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刘金英
虽没有把《魏书生文选》第二卷仔仔细细地读过,但里面的精彩部分,特别是修身篇的某些内容让人过目难忘。魏老师的思想言行朴实无华,让我有了颇多的感触,也给了我启迪。
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在修身篇中,魏老师谈到了自己的这样一段经历:1978年,他经过自己6年的努力,实现了自己教书的夙愿。可面对的环境是——两栋平房之间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刚开始,魏老师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想等环境好了,再好好教书,再搞改革。然而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变得更糟糕。痛定思痛,他清楚地知道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不能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他说:“埋怨自己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他决定“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面对现实,他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于是“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全是男同学组成的班级的学生也和我成了好朋友”…… 读了魏老师的这段经历,让人不由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为何同样的学生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前后会有明显的变化?关键在于什么?答案是教师,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本身。由此想到自己,不是也常常怨天尤人吗?“我真是倒霉,当了这个班的班主任”;“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这么差?”;“为什么我花费这么大的力气?成绩仍旧不见起色?”……然后,魏老师的所做所感给了我启迪:当你身处于一个不算理想的环境时,该如何应对?一味地埋怨、责怪环境或学生的差,那是无济于事的。当你无法改变外部的环境时,那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学生),进而尝试着去改变环境(学生),哪怕这只是丝毫与点滴的。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总会有收获的喜悦。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定会多对自己说说这句话: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二、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生活像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反过来,你哭它也哭。魏老师说:“一位班主任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要笑对人生,做一名乐观的班主任,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
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都要与班中几十位学生打交道,处理大大小小的事件,反反复复中难免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你常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累,那只会使自己陷入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甚至进退两难,这真是得不偿失呀。那么该如何使自己保持一颗“不为烦恼所困”的平常心呢?魏老师自有高招,那就是多笑。怎样才能做到“多笑”呢?他谈到了几点做法:如多做实事;对别人要一片好心,与人为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特别要少想自己一些无法改变的弱点等等。其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笑,这“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当我们以一种豁达、开阔的胸襟看待一切时,什么烦恼、痛苦,也只能是我们的丰富生活中不唱主调的调味品而已。因为,笑对人生可以让你充满生活的勇气,积极进取,品尝到更多的生活快乐与生活的意义,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丰富、充实。
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是的,做好自己先从改变自我开始,这就是我读了此书后的一个想法,也是一大收获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于美玲
我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位名叫李镇西的一线老师所写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用随笔形式记录下他所经历与探索的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点滴事例。阅读过程中,我数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学生们能拥有一个如此懂教育的老师而庆幸,也为李老师如此爱学生而感动。在这本书中,通篇感受着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以及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尖子生”,还是“后进生”,都能享受到李老师发自内心的爱,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也正因为他知学生的心,才使他的教育有效果。
书中有一段李老师对“素质教育”所下的定义,给我有很大的启发。“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它是'民主'的教育: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它是'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硬套经济规律,以致把学校办成工厂,把学生当成商品;同时更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它是'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的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摈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臵。” 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来说,似乎是耳熟能详了,但未必都真正理解得如此透彻。我们许多当老师的,仍然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定在分数上,或学科竞赛的成绩上。但事实上,人的发展是多层面的,IQ与EQ相比而言,EQ更是人的重要素养。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栏目制片人詹未说,曾举办过几期招聘大学生的节目,在节目中,许多外企和大公司人力总监不仅看大学生的履历和成绩,更引入了新面试方式--EQ考察。有不少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却在EQ测试上栽了跟头。专家们分析,企业用人,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融入企业的速度。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小学到底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合作的能力。常言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实质上就是合作的力量大于独立的力量。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团队作用”,我们在班级管理或学生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而“合作能力”也好,“团队意识”也罢,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如何做人的教育”,特别是“后进生”与“尖子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后进生”的自悲与尖子生的自满,“后进生”的反判与“尖子生”的自傲,等等,都是经常呈现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去关注,去疏导。
李老师所言的以“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中运用得恰如其份,才能使“后进学生”不仅在IQ上尽情发展,同时,在EQ上更有良好的培养。“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之火熄灭”、“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建立'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生观。”等等都是李老师用来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民主”的指导思想,才使他的思想工作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他分析了“后进学生”的成因,有家庭方面的(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离异),有学校方面的(教师的歧视、教学的失误、多次尝试失败),有个人方面的(街头结交不良少年、身体状况不佳、智力状况较弱)等等因素,他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家庭的沟通,特别是他与学生心灵的交融,才有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写家校联系本。
2、填“报喜单”。
3、游玩。
4、集体评议。
5、写“每日九问”。
6、写“灵魂的搏斗”。
7、安排当干部。
8、对手竞赛。
9、学生作文表扬。
10、推荐好书。这一系列的措施,令他的学生们感叹他们犹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中---跳不出!书中描述了李老师对一位后进生-万同的教育过程,特别令人感动。他为了使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协同任课老师一道,共同为万同的变化提供土壤--“降低要求,增强信心,逐步提高,帮助成功”的教学方法对万同进行“扶贫”。万同在老师们的教育下,虽经历反复,但还是成长了,成熟了,向好的方向变化了。
我想,如果老师们能看看全文肯定能有收获。摘录几段我最喜欢的文字:---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己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学生要具备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要有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二篇: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今天看了《魏书生文选》,又扩宽了眼界。他说,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要从本课文的角度去看,更重要的是,他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这样,便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而紧紧抓住割舍不掉的知识。再反观自己,视野实在是狭隘,备《一棵大树》时,只研读了这一篇文章,虽然把整册书都看完了,但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其实我根本还不懂得怎样去研究,“研究”这个词用在这儿我都感到惭愧,我只会一遍又一遍地读、背,将课文熟记于心,写写自己的感受,找找相关的资料,如课件、教案,查查作者及其作品,然后该怎么做?拿着本子写教案,却不知该如何写起,总想把最好的用最有趣、最易被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我又有着深深的语文情节,还得契合内心的感受,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脑袋一片空白。我忽然间觉得自己有点不像是老师,倒像是个读者,感觉自己备课与写教案的能力倒退了一样,不,不是这样的,我要好好儿想想,自己该如何改进,找回最初的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从期末复习的角度去思考一篇课文的重难点,这是我理所不能及得的。语文总体知识是什么?期末复习有会复习些什么?我竟不知道。思之至此,我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肤浅,作为一个满怀着深情与斗志的语文老师,这些基本的知识竟如此薄弱,我实在该好好反省。我想到了,我还要读书,读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书,读一些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方面的书,如何备课,评课,如窦桂梅、李镇西、王崧舟等名师的著作,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师修养。
并且,魏老师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他的学生那么自主、独立、善学,让我感到又惊奇,有羡慕。然而,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直接复制的。在他的班上用他的教法是极好,可用在137班,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学情的不同。因此,我想,读他的书,更多的是学他的理念与思想,并积累知识,开拓视野,而不是将方法生搬硬套。
我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向前辈们汲取各种养料,再通过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定能取得进步。所以,即使现在的自己还很稚嫩,见识也很肤浅,但若能一直怀着这样的初心不变,不断进取,我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名师。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生
徐凡惠
第三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第四篇:读魏书生有感
在思考与学习中,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祝铭阳
去年的时候班主任在一起搞了个经验介绍,有的老师就介绍了魏书生的一些教育方法,当时我很有兴趣,马上就向谷主任借了看,这学期我又让学校给我买了这本书,细细品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但它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悦诚服。
魏书生是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担任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这样的教学效果,另我感到非常钦佩。
看来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我也确实有了很多启发,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去认真学习与实践的。这本书中有好多好多吸引我的地方: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我很自然的回顾起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工作不顺利、压力超负荷时曾有过急躁、埋怨,的确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章后,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比如说,对于差生,就不能总抱怨为什么他那么不听话,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上的后进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是魏老师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书中这样说道:一个班集体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集体便可能有什么。既然是一个小社会,就应该有一个管理问题。而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靠的就是两大点,一小点。两大点:一是民主,一是科学。一小点就是引导学生强身健体。在这两大点中,民主是基本的指导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能处理的事,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的信赖就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而科学则是魏书生老师管理班集体的法宝:一起制定详尽而切实可行的“班规、班规”;自愿而明确的“责任到人”。简单而负有深意的“错误说明书”。这几种做法我都用过,制定班规,班级每个人的责任岗,用纸写清贴在讲台前让学生写行为说明;确实给班级管理带来好的效果。
最后我特别佩服魏老师激励、鼓励后进生的方法。魏书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后进生,原来只考8分,他一步一步鼓励他,给他自信,引导他,使他一步步提高。当他得八分时,魏书生鼓励他:“你课听不明白,作业也不做,还竟能考到8分,不说明你有点儿天赋吗?”接着魏书生又对他说,“这张卷,除了会的8分,还有哪个不服气啊?有没有不服气的题?”学生就说:“卷子中拼音我能行。”于是学生就狠做拼音的题目。就这样,经过学生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分数渐渐地提高了。后来学生竟然考到了及格,真是质的飞跃。我不由得感叹于魏老师教育艺术的炉火纯青。对于差生来说,其实他也不愿意考这些分数,他的智力本来就差,如果教师一味地责怪他,他会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成绩更会一落千丈,教师要正视现实,就像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说的:差生恒在,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智力超群,只能引导鼓励他努力学习,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思考、智慧。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更要时常提醒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反思,工作之余,多读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书,让自己对学生的爱富于智慧,富于理性,力争把这份许多人都感到又苦又累的工作,班主任工作,干的轻松,干得快乐。
第五篇:读魏书生有感
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心得
城关镇埝城小学:王新华
我认真读了魏书生老师撰写的《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一书,了解了这位站在教育界最前线的老前辈的教育思想,感到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受浅谈如下:
书中的几句话使我感触特别深:“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下一代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魏老师认为:班主任的工作注重的并非是要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言道:“态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学习也不例外。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那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有高低呢,并且有的悬殊还很大?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学习习惯的不同。魏老师一直强调:“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告诉他的学生或者是下属,有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必须做的,所以只要每个人明白到了那个时间就自觉地做规定的事就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当事者能提前做好准备,还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班主任只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工作就轻松了很多了。
魏书生老师强调,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等观念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老师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真谛。不管孩子多气人,多淘气,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你都要坚信,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潜在着做你的助手。你要穿透孩子那使人生气的表情,看到他那广阔的内心。教育孩子时,力争不站在孩子的对面,而要力争站在孩子的心里,站在孩子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时刻反省:我们需要怎样做?我们怎样做能更好?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不是在训斥
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助手。一旦和孩子建立了这样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
我也敬佩他主要以平等思想管理学生。在他带的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尽责任,每个人都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学习方法法指导,强调教书必须育人。他通过轮流教唱歌,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有效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魏老师学校里建立了“心理辅导咨询室”,班级里也有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心理观察室”,在问题出现前给予警示,在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支配下,学生在为集体做事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办事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集体的责任感。育人的大事,就在班级平时琐碎的小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而且收效很大。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般都能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用独具的慧心引导学生,用独特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诚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发学生对崇高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句老话讲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