一。它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因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诸如像柜、图书、杂志、火柴盒及至国旗都采用了这一优美的图形,以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体验与学习,学生能感觉到数学是美丽而神奇的,数学美不胜收。在识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叹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数学是美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能力,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审视所学生的数学知道,研究数学发现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芬奇说:“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一切符合黄金分割值的图形都是最美的图形”。所以我在讲授“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先跟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形是否标准?那么,你们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到明天我们学习黄金分割了之后,你们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同学们立刻被这一“黄金分割”所吸引,兴趣十足主动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节课,真正达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在学习应用题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使学生从感受到数学中这富有秩序的设置和乘法的美等。因此,我们应该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之美很难定义,但只要我们细心鉴赏,就能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美的愉悦。
三、让学生学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将会学得最好。数学游戏就是其中最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与教学相互包含,使学生们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自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大开放。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如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若能把“跳棋”搬进课堂,学习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对称的基本特征,不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又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四、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表达中体会数学的“抽象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教学如果不经过学生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学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抽象美”。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让学生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例如学习了点关于直线对称点求法后,就要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对原题进行加工、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小河l的同旁有两个村庄A、B,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问该站应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之和最短?
学生继续讨论,将得到另外不同的几个题目:
延伸:(1)小河两岸(设两岸是平行的)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上修一座与河岸垂直的小桥,使两村庄间的距离为最短,小桥应修在什么地方?
延伸(2),在圆柱形铁皮桶的外侧A 处有一只小虫,请为它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它沿桶外侧爬到桶内壁B处。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享受数学之乐趣,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六、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
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恰当的评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起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那么,对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一定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自己对数学最真诚的热爱、最睿智的领悟、最诗意的诠释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双认识、欣赏并发现“数学美”的慧眼!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3、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4、牟洪宇《问题解决中的审美教育》《中小学数学》2002.9
5、王振华《将游戏带进数学课堂后》 《中学教研》
第五篇:感受文字之美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阅读,与书同行;悦读,与书为友
走进书香乐园,品味多彩生活
畅游书香林,读书伴我行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读书每一天,快乐无极限
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人人结书缘,书香满校园
沐浴书香,放飞心灵
品味书香,陶冶心灵
阅读经典,书香罗外
多读好书,丰富人生
博览群书,开拓视野
开卷有益,读书快乐
小小书籍,大大世界
书海泛舟,其乐融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无声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