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毛泽东文选之《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感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让我走进了毛泽东,走进了他的文选。因此我深读了《毛泽东文选》,其中对《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篇文选情有独钟。随着读的过程,让我对毛爷爷的文章和军事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毛泽东思想也有了新的见解。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经毛先生提出(确切地说是点破),并通过他领导的革命实践,已成为备受人们赞赏的一项颠覆不破的真理。
自然界不是仁慈的世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等待你的只有三个字:被吃掉。共产党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得到了这个教训。最早,工人罢工,后来,国共合作,结果都是两个字:失败。为什么?没实力。上个世纪初,帝国列强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领土,软弱的清政府委曲求全,把主权纷纷让人。1937年,日本人故意挑衅,发动军事入侵,大举入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日本人南京城内大屠杀,中国人死掉了30万,为什么?软弱,没实力。没实力,别人就永远不会瞧得起你。二七运动,工人罢工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从前我们做牛做马,现在我们要做人。”可是,光喊口号不行,因为手里没有枪,所以,这口号不过是一句空话。开国大典的时候,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站起来了。
毛主席说过,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取得和平。换句话说,喜欢和平的人不能只有和平的意愿,还要有武装力量,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取得和平。伊拉克、北朝鲜和伊朗为什么没有国际地位?为什么美国人说打你就打你,很简单,没实力。中国人以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变了,变得让所有国家都不敢小瞧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很友好,主要因为:中国人有军事实力,有核武器。只有友好的意愿是没用的,就像清朝末年,友好到连国土都让人了,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帝国列强的更加得寸进尺。因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人们赞赏是因为这话说的实在,自古就有“成者王候,败者寇”,成功者自然就天赋了话语权,而失败者不仅没了话语权,甚至连性命都有可能被剥夺,历来如此。试想一下历史上那一任王朝不是靠武力(枪杆子)夺取的天下?(传说尧、舜是禅让?而那只是传说,但是否真实,尚待考证)。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中,旧的王朝的腐败一定要凭新生力量用武力(枪杆子)将其推翻。而新的政权的建立经过数代或数十代后又会兹生新的腐败,于是又会有人用枪杆子将其推翻…,这样的循环演变贯穿于整个历史,血淋淋的杀戮,不知有多少无辜者死于非难?又有多少人为此而增长了记性?
让人们笃信其为真理的理由,正是我们的历史。
人们在赞赏其为真理的同时,又有谁仔细思考过这背后的问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让我首先想到的是美、英军队武力占领了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而扶植起了一个新的政权(美称其为民主政权)。正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蒋介石不甘心一个有话语权的政党与其平起平坐,于是便对共产党人实施了大屠杀,使国共失去了两次合作机会。也正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走出来,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并在成势后将蒋政权推翻并赶出了大陆,最终自己说了算。
如今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要民运力量达到高潮时,枪杆子武力来抗衡对方武力,国际国内局势瞬间将会逆转发生变化。不须谁打到谁,只要抗衡赢得时间就是胜利,也就是说;胜利来自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值得强调的就是枪杆子的问题,没有适量的枪杆子做民主的后盾是难以实现的。而枪杆子又必须来源于军队,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主进程离不开枪杆子和军队,与其说我们今天盼民主,倒不如盼一两个能有勇气、有胆识、有能力为民主做后盾的爱国将军。届时民运的高潮加枪杆子的保护必将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摧毁现有腐败体制,民主也必将嘎然来临!一句话;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民主。就是以毒攻毒,以暴抗暴!用其治人之道,还其治人之身也!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不仅文韬武略,还具有高尚的情操,是巨人其诗集及佳话一多不胜数了,如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憾人心,最震憾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最正气澶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无奈又最具神秘性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最充满希望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最有志气的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令贪官们最为警醒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等等。
总之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明灯。
第二篇: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查阅了毛主席的文选后,很大的感触是:我们的伟人,让人无比震撼与崇拜。文选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井冈山的斗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反对本本主义》、《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等,仅拜读了其中一部分,就已经被里面的思想所感染。毛泽东把中国的历史哲学、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下面,我总结了读毛泽东文选很有哲学且一直效用至今的几点思想精髓。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该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论》、《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基本思想,指出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强调对广大干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导党和国家不断前进!
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是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的。毛泽东主席,很深刻的意识到这点。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团结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最大的法宝就是这四个字:团结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难以打败国民党,更难以建立新中国。每个执政党都知道,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国家的基础不可能稳定。最早在共产党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只要团结农民,一定可以取得广泛的合作基础。毛主席一生最喜欢采用的策略就是,人民战争。无论对国民党还是日本人,首先让出国土,让你占领国土,然后慢慢的小块分割你,包围你,让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灭亡。他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只有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
联系实际,最近几年中国的非典、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等国难关头,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全众一起来互助,渡过难关。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力量。
三、艰苦奋斗: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着新的发展。
毛泽东那豪迈书法写下的:艰苦奋斗。这四个大字让人觉得昂扬斗志永存。早在建国前夕,他就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条件,进一步阐述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其一,将艰苦奋斗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提出“勤俭建国”的重要建设原则,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其二,将艰苦奋斗作为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正确思想认识的重要内容,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一切勤俭办事的良好氛围。其三,将艰苦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克服个人主义和不良作风的有力武器,并将其统一到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各项工作之中。
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所号召并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而后,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表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新论述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不断的深化。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由胜利推向新的胜利!
总结:
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去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巩固社会主义这块阵地。
第三篇:读《毛泽东文选》一些感触
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粗读了一遍,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是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好。
打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我。《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在“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不是拥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不是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等这些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大公无私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处处装着人民、事事想着人民的。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位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校长,也需要一位为人民服务的校长。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刻刻都要把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放在第一位。每遇学校的重大决策就先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一切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虚心向他们学习,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愿,集中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发挥群众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带领广大教职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在设计、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了解教师们缺什么、急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并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体现和表达,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民主的群众观不是空洞的、枯燥的语句,而是体现在我们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总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详细地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加以综合性的处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原则简洁明晰地表达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据,又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能胜利,就能发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败。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经验总结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进而把它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基础。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是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了毛泽东思想后,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这些历史经验的精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去实践。
首先,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等。平时要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决
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要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头脑。
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第三,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第四,以科学的态度,即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要为着解决学习中在的实际问题,而去从马列主义中找立场、观点、方法,要有的放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泽东选集》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选集》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
第四篇: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为人民服务》
总所周知,毛泽东主席不只是中国的伟大领袖,更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作家,他写的许多文集,诗篇,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字字珠玑,内涵丰富,总是会留给我们无限的启发和无限的感慨。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我读过毛泽东的诗篇文集,也不算少数。在学习生涯中,更是给予我以莫大的影响和启发,让我从一个幼稚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如今的我怀揣着远大的志向,有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勇气,希望为祖国奉献出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于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想让我印象最深刻,记忆犹新的应属于《为人民服务》。这是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作的。其中提到: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的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之所以深受全国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理由,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最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甘做人民的一块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哪怕事情再小,只要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做的,它就是伟大的、高尚的,它就是党的事业。
但是如今,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伪为人民服务”,各种假公济私,各种蒙混过关,形象主义。真正老百姓所急着的,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情总是被一拖再拖。在偏远地方更有甚者欺负老百姓,在为老百姓办事时,漠视的,不礼貌的,敷衍的,各种不该有的态度,各种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事屡见不鲜。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深受党的各种伟大的思想熏陶的我,更是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现象的不搭衬,对于山高皇帝远这一定义的深刻理解。
对于这些种种不良的现象,我只能表示失望和愤慨,但是对于现在我势单力薄,只能空有一身的无奈。只是期盼,社会发展的今天,能够洗去城市的喧闹和浮华,静下心来在品读下关于毛泽东的文集,诗篇重新体会,重拾初衷。为人民服务,不要停留在嘴上,毕竟实事求
是,真正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有着人民公仆的意识,这样才会为人民所接受,所敬仰。
第五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