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Eilleen文选有感(本站推荐)
读Eilleen文选有感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
——题记看张爱玲的书,适宜在幽静的夜里,泡上一杯浓浓的茉莉香茶,在柔和晕黄的灯光下,一字一字的将它慢慢的在口中打一个转,最后沉淀到心里去。屋内寂寞如灰,只有指间久久才翻过书页的声音,和鼻间氤氲缭绕的那丝淡淡的茶香。这就是张爱玲给我们创造的世界,一个颓旧上海的传奇。她吧我们拉向一个苍凉绝望的人生,如果你有一段这种人生的感受,无疑会产生知遇之恩,那种感动可以渗进心里去。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她笔下的爱情,透出一种让人恢心的世故和算计。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都是步步为营,心思百转,那段若有若无的情后面赤裸的是人的势利和猥琐。这一段爱情竟要用香港的沉陷来成全,或许也只有在那个被颠覆摧毁的城市里,当人性中所有被腐蚀而锈迹斑斑的外壳因一个文明的陨落才能这样显出包裹在最里面的一点点真心。正如范柳原在文中所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她笔下的男女,有一种颠狂的自私和贪婪。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是没有想过找个健康老实的丈夫,日积月累的下来,男人总会对自己有些真心。但心里终究抵抗不过日夜啃噬于心的对于金钱的疯狂渴望,于是,她戴上这把披着黄金的枷锁,在夹逢中苟延残喘,然而还有最后一点对于爱情的幻想,她把它放在了小叔子季泽的身上,暗暗的在心里把玩,试探,调情,仿佛这样才能填补她心里的空洞。季泽固然不当真,但七巧又何曾当真?当爱情遇上金钱,就如精致的瓷器,虽然好看却碎了满地。两人的自私和恶毒在那一刻表现到了极致。黄昏里,七巧倚在窗边,最后看了一眼急促而走的季泽,送掉了她最后的爱情。“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一刹那,是那么短,却又那么长,仿佛几百个世纪。她被黄金的枷锁所伤,她也把这份伤带给其他的人,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在这个雕栏画栋的宅子里,拾级而上,一级一级的,通向的,竟是一个没有光的所在。
她笔下的男女,有一种颠狂的自私和贪婪。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是没有想过找个健康老实的丈夫,日积月累的下来,男人总会对自己有些真心。但心里终究抵抗不过日夜啃噬于心的对于金钱的疯狂渴望,于是,她戴上这把披着黄金的枷锁,在夹逢中苟延残喘,然而还有最后一点对于爱情的幻想,她把它放在了小叔子季泽的身上,暗暗的在心里把玩,试探,调情,仿佛这样才能填补她心里的空洞。季泽固然不当真,但七巧又何曾当真?当爱情遇上金钱,就如精致的瓷器,虽然好看却碎了满地。两人的自私和恶毒在那一刻表现到了极致。黄昏里,七巧倚在窗边,最后看了一眼急促而走的季泽,送掉了她最后的爱情。“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一刹那,是那么短,却又那么长,仿佛几百个世纪。她被黄金的枷锁所伤,她也把这份伤带给其他的人,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在这个雕栏画栋的宅子里,拾级而上,一级一级的,通向的,竟是一个没有光的所在。
她笔下的命运,带着一股子折人心肺的悲凉。《十八春》里,曼璐有曼璐的悲哀,曼桢有曼桢的沉恸,世均也有着世均的无奈,各人只得了各人的眼泪。十载寒署里飘浮,见了面,也只得一句:“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种痛,不是狠狠的一击,而是如挫刀,一寸一寸的切割着心,只感到冷,冷到麻木。还有《花凋》里的川嫦,《多少恨》中的虞家茵,《沉香屑》里的葛薇龙,这些如花的少女,或孤高,或沉腼,或美丽,然而被命运的手翻弄,最终消失在大上海烈火烹油般的繁华里。
人生就是这样如幻如灭,在张爱玲的手下尤是。一个将爱情将人性写得如此透彻如此冷静如此虚无的女人,最终也会爱上爱情。她爱上了胡兰成,纵然在我眼里胡并配不上她,但她就是爱了。“心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卑微而欢喜。因着爱,她也可以在与胡兰成离婚后,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无奈而隐忍。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从她的天才少女梦,到最后枯萎在无人知晓的美国公寓里,她的一生终是寂寞而不幸的,或许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洞察世情并没有好处,人太清醒,但失去了世俗的幸福。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迷恋,却又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比其他人更加的敏感,怕失去一切,更怕得到之后复而失去。
第二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第三篇:读刘少奇文选有感
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感
上个月读了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让我受益匪浅。这几天看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其实,对于刘少奇,我还是挺陌生的,以前就知道他做过共和国主席,在文革,被误打成叛徒,内奸,工贼,后来邓小平为他平反,就这些。但最近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他的相关文选,我对刘少奇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这篇,关于党员修养问题的文章,使我收获很多,我觉得它对每个党员或是想要成为党员就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有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论述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书中对共产党员为什么进行修养、怎样搞好修养和锻炼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党内斗争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在我们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达到这一点,每个党员加强自身的修养那是必须的。
我想也许是基于这个考虑,刘少奇同志做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个报告,而这个报告至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于党员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提高党员个人的修养,我想首先是党员整体需要外借(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甚至包括国际友人)的监督,公平公正公开,知错就改,更重要的则是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中提到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实际上正如《论语》中说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犯错了,有不对的地方,没有人原意指认,没有人敢指认,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错误就没有了,错误还是存在,大家都是看到的。只有真的有人批评指出来了,改正了,才能自己提高,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真的原意批评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当然也才是好同志,合格的党员。
刘少奇还说,一个人不仅要会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还要会在顺利成功胜利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而此前,传统说法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要学会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顺逆境。
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让我想到了我们身边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平凡而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坚持共产党员本色,平凡而辛勤地奉献着自己的热量。他们不求轰轰烈烈,却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上,一件一件认认真真地去做,一项一项实实在在地去干,以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体现着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平凡真实中凸显伟大。他们的思想、行
为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像一轮火红的太阳、让群众在心里真正地佩服,真正地在心里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
第四篇:读《周恩来文选》有感
读《周恩来文选集》有感
《周恩来文选集》记录了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优秀言语及行动,有力地展现了周恩来这个伟人的思想历程,这是我想要了解的。周恩来,这个受人民爱戴的国家总理,一身勤勤恳恳,即使身体抱病也为国事操劳,在其逝世时人民十里长街相送。这个伟大之人必有其伟大之处,他的为人处事,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因此,今天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选择了这本经典名著来研读,为的便是以周总理为楷模,从周总理的言行举止上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从而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这都是不会过时的。
《周恩来选集》上卷前半部分的背景是两次国共合作期间,在这阶段里,可以看出周恩来作为党的领导者之一,他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也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在不断地学习和革命中,他能很好地把握住党的正确动向,成功之处便是他的无产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和对党对人民的责任心。
该部分开篇便是《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给我们很明确地阐明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差别之处,共产党为工农阶级奋斗,引领工农阶级群众参加国民革命,其目的是绝不妥协地打倒外帝国主义和内半封建主义,而国民党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总是富于妥协性。这在我们当下看来,这是一个共识,从接受政治教育开始便已经熟知的了,不过放在国民革命时期,能看出这点的不可不谓有独特的远见,像当时陈独秀等党领导人便没能意识到这点,而导致出现了右倾主义。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右派当权,蒋介石下令捕杀共产党员,压迫工人,与帝国主义关系益深。周恩来能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解决问题,不被国民党反动势力吓到,一方面为牺牲同志缅怀,另一方面则能清楚认识到党内仍存在小资产阶级意识,强调要加强无产阶级的信念,继续改造党组织。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在我们今天也是适用的,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客观地来解决实际问题。《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这一篇中提到,因为革命的需要,一些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了党组织,但革命形势一经变动,这些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党员就动摇消极,甚至公然叛党,投降敌人,陷害同志。周恩来仔细分析了组织内部观念的错误,根本原因就是党员无产阶级意识不够,保留了小资产阶级意识导致的。由此,他提出了要强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发展党内政治讨论、改进支部生活等措施。这一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现代还是很严峻的,因为当今社会里经济是关键,少不了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一些党员被其思想所侵蚀,做出了违背党纪律、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所以,加强党员党性的锻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每个党员或预备党员都应重视的。
《周恩来选集》下卷的发生背景是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及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此时解放战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但军费在财政上支出占了很大比重,长时间的内战外侵让国民经济已无力承担,必须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新中国总财经计划中找到恰当的方向,有重点有计划地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书中《建设与团结》这一篇里周总理说到,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因此在中国新解放区实施土地改革,解放被封建生产关系所束缚的农业生产力,从而为中国的迅速工业化准备条件。在这个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我们要在工人阶级的基础上,还要联合资产阶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个改造的成果是显著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都不稳定,那这个国家又谈何发展,也会给那些觊觎新中国的帝国势力带来破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领导人们没有因为革命的胜利而迷失了自己,而是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明智的规划,可以说他们站稳了自己的民族立场,表现了自己的民族观念。这一点,是我们这些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学得。
《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里谈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周总理自己即使参加革命几十年,从共产党诞生到取得政权,在这期间也担任了党和政府领导人之一,但他坚称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认识,这样才能进步。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周总理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平和、自省的心,是一种志存高远的境界,这样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广大人民,能够坦然面对权力、地位和私人利益,而让自己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这便是我们党员所追求的,或许我们可能都没办法达到这个高度,我们能通过学习和培养不断地缩短这个距离,哪怕一点点也是进步。
周恩来是我国已故的杰出领导人、国务院总理,他12岁时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爱国家、爱人民,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他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他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远涉重洋去最求革命真理,支持他在革命的困苦时期,不畏艰难,从不放弃。他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夺取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在后来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能见到周恩来的睿智、果敢,他始终在中国革命的核心领导层,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将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解放事业,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的脊梁。
通过读《周恩来选集》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他的一生为中国人鞠躬尽瘁。留给后人自动赞扬,在当今开展反腐败的形势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读这本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这作为君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我认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体现了全人类最优秀的品德,他谦逊、朴实,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他坚实、乐观,有着革命家的气质;他博大精深,诚挚坦率,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一个标志性人物。
掩卷深思,周恩来总理虽与世长辞, 但他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其伟大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其高尚的节操与人格魅力所筑起的丰碑将永矗立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第五篇: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今天看了《魏书生文选》,又扩宽了眼界。他说,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要从本课文的角度去看,更重要的是,他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这样,便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而紧紧抓住割舍不掉的知识。再反观自己,视野实在是狭隘,备《一棵大树》时,只研读了这一篇文章,虽然把整册书都看完了,但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其实我根本还不懂得怎样去研究,“研究”这个词用在这儿我都感到惭愧,我只会一遍又一遍地读、背,将课文熟记于心,写写自己的感受,找找相关的资料,如课件、教案,查查作者及其作品,然后该怎么做?拿着本子写教案,却不知该如何写起,总想把最好的用最有趣、最易被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我又有着深深的语文情节,还得契合内心的感受,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脑袋一片空白。我忽然间觉得自己有点不像是老师,倒像是个读者,感觉自己备课与写教案的能力倒退了一样,不,不是这样的,我要好好儿想想,自己该如何改进,找回最初的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从期末复习的角度去思考一篇课文的重难点,这是我理所不能及得的。语文总体知识是什么?期末复习有会复习些什么?我竟不知道。思之至此,我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肤浅,作为一个满怀着深情与斗志的语文老师,这些基本的知识竟如此薄弱,我实在该好好反省。我想到了,我还要读书,读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书,读一些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方面的书,如何备课,评课,如窦桂梅、李镇西、王崧舟等名师的著作,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师修养。
并且,魏老师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他的学生那么自主、独立、善学,让我感到又惊奇,有羡慕。然而,我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直接复制的。在他的班上用他的教法是极好,可用在137班,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学情的不同。因此,我想,读他的书,更多的是学他的理念与思想,并积累知识,开拓视野,而不是将方法生搬硬套。
我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向前辈们汲取各种养料,再通过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定能取得进步。所以,即使现在的自己还很稚嫩,见识也很肤浅,但若能一直怀着这样的初心不变,不断进取,我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名师。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生
徐凡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